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2:25:17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实用16篇)
时间:2023-11-10 02:25:17     小编:念青松

教案应该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教案的编写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通过阅读教案范文,教师可以了解到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一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力的方向、大小。

重力的方向。

探究学习法、观察分析法。

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重垂线、制作的不倒翁、乒乓球。

一、引入课题。

二、新授:

(一)重力的来由。

天上的月亮能绕地球转动也不会跑掉,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再看课件,宇宙中的各个星体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轨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这些力都是万有引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上的物体是否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呢?

3、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出现哪些合理的场景呢?请讨论。

(二)、重力的方向。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首先,我们来研究重力的方向。

2、重垂线的应用:我们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性质,常用重垂线来做什么?看课件。

(三)、重力的作用点。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呢?看课件。

2、如何找到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请大家课后尝试着去做一做?

3、再看前面的不倒翁,不倒翁被扳倒后又会自动立起来,为什么呢?看课件。

(四)、重力的大小。

1、请大家做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上面的几种猜想中,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其它的以后再去探讨。)。

2、设计实验。

要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呢?如何来做实验呢?

3、进行实验。

4、分组实验,并完成书中的表格、数据。

5、展示:

6、结论。

看课件,根据表中的数据与图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7、用公式表示为:出示课件。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mg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

g=9.8n/kg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看课件。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1、推出去的铅球仍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在空中飞行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铅球受到的作用,这个力是由施加的。

2、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的作用。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是()。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二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上。跳高运动员也要落到地面上、飞机投下救援物资从空中落到地面上,在地球上,一切物体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本支撑好的玩具,当把木板拿开,最终也会落到地面上,物体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都要向下降落。------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三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有关“重力的方向”的教学建议。

有关“重力的概念”的教学建议。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四

1.恐龙的质量可达50t,则它的体重为______________n,相当于__________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的体重.(题型二)。

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题型二)。

4.从大坝流下的水能冲击水轮机发电,正在工作的打桩机能将桩打人地下。表明被举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做__________.它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有关。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统称为___________.

5.下列物体的质量和重力估计正确的是()(题型二)。

a.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大约是50n。

6.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题型一)。

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b.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c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d.重力的单位是kg。

7.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题型一)。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

8.12月,我国发射了神舟四号宇宙飞船,为载人飞行进行了仿真人实验。飞船在轨道上正常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在这种环境中,以下哪个实验不能在地面一样正常进行()(题型一)。

a.用刻度尺测长度b.用放大镜看物体。

c.用平面镜改变光路d.用弹簧测力计测物重。

9.一容器质量为1kg,内盛10dm液体.现将该容器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得其重力为88.2n.求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题型二)。

1.一个物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9.4n,若改用天平测该物体的质量,其示数应为________kg.若把它带到月球上,用天平称它的示数为____kg,用弹簧测力计称它的示数与地球相比将__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题型二)。

2.一座限重为4.9x10n的桥,一辆自身质量为1.1t的卡车要能安全过桥,所能装载的货物不能超过___________kg.(题型二)。

3.如图8-7所示的水平仪检验是否水平,当它在东西方向放置时,人在水平仪南边看,重垂线锥体偏在水平仪刻度线下端的左方,当把它南北放置时,人在水平仪东边观看,锥体偏在右方,此时桌面的________高。(题型一)。

4.我国首位叩访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地球上重637n,则他乘坐“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太空中飞行时,他的质量为________kg.北京时间10月16日6时23分,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后,杨利伟安全返回,降落在预定的着陆场——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的阿木古郎牧场上.则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他的重力势能将__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题型二)。

5.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题型一)。

a.在斜面上向下滚动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

b.—投出的篮球上升过程中不受重力,下落过程中才受重力作用。

c.物体的重心一定是在物体上。

d.地面附近的物体在失去支持时,要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为()。

a.一定等于8n。

c.一定大于8n。

b.一定小于8nd.以上情况部有可能图8-8图。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五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习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六

1.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2.2教学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

6教学过程。

6.1引入新课。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七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重力的计算公式。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重力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八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九

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

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

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头发等。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十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三)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2.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2。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思考:教材p24。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的影片。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十一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四、教学重点: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五、教具: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十二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题】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十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工具。

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方法:控制变量法。原理:二力平衡条件:f=f(转换法)。

表格设计:

(三)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与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六)、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 玻璃

水 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十五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教学重、难点:

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2、功率的计算。

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ppt课件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

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 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义?

这样就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担当评判主席,并播放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录像,通过所设计的几个问题:“我们能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吗?我们又是怎样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的?该实验的实验理念是什么?”让学生得出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

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摩擦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几组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让学生观看flash演示,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笛卡尔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5、感受身边的惯性现象,联系实际,画龙点睛。

在讲授惯性知识点时,我先以开车撞墙的趣图,冰上运动的力与美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勾起了他们急于探索的渴望心理。接着我又设计了简易又有趣的两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得出了惯性的定义,并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也具有惯性的录像的播放,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这一教学难点。

6、强化惯性利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组织学生观看惯性的利用与防止动画、录像,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0210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