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反思(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22:54:34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反思(三篇)
时间:2023-01-09 22:54:34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反思篇一

作为新课改的核心要素,课堂的作用日益凸显。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这一核心要素,创新课堂教学理念,聚焦课堂内涵,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开展创新,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丰富阅读形式,深化知识积累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拓展阅读途径,丰富阅读形式,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深化知识积累。当然,学生阅读能力不同,教师要正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榜样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要为学生树立阅读榜样,让学生在阅读成果展示中,习得阅读方法和技巧。课内阅读训练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主体,但教师不能忽视课外拓展阅读的作用,要将课内阅读和课外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在学习《花钟》时,教师由各类花的图片导入新课:“同学们认识这些花吗?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有的学生兴奋地说:“我认识这种花,它叫樱花,虽然生活中不常见,可是它却格外迷人,樱花有很多种颜色,最常见的是粉红色。”在该生的描述中,其他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朗读、探究课文部分,教师引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有的学生采用自读自悟的方式赏析文本内容:“在读完第一段后,我发现,不论是什么花,它们大多在整点的时候绽放,真是太神奇了,我原来还以为花儿开放的时间是没有规律的。”

小学阶段,学生阅读量有限,如何让有限的阅读量发挥其最大效果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思考的。教师可以建立班级读书角,搜集各种类型图书,让学生自由阅读,引导学生做好摘录笔记,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感知生活。

二、夯实课堂训练,提升运用能力

课堂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环节,训练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夯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然而训练需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毫无节制的训练不仅收不到良好训练效果,还会影响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点的欲望。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由中国地图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旅游,小游客们,你们知道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吗?”学生齐声回答:“西沙群岛。”教师展示西沙群岛图片,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部分,教师出示训练题:①西沙群岛海水的特点是什么?用两个成语概括。②作者在介绍西沙群岛海底的物产时,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学生纷纷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有的学生说:“西沙群岛海水的特点可以用‘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这两个成语来表述,‘五光十色’说明海水颜色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瑰丽无比’说明其他地方的海水都比不上西沙群岛的海水。”还有的学生说:“西沙群岛物产丰富主要体现在鱼的种类多,此外,作者还罗列了一些物产,如大龙虾、珊瑚、海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预留出很多时间开展课堂训练,因此,教师要创新课堂训练方式和途径,以提升课堂训练效率。将训练融入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见效快、效率高的训练方式。教师要在教学的重要环节,介入口头训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

三、设计多元作业,拓宽展学生思维

部分教师认为布置作业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草草布置一点,让学生有事可做就行。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教师主要从课后练习题中选取重要题目布置作业。很少有教师搜集整合题目,自主设计作业。要想让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教师必须自主设计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教师设计的作业必须成为联系课堂内容和课外内容的纽带,既要高于文本内容,又要契合学生学习实际,作业必须发挥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的作用。

在学习《触摸春天》时,教师由海伦?凯勒的故事导入新课:“这个世界会有很不公平,盲聋哑孩子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虽然生活带给他们很多的不公平,但他??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仍积极面对生活。”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朗读后说道:“盲女孩居然能抓住蝴蝶,一定是因为她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课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教师设计作业只是一种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展作业设计。小学生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创造性极强,在学习完课文后,会有一些感悟体会,甚至疑问,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和特点,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设计中。

学生核心素养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黄金阶段,教师要从阅读形式、课堂训练、作业设计等方面入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在知识积累应用中,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实验小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反思篇二

聚焦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新港城初级中学“乐道研学讲坛”第三讲

10月20日下午,我校在报告厅举行第三期“乐道研学讲坛”,我校校级领导及教职员工全员参与。

教科室朱敏主任首先向大家总体介绍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核心素养的内容、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及征对核心素养提出当前学校的产生的变化等。

语文组夏啸主任通过具体教学案例让我们更明晰了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引导、注重自主学习、注重合作探究等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符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式。

数学组罗畑老师理论联系实际,分别从创立生活情境形成数学视角、掌握数学表达培养分析素养、利用实践探究活动以提升核心素养等数学教学的策略上具体讲解。

化学组潘赟老师认为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元素观、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价值观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培养化学学科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素养。

这期“乐道研学讲堂”必将让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反思篇三

聚焦“语用”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遵循语言运用的规律,潜心引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如何聚焦“语用”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在此简介自己所采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巧借汉字文化,说中提高识字能力

所谓汉字文化,是指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教学时,应该以汉字本身部件为根本的出发点,巧借汉字文化,把本属于汉字的因素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如教学《青蛙写诗》中的“点”字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点”的构成,让学生说说图片的含义,明白了“点”字表示烟火会一点点熏黑物体,表示黑点。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认识新偏旁“灬”,告知学生“灬”的名称,以及在古时,“灬”常表示“火”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带有“四点底”的字。学生在交流中认识了“热”“蒸”“煮”等字。这样,在追根溯源中,引导学生体味汉字的内涵,了解汉字的演变,感受汉字所特有的魅力。同时在说话的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系统识字的能力。

二、关注词语内涵,悟中提高学生语感

语言文字的运用基本单位是词语,因此,准确地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基础。我们要引导学生自由地穿行在曼妙的词语密林里,体会词语的内涵,在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敏锐性,培养语感,在感悟中积累语言,并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教学《生命 生命》中“飞蛾求生”部分时,首先,引导学生找一找,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飞蛾的求生,从中引出“挣扎”一词;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挣扎”的意思,讨论飞蛾会怎么挣扎,会产生什么后果;最后,引导学生说说,从“一只小小的飞蛾仅仅只能活九天,但它还要挣扎着”中可以读出什么。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学生通过想象,眼前就会展开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而在这个过程中,词语的丰富内涵就会生动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这样,融情景想象与感情朗读于一体的教学,既深化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又让他们感受到了词语的魅力,体会到了词语的意境,提高了语言的敏感力,从而培养了语感。

三、

捕捉语言特点,练中提高“语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材中的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形式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潜心会文,关注语言,捕捉语言特点,让学生借鉴文本的语言形式,有依可循、有例可鉴地进行语句表达的语言实践,以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1.聚焦特色句式,习得表达方法。

句子是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教材中,许多课文中都蕴含着优美的、精彩的句子,等待我们去挖掘、去细细地品味。所以,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聚焦“语用”教学,要聚焦文本中具有特殊表达的句式,让学生徜徉在表达有特色的句子里,通过揣摩、诵读的形式,学习句式的构成方式及其规律,从而迁移到写作,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时,笔者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圆明园的建筑精美表现在哪里,让学生去发现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美写出来的。学生发现,作者是通过“一大一小”“一动一静”“一仿一创”“一中一西”的强烈对比,然后用关联词“有……也有……”“……还有……”把这些建筑串起来,从而写出圆明园宏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构段方式,明白作者是通过“观看到的景物+感受”的构段方式来表达的。最后指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式去尝试描写厦门的园博园。这样,教师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写法的运用,学生就从文本中获取了习作表达的方法。学生不但从范例中获取了作者表情达意的?z言模式,而且从中学习了句子的表达方式,提高了表达能力。

2.聚焦典型片段,习得表达特色。

所谓典型片段,就是文章中语言形式比较有特点的,对学生学习语言运用、学习写法有较大帮助的片段或者段落。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这些片段指导学生练笔,让学生经历“认识―理解―运用”的语言习得历程,习得文章的表达特色。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第四自然段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说说哪些是20世纪的“发现”,哪些是20世纪的“发明”,让学生探讨课文是如何将“发现”写具体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作者从“高、深、远、小”四个方面来写20世纪的“发现”,从“通讯发达”角度来写20世纪的“发明”。教师接着引导:这是从内容上来说的,那么从表达上来说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作者不仅准确搭配动词,还运用了举例子的表达方法。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有条理地说说21世纪的“发现”和“发明”。最后,让学生运用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写写21世纪的变化。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中的内容,还内化了文本中的表达特点,在运用中习得了文本的表达特色,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聚焦篇章结构,习得谋篇布局。

文章的结构是它的骨架和纲领。笔者认为,为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他们去发现文本中谋篇布局的奥秘,然后凭借文本中的范例,进行仿写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如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然后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点面结合,把典礼的经过写具体的;最后引导学生采用课文的篇章结构来写写学校的运动会,并注意点面结合。这样,学生在语言实践的活动中学习了谋篇布局,提高了“语用”的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在文本中寻找独特的语言,把握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提高“语用”能力,进而切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597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