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13:41: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4篇)
时间:2023-01-06 13:41:25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一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翻译;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思考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跑了所有的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很多鹿病死。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二、读:朗诵课文,初步感知

1、给生字注音。

畎亩、傅说、曾益、拂士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抽查一名学生朗读。

4、教师示范朗读。

5、全体学生齐读。

三、译:学习检测,理解大意

1、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2、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拂乱(使。.。.。.颠倒错乱)

(2)名词作动词:过(犯错误、犯过失)

(3)动词作状语: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3、古今异义词: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4、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5、翻译课文。

三、析:走进文本,理解文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课文第一段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文章的第二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说理,论述了什么道理?

——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了忧患对于人才的重要意义,再从反面论述了安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道理。

教师引导:忧患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激励人不断得到生存和发展,而贪图安逸享乐则会导致灭亡。而且“生”与“死”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只要善于调适自己的状态,就能很好的改变现状,发展自己。(板书主要内容)

4、请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列举六个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然后从正面阐述了忧患对于人才的重要意义,再类推到国家,从反面论述安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道理,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归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补:调动积累,补充论据

请调动你的生活积累,为课文补充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

名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忧患激发天才。——霍勒斯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醉于酒色奢靡的生活,不理朝政,终被周武王讨伐致商国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 “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生活在孔孟之乡的中学生应该对孟子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大都相对对孔子了解得多一些,对孟子知之甚少。所以课前设计搜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归类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孟子及其思想的了解。课前检测时,各组学生纷纷发言,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孟子及其思想。既展示了课前预习的结果,又顺势导入本篇课文学习。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1、反复诵读:

具体内容:诵读课文:

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教师指导诵读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

设计意图:诵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哲人对话,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2、自主翻译:

具体内容:翻译全文:

设计策略:

① 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

② 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

③ 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

④ 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

一词多义:国、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

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阶段各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观点。”语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辩有力、富有气势等。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合作交流、探究的结果。

设计意图:本阶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思想观点)二是怎样写的?(写作思路、语言特色等)本环节进一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继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后教师点拨提升。突破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解决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提升。师补充“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合作交流,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进一步理解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五)随堂检测,直面现实

具体内容: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设计策略:“正是忧患意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是忧患意识,大和民族精诚团结,忍辱精进,才在二战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科技大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想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民族复兴;日本更是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海峡对岸还叫嚣着‘一中一台’……请同学们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这一环节拓展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社会大生活,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同时随堂检测的教学环节,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事例)六位圣贤——(结论)苦难造就人才

个人—国家(对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

反思重建:

孟子这篇短文是历史传诵的说理名篇,本文不仅逻辑严谨、富于辞采,而且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发掘文章的教育意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终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基于此,自己尝试采用在“导引---诵读---翻译----细品---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通过合作探究仔细品味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拓展延伸则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三

设计者:李俊伟

计划学时:1课时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全文逻辑严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基础,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难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思想,研讨现实意义”上。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准确而流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3、情感与态度: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准确而流畅地诵读课文

2、掌握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2、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式;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自主、合作、研讨、识记积累,质疑探究,引导点拨,拓展感悟,。

教学模式:语文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自主质疑——导读解疑——研读探究——品读鉴赏——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二、自主质疑:

1、推荐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并评价。

2、教师范读,明确字音、句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顺。

4、师生齐读课文。

5、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标记疑点、难点。

6、四人小组质疑交流。

三、导读解疑:

1、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2、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国、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

重点句: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归纳文言文翻译小敲门——“五字法”即留、删、替、添、调(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删——删除一些语气词;替——将单音节词替换成双音节词;调——调整个别词语的顺序)

四、研读探究:

1、文章开头列举了那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他们的经历。

2、这六位古代圣贤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作者是如何论证的?说说作者的论证思路。

重点点拨: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本文的论证结构:个别事例——一般道理——正反论证——点明论点

五、品读鉴赏:

本文语言内涵丰富,给人启迪,找出你认为蕴涵深刻道理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并做一点赏析。(可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内容启迪等方面任选一角度)

例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以骈句为主,结构整齐,增强了语言气势,告诉我们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就必须先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艰苦的磨练。

六、拓展延伸:

1、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你还能列举那些处于困境而奋发有为的例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2、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贪图安逸享乐而亡国的例子。(隋炀帝、宋高宗)

3、“正是忧患意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是忧患意识,大和民族精诚团结,忍辱精进,才在二战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科技大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想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民族复兴;日本更是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海峡对岸还叫嚣着‘一中一台’……请同学们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圣贤经历——————苦难造就人才

(事例)(结论)

个人(正面)

层层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

国家(反面)

教学反思:

孟子这篇短文是历史传诵的说理名篇,本文不仅逻辑严谨、富于辞采,而且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引导学生学会文言文学习的技巧和要点,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发掘文章的教育意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终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基于此,自己尝试采用在“导引---诵读---翻译----细品---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通过合作探究仔细品味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拓展延伸则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四

学习目标: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教学难点:1、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方法:预习、交流、指导相结合

教学设想:学生自学一节课,交流探讨、反馈一节课。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照课后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喜欢的佳句,谈谈自学后的感受和体会。

二、预习过程

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积累划出的句子,完成练习的第2-3题。

2、了解“孟子”及《孟子》,并进一步读课文。

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预习笔记本中,完成练习第1题。

(1)诵读课文。声音要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气势。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坐着、下位读都可。

3、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文。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词的用法和含义。(完成练习第4题)

4、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本上。教师可强调以下问题:

(1)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又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自由交流,解决疑难。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引题。(勾践卧薪尝胆引出课题)(课件出示)

2、释题。(谁能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3、学生简介作者与作品。

★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四书即《》《》《》《》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过关情况。

(1)字音。(课件出示字词)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d.法家拂士()

e.曾益()

f.百里奚()

(2)交流通假字掌握情况。(课件出示)

注意下列字词的特殊用法: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解释为。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解释为。

(4)解释下列几个重点词的意思。

苦()、劳()、

饿()、拂乱()、

动()、忍()、过()

四、读文译句(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

2、按节奏齐读课文。(节奏见课件)

3、边读边译课文。(注意练习4的解答)

五、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进行推论的?所列举的六位圣贤有何共同点?

3、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六、引申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3、作者的观点是逆境出人才,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在现今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我们如何成才?请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论证)

个人(正)(反)国家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471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