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汉中北倚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其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湿润,宜学宜居,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和“西北小江南”的美誉。
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是川北、陇南、鄂豫西等毗邻地区内唯一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先后经历了汉中大学、汉中师范学院与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陕西工学院等发展阶段。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汉中师范学院与原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36.1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68.49万平方米。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实训中心。设有65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机械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拥有10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与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975亿元。学校馆藏图书220.99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1628名,其中专任教师1222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49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418人,其中教授129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陕西省“三五人才”等40余人。其中有院士3人(双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双聘)。全校共有各类在校学生2.57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1859万人。
建校以来,陕西理工学院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和从严治教,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凝练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形成了“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定为优秀。现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11门省级精品课程、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校50余年来,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所在行业、部门或地区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建成了覆盖八个学科门类的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中,学校不断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科队伍、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汉水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以工业应用技术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三大特色学科方向,建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和工程技术中心。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528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权威期刊收录或索引446篇,出版著作和教材310部,授权各类专利582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28项;年均科研经费3297.3万元;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获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理工学院学报》为全国优秀期刊。
近年来,学校以“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为抓手,大力引进“百人计划”、“三秦学者”等高水平人才,积极聘请院士、教育部 “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教授为学校双聘教授,同时启动“千万工程”,大力引进和培养博士,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水平。
学校重视国际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
@xuefen.com.cn 2013-2022 苏ICP备2022025589号-4-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