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阅读一本书或文章后,对其内容、观点、主题等进行思考和评价的一种表达方式。想要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
沉思录读后感篇一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沉思录读后感篇二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个茶几,有“洗具”,也有“杯具”。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直面人生更多的是直面“杯具”。我认为,只有永不言弃的人,才可能在直面人生中笑傲“杯具”,拥抱“洗具”。
1、不怨天,不尤人。“我们这代人惹了谁?我们还没有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人家是讲心的;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人家是讲金的。……”,这是调侃,也是抱怨。但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试问谁能靠抱怨取得成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与其用消极的心态怨天尤人,不如用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特别是消极的环境,这(来源:)样人生将日臻完美而无往不胜,反之则望洋兴叹而难有所为。因此,直面人生首先就要保持积极心态,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往积极的方面思考,用积极的语言,久而久之,自然会拥有创造性的思维,乐观向上的性格,从而体验属于自己的靓丽人生。
2、不抛弃,不放弃。荆棘和玫瑰相伴,艰难与完美并存是人生旅途的常态。周文王囚于羑里而演《周易》,孔子颠沛各国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膑刖足成就兵法,凡高在窘迫中造就了油画艺术的辉煌,贝多芬失聪后依然把音乐推向巅峰,这些都说明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只有不抛弃、不放弃,人的聪明才智才有可能发挥到极至,才能“玉汝于成”,演绎出人生辉煌。当然,付出艰辛却得不到回报也是常有的事,但没有排除万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没有经年累月、毫不松懈的耕耘,肯定不能取得丰富的成果。法拉第经历十年失败,才悟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爱迪生经过上万次失败,才发现开启光明的钥匙。所以,在暂时还没有取得成功的时候,不要心浮气躁,不要朝三暮四,不要浅尝辄止,不要轻言放弃。也许那时离成功已经只有一步之遥,只要继续走下去,就有希望,就有可能见到胜利的曙光;如果放弃就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意味着曾经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和白费。退一步讲,即使没有成功,扪心自问,总可以这样回答,我不仅努力了,更重要的是在失败中收获了成功的种子。
3、不骄傲,不自满。“满招损,谦受益”。人生在世,要有谦虚谨慎的美好品德。只有谦虚的胸怀,才能有海纳百川的吞吐之势,在不断吸纳诸多养料中进步成长,只有谨慎的性格,才能在逆境中从容处事,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会惊惶失措和气馁。我们都应该具有这种美德。要有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不能在人之上,就高高在上,不把人当人,自高自大,过于张扬,过于猖狂。在人之下,要把己当人,不能奴颜媚骨,一味讨好别人,没有一点自尊。要有心平气和的精神境界。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态度,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沉思录读后感篇三
马年初一,我的叔叔从美国给我带了一本《沉思录》,我在拜读它时,好像能够清晰地听见它朴实的声音。
它是那么的宁静,甚至有点喃喃地细语。
一种可以穿透我的静水深流的思想力量。
这本书是作者写的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的对话,是在写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深深的折磨着作者,“哲学的沉思”成为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
作者在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
这与我们现实生活之中的人极为相似,他们必须也要考虑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很好!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于行动。
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一个死角那就是自己,所以要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人们总是在拿手电在找别人的毛病,却从来不去关照自己的问题,而照自己只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做到,它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自己的过去,去反省自己的过往。
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决不仅仅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还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还需要这个人具有平静,安宁自我反省的思想;还需要有一个自我到无我的跨越,一种在思想或思维上的从经验进入到超常的自觉,一种大彻大悟。
透过《沉思录》,我看到一个深刻而又平静的人站在我的前面,同时我就告诫自己:错待了自己,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你的灵魂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人的灵魂。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更少苦恼,摆脱了激情的心灵就是一座堡垒,因为人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安全的地方可以使你得到庇护。
这一堡垒是不可摧毁的,而不知道这一点的就是一个无知的人,知道这一点却不飞向这一庇护所有的人则是不幸的人。
伟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将化为尘土,死亡最终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应当真诚而正直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人生的幸福,不是感性的快乐,而是一种心灵的感觉。
这何止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就是自我的心里独白,这就需要将自己的心灵大门敞开,这也是解剖自己的`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与嘱托。
我真的感觉到了一位哲人心灵宁静,宁静到了伟大的程度。
我只能满怀敬畏之情虔诚的凝视着头顶上的北斗。
我读后的感觉和作者一样,摆脱和脱离不了外界的干扰,我理解《沉思录》的高贵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纯朴,思维的敏锐,意志的顽强和批判的彻底。
最终落实到主题上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这一崇高的追求。
多源于此,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
一本书的好坏,我认为主要看它能否触动了你的心灵,从而能够说服你,进而改变你,对你的生活有所助益。
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句话。
沉思录读后感篇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某种事物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或者反应,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其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好坏、高低、大小之分,全都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产生的好坏、高低、大小,而这些评价也会对我们自己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能量朗读里讲了:“我也知道,世界是我心灵所投射出的影子,就像电影是光碟投射的影子一样,我生命的一切好坏顺逆,都是我心中的业力所呈现出来的假象,我才是真相,我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
是的,我们对事物或者人的印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而它们都是个人心中的想法,事情的本身其实并没有伤害到我们,反而伤害到我们的就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比如说,有些人觉得考试很无聊,很讨厌考试,但是有些人却很喜欢考试,因为有成就感。因此,世界上没有好坏之分,就在于人们自己觉得好或者坏,每个人对同一种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跟别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反对别人的看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尊重别人的看法,尊重人之常情,要是人们都是一样的话,这个世界将会有多么单调啊。我们也不要在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意评论某个人或事,就像人们通常认为小偷很坏,但是这是小偷自己要选择当小偷的,因此我们不要对坏的事物下定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是那些长处和短处也都是个人认为的,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是自己认为的)。
沉思录读后感篇五
《沉思录》是古罗马哲学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个人哲学思考录,没有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包含了太多发人深省之处。首先,是他坚持一切为善的观念,将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观照内心,挖掘自己内心善的源泉。笔者生处乱世,常年鞍马劳顿,遭遇的困难和痛苦自不是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如此境地仍能坚信善念,可谓胸襟博大。
其次,坚持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了作者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和告诫:“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再有“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那么教导他们,容忍他们。”奥勒留认为理性动物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
再而是恬淡,自足,坚持自己的劳作。不要像一个被强迫者那样劳动,也不要像一个将受到怜悯或赞扬的人那样劳动,而是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不做没有灵魂的机械劳动者,也不为虚浮的荣耀而违心处事。
以上三点正是我从此书中习得并觉得值得推崇的价值观。作为一个理性的社会人,就应该学着拥有宽广的胸襟,心胸宽广,才能有容人之度;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生活,我们总是能够轻易得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而对他人的失误斤斤计较。这似乎是一种常态,却不是人际交往的正确态度。换位思考,用原谅自己的心去体贴对方,怕是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了。恬淡、自足、坚持自己的劳作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实干精神,实实在在地去做。在其位谋其职,能做细微之事,亦能担当重任。
在家庭生活中,这三条同样适用。特别是妇女同志在一个家庭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女儿、媳妇、妻子、母亲。每一个角色都不是那么的简单,只有学会谦逊包容、秉承仁爱善良、坚持辛勤劳作、懂得平静自足才能在四个角色中不停转换,游刃有余,和谐共存。
回归书籍本身,作者用简单,平铺直叙的语言一一阐述了自己心中对个人德行,人的解脱和对社会的责任。作者生处乱世,常常自省以达内心的平静,寻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是古代前人的自己哲学思考,朴实却直抵人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去汲取,去传承。
沉思录读后感篇六
监视自己,反思人生的一本书,虽然是西方历史哲学,时下依然值得再三品味。对于道理,读过的人大都能明白,但能够时刻约束提醒自己的却少之又少,并非人们不想做,很多情况下是想做而做不完善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懂了这些道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对世事的那种平和的心态和对职责的那份执着的坚守。
寻找思想的源点。看完书后,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一个去世已经这么久的人,他所说的话仍然对我们有如此巨大的震撼力。他们生活的时代跟我们不同,他们的人生经历跟我们更是差之千里,但是他们的思想,他们曾经实践过或者未实践过但在努力实践的想法,他们对人、事的评判及其思考的方式,穿越千年的时空障碍,仍在对我们发挥作用,而且常常让我们感觉到汗颜。许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很现代,但是总是在直面问题与困难的时候不得不回头去看先人的思考。历史及过去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比我们想像的要大的多。我们老是把历史当作包袝想把它甩掉,但每一次我们又都从故纸堆里去寻得灵感与支持。我们之所以努力想办法去忘记过去,那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时空上的错觉,生活的变化可能会很大,但心灵与思想的变化比我们想像的要小。
生命因坚守而倍显高贵。对于时光飞逝、时不我待,必须紧紧抓住现在来思考和完成最重要的事情,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有一些论述,今天读来仍具有极强的启迪和教育作用。马可?奥勒留说,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道德品格的完善在于,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塞涅卡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一个人要是因为自己未能在千年之前就活着而放声大哭,你不认为他是大傻瓜吗?那么,为自己不能再活一千年而流泪的人,同样也是大傻瓜。这两个时期——你尚不存在的时期和你将不再存在的时期——是毫无区别的。你进入的是此刻——假如你要让它更长一点,你又能把它变得多长呢?人类的寿命,马可?奥勒留时代一般只有四十年,现在社会一般也不超过百年,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确实应该倍加珍惜,把握好每一天。
宁静致远但有所追求。作者反复要求自己要宁静修心,专注现在的工作,时刻关照内心,动机要高贵,行动要正直。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古话:“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马可?奥勒留说:“当你做摆在你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纯净,仿佛你必定要把它归还似的;若你坚持这一点,无所欲望亦无所畏惧,满足于你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没有任何人能组织这一点。”或许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去做的,但是作者以如此朴实却深邃的文字把它表述出来,回过头看看,确实如此。作为一个人,必须要有所追求,给自己定一个人生的目标,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去努力,去追赶,享受拼搏而带来的充实感,享受这种过程,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天,但不苛求结果。凡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心灵因宁静而溢散甜美。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经济的发展,职场的竞争,每个人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人们交谈中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累”,身体累,心更累,终日为生计而奔忙,为享乐而追逐,可真正的快乐在哪里呢?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马可?奥勒留告诉我们,“如果外部事物让你烦恼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恼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把它打发掉的。”说到底,一切都是意见,一切事物都在于你怎样看待它。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生活,你就会获得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面对世事的烦恼,岁月的蹉跎,只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就能如海边峙立的礁石,巍然不动间,已让狂风巨浪驯服于脚下。这是一种心灵的独守,更是一种境界的升华。
心中归于平静,对他人更宽容,对自己更节制,对困难无所畏惧,对荣誉更释然,对生死更坦然,于是生活更珍惜每一秒的时间。
沉思录读后感篇七
书桌上的白纸已经被风刮得凌乱不堪,有的安静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关得留下一条缝隙——吃得稍肥的飞蛾无法进入的缝隙;然后,满意地回到书桌旁,继续沉浸在《沉思录》中感悟人生。
“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己所遭遇的,更不要去无谓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苦难,相信自己不是弱者,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
联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贫,或长或幼,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说的那颗坚强的心。他们用自己无比坚强的意志力,将这种与苦难对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英雄,伟大的英雄!
美国女作家之一海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在读完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我至今都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许。
曾在读书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对于泰戈尔的‘距离论’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我极其赞赏;但海伦那一份不很优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让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对于海伦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其自强不息,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和教育家。
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潜志。它在我们内心深处存活着,时刻等待着爆发。神明对于人类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请不要抱怨或是庆幸,因为你现在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拥有那种潜志,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去争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国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就有着一位伟大的作者。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也没有放弃写书。在他写完《史记》的同时,实际也为自己写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本《史记》的历史意义,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从窄而言,是司马迁的精神,从广而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条巨龙,在磨难中存活,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蒸蒸日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它的脊梁上,屹立着多少不灭的灵魂,它们将英雄的坚强诠释,它们将英雄的精神发扬。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于苦难的压迫,不屈于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沉思录读后感篇八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沉思录》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该书有许多闪光点、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正如他在《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沉思录读后感篇九
马可·奥勒留(120-180年)是罗马帝王哲学家,在征战和治国间隙,写作了12卷本的沉思录。本人买的是小本的口袋书,经常翻阅,挑选要言,一是自省,二是读给学生。昨日静坐,回想生活工作的经历,有些感受,便随手记下几条。
春风可以带来温暖和绿色,但同时跟来的也会有沙尘和垃圾。因此,当我们做好事大事的时候,应该争取减少坏因素的发生。
生灵是对生命的敬称。但如果一个生命总是处于混沌和茫然之中,他就只是一个生命而已,与杂草和猪狗无异。
集体的进步需要集体的信念,而集体的信念来源于领导者的智慧和执着。
我歌颂执着。没有信念的人永远不会执着。哪怕一个求乞者,只要他坚持去奔走,他也是一个执着的人。但执着一念还需要懂得真理,一个积极的人应该懂得去为人们共同的幸福而执着。
当我们快乐时,我们忘记奋斗的艰辛;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却只关注眼前的艰辛。
教育不是简单的培养技能,教育应体现教育者的思想深度和精神毅力。没有精神影响的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教育等于改造。
坏情绪是杀死我们热情和希望的凶手。我们不愿接近那些沉浸在苦闷、彷徨、忧郁、抱怨、畏惧和懦弱情绪中的人。他们不一定是失败者,但他们是需要不断自我拯救的人。
读格言是自我教育或集体教育的好形式。当我们匆忙行进的时候,我们离不开那些激昂奋进的话语。那些话语会给我们安慰,给我们指引,给我们力量。在班级工作中,格言的力量更是显而易见,虽然学生们囿于生活阅历的缺乏和思想信念的浅薄,有些还暂时难以理解。但经常说格言读警句能令他们走出困境,睁开眼睛。格言是爱思考的人的精神结晶,是他们所有经验与知识的缩影,是他们所有行为的指南针。
我是爱激动的人,因此,我更赞美理性。理性是我们对自身和世界、思想和行为、已知和未知、感觉和存在的预想与判断。这些之所以能成为理性认知,是因为他们合乎科学、历史、社会和思维的逻辑与规律。我们应追求秩序、完整和效率,摒弃混乱、琐碎和忙乱,只有这样,工作才更有效果,学习和思考才更见成功。
大气魄需要大心灵,但我们太多的时候被“小”字包围。我们低估自己,畏惧困难;我们低估别人,看不见别人的伟大;我们低估环境,看不到危机和希望;我们低估时代,落后于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我们在一个小圈子里转圈,追求也变得狭隘,感情也日趋麻木和低落。
做事需要不断反思。反思需要奋起。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尽管随着时间流逝,奥勒留写书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来源已经不可考察,也所以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可是我们仍然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沉思录这本书本来就由许多只言片语组成,可是正是从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让我们吸取到精神的营养。
书中阐述了很多人应当具有的可贵品质,比如,卷一中所说的奥勒留的亲友们所具有的品质。有的人坚持仁爱宽厚,学会活的慢条斯理,为他人着想。有的人善于自制,既亲切和蔼又庄重威严。有的人低调朴实,不故弄玄虚。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可是真正最为可贵的,不正是马克奥勒留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个人素质吗良好的品质,不只在于它让生活在具有完美品质的人身边的人生活地更惬意的环境,也在于,给拥有良好品质的人一个与环境更加适应的机会。这正是伦理的意义吧。
读一本书,有的是学会技巧,有的虽然不能让人学会技巧却能够真正的使人的内心发生改变。沉思录是一本具有改变人内心的力量的书。
读沉思录,让我改变了自我的观念。对善良,或者对自我做人处事的方法,有影响。在之前我一向以为,善良就是尽量让别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此刻,慢慢的学着尊重自我的理性。将理性与道德结合起来。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做事情。当然,依然没变的是时刻记得尽量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正如书中所说,“不能被欲望驱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研究,自我是不是出于与野兽无异的欲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为一个人,自我将要做的事情是否对自我有益。”
对一本书,不一样的人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有人说沉思录是一本哲学的册子。在我看来,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于自我生活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们做一个冷静而又达观的人人是感性动物,上天在给予我们感情的同时,也给我们理性。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先要衡量并且计算用不一样的方式行事的得与失。
书中很多地方给我们做什么样的人供给指导:“时时处处只注意自我的行为正当、高贵和良善的人,他的心灵是多么坦然啊!不要窥探别人的内心的黑暗,不要左顾右盼,而只是笔直地一路向前。”又或者这句“在别人问到你在研究什么事情的时候你能够毫不犹豫地把自我正在思考的事情说出来。”我明白这些事情很难办到,可是至少它们供给给我们一些思路,让我们去反省自我的行为。我常常把这些话铭记在心,常常反省自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自我的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认,人们常常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譬如无谓的抱怨之类的东西,可是,这类事情,是经过仔细研究能够避免的。或许有成就与无成就的人的区别,很大部分就是因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由于自我的无知,很多地方还读不懂,可是这并不影响自我从书中获得一些东西。比如马克奥勒留一向在讲与神性相连通的理性,或许他本来是要讨论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学的问题,可是对于我个人来说,了解尊重自我的理性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
其实自我的收获,或因为零散难以陈列,或因为抽象难以表达,所以上边说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读完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读更多的书的信念,我将会在下学期尝试着读更多的书籍,尽量完成自我大一时为自我制定的读完一百本课外读物的阅读计划。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一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的《沉思录》,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对事物、对人类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心灵解读,是追求灵魂净化和内心和谐安宁的思维记录。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该如何应对浮躁的世界、正确看待人生和科研工作颇有启发和收获。读完此书,主要有以下几点启发和思考:
《沉思录》作者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和合作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这种朴实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对于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人是理性的,就应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人与宇宙世界的关系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每一个个体的优劣关系着整体的和谐和稳固,每个人都向往和谐完美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己,对待构成社会环境的人们彼此友爱、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关爱和理解,因为组成社会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脾气,同时也会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情绪。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和力量。如礼貌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虽然事小,但作用和好处巨大。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整体,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随意和一味地责怪他人,应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打造良好融洽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用心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强调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事情,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强调有原则、讲仁爱,学会原谅和理解。我们的党是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我们的组织是有铁的纪律和严格原则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自律自爱自尊,坚持原则,做到最好。但我们的每位党员都是一个个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觉地做错事情,我们就应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而是就应体现鲜活的人的特点,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促进,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讲原则,而是学会换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沉思录》强调的师法自然、个人和整体的关系,对我们的科研团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科研需要创新,需要突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项具有先进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单靠一个人是很难较快地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协作和配合。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团队,必须是一个由各种人才和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专家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每个人都有思想闪光点,不要忽视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很可能某一人忽然的思想灵感都将可能成为科研创新的核心和突破点。一个人的潜力不是万能的,科研工作者就应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深入实际,激发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充分挖掘科研人力资源,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开创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科研创新的力量。
笑对人生通读《沉思录》,个人的总体体会是,众生平等,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用自己一颗高贵、仁爱、真诚的心,去感化世界,去融化冰冷的心,去呼唤良知的回归。学会自律知足,知足常乐,就会驱赶走失落感,抹平不良的情绪和受伤的心灵,平和地处事,生活就会有较强的满足感,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读完《沉思录》,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总感到作者在高贵、沉静心灵背后的一种无奈,应对无能无力或不好的事情,被动地理解和承受,使人缺乏振奋感。全书贯穿着“我做好自己即可,别人或身外的事我无能为力”的一种思想,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要恶人不作恶,就像让无花果不结果一样不可能,我们只要完成自己的义务就够了,这是我不赞成的。需要包容不等于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每个社会的人不仅仅有自律义务,也更有一份社会的职责。一个良好社会的秩序,是依靠惩恶扬善维持的,若当满大街都是小偷,却没有人去见义勇为,没有人阻止,社会就将陷入一片混乱,人们的生活就将极不稳定。对于社会的不良现象,我们就应发挥一切能够发挥的力量,用心地阻止和纠正,勇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维持社会正义,维持社会稳定,维持我们完美的生活环境。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二
《沉思录》作者是古罗马帝国皇帝奥勒留,著名的“帝王哲学家”。这位帝王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于心,不在于他的赫赫战功,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在鞍马劳顿中用希腊文写成了著名的《沉思录》。该书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而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感的统治者的“内心独白”。该书不仅仅成为西方历史上最打动人心的巨著,还被许多世界名人视为人间至宝,曾被译成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等。该书是斯多亚派哲学的重要里程碑,书中记述了作者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理箴言。
奥勒留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过希腊文学、修辞、哲学、法律与绘画等。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尽管他以其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因此,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而无奈的恬淡和达观,以及对人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杯具命运充满忧郁的深刻洞察。
奥勒留是斯多亚派哲学家最杰出的三人之一。根据斯多亚派哲学,人生最高理想即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去生活。所谓“自然”,不是任性放肆之意,而是“宇宙自然”。人生除了美德以外便无所谓善,除了罪恶之外便无所谓恶。所谓美德,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智慧,二是公道,三是勇敢,四是节制。外界之事物,如健康与疾病,财富与贫穷,快乐与苦痛,全是一些无关轻重之事。凡事有属于我们潜力控制范围之内的,有属于我们不能控制的,例如爱憎之类即属于前者,高贵尊荣即属于后者,总之在可能范围之内须要克制自己。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对宇宙整体负有义务,应随时不忘自己的本分,致力于整体的利益。如果生存下去无法尽到做人的职责,有时自杀也是正当的。奥勒留在书中对于生死大事反复叮咛,但是他不信轮回。
与2000年前先哲奥勒留进行思想交流,使我的思想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作者完美的人格令人景仰。我觉得他主要有以下方面的优秀品质:
1、仁爱宽容。在书中,奥勒留说:“我们每一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他与邻人甚至是恶人相处,铭记“同源”之情,常怀一颗宽恕之心,学会忍耐和宽容,学会忍受一切。
2、民本情怀。在书中,奥勒留说:“我理解了一种以同样的法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和言论自由平等的政体的思想,和一种最大范围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观念”。这既是一代帝王对政治伦理的深刻解读,又是其体民、爱民思想的具体体现。《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很难找到其对“帝王身份”的所谓认同感。因为作为哲学家,他在这部旷世奇书里,始终是以“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一个“业余的兼职”,这对一个身居皇位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思想家罗素认为,奥勒留的这本书“证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这就应说是相当准确的决定。尽管他总是摆脱不了想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度过余生的愿望,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愿。
3、恬淡达观。奥勒留说:“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这句话是作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完美体现,他认为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取,就是珍惜和把握此刻的生活。他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或决定(即意见)。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决定”。作者主张,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作者认为,生命务必像成熟的麦穗一样收割,一个人诞生,另一个人赴死,把死亡视作自然的有益运转。他时刻告诫自己要观照内心,不仅仅行动要高贵,而且动机要纯正,认为“一个人退隐到何处,也不如退隐到自己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
4、自省内练。作者好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告诫镜子中的自己。在书中,他这样对自己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这不是历经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悲哀的喟叹。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这种自省、喟叹、沉思的好处并不低于前瞻。作者认为要常常自省以到达内心的平衡,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
5、勤勉谦逊。奥勒留以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的工作,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待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他见贤思齐,从父母兄弟及周围人们的身上汲取优良的品质,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成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他期望人们热爱劳动,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
6、胸襟博大。作者以忧郁和高贵的笔触向我们倾诉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宇宙、自然与人之本质的沉思。在他看来,宇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世界中的一切相互联系并共同分享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或真理。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其本质就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作者还认为,现时中的许多力量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所以我们就应欣然地接纳他们。书中蕴含的那种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三
《沉思录》的作者是马可奥勒留,被誉为“帝王哲学家”。作为古罗马帝国晚期的一名有名的君主,也是著名学派斯多葛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时坦率真诚便赢得了赫德利安皇帝的好感,之后便成为了皇帝的后嗣,最终与维勒斯共享皇权,但是显然后者不如奥勒留名垂千古。
马可·奥勒留在位的二十余年,罗马帝国正处于一个衰亡崩溃的时代,战乱频繁、灾害不断更为加剧了这一趋势。即使他夙兴夜寐,坚定不已地工作,也无法挽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帝国。面对一个时代的悲剧,他大多数时间不是呆在罗马,而是在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沉思录》也就是他写给自己的书,其中便可以看出很多“你……”而不是一般写给读者的“我……”由此,他对于人生、宇宙与帝国的思考也掺杂了斯多葛学派的特色,面对乱世,更希冀个人的品德来获得自我抚慰。
他是罗马皇帝,也作为这一哲学学派的一个代表,另一个著名代表是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两个人的出身与社会地位极为悬殊,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拥有共同的一个生活状态。从书中隐约透露出来的,对于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有着极为繁重具体的描述,但是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并不足够。
这本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积极进取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里面强调的是个人努力接受宇宙的一切,忍受生活的一切,并把这个作为磨砺自己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以尝试运用你的观察与理智去教化他人。当然,这种处事方式需要极大的克制与自持。因而,他更适应一些需要时刻谨慎与保守主义倾向的人群,可以提供个人一个自我反省与避免犯错的参照。而且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其中很多君主的思考层面也适用于国家层面的治理。其中提及的一种世界主义的包容心态,也确实值得后世借鉴。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出演一台戏,终究有谢幕退场。这就是人的命运,不管准备好与否,都该为后来人腾出地方。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提供我们的人生思考是极其有益的:幸福在于做好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享受你的本性自由。这也是福柯所说的“生活美学”与“自由实践”。换言之,运用你的理性与道德智慧,追求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四
我阅读了《沉思录》一书,它是斯多亚学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所写的名著,也是一本感悟人生之书,阅后使我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值得我一读。作者大都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一本十二卷对话书,文风优美流畅,纯正优雅,富有哲理之风范。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人生感悟,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虽然它出之于古代近两千年前,但时至今日我们还是喜欢读它。
作者用一生的探索,为无数寻找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下了灵魂的石阶他深刻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人们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还要求人们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思考那些善、光明磊落的事情,并付诸于行动。
我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理应在新常态下要提升精神文明的程度,正确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为民造福。同时要有紧迫感,西方好的经验该引进的应引进,并放眼学习。书中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列举几点浅谈自己的感想。
书中提到,“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这一理念我深受感触,他言传身教给我们做人道理,要求我们为人处事要有好的准则,假如老是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视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书中还提到,“对一件事不发表任何意见,使我们的灵魂不受扰乱,这是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因为事物本身并没有自然的力量形成我们的判断。”这一理念早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我国坚持的外交原则中有一条,就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做好自己份内事,不也是我们每个公民需要的品格吗?我们要独善其身,从我做起,就有助于推进党的建设,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还有,书中所说的“不要分心,不要虑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时也欢乐吧,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这是对我们提出了很好的要求。国税干部要摒弃外表让人眼花缭乱的光荣和浮华,坚守为纳税人优质服务的职责,真抓实干,多为纳税人办一些实事和好事,追求心灵的充实,这才是每位国税务干部要做的事。书中还有一个理念,我特别喜欢,“早晨当你不情愿地起床时,让这一思想出现——我正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那是多好的督促与告诫,要求我们做实事、做好事。这样,我们党的廉政建设就会真正落实到每个人,好的风气就会传播到祖国的每个角落。
总之,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为纳税人所想,为纳税人优质服务,才会树立国税良好的形象。正确看待各种抱怨,学会制怒,懂得宽恕,净化心灵,洗去俗尘,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五
《沉思录》是一本写给作者自己的“笔记”,意在自我反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意外地”给所有人呈现了一个人赤裸裸的灵魂。后世的人也是有幸“意外地”获得了这笔精神财富。
我时常在感到浮躁时捡起这本书,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我在从中得以窥见我的灵魂,所有丑陋的和需要改善的部分。罗曼·罗兰似乎是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讲过,读书是在读自己或者是在检查自己,而不是在读书,这句话用在这本书上尤其适合。有心人都可以在这本赤诚的反省书中照见自己的灵魂。历史上并不是只有这一本剖析自己灵魂的书,后世的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汀也写过《忏悔录》,近代的法国哲学家卢梭也写过《忏悔录》。但不同的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并没有打算把《沉思录》公诸于众。因此《沉思录》中重复的道德说教是更为真诚和动人的:这是一个人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自己应该如何生活,最终在自己的灵魂中刻下这些信条。因为如同马可奥勒留所抑制的非理性的情感和欲望,遗忘也是强大的习性,一定要不知疲倦地告诉自己才能记住。他写道:“你时常怎样想,你的灵魂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第61页)。
回头再看看马可·奥勒留的身世,他是历史上被誉为罗马帝国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而罗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他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长大,衣食无忧,很难想象为什么出身于这样阶级的人会选择“斯多亚式”(另译:斯多葛)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你联想到另外一位伟大的斯多亚派思想家爱比克泰德出身于奴隶阶层。当然,我并不是在奇怪居然有个奴隶成为了一个哲学家(因为苏格拉底也是一生一贫如洗,虽然他不是奴隶),而是在奇怪一个位高权重,甚至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权的人居然成为了一个哲学家,而且是斯多亚哲学家,而不是(更有可能发生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字面意思上的享乐主义者)!斯多亚哲学流派,广为人知的是它的禁欲主义观念。(这个哲学流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此外还有伊壁鸠鲁主义、怀疑主义、柏拉图主义等等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哲学的流派。)斯多亚学派主张宇宙是统一的实体,是一种有秩序的、规律的整体。这是一种古老的宇宙观,它是”cosmos”(有秩序的、和谐的宇宙)而不是“universe”(作为物质的总和的宇宙)。这种观点相信存在一个宇宙的原则,即自然法,而人作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应该依照自然(法)而生活,宇宙是理性(秩序的)的,所以作为其部分的人也应该理性地生活。奥勒留写道:“你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你从何处来便将消失到何处去,也可以说你将经过一番变化而回复到那造物者的理性里去”(第39页)。因此,在生活中,斯多亚主义者认为我们应该摒弃生活中的欲望、激情,不贪图享乐,因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这样的教条直觉上更适合于贫寒的人,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更多可以失去:他们没有名誉、财富、权势。相对来讲,作为一个帝王,奥勒留所需要克服的则更多,他有以上所述的所有,甚至可以说,他可以拥有所有他想拥有的东西(当时)。试想一下,在今天,作为一个普通人(不是中产、上层阶级),能够丝毫不留恋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东西吗?对于我们来说,尽管生活中有诸多不顺,也会眷恋所拥有的东西,比如各种廉价的娱乐。当然,你也可以说,或许他厌倦了所有东西都唾手可得的生活,因此放弃甚至更为简单,那么,现在又有几个应有尽有的名人放弃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呢?我想不出来。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财富和名誉可以类比之。因此,奥勒留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成为一个斯多亚主义的哲人是极其难得的。
在这本《沉思录》中,可以窥见一个伟大的灵魂是怎样的,他写到死亡:“死,和生一样,是自然的一项秘密——几种元素的组合,又离析成为那几种元素——绝不是什么可羞耻的事,完全合于理性动物的本质,与人生的法则亦无任何抵触”(第37页);写到为人处事:“每日清晨对你自己说,我将要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无礼的人,欺骗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们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善与恶。但是我,只因我已悟了那美丽的‘善’的性质,那丑陋的‘恶’的性质,那和我接近的行恶者本身的性质——他不仅与我在血统上同一来源,而且具有同样的理性与神圣的本质所以我既不会受他们任何一个的伤害(因为没人能把我拖累到堕落里去),亦不会对我的同胞发怒而恨他。”(第14页)写到如何生活:““随时下决心,像一个罗马人像一个大丈夫似的那样坚定,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小心翼翼,严肃而不虚骄,要怀着慈悲、自由与公道;不可稍存其他念头。你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你在一生中做每一件事都像是做最后一件事一般,避免一切的粗心大意,避免一切违反理性的的感情激动,避免一切虚伪、自私,以及对自己一份命运的抱怨。”(第6页)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能够从他(以及其他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中学到一些人生智慧,这真是一种神奇的事。毕竟人类的生活方式、知识水平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或许的确是有一种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永恒的。历史上只有少许人在思想的尽头发现了它。而普通人既没有发现它也没有兴趣发现它,毕竟“存在”已经足够美好,不一定要发现“本质”才能生活下去,尤其是大部分人生活较为舒服的今天。此外,斯多亚哲学是关于一个人该如何生活的最好的哲学之一。它的伦理学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关于美德的一部分思想精髓,认为人最重要的美德是:智慧、勇敢、节制、公正,拥有这些美德,人就能过一个好的生活,甚至来讲,斯多亚哲学所教导的是:美德本身就已足够。或许我们不能放弃生活中大部分激情——使我们快乐的事物,但同时也能认识到,就算没有这些外在的事物,一个人也可以过一个充足的生活。如奥勒留所写的:“所以从今以后,你该隐退到你自己那块小天地里去,不要过分紧张,不要急躁,要从容自持,要像一个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公民,一个尘世凡人,那样地去面对人生。”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六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第一,适者生存。
第二,挺住精神。
第三,寡欲多福。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七
在娱乐至死的现代,每一个明星的动向都是一场吃瓜群众参与的风云盛会,此起彼伏的光影,让很多人乐不思蜀。沉思,对于吃瓜群众来说是一件非常浪费时间的事,看别人的热闹远远比书写自己心灵的独白来得重要。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基本上与乌合之众无关,这些都是哲学家们的事,别人写好了,然后拿来就用,以示自己还是蛮有水平的。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拥有凯撒称号的罗马皇帝。正是看了《沉思录》后,我才知道凯撒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种称号。马可·奥勒留是一位凯撒,他不是与埃及艳后有暧昧的那位凯撒,他是著名的“帝王哲学家”。从《沉思录》中可以看出,他对情欲非常的有节制,他更愿意把在朝堂之外时间用来思考。
《沉思录》与其他哲学书不太一样,它并不深奥晦涩,相反,它是非常容易让人读懂和理解的。最让我惊讶的是,生于公元121年的马可·奥勒留对于“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理解却是如此的超前:他认为人是由宇宙中的原子组成的,死后重新分解为原子归于宇宙。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我们的帝王们都在追求长生不老,追求万万代的传承,与此相比,马可·奥勒留简直就是帝王中的一股清流。
在《沉思录》里,我看到了这位罗马皇帝的智慧:“假如你真的爱自己,那么你应该去爱自己的本性及其随之而生的意志。那些对自己天生才艺如此热爱的人已经在工作中忙得精疲力竭,他们甚至连洗澡和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而你对自己本性重视的程度,甚至比不上那些杂耍演员对杂耍事业、舞蹈者对舞蹈艺术、财迷对钱、爱慕虚荣者对虚荣本身的重视程度。”
自古以来,抱怨从来都不缺乏,缺乏的是能看得清自己的人和做拧得清的事。马可·奥勒留用他的非凡的军事才能平定了他在位期间的无数次战争。他的地位和智慧并没有让他没有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沉思录》本来是马可·奥勒留写给自己看的,在他临死的前三天,他和朋友们一起谈论宇宙、神灵及人生的深奥哲理,当他起身奔赴战场之前,把这份手稿留给了朋友们,所以现在的人们才可以阅读到这册充满智慧的书。
常常听到有人说自己空有一肚子的才华却遇不上伯乐,马可·奥勒留说:“你说,人们根本不能欣赏你犀利的智慧。事实的确如此。”当有人抱怨人生不如初见时,马可·奥勒留说:“失去只是另一种变化的形式。”“凡你所见之物,都将迅速消亡,那些目送过一切崩溃的人也不久于人世。”当有人抱怨很多事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是无用时,马可·奥勒留这么说:“事物存在于世,必有其功用之处。”“你又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呢?”
“我喜欢用欢迎的眼光去看待世事并欣然接受一切,且根据事物的价值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马可·奥勒留成为罗马皇帝这一段时间,就如他的所写的这句话一样,他给古罗马带来了辉煌,《沉思录》让他成为了比帝国更完美的人。
世界仍然一如既往地熙熙攘攘,我也想像马可·奥勒留一样:“随便把我放在什么地方,因为,在那里我能使我心中的本性仍保持安宁与平静,换言之,感到满足,只要它能依循其自身本性去感知与行动。”
沉思录读后感篇十八
读后体会:
1、只要你的心中容纳整个宇宙,理解时间的永恒性,洞察每一事物的瞬息万变,从生到死的短暂过程,以及不仅在生之前而且包括死之后的无限时间,就会拥有大格局。
2、在生活中,被自己的劳碌而搞得疲惫不堪的人,也与不务正业者没有什么差别。
3、不要因遇到小人而愤怒,人生中遇到小人有必然性。
4、一个人心里越平静越接近于力量。
5、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6、人生终极支撑是哲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19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