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卷3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

2017/06/07 01:40:32文/网编2

2017年全国卷3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

整体高考语文考试难度:(五颗为很难)

2017年高考全国各省市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行,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公以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鄂州,上元张灯,吏籍为

7页

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绍圣初,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纳之。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将独谓:“兵机不可失,愿从之。”未几,捷书至。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为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监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THE END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2021新高考一卷语文试卷 2021新高考一卷语文答案
2021高考语文试卷 新高考语文一卷试题
高考语文北京卷评析:把握时代脉搏 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2020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结构
2017年海南高考语文答案及解析(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