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说课稿(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1:18:14
大自然的说课稿(模板19篇)
时间:2023-11-10 11:18:14     小编:纸韵

总结是我们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机会。总结要注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和把握。分享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一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1、学生齐读6~10段。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二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专家,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学情、校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做简单的解说。

本节课上我将继续“浅浅的教语文”,“浅浅的教语文”其实是肖培东老师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一直在努力实践,希望语文课就是语文课。相对于浅浅的教,就是学生主动的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科学引导激发兴趣。力争激发每一个生命中的学习主动性,努力创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堂。

《大自然的语言》是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阐述事理的科学小品文,也就是事理性说明文。本单元无论是草木荣枯,还是大雁来去都是引导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领域产生无限的趣味。

本文主要作者通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在初读感知和理清本文说明顺序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素养是科学指导教学的基础。八年级第二学期,孩子经过了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对说明文的阅读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能够把握说明对象,简单说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但是他们对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还存在阅读量少的问题,尤其是本文刚刚认识的物候学新概念,有一定难度。并且对于本文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更是相当困难。再加上我面对的学生80%属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没有好一点的学习环境,相对语文素养比较薄弱,基于此,我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有的才能放矢,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我从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多角度的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本文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本文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本节课是《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第二课时,所以在第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设置为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说出本文语言特点。

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而公倍,在这一节课上,我将用回顾展示法,设疑激趣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并能指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所以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情境导入(用时5—8分钟)。

本节课用回顾展示法导入课文,回顾上节课我们所学过的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并举例说明,让孩子们从进入课堂就收到关注,得到肯定,让积极踊跃发言不再是难事。

2、分组合作,再读课文。

按照以往各层次互相搭配的分组模式,分组再读课文,并在组内分工,有的人记录,有的人圈点勾画,有的人作为发言人,有的人评点,合作探究,最终展示自己学习小组关于本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介绍。最后老师板书归纳,并指正。(用时15分钟左右)。

3、分组合作,三读课文。

小组内阅读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并请发言人举例一一说明,小组之间互相点评,老师最后点评并归纳板书。

4、小结。

今天,我们从竺可桢老前辈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科学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为社会展示我们的价值所在。

板书设计:

语言特点。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四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导入课文: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有关大自然的文章《大自然的文字》。

2、学生默读自读提示。

3、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读准字音。(出示小黑板)。

霪(yin)雨铁砧(zhen)。

4、继续读课文,标好段序。

5、学生讨论分析,明确全文24段,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及认识它们的作用、方法、成因。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4)。

第二层(5--21)。

第三层(22--24)。

思考问题:

(2)认识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想一想:本文选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学生可举例回答。

6、揣摩重要词语,句子。

例: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文字”不仅指书面上的文字,还指大自然的文字,最厚的“书”不仅指印刷的书,还指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这部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工具。

7、小结:学习本文可以和《大自然的语言》对比阅读,同学们应该自己到大自然中多观察,多积累知识,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后,多研究自然,让它为人类服务。

8、作业:

附板书设计:

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

空中文字及认识它们。

地上文字、石灰石、漂砾。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五

1.师叙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刚才我们之间互相谈话、互相问好,就是在使用语言交流。(板书:语言)可是,语言并非只是人类的专利。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师叙述:大自然还有许多有趣的语言呢!跟老师一起走进这奇趣无穷的大自然,仔细聆听一下它的语言。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找出诗中几种大自然的语言,标画出来。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诗中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并把它们填进表格里,并组织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相机出示课件表格,相机结合资料理解“三叶虫”。

3.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个词形容大自然的语言。教师指导理解积累“妙不可言”一词。

[此处的设计注意培养学生积累运用好词佳句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4、品读揣摩,体会情感。

(1)指名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小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文字美。指导朗读这一节的诗句。

(2)自选最喜欢的一个小节,说出自己喜欢它的理由,再想想要怎么读好这个小节,最后自己放声朗读出来吧。

本环节着重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在朗读指导中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并借助插图、课件适当渗透文中的修辞手法。

(3)师生引读全诗,引导学生边读边注意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小节中感兴趣的词语、句子。

1、让学生借助资料卡,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2、选择一种你查找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编一小节。

3、学生交流汇报点评。

1.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爱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鼓励学生继续用心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2.布置作业。

(1)继续把诗中好词佳句抄到积累卡,再把积累卡夹到自己的积累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这首诗。

(3)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继续仿照诗歌写一段。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问法,点拨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讨论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趣导入,由选词游戏,寻找同类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环节2整体感知,快速筛选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维能力。

1、字词积累,本课语言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积累词语,学以致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2、由预习积累过度到文本掌握,说一说文章中关于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快速的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选读课文,理说明顺序。

选读课文6—10段,说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四个因素前的标志性词语。本单元教学要求:“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与方法”,用反向思维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以求明确重点,解决难点。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对比讨论,加深理解。并请同学展示积累的古诗和农谚探究当中蕴含的物候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最后将知识装进知识的行囊,为之所用。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配乐朗读带领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以“我看到(听到)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由听到读,再品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形状是一片绿叶,用大自然中的物象来说物候,形象的解读了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七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

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八

《大自然的语言》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

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处理教材。

(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自读自悟。

(5)紧扣单元主题,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已有预习的习惯和自读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与愿望。其次,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比较浓厚。

情景教学法。

(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领悟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带入情境读全诗。

课件演示:黄叶纷纷飘落,满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

2、合理处理教材: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

第一步:学第一小节,初步感知大自然语言无处不有。师问:为什么睁开眼就能看见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到处”一词,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第二步: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大自然说了哪些话?分小组学习2-8小节,把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在小组内多读几遍。

教师参与小组小学。

第三步:利用直观手段,长文短讲,感悟内容。

小结诗歌。

结合课后练习“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出大自然用自然现象跟我们说话。师问:那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请生带着赞美的语气读第9小节。

抓住“只有……才……”这个句式,让学生明白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

第四步,回归整体。

3、有机整合教学资源,进行知识拓展。

在学完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时,请生读表示天气的谚语,说谚语,课后收集这类谚语。

妙不可言。

观察、发现……。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九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详见教学目标部分)。

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处理教材(长文短讲)。

(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自读自悟。

(5)紧扣单元主题,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具准备:cai教学辅助软件。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有预习的习惯和自读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与愿望。其次,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外阅读也有一定的质量,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对大自然的语言也比较熟悉,能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适当地对课文内容作出补充,通过学习,能够将自己平日观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的形式进行仿写。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宜采用“情境教学”,并辅以cai教学软件,缩短学生的生活距离,为学生认识大自然的语言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提供直观视觉,把学生带入情境。紧扣课后的思考题抓住重点小节。因为课后思考题是大纲对学习这篇课文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把质疑问难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去观察生法,发现生活。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加上这首诗歌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自读自悟”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先学后教,交互学习,归纳疑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领悟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带入情境读全诗。

用cai课件演示:黄叶纷纷飘落,满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大自然的语言)请学生读课题,强调“大自然”,然后请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合理处理教材: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

第一步:学第一小节,初步感知大自然语言无处不有。师问:为什么睁开眼就能看见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到处”一词,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第二步: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大自然说了哪些话?分小组学习2-8小节,把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在小组内多读几遍。

教师参与小组小学。

第三步:利用直观手段,长文短讲,感悟内容。

师:你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把它读出来。(生说到哪个小节,师讲哪一小节。)。

当学生说出喜欢第二小节中白云这种语言时,师引导白云告诉我们什么?(晴天)这小节中的“准”能换成哪个词?(一定、肯定)并指导朗读。然后师板画白云,读生归纳出这是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师顺提问:还有哪种语言也表示天气变化?学生指出:蚂蚁搬家要下雨。请生齐读3小节。

为了拓展知识面,教师出示四条表示天气的谚语,请生读谚语谈感受,并结合《语文天地》内容,请生收集表示天气的谚语。

当学生说出喜欢蝌蚪游泳时,向学生展示蝌蚪在水中游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想像它们会说些什么?蝌蚪像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相发言。抓住诗歌中“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这个句子进行比喻句,反问句的训练,指导朗读,明确比喻要恰当,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抓住“大自然在水面写着”中的“写”对学生进行拟人句知识的传授。因此,将第4个小节作为重点,扎实基础知识的训练,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内化了语言。

第五小节大雁南飞与第四小节格式相同,所以只需一读代过,学生知道这两个小节是表示季节变换的语言就行了。

当学生说到鱼鳞上的圆圈这一小节时,cai课件展示鱼鳞的圆圈,请生数一数有几圈:并问:“这几个圈表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圈就是一岁”。师相机提问:你还知道树的年龄吗?请默读第六小节,画一画树的年龄。随后请两生交流画的情况,在画中体会树的年轮也是“一圈一岁”。最后请生完整读一读这两个小节,以读代讲。

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第四步:小结诗歌。

结合课后练习“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出大自然用自然现象跟我们说话。师问:那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请生带着赞美的语气读第9小节。

抓住“只有……才……”这个句式,让学生明白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

第五步,回归整体。

3、有机整合教学资源,进行知识拓展。

拓展一:在学完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时,请生读表示天气的谚语,说谚语,课后收集这类谚语。

拓展二:结合课后思考题:“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仿写一节诗歌。”cai课件向学生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用书上的语言格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为仿写打下基础。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观察与发现。”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揭示课题时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在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中学生提出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就板画,并根据学生的总结将语言分类,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总结全诗时,板:观察、发现……。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十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十一

一、说教材:

本课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作者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我为本课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设计理念。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去读懂教师脸上的文字,继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在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么”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就“课文是怎样把森林里的花岗石介绍得具体、生动、形象的”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

1、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课堂上,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的情感体验。

2、渗透课堂活动中的人文性。

现代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在“拓展延伸”这一活动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懂得的大自然的文字。这种实践性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的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教学中,对于大自然文字的品读,我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努力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课堂中小练笔的设计:“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试着把这种文字介绍的生动、具体、形象!”这一环节,大多数学生不拘一格地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十二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选一名学生读1、2段。(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八、教后反思: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大自然的文字》,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 、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四、说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六、说学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一、导入、揭题

1、 出示现代诗

《秋》让学生从诗中读出大自然的文字。由诗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呢?

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什么呢?

请同学上黑板完成填空

同学们,你们觉得大自然的文字怎么样呢?(奇妙,有趣,神秘等)

那么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将这有趣的大自然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二:精读感悟

(一)感受北极星文字的神奇

1、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北极星这个文字的神奇之处。

2、 幻灯片出示:第二自然段

3、学生对比读一读

4、指名说自己喜欢那一段的介绍? (第一段文字)

5、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生动,设置了一个情景)

6、星星写成的天书那么神奇,谁再来读一读?

(二)自主探究,感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文字的神奇之处

1、 那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其它三种文字的呢?

2、认真读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把作者介绍生动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写感受

预设片段一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找出比喻句读一读 比喻句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了解了砧状云的形状)

3、作者怎样介绍才使我们队砧状云的印象特别深刻呢?(假设)

预设片段二:

【ppt出示第五自然段】

1、读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2、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3、能不能用自己的还介绍石灰石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呢?

出示关键词 石灰石 贝壳 海洋 让同学连线 介绍

预设片段三

【ppt出示第六自然段】

1、谁来谈谈这段话的哪些地方描写很生动

2、我们来看看这三个问句,作者心里知道答案吗?(知道)

3、那他为什么还要连用三个问句呢?

4、读到这里,老师也有疑问,师读三个问句

5、老师的疑问谁能回答?生 读后面的句子

6、这一问一答是什么修辞呀?(设问)

7、谁想来读一读 学生练读体会设问句的好处

三、课外拓展

2、【ppt出示】诗歌大自然的文字

3、俗语是这样介绍大自然文字的【ppt出示】

你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指名说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大自然文字,用你自己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介绍

四: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的文字奇妙无穷,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文字就必须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更多的文字。

说板书: 板书: 大自然的文字

北极星 指示方向 情境

砧状云 预兆雷雨 假设

石灰石 曾是海洋 推理

花岗石 曾有冰川 设问

教后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这次可以说是初次尝试,在尝试中,在探索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因此课一开始,我先从故事入手,给孩子们讲了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感受伊林对大自然的痴迷,激起孩子们想要控索大自然的欲望。

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需要首先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而使学生心感疑惑:大自然怎么会有文字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这里需要突出的是鲜活有趣。从奇妙的天书到有趣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文章第四自然节还可以看作天书和地书之间的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也关注了这一点,指导学生去理解。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还大量渗入了我国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入说的训练,让学生去劝说那些总是坐在家里的人要多出去走走,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

反观这节课,课文的重难点教学基本达到,能够把说明文教出了语文性,但在激发学生兴趣,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童话的世界这些方面依然没能达到,仍须继续努力!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十四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这篇文章应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8个会认字及相关的词语,熟练书写13个字。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及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积累象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2.课文重点是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说说自己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

2.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3.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让大自然带领学生聆听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空间距离,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之中,俨然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在情境中感知,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美读感悟,放飞想象:在教学中始终以“大自然中这些声音真是太美妙了”贯串始终,重点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抓住描写声音的词,边读边思考,大胆的展开想象,有感情地读,配乐读,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读,全班齐读,在读中生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感受风声的美妙,水声的有趣,动物声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布置学生课后在大自然找一些新发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让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开始,我先向学生播放一些自然界的声音,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交流“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感觉到夏天已经来临?”在交流中使学生更近一步接近文本,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通过同座互读,互相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在全班交流中说说自己喜欢的生字的识记方法。对于会写字,引导学生在开火车读中,说说自己读到的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三)厘清文脉,了解文意。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很自然地使学生了解到课文介绍了风、水、动物的声音。在读中标注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接触拟声词。以上过程为学生继续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四)探究交流,品读感悟。

1.大胆想象,美读悟妙,感悟风的声音。

首先,播放手风琴变奏曲,教师根据节奏的变换范读相关句子,让学生在音乐的变换中体会微风和狂风带给人不同感受的对比。然后出示相关句子,指名美读,指名赛读,男生女生合作读。引导学生抓住“轻轻柔柔”“呢喃细语”来体会微风的温柔;“激动”“力量”“威力”体会狂风的雄壮,从而感受到风声的美妙。通过有感情朗读读出风的美妙。

2.直观感知,美读悟趣,了解水的声音。

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和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演奏会的精彩场面。通过教师引读、配乐读、合作读来感受歌唱的绝妙。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淙淙、潺潺、汹涌澎湃”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真正感悟到——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3.角色体验,美读悟乐,欣赏动物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动物的叫声?鼓励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热情的时机,课件出示文中相关的句段,通过指名读,教师引读,同座轮读,小组赛读。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

(五)探究交流,品读感悟。

教师导言——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感受。这样吧,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鼓励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六)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引导学生了解先总述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2.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模仿课文第四自然段,把有趣的发现写下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用课文的关键词的方法来设计板书,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比较简单直观,目的是引领学生厘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十五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他们的作用 。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教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 诵读小诗,导入新课

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借助课件介绍星座,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让学生分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 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天上 星座 辨别方向 走进自然

云 观察气象 走进书本

地上 石灰石 地质变化 善于请教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十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大自然的文字》,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四、说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六、说学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一、导入、揭题。

1、出示现代诗。

《秋》让学生从诗中读出大自然的文字。由诗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

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什么呢?

请同学上黑板完成填空。

同学们,你们觉得大自然的文字怎么样呢?(奇妙,有趣,神秘等)。

那么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将这有趣的大自然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二:精读感悟。

(一)感受北极星文字的神奇。

1、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北极星这个文字的神奇之处。

2、幻灯片出示:第二自然段。

3、学生对比读一读。

4、指名说自己喜欢那一段的介绍?(第一段文字)。

5、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生动,设置了一个情景)。

6、星星写成的天书那么神奇,谁再来读一读?

(二)自主探究,感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文字的神奇之处。

1、那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其它三种文字的呢?

2、认真读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把作者介绍生动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写感受。

预设片段一。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找出比喻句读一读比喻句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了解了砧状云的形状)。

3、作者怎样介绍才使我们队砧状云的印象特别深刻呢?(假设)。

预设片段二:

【ppt出示第五自然段】。

1、读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2、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3、能不能用自己的还介绍石灰石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呢?

出示关键词石灰石贝壳海洋让同学连线介绍。

预设片段三。

【ppt出示第六自然段】。

1、谁来谈谈这段话的哪些地方描写很生动。

2、我们来看看这三个问句,作者心里知道答案吗?(知道)。

3、那他为什么还要连用三个问句呢?

4、读到这里,老师也有疑问,师读三个问句。

5、老师的疑问谁能回答?生读后面的句子。

6、这一问一答是什么修辞呀?(设问)。

7、谁想来读一读学生练读体会设问句的好处。

三、课外拓展。

2、【ppt出示】诗歌大自然的文字。

3、俗语是这样介绍大自然文字的【ppt出示】。

你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指名说。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大自然文字,用你自己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介绍。

四: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的文字奇妙无穷,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文字就必须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更多的文字。

说板书:板书:大自然的文字。

北极星指示方向情境。

砧状云预兆雷雨假设。

石灰石曾是海洋推理。

花岗石曾有冰川设问。

教后反思:

这次可以说是初次尝试,在尝试中,在探索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因此课一开始,我先从故事入手,给孩子们讲了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感受伊林对大自然的痴迷,激起孩子们想要控索大自然的欲望。

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需要首先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而使学生心感疑惑:大自然怎么会有文字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这里需要突出的是鲜活有趣。从奇妙的天书到有趣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文章第四自然节还可以看作天书和地书之间的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也关注了这一点,指导学生去理解。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还大量渗入了我国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入说的训练,让学生去劝说那些总是坐在家里的人要多出去走走,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

反观这节课,课文的重难点教学基本达到,能够把说明文教出了语文性,但在激发学生兴趣,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童话的世界这些方面依然没能达到,仍须继续努力!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十七

课本的“本”是根本的“本”,是教学灵魂的体现。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6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了解大自然中光与色的关系,掌握色调的概念,学会运用色彩归纳的方法,记录大自然的色彩现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学情是尤为重要的。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原色、间色的概念,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对比、调和等色彩运用的方法。但是,对于色彩感知和归纳能力不足,很难绘制出一幅色调和谐统一的作品,根据这一情况,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感知色彩在自然中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色彩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师生交流的工具,为课程的成功提供标准,还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工具。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自然中光与色的关系和色调的概念,体会不同的色调带给我们的感受,学会运用色彩归纳的方法,记录大自然的色彩现象。

过程与方法:观察光与色的实验,探究光的波长和反射,欣赏风景作品《喜鹊》《八月的阿玛拉玛草原》《姐妹们的池塘》和《高原的歌》,掌握色调的概念,感受红、黄、蓝等色调带给我们的感受,分析风景作品中色彩归纳的方法,描绘美丽的大自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大自然色彩的魅力,加深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重点:色调的感受和色彩归纳的方法。

难点:创作出一幅色调优美和谐的作品。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提问法、讨论法、欣赏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展开我的教学。

确定了教学方法,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充足的教学准备使教学方法能够落到实处,为此我准备了相关ppt课件、三棱镜、白纸、绘画工具等来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不单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此期间我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美术体验。

活动一:趣味情境导入。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所以趣味性尤为重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将在导入时,出示谜语“来到屋里,赶也赶不走,时间一到,不赶就会走”。让学生猜一猜是哪种自然现象,学生能够快速的猜出是光。随后我会做出总结:光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世界,让我们能畅游在色彩丰富的大自然中,从而引出课题《大自然的色彩》。

活动二:作品图像识读。

接下来是教学环节。首先,我将做一个小实验,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三棱镜,将三棱镜置于阳光射入的窗口,并在旁边放一张白纸,然后提出问题:当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到白纸上,出现了什么现象?学生能够很直观的观察出彩虹条纹。我将继续追问:彩虹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组成的,由于各种物体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色光,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接下来我会用多媒体出示《喜鹊》《八月的阿玛拉玛草原》等作品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作品中的内容后,提出问题:从整体上看色彩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得出结论:画面中颜色丰富,但是整体和谐,富有美感。一幅作品或一个环境中往往存在多种色彩,这些色彩构成的整体调子,被称为色调,不同的色调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

紧接着,我将展示《荷花》《夕阳》等摄影作品和对应的色卡图,首先让学生结合作品和色卡确定主色调分别为绿色调、红色调等。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作品的主色调有什么特点?其他颜色和主色调有什么关系?学生激烈讨论后,我会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而总结出色彩归纳的方法:作品中的主色调面积大并且有明度变化,是依据现实中风景的色调来确定的。除了主色调以外还可以运用它的对比色和邻近色点缀画面,使画面既丰富又和谐。

通过循序渐进的问答,以及合作探究的方法,既让学生对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活动三:技法表现探究。

由于将色彩归纳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以“傍晚”为例,示范色彩归纳的方法:

1.确定色调,根据“傍晚”确定出作品的色调;。

2.线描勾画,用画笔勾勒出天空中的晚霞、海面和渔船;。

3.填补色彩,大面积的天空海面用红色、黄色、橙色,渔船的倒影点缀成黑色;。

4.调整画面,统一色调。

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可以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技法上的难点。

活动四:美术创意实践。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在课堂上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色调去表现大自然。并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从主色调的确定、色调和谐等方面进行有侧重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五:多元展示评价。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将设置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的展览会,引导学生自愿分享作品,并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和对于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活动六:小结升华作业。

开头和结尾同样重要,因此在小结的部分,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回顾本课重要知识点,并且从关注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等方面进行情感升华,并布置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课后选择大自然中喜欢的颜色制作成一个色卡本。以此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优秀的板书,可以更加直观、更有层次性地便于学生理解本课重点知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十八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1.学生齐读6~10段。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大自然的说课稿篇十九

教材是课程的基础和依托,正确理解教材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展开,因此我会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我所说课的内容选自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13课,《多变的大自然》这一课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方式划分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丰富多变的相关知识,发现它的美丽与神奇,开阔眼界,培养发现美的眼睛,并能运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表现。

本堂课面对的是小学中段的学生,他们的观察接受能力尤其是模仿能力相对低年级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初步认识了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而且也有了基本的生活经验,具有了初步观察自然和分析自然的能力,但这种经验往往不够深刻,还不成熟,需要老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去唤起学生对于自然的印象和自然规律,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了初步的写实倾向,也称之为萌芽写实阶段,能够大胆表现他们身边的事物,只是创造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了解天空在太阳的照射下,早、中、晚的颜色都有不同的变化,并且能用色彩的方式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讨论、实践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而又多变的景象,并通过绘画的形式描绘一幅关于自然风景或自然现象的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美术欣赏和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热爱大自然、提高防灾抗灾、珍爱生命的意识。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观察大自然的色彩,了解早、中、晚的色彩变化。

难点:能够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大自然的不同色彩。

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讨论法、示范法、实践练习指导法。

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水粉颜料等。

皮亚杰曾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上课一开始我会播放中国风景记录片《航拍中国》片段,并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纪录片中讲述的是哪里吗?你们觉得这里好看吗?随后教师总结:记录片中讲述的就是神奇而美丽的九寨,它被称为人间的天堂,这里的五彩池秀美通透,五花海色彩斑斓,诺日朗瀑布波澜壮阔,无处不彰显着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而大自然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开启自然之旅。从而引出课题《多变的大自然》。

环节二:描述分析

首先,我将采用讲授法与展示法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观赏吉林的雾凇、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并抛出问题:这些景象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又带给你们怎样的感受?我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冬天、夏天;壮观、热烈。随后教师总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大自然在不断地变幻,而每个地区又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象。通过初步的欣赏与观察,使学生自主的感受大自然多变的神奇,从而激发他们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接着我会播放埃米尔·诺尔德的《南海的太阳》,适时引导提问学生:画中采用了哪些颜色?猜猜描绘的是一天当中哪个时刻的景色?随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作者运用红、黑、白等颜色描绘了夕阳西下傍晚时刻的景色,并趁势追问:既然大自然也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那么这幅作品表达了大自然怎样的感受呢?当然此时我将采用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大胆发言。而后教师总结:他是一位用色彩表现人的情感,用色彩的音符奏出响亮悦耳的乐曲的画家,他的绘画中明亮的色彩处理是得益于印象派的启发,传递着对自然和原始的热情。分析完名家作品之后,我会出示优秀学生作品让同学们思考这幅作品是如何进行表现的。从而在同龄人的作品中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路,为接下来的创作实践做铺垫。

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使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探寻艺术的奥秘。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对于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和防灾抗灾意识,我会播放九寨沟地震时的场景,并启发学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能够创作出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然而有时大自然也是无情的,当它发怒时也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夺走我们的生命,师生共同总结出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和防范技巧,从而提高学生们防灾抗灾的意识。

环节三:示范讲解

为了突破难点,我将激发学生创作欲并进行示范讲解:1.构思,以沙尘暴为主题;2.勾大轮廓;3.添画细节;4.涂色、丰富色彩;5.适时调整。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点明注意事项,通过直观学习的方式为学生独立创作解决技法上的难点。

环节四:实践展示

在这个环节我将布置活动练习,学生以自己感触和印象最深刻的自然现象为主题进行创作,我会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辅导,辅导要点。如:大胆用色,观察颜色的变化,并且注意保持教室卫生。

在大部分学生作品已完成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从造型和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最后我将给予及时反馈与总结,在展示点评环节中,我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以鼓励、肯定为主,多从建议性评价出发,培养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环节五:小结作业

我会请一位同学充当小老师来对本堂课进行梳理,然后教师对课程进行一个系统回顾,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相对开放的:课下多多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观察这些自然现象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20265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