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1:23:09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通用20篇)
时间:2023-11-10 21:23:09     小编:文轩

报告的撰写需要考虑读者的背景、需求和期望,以确保信息能够被准确传达和理解。"想要写一份优秀的报告,首先要明确写作目的和受众对象,确保内容准确、全面、清晰。其次,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资料收集,采用合适的方法和逻辑结构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最后,要注意语言表达和排版格式,力求简洁明了、整齐美观。"以下是关于报告写作的一些范文,希望能够激发你的灵感和创作力。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一

常宁市素有“油茶之乡”的美称,油茶林面积69.2万亩,约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1.3%。油茶一直是常宁市的传统产业,但长期以来,受观念、市场、气候、品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油茶产业一直总量不大、效益不高,尚未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作为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常宁油茶产业能否发展,如何壮大,是一个值得深度探讨的问题。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三省,衡阳是湖南第一油茶大市。全国现有油茶总面积约5500万亩,茶油年产量约15万吨。近年来,茶油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油茶的相关附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1、油茶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油茶全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茶的主产品茶油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能有效抑制和预防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它的品质经美国白宫卫生研究院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检验,各项指标均优于世界植物油王“橄榄油”,被确认为全球最营养、最健康的优质保健食用油,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茶油列为全球重点推广的食用植物油。油茶的附产品如油茶叶、油茶果皮、茶花、茶粕等是食品、制药、化工以及化妆品工业的重要优质原料,产业关联度相当高。同时,油茶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2、油茶的开发加工如火如荼。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民族产业,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国家林业局决定,“十一五”期间,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在全国重点扶持50个油茶高产示范基地,形成30个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和30个茶油知名品牌。全国油茶主产区都把发展油茶产业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江西省全面实施油茶产业“1155”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油茶产业强省的目标。广西省正式启动优质油茶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力争5年内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我省和衡阳市也把发展油茶产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于茶油是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代表着生活食用油的发展方向,不少外国科研机构和公司已着手开拓深挖现有的油茶产品市场,国内食用油品加工企业也纷纷将研发重心往油茶上转移。

3、油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国际市场对茶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在日本等国际市场上,茶油价格是菜籽油的7.5倍,从茶油中提取的化妆品油,价格每吨达20万元人民币。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秦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每年都进口大量茶粕,用于改良土壤或特种的消毒灭菌。在国内市场上,一般经过简单炼制的普通茶油,其价值达每公斤20至30元,部分精品茶油达到每公斤100元以上。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食用油市场每年的销售额达到720亿元,总体上供小于求,尤其是高品质的食用油每年缺口在200万吨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茶油的深加工大有文章可做。

1、基本特点。常宁市油茶经营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常宁栽培油茶的历史长达1700多年。总的来说,常宁市油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油茶林面积大。常宁市油茶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22.6%,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0.6%,占经济林面积的92.5%,占衡阳市油茶总面积(330万亩)的1/5强。

油茶林分布广。油茶林遍布常宁市各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丘陵区,油茶林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有宜潭乡等12个乡镇,其中油茶林面积在6万亩以上的有荫田镇、蓬塘乡和烟洲镇3个乡镇。油茶林面积最大的村是蓬塘乡芝江村,该村总面积8783亩,其中油茶林面积就有5479亩。

油茶品种较优。常宁市的油茶品种类型主要有寒露籽和霜降籽两个品种群。寒露品种群是常宁市的主要品种群,遍布全市各地,果实小,每果含籽4粒,出油率高,鲜果出油率达7%,高者可达8%。霜降品种群零星分布在全市各地,与寒露品种相互混杂在一起,以荫田镇的分布最多,果实大,每果含籽7粒左右,鲜果出油率5—6%。常宁市油茶的霜降和寒露品种,分别有红球、红桃、青球、青桃、黄球、黄桃等类型。

油茶加工步伐较快。早在1988年,常宁市就自筹资金1000万元,在市区建起了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常宁市油脂厂。拥有化验室、粉碎车间、浸提车间、预榨车间、肥皂车间、机电车间和一条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吨、日处理油料80吨、油脂50吨的油脂生产流水线。其主要产品是精制茶油,其副产品有茶皂素、茶粕粉、洗涤剂等。xx年,引进菲律宾林老板整体收购市油脂厂,成立了衡阳绿园农业加工有限公司,首期投资300万美元。该公司集生产、加工于一体,年产值达300万元以上。

2、发展状况。解放前,大面积的油茶林荒芜,产量很低。1949年,全县仅产茶油125吨。新中国成立后,油茶林回到了农户手中,油茶生产恢复发展较快。1978年常宁市出席了全国油茶生产会议,并介绍了常宁油茶生产的经验,受到中央领导好评。此后,常宁市积极推广“三保地”和“一地三油”经验,并实行“三年一深挖,一年一中耕,老林改造,间密补稀,修枝整形,防治病虫,施放基肥”等一系列措施,油茶产量逐年提高。1981年上交国家的茶油达到2060吨,居全国首位,获得了原商业部授予的“金杯奖”殊荣。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油茶生产作为常宁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了油茶生产的稳步发展。近二十年来,常宁市油茶产量保持在年平均3000吨左右,其中,1994年油茶产量达3595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常宁市的油茶生产一直得到了国家、省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油茶生产及开发性项目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1984年以来,常宁市先后实施了涉外油茶工程、国家第二期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跨世纪油茶高产稳产示范林建设工程,较好地解决了油茶大面积单产低、效益低的问题,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油茶生产走内涵挖潜、提高单产的道路树立了样板。1984年—1991年,常宁市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2696”工程,完成油茶老残林更新造林5万亩,改造油茶低产林3万亩。1993—1995年,全市完成油茶更新造林0.83万亩,常规改造0.95万亩。1999—xx年,全市完成了3900亩的油茶示范林建设,造林成活率达到99%以上,获得了省油茶低改办的`高度评价和赞扬。[nextpage]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村大多数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绝大部分油茶林抛荒。这种现象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xx年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抓好油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实施方案》。常宁市成立了油茶生产指挥部,切实加强了对油茶生产的领导。尤其是xx年7月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常宁市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制定了油茶产业化发展规划,规划以宜潭、柏坊、松柏、蓬塘、烟洲、荫田、西岭、盐湖、三角塘、罗桥、板桥、胜桥、洋泉、官岭等14个乡镇为重点,分期分批逐步改造油茶低产林40万亩。规划xx年—2010年,建设高标准油茶商品林基地11.5万亩。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9679万元,该规划确定了常宁市油茶产业近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这两年,常宁市油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油茶精深加工方面,xx年,常宁市与福建荣成轻工公司达成初步协议,拟在宜阳工业园内,由该公司投资1.28亿元,开发“中国油都”项目,集“基地—加工—销售—观光—休闲”于一体,打造独具常宁特色的油茶产品和油茶文化。现该项目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该项目正式启动后,将极大推动常宁市油茶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优势与经济效益的充分结合。在油茶基地建设方面,xx年底,常宁市从省里成功争取了15万株优质茶油,分发给三角塘、烟洲、蓬塘、兰江、荫田等乡镇。计划今后每年为一个有条件的、适合种油茶的乡镇,培育一块基地,逐步实现常宁市油茶品种的更新换代。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缺管理。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常宁市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的主要目的定位为满足自家生活需要,没有切实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油茶林分属各农户,分散经营,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的大环境下,油茶林垦复率低,抛荒率高,基本上是人种天管,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农户很少投入人力、资金对油茶林进行开发,全市油茶林“老、稀、残、杂”现象比较严重,低产油茶林比重达70%以上。而且近年来,“荒灾、火灾、虫灾”导致全市油茶林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进山扫墓、烧荒引发的火灾,据粗略估计,每年烧毁油茶林都在3000亩以上。病虫危害也很严重,近年荫田镇和西岭镇一带的油茶林遭受油茶尺蠖和茶弈刺蛾的危害,受害面积近4万亩。

二是基地不大,缺规模。常宁市油茶林示范基地面积不大,分布相对分散,未形成集中成片规模。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优质油茶林还处于幼苗成长期,未进入丰产盛产阶段。而且,全市油茶品种相对杂乱,树龄结构失调,老、中、幼树混杂,嫁接苗与实生苗、普通株与高产株相间,优良品种覆盖率低,林相不齐,管理不便,部分品种因提前采摘致使油茶籽含油量降低10%以上,影响油茶林单产。据统计,常宁市油茶平均亩产茶油4—5公斤,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产品不优,缺效益。长期以来,常宁市油茶加工基本是按产区分布,作坊式生产。农户沿用农村土制方法自产自销自食毛茶油,一些乡镇甚至还以手工操作的杠杆榨、楔式榨土榨油坊为主,生产效率低,油品贮存时间短。这种土制茶油市场售价只是精炼茶油的三分之一左右,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受季节性影响和分户经营的制约,油茶籽等原料的收购也是瓶颈。油茶加工企业除了收摘季节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无原料收购,加工设施只能闲着。

四是龙头不强,缺品牌。常宁市仅有衡阳绿园农业加工公司一家企业从事油茶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二

近年来,晋中市部分资源性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省煤炭企业重组整合的影响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投资现代农业,在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研究总结新形势下这些企业投资现代农业的成绩经验,更为市委、政府出台优越的政策提供依据,笔者深入我市这些转型企业中进行了详细调研。结果显示,晋中市资源性企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定位准确、形式多样、特点突出、成效明显,为我市的转型跨越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的效应。

一、现状及成因。

通过几年的努力,晋中市资源性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呈加速增长势头,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目前,晋中市资源性企业总数达259个(主要是指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煤焦铁企业),转型投资现代农业企业达397个(包括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下煤焦铁企业和部分工商企业),投资项目433个,其中:种植业项目127个(包括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28个,设施蔬菜3200亩,现代水果产业1万亩);养殖业项目73个(规模养殖小区达到37个);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23个(其中亿元以上的3个,5000万元--亿元的2个,3000--5000万元的4个,1000--3000万元的10个,1000万元以下的4个)。转资总额达到26亿元,年实现利润3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5万人。“煤老板”变成“农老板”已成为晋中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晋中是我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工业基础较好,民营经济发达,改革开放以来,造就了一大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企业。据该统计,全市民营工商资本闲置资金多达200亿元,为民营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奠定了基础。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从获取最大利润的角度考虑,大量民营工业资本急需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和增长点。

二是投资农业项目盈利潜力较大。晋中市民营工商资本转资发展农业项目之前,大都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分析。他们认为,目前除了少数产业外,多数工业行业如电线电缆、金属制品、建筑施工等盈利水平下降,许多工业产品利润已经很薄,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市场前景看好,再加上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这使他们对农业投资有了新的估价,意识到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潜力很大而且具有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市场。从调查情况看,转产项目普遍赢利情况较好,这些项目相比传统工业项目总体赢利能力提高。用一名企业家的话说:赶上好年头赚大钱,赶不上好年头也不赔钱。再加上晋中市地省城附近,靠近巨大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市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这些,使民营企业家敏锐地看到转型发展现代农业正当其时。

三是投资农业项目的环境越来越好。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目前全社会重视发展农业、反哺农业的氛围日渐浓厚。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对农业投资项目在土地、资金、电力等方面给予倾斜,使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有利。晋中市委、市政府把握机遇,加强引导服务,强化政策扶持,对转型发展现代农业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形式和特点。

1、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突破口,产业整体转型,地下支持地上。

介休市维群现代新农业园有限公司为煤焦生产企业,在积累一定资金的基础上,依托地下优势,拓展地上“黑转绿”,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开始了以地下资源武装地上资源、以黑色资源培育绿色资源、以有限资源发展无限资源之路,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高效农业经济园区。该园区占地710亩,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周边农户实现科技致富的农业项目。项目总投资8755万元,拟建设集种植、养殖、良种繁育及沼气工程为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200个大棚已经见效,由于采取了最新的大棚技术,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每个日光能温室年收入达4-5万元,每个移动式大棚年收入近万元。山西左权宏远煤化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山西宏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用生物质生产聚十一酰胺植物工程塑料及制品项目”。主要是以绿色植物替代石油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其70%的原料来源于农业经济作物——蓖麻。巨大的需求量可带动山区、干旱地区蓖麻的大规模种植,从而大幅度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贫困山区的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项目总投资14460万元,项目投产达效后,年产聚十一酰胺植物工程塑料1000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2340万元,利税11165万元,利润8546万元。目前已带动种植蓖麻500亩。另外介休大佛寺煤业集团的老总任长生,现在已经计划周转1000多亩土地,规划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园;还有介休路鑫集团,已经流转了1200亩土地,目前也将规划发展一个现代农业园。

2、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切入点,实施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

近几年来,我市的畜牧业发展迅速,加上市、县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高效现代畜牧养殖业已经显现。鉴于这种情况,煤焦等领域转型的企业看到了商机,也为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找到了切入点。目前,我市近万头规模以上的猪场达到19个,而且发展的势头还很猛,正在办理土地等事宜的还有多家企业。其中:介休市帅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由当地一家大型洗煤厂转型而来,公司从注册以来,以生猪养殖为载体,以有机、环保技术为支持,采取“猪-污-沼-肥-种-加”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科技养殖。公司设计总投资5000余万元,分两期完成。目前已经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高标准的养殖区(年出栏1.5万头生猪,种猪1500头)和采用山东寿光技术的日光温室大棚40个(长130米宽10米下地0.6米),并引进北京菲涅尔科技有限公司的1200立方的沼气项目(土建已经全部完工),从而达到年产沼气30万立方,不仅够公司自己使用,还可以向周围村庄500户提供沼气作为生活燃料。该项目全部建成后,猪场的规模将增至年出栏生猪30000头,优质种猪3000头,资产总值达2741.38万元,净资产2121.82万元,年实现销售收入达694万元,税后利润204.69万元。山西厚基伟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落于昔阳县大寨镇阳坡村,占地75亩,是我市一个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它的前身是山西厚基伟业商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煤炭开采业。经过近四年时间的产业转型发展,现在总投资4800余万元的2万头种猪繁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年出栏商品猪已达30余万头,年可转化玉米等农产品量1200余吨,企业可新增原料基地2000余亩,带动农户1000余户,现在另一个占地40亩的畜禽定点屠宰项目也在紧张的筹建之中。目前,公司+农户式的商品猪养殖格局也已成,并且走出了畜禽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的规模化产业和系列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一条产、供、储、消一条龙企业在宋以斌董事长的带领下崛起于晋中大地。

3、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软肋,在这个行业里隐藏着很多的商机,特别是在小杂粮、玉米、干果加工上至今没有一个高标准的产业链加工企业,从事加工的企业发展缓慢,产品都是很一般的初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为此,一些有眼光的转型企业开始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榆次德御农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前身是煤矿企业,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晋中市规模较大的小杂粮深加工企业。目前正同中国食品公司、有关科研院校引进小杂粮加工项目,打破小杂粮难于发展的瓶颈。和顺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是由煤矿转型的企业,该企业投资了近亿元建设中药饮品加工厂和五万亩药材基地。目前发展良好,对当地的带动能力很大。介休维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由当地煤炭运销公司兼办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目前加工玉米达到20万吨,其中生产淀粉12万吨、饲料混合粉5万吨、口服葡萄糖3万吨。另外,灵石县的房阿强以前是个煤老板,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山西强隆农产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表示,要把灵石县丰富的核桃资源进行深加工,把核桃作成一篇大文章。目前,这个位于灵石县英武乡平泉村的现代化企业一期工程已经完工,1000吨精品鲜核桃仁和1500吨琥珀核桃仁生产线已经投入生产,二期300吨核桃油生产线也正在建设之中。

4、以建设生态庄园经济为创业舞台,多元化发展,全方位转型。

左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整体搬迁行政村19个,自然村119个,如何引导私营资本和先进的生产要素向闲置资源转移,左权县创立了生态庄园经济,给资源型企业提供了创业的舞台。到目前为止,该县三年累计开发生态庄园经济183处,主要有规模种植、特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以及多种经营综合开发模式,着力培育加工转化型的生态庄园,通过扶植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带动种养殖产业发展。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休闲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具有文化气息的生态庄园。在整个开发中,资源型企业(主要包括铁、铝矿业和工商企业)占到总数的40%,截止累计完成民营投资8727万元。经营规模33万亩,其中发展经济林2.4万亩、生态林3.4万亩,养殖畜禽5.8万头(只)。目前一些种植、养殖庄园已经开始见到效益,据统计,20全县生态庄园为普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4860多个,累计雇佣农民长期工600多人,人均收入8000多元,约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4倍。用群众的话说就是:“老板进了深山,四荒披上绿装,农民富了钱包,旧村变成新庄”

三、做法与措施。

1、提高认识,科学谋划。早在几年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已经认识到,壮大本市经济,必须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民营资本向种、养、加等农业领域拓展,这是打造晋中市经济持续发展后劲的潜力所在。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经验交流会,利用广播新闻广泛宣传等措施,积极推进民营工商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同时,科学谋划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围绕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干果经济林、小杂粮四大产业确定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带建设方案。为建立具有晋中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奠定了基础。

2、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市委、市政府着重抓了介休维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灵石县绿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山西佑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左权桐峪铁矿企业等4个典型企业,通过现身说法,算帐对比,推动资源型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大力搞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市政府还多次召开民营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现场会,重点介绍转型企业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多次组织有转型意向的资源型民营企业家到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参观取经。通过典型引路,激发了一批企业老板向现代农业投资的热情。

3、政策倾斜,大力扶持。介休市政府实行了鼓励和扶持民营资本转资农业项目的优惠办法、对民营资本转资农业的奖励办法。如在种植政策方面,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民稳定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对新建1个温室(占地1亩以上)给予2万元贴息补助的优惠政策。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高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连片建设规模达到30个、50个、100个的重点村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10万元现金奖励;并对发展1个温室奖励1000元,用于道路、水、电等设施的完善,共发放资金150万元。同时对生产资料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优惠补贴。在养殖政策方面,市政府制定了对年出栏200头--2000头的养猪场,分别贷款2万--100万,优先征用土地,酌情减免税费等。左权县制定了《左权县庄园经济开发所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左权县生态庄园经济开发所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左权县生态庄园经济开发所涉土地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积极引导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鼓励向非煤产业领域转型,上马地面企业。

4、强化服务,排忧解难。市、县政府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成立了科技服务小分队,专门为转型企业搞好相关科技服务,并与省、市大专院校联姻结对,重点解决生产中的科技难题。由市畜牧局搭桥,中国大北农科技集团与灵石县陆宇煤化有限公司转型的高新养殖专业合作社强强连手,聘用1名研究生和6名大学本科生,对年出栏13000头的规模养猪场进行技术托管,全程服务,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市政府多次组织企业参加不同的农产品展示会,为企业走向市场架桥铺路。同时为提高农产品在京津等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市委、市政府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武汉等市设立办事处,推介本市产品。另外,为把市场信息及时准确传递给企业,在《晋商农网》建立了农业项目及产品信息站,定期播出农产品供求信息及市场动态,为转型企业提供信息与技术服务。

四、问题和困难。

1、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完善。一是土地流转机制还不规范。土地流转性质不稳定,土地也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生产要素,无法扩股作价抵押贷款。二是已出台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转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融资困难,税收、规费等收取不够规范和合理。三是风险保险投保难。目前保险公司因风险大,保险费低,经营亏损面大,不愿承担保险。

2、转型现代农业的环境还不理想。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硬环境”比较差,基地缺水、缺路比较普遍,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而改善的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农业加工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难以落实用地,有项目无土地的现象较普遍。另外各部门为保证财政、税务、费用任务的完成,稽查、检查有增无减,投资环境有不太理想。

3、投资现代农业的资金还不充足。农业企业比资源型企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企业普遍需要再次融资,而农业企业在再融资时评估价值低,得不到金融部门的有力支持,所以特别需要政策扶持、资金倾斜。

4、搞好现代农业的技术配套服务还不全面。资源型企业改变发展方式,投资现代农业,都是属于“外行人”,需要全方位的科技力量投入,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技术配套服务,从而保证资源性企业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思考与建议。

转型发展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山西省情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企业的不懈努力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引导支持。

1、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快企业转型的必要性。晋中市的介休市、灵石县是两个以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依托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安全形势严峻等问题,急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资源观,改变对资源的传统认识和习惯性思维定势。因此,应进一步引导企业破除小富即安的观念,增强危机感,引导企业二次创业,引导民间资本与发展新兴产业、潜力产业、接续替代产业对接,引导企业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从单纯加工生产向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自觉转变发展方式,加速企业转型。

2、分类指导,逐步探索不同的转型模式。有关职能部门应把促进企业转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的不同规模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产业特点,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各种不同的转型模式,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予以实施。一是向产业集群竞合共赢方向转型;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向自主创新转型;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向品牌经营转型。

3、加大对转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实施转型发展的企业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加大扶持优惠力度,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并予以优先担保贷款优惠和项目审批,从政策层面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4、找准方向,选好转型项目。转型企业应依托主业,积累资金实力,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发展。要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式,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预测,选好转型项目。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避免过早的淘汰,尤其要避免煤焦铁转型出现大量雷同现象,防止恶性竞争。

5、健全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一是提高办事效率,简化项目审批手续,为企业转型发展营造宽松环境。二是完善银行信贷机制和担保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缓解转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积极扶持转型企业融资上市工作。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三

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xx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马铃薯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九六年以前,马铃薯播种面积还一直徘徊在万亩之前,当时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还是小麦,据19xx年xx月份调查,xx县北部干旱山区种植马铃薯每亩净收入xx元,而种植小麦每亩净收入只有xx元,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的倍。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xx县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洋芋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xx年的万亩扩大到20xx年的万亩,增长了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上升到%。因此,气候条件影响,市场经济调节和政府积极引导共同促成了xx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马铃薯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种植的洋芋主要品种为x薯1号和小白花,其中x%为x薯1号,且该品种在当地有近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19xx年开始,县上开始从xx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x薯8号、x薯1号等洋芋良种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等地购买和兑换洋芋良种,缓解了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洋芋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县洋芋品种落后的现象,从20xx年开始,xx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xx县帮助扶贫的xx企业驻x代表处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xx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20xx年,该项目共投入资金xx万元,其中x方投资xx万元,县自筹xx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脱毒苗培育原原种日光温室座,xx亩,原种培育防虫网棚xx亩,一级种繁育田多亩,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套的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xx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xx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二、主要实用技术推广情况。

当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沟垄种植,采取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等模式,由于农民逐渐偿到了新品种和科学栽培管理所带来的甜头,加上农技人员的努力推广,耕作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追肥、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土内施药、地膜覆盖、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等科学实用技术的应用率逐渐提高,平均每年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万多亩次。

全县洋芋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洋芋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三、开发利用情况。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多万吨洋芋产量中,外销量在-万吨之间,洋芋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洋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xx个乡镇,全县有3多户农户长期贩运洋芋,有较大规模的贩运户xx户,其中以沿岭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洋芋万吨,销售收入xx万元,将洋芋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洋芋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xx县洋芋龙头企业除有xx乡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外,还在本县的xx镇和xx乡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精淀粉吨左右,预计消化吸收洋芋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洋芋产品加工企业。

防虫网棚面积达到xx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xx万元。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州及等地提供洋芋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万亩至末期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洋芋良种万吨。深度发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洋芋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由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洋芋加工龙头修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洋芋鲜薯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20—25%。

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七、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普遍出现了农业投入大、成本高、产出低、交益低、农民收入少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业结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县农产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区域化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普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国家用于“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层政权运转、教育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大多需要由农民来负担,向农民取得过多,农民负担有增无减,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却只达到37.7%,比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还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9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国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20,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份额仍高达50%。第一产业与非农产业人均创造gdp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3.9:1扩大到年的5.2:1。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必须以从根本上改变处理国家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为指导思想,必须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

近几年,在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减少的背景下,平均的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低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增长。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管理,清理各地区制定的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改变重收费、轻服务的做法、要坚决纠正简单粗暴清退农民工的做法。当前要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和治安管理工作等,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目前,党中央和国家都很重视,要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树起乡镇企业发展大旗,重新规范理顺乡镇企业发展道路,重新认识乡镇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和发展趋势。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从长期看,应当允许农民自主选择。这样有利于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四

oo乡地处隆阳区东北部,东与大理州永平县隔江相望,南与瓦渡乡接壤,西与金鸡乡、板桥镇相邻,北与瓦窑镇相接,国土面积106平方公里,全乡辖10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10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14242人,耕地10657亩,林地1224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乡内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人均林地七亩多,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把生态建设和林下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态oo”建设和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20xx年全乡生产总值中林业和林下经济产值达到了6000多万,对gdp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5396元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林业及相关经济产业,这些还不包含畜牧业中林下养殖应计入林下经济部分。全乡无论从自然坏境还是经济收入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森林之乡、生态之乡。

(一)经济林建设和林下种植情况。全乡经济林主要以核桃、果松为主,核桃种植5.8万亩,年产量1600多吨,产值4000多万。成材果松种植2万亩,年产松子50多吨,产值100多万。另外种植油茶2350亩,桑树2830亩。林下种植中药材、花椒、木瓜、梨、石榴和柑橘等,其中中药材种植虽起步晚、但发展较快,仅20xx年林农自行发展种植龙胆、七叶一枝花、续断、板蓝根就达到400多亩,主要种植在洼子田和oo,oo有零星分散种植,且经济效益不错,平均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

(二)林下养殖。oo乡林下养殖发展较早,但至今没有形成规模,多为农户自发分散养殖。全乡一半以上的禽类都是农户散养在自家庭院前或林下,林下土鸡养殖以玉米、米糠、稻谷等做饲养主料,再以自然草地、林地以放牧的形式自然觅食,这样既节约了饲料成本,又提高了土鸡的肉质,使其肉质鲜美、汤味纯正,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林下旅游和林下综合开发。发展林下旅游和林下综合开发是我乡“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做的是依托松茸、块菌等林下珍馐,发展以oo为代表的生态农家乐,今年准备借助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整体提升oo环境的基础上,改变农家乐单纯餐饮服务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体验农业,如举办古道文化旅游节、生态核桃节、在假日开展如“果松采摘比赛”、“农村生活体验”、“松茸发现之旅”等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另外石仙堂和渭西河两个旅游区正在规划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oo的旅游将由点及面,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一项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产业。

我乡林下经济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

一是分散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市场化程度极低,竞争力弱,没有将林下产品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全乡境内除了有一家“武陵春”核桃初级加工厂外,没有其他生产企业,且农户各自为战,没有实现合作社式经营,产品空有好的质量而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形成订单农业,各农户单兵作战、自产自销,市场竞争力不强,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林农不能持续稳定增收。

二是缺乏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林下种植、养殖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复合生产经营。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农户发展规模化的林下经济产业受到较大制约,另外由于缺少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农户在种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养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三是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目前,全乡林下经济主要为“林果”和“林禽”两种模式,不仅发展模式较少,而且林下种植和养殖品种单一,很难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四是基础设施条件差。林地属于涵养水源的.生态林,主要集中在水库周边,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比如太元的水磨坊水库,周边环境非常好,但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了周边整体开发。

五是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我乡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全乡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4点对策和建议:

(一)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扩大发展林下经济的宣传力与影响力。一方面,让“走出去”的群众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让“引进来”的投资者能扎根林下经济,起到导向作用。

(二)培育龙头,示范带动。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我乡林下经济发展应重点推广四种模式。一是“林菌”模式,继续推广oo为代表的封山育林养松茸、块菌模式,适当人工种植其他食用菌种。二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三是“林畜”模式,即在林下规模饲养肉牛、山羊、野兔等畜类。四是“林菜”模式,即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种植各类蔬菜。

(四)多方支持,合力推动。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上级的资金政策支持和农林水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顺利推动。一是恳请今天调研的各位领导帮助我们向上多呼吁,给予我们发展林下经济更多的政策扶持、金融支持(贷款)等;二是希望上级相关部门免费定期开展各种种养技术培训。三是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五

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林业资金短缺。

-,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当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缺额资金约0.3亿元。其它如森林测报、防火等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短缺数额巨大,给我县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流转费不能及时发放,农民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运作困难,由其承担的土地流转费不能支付,社会稳定难以保证。三是养护、森防及防火经费得不到保证,缺少必须的植保机械、防火设备、农药等,森林病虫害、火警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政策制约。

这几年实施××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发展,使我县林业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大大改进,曾吸引了岛外很多企业来崇投资。很多投资者是冲着当初市有关林业开发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和××林业规划目标来投资造林的。当前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政策,在林地内开发房产基本无望;起不再进行大规模造林,使原本以林养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内搞的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娱乐的需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难以维持。由于政府政策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当前许多投资者投资无回报,难以继续经营,均有退出的想法。

3、间挖苗木无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规划中林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按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规划目标。但当前按照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生态林建设,使已建生态林面临着严峻的间挖压力,今后如何解决间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4、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由于我县大量租用农民土地进行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她们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活。而我县就业机会少,仅仅依靠“万人就业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可谓杯水车薪,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安排,不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虽然我县出台了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但随着物价上涨,以当前564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转费上调也成必然趋势。政府要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当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设到那里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结合××生态项目建设,配套实施绿化建设,这样就不会与开发项目及其它基础实施建设相冲突,真正做到种一块绿一块。同时抓住市林业补贴政策的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绿化家园。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为我县林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一条新途经。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六

据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镇共发放种粮直补1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2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镇生猪存栏45810头,家禽存栏342994只,牛存栏12169头,羊存栏14920只,新增出栏肉鸡345734只。

《4》林业生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镇完成绿色通道25.8公里,完善农田林网15800多亩,完成了补植补造任务路、沟、河、渠119条,植树总量达25万株,林业育苗100亩,林木覆盖率达13.6%。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5098人,劳动力转移13314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加工业凸显特色。王子孟石材加工厂已发展到3个,年加工产值达到30万元,产品销往周边各地;余官营木器加工年加工量超过万件,产品销到洛阳、开封;马起营村出租钢模板已发展到70余户,年收入达到150万元。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周庄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乡镇,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多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地方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实施中突出重点。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总之,农业结构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赢得新的发展;我们别无他择。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按照大会安排,我代表**县茶业协会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工作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县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县茶园面积12.34万亩,有机茶生产面积2.96万亩,从事茶产业生产的茶农6万多人。全年产茶1.72万吨,产值6.5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385吨,产值3.765亿元。茶产业是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之一,已成为我县惠及面最广、产业化程度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县茶业协会较好地发挥了指导、协调、服务、沟通、监督的职能,为我县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围绕茶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调研献策工作。我们始终把调研献策作为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精心选题,就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开展调研,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协会会同**茶城管委会联合组成调研组,围绕加快**茶城建设课题开展调研,撰写了《关于加快**茶城建设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强领导、合理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市场品牌建设等5个方面的建议。县政府专门听取了协会有关调研情况的汇报,并对调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协会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县政府的采纳,有力推动了**茶城的建设。为进一步挖掘茶文化,推动茶业经济发展,协会组织开展了白姆乡水阁村古茶行专题调研,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了古茶行的历史和现状。与此同时,协会还专门组织到磐安县玉山古茶场考察学习保护和建设经验,提出了茶文化挖掘与旅游宣传相结合、与茶叶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思路建议,并得到了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二、坚持以会员为中心,提升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协会始终把服务作为立会之本,坚持以会员所需,尽协会之能,创新方法,努力为会员提供服务。一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协会创办了《**茶业信息》刊物,及时向会员发布行业信息,共已刊发13期。同时,结合召开理事会、会员大会通报茶叶行业最新动态以及政府扶持政策。二是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协会采取以会带训、邀请专家上课、赴外地考察等形式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如今年6月,全省红茶加工技术培训现场会在我县举办,县茶业协会组织会员听取专家授课、实地参观,努力促进了我县红茶加工技术的提升。为培养茶文化人才,县茶业协会先后会同县农业局、县总工会等单位举办了2期茶艺师培训班,共培训茶艺师70多人。近年来,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活动12次,促进了茶叶技术的推广,提升了会员茶叶生产的技术水平。三是提供考察展会服务。县茶业协会先后组织理事到台湾、福建安溪、安徽皖南茶区、四川成都茶区以及我省嵊州、新昌、安吉等地考察,学习外地经验。会同农业局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会茶事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北京国际茶叶展、浙江省・静冈县绿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华市万人品茶大会等展会共12次,使会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加强了我县茶叶企业的对外交流,提升了我县茶叶的知名度。在各类展会上,我县共有14个茶产品获奖。四是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为促进茶城有序经营,协会会同县农业局、茶城管理办公室召开了茶城经营户代表座谈会,鼓励各经营户诚信依法经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五是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春茶生产期间,很多会员反映用电紧张,协会立即向县政府反映,并与有关部门沟通,及时解决了企业用电问题。一位理事在组织员工采茶运输鲜叶时不幸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协会迅速召开理事会,共捐款162200元,帮助他渡过难关。同时,邀请县交警大队民警给会员上安全教育课,引导茶企业增强安全意识。近年来,协会共为会员解决各类难题20多件。

三、积极配合参与中心工作,增强了会员的大局意识。一是积极参与做好重大茶事活动筹备工作。先后参与了中国(**)国际有机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更香杯”武阳春雨炒茶大赛、中国・**首届名优精品展销会、“武阳春雨”万人品茶活动、中国**国际养生博览会、“武阳春雨”杯第二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茶产业发展研讨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的筹备工作。每次活动中,协会做到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按照分工认真完成任务,确保了活动的圆满成功。二是积极配合县农业局做好“武阳春雨”参评省十大名茶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沟通协调。经过考核争取,“武阳春雨”成功蝉联,成为金华市唯一入围的茶叶品牌。三是认真配合做好茶叶品牌管理工作。协会按照**县“武阳春雨”茶商标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武阳春雨”茶品牌日常管理和新加盟“武阳春雨”茶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报送等工作。清溪茶业专业合作社、叶常香茶业有限公司、嘉南香茶业有限公司先后被批准加盟“武阳春雨”,“武阳春雨”品牌茶企业从七家发展到十家。县茶业协会还与县农业局联合开展“武阳春雨”茶质量抽查活动,有力推动了茶叶质量的提升。

四、精心设计宣传载体,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一是邀请媒体开展集中采访宣传。协会积极参与更香公司邀请的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浪网等在京主流媒体来我县开展了以“探有机茶乡、寻低碳茗香”为主题的采访活动。活动期间,媒体记者实地考察了有机茶园、鲜叶采摘、春茶加工生产流程,举行了以有机茶产业的低碳发展优势为主题的座谈会,有效提高了**有机茶的知名度。二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宣传。协会领导先后多次参加省内外茶协工作交流会,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努力当好宣传员。三是多形式开展茶文化宣传。县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充分利用协会与研究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优势,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先后组织开展了茶文化“四进”活动,与县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更香杯”茶文化全国征文大赛,在当地媒体《今日**》开办了《**茶文化》专刊,促进了茶文化的宣传普及。四是加强媒体宣传。充分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开展宣传。近年来,共在县级及以上新闻媒体刊发新闻稿件90多篇,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着力提升素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协会理事会十分注重政治理论、科技、行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以会代训、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开展学习。协会组织全体理事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举办了茶产业专题研修班,通过听报告、实地考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事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协会会长会议、理事会议、会长重大事项沟通联系等制度,推动了协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积极改进理事会议形式,围绕议题,把会议开到企业车间,提高了会议效果。俞学文会长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首都杰出茶人。四是加强协会党建工作。根据县委两新工委的部署,建立了协会党支部。支部建立后,积极完善设施,创建了党员活动室,进行了规范化布置,并积极组织党员开展活动,被评为全县新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协会工作得到了上级协会的肯定,协会被省茶叶产业协会评为全省茶叶行业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原省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茶协名誉会长许行贯,原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等领导先后来**考察,对协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也深深感到,**茶业协会的工作与兄弟县市协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离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会员期盼仍有不少的距离。我们认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抓好服务,不断提升协会服务质量。要认真总结协会服务工作的经验,查找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要在做好传统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拓宽服务的.领域。要把上级行业协会、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会员需求相结合,围绕服务多听意见,做到问需于会员、问计于会员,不断增强协会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使协会成为会员之家。

二、如何抓好调研献策,努力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要继续发挥协会联系广泛,信息畅通的优势,开展建言献策。要精心选题,围绕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广大会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要注重调研方式方法,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力求做到摸清情况,找准症结,提好建议,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有价值、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共同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

三、如何抓好重点,提高协会服务中心工作和宣传的能力。要不断增强协会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积极参与做好在**举办的各类重要茶事活动,对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做到积极主动,尽心尽职,努力完成。要把扩大**茶叶知名度,提升“武阳春雨”品牌作为协会推动**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精心设计宣传载体,通过组织开展活动,组织媒体采访、参加各类展会、开展协会对外交流,编印宣传册等多种形式,提高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努力为**茶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当好宣传员。

四、如何抓好基础,不断提高协会自身素质。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继续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形式,组织理事会成员和会员学习政治理论、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要积极改进作风,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多征求听取会员和对协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改进协会工作。要建立健全协会各项制度,推进协会“三化”建设。要加强协会与兄弟协会的联络联系,相互借鉴工作经验,提高服务的水平。要主动邀请县领导和县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理事会,到协会指导工作,积极为协会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为协会增添新鲜血液,增强协会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蓬勃发展的**茶产业为**茶业协会履职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将认真学习这次会议上交流介绍的各地先进经,以饱满的热情,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为**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八

序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本身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了适应学校的教学计划,本人作周庄镇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涉及周庄镇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一、自然环境。

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试验并积极推广。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5000只以上养鸡场11个。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庄镇自1985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总雇用职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周庄煤矿1985年4月筹建,占地15.4亩,当时投资28万元,职工68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1.1万吨,产值660000元。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厂总投资3000万,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

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九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农口有关单位:

从4月7日开始,市政府副朱乃振将带领市直农口相关部门进行农业农村工作检查、调研,请各县(市)、区按要求进行准备。

一、调研目的。

通过此次调研,全面了解各县(市)、区对“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情况,掌握各地对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市政府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及下步工作安排。

二、调研主要内容。

1、备春耕生产情况。重点了解各地物资、资金准备情况,了解科技培训、科技支农、科技备耕情况。

2、抗旱措施。了解各地对抗春旱的思想、物资、科技准备情况,以及应对抗旱措施。

3、新农村建设典型。考察各地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了解各地今年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

4、城乡统筹发展。调研各地对此项工作在机构、思路、目标、任务、措施等各方面安排部署和推进情况。

5、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了解农业驰名、著名商标品牌建设情况和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计划安排情况,了解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准备情况、龙头企业建设情况,以及绿色有机食品之都推进情况。

6、森林防火情况。了解今年各地应对干旱情况下森防物资、预案及演练情况。

三、调研方式。

调研采取实地考察、座谈、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县(市)至少要看3—4个现场,每个城区要看2—3个现场。座谈时要有乡镇、村和农业科技人员参加。汇报要重点突出农村工作会议后各项重点工作的进展和全年计划安排情况,汇报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四、参加调研人员。

市政府主管副,市农委、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农机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市城乡统筹办公室等单位主要领导,以及市政府办和市农委相关人员,参加调研人员12人左右。

五、调研日程安排。

4月7日早7:00从牡丹江市出发赴东宁县。

4月8日早7:30从东宁县出发赴穆棱市。

4月9日早7:30从穆棱市出发赴林口县,晚上返回牡丹江市。

4月10日赴海林市,下午返回牡丹江市。4月11日赴宁安市,下午返回牡丹江市。

4月12日—13日到东安区、西安区、阳明区、爱民区调研,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以上日程如有变化随时调整。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十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尽大多数茶叶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本钱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委曲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2、茶园经营分散,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部分茶园直属村级集体所有,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于承包期短,导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计划,茶园治理粗放,导致茶园老化。大部分村级茶园随山林责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园,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叶,或出售鲜茶叶,由于茶园面积小,农户治理不重视,难以保证质量。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量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题目,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我们通过网络调查我市名优茶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和全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天福团体的上柜茶叶情况,基本上见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优茶的踪影。

4、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品质较差。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讲,我市大多数制茶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是较为落后的,这是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业普遍环境较差、设备落后,加工标准不严,一旦受到国际市场动荡或欧盟对进口珠茶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整个珠茶产业就受到重创。名优茶生产企业缺少大型冷躲库等必要的蕴躲设备,生产工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采摘、摊青、制作等一系列关系到产品品质的环节仍较薄弱。如由于加工机械的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市场竞争力。

5、监管不够到位,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有关部分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成立了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协会,如瀑布仙茗协会,会员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个别会员茶叶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新昌县花20多年时间集策资源发展大佛龙井和宁海县花时间集策资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们鉴戒,如今大佛龙井和看海茶的产销规模及市场覆盖面已远在瀑布仙茗之上。

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要研究制定《余姚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及其茶叶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化茶园,基本实行茶园标准化治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2、完烧瑰制机制,进步茶叶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往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我市名优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并在市农批市场专设茶叶交易区,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团体,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团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品牌1家企业或1个团体运作的局面。三要鉴戒新昌等地与天福团体(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经营团体)和北京老舍茶馆(全国最负盛名的茶馆)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计使我市名优茶进进茶叶消费高端市场。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十一

1997年,黎城、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的决定》,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全国核桃大县的奋斗目标。

经过全县上下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县核桃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但随着核桃产业的发展,一些问题开始凸显,并日益成为我县核桃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绊脚石。袁纯清书记在我市调研时强调,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强化项目意识。核桃产业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大项目。为了促进我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壮大,笔者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入手,对我县核桃产业发展中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行了调研。

一、产业发展现状

竞相发展的局面,核桃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68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0多人。公司总资产1460万元(固定资产860万元),拥有有机核桃生产基地3000余亩,主要生产经营核桃、核桃仁、苦杏仁、核桃油、苦杏仁油等农副产品。2017年1-6月份,公司完成销售收入700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上缴税金25万元,带动农民增收2000余户。“三泰”牌商标为山西省著名商标,“三泰”牌核桃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公司连续几年被长治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开拓国际市场先进企业”,是山西省“513”重点工程企业;2017年2月“黎城三泰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被中共长治、长治市人民政府评为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为延伸产业链条,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合作,拟建成总投资3004万元的核桃综合深加工生产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加工转化核桃1800吨,生产核桃油800吨,核桃蛋白粉1000吨,新增销售收入7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同时,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借助沁县佳利食品有限公司、露露集团北京国芝香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利条件,全方位开发核桃深加工系列产品,逐步发展成为核桃收购、加工、出口一体化,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的外向型企业。

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

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企业货源组织难、核桃树管护工作不到位、核桃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等方面。

(一)企业货源组织难,生产发展严重受限。

1、流动资金不足,本地货源组织难。在核桃采收季节,交易市场异常火爆,我县农户普遍要求现金支付核桃收购款。受制于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有限,不能及时组织足够货源,核桃购储量无法满足生产发展需求,甚至出现供货断档。

近期,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沃尔玛公司、深圳海王星辰药业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产品需求量大幅增加,急需流转资金和技术设备改造资金共400万元,以保证与上述两家公司的顺利合作,把我县核桃产品推向国内高档消费市场。

2、本地核桃外销,异地调货成本高。据县核桃产业办统计,我县年产核桃6000吨。其中,绝大部分不经任何加工包装,被涉县等地商贩以初级农产品价格收购。加上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外销的核桃(四通公司年外销核桃500吨,副食品公司年外销核桃300吨),我县核桃加工企业的货源已相当有限,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从本地收购的核桃很快完成加工转化,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就从异地高价调运核桃来补充货源。在收购旺季,每斤核桃十元左右;现下(淡季)从异地调货,每斤高达十五、六元,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利润微薄,严重削弱了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

(二)核桃树管护不到位,基地发展难度大。

对核桃树进行了除草、施肥、树干涂白等基础管护,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工作还有相当差距。而由于没有科学管理技术和经验,广大农户无法及时有效对核桃树进行管护,今年我县较大范围出现核桃树挂果率低、病虫害严重的现象。

《关于核桃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十二

果穗圆锥形,果粒中等、圆形,皮紫黑色,果肉汁浓味淳,甘甜鲜美。含糖量高达25。8%,维生素和矿物质,每100克中维生素c含量达36毫克,每公斤含钾908毫克、铁1。28毫克、锰3。5毫克。树势生长势强、抗病虫,适宜于阴凉山区栽培,以海拔500米左右为最宜,因其枝梢均带刺,并且采取富硒种植因此而得,葡萄产业作为我乡特色主导产业,在全乡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葡萄种植面积占全乡种植总面积的15%。可以说,葡萄产业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全乡经济发展大局。为把大桥江乡葡萄产业做大做强,我深入各葡萄种植专业组、种植大户及外地葡萄酒生产企业开展了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富硒刺葡萄适宜栽培区是10℃的年活动积温3800℃以上,无霜期180天以上,年降水量500600mm,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以上。有灌溉条件的壤土、沙壤土即可。大桥江乡恰位于海拔850m以下地区,生态气候指标全部符合富硒刺葡萄生长发育的要求,属最佳适宜地区,发展葡萄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乡种植面积达2000亩,覆盖全乡10个行政村,年产量达8000吨,经过近几年的栽植实践,大桥江乡富硒刺葡萄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效益良好、前景广阔,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桥江乡富硒刺产业发展大致可为分三个阶段:1、为政府号召、群众尝试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虽大力倡导发展葡萄产业,但绝大部分群众畏于投资大,技术含量要求高,看不到市场前景,仅有部分农户零星栽植,尚未形成规模。2、为葡萄建园成效凸显,群众大面积栽植阶段。主要表现为初期栽植的果农,富硒刺葡萄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单位面积效益是种植水稻的六七十倍,群众诱于可观的利润,纷纷栽植,富硒刺产业初步形成。3、至今为第三阶段,主要体现在栽植面积成倍收长,产业规模进一步形成。截止2011年底,仅大桥江村葡萄种植面积达600余亩。其中种植大户杨大和通过集约土地种植富硒刺葡萄10余亩,年经济效益达8万余元,产业规模初步形成。

(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富硒刺葡萄的管理相较其他产业技术含量要求较高,通过县农业局农技专家指导,特别是乡葡萄协会对果农的培训、实地讲解、示范,使我乡广大果农管理技术日臻成熟,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新型果农纷纷涌现,果园单产及果品商品率显著提高。加之近年富硒刺葡萄市场价格看好,群众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富硒刺葡萄产业日渐成为乡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日益成为我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一村一品战略的典型。

(三)主导地位初步形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富硒刺葡萄产业在我乡的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后盾。同时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广大果农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务农,科学种田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富硒刺葡萄产业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主导产业的引擎机。

二、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一)品种结构较单一,市场竞争优势不强。90%为中熟品种,缺乏早熟、晚熟品种。采摘期比较集中,周期短,不利于拉开时间差,提高葡萄价格。成熟期销售压力大;葡萄贮藏、包装、运输等技术跟不上,市场竞争力较低。

(二)技术开发滞后,优质苗木供应不足。与悠久的种植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乡在葡萄新品种引进上基本属于空白,无法提供优质苗木进行品种更新。由于技术支持不够、优质苗木无法自给,导致个别村从外地引进的苗木质量无法保证或品种不对路,死苗现象时有发生。

(三)管理方式落后,种植规模发展受限。葡萄种植投入期较长,产前投入大。在成熟期前,每亩地投入至少在5000元左右。同时,由于葡萄种植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费工、费时,而目前农民种植主要采取以家庭为主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规模化种植的需要。

(四)品牌知名度还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目前,我乡鲜食葡萄没有统一包装,缺乏终端销售网络;葡萄酒生产企业缺乏,宣传不到位,后期维护跟不上,品牌建设力度不够,无法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产业档次、效益和竞争力不高。

(一)加快土地集约,扩大种植规模。在巩固目前鲜食葡萄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围绕做强葡萄酒产业,重点通过土地集约加快葡萄种植示范区建设。按照县委政府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培育新型工业集群,建设长寿旅游名县的要求,积极推进葡萄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标准模式为主的种植基地建设。计划到20,大桥江乡实现建设富硒刺葡萄功能示范区4000亩。

(二)加快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改变以前重鲜食轻酿酒、重种植轻生产的做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葡萄协会为主体,加快发展葡萄附加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葡萄酒加工业,把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预计在年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葡萄酒加工企业,签订统一购销合同,提高葡萄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加示范区在葡萄销售中的话语权,降低市场风险,增加群众收入,丰富产业发展内涵。重点搞好上三区大桥江、托冲、文昌阁三个乡镇的富硒刺葡萄生产项目建设,把上三区三个乡镇打造成富硒刺葡萄生产三角区。

(三)加强产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葡萄产业发展在乡域经济发展中已占有绝对比重,但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多依靠长期的经验进行种植,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利用葡萄协会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乡党委政府把统一规划葡萄种植技术培训工作,输血与造血并重,努力培养学得了、干得好的技术型和营销管理型专业人才。二是高度重视品牌化经营。品牌已经成为决定产业和产品档次及效益的关键性因素。要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培育、维护富硒刺葡萄品牌。以葡萄酒品牌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加大宣传投入,强化市场营销,提高产品知名度,打造1—2个在全县及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三是加快葡萄保鲜库建设。建设葡萄保鲜库,可以实现葡萄的错季销售,提高农民收入。

(四)在调优结构上狠下功夫。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选择和搭配品种,重点发展晚熟和中熟优质鲜食葡萄,适度发展早熟葡萄。引导果农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对果农的培训力度,增强科技管理含量,努力提高果实商品率。积极发挥中介组织乡葡萄协会的作用,在加强对果农培训、技术指导的同时,积极联系大型果品批发企业与农户签定购销式合同,发展订单式农业,切实解决果品销售难的问题,解除果农的后顾之忧。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十三

3月20—21日,市经信委调研专班深入市风机生产和配套企业,对风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风机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中叶,自2019年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市风机产业现有企业92家,其中风机制造企业8家,配套企业84家;拥有总资产29.6亿元,其中风机制造企业15.6亿元,配套企业14亿元。2019年,风机产业实现总产值106.2亿元,上缴税金1.07亿元,从业人员1.03万人。风机产业是市支柱产业。截止2019年,其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在市规模工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27.3%、36.7%、14.6%,对市工业经济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一是行业地位日益凸显。2019年,风机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位次由2019年的第10位前移到第6位。省风机厂、双剑风机、中意机电已成为全国风机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其中省风机厂是全国风机行业协会理事单位。省风机厂、双剑风机、中意机电3家企业综合实力跻身中国风机制造企业前10强,被列为省通用设备制造业排头兵企业。部分风机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如造气风机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化铁炉风机占全国市场的90%以上,并出口到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9年1月,市被中国机械联合会授予“中国风机名城”称号。

二是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近年来,风机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风机制造企业由1家发展到8家,配套企业由3家发展到84家,风机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台,铸件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具备开发和生产80多个系列1000多种型号产品的能力,与风机企业裂变之初的2019年相比,产值增长31倍,销售收入增长26倍,利税增长29倍。配套企业华鑫冶金年产值突破20亿元,省风机厂、双剑风机、中意机电3家企业产值均突破5亿元。连续五年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重点扶持的成长型产业集群。

三是技术研发实力雄厚。风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三峰”、“双剑”两个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双剑风机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投资2019多万元建立了武大工业园、大连技术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节能环保产品二氧化硫鼓风机获得国家二级效能标准,市场占有率达70%,耐高温风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正准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向军事工业领域进军;省风机厂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风机技术中心、风机工程技术中心、省博士后产业基地,与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拥有多名行业专家,具有自主研发各类通风机、鼓风机模型级能力,取得了12个发明专利,总专利达78件。其烧结烟气余热回收循环风机和静叶可调轴流风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的htd化铁炉离心鼓风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科技成果奖等多项奖项。

四是市场环境趋于优化。为避免风机企业产品同质化竞争,市风机行业协会积极引导调整产品结构,实行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各风机企业都按照作业分工,将高、中、低档生产成本要素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围绕各自的产品定位,分别确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培育精品名牌,延伸产业链条。如省风机厂主要向环保型方向发展,双剑风机主要向节能型方向发展,微特风机和天桥机械主要向小、精、特型方向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专业分工、优势互补、密切协作、和谐竞争”的风机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受经济下行影响,部分小微型企业由于周转资金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导致产品销售市场相对疲软,产品库存增加,生产能力不饱和,抗风险能力差。

二是技术装备亟待提高。风机企业主要生产通风机、鼓风机等中低端产品,还不能批量生产压缩机等高端产品。企业设备档次较低,先进工艺装备不多,数控设备仅限于省风机厂和双剑风机等少数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应用水平不高。这些都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三是规模总量仍然偏小。风机产业虽然形成集群规模,但与国内沈阳、陕西、上海等风机产业基地相比,差距还很明显,8家龙头企业生产总值还不及其他地区1家龙头企业。与风机生产配套的上游产品生产能力还不强,尤其是铸件和电机供给不足,据专家测算,未来2-3年,风机产业每年需求的配套铸件、电机缺口分别在2万吨、3万台左右。

四是“瓶颈”制约矛盾突出。风机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要在高精尖产品研发上取得突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市风机产业资本积累还不够充足,被调查企业普遍反映企业周转资金紧张、科技投入资金不足;金融部门放贷手续复杂,条件苛刻,加之融资平台尚不健全,贷款难、融资难仍然制约着风机产业发展。

五是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受年青人向往大城市生活、企业工资待遇不高等因素影响,大量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企业招工难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调查发现,高级技术人员、一线熟练技工和营销人员缺口均在1倍以上。

我国共有五大风机生产基地,风机企业5000多家,其中规模会员企业150家,产品涵盖200多个系列、2019多个品种,年产能1700亿元左右。风机产业属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省一系列优惠政策文件出台,为机械制造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风机产业大发展。然而,我国企业生产力只有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士等国际高端企业的十分之一,而风机10亿元的市场份额仅占全国整个风机市场的2%,国内市场正被外企抢占;高耗能高污染又警醒着产业须加快转型升级。这些对于风机产业,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加快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开发新产品。在省风机工程技术中心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省级监测、信息中心等平台建设,提高企业技术研发、产品检测和综合服务能力。引导技术落后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进行重点项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在高端压缩机研发和生产上有新突破,要大力开发节能环保产品,抢占节能环保潜在市场。加快从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引进先进设备,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引导企业家转变安于现状的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省风机厂、双剑风机等龙头企业建立由企业主导的面向各个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学校,加强产业技术人才培育。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植行业标杆企业。建立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奖励制度,对突出贡献的企业,实行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奖励,让本土企业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制定重点项目引进、重大项目投资、国家品牌和相关示范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等鼓励政策。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出台培植风机产业标杆企业的政策,在供电、土地、融资、税收、人才、上市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引进国内500强集团企业与风机企业合资合作,重点培植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在行业内有份量的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领军企业示范带动和聚集引导作用,促进风机产业做大做强。

(三)着力提高职工待遇,吸纳高新技术人才。建立“环境留人”机制。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职工生活服务体系。在住房、购物、子女教育、金融服务、通信服务、物流、休闲娱乐等方面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工和高新人才短缺问题。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产业链条。针对风机产业配套率不高的实际,通过产业招商,引进与风机生产配套的冶炼、铸造、轴承、电机、电器等配套企业,加快高品质、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项目落地投产,构建上下游链条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集群。致力做大主业、做全品种、做精产品,形成分工精细、功能多样、要素资源配置合理的良好发展格局。

(五)着力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加快推进省风机厂和双剑风机上市步伐,尽快从资本市场融资。建议政府性投资公司对企业实行打包担保贷款。金融机构要通过在产业园区增设营业网点,成立“风机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建立“风机产业绿色服务通道”等方式,加大企业服务力度;为企业争取扩大授信额度、降低授信标准、差异化利率等更多金融优惠政策;加大流动资金贷款力度,不断开发票据理财、优质账款质押等金融新产品。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十四

近10年来,我国肉羊养殖业平稳发展,肉羊生产成本较低,肉羊产品销路看好,市场稳定。我市是国家优势肉羊产业带和省沿黄牛羊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全市羊饲养总量达265多万只,已具备年提供羊肉2.5万吨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出口羊肉3204吨,创汇6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48%、20.73%,占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28.01%。最近,信息科就我市进一步发展肉羊生产的条件、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建议,供参阅。

(一)生产基础良好。我市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有发展畜牧业、从事肉羊养殖的传统,生产经验丰富。我市又是农业大市,全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420万亩,每年可提供农作物秸杆710万吨,为肉羊养殖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加上近年来青贮氨化技术的应用和人工牧草种植的推广,为肉羊生产奠定了良好的饲草饲料基础条件。

(二)专业宰杀市场(村)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培植规范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在肉羊生产销售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如莘县朝城、冠县城关镇等羊肉批发市场和茌平洪屯回民李、临清尚店焦庄、高唐南镇梁庄等羊肉宰杀专业村经营思路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倍受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消费者青睐。目前全市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已具备年宰杀销售羊100多万只的能力,年交易额达2亿元。

(三)宰杀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市拥有清真肉羊加工龙头企业两个,总投资1468元,现已具备年宰杀加工肉羊110万只的能力,产品主要供应中东、俄罗斯、港澳、欧盟等国际市场。其中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868万元,年宰杀加工能力80万只,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市场和中东、俄罗斯、阿联酋等国际市场,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9200万元,出口创汇1520万美元,列全省首位。该企业现已获得haccp认证,并取得了科威特、阿曼、阿联酋、约旦、利比亚、巴林、刚果、海地、黎巴嫩等国家的自营进出口权。

(四)规模生产效益可观。实践证明,农村养羊的适度规模繁殖母羊为50-100只、育肥羊为200-500只,以小尾寒羊为例,存栏繁殖母羊80只、育肥羊400只,年可获纯收益17万元(母羊:80只×1000元/只=80000元;育肥羊:400只×150元/只×1.5=90000元)。

(一)生产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较差。尽管我市在肉羊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户改建暖棚圈舍,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但大部分养殖户目前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羔羊发病率、死亡率高。肉羊养殖尚未彻底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圈子中摆脱出来。

(二)羊群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由于近几年肉羊市场价格较好,羔羊肉走俏,养殖户不注重选备后备母羊,把羔羊大部分出售,造成适龄母羊比例偏低,周转速度慢,出栏率降低。

(三)资金匮乏,发展投入短缺。尽管我市近几年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用于肉羊产业发展,但其数额较小,很难满足农民规模发展肉羊的资金需求,一些优质肉羊品种无法大量引进,高新技术难以实施。

(四)肉羊预混料生产、使用重视程度不够。我市专用羊预混料基本不生产,出售商也不多。少数生产厂家的肉羊预混料中,维生素及各类微量元素含量低、价格高。养殖户添加预混料的很少且很盲目,据调查,规模饲养户近三分之一肉羊发病、死亡病例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造成的。虽然我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下脚料产量较高,但利用率不高,加工贮存不合理,浪费严重。目前全市玉米秸利用率仅占总产量的29.8%,麦秸不到10%;对各类鲜酒糟、酱油(醋)糟、玉米淀粉渣、棉皮、瓜果蔬菜加工下脚料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的利用效率也很低,贮存加工不科学,霉烂变质多,饲喂效果不好。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十五

同志们:

这次全县旅游发展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效,分析面临的形势,谋划“xx”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安排部署xx年度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切实加快中国旅游强县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建设步伐,全力推动我县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随后,高书记还要讲重要意见,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寻找差距,坚定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县以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为目标,加快泾川旅游经济区建设,全力推进旅游产业集中突破,全县旅游产业得到长足进步。

一是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把旅游业作为全县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之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以王母宫为龙头的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步伐,整合县内资源,完善配套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宣传推介,全力打造泾川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xx年来,县委、县政府持续将旅游产业开发作为年度“六个集中突破”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不断优化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实施重点项目,全县旅游产业一年一大步,三年实现了新进步和新提升。最近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了旅游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旅游业在全县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二是旅游体系初步形成。把旅游作为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修订完善了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王母宫、大云寺、田家沟、南石窟寺等重点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有序推进开发建设。以扩大景区容量、丰富景点内涵为重点,突出“西王母文化”,精心实施了王母宫景区和瑶池景区综合开发工程,形成了集朝觐、观赏、集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人文旅游景区;立足佛教文化遗产,实施了大云寺景区开发工程;彰显生态文化,实施田家沟生态风景区开发工程和官山林场休闲区建设,形成了以王母宫景区为中心,以大云寺、南石窟寺、田家沟等为依托的旅游景点体系。

三是产业要素日趋完善。把完善旅游要素作为提升服务功能的关键,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做文章,开展“泾川名优小吃”评选活动,精细开发地方小吃;依托温水资源,温泉宾馆进一步扩大了建设规模并晋升为四星级旅游饭店,确定旅游定点接待宾馆饭店8家,有效提升了游客接待能力;建成了北大路、中山大桥、南石窟大桥等连接主要景区的旅游道路网络,开通了3条旅游公交线路,提升景区道路等级;依托县内主要旅游景点,全力推出王母宫“寻根拜谒游”、大云寺“礼佛朝觐游”、田家沟“休闲度假游”、温泉“洗浴理疗游”等旅游项目,形成了地域性旅游特色,县内旅行社增至4家;设计制作旅游纪念品20多种,设立旅游定点购物单位3家;编排大型古装神话剧《王母情》等系列文化演艺节目,开发田家沟跑马、攀岩、垂钓、狩猎等游乐服务项目,引导游客参与互动,增强了游客留驻能力。

四是品牌影响不断扩大。把宣传推介作为旅游产业开发的突破口,走出去拓展客源市场,在**等地开展了泾川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多次组团参加国内旅交会、兰洽会、西交会等区域性商贸盛会;成功举办了海峡两岸佛道文化暨大云寺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人民日报》等20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泾川,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等专题栏目和《中国旅游报》等10多家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开通了重点景区旅游门户网站,实现了与百度、西北旅游网等知名网站的有效链接;先后与省内外6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王母故里?佛道胜地”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二要抓投入,强化资金保障。积极打造新的投融资平台,多渠道、多层面地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市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争取有更多的旅游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的`大盘子,争取省、市旅游项目资金支持;对相关的资金和项目,适当向重点旅游景区倾斜,支持旅游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从今年开始,设立2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随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重点支持旅游规划编制和旅游宣传推介工作;积极开展银企对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鼓励旅游产品开发公司、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特别是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要抓培训,强化人才保障。发展旅游业,关键靠人才。要大力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努力打造一支“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旅游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事旅游工作的干部要加强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同行学,勤于思考,勤于钻研,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提升宣传推介、项目建设、行业管理、工作落实等方面的能力;要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以会代训、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旅游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服务人员、导游讲解人员、出租车司机和农家乐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多渠道培养一批旅游专业人才。同时,要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旅游规划、策划、营销、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紧缺人才。要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针对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不同岗位,加强导游、酒店管理人员、服务员等旅游一线人员的技能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同志们,旅游产业发展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进一步提高认识,抢抓机遇,鼓足干劲,狠抓落实,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加快中国旅游强县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建设步伐,为推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十六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进行农业地质调查时,发现丰城有524.7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董家、曲江、尚庄等10个乡镇,土壤中平均硒含量约0.538μg/g。为充分利用富硒资源,xx市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提出创建“中国生态硒谷”的战略目标,按照绿色、生态、科技的标准,以富硒种养产业为依托,以富硒加工产业为支撑,以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打造集生产、加工、旅游为一体的富硒产业集群,使富硒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抓开头、强基础,提升中国生态硒谷的爆发力。初,xx市把富硒产业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点,农民增收的支撑点,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链接点,全面拉开中国生态硒谷现代农业发展的序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xx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富硒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建中国生态硒谷现代农业管理委员会,定编16人,每年财政预算内安排专项事业经费50万元和专项建设经费500万元。二是编制发展规划。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组高起点编制《xx市富硒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定位为打造“中国生态硒谷”,建成集富硒农产品开发和休闲养生旅游为一体的全国生态富硒产业发展集聚区。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先后投入1.8亿元,高标准完成修建富硒大道10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完成造地增粮工程1280亩,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4座;进一步完善示范园区道路、供水、供电和通讯等网络,新建具备人员培训、产品检测、产品展示等多种功能的富硒展示中心。四是争创品牌荣誉。年,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授予xx市“中国生态硒谷”称号。以来,xx市富硒产业示范园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示范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全国标准化示范区,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江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江西省农业科技示范园、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园暨省级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基地,并荣获“江西省富硒低碳产业园”称号。“泉硒”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登记认定为集体商标。丰城富硒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认定,产品销往香港、澳门市场。

2.抓龙头、壮主体,提升中国生态硒谷的承载力。依托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大力进行产业招商,先后引进了河南华英禽业、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和珠海农丰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总投资达135亿元。其中,上市公司1家,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的公司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有“世界鸭王”之称的河南华英禽业兴建了江南最大的种鸭场,年孵化种鸭能力2800万羽,年养殖加工商品鸭万只。中国最大的蛋鸡养殖企业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圣迪乐公司兴建的自动化养殖小区,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蛋鸡标准化示范场。中国最早从事有机水稻生产的企业之一珠海农丰,已建成万亩连片富硒有机水稻生产基地,正在兴建年产20万吨的富硒大米加工厂。具有“中国现代花卉旗手”之称、在同行业中世界排名第二、中国排名第一的浙江森禾种业,已建成千亩特色果品基地和千万株花卉苗木基地。上海御润坊公司规划建设10万亩高产油茶基地,已连片种植高产油茶3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连片高产油茶基地。江西恒衍禽业建有全国最大的鹌鹑原种养殖场,年产原种种苗1000万羽,年产扩繁种苗3亿羽,占全国市场的65%,并获得国家专利4项。

3.抓甜头、富农民,提升中国生态硒谷的带动力。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形成富硒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良性互动。,xx市富硒产业覆盖9个乡镇,人口近20万人,总产值达20亿元,富硒开发企业解决农民家门口就业6300多人,增加农民收入2.2亿元。华英禽业公司通过订单养殖2000万只樱桃谷鸭,带动丰城、樟树、高安和新余、新干等周边地区2000多农户,其中丰城本地1500多户,增收8000万元,户均年增收4万元。上海御润坊公司建设的高产油茶基地,带动农民亩平创收480元,是开发前的8倍。珠海农丰公司开发有机富硒水稻,每亩增收980元,比原来农户自种两季水稻增收300元。

4.抓势头、添后劲,提升中国生态硒谷的生命力。突出抓好了三个重点:一是科技支撑。引进了“产学研推”为一体的南昌大学富硒低碳科技示范园,总投资5亿元,将建设“四个中心、一个示范体系、一个气象站”及其配套项目。目前,已设立中国生态硒谷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创业中心、食品科学与技术博士后工作站、环境科学工程博士后工作站。示范园正在建设国际领先的恒温、恒湿、恒氧的2000平方米低碳节能建筑样板房,今年将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现代低碳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二是把握标准。,由xx市起草的12类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标准被江西省质监局评定为省级标准。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禽蛋、禽肉和大米三类富硒食品国家标准。三是文化创意。中国生态硒谷被授予为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已形成10公里长的富硒文化旅游长廊。今年,上海御润坊公司投资建成中国第一个油茶文化博物馆,铁骑力士集团圣迪乐公司投资建成蛋鸡标准化生产展示馆,广东新中美公司投资开发的富硒温泉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科技、标准和文化三大要素投入,为中国生态硒谷的全面提升注入持久的动力和活力。

二、困难和问题。

1.发展氛围不浓。近年来,丰城在推进富硒产业发展方面作了很多基础性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因富硒产业起步晚,富硒知识、富硒资源的开发价值未能得到全面普及,富硒产业发展的理念、文化、本能和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2.知名品牌不多。“中国生态硒谷”的荣誉,有效提升了丰城富硒产业的地位。但富硒品牌建设,尤其是拿得出手、叫得出名的知名品牌还非常缺乏,有待进一步统一规划和组织建设,形成品牌建设的合力,建立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科技创新不足。受政策、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部分高新技术项目落地难、资金争取难、人才引进难,影响了富硒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度。同时,因龙头带动企业少,产品生产、保鲜、储藏、加工、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基因和生物技术的专业技术匮乏。

三、几点建议。

1.狠抓规划管理。一是尽快审定出台《xx市富硒产业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富硒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引导富硒产业科学发展。二是适时进行全市硒自然分布情况调查,建立完整的富硒资源档案,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开展富硒效果的系统研究及评价工作,通过富硒区与非富硒区人口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形成富硒产品的综合评价成果,作为宣传营销的有力资料。

2.强化政策支持。由于富硒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值得借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建议市委、市政府整合全市富硒资源,统筹考虑,充分发挥主导调控作用,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帮助,推动产业升级。一是尽快制定出台《xx市富硒产业招商引资优惠办法》;二是适当降低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列入重点项目调度的门槛;三是大力争取国家及省对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倾斜力度。

3.加强园区建设。建议成立富硒产业项目及财政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利用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对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实施田、土、山、林、水、路的综合治理,力争建成“渠相通、路相连、排灌自如、耕作方便、旱涝保收、集约高效”的富硒产业生产示范区。

4.推动品牌建设。建议进一步强化“中国生态硒谷”品牌建设:一是建立“中国生态硒谷”网站。注册“中国生态硒谷”中文域名,并建立“中国生态硒谷”(安康富硒食品)网站,通过网站集中展示、宣传、推介和营销富硒资源、企业、产品和项目。二是加强富硒食品商标(包括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及地理标志的申报,带动富硒产品品牌建设和企业品牌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品牌建设的奖励制度,对品牌创建、项目申报、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奖励,充分调动积极性。

5.开展宣传推介。以增强富硒区群众对富硒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宣传意识和消费者对富硒产品的认可度为重点,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富硒产业。一是借助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硒元素有益人体健康的科普知识。二是印制富硒及其产品的科普手册,并通过参加大型的商品推介会、省内外大型超市、农产品流通市场等渠道,扩大宣传范围。三是在南昌、长沙、武汉等周边省会城市、重点旅游景区及机场、公路两旁建设大型广告牌,在公交车、广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专题宣传片,大力宣传富硒产品和富硒品牌。

6.提供人才保障。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富硒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富硒生产企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富硒产业人才。二是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在政策和生活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并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富硒食品产业的开发和创业。三是建立专家库,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搞好项目决策、技术咨询等服务工作,研究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为宜春富硒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根据《四川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畅通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渠道调研的通知》(川职改办[20**]25号)要求,20**年5月下旬和6月上旬,省职改办、住房城乡建设厅职改办对我省非公建筑企业职称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包括南充、遂宁、绵阳、德阳、广元5市以及在省工商注册的28家建筑类企业,它们涵盖了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咨询(包括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招投标代表等)、勘察设计三个建设领域的主要专业,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结合近年来非公企业职称申报实际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非公企业量大面广,已成为申报职称的主体。从调研南充等5市的情况看,现有行业企业总数约3698家,其中非公企业约为3645家,占98.6%,这5市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全省来看,截止到今年5月底,我省建筑行业共有各类企业(含房地产企业)33326余家,其中公有制企业仅为783家(基本都是省直属企业),而非公有制企业为32543家,占行业企业总数的97.7%。到底,建筑行业从业人数已突破500万人,其中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占85%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南充等5市行业职称总人数约12000人,而非公建筑企业职称人数达7800人左右,约占这几个地区行业职称总人数的65%。从省直属非公企业来看,职称申报人数一直占据主要比重。近五年(从2009—20),省属单位初、中级职称和全省高级职称(除成都以外)申报总人数分别为初级1348人、中级11878人、高级3454人,其中非公企业申报人数分别为初级1267人、中级10597人、高级2410人,分别占申报总人数的94%、89%和70%。由此可见,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力量已经发展成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主力军,研究制定有关职称政策必须面对非公企业的实际。

(二)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来源多元化。非公企业招聘从业人员完全自主,招人渠道多种多样,通过公开招考、转岗、跳槽、中介等渠道进入非公企业的人员都存在。专业人员中有学历与无学历、本专业与非本专业、长期从事本专业与中途改行等都占有相当的比例,人员构成成份相当复杂。从调研情况来年,这5个市的被调查企业直接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占50%,公有制单位改制“下海”到企业占15%,其他非公企业跳槽占15%,经他人介绍、推荐等占20%。由于来源渠道多元化,职称申报的背景、条件、标准不一,面临的困难问题相应增多,需要我们认真的对待,统筹研究解决。

(三)非公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企业对人才使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待遇差距较大,一些关键性岗位可能会重金聘人,而对一般岗位只能给予平常收入。这些技术人员往往在一个单位工作2、3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后就会跳槽或转行等。由于企业间竞争激烈,跨地区、跨省市、跨专业流动现象十分普遍。从5个城市专业技术人员抽样调查显示,能在一家非公企业稳定工作5年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也不到7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主要反应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事档案严重影响职称申报。这是调研5个城市普遍反应的问题。现行职称申报是以人事档案管理关系单位为准。公有制单位机构设置规范,人员所在单位与其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一致,申报职称时只需要所在单位推荐同意就可以顺利实现申报需求。而非公企业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很难完全做到工作单位与人事档案代理机构一致,主要原因:一是按照现行规定,非公企业未经批准,本身不能管理人事档案;二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高度流动导致人事档案所在地与工作单位不在同一地区;三是由于改制原因部分人员无法向人事代理机构转递档案;四是由于人员频繁流动,导致档案遗忘、丢失等等,造成很多非公企业人员无法通过人事代理机构推荐审核,从而严重影响了非公企业的职称申报。如xx市的四川飞亚建设有限公司现有在岗专业技术人员1068名,由于受人事档案原因申报受影响,目前仅有2名高级工程师。

(二)规划设计专业申报资格条件过高。调研中,规划设计类企业反映职称外语、计算机申报条件要求过高,尤其职称外语对实际工作没有多大指导意义。他们认为,从事规划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虽然都具有较高学历,但工作实践中,由于使用和执行的是我国自成体系的建筑标准,专业人员无需使用外语,没有学习外语的动力。在办公手段上尽管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但也仅限于对一些专用软件的熟练掌握,与职称计算机考试中有关程序设计、计算机语言要求相差很远。因此,现行职称外语和职称计算机考试难度较大,限制了绝大多数规划设计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的需求。如四川众恒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有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都考取了注册执业资格,但80%以上人员因外语、计算机问题无法申报相应的职称;四川省源景建筑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45名专业技术人员中仅有1名高级工程师。

(三)职称归口管理不统一。调研中,一些城市反应,职称主管部门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业职称管理职责不够明细,职能任务和分工不够规范,执行和把握政策的标准不尽一致,致使各地职称申报水平发展极不均衡。建设部门对职称评审的参与程度不同,如,有的从收件到评审全程参加,有的没任何工作可做,掌握情况不及时,研究制定行业人才发展规划需要的一些基础数据难以有效统计。在职称证书管理上,各地编号方式不一,手写、打印、号码机盖印都有,专业填写随意性大,等等,给行业管理带来一些困难。

(四)执业资格与职称评价存在脱节。调研中,企业普遍反应,注册执业资格是参加国家和省统一考试取得的,是衡量和反应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非常重要的标准和尺度,从技术角度讲,含金量很高,但目前除个别专业外,注册执业资格没有能很好地运用到职称申报和评价之中。

三、建议。

今年5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意见》(川府发30号),进一步强化了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的发展战略,突出了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建筑行业人才队伍赢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非公企业作为建筑行业的主力军,更加迫切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省政府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职称政策,努力营造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发展环境,畅通职称申报渠道刻不容缓,针对我省非公建筑企业实际。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拓展非公企业职称申报渠道。着眼于建立体制内外统一的、公正公平的职称申报体制机制,对于非公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坚持按照人事代理关系规定申报职称的同时,对确有客观原因不能办理人事代理的,建议由所在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相关建立业绩考核档案的办法,对其人事档案不作强制性要求,既保证申报人员素质和质量,又解决好他们的有效申报途径。同时,为强化企业责任,增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评价考核权,建议取得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以上的非公企业在初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员、助理工程师)资格时,由企业初核、行业主管部门备案登记并发证。

(二)适当降低规划设计专业职称申报条件。建议暂不对规划设计专业设定职称外语要求,或降低免试年龄;对职称计算机考试适当降低难度,结合规划设计行业实际,改进考试内容,突出实用性,并将免试年龄与建筑施工专业同步。

(三)强化不具备规定学历(非本专业学历和无学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要求。由于建筑施工理论考试取消后,大量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的专业技术人员无法申报职称。为解决此问题,从实际出发,对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申报中初级职称时,强化对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提高他们申报职称的资历(从业时间、年龄、业绩规模等)条件,同时进行答辩,合格后才能进一步申报评审,以有效保证申报者素质和水平。

(四)细化有关破格申报条件。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14]30号)要求,建议对获得国家级工程质量奖、国家级施工工法或3项以上“天府杯”金银奖的负责人,可免于相应的职称外语和职称计算机考试要求,并且任现职满2年后可申报高一级职称。对取得国家级注册执业资格人员,参照注册造价工程师确认工程师的办法,可以直接确认相应专业的中级职称,并在申报高级职称时,可减免相关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要求,确实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对于取得省级注册执业资格的人员,在申报和评审初、中级职称时,也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

(五)加强职称归口管理。为便于行业主管部门对职称工作情况明、底数清,建议各地参照省级管理模式,在评审方式上,统一采取由行业主管部门收件评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批把关,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主体作用;在证书管理上,由全省统一证书样式,统一证书填写模板,由建设部门统一填写证书,报同级职称主管部门审核加盖钢印后发证。同时,为了解掌握当前行业职称人员现状,建议由省职改办牵头,对市州开展一次建筑工程职称人才统计。从今年起,各地每年将建筑专业职称评审情况在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同时,抄送住房城乡建设厅。

为破解制约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执行、手续办理、质量管理、竣工验收、服务管理、认购入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新型农村社区依法建设、规范运行、健康发展,根据区委安排,近期,由区政协牵头,组织部分农业界委员和区委农办、区国土、住建、环保局干部组成新型农村社区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入户走访等方式,对金羊镇、永昌镇等28个乡镇的7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彻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管理规范”为目标,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0—底,全区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70个34365户,止6月已认购67个19720户,平均认购率57.38%;已入住48个6344户(以交清房款为准),平均入住率18.46%。

(一)政策扶持力度大效果好。区委区政府每年研究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目标、工作重点、基本要求、政策支持、组织保障提出明确要求。在政策支持方面,区上采取政策向社区倾斜、项目向社区投放、资金向社区整合的优惠方式,通过整合项目资金进行扶持。对新建500户以上和续建30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每户给予不低于2万元的补助,对达不到建设规模的社区,采取差异化扶持政策予以补助,补助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公共财政扶持作用,大力整合公租房、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以及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环保、文体、卫生、教育等专项资金,累计争取资金8.3亿多元,向社区捆绑投入,促进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根据群众意愿可登记为非农业户口,既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又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待遇。

(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按照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向城市集中、向小城镇集中、向产业聚集区集中、向中心村集中、向交通主干线集中”的“五个集中”建设思路,形成了中心村社区、集镇中心社区、城郊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移民新村社区四种建设模式,分类推进。一是中心村社区模式。对村庄原先基础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建制村,进行创新提升,如:高坝镇蜻蜓社区、双城镇南安社区。二是集镇中心社区模式。选择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一个村作为社区中心村,每个社区服务5-10个行政村、人口2000—5000人,村民距离中心村不超过1.5公里,实现中心集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如:河东乡中心社区、五和乡中心社区、发放镇发放社区。三是城郊失地农民安置社区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解决城市规划区新增居民不再审批宅基地的问题,选定合适地域集中建设失地农民安置房,如:金沙乡金厦社区、金羊镇宋园新村社区。四是移民新村社区模式。为解决高海拔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水源涵养区的农民实施“下山入川”工程规划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如:东河乡富泉社区。

(三)社区建设规模大标准高。—20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累计投入72.6亿多元,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70个34365户,近10万群众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建成社区服务中心32个、幼儿园18个、文体广场33个、农家书屋46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34个,建成供水管网123公里、排水管网131公里、化粪池155座、污水处理站6个,架设锅炉53台、变压器92台、高低压线路100公里、硬化道路103公里、设置垃圾收集箱450个,栽植绿化苗木14.1万多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四)村容村貌变化明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社区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人畜分离有效地杜绝了畜禽秸杆乱堆乱放,“三堆”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如洪祥镇中心社区、双城镇南安社区、永昌镇白洪社区等社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住上单元房,购物有超市,休闲有广场,“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医疗卫生、科技服务、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五)依法建设运行规范。按照先勘查、后设计、再施工的基本建设程序,依法依规办理了大部分建设手续。在22项社区建设的应办手续中,选址意见书、用地预审意见书、立项批复、工程规划许可证、用地规划许可证、地址勘测报告6项报建手续已经办结。在工程发包上,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招投标程序进行,确保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在质量监管上,乡镇、村组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监督小组,聘请义务监督员,对施工、监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在建设资金监管上,采取专人专户管理,实行资金、账务“双代管”制,资金支付实行乡级报账制,严格按照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进度,由建设单位提出付款申请,村(组)新型农村社区领导小组和工程监理部门审核,乡镇复核专户拨付,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二、存在问题。

(一)群众认购率低。一是群众思想顾虑多。部分群众在缴纳购房定金后,观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否配套,后续管理能否跟上。二是房屋产权办理难度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集体建设用地,29个社区挂靠公租房项目,享受补助资金6.6亿多元,住房面积超过公租房规定,产权办证存在难度。三是部分农户习惯“单院独户”的生活,担心上楼后生产生活资料没处放,种地比较远,生活成本高。四是部分农户经济收入低,筹资渠道窄,银行贷款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入住进度。如九墩乡中心社区施工单位已垫资1700多万,群众只筹资113万,由于不能按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工程款,导致工程进度缓慢,年开工的7栋住宅楼仅建成主体框架。永昌镇永和嘉苑社区因建设资金短缺,无法支付农民工工资,导致群体性上访。

(二)基础设施滞后。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社区按目前设计要求,水电路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需要2—3万元,资金压力大,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的难度。群众还存在上水何处来、下水如何排、取暖怎么供、社区谁来管的顾虑。

(三)社区服务管理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目前处在探索和逐步规范的阶段,基本上是由村委会代管,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社区管理服务的组织机构、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内容、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等不规范,多数社区因暖气费、物业管理卫生费不能足额收取,社区物业管理入不敷出,金羊松涛社区入住200户,入住率57.54%,物业运行两年亏损约40万元。永昌白洪社区、洪祥中心社区、中坝镇上坝社区等社区,物业管理资金也很紧缺。

(四)工程质量不规范。部分社区建设前期工作不细,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以包代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施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规范性施工不到位,有的乡镇工程招投标质量监管未完全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存在质量管理漏洞,部分社区建设手续不完善,影响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清水乡昌盛佳苑社区、金沙乡金厦社区、于郭庄社区、五和乡中心社区擅自修改施工图纸,将断桥隔热窗户改为铝合金窗户,且外墙柱没有做保温层。发放镇发放社区公共租赁住房一期3、4号住宅楼室外散水下沉,群众反映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五)总体规划滞后。选址的随意性很大,空间布局辐射人口少,建设规模小。如发放镇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了贾家墩、双桥和小路社区,造成入住农户分摊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和运行成本高,同时新型社区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不够,复垦困难。

(六)建设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建设手续多,报批困难,一个社区建设的手续达22项,建设手续费偏高,办理时间长达6个月以上,有些社区土地使用不规范,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全区70个社区除金羊新鲜3组社区、4组社区、黄羊康瑞社区、新店社区(一期)、武南大河社区(一期)竣工验收,其它社区都存在手续不全未竣工验收。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践证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更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通过挖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建管队伍,具体负责政策研究、组织协调、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制度,凡是区上办理的建设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尽量减免各种规费。同时要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村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乡镇积极运作、农民积极参与的推进工作联动机制。

(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新型社区建设科学合理。依照《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邀请有资质有影响的规划单位,打破现行行政区划界线,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加快各乡镇的总体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要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文环境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社区建设位置和规模,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实际的建设模式,建议城郊和工业园区乡镇发挥土地增殖优势,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基础设施机遇,以小高层和高层为主,金色大道沿线条件较好的乡镇以高层或多层为主,人口分散、经济条件薄弱、有荒滩空地的沿山边缘乡镇,根据群众意愿以二层和平顶房为主,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强化产业支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一是注重产业发展,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要更大范围规划产业布局,加大劳务输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催生一批高效节水种植大户、设施农牧业大户、特色林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从而使农民群众既不离乡也不离土就近就业,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发挥优势,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入住的后顾之忧。

(四)拓宽融资渠道,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瓶颈。资金短缺是制约目前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因素。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扶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资金。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机制。区上每年度安排一定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并逐年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用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集体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应优先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三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政策向社区倾斜、项目向社区整合,资金向社区投放,通过整合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以及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环保、文体、卫生、教育等项目资金,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五是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社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多方化解资金短缺难题。六是区住建、农牧、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快农村房屋、设施农业、林业产权的确权颁证力度,为产权抵押贷款创造条件,解决农户入住资金短缺、建设进度缓慢的难题。

(五)加快设施配套,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坚持主体建设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同步的原则,在做好通水、通电、通路、通暖、通信、美化、亮化、绿化,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健身广场、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与生产布局通盘考虑。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便民服务,提升和完善社区功能。加大集镇社区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区环保、住建、农牧等部门实施的农村垃圾、污水和污染物处理和整治项目整合,重点用于农村垃圾污水以及污染物的收集、转运和处理。新型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站要与社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六)明确责任主体,严格工程质量监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始终坚持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不能因盲目降低成本满足群众的购买力而忽视工程质量。乡镇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责任主体,在工程质量监管上,要落实《xx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严格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施工许可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好社区建设关。对各项报建手续的办理要继续查漏补缺,抓好补办完善工作。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住宅建设实施全过程监管,建立职能部门监管、监理部门监理、技术人员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群众买着放心、住着舒心,把好事办实,让群众满意。要加强资金管理,按照《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管理的意见》要求,严格落实资金、账务乡镇财政所“双代管”制度,实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乡级报账”的管理方式。审计部门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做到事前审计、事中监控、事后检查验收,确保建设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国土部门争取旧宅复垦项目,研究出台旧宅复垦的办法,对旧宅基地复垦任务较大的乡镇安排土地整理项目。对不具备复垦条件的旧宅基地,要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和农家乐。

(七)探索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居民满意为标准,选择入住率高的一些社区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服务功能拓展的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取得经验后进行推广。运用市场化社会化方式,积极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专业物业管理;按照区上加强住宅物业服务管理工作指导意见,依法规范物业服务管理活动,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收费价格体系。区新农办要切实负起牵头抓总、督促协调作用,按照依法建设、规范运行、健康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目前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盯住问题抓落实,深入分析研究社区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解决,形成社区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确保这一惠民德政工程办好办实。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十七

为展示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塑造“央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排头兵”的形象,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中国企业报》集团承办了“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采访活动”,组织《中国企业报》、《中国经营报》、《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中国电科、中国移动、中化集团、新兴际华、中国航信、华侨城集团等多家央企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这些企业在选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此背景下,央企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困难,谋划更远的发展格局。

显著的业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绩不能单纯用经营性考察,而应该用战略性、创新性、效益性考察。

首先,从战略性来看,央企发挥了引领作用,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跑者。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成为中国节能减排领军企业,并且成功注册了全球首个地热供暖cdm项目;中国移动已经成为5g技术的引领者,5g应用标准化的领导者;中冶集团是中国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先行者和领跑者;大唐环境承建的环保类工程在国内位居前列;华侨城集团不仅拥有全球闻名的欢乐谷,而且还将打造举世无双的100个民俗小镇,并且以此为基础,积极主动地融入数字创意产业;康佳集团的大数据挖掘系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新兴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产品体系最全的应急救援装备供应商、集成商。

其次,从创新性来看,央企突破了一系列重点领域或关键技术的瓶颈,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先者。大唐环境的脱硝、脱硫、除尘、催化剂等多项环保产业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电科突破了包括预警机、新型智慧城市通用功能平台、太赫兹、高端芯片在内的`一系列重点领域关键技术4000余项,取得150多项国际领先和1600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成果。中航信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基础软件平台是中国民航核心实时交易系统第一次实现国产基础软件应用的先例,更是国产基础软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互联网级大规模应用中规模容量最大的应用,创造了中国国产安全可靠基础软件平台在大型核心交易系统中应用零的突破。葛洲坝集团自主研发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城乡生活垃圾系统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技术,创造性开展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属于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化泉州石化着力通过联合创新,将节能环保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并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再造工业流程,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工业生产的融合。

其三,从经营性来看,央企不仅抢占战略定位,大胆创新,而且不断优化商业模式,制定发展战略,经营业绩也持续向好。在传统产业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中,中国中冶的非冶金业务占比已经从的49.3%上升至的83%,从过去传统业务的“亏损王”到现在借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为“央企增利第一”;大唐环境公司营业收入由20的37.8亿元增长至20的117.3亿元,年均增长45.9%;实现利润由3.23亿元提升至9.07亿元,年均增长41.1%;镇海炼化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化工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下,仍创下近110亿国内炼化企业利润的新纪录。

面临的难点。

尽管央企在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探索,还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优势、核心人才激励、市场准入、金融支持等难点问题,许多企业希望进一步完善核心技术研发的配套政策、核心人才激励的长效制度、市场需求的政策引导、金融配套支持政策,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一、完善核心技术研发的配套政策。

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集中科研力量进行重大攻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例如,对近三年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一定比例以上的企业,在申报省部级各类项目上不受指标限制;对研究开发实际支出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超过规定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一批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并且对企业建设或牵头组建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创新联盟给予补助。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制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加大《知识产权法》和《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快制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行业标准体系和主导产品标准体系。

二、完善核心人才激励的长效制度。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选人用人、薪酬管理等体制机制仍受到政策制约,对于高素质人才吸引、激励既有骨干人员发挥更大作用存在一定影响。对于央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很大制约。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竞争激烈的现状,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等有关体制机制,推行工效挂钩的薪酬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国企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充分调动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和优化企业创新人才规模、结构、层次。

三、完善市场准入等相关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市场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方向有直接的影响。在产业发展初期,市场形势必然是复杂多变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成分,市场需求者认同度低、进入市场难度大。因此,不仅需要企业自主决策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也需要政府支持,完善市场准入制、完善行业标准及简化审批手续等。

四、完善金融配套支持政策。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能带来巨大投资回报的同时,也伴随着高投入的资金风险。在当前金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也更加强调金融支持的效率。因此,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完善金融配套支持政策。

不断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力度,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完善高效融资体系。利用资本市场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行为给予奖励。加大财税政策扶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前期对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通过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结合税种特征、税制改革方向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加快完善和实施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引导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投资的税收支持政策。

未来的布局。

尽管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着一定的难点,但这些央企不等不靠,认真研究和积极调整发展模式、路径,有效整合和配置各种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方略。

大唐环境提出了“立足国内,走向海外”的发展举措;中国航信一直以来坚持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坚持自主创造,不断创新,彻底摆脱对国外厂商的依赖,提升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自主掌控;中国移动提出“5g”联合创新,做大连接规模、做优连接服务、做强连接应用的发展方略;中国电科面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和行业特性的变化,找准突破口、选准着力点,加强顶层谋划、强化战略引领,提出“一五五三”发展战略,重构了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了军工、民品、科技“三业”良性互动,系统、设备、元器件“三级”有效协同,和以中国电科技术创新平台为核心层、以战略合作单位共建共管的协同创新平台为紧密层、以常态化技术合作的国内外企业和高校为松散层的“三层”布局的“三三制”创新组织体系,形成了开放协同的国际化创新资源汇聚平台。

科学决策、精准选择;真抓实干、精益培育;扬长克难、精心谋划,这就是央企选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之道。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十八

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经济转型和消费需求变化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第三产业。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里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范围包括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文化产业具有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特点,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兴起后,迅速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在我国,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最近,我市首次召开文化产业专题会议,进一步强调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我区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发展面临土地紧缺、环境不堪重负的“瓶颈”制约。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增长,着眼长远发展的历史性选择;也是加强我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区政协为此组织专题调研,通过视察、座谈、走访等形式,全面地调查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广泛听取文化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有关情况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涌现了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力强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逐步壮大,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若干门类的比较优势。至今为止,列入区级文化部门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有600余家。其中,文化旅游等行业发展规模和经济总量居于国内前列。

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华侨城集团在全国率先开创了“文化旅游”这一生产方式,先后培育了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欢乐谷等集娱乐性、参与性和高科技于一体的主题公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至去年止,华侨城集团公司的文化产业总资产达52亿元,从业人数5千人。华侨城集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近年,我区还相继开发了大xx历史人文旅游和古迹旅游新项目。各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文化旅游品牌逐渐打响,我区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基地。,全区共接待游客1088万人,年收入达22.2亿元。文化旅游成了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网络文化业方兴未艾。近年,依托区内高新技术和设计人才聚集优势,动漫及网络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门类迅速发展。我区集聚了全市60%的动漫企业,从事动漫和网络游戏的加工队伍近万人,在科技园、深职院附近形成规模较大的产业群。动漫游戏加工制作能力和原创能力不断增强,一批动漫游戏企业发展成为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创造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代表作品,环球数码创作的《魔比斯环》曾获得今年金鸡奖提名奖。网络游戏知名网站腾讯qq,成立仅七年时间,其市场份额即雄踞全国休闲游戏市场首位,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艺术培训门类齐全。据初步统计,全区有艺术培训机构1000多家,艺术教师近3千人,涉及声乐、器乐、绘画、雕刻等各个门类。随着居民生活水准的逐步提高,艺术培训市场不断扩张。现有60%在校中小学生参加了课外的艺术培训。接受艺术教育逐渐成为居民的生活时尚。蛇口的钢琴人均拥有量已超过以钢琴岛著名的鼓浪屿。

文化娱乐业日渐繁荣。随着我区文化设施建设的逐年加强,大量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到大众娱乐行业,兴建了一批歌舞娱乐、健身休闲场所。特别是近年来,经过对文化娱乐市场的不断规范,娱乐市场逐步走向健康发展轨道,全区现有影剧院9家,歌舞娱乐厅41家,“明华”、“金都”等自助式卡拉ok品牌迅速成形。蛇口洒巴风情街每日吸引数千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有特色的娱乐休闲场所。

图书报刊业稳步发展。全区现有印刷企业106家,“三印”(打印、复印、影印)97家,复制印刷3家。其中大公印刷、中轻包装、利丰雅高等企业工艺先进,设备精良,成为同行业的骨干企业。国内最大的印刷企业雅昌公司新近入驻我区,将为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图书零售业稳步发展,全区还有64家零售书店,均分布在各大成熟社区和人群集中地,社区书店建设格局初步形成。中国营业面积最大的xx书城成为销售、展示、交流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我区标志性的文化景观。蛇口消息报已成为全国公开发行富有社区特色的出版物。

此外,我区还有音像制品店25家,网吧54家,画店画廊4家,零星分散,不成气候。商业演出、图书出版、影视制作、艺术品交易拍卖等行业基础十分薄弱,对文化产业的贡献和影响微乎其微。

我区文化产业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培育的初级阶段。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一)文化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区文化行业除文化旅游一枝独秀外,其他产业规模明显偏小。大多数文化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不少文化企业还处于“单兵作战”、“游击作战”阶段,多数动漫企业是游离在产业边缘的小企业或个人工作室。一些文化经纪人和文化策展人大多以个体形式出现。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和产业关联度,能走上自我良性发展道路的龙头企业偏少。文化产业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较低,规模效益较差,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和对gdp贡献体现不够,无法与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等相提并论。

(二)缺风险资金,企业成长受到限制。文化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产业,需有大量资金投入,才能提高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但目前多数文化单位面临资金不足的困难。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走向企业管理和自收自支,失去原来的资金渠道,缺乏产业化初期资金。大部分文化企业是中小民营文化企业,自身积累非常有限。部分行业在利用外资方面受到政策限制,而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由于缺乏资本支持,不少文化企业无力抗击创业初期所固有的风险,市场潜力得不到挖掘,企业成活率不高。以动漫界为例,每年约有77%的动画脚本和35%的游戏产品中途夭折,大量得不到有效帮助和支持的原创产品失去成长机会。

(三)缺创意设计人才,品牌难以打响。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具有高文化、高科技含量的智能产业、内容产业,企业生存和成长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但现有从事文化产业人员多是传统意义的文化人才,或是一般的技术人才,其知识结构和创造能力远远无法满足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不少印刷企业还沿袭着“师带徒”的传统授技方式,缺少具有现代印刷技术水准的it人才。动漫界人才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大量人员集中从事模仿加工,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欠缺,尤其缺少有创意的编剧、导演、策划人才。目前多数文化企业以低端的文化加工制造为主营业务,高技术含量、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多。在动漫游戏行业里,仅有7.4%的企业具有原创开发能力,整个行业在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原创产品方面还相当薄弱,无力创造自主品牌。文化品牌屈指可数,有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产品不多。

(四)文化消费市场不活跃。据统计,今年1至8月份,我区常住居民平均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比例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8.7%,远低于20%的国际标准。多年来,我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出版发行市场一直较为低迷,市场发育不全,盈利空间狭小。其中,除了居民文化消费意识较为淡薄外,整体文化消费能力不足也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区80%以上的居民是外来务工人员,特殊的人口素质和消费水平,使得文化消费市场活力不足,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大。

(五)文化市场环境建设有待加强。近年来,经过不断整顿规范,全区文化市场环境有了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配套政策滞后。比如对艺术器材的经销资质规定不明,对培训教师经销艺术器材的不规范行为缺乏有效的制裁手段,部分酒吧兼营卡拉“ok”,却无法按歌舞娱乐业的有关规定管理,市场管理存在“真空”。二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不正当竞争得不到有效遏制。一些艺术培训机构未经注册登记,部分印刷企业无证经营。同业之间恶性竞争损害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市场,扼杀了原创精神。在全市颇有影响力的博恩凯音像公司看好xx的文化消费潜力,但经受不起销售盗版音像制品的“游商”之害,拟撤资改投其他地区。

三、对培育和发展我区文化产业的建议。

当前,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强势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即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我区发展文化产业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前景和潜力不难预见。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要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具体建议如下:

(一)成立xx区文化发展专家委员会,加快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文化部门一方之力难有大作为。建议成立文化发展专家委员会,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发展方向,制订发展规划。根据我区实际,依据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及有关文件精神,尽早出台xx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措施。选取重点发展产业,优化巩固现有的强势行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对拟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像当年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一样,实行强有力的扶持和帮助。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培育一批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是推动文化产业化的主体因素,企业强则产业兴。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一是积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通过积极的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帮助已有一定基础的文化企业提升核心产品和核心专长,促进企业扩张成长。二是鼓励、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对中小创意企业进行启动扶持和项目补助,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三是利用文化体制改革之机,对可营业性文化场馆,在保证性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以委托经营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四是吸引知名传媒企业、出版企业在我区设立发行总部或分销中心。

(三)适应产业发展特点,支持动漫游戏产业做强做大。动漫产业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许多国家都把动漫游戏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我区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原创产品严重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动漫游戏产业有特殊的'发展规律,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针对性地采取扶持措施。重点支持原创产业发展,对原创作品采取适当的财税政策,对出口的原创作品实行项目补贴。帮助动漫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定期举办动漫艺术节,打造对外交流平台;对动漫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会展,给予经费补贴。考虑到动漫企业不宜扎堆,不宜为邻的特殊性,建议按照“政府投资、归口管理、提供服务”的模式,建设动漫游戏产业园,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出版平台、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孵化器”等配套服务。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培育文化市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对形成产业群落,营造产业氛围往往能起到较好效果,戛纳的电影、法兰克福的图书出版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区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可根据城市规划布局,选择适当之处,开辟兴建文化专业市场。比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集中兴建“书店一条街”或“书画一条街”,逐步形成关联度较高、市场扩张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建议把拟建的艺术博览馆改成主题单一的专业馆,既体现地方特色,又避免文化设施的重复建设。

(五)发挥高等教育基地优势,大力开展人才培训。文化人才是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又恰是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应更加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层次、各种渠道,大力培养高水平文化人才。xx大学设有艺术学院和动漫专业,深职院已成立动画学院,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均有较强的教学实力。这些教育单位也希望在培养文化人才,服务辖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充分发挥这一区位优势,利用现有街道文化设施资源,聘请专业教师,面向社会,开设有关新兴学科,培养和储备一支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等渠道,输送一批优秀文化人才进行学习深造,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

(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当前,我区文化市场侵权盗版现象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既造成税收偷逃,也影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销售的健康提升。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大整治文化市场力度,坚决果断地打击违法文化经营活动。加强行政执法能力,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违法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创新工作方式,建立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根据文化市场不同门类、不同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部署专项行为,开展集中整治。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普及宣传,培养全社会自觉抵制盗版产品的责任意识,特别是要增强文化企业知识产权的自保意识。

(七)努力建设“文化xx”,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繁荣的文化事业将催生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兴盛。在一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非营利性文化同样得到政府重视。建区以来,我区文化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说来,文化设施不尽完善,居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文化xx”品牌尚未形成。要大力创办各类品牌性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支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整合区内文化资源,创办有影响的不同主题的文化节。切实抓好文化资源的收集、利用和保护。通过授予冠名权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经营。大力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为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十九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县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县近期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由于受能源、材料价格、用地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制约使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为抢占新一轮的发展先机,我县集中资源优先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六大新兴产业。力争到,新兴产业实现销售1000亿以上,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逐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19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287.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458亿元。

近年来,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扩总量、调结构、促转型”总体要求,强化产业培育工作,实施新兴倍增计划,把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我县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新兴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新兴产业对全县经济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

新能源产业率先发展。形成光伏产业链。除最前端的硅料提纯,我县已形成从单晶硅拉棒(多晶硅铸锭)到切片、电池、组件封装、系统集成、光伏应用和专用设备制造等各个环节实现垂直一体化覆盖。新能源产业增幅领明显先于其它产业。卡姆丹克、全晶光电科技、欧贝黎新能源、吉阳恒基伟业、浚丰太阳能、福克斯新能源、欧贝黎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持续拉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县光伏配套产业也快速发展,主要有凯瑞得光伏的光伏镀膜玻璃、欧得利新材料的太阳能背板薄膜、超益能源公司的电池板,礼德铝业有限公司的太阳能组件边框及中联科伟达太阳能电池线设备制造生产线项目等。

新材料产业转型提升。(1)磁性材料,以万宝实业、晨朗电子、鹰球等龙头企业为代表,其中鹰球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同行业前三强。(2)高分子材料,以中平神马、三禾铜箔为代表引进了一批高新项目,优化了产业结构。

节能环保产业后劲十足。我县目前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三大领域,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1)高效节能装备:主要包括江苏鹏飞集团生产的4.8m以下管磨机、5.2m以下回转窑和2m油砂油页岩绿色提油水平干馏炉等10多个系列60几个产品;江苏飞鹏生产的fpp系列新型磨机;江苏瑞安特的高效、节能、环保型复混肥成套设备;江苏恒通的钻杆、春光自控的变频调速皮带杆;亚威重工的节能港口机械;江苏涞森的大型风机等。(2)高效节能产品:主要包括同天能源的真空绝热板芯材;华源氢能、欧贝黎的太阳能电池;华飞电器的空气能热水器;江苏菱安的绿色照明产品;汇能环保的节能环保建材;万宝的高性能大弧度永磁气体磁瓦等。(3)资源循环利用设备:主要包括天楹赛特的垃圾焚烧发电装备;天楹赛特、联源环保的污水处理设备;巨邦的垃圾压缩机、垃圾压缩车、垃圾运输车;**环海的压缩机后处理净化设备;以江苏绿叶为代表的各类收尘器;以中港涂装为代表的涂装设备;明诺机械的电动驾驶式扫地机等。下半年,随着天楹赛特环保项目的全面竣工投产,环保特色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产业规模水平将进一步释放。

软件和服务外包发挥效应。海安软件园首期规划占地80亩,建成软件研发及服务外包产业用房及配套综合服务用房4万多平方米,目前入驻企业86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8月开园,是江苏苏中、苏北地区第一家软件园。园区通过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整合有效资源,以服务外包产业为重点,获得迅猛发展。9月与清华科技园签约,正式挂牌“启迪(海安)软件科技园”。海安软件园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信息产业部认定的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创新应用中心、是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省级软件服务业集聚区、省级软件科技园、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归国人员创业园。在新城内建设公共服务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区、教育培训区、综合住宅配套区、海关物流区、商业、金融服务区和休闲公园。

文化创意产业展示新意。“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是我县倾力打造的一个以油画创作、油画商品生产和销售为抓手,**学教育、景观艺术展示、休闲旅游、外贸出口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523“主题园位于海安经济开发区核心地带,总规划用地1500亩,总投资人民币50亿元;首期用地50亩,商业总容量约3万平方米,”523“的文化产业链条已完整构建,成功循环,入园绘画工作室100多个,接待游客逾万人次。今年5月23日,”523“主题园交易会展出文化产品20多万件,吸引了1000多家海内外采购商与会洽谈订购,签约文化产业项目59个,签约额达18亿元。

产业规模实现倍增发展。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到20,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5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

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技术对外依存度小于50%,新兴产业专利授权量占企业专利授权量的比重达到35%以上。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国家级重点新产品60个,培育市级(含)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5家以上,开展产学研合作转化项目达到50项以上,实施重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25项,新增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

产业竞争能力大幅提升。到年,规模企业达400家,销售超亿元企业100家以上,其中,销售10-30亿元10家,销售30-50亿元5家,销售超50亿元的企业3家,上市公司力争3家。到2015年,培育新兴产业领域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2个,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省级以上品牌企业销售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中国驰名商标达3个,江苏省着名商标达6个、省名牌达6个,**市知名商标达12个、市名牌达10个。

人才队伍支撑作用明显。到2015年,引进100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0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00名高层次管理人才、10000名高校毕业生、10000名蓝领技能人才和若干团队,力争把海安建成优秀人才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具有高品质人才环境的人才高地。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紧紧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高起点规划建设载体平台,促进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企业集聚,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从纵向和横向扩展产业链,使”东区西园“在项目支撑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形成”区中园“和”园中园“的.格局,具备功能完善、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特征。在海安工业园重点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园,在海安开发区着力建设光伏光电、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园,力争使每个新兴产业获批一项省级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按照有发展重点、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的要求,将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园建成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提升科技创业园发展水平,以海安软件科技园、江苏华新高科技创业园为主体,加快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

强化招引重大项目。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等部门要共同制订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围绕生产营销环节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的要求,细化产业发展链条,完善产业招商目录,尽快排出相关领域领先的国内外企业,梳理出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并组织精干专门队伍,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方式,开展专题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载体招商,重点突出产业招商,力求在招引大项目、好项目上取得新突破。要积极主动地与国内外科研院所洽谈,承接、实施一批有较好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时,抓好在手的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进程,确保按项目建设周期达产达效,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提供支撑。

提升创新能力水平。完善新兴产业支持体系,推进技术供给、产品设计、分析测试、验证试验等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平台共享机制。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多层面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校企联盟“等合作载体。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集成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先进技术加快向新兴产业转移和转化。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增强企业对自主研发产品的专利保护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对发明专利的保护力度。推进新兴产业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高我县在技术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围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需要,实行多方联合柔性引才机制,加快实施高端人才、国际性人才、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工程。()积极与高校合作,通过订单培养、合作培养等方式,并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科研基地以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培养一批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鼓励企业家与高校开展互动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工作领导组,由县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开发区、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环保局、国土局、人社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组成。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具体负责政策措施研究、重点项目推进、产业发展规划、典型经验推广等工作。

加大政策支撑。加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优先项目审批建设,优先土地供应,优先金融支持,优先人才支撑,在技改贴息、财税返还、培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健全统计制度。科学界定统计范围,建立和完善各大产业的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积极做好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分析研究工作,加强前瞻性研究,引导全县产业健康发展。

加大考核奖励。建立健全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和目标管理机制,强化对产业重大项目、特色园区和创新平台等重点内容的考核。每年对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积极性。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报告篇二十

1.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植产业链和产品链,形成若干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

2.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体制建设。鼓励企业重点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着力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积极与科研机构、大学合作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力度。

3.加强新能源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系统外引进、系统选拔与培养等方式,为新能源产业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储备人才。优化能源企业人才结构,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发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的作用,建立多层次的能源企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技术入股、提高薪酬、重奖突出贡献者等措施,吸引新能源领域的高级研发人才来宝发展,形成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4.加快新能源产业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相关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积极参与构建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设备的国家标准体系,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尽快搭建针对新能源设备的测试、检验和质量认证平台和机构,确保宝鸡市新能源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

5.改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实行项目支持、财税和价格补贴、成本与风险分摊机制等多种优惠政策支持新能源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能源项目的资金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4085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