黑龙江东方学院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由我省一批离退休教育家创办的黑龙江省第一所民办高校。1993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招收专科学生;2003年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全国首批民办本科高校之一。2006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建校十九年来,在没有外部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学费积累滚动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万人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占地面积58.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48万平方米,实验设备总价值5847万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13万册,电子图书48万册,现有资产8.12亿元。设有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食品与环境工程、建筑工程、机电工程、经济贸易、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外国语和艺术设计9个学部,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七个学科门类33个本科专业53个专业方向,在校生11122人,专任教师622名。学院在23个省市招生,18届毕业生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始终居全省高校前列。有的学部毕业生考研率连续8年达到16%,有的专业达到31%。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53%以上,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应用型人才。学院曾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被评为省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被授予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示范单位和科教兴省先进单位;被黑龙江省确定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院校;2011年5月,我院被教育部评为“2010—2011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民办本科高校;2011年10月,入围“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民办院校之一,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等多家媒体都曾对学院的事迹进行了多次报道。其中2009年《黑龙江日报》以《一所民办高校就业率96.5%的启示》为题报导我校就业工作,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以《由大学生就业难反观高校教育缺陷,黑龙江日报对东方学院的调查有启示意义》为题,刊登在供领导同志参阅的《新闻阅评》第455期上。前教育部长周济来学院视察时说:“东方学院的奉献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创造了奇迹,值得所有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学习。”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到学院调研时称赞:“你们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全省人民感谢你们。”
(一)坚持社会公益性办学方向
东方学院建校伊始,四位创办人在学院章程中就声明,东方学院“是举办者和投资者不要求取得回报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各项收入全部用于学院事业的发展和改善办学条件,全部财产都属于学院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至2010年8月,在没有政府财政投入和其他注资的情况下,学院完全依靠学费滚动积累,形成5.9亿元的资产。黑龙江省政府规定,对此类民办高等学校“可以一次性给予举办者相当于学校资产15%的奖励,作为对学校的投资。”面对七千多万元的巨额奖励,四位学院创办人多次郑重宣布:“我们决定并承诺,把全部奖励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基金,个人不取分文,也不作为对学院的投资。对学院的资产,我们及我们的后人永远不谋取任何形式的个人所有”。东方学院是一所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民办大学。在19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宗旨,依法治校,勤俭办学,学院从来未发生过乱收费等违法违纪行为,把学院收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上。努力改善学院的办学条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服务。学院从立校之初建立奖学金制度,至今已支付1300多万元奖学金。近年来,每年对学生食堂给予100多万元补贴,稳定食堂价格,减轻了学生负担。学院开展“春风行动”资助特困学生,自建校以来,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学院为青年教师缴纳“五险一金”,工资标准远高于省内其他民办高校。我院的四位创业者和职工一样只拿工资,没有分红、提成之类的其他收入。由于东方学院的法人财产属性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学院没有财产的隐患和家族影响,这是公益性办学的根本保证。学院的四位创业者——四位老共产党员在用他们生命的余热继续实践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这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教育家本色已经凝聚为鲜明的东方精神,成为东方人永恒的前进动力。在第17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黑龙江东方学院作为民办高校的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东方学院坚定社会主义公益性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得到了大会的充分肯定。
(二)实行“教育家办学、教授治教”的办学体制
东方学院建校之初,从省内各重点院校聘请一批资深教授和教育管理专家作为学院的骨干,又依靠他们吸引和聘任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学和管理的两支团队,较好地解决了民办院校师资队伍薄弱的共性问题。每个专业聘任一名在本学科领域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为专业的主任教授,实行主任教授负责制。主任教授负责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教学改革措施,遴选任课教师,检查和监督教学质量,指导培养青年教师。院和学部两级都建立了以主任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学位评审委员会及教学评估专家组等。赋予他们在学术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实质性的决策权,把教授治教和学术权力落到实处。同时还靠主任教授的声望和人脉关系帮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多数主任教授非常关心学生就业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构建“四位一体”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民办大学管理制度
中国民办高校法人属性和产权属性界定不清是普遍存在的缺憾,已成为影响民办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严重障碍。东方学院成立伊始确立的非营利的公益性办学方向,为学院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地探索,逐步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就是行政系统、党委系统、教职工代表大会系统和学术系统有机融合、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民主监督。在法人治理框架的基础上制订了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第一,不断完善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作为学院决策机构的理事会已经组建了三届,对一系列重大问题都在关键时刻做出了科学决策。选聘了三任院长,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形成了精干、高效、务实、清廉的管理体制;第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创办之初,东方学院就经省委批准建立了党委,至今,已召开了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组建了三届党委,已有10个基层总支、76个支部,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教职工中党员占80%左右。学生党员占在校生总数的10%。我们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作为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最可靠保证;第三,坚持以主任教授负责制为核心的教育家办学、教授治教的体制,赋予各级学术委员会相应的决策权力,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办学治教中的主体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学校行政化的问题;第四,建立以教代会为核心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教职工通过工会组织和教代会制度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教代会四年一届,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教代会听取和审议院长工作报告;讨论审议学院重大事项;通过提案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听取院领导班子成员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述职述廉,并进行民主测评。学院工会主席作为教职工代表参加理事会。学院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建立一整套内部人事管理及考核激励制度,诸如亲属回避制、竞聘上岗制、岗位责任制、末位淘汰制等等,学校逐渐步入依法治校的轨道。
(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创建“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1、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东方学院从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应用性的办学方向。深化改革、提高质量贯穿了东方学院18年的发展历程。在专科教育阶段,“办社会之所需,补公办之所缺”,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形成了鲜明的专科办学特色,实现了“三表学生、一流教师、二流毕业生”的目标。2000年开始本科教育以来,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四次修订培养方案。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开展了历时一年的专业改革建设大讨论,制订了09版的《黑龙江东方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该方案符合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符合东方办学定位,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2、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树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学院不照搬套用公办院校的办学模式,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束缚,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 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的内涵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五个突破、五个创新”为主线,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注重素质提高,面向行业,立足地方,与国家重点院校展开错位竞争,为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发展后劲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努力把东方学院办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应用性,是指学院办学定位和培养规格;职业型,是指注重学生的职业需求,突出职业素养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开放式,是指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扩大社会合作,创新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联合培养的办学体制;东方学院在改革实践中,以“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为统领,实现以下五方面的创新。
——在专业设置上,突破传统的专业设置束缚,构建立足地方、面向行业的专业结构体系,努力创新应用性特色专业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对现有的六大专业群进行调整和优化,力争每一个专业都有主体服务面和立足点,在为本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服务中凝练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突破知识本位和通识教育的模式的束缚,构建“基础理论够用、专业基础理论适用、专业理论管用”五大课程模块,创新支撑和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努力把人才培养的重心从知识系统化转移到能力系统化上来。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突破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链,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专业制定实践能力考核指标,列入学生成绩考核内容;各专业普遍实行“3+1”、“3.5+0.5”教学模式,实现顶岗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突破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多类型、个性化的培养平台,创新因材施教的培养机制。实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分类分层次教学,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考研辅导列入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成才率。
——在教学管理上,突破“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机制,创新考试内容、方式和方法。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使考试变一元为多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实施“325质量工程”,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
2010年12月,省政府确定东方学院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院校。学院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完善和创新“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全面展开试点建设工作。面对新世纪、新挑战,试点建设务必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此,学院实施了深化三项教学改革、强化两项教学管理、推进五项教学基本建设的“325质量工程”和新校区建设工程。在新校区建设中,充分利用新校区建在哈尔滨工业新城的地缘优势,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建工程培训与创新教育基地,不断创新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
(五)重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构建“一体两翼”学生思想和管理体制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总结凝练,我院的学生工作逐渐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工作机制。
“一体”,即以学生工作副主任、辅导员(年级主任)等专职学生工作队伍为主体。学院把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采取有力举措,努力发挥学生工作副主任、辅导员的学生工作主体性作用。我院共有学生工作副主任9人,其中5名来自省内各高校有学生工作经验的退休干部;4名为近三年提拔的老辅导员担任了学生工作副主任。他们在思想政治、学生党建、就业指导等方面是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学院实现全面育人创造了条件。在他们的带领下我院自己培养的年轻学生工作干部逐渐成长,逐渐实现老带新、传帮带的过度。我院目前有辅导员32人,平均年龄28岁。其中,硕士研究生10人,讲师中级职称10人。
“两翼”,即以班主任队伍,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队伍作为学生工作的两翼。
班主任队伍是学院学生工作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形成之初,目的在于弥补学院辅导员队伍的不足。从2006年食品学部尝试运行到2009年学生处出台《黑龙江东方学院班主任工作实施办法》;从原来一个辅导员负责管理几百名学生,到现在的一名青年教师管理一个班级的三十名学生,班主任制度的益处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在东方学院,青年教师必须承担班主任工作,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去,发挥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在这支由青年教师组成的班主任队伍中,多年来涌现出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许多青年教师担负起班主任的职责的同事,同班级同学打成一片,在学生中间,班主任除了老师的身份之外,更是学生们的朋友、亲人。班主任老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与学生谈心。
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是我院学生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成为学生工作的主体,在引导学生自主教育、自我完善上下功夫。学院重视学生干部培养、使用、提高,每年都举行学生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学部党总支领导下,以学生党员责任区为轴心,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为骨干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学校的早晚自习、公寓卫生、体育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都是由学生会、学生社团牵头组织,在教学楼开展的“学风建设监督岗”、“校园文明监督岗”、公寓内的“有事您说话”服务岗都是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组成的。
(六)建立“全程把关、全员参与、全方位服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毕业生就业工作名列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1.全程把关“三维互动”,提高毕业生竞争力。
学院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为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为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实施招生、培养、就业“三维互动”,全程把好质量关。一是在招生上,由省内招生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招生。部分专业由“三表”招生上调到“二表”招生。优化专业方向,吸引考生,提高生源质量,把好招生质量关;二是培养阶段,针对人才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三是就业阶段,精心组织,突出政策导向,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唱响到基层就业的主旋律,与重点院校展开错位竞争,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把好就业质量关;并根据就业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招生计划、优化培养方案,灵活设置市场急需的特色专业方向,实现“入口旺、出口畅、中间培养有保障”“三维互动”,良性循环,保证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2.全员参与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1)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学校“一把手”工程,实行问责制。制定工作制度,目标任务分解,层层落到人头,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定期考核检查。
(2)发动全校师生员工、校友及学生家长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依靠主任教授和任课教师的学术地位、社会声望和人际关系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依托校友会、往届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建立毕业生就业联络点,搜集就业信息,开辟就业渠道;发挥校内各部门作用,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研、考公务员辅导,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构建创业启蒙、创业见习、创业实践、创业资金支持、创业发展“五层递进式”创业教育模式。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把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创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编写《大学生科学就业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指导教程》;设立奖励基金,大力扶持优秀毕业生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每人奖励2000元,每吸纳一名毕业生再奖励1000元;学校与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签订协议每年支持每名创业的学生1万至3万元无责任担保贷款。
(4)创立“大学生科学就业职业素质拓展训练营”,请专家开展求职演讲、社交礼仪、面试技能、创业实训、职业技能、模拟笔试和面试等8个就业能力模块培训,以促进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技能的提高。
3.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1)发挥信息网络作用,优化就业信息服务。建立毕业生就业咨询服务室,提供专项服务器,供毕业生上网查询信息和联络就业单位;与浙江人才网、中国企业网、智联招聘网合作,组织网上双向选择招聘会;通过手机短信随时向全体毕业生发送就业信息;利用QQ、邮件、公告栏等及时向毕业生通报就业信息。
(2)在北京、深圳、杭州、苏州、大连、天津、上海、青岛等8个地区建立了就业指导工作站,在17个城市建立了“校友会”,形成就业工作网络,面向全国推荐毕业生就业。
(3)每年邀请千家用人单位召开百余场校园招聘会和百余场网上招聘会,为2500名毕业生提供20000个就业岗位。
(4)“走出去”,每年组织十几路人马,走访全国各地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广泛收集就业信息;“请进来”,请专家、用人单位领导、往届优秀毕业生来校做就业辅导报告;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实行“一对一”谈话制度和定期与家长沟通制度,及时了解毕业生思想及就业情况。做到沟通多、贴心话多、真诚鼓励多、快捷服务多、信息反馈多“五个多”;对家庭经济困难或有其它特殊困难的毕业生,给予特殊关怀,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咨询接待室”,常年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由于毕业生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能较快适应岗位的需要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应用型人才。2011年5月,我院被教育部评为“2010—2011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黑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学院的声誉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一)总体发展目标定位
“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21世纪人力资源需求,深化改革,调整专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创建省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为契机,创新发展思路,实现和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经验,凝炼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内在统一。力争到建校三十周年时,把黑龙江东方学院建成省内著名、全国一流、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中国民办高校发展方向的教学型的本科普通高等学校。
(二)建设平房新校区,奠定黑龙江东方学院百年发展基业
按学院的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在校生的规模将达到12000人,为此,必须进一步扩大办学空间,优化办学条件。哈尔滨市哈南工业新城的建设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决定在哈南工业新城征地建设平房新校区。学院已与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了征地协议,在哈南工业新城征地61万平方米,建设教学行政用房19.9万平方米,生活与后勤服务用房12.5万平方米,总计32.4万平方米的新校区。新校区建设分两期进行,总投资预计为9.5亿元。新校区建成后,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可达16.3平方米,教学条件、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学生生活条件将会有极大地改善,达到和超过教育部关于本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要求。
新校区的建成,其意义在于一是一个功能齐备、环境幽雅校园可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学习、成长的育人环境,同时为黑龙江东方学院长远发展打下了可靠的物资基础,奠定了黑龙江东方学院百年发展的基业;二是平房新校区地处未来的城市中心,与哈南工业新城的诸多高新企业为邻,将为校企深度融合、联合培养人才,创建一个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教育基地,将会探索出一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
(三)继续创新完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试点任务
1.着眼于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适应21世纪人才需求,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子;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调整专业布局,稳定专业方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创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教育基地,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应用型本科人才。
2.经过五年改革与发展,完成省政府交办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院校建设任务。进而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适合人才市场需求、适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具有黑龙江东方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培养出一大批道德素质好、文化修养高、专业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提高黑龙江东方学院社会声誉和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的地位,增强引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能力。
(四)适应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需求,建设六大专业群
为了充分发挥东方学院兼有经、法、文、理、工、管的多学科优势,形成为全国特别是为黑龙江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整体合力,针对社会服务需求,科学整合学院专业资源,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精心打造与黑龙江“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对口服务的食品生物化学、机械电子、土木建筑、信息电子、经贸管理和外语人文艺术等六个专业群。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东方学院实际,创新学生工作
1、加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人民的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继续坚持班主任工作制度,巩固和完善“一体两翼”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格局。
3、大力加强学风建设。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和方法,加强学风、考风与考纪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建立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寝室。
4、加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抓好“三会一课”制度,抓好党员责任区活动。发挥学生党支部在班级、年级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班级核心,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实现“低年级有党员、中年级有党小组、高年级由党支部”的目标,将支部建在班上。
5.抓好学生文明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文体活动,活跃学生社团、扩大学生参与面,使校园文化活动上品位,上水平,创新东方文化品牌;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安全稳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按“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建设一支精通专业知识、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师资队伍。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融入国际化教育的需要。学院将按照“广开渠道,促进交流,突出重点,力求实效”的方针,积极扩大与国外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的重点:以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高校为主,兼顾与其他国家高校的合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提升东方学院声望和实力的新的增长点抓紧做好。
1.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保证质量,积极稳妥发展”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工作范围。在增加与俄罗斯、韩国等高校互派留学生数量的同时,要积极探讨与国外院校建立“2+3”合作办学项目,力争在校的外国留学生不仅有自费生,进修生,语言生,还要有专业学习的本科生;使外国留学生的教育多元化,学生数量上规模,教学质量上水平。
2.进一步落实与国外15所大学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和空间。
3.根据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聘请国外优秀人才来校任教或合作研究,逐渐加大外国专家及教师在校工作人数的比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引进国外优质的教材及资源;聘请有经验、有能力、有水平并具有协调能力的优秀教学管理人才参与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为增强东方学院办学特色、提高东方学院办学水平和实力、提升东方学院国内外声誉,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要进一步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xuefen.com.cn 2013-2022 苏ICP备2022025589号-4-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