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规划好课堂教学的步骤和过程。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下面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优秀教案分享,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一
“石头剪刀布”是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把原本由两个幼儿玩的游戏变为由一群幼儿两两结对轮流玩的游戏,并以雪花片为游戏“筹码”,提高活动的挑战性。随着游戏输赢结果的产生,幼儿手上的雪花片的数量在不断变化,于是,这个活动就自然而然地与“数运算”核心经验的学习结合起来了。
该活动的重点是每轮游戏后的推理过程,即让幼儿推理“输完了”和“赢得最多”两种极端情况形成的过程,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这个推理过程涉及对三个方面关系的思考:即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例如,幼儿原本拥有3片雪花片,每输一次失去一片,每赢一次得到一片。如果某幼儿三次游戏后所剩雪花片数量为0,那么他应该是连输了三次。如果某幼儿三次游戏后雪花片数量为6片,那么就要先去掉他原先拥有的3片雪花片,其余的3片雪花片就是他赢得的,根据每次赢1片的游戏规则就能推断出他赢了3次。
该活动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介绍玩法和规则,并试玩一次,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其次是开展两轮游戏,每轮游戏后引导幼儿进行判断推理和表述,并用磁性黑板上的磁铁块表征雪花片数量的变化过程,帮助幼儿直接感知和验证。对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在推理过程中会自然运用“分解与组合”这一数学核心经验,但对“三个方面关系”的思考需要幼儿先在头脑中表征出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再用语言加以表述,这对大班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有利于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雪花片数量变化的过程,尝试根据雪花片数量结果,推导出雪花片数量与游戏输赢结果以及游戏规则之间的关系。
2.提高判断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准备:
雪花片三筐(数量多于幼儿人手6片),磁性黑板一块,磁铁块12~15个,粘纸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数倍)。
过程:
一、回忆熟悉的游戏,了解新的游戏规则
1.回忆熟悉的游戏。
(1)回忆游戏“石头剪刀布”的玩法和规则。
提问:“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是怎么玩的?有什么规则?
(说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梳理“玩法”,强调“规则”,比如,要同时出手势,一旦出了手势就不能更换,如果出了同样的手势要重新来一次,等等。)
(2)介绍新的游戏玩法。
提出要求:下面我们要把原来的两人游戏变为集体游戏。每个小朋友边念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边拍手,念完后迅速找到一个朋友和他面对面,一起念“石头剪刀布”的指令后同时出手势,比出胜负。每一对朋友只能玩一次游戏、比出一次输赢,然后更换一个朋友再游戏。
2.试玩新的集体游戏。
(1)请幼儿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两两找朋友轮流玩游戏,引导幼儿一起念儿歌、一起说“石头剪刀布”的指令。
(2)提问:谁赢了?谁输了?出了一样的手势该怎么办?比出一次输赢后就要怎么样了?
(3)待游戏比出输赢后,请幼儿回座位坐下。
(4)帮助幼儿理解新规则:一轮游戏中,每个人要换3次朋友,也就是每人要玩3次“石头剪刀布”。
(说明: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念儿歌、说指令以及提问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游戏中,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幼儿能否理解和遵守新的游戏规则,是否已做到一对朋友在一次游戏中只有一次输赢,从而为幼儿在之后的推理中思考输赢关系做好铺垫。)
3.了解增加雪花片后的新玩法。
(1)讲解新的玩法和规则:游戏前每个小朋友只能拿取3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一次输的小朋友要给赢的小朋友一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人要想办法保管好自己的雪花片,不要掉落和丢失。
(2)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放三筐雪花片,请每位幼儿上来拿取3片雪花片后回到座位上坐好,然后与旁边的同伴互相验证有否拿对。
二、第一轮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说明:一轮游戏进行三次,一般三次后就会有幼儿输完3片雪花片。教师要重点关注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即每次输赢后能否正确拿出一片雪花片,以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关注自己手上雪花片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输赢结果之间的关系。)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说明:游戏有输赢是正常的,幼儿将自己手里的雪花片都输完时,可能会有挫败感,教师要注意幼儿的情绪,及时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游戏心态。)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说明:对于“3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的推理,基本上所有幼儿都会说“因为他输了”,而后的教师追问“那么他一共输了几次”,目的是帮助幼儿思考输赢结果与雪花片数量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再追问“为什么是输了3次”,以帮助幼儿在雪花片数量与“每次输赢1片”的游戏规则之间建立起联系。)
(3)提问:谁认为自己手上的.雪花片最多?有几片?
(4)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6片的过程。
(说明:对于“每人赢了几次”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自己原先就有3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而后者只记得自己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忘记了自己原先手上就有3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说自己“赢了6次”时,幼儿可能会用“3+3=6”来作答,教师可以视情况再深入追问幼儿:“这里有两个3,这两个3有区别吗?”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原先手上的3片雪花片加上游戏中赢得的3片雪花片才是6片雪花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幼儿作出推理后,教师呈现磁性黑板,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在集体面前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可先向幼儿a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然后让幼儿a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磁铁块加以表征。随后,幼儿a每描述自己赢了一次,就让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b在3块磁铁块的后面加上1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全体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变化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以了解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不同思维水平。)
三、第二轮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1)调整规则:游戏玩法不变,每人改为拿6片雪花片游戏,共玩3次,每次输的人给赢的人2片雪花片。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输了3次”和“输了6次”。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2+2+2=6”来作答,即每次都输掉2片雪花片,输了3次2片,就输完了6片;有幼儿则可能忘记了游戏规则,会说因为输了6片雪花片,所以输了6次。)
(3)请输完了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可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a上来,根据输完6片雪花片的幼儿b的描述,来摆放磁铁块。教师可先向幼儿b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并让幼儿b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6块磁铁块加以表征;幼儿b每描述自己输了一次,幼儿a就去掉磁性黑板上的2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4)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12片的过程。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也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每人原先手上就有6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而后者只记得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雪花片,忘记了每人原先手上有6片雪花片,或者是把游戏规则记成了每赢一次得到1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6+6=12”来作答,即原先手里有的6片雪花片加上赢得的6片雪花片就是12片雪花片,所以赢了6次。有幼儿则可能会用“6+2+2+2=12”来作答,他的解释是,因为除了原先有的6片雪花片,后来每赢一次得到2片,一共赢了3次,得到6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陛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的具体引导方法同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重点引导幼儿思考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这三方面的关系。)
(6)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开展以下环节的活动。
提问:谁的雪花片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少?他到底有几片?
为什么只剩下了这几片?你在游戏中的输赢情况如何?
你能不能用磁铁块摆放出你的雪花片输赢过程?
如果两个小朋友手里剩下的雪花片数量是一样的,他们的输赢过程也会是一样的吗?
(说明:以上问题是针对个别幼儿的,可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性地开展该环节活动,目的是引导他们尝试回忆或推论自己雪花片的输赢过程,并用语言加以表述,同时尝试用磁铁块加以表征。最后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幼儿基于摆放磁铁块的过程,尝试思考和理解“输赢的不同顺序”与“相同答案”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二
1、能在游戏中感知平面图形与立方体的不同。
2、能探索、发现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
3、能认真细致的进行制作活动。
学具准备。
1、操作卡p1、2。
2、正方形毛巾一张、大正方体积木一块。
活动过程。
一、活动观察:找不同。
1、出示一张张方形毛巾和一大块正方体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冰大胆谈论这两件东西的外形有什么相似?(毛巾是平面的,积木式立体的。)。
2、看看活动室里那些东西和毛巾相似是平面的,那些东西和积木块相似是立体的?
3、图卡操作:请幼儿看操作卡第1页;说一说图中有些什么物品?哪些物品的外形与毛巾相似,哪些物品的外形与积木块相似?给它们画上连线。
二、数数看有几间房。
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操作卡第2页的两个动物房制作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分一分。两个动物房里分别住着哪些动物?各有几个?分别属于哪一类?(野兽、禽类)。
4、说一说。野兽动物房是由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禽类动物房是由4个一样大的长方形和2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
三、制作活动。
1、猜一猜。剪下制作卡上的图形黏合后,会变成什么样?
2、做一做。请幼儿剪下制作卡上的图形黏合成立方体动物房。(也可请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
3、说一说。野兽动物房的形体叫什么名字?(正方体)像什么?
禽类动物房的形体叫什么名字?(长方体)像什么?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三
1.学习自己选择调查、记录的方法,统计小组同伴中不同入园方式的人群。
2.完成本班的调查统计结果,感受表格在统计中的作用。
3.积极参与调查、统计方法的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具:各种入园方式的标记,统计表
学具:分类盒,笔
1.选用标记表示各自的入园方式。
(1)教师:小朋友平时都是怎样上幼儿园的?
(2)讨论:我们可以用什么标记来表示这些入园方式呢?
(3)请幼儿每人选择一个标记表示今天自己的入园方式。
2.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调查统计。
(1)教师出示记录单,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讨论,并明确记录“本组同伴入园方式”的要求。
(2)师幼讨论调查的方法。
(3)师幼讨论记录的策略。
通过讨论使幼儿明确用数字“2”表示两个人,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下方。
(4)完成小组调查统计表。
教师:请你们试用这些调查方法,将你们这组各种入园方式的人数统计在记录单上。
(5)同组幼儿相互交流统计的结果。
(6)请个别幼儿介绍在自己的统计结果和调查方法。
请幼儿与同伴商量,将小组里每个人上幼儿园的叫交通方式统计在一张记录单上,然后相互交流记录单。
3.师幼共同完成全班的调查统计结果。
(1)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大家介绍本组的调查结果。
(2)讨论:怎样才能知道全班每种入园方式各有多少人呢?
(3)出示全班统计表。
(4)每组选择一名幼儿在表格中记录本组幼儿的统计结果。
(5)师幼共同读表格。
教师: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四
3、运用分析、判断、推理等方法,对已知条件进行二维推理,发展思维的逻辑性。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1、多媒体课件
2、自制图片两张活动名称:魔术机器,各种颜色的小树卡片、小正方形卡片
3、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张
一、导入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请来了一位特别神奇的客人,你们一定非常喜欢。我么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
二、播放课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神奇的客人是谁呀?
2、你们喜欢孙悟空吗?
3、孙悟空的本领可大了,看它的金箍棒有魔法,想要变啥就能变啥,不信,你们瞧。
三、初步感知逻辑推理
播放课件
2、我们来看看新房子和原来的房子比较,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
3、小树们看着新家说:“我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想请小朋友帮忙,你们愿意吗?(出示图片,幼儿操作)
播放课件
图形宝宝看见小树的新家很漂亮,也请孙悟空帮它们也变了一座。
谁能把图形宝宝也送回家呢(出示图片,幼儿操作)
四、神秘的魔术机器,进一步感知逻辑推理
播放课件
1、孙悟空说咱们小朋友表现这么好,送给咱们一件神秘的礼物“魔术机器”,它呀特别神奇,总是能让物体发生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机器会把下面的物品怎么变。
3、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猜对了吗?
5、我们一起来看猜对了吗?
五、运用逻辑推理进行练习
1、孙悟空说小朋友们真聪明,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有没有信心完成?
播放课件
2、猜猜孙悟空会把这些物品怎么变?
3、我们一起来看孙悟空吧客车和轮船变成了什么样子?那它会把飞机变成什么样?
4、我们再来看包子和西瓜发生了什么变化?那苹果和土豆应该怎么变化?(幼儿动手完成操作材料)
5、小朋友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孙悟空很高兴,现在孙悟空要回花果山了,我们一起和孙悟空说“再见”吧!
六、结束语
你们说孙悟空的本领大不大?我们下次再请孙悟空来做游戏好不好?现在让我们听着歌曲到户外做游戏吧。
在今天的活动中,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活动中,通过幼儿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推理带来的快乐,幼儿能在我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练习。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五
1、学习用刻度尺连续测量并记录蚕豆的生长过程,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2、对植物生长过程有探究愿望。
种植区——蚕豆小火车;各种自然测量工具(火柴棍、回形针、积木、油画棒……);可供制作刻度尺的卡纸;记录本等。
1、量一量豆苗有多高。
(1)师:小朋友们种的蚕豆苗都发芽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种的豆苗长得高。你们有什么办法?(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测量的多种方法:叠拳头、虎口码、木棍量……)。
(2)幼儿自由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幼儿选择喜欢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豆苗)。
(3)展示、交流测量结果:你选用了什么测量工具,你的豆苗有多高?(用手指头量,有一个手指节高;用拳头量,比一个拳头矮一点;用积木叠,有四块积木高……)。
2、比一比谁的豆苗高。
(1)师:你们都量出了自己的豆苗有多高,现在你能说出谁的豆苗最高?为什么?(如“亲亲的豆苗高,因为有四块积木高,果果的豆苗矮,只有一个拳头高,四当然比一大了”。“不对,虽然四比一大,可是,积木很小的,四个叠在一起还是很矮”……)。
(2)师:到底谁的'豆苗高?用你们的方法能比出来吗?(引导幼儿将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演示比对)。
3、讨论测量豆苗的最好方法。
(1)师: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测量并比较豆苗的高度?(引导幼儿说出“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测量”。)。
(2)介绍刻度尺。
(3)为每棵蚕豆苗制作一把刻度尺(指导幼儿裁剪卡纸条。用统一的方形积木块作刻度),布置测量环境:火车新干线。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六
通过"动物运动会""捉迷藏""小动物找家"等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会用不同方向辨别数序,并通过动手操作,轻松获得1--5序数认知经验,同时,让幼儿把序数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亲身感知和体验序数在生活中的存在,知道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1、幼儿通过学习5以内的序数,进一步感知序数的顺序性,会用不同方向辨别数序。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建立良好的秩序感。
1、运动会跑道一副,5种小动物各一个。
2、楼房图片每组一副,5种小动物每人一套。
3、小动物胸卡10个。
游戏1:一、导入活动,比赛前。
师:小朋友,森林里要小动物要开运动会,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他们开始做准备前的有关工作了。你看。
他们在:1、比赛开始前先点名:参加赛跑的有5只小动物。(教师依次出示小动物:共5只,为小猪、小猫、小狗、小象、小虎)2、(这里必须告诉幼儿:从左往右数,排在最前面的是第一,第一后面的是第二,后面依次类推。)。
师:哪只小动物排在第一?你是从哪里开始数的?(引导幼儿说出从左往右数的顺序)哪只小动物排在第四?排在第五的是什么小动物?(这里让幼儿巩固一下新学的概念:xx排在第一,xx排在第二……)二、现在比赛开始了。(这里先让孩子看一下一共有几个跑道,5道。从左往右依次是第一跑道,第二跑道……)。
师:请幼儿看图说出小动物站在第几跑道?
师:还可以问第几跑道站的是谁?
师:哪个小动物跑在第一?第二?……(老师随意摆放)三、比赛结果怎么样呢?(与原来排队的顺序不同了)××小动物跑在第一,××小动物跑在第二……。
游戏2:四、游戏"捉迷藏"小动物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师:咱们看看第几只小动物不见了?小动物是谁?(从左往右排队,从上往下排队,让幼儿找。)(难点)五、游戏"帮小动物找家"出示:楼房图片。让小朋友从下往上数一数有几层楼,并贴上数字。
师:请将××小动物送到第一层楼房里……。
游戏3:六、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
幼儿戴好胸卡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朋友,听口令做完动作排队,看一看你的队伍从前往后数,是谁排第几?变换形式,游戏反复进行。
小结:(今天小朋友学会了按照数字排顺序,排在最前面的是第一,接下来是第二……,还学会了从左往右,从前往后,从上往下,从下往上按照不同的方向排顺序。生活中还有按照数字顺序排列的物体,比如看电影的座位,站队的位置等等,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可以找到,请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大家哦!)。
结束。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七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
(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1、认识各种各样的尺,了解其用途,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
2、初步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培养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1、ppt课件:各种各样的尺
2、幼儿每人一把尺子。
1、课件:各种各样的尺
(1)请幼儿将自己认识的尺子给小朋友介绍。
要求说出叫什么尺,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2)教师讲解各种尺的特征。
2、讨论交流
请幼儿说一说比较有趣、特殊的尺。
3、引导幼儿归纳有些什么样的尺,各有什么用途。
二、比较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1、找出尺的不同点。
(1)这么多的尺都是不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
(个别幼儿发言,其他幼儿补充。)
(2)引导幼儿归纳,从用途、材料、形状等不同方面进行小结。
2、找出尺的共同点。
尺有这么多不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小结:它们上面都有刻度,都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1、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
(1)请幼儿拿出自己的尺,尝试测量桌子的长度。
(以各自的尺为单位测量。)
(2)请幼儿说说是怎样测量的。
(3)引导幼儿小结测量长度的方法:
测量时尺与被测量物的起点要对齐,每量一尺要做上记号,
接着量时尺的一端要与记号对齐,要记住量了多少尺,不能漏计,
也不能多计,最后的测量结果就是物体的长度。
2、实际测量:测量课桌的长度(120厘米)。
(1)幼儿用自己的尺测量。
(可让幼儿反复测量,说出测量距离。)
(2)讨论:为什么你们测量的课桌长度会出现不同的数字?
小结:尺的长短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3)教师帮助幼儿测量课桌的长度(120厘米)。
在活动区域投放各种直尺,供幼儿选用。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八
1.了解10以内各数的组成,理解加法,培养幼儿的运算能力。
3.练习加法和组成,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了解10以内各数的组成,理解加法。
难点:练习加法和组成,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扑克牌5-6副,并将牌中的(10,j,q,k及大王,小王)拿掉。
导入部分:示范玩法。
幼儿分成5人一组玩石头,剪子,布游戏,确定首先摸牌者(用其他方法来指定也可以)。
基本部分:教师指导幼儿游戏。
1.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依次轮流摸牌,每人摸5张。
2.从桌上的牌中再翻开5张摆放好。
3.确定出要凑的数目(如凑10)。
4.幼儿观察自己手中和桌面上的牌,寻找是否有可以凑成“10”的牌(用两张或三张牌凑成“10”均可)。
5.由能凑成“10”的幼儿出牌,并将凑成“10”的牌收为已有;不能凑“10”的小朋友可随意出一张牌放在桌上。
6.依次出完牌后,再轮流摸牌,将手中的牌补齐始终保持5张牌,桌上的牌也保持5张牌。
7.根据以上规则继续玩游戏,最后得牌多的为胜。
小朋友分组按以上玩法进行游戏。
活动延伸:在家庭或活动区中继续玩此游戏。
这一活动属于游戏型活动。这一游戏,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定出要凑的数目,按对幼儿年龄特点,一般从5开始比较合适,以后逐渐增大到10;在游戏中可启发幼儿用多张牌凑出规定的数目如,3和2凑成5,也可用两个2和1凑成5,以培养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敏捷性,提高幼儿的运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这节课也可以做减法游戏,方法与其相反,另外,把这节课用别的教材来讲也可以,如;用各种水果模型来玩也可以,反正,无论用哪种方法来讲,幼儿理解而实际生活中运用每节课所学的内容,才能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九
1、探索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能按顺序进行操作,初步感知数的互补关系。
3、专心自己的操作活动,初步学习检查自己的活动。
1、经验准备:幼儿学习过5以内个数的组成。
2、物质准备:教具:小鱼六条,记录纸,笔学具:
(1)小篓子若干,内放数量为6的小鱼片片,记录纸,笔。
(2)6个玩具串在一根绳子上,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38—39页,彩色笔若干。
一、小鱼游走了。
1、教师出示一群小鱼:河里游来了一群小鱼,你知道一共有几条小鱼吗?引导幼儿将小于排成一排,并数出和记录总数。
2、教师将一条小鱼拿开放在面前:几条小鱼游走了?现在小鱼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是几条?引导幼儿根据小鱼的位置说一说小鱼分成了1和5,并记录。
3、请个别幼儿移动小鱼,引导幼儿继续按小鱼的位置进行分合并记录。
二、小组操作活动。
1、小鱼游游游。幼儿先将小鱼排成一排,记录总数,然后演示小鱼游来了或游走了,说一说每次分合的结果并记录。
2、分玩具。将6歌玩具穿在一根绳子上,引导幼儿现数总数并记录,然后再将玩具分成两份,波导绳子的两头,并记录下分的结果。
3、看房子图写分合式,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p38页),看房子分类图,请你先将6个圆点分成两份,再用数字记录,最后写分合式。
4、看算式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
5、给铅笔排序,观察铅笔的长短,在圈中写上相应的序号。
三、活动评价。
1、请幼儿介绍“小鱼游游游“活动,教师记录幼儿分合的结果,师生共同检查6的分合是否有重复或遗漏,得出6分成两份有5中不同的分法,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发现数的互补关系:总数不变,两个部分数,一边数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就越来越小。
本次活动的设计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十
1、让幼儿初步了解动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扩展幼儿知识经验,引起幼儿观察周围动物之间关系的兴趣。
2、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好品德,进行初步的生态意识教育。
重点幼儿初步了解动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难点扩展幼儿知识经验。
动物活动图片。
1、导入部分,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幼儿认识动物之间关系。
——你知道动物有朋友吗?
——你知道青蛙的敌人是谁。
2、引导幼儿看图,讨论动物之间的敌人关系。
——你知道图上的这些动物吃什么?
——它们是朋友还是敌人。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相互是敌人。
3、引导幼儿讨论动物之间的朋友关系。
——你认识图上的动物吗?它们在干什么?
——它们是朋友还是敌人?
——它们怎样互相帮助的?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朋友。
4、活动小节。
教师小结。
延伸活动,请幼儿画一画。
初步培养幼儿对动物的热爱的情感,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图片的展示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但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堂的秩序,气氛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下次活动过程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并且大班的孩子更多地喜欢说,不能够耐心地去倾听。当然在这种活动中,幼儿的兴趣点还是很多的,它们更过地想去认识与了解动物。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十一
2、观察和比较正五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十边形,感知其主要特征。
3、培养幼儿观察、辨别的能力。
1、教具准备:挂图“美丽的窗户”
3、《操作册》p45——46页。
5、操作活动。
6、作业:
(1)、描一描是和边形,并将数字写在图形中间,再把相同的图形连在一起。
7、作业讲评。 。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十二
1.在游戏中感知雪花片数量变化的过程,尝试根据雪花片数量结果,推导出雪花片数量与游戏输赢结果以及游戏规则之间的关系。
2.提高判断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雪花片三筐(数量多于幼儿人手6片),磁性黑板一块,磁铁块12~15个,粘纸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数倍)。
一、回忆熟悉的游戏,了解新的游戏规则。
1.回忆熟悉的游戏。
(1)回忆游戏“石头剪刀布”的玩法和规则。
提问:“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是怎么玩的?有什么规则?
(说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梳理“玩法”,强调“规则”,比如,要同时出手势,一旦出了手势就不能更换,如果出了同样的手势要重新来一次,等等。)。
(2)介绍新的游戏玩法。
提出要求:下面我们要把原来的两人游戏变为集体游戏。每个小朋友边念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边拍手,念完后迅速找到一个朋友和他面对面,一起念“石头剪刀布”的指令后同时出手势,比出胜负。每一对朋友只能玩一次游戏、比出一次输赢,然后更换一个朋友再游戏。
2.试玩新的集体游戏。
(1)请幼儿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两两找朋友轮流玩游戏,引导幼儿一起念儿歌、一起说“石头剪刀布”的指令。
(2)提问:谁赢了?谁输了?出了一样的手势该怎么办?比出一次输赢后就要怎么样了?
(3)待游戏比出输赢后,请幼儿回座位坐下。
(4)帮助幼儿理解新规则:一轮游戏中,每个人要换3次朋友,也就是每人要玩3次“石头剪刀布”。
(说明: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念儿歌、说指令以及提问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游戏中,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幼儿能否理解和遵守新的游戏规则,是否已做到一对朋友在一次游戏中只有一次输赢,从而为幼儿在之后的推理中思考输赢关系做好铺垫。)。
3.了解增加雪花片后的新玩法。
(1)讲解新的玩法和规则:游戏前每个小朋友只能拿取3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一次输的小朋友要给赢的小朋友一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人要想办法保管好自己的雪花片,不要掉落和丢失。
(2)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放三筐雪花片,请每位幼儿上来拿取3片雪花片后回到座位上坐好,然后与旁边的同伴互相验证有否拿对。
二、第一轮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说明:一轮游戏进行三次,一般三次后就会有幼儿输完3片雪花片。教师要重点关注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即每次输赢后能否正确拿出一片雪花片,以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关注自己手上雪花片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输赢结果之间的关系。)。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说明:游戏有输赢是正常的,幼儿将自己手里的雪花片都输完时,可能会有挫败感,教师要注意幼儿的情绪,及时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游戏心态。)。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说明:对于“3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的推理,基本上所有幼儿都会说“因为他输了”,而后的教师追问“那么他一共输了几次”,目的是帮助幼儿思考输赢结果与雪花片数量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再追问“为什么是输了3次”,以帮助幼儿在雪花片数量与“每次输赢1片”的游戏规则之间建立起联系。)。
(3)提问:谁认为自己手上的雪花片最多?有几片?
(4)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6片的过程。
(说明:对于“每人赢了几次”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自己原先就有3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而后者只记得自己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忘记了自己原先手上就有3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说自己“赢了6次”时,幼儿可能会用“3+3=6”来作答,教师可以视情况再深入追问幼儿:“这里有两个3,这两个3有区别吗?”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原先手上的3片雪花片加上游戏中赢得的3片雪花片才是6片雪花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幼儿作出推理后,教师呈现磁性黑板,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在集体面前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可先向幼儿a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然后让幼儿a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磁铁块加以表征。随后,幼儿a每描述自己赢了一次,就让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b在3块磁铁块的后面加上1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全体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变化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以了解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不同思维水平。)。
三、第二轮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1)调整规则:游戏玩法不变,每人改为拿6片雪花片游戏,共玩3次,每次输的人给赢的人2片雪花片。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输了3次”和“输了6次”。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2+2+2=6”来作答,即每次都输掉2片雪花片,输了3次2片,就输完了6片;有幼儿则可能忘记了游戏规则,会说因为输了6片雪花片,所以输了6次。)。
(3)请输完了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可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a上来,根据输完6片雪花片的幼儿b的描述,来摆放磁铁块。教师可先向幼儿b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并让幼儿b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6块磁铁块加以表征;幼儿b每描述自己输了一次,幼儿a就去掉磁性黑板上的2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4)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12片的过程。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也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每人原先手上就有6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而后者只记得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雪花片,忘记了每人原先手上有6片雪花片,或者是把游戏规则记成了每赢一次得到1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6+6=12”来作答,即原先手里有的6片雪花片加上赢得的6片雪花片就是12片雪花片,所以赢了6次。有幼儿则可能会用“6+2+2+2=12”来作答,他的解释是,因为除了原先有的6片雪花片,后来每赢一次得到2片,一共赢了3次,得到6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陛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的具体引导方法同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重点引导幼儿思考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这三方面的关系。)。
(6)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开展以下环节的活动。
提问:谁的雪花片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少?他到底有几片?
为什么只剩下了这几片?你在游戏中的输赢情况如何?
你能不能用磁铁块摆放出你的雪花片输赢过程?
如果两个小朋友手里剩下的雪花片数量是一样的,他们的输赢过程也会是一样的吗?
(说明:以上问题是针对个别幼儿的,可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性地开展该环节活动,目的是引导他们尝试回忆或推论自己雪花片的输赢过程,并用语言加以表述,同时尝试用磁铁块加以表征。最后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幼儿基于摆放磁铁块的过程,尝试思考和理解“输赢的不同顺序”与“相同答案”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3的组成,会正确认识分合式。
2、让幼儿学习用教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和合的过程,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玩具熊1个玩具香蕉3个香蕉卡片3个。
2、学具人手一份材料纸蜡笔和若干记号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3可以分成2和1,1和2合起来是3。
例:今天的小熊家里来了两位客人小猫,(出示玩具熊和猫),小熊拿出了几个香蕉来招待客人呢?(3个),小熊送给小熊1个香蕉,送给小猫2个香蕉。同时用语言表述:3个香蕉可以分成1个和2个,可是小猫说了他们不爱吃香蕉,于是就把香蕉还给了小熊,现在小熊的手里有几个香蕉呢?并用语言表述:1个香蕉和2个香蕉合起来是3个香蕉,最后,教师在黑板上贴上卡片香蕉和数字,表示上述分和过程,同时出示分和符号“^”,向幼儿说明分合号及其用途,讲解分合号的使用方法,并教幼儿正确用语言表达3可以分成2和1,1和2合起来就是3。
(2)启发幼儿学习用口语表述其分和关系。3可以分成2和1,1和2合起来就是3。
教师出示3个塑料球和2个盘子,问:“要把3个球放在2个盘子里,并且每个盘子里都有球,应该怎么放呢,引导幼儿说出3可以分成2和1,再用同样的方法把两个盘子的球合起来,表述称:2和1合起来就是3。
2、小组活动。
第一、二组,点子房子图。
第三、四组,涂颜色。
第五、六、七组,填空缺。
3、活动评价。
让幼儿根据展示自己做的材料纸进行讨论。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十四
1、通过情景游戏,巩固半圆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认识。
2、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初步懂得合作意识。
1、知识经验: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
2、材料准备:自制"小路",上面刻不同大小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
一、捡"石头",铺路1、听音乐散步师:小鸟们,今天天真好啊!跟着鸟妈妈一起去森林散步吧!
小结:你们想的办法真多:有的用石头铺路……二、铺路,感知图形间的相互转换1、自由"捡石头"师:我这里就有许多五颜六色的石头,请你自由选一块来玩一玩、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你拿到的石头是怎样的?(介绍石头颜色、形状)2、铺路,感知图形间的相互转换师:如果你拿石头铺路,该怎么铺呢?请你用手里的"石头"去铺路吧。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铺路的?(讲述把"石头"一一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问:用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石头铺在了什么形状的坑里。
师:我这也有一条路需要你们帮帮我?谁愿意来试试看?
小结:你们真聪明,知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
3、再次铺路,感知图形间的相互转换师:小鸟们,路上还有一些坑需要你们的帮助,赶快去帮忙吧。
要求:选择哪条路就用哪条路那里的"石头"铺。
三、听音乐跳舞,体验成功的快乐师:小鸟们,路铺好了,这样小动物们经过时就不会摔跤、滑倒了。请你站在你铺好的路前听着音乐一起来跳个舞庆祝一下吧。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十五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6的5种分法。
活动难点。
总结归纳6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游戏:对对碰(复习5的分解和组成)。
师:我说5.幼:我对5。
师:5可以分成1和几幼:5可以分成1和4。
(......)。
师:5可以分成4和几幼:5可以分成4和1。
2、复习2、3、4、5的分法与几种,引导出6有5种分法。
3、今天这节活动课,我们一起来学习《6的分解与组成》。(出示课题,领读两遍)。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动手操作积木,探索6的五种分法,并把探索的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
2、小朋友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3、请幼儿汇报操作结果。哪位小朋友来把你找到的6的分法告诉老师?
(请小朋友发言,并把他们的记录结果板书到黑板上,并比较)。
4、引导幼儿观察6的分合式,有什么发现?(提示:两边的数字有什么变化)左边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多1,这叫递增,而右边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少1,这叫递减。还有两组数字位置互换了,但总数没有变。这就是数的分解组成的规律。
5、请幼儿演示6的5种分法。
6、领读6的分合式。
6可以分成1和5,1和5合起来就是6。
三、结束部分。
1、小问号的时间到了:他要检查我们小朋友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填上缺少的数字。
(2)(课件出示)填上缺少点。
2、做游戏:今天这节活动课小朋友们学习了6的分解与组合,知道了6有几种分法?(5种)我们一起再来做个游戏。
老:小朋友,告诉我,6可以分成1和几?
幼:刘老师,告诉你,6可以分成1和5。
四、延伸活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十六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数字排列的丰富变化,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带来的方便,激发幼儿对数字排列的兴趣。(重点)。
2、尝试用3个数字排列出不同的号码,学习排列与组合的方法,探索数字排列与组合的规律性。(难点)。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投影仪、课件、音乐;黑板。
(2)每位幼儿小数字卡片(1、5、8),记录纸一套;房子底板7个,数字卡片的胸饰(1—9)三套;黑笔。
(3)教师示范的大数字卡片、纸、笔。
2、幼儿生活经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门牌号码。
三、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糊涂城,为什么叫糊涂城呢?原来城里发生了许多糊涂事,到底会发生哪些糊涂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演示课件画面一、二、三、四、五,引导幼儿排门牌。
2、提问:邮递员是怎么送信的?邮递员送信怎么会弄得满头满脸都是汗呢?
(三)演示课件六、七,引导幼儿排车牌。
1、引导:邮递员十分感谢我们小朋友,他邀请我们小朋友去他家玩。他请小猪司机来接我们,车牌号码是:158。大家看清楚车牌号码和司机。既要找对车,又要找对司机。
2、幼儿看课件寻找相应车牌号码和小动物。
3、幼儿排车牌。
(1)引导:糊涂城可真糊涂,连车牌也会重复,害得我们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才找到车。我们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帮助它们解决困难,编排不同的车牌号码。
(2)要求:每位幼儿只用1、5、8这三个数字排列出不同的车牌号码,每次要排得不一样,看看能排出几组不同的号码。
(3)幼儿排列车牌号码,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幼儿排列的结果。
4、找规律:
(2)同样是这3个数字,我把它们的位置变一变,你又发现了什么?
(四)演示课件八,引导幼儿排电话号码。
1、引导:糊涂城的糊涂市长又遇到麻烦事了,它做了许多糊涂事,门牌和车牌排错,吓得连电话也不敢让居民装了。可小动物们却不愿意,市长只好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助他。他们的电话号码是由三个数字组成的,老师为你们准备了1—9的数字卡片,请小朋友四个人为一组从9个数字里选出3个数字进行组合,请你们尽可能的排出不同的号码,越多越好。
2、幼儿操作。
(1)规则:首先根据数字的颜色,老师将你们分成7组,整组小朋友合作,一起来排。每组要商量好,一位小朋友作记录,另外三位小朋友分别挂上1、3、5这三个数字做数字宝宝。老师放一段音乐,三个数字宝宝进行排列,记录的小朋友将排列的结果进行记录。等音乐结束后,比一比那组记得多,而且还不重复。
(2)教师放音乐,幼儿排列电话号码,教师巡回指导。
3、音乐停,每组幼儿互相展示、检查排列结果。
(五)活动结束。
师:看,居民们都在打电话了!糊涂市长说:“谢谢小朋友们,帮助我们解决了那么多糊涂事,欢迎你们下次再来玩。”那今天我们就玩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到教室里去告诉其他小朋友我们在糊涂城遇到的新鲜事吧。
幼儿园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篇十七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线索推论前后的变化。
2、提高幼儿的视觉辨认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若干(大小不同)、海洋图一幅、魔术统计表活动过程:
1、稳定幼儿情绪--游戏"大家一起来"。
2、提问幼儿:你有没有见过大海?会变魔术的大海呢?(让我们来看看大海是怎样变魔术的)3、魔术"神奇的海洋"。
--教师示范魔术过程!
--小的图片进去,大的图片出来。
--哭的图片进去,笑的图片出来等。
--让幼儿观察原本的东西,放入海洋,会有什么变化?
--让幼儿根据线索推论前后的变化。
4、"我是神奇魔术手"。
--请个别幼儿按照相同的规则变魔术。
--请幼儿把变出或者推论出来的图片绘画出来。
5、请幼儿想一想,还可以变什么有趣的魔术呢?
6、教师讲解题目,幼儿做练习。
7、活动结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058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