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如何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虽然这些总结范文只是个别案例,但它们仍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一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3.学习作者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完成仿写。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
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难
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物具体、有序地写下来的。
2、仿写第二自然段。
教具准备:
1、课件ppt。
2、学生准备桂花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吗?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老师,《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名回答)。
同学们的记性真不错。牢牢地记住了我们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课。
二、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一)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呢?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边读边找,并做好标记。(教师巡视)。
2.好多同学真是找得又快又准,老师请同学说一说你找到的答案,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跟你的是不是一样的。(指名回答,并补充,再归纳)。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地写出爬山虎脚的形状)。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体会爬山虎是怎样爬得的。“一脚一脚”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指名回答)(不可以,爬山虎的脚并不是像动物的脚一样交替向前,爬山虎的脚巴住墙以后,要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触着墙的紧贴在墙上没触着墙的过几天就萎了。
4.作者笔下爬山虎的脚是那么可爱有趣,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读一下吧!(分成三大组,每组读一个自然段,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二)同学们读得都不错,学习到这里我们知道了爬山虎要借助墙或者岩壁等,才能生长得更加茂盛。所以,作者看到的爬山虎是在____。(墙上和房顶)(学生可齐答或指名回答)。
1.同学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课文的第1自然段)。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读的时候注意我们的读书四要求:大声、快速、正确、有感情。开始吧!
(三)“占了一大片地方”说明什么?(叶子长得很茂盛)那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爬山虎美丽茂盛的叶子吧!
1.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叶子的?(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重点介绍了长大的叶子)叶子有什么特点?(鲜绿,均匀,好看)。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我们能欣赏到这么好看的叶子,多亏了作者的妙笔。那我们一起来想想作者是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的。(指名回答)(有顺序,有重点,动静结合)。
三、细细品读,认真观察,完成仿写。
过渡: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加上动静结合就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那么美,我们也试着用这些方法来写写我们常见的桂花吧!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桂花,分小组仔细观察,讨论桂花的特点有哪些?
2.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说一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老师把学生讨论结果的关键词书写在黑板上。
3.总结学生的汇报结果。根据总结给出关键词:花朵颜色清新,小巧玲珑,千姿百态,香气四溢。叶子绿得深沉,枝干粗糙不平。
有顺序。
有重点动静结合。
并能用上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5.学生展示(根据学生写作情况,指名2—3名学生展示)。同学们真厉害!这么短短的时间里就能把桂花写得这么传神,真是太了不起了。
四、深深感悟,说说体会。
1.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和刚才的小练笔,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指名回答)(仔细观察)。
2.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感悟,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请大家记住,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小练笔,多读几遍并认真修改。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二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三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知识链接: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仔细阅读课文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它的叶子的形态。
3、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读了课文,我还有疑问,我在课文中标注。(5、6 号同学可不做)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我给大家谈谈我对叶圣陶的了解。 2、我还知道爬山虎的知识。
4、我会理解的词语:均匀 叶柄 休想 一顺儿
二、研读重点、体会方法。
1、我知道课文( )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品读爬山虎叶子的美。(结合爬山虎实物,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可以谈感受、画画等形式。)
3、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交流观察所得。
4、多种形式朗读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学后反思,我来闯关:
1、本文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累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优美句子。
a.
b.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
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
3、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4、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可以口答、表演、画画……
我来闯关:
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
知识延伸:我课余时间在家里要种大蒜,生豆芽,随时的观察,记录它们生长变化过程,并写出观察日记。
6 《爬山虎的脚》习题
一、听写词语。
二、多音字组词
空 ______(
) 铺______ ( ) 曲______( ) 蔓______( )
______(
) ______ ( ) ______( ) ______( )
三、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波纹,好看得很。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睡姿百态
动物休息或睡觉的姿势,千姿百态。
江河湖海里的鱼儿要睡觉。金鱼缸里的金鱼,无论在游动或者静止的时候,总是睁大着眼睛,好像它们从来不睡觉似的。其实,鱼因为大多数没有眼睑,没法闭上眼睛睡觉。
蛇有透明而连续的眼睑,是睁着眼睡觉的。乌龟也要睡觉,当它匍匐不动时,也就进入了梦乡。
蝙蝠的睡眠很怪:后肢勾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面睡觉。这种睡法比躺着睡更好,一遇敌害来侵犯,就能迅速地鼓翼起飞,又快又安全。
猩猩的睡态同人相似。野生的猩猩平时在树枝搭成的窝上睡,动物园的猩猩靠墙睡,头下垂到靠近膝盖,狒狒喜欢把树木当作椅子坐在那里睡,猴子睡不香甜,一有声响立即醒来。
动物睡觉也是一种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松弛下来,呼吸,循环,消化和排泄等器官的工作节奏变慢,使疲劳渐渐消除。
1、睡眠对动物有什么作用?用“_______”画出。
2、用“~~~~~~~”在文中画出描写动物睡觉的句子。
五、积累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优美句子。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四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句子,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爬山虎具体的、有顺序地写下来。
:2课时
1、多媒体课件
2、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图片和作者的资料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的是什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怎么爬?爬山虎是怎样的?)
2、介绍资料:(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爬山虎,也称为“巴山虎”、“地锦”、“常青藤”,是葡萄科植物。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叶圣陶爷爷一起细心观察“爬山虎”。
4、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自由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投影生字词,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重点指导:
多音字:
铺、重、着
叠:下面是“且”
4、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理解。
引人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与比例相同,大小粗细,时间的间隔相等。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叶柄:叶片与茎的联系部分。
触角:指某些有爪动物、节足动物或是软体动物等生长于头部的一种感觉器官。
痕迹:指事物经过后,可觉察的形影或印迹。
三、理清课文脉络
1、熟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爬山虎的脚的?作者观察了什么?
2、汇报交流:
学生甲:3-5段写爬山虎的脚
学生乙:第三自然段写爬山虎的样子、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3、再次读课文,思考其他段落写了什么?
4、梳理课文脉络
(1)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1)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2)爬山虎的叶子
(3—5)爬山虎的脚
四、熟读课文,感悟爬山虎的叶子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思考:作者观察了爬山虎的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
2、学生汇报:
学生甲: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是墙,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3、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作者观察到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划出关键词句。
4、学生汇报:
学生甲: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嫩红的,长大后就变成嫩绿。
学生乙: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五、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尝试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背诵。
一、回顾、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观察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
2、我们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
二、熟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一)齐读三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么爬的?划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二)小组讨论交流: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长在茎上,是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品味这句话,抓住细丝和比喻手法引导学生想象爬山虎的样子。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颜色是嫩红)
4、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5、齐读第三自然段,展示图片,加深理解。
(三)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1、学生汇报:
学生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2、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配合示意图,体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触:碰着
巴住:紧紧靠近
紧贴:紧紧贴着
3、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背诵这一段。
4、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会怎样?触着墙又会怎样?
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没触着墙:萎了触着墙:逐渐变成灰色
四、总结全文,学会观察
2、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细心、连续地观察,并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观察的发现写下来。
3、再读全文,好好品味叶圣陶先生怎样把观察到的写具体。
6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墙(没触:萎了触着:变成灰色)
叶子: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叶子的尖)
爬山虎的脚:茎上、细丝、触、巴住、拉、紧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五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能流利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教学难点: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我们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神奇,感受到鸟的天堂的勃勃生机,更惊叹于火烧云的多姿绚丽,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种植物——爬山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简介作者,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
二、总体感知,明确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检查识字,读文情况。
1、强调生词读音: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初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同学们,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谁能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3.结合这张图片,文中描写叶子的美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谁能够挑战一下自己,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些优美的句子,有关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的句子呢?(指名读)4.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认读生词。
2、通过对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叶圣陶爷爷描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很美。结合这张图片,谁能够挑战一下自己,背背有关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的句子呢?(指名背、齐背)。
3.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铺得那么美,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的重点——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2.出示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5.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齐读读第三自然段,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准确、生动地用词。6.那到底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读的过程中想像一下,并且用横线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语。汇报交流。
7.师根据课文内容边说边演示。
抓住这几个准确、生动的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并用手演示。
8.就这样,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就这样,我们才会看到一大片的爬山虎。但是如果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那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通过亲自观察)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样啊?(观察认真、细致、有耐心)齐读。
9.体会比喻句的用法。“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画线的句子,把()比作(),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爬山虎的脚的喜爱。10.齐读第五自然段,那是不是所有的爬山虎的脚都紧紧地巴住墙壁?(不是)那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一个小组读第五自然段)。
11.触着墙的爬山虎怎么样啊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很牢固的?(相当、休想)你能不能用另外的词语来代替它们?(非常、别想)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满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墙上。此时此刻,你觉得爬山虎的脚怎样?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神奇)。
三、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1.学了这课,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事物。)。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那你发现哪些植物充满神奇呢?四人小组说说这些植物的特点。
3.既然我们想学习叶圣陶爷爷,那我们就拿出实际行动来,向他一样亲自去仔细地观察一种植物。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也可以象叶圣陶爷爷一样,有惊奇的发现。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样生动具体?
1、作者首先进行了长时间的连续观察。
2、作者再(对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六、板书设计。
位置茎上。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没触墙萎了变化。
触着墙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七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及用词的准确,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及特点。
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
:课件演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答不出来,出示图片)。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生:因为它有脚。)(板书:的脚)。
3.对课题质疑。
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到了,我们就能随处见到这样美丽的爬山虎,(课件展示图片)。
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的读音。
2.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紧贴、痕迹、逐渐、
句子中的生字: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2)出示二类词语:空隙、蜗牛、触角、蛟龙、枯萎、漾起波纹。
3.再读课文。
问:课文都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
(1)问: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呢?课文哪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
师:我们一起看看爬山虎,(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追问: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很茂盛,很能爬)。
(2)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了有什么感受?(美)。
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随着学生的意思,出示句子指导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能从叶子的颜色区别叶子的生长时间)。
新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除了颜色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新叶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指名读句子。
师: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板书:颜色:嫩红——嫩绿)。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还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就非常舒服。我们赶快来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体会叶子的颜色新鲜,排列整齐)。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想欣赏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吗?(放视频)。
随着视频老师说:微风拂过爬山虎的叶子,荡起波纹,多好看啊!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
(3)师: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小结: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
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叶圣陶爷爷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
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
二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介绍一下爬山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一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根据背诵提示,谁来把第二自然段大声地背诵一遍?)。
(放课件: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背诵,其他同学在底下小声地背诵。)。
2.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通过爬山虎叶子生长变化,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颜色鲜艳醒目,排列均匀,写出了叶子的美。让我们欣赏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板书:赏“叶”)。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字里行间渗透着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我们上节课赏了叶,(板书:赏叶)。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板书:观“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脚(板书:观脚)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地。)。
2.学生自读课文第3、4、5自然段。
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提出:边读边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
3.师: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指名说)。
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句子)。
直接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指名再读一读。
师问:把爬山虎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观察十分细致。)。
(展示学生画的画,简单的进行一下评价)。
4.理解句子。
(1)再读读句子,从这几句话中你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吗?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引导:再读读,长在茎上的什么位置?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就问:跟叶柄长在一起吗?
出示: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追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什么位置?请看图片。(出示图片)。
(2)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再来看看它长的样子?
如果学生说“像蜗牛的触角”,就问:蜗牛的触角是什么形状的?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这样的触角像什么?——如果学生说“像细丝”追问:什么样子的细丝?
枝状的细丝什么样子?像树杈似的,谁来画一画?
细丝肯定很细,可不像树杈一样直挺挺的,要有一些弯曲。
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形状。
出示: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那颜色呢?(出示:嫩红)。
(4)我们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
角,又是嫩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发给学生一张简笔画,指让学生画出“脚”的位置。
展示,并做简单的评价。
(5)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请你向同学们再来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师:爬山虎有了这样奇特的脚,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读(默读)第四自然段。
3.师: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师:“这样”指的是哪样呢?爬山虎的“一脚”到底怎么爬的?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
4.学生再次自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名再读句子)。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指名演示)。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换“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
师:人走起路,脚印可以很多,但只有两只脚,这叫“一步一步”走。但爬山虎的脚是无数的,每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不能再动了,再往上爬,就要再长出一只脚,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师: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师: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师: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先讲了_____;再讲_____;最后讲_____。
(叶子是为了烘托爬山虎脚的作用。没有叶子提供营养,爬山虎的脚也不会长得好。爬山虎的脚巴得牢,正是为了叶子的生长。爬山虎的脚和叶子谁也离不开谁。)。
3.师: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读一读上面这两幅对联。(多媒体播放)。
叶绿满墙满绿叶,风卷碧浪碧卷风。(回文联)苍苍翠翠处处葱葱郁郁,层层叠叠时时贴贴爬爬。
师:我请同学来读一读。
2、读了这两幅对联你想到了什么植物?
二、讲授课文。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有趣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师: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植物怎么会长有脚?在我们米易就生长着这样美丽的爬山虎,你注意过吗?叶圣陶老爷爷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2、师:现在我们来分组(分个人)朗读。
(2自然描写爬山虎的样子,3、4、5描写爬山虎的脚)。
5、总结:你们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
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放演示叶子的课件。
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
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三、精学感知。
(一)、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1、请孩子自读这个段落,注意聆听。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
2、生读课文。
3、孩子们汇报内容。
师:你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长在茎上)。
师:“那是脚生长的什么?”(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师:脚的形状像什么?(像蜗牛的触角)。
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
师:老师给咱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
师:真的很相似?形状相似。
它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孩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以看着书来配。
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
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
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把课文读通,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注意有几个很重要的动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儿咱们看谁爬的最精彩。
学生读课文,小组探讨爬的动作。师进小组一起和孩子们做动作。指导准确表达。
师:(在墙上做动作),我(手做脚)爬的时候先巴住墙,然后拉那嫩茎,使它贴在墙上。
师:巴住墙是不是就样,(做动作),牢牢地贴住,吸住墙?
师:真好,你感觉得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小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
请三四名学生演示自己的爬,并边做边说。
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
再次配音,看课件演示,学生表达过程。
(蛟龙的爪子)。
(三)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生从课文中找出脚变化的语句,读出来。
(是触到墙的脚)为什么?
师:哦,你看到了萎的脚呀。来。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说蔫呢?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应该是没有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触到墙的。没有触到的就没了。”
板书:触到墙的,没触到墙的。
师: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蛟龙的爪子)。
齐读这个比喻句。
四、学生活动:
根据课文2、3、4、5自然段的描述,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画画比赛,画一画爬山虎,画出它的叶子、脚、茎。每个组选一个同学画,其余三个指导,出谋划策。画完后我们进行评比。
老师点评,指出长处和不足。然后老师出示规范的画法。
五、总结点题。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师: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那么课下,我们就用学习叶老爷爷写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断,不用着急,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九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
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重点)。
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嫩茎一顺儿漾起波纹。
触着墙痕迹蛟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十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沿着又弯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要用心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从大山的身上学到了沉静。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中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反馈学习情况:
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围绕课文内容都可以)。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一
今天是个让人放松的星期天,别人有着自己的计划,而我们家是去爬高度不超过1000公尺的山鸡公山。一到那里,山上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还看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动植物,例如:松鼠灵活的跳跃穿梭于茂密的树林间,还有不时听到悦耳的鸟叫声,感觉这里与都市截然不同,很像世外桃源。
没多久我们开始爬山,这座山虽然不高,但是有一点陡峭,由于这座山是独立的,不与其它的山连起来,从远处看这座山会觉得有点一柱擎天的感觉。沿途尽是百花盛开,虽然曾经遭受了风灾的重创,但复原的速度也很快,只有比较严重的地方未复原外,其它地方几乎看不到风灾过后的痕迹。步道途中有着一条河,这条河被风灾破坏的痕迹依旧存在;河上的桥也因日积月累的沖刷,桥墩也偏移了许多成了s形,走在上面还会摇摇晃晃的。道路的尽头有一处几乎可算是90度的峡谷,看着古道中的峡谷吊桥,不禁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到了山顶后,竟发现这里有着一间餐馆和庙宇,而且这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我们在那边吃完饭后,就坐在庙前的广场欣赏这里的风景,把景色尽收眼底。到了下午山上开始起了浓浓的大雾,有如孙悟空驾着筋斗云在云雾中穿梭一样,置身于云雾中,后来我们便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家去了,也结束了这趟愉悦的旅程。
这个星期天,不仅让我心情无比轻快,还可以解除一周来的疲劳,真是一举两得,而我们也应该好好的爱惜这片美丽的好山好水,给后代的子孙留下一片美好的家园。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二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笔、画纸。
我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创设多种情景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同学们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是画的什么?(小猫的脚、小狗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知道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接着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词,多种形式认读。
2、感知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学习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选择,以学定教。
你对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兴趣?这样就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再以学定教,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这一问题预设有两种情况,可能多数同学对爬山虎的脚感兴趣。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交流话题)。
2、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墙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叶子有什么特点?
(2)、文中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纹的动作.
(5)老师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这一话题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引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过渡:在这一片美丽的叶子下面就藏着爬山虎的脚。请大家到书中去找吧(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找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读一读。
(图文结合,认识爬山虎的脚;接着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读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标出爬的动作词,体会爬的过程;
(2)小组合作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这一环节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特点呢?(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学习观察方法。
四、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画一画,感情朗读、背诵,编儿歌,猜谜语等)。
3、配乐(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的内容。学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重点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学习爬山虎的叶子时,创设情景出示一墙的爬山虎,让学生直观感知叶子的美。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的基础上,再适时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以及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认识爬山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讨论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三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设计时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的特点。教学中立足工具——课本,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教具(爬山虎实物,教学课件);学具(水彩笔)。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2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
1、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2遍)。
2、质疑:学习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
板:样子?
怎样爬?
……。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习的价值!课文第3自然段就就讲了爬山虎的样子,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这样的句子。
【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直奔教学目标。】。
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茎上长叶柄枝状细丝嫩红)。
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
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绘画)。
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幅画。(投影爬山虎实物)。
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爬)。
2、理解:触巴拉。
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
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轻,只能触)。
“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注意观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贴”)谁在“巴”,谁又在“贴”,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
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指名读)。
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
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
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
3、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话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可补充。)。
全班交流,(谁能说说)。
4、出示cai:他们说得怎么样,让我们看看画面吧!现在谁还想说。
5、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提示:对本身,对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读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来吗?
齐读第4自然段。
1、师:爬山虎的脚都能触着墙吗?那是怎样呢?
板:触着墙(牢固)没触着墙(萎了)。
2、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这些变化,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来的吗?
3、启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植物。
【板书设计】(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十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子,体会“青山的沉静,父亲的智慧”。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的努力。
找出重点句子,体会“青山的沉静,父亲的智慧”。
ppt课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课件出示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内容,我首先出个题目请同学们填完整。
课件出示:因为(),所以父亲带我去爬山。通过这次爬山,我学到了()和()。
二、自主探究。
(一)品味山的沉静。
1、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青山的沉静体现在哪儿呢?请大家打开书,仔细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青山的句子。(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1)“只见山下一片碧绿的树海中,几座房子若隐若现。”这是什么季节的山?(夏季)。
夏季的山一片碧绿,那春季的山,秋季的山,冬季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想象一下?
师小结:不管季节如何变换,大山始终不变,这就是山的沉静。
(2)“闭着双眼,我仿佛听到了微风吹拂声、鸟鸣蛙叫声和清脆的蝉声······睁开眼睛后,我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报告那些不同的声音。”
(课件出示青山图播放音乐《天籁森林》,让学生感受一下,再有感情地读句子。)。
(二)领略父亲的智慧。
1、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默读课文,把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
(1)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2)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
(学生每汇报一句,都用课件出示出来,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感悟父亲话语中蕴含的发人深省的道理。)。
3、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说说从中学到了什么。
三、交流感悟。
1、说说“我”跟父亲爬山学到了什么?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与组内同学交流交流。再各组派代表反馈。
2、带着感悟和体会,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青山父亲。
沉静智慧。
征服自己尽心尽力。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五
暑假里的一天,我们非常无聊,于是,弟弟提出建议:“我们去爬山吧!”“好啊!太棒了!”爸爸同意了,于是,我们就决定明天去爬山。
第二天,我们坐上车,拿上吃的,就出发了。我们在车上有说有笑的,就快到目的地了,弟弟说:“姐姐,你能爬上去吗?”“我当然能爬上去了!”我嘲笑弟弟说,“我看是你爬不上去,才来试探我的吧!”弟弟被我气得满脸通红,说:“哼!我一定能爬上去的!看谁笑到最后!”
目的地到了,弟弟站在山前,腿都在发抖,我看见了,就嘲笑他说:“还没爬呢!你的腿就在发抖,肯定爬不上去的!”我冲弟弟做了个鬼脸。这是,爸爸提议说:“我们来个比赛吧!看谁先爬上去吧!我先走了!”说完,爸爸就开始爬了。我看状,啊,不妙,赶紧爬啊!在第一层的时候,我碰到了两个大姐姐,她们有说有笑的,我对她们说:“大姐姐,一边说话一边爬山是很消费体力的。”“没关系的.。”我使劲爬啊爬,终于爬到了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这时,我碰到了在第一层碰到的那两位大姐姐,这时,她们已经累得气喘喘吁吁了,她们看见了我,就对我说:“小姑娘,我们早就应该听你的了。真是太累了!”
第六层的时候,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实在怕不上去了,爸爸对我说:“‘坚持就是胜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听了爸爸的话,我顿时充满了力气,一口气跑上了山顶。
哇!山顶上真美啊!我们在山顶上拍了几张照片,就回家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十六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受益非浅”、“身临其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学习叶圣陶优秀的做人品质。
3、从文中学习修改作文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给课文划分段落。
3、自学生字新词。
4、找出不懂的问题。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点。
1、划出有关叶老修改作文的语句。
2、叶老是用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作文的?
3、归纳总结出叶老修改作文的方法。
4、引导学生体会出叶老的良好品质。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受。
1、学生自读叶老的话。
2、利用重点的词语体会字句中含着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
4、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四、整体升华,学习方法。
修改作文的方法。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七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会认的生字12个,借助拼音正确认读,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2、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写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认识一个新笔画:卧钩。
3.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1、通过随文识字,会认12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卧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1、指导写好新笔画及带有这个新笔画的生字。
2、课文较长,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生字、词语卡片,小黑板、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山吗?高高的山峰什么样子?爬过山吗?(请爬过山的小朋友谈一谈爬上山顶时的感受)今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去爬山。
板书课题:爬山。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要认真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字音。感受爬山的经历。
2.自读。
让学生自由地读全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标出自然段,用笔把会认的字圈画出来,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记住它们。根据拼音,自己拼读生字,把自己拼读不出来的字点上点儿。
三、随机指导朗读,并进行文中学字。
1.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2.随文识字,积累词语。
要认识的字可以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随机学习,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生字,并想办法解决字音。
3.分段读课文,认识每段中的生字如:第一段“星期天,我和同学们去爬山”。
(1)自读句子(或齐读)。
(2)指名学生读,找到第一段中的字宝宝“星期”讲解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一到星期天。正音,带音节读。指名读字,读词,齐读生字,读句子。
(3)其他自然段也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
指名读第二段内容,随文识字“(到欢路鸟叫加、油、花”)。
(4)老师拿生字卡片,找学生带音节读字,开火车读,齐读,
(5)到文中去找这些字带出来的词语。
拿出笔,把刚才学过的生字带的词语画上横线、自己练习读词。(指名读词语,来到、欢迎、山路、小鸟、欢叫、加油、野花)从读词中进一步熟记生字(师拿词语卡片)。
4.再回读第二段文字。
5.读第三段文字,学习生字“顶”词语“山顶”
6.把生字放到文中再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准确。
7.读第四段文字,学习生字“心”词语“心里”
8.回读第四段。
四、学生拿手里的卡片问同桌,同桌互查,强化字音。
由同桌的小朋友互相当小老师,你指我认,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五、律动。
六、拓展练习。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这么多生字宝宝,真棒!可是,这些生字宝宝可顽皮了,他们现在都藏到句子里去了,你能准确地把他们读出来吗?(生字用彩笔写)。
(1)星期三,我去公园玩。
(2)放学的路上,我听到小鸟在欢叫。
(3)我为妈妈加油。
(4)山顶上的野花开了。
谁会读了?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
还有一组扩词(课件)。
七、指导写字。
1、心:新笔画卧钩,与“飞”字中的横斜钩比较,强调第一点的走向和后面两点的位置。
2、鸟:知道里面的点是鸟的眼睛,不能丢掉。
3、在:第三笔是竖,不能丢掉。
4、花:上下结构的形声字,上面的草字头表示与草本植物有关,下面的“化”字表示读音。
看着老师写一个,提醒学生观察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反复书空练习笔顺。在本上写一个字头。
练习书写,教师纠正,注意让学生认真观察范字,对比发现自己的字哪写得好,哪还需要改进。
写字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八、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2个字,会写了4个字,通过读文,我们感受到了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十八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空隙、拂过、漾起”等词语,朗读课文,能背诵二至四自然段。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时,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爬山虎的挂图,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墙上爬的。
二、整体入手,感知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快速浏览全文,回顾主要内容。
三、自学赏析,品读积累。
尊重学生的个人学习体验,发挥学习自主性。
师:批划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
学生自读自批注,再在组内品读赏析,交流感受。师巡视指导。
学生大组汇报,师适时指导发言、引导组织。
如:
生:我喜欢第二自然段,我给大家读一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得,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句话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排列的,我抓住了“一顺儿”“均匀”“没有重叠”“不留一点儿空隙”,说明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茂盛,排列得很整齐。我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感情朗读,师做适当指导训练。)。
师:就像这位同学这样交流、汇报。还有谁对这一段进行补充?
(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一部分一部分有条理得汇报)。
再就其它段落、其它部分进行交流赏析。
师适时板书,以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纲要,把握全文要点。
四、朗读背诵,梳理整体。
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知道学生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可以借助板书。
五、课外延伸,仿写练笔。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仿写一种植物,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思路篇十九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015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