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高三诗词鉴赏教案篇一
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难度最大的题目之一,也是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的一道题。做题时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拿到一首诗后,读不懂;或者读懂了,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去答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对高考试卷中的诗词鉴赏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要想在高考中拿到这道题的分数,做到有的放矢,需要我们首先了解高考考纲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要求。
一、高考考什么?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是: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遵循这一要求,高考对于诗词鉴赏题会有如下七个常见出题点:
从重点字词处设题,要求分析重点字词;从关键语句处设题,要求读懂关键语句 从抒情意象处设题,要求把握抒情意象;从意境氛围处设题,要求体味意境氛围 从内容情感处设题,要求理解情感主旨;从风格情调处设题,要求琢磨用词特点 从表达技巧处设题,要求品味表达构思
由此可见,意象意境是高考诗词鉴赏题的重点出题方向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中的意象意境这一知识点来作分析。
二、意象意境分析讲解
同学们,我们对意象意境并不陌生。那我们首先来谈意象。大家能从学过的诗词中举例说说你对意象的理解吗?
(学生举例谈意象,教师引导,这些意象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意象”是有感知的。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意境”呢?(学生谈)简单的说,意境就是意象的叠加,就是诗词中营造的氛围。下面,我们共同看一首词,来分析这首词中的意象意境。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让学生先看,然后请学生齐读,来熟悉词作内容。)(学生分析,词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好,经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对意象意境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对它下定义。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诗词中的物象、形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请同学们齐读概念)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有机统一。(请同学们齐读概念)
理解了“意象意境”,我们还要储备一些相关的知识以备做题之需。比如,我们可以用小诗的形式来总结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诗词常见意象小结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松、梅„„等一系列常见意象,以及这些常见意象在诗词中表达出来的比较固定的感情。请同学们来齐读。
对于意境,我们也要积累一些常用词,比如: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清冷幽静
这些术语都是我们在做题时经常会选用的,希望大家能够记下来。
三、高考相关试题分析及解题技巧概括 在高考中,诗词鉴赏题往往会综合考查考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就意象意境来说,命题往往有以下特点。【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分析诗中的景与情。
对于这样的发问,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答题方法点拨】
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那我们怎样把这三个方面体现到我们的答题中呢?(请同学说)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做一道高考题。把你刚才所掌握的知识用到答题上。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1)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教师可以先大致分析,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题。)
让学生评价黑板上同学写的答案,教师帮助修改,然后给出标准答案。总结答题步骤。具体答题步骤可以概括为: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图景)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点氛围)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析感情)
好,再来分析一道高考题,看看刚才我们总结的答题技巧是否还适用?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分析)按照刚才总结的答题步骤,我们应该:
第一步:描图景,可是我们会发现题干中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二、三联中的意象,这一步“再现画面”可省略。
第二步:点氛围,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二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片云在高远的天空中更显孤独,孤月在漫漫长夜之中更显凄冷。所以,“片云”和“孤月”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
第三步:析感情,在这种凄凉、冷清的氛围之中,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高悬永夜的孤月,联想到了自己,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可见,作者流露出来的是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我们再来看第三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落日”、“秋风”似乎也有凄凉之感,但是,联系“心犹壮”、“病欲苏”,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是凄凉之外的雄壮、开阔、豁达。所以,在这两句诗里,“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
第三步:析感情,在这种雄壮、开阔的氛围之中,作者“心犹壮”、“病欲苏”,这自然会让我们想起曹操的诗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因此,诗人表达的又是一种乐观旷达之情。【答案】:(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步骤三);“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看来我们总结的答题步骤在这道题上同样适用。好,请同学们用这种技巧再来解答2008年山东省高考卷中的诗词鉴赏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省高考卷)画 堂 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同学们可以根据平时的习惯,前后结合成小组自由讨论,共同作答。然后把你想好的答案写下来。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请学生评价给出得分。)
(教师点评)从同学所写的答案来看,大家已经注意到答题步骤了,而且做题也越来越规范了。非常好!通过这节课,我们掌握了意象意境的相关知识和该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当然,要想在高考中拿到这道题的高分,还需要多练习,在练习中熟练技巧,获得提高。请同学们课下完成材料上印的两道课外拓展题。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8年天津高考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省高考卷)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 下 建 溪 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基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畅旺的心绪。
希望同学们在训练中有所收获,取得实效!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高三诗词鉴赏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02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翰牧系难≡裼ω檬乔骋椎摹㈦谥巳丝诘模谏杼饨嵌壬戏至礁龇矫娑宰髌返男蜗蟆⒂镅院捅泶锛记山屑停宰髌返乃枷肽谌萁衅兰郏市砜忌谧鹬囟鄣幕∩鲜识确⒒印k裕饨诟呖际始椭傅伎沃饕啤犊际运得鳌返囊蠼猩杓疲环矫嫜盗费寮褪璧哪芰γ硪环矫嫜盗费既贰⒐娣兜亟獯鹬鞴厶獾哪芰α?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模”前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课前热身
课前5分钟,欣赏民乐合奏《大浪淘沙》,学生随音乐集体朗读诗歌。
目的是通过营造诗歌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进一步熟悉语言材料,为鉴赏作准备。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这里是让学生重温旧知?***蛔飨晗刚箍? 学海导航
欣赏《观沧海》(flash动画),引导整体阅读。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高三诗词鉴赏教案篇三
高考诗词鉴赏指导教学设计江慧琼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模”前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设计 课前热身
课前5分钟,欣赏民乐合奏《大浪淘沙》,学生随音乐集体朗读诗歌。
目的是通过营造诗歌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进一步熟悉语言材料,为鉴赏作准备。
要求: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这里是让学生重温旧知?
学海导航
欣赏《观沧海》(flash动画),引导整体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整体鉴赏:抓住诗眼- 知人论世- 推己及人
(一)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
(二)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
(三)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参考答案:写登山观海的宽阔雄伟的景象。表现了曹操壮阔的胸襟、叱咤风云的气概和宏远的政治抱负。互文、夸张;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照应、正衬、反衬。)①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②教师引导整体鉴赏诗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回师,经过碣石登山观海,写下了这篇不朽著作。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这首诗。前四句交代了观沧海的位置和放眼观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临海,视野辽阔,壮美之景尽收眼底。突兀耸立的岛屿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粗线条地勾勒了沧海神奇壮观之远景。接着细写山上树木到了秋天仍旧繁茂,百草丰美。海水汹涌澎湃。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调,文人骚客因秋风而临风落泪,见落叶而触景生情。而曹操笔下的秋天秋意盎然,辽阔壮美,毫无萧瑟凄凉的意绪。曹操由眼前之景联系到广阔无垠的宇宙,把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给读者。沧海茫茫与天相接,日月星辰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都由大海吐纳。眼前的景是心中情之所触,既描写眼前的美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最后两句是配合音乐的时候加上去的,跟正文没有关系。这首是诗是魏晋南北朝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所以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绪,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情趣都是密切相关的。
品诗把脉
定**(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改依据:“五准”原则
①定准题点 ;②找准诗眼 ;③抓准主旨; ④踩准分点 ;⑤用准词句。
以下四题每题3分,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该打多少分?请简要分析。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① 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② 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③ 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④ 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
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
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
③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
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
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在感情基调上有何异同?
① 不同。《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
② 不同。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 《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
③“人生如梦”多少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也包含了对官场的些许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词,应是后期的作品,是诗人思想内容的转折,显示了其归隐之心,是看淡官场,向往田园之情。
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①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设计4道评改题,依据“五准”原则,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②简介:此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触而作。词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观谈人生哲理,语带双关,有一种迭宕不平之气隐在字里行间。
学以致用
把班上的学生分两半,分别做其中一首诗。提醒学生注意近体诗“起——承——转——合”的结构。
渡荆门送别(唐)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
写 送别,表达了__________的感情。
2、诗歌运用了________ 的写景方法,其中颔联是写__ 景,颈联是写___ 景。
3、颔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____,“大荒”是指诗中的_____。
参考答案:
1、故乡水;诗人自己;怀念故乡,热爱故乡。
2、虚实结合;实;虚。
3、荆门,楚国。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2、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______ 两个字中。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参考答案:
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2、燕然;
3、“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①将诗词鉴赏的方法通过课堂训练转化成学生的能力。
②简介: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岁的李白离开四川老家,沿长江东下,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长途游历。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驶去。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③ 简介: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西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尉,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注:燕然:本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过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一“燕然勒石“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优化升级
虞美人(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要求:整体鉴赏《虞美人》并回答问题。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1、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2、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参考答案: 整体鉴赏: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1、“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失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往事”是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故国”是指已灭亡的南唐。“雕栏玉砌”指代旧日的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富的东西。“朱颜改”语含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① 在布置作业前,对授课内容适当小结,将训练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② 用音乐、画面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
③简介:作者李煜曾经是显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词时已是北宋的阶下囚,因而词中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两句以春水喻愁思广为传颂,此词也因此被喻为“词中之帝”。
李煜在他41岁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为词中明言“故国”、“雕栏玉砌”,宋太宗闻知后,觉得它有故国之思,赐牵机药毒死他。因此,这词便成了李煜的绝笔。
结尾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高三诗词鉴赏教案篇四
益阳市综合职业中专
语文文秘教研组2013年下学期公开课教学设计
讲授:蔡云昌
教学内容:古代诗歌鉴赏
教学目标:1初步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重点: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教学过程:
一:考点剖析,明确要求。
文学鉴赏是近几年对口升学考试必考内容。考试内容大多为唐诗宋词,要求是初步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均为选择题。
二:从诗词中体现出的思想感情来看诗词的几种常见类型: 咏物抒情诗
例如 《石灰吟》
——于谦
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惜别送别诗
《 赠汪伦》
——李白
思乡怀远诗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咏史怀古诗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民生爱国诗
《示儿》
——陆游
边塞戍边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岑参
爱情怨女诗
《红豆》
——王维
三: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技巧:
㈠
看作者
在鉴赏时可以先看看作者,如果作者是我们不熟悉的的,那么他的生平经历及创作不会影响到诗歌的鉴赏,如果作者是熟知的,那么就要联系他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风格来解读诗歌。即借助平时我们积累的关于作者生平、时代、风格流派来理解诗歌。例如李白杜甫陶渊明曹操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等等。
例一: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è gū)。
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巧妙的借用鹧鸪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㈡审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告诉我们诗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体及作者的情感。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咏古词,表达的是昔盛今衰,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主题。
例二: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身处异地而深切的思念自己的故乡,急欲回到故乡的心情。
㈢ 读序和注
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的巧妙安排在题干中)。它们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帮助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例如:
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琵琶行》
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③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
④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梅岭三章》
例三: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③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即事,写眼前的事情与情景。②张罗地:指作者的闲居之地门可罗雀、十分冷落。③宿鸟,黄昏时归巢的鸟。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孤独寂寞以及对世人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感叹。
诗的一、二两句写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景象,这凄迷残败的景色表达着作者因政治斗争失意而生出的落寞愁绪;第三句直写自家门前车马稀少,几可罗雀的景象,可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第四句以归巢的鸟鸣声中,关上自己家门的动作收束,传达出被隔绝世外的落寞凄凉与抑郁无奈纠葛的情怀。
㈣ 分析诗的内容
这是理解把握诗歌的最主要的凭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从意向入手
(古诗词中有很多物景都赋予了特定的意义。)
“柳”——挽留 留恋之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思念家人朋友,盼望团圆之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鸿雁”——大多表示书信传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秋蝉——高洁,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2找主旨句
就一首诗而言,关键句是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或者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坚定的决心,自励的意志和豪迈的气慨,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表达杜甫在自己身处困境时却依然忧国忧民的高尚节操.从而把诗人的博 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赵翼
一个国家每个朝代都会有有才能的人,他们各自的影响也只有几百年而已 因此诗歌创作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朱熹
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3找关键句或者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者情趣性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木兰花》宋祁
一个闹字把整个景物写活,体现春意盎然之景色,使整个画面有了动态之感,生动了起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谒金门·风乍起》 冯延巳
“皱”字,写平静水面的突变,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寓意深远。一个皱字以写人的姿态模仿春水被风吹起的姿态,实是表现作者的心被这风给吹乱了。以景写情,生动深刻。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这两个字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如此情景: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王安石
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既有色彩感又有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四:课堂总结
一看作者
二审题目
三读序注
四析内容
① 找意象
②找主旨句
③找关键词和诗眼
五:练习布置:
复习指导书p112--p113共8小题。
2013.11.17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高三诗词鉴赏教案篇五
诗词鉴赏题型——“炼字”专项教学设计
---------结合《整合资源,构建整体德育网络》课题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
语文组
陆琦
简要说明: 中国古今上下向来喜欢诗,有“诗国”之称。孟子说:诵其诗,读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呼?事以论其是也。我把孟子这段话浓缩为“知人论事”。而且一切鉴赏诗词的心得体会都是由汉字产生的,诗词是中国的汉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诗人以他特有的审美心灵与我们读者相交汇才产生诗、读诗词那种曼妙的境界,诗中的每个字都是诗人推敲而成,作为现今的我们,尤其是面临高考的学生们,更应该懂得如何通过诗词中的某字来把握诗人的情感,因此诗词鉴赏中“炼字”也就成为现今学生该掌握的一种能力及素养。
关键字:诗词鉴赏 炼字 氛围 情境 表述 三维目标:
1、体会古典诗歌的炼字之妙;
2、掌握高考此类题的答题要领。
3、启发牵引、举一反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中国诗坛,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群星璀璨,异彩纷呈。尽管一千多年的诗坛新旧代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异代不同时的诗人们的共同追求。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所谓“炼字”就是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增强诗的感染力,真是画龙点睛、一字生辉。
下面,请同学们先看看以下几个例句,看看哪个字是传神之笔,使整句诗熠熠生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
“敲”月下之门,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显静。在这里给学生们讲“推敲”典故(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两人于是并骑而行,谈了一些关于诗文写作的问题。从此成了朋友。成语“推敲”的出典,就是由于这个故事。后来,形容反复地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就叫“推敲”。)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绿”,吹绿之意,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写活了。
4、“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缤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春残之始,风飘万点,春残欲尽的残春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 “自”“空”感叹碧草娇莺无人玩赏,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综上所看,在古代诗人诗词“炼字”中最长见的就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
在高考的诗词鉴赏题中,“炼字”题型也是出题者的宠儿,而且设题方式也不是单一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几种类型: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下面,老师针对这三种题型,分别拿出一道高考题来解析,从分析中,请同学们最后总结一下“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与步骤。第一类型: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好。“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作用)第三种类型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颔联中“昨夜一枝开”中的“一枝开”改成“数枝开”,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数”是数量多之意,“一”是仅此一枝。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用“一”字紧扣诗题。
(齐己在诗中三四两句原来是这样写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对此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通过这三道题的联系,请同学们根据所作的答案,来总结一下“炼字”的答题步骤。学生答。总结: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巩固练习: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板书:
释含义+点氛围+析情境
作业——练习小卷:
诗词鉴赏炼字专项训练题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首诗三、四句的“护”、“送”两个字,向来为人称道。它们究竟好在哪里?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那个字更为恰当?为什么?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式哪一个字?请指出来,并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74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