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的教案设计(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4:09:16
雾凇的教案设计(优秀18篇)
时间:2023-11-11 14:09:16     小编:JQ文豪

教案是指用于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书面计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我们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编写一份合理有效的教案是教师备课工作中的基本任务之一,它需要经过仔细思考和精心设计,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确性,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学习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出示“雾”的大篆),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告诉大家,这是古代的雾字。(出示演变过程),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雾)。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指小篆体),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板书:雾)(雨字头在上方,又宽又扁遮下方,务字撇捺要伸长,小小力字下边藏。)。

下面请同学们也像老师一样,一笔一画写下这个字,先描红,再临写。

同学们,看到这个雾字,你会想到哪些词语?看老师也组了一个词语,读一读。(老师,什么是雾凇啊?)。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欣赏。

解说: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我国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它们如朵朵白花,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我国四大闻名自然景观之一——雾凇。

想更多地了解雾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板书。

二、读课文,初步感受美。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对照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理解词语:奇观。

指导读好长句子。

读完课文,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雾凇的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把重点词语圈起来。

(1)重点结合图片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看,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像、像、像。

出示:雾凇太美了!

把找到地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雾凇的美。

(2)结合图片理解“千姿百态”“玉树琼枝”

看,满树的霜花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又仿佛攀枝的梨花,洁白高雅。它们似披着美玉,戴着白银,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读词语“千姿百态”“玉树琼枝”,读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雾凇太美了!

再把这个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三、概括主要内容。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了雾凇的美丽,那么这篇文章除了写雾凇的美,还讲了什么?快速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形成)。

试着根据黑板上提供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留着下节课再学习。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生字。

四、指导生字。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时老师在写“雾”字时,提到的写撇捺的书写要领吗?(撇捺要舒展)其实,这课生字中,含有撇捺笔画的字很多,大家赶紧找一找,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出示:零、淹。

大家看,这两个字撇捺的位置一样吗?

这两个字撇捺位置不同,写法一样吗?

引导:撇捺在中,左右要舒展。

撇捺在右,左收右放。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书写要领,试着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展评。请同学们对照例字,和刚才的书写要领,评一评这位同学写的字。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吉林雾凇的美丽,知道了这课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美丽的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感悟吉林雾凇的奇妙。

2、选用词语,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

教学时间:3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重点1、2,指导说话。

第三课时背诵、交流写话、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课前交流:

一、导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齐读——(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美形成。

二、学生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课文什么地方写出了雾凇的美?读完了,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交流。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相机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的哪几个词中读出了它的美?

洁白晶莹是一种怎样的美?闪烁是什么意思?有些像天空中眨眼的星星,又有些像我们一些调皮的小家伙歪着脑袋在瞧着大人时的眼神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雾凇显得越发纯净,银光闪闪,显得格外的——灵动,充满了——生机。缀满你觉得可以换成什么词?(堆满、挂满……)为什么这里用缀满没有用堆满和挂满呢?这几个词都有什么(圈满)都写出了什么?(同样都是写多,但堆太重,挂,虽然雾凇又叫树挂,但又并不是完全垂挂下来的,而缀字则把吉林雾凇在枝头美丽轻巧形象地刻画出来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好,现在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我好像看到了-------------的雾凇了!你来读读。我好像看到了-------------的雾凇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雾凇很美。这么美的雾凇大家想看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里的图片)。

一夜之间,大自然给十里长堤上送来了这样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大自然实在是太美了!大自然,你真是……)。

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松花江边看看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壮观神奇的雾凇吧!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三

3、教师过渡:听了大家的介绍,老师也觉得雾凇真是不同凡响,课文的第一小节是怎么写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用“”再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二、欣赏图片,感受美景。

1、你从哪儿读出了雾凇的美?(交流)。

2、师:是啊,在这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看!(雾凇图片欣赏)。

3、看完后想说什么?(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4、(出示第一小节)你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5、谁来试一试?听了他的朗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还有谁想来读的?

这么美的雾凇你们喜爱吗?带着喜爱之情一起来读一读。

三、合作探究,了解成因。

1、学生提出疑问。(雾凇是从怎么形成的?雾气是从哪儿来的?……)。

3、老师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了一下,看!教师相机出示问题(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为什么吉林的雾凇这么闻名?3、它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3、在这些问题中,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自由组合,想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坐到一起。

4、通过读读、想想、说说的方式,来解决你们的问题。

5、研究得怎么样了?哪一组先来汇报?

(1)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出示这段话)。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刚才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能说说什么“饱和”是什么意思吗?那“过于饱和”呢?

老师还是不太理解,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老师理解吗?最好演示一下,或者举个例子。

(学生想办法解决)。

现在老师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真棒,不仅教会了老师,还教会了同学们)。

对于这句话,你们还有什么要说明的吗?(遇冷凝结)。

(2)我们知道了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会有雾凇。

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收获?

(3)雾凇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最后4句话)。

再读一读这几句话,找找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雾凇是慢慢形成的,用笔划出来。

学生交流(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

你还看到什么是渐渐形成的?(练习造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雾凇的形成过程。(视频)。

现在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练读,指名读,评议)。

6、刚才还有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没有解决?

8、谁来试一试?(指名做雾凇自我介绍)看到这美丽可爱的雾凇,你还想问问什么吗?(美丽的雾凇,我想向你请教)感谢雾凇给我们作了精彩的自我介绍。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谁愿意大声读给我们听?

4、多美的雾凇啊!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你想赞叹什么?

5、多美的奇观啊!怪不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

五、个性实践,拓展延伸。

1、这千姿百态的雾凇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我们,用它的洁白晶莹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呢?(学生回答)。

读诗歌,画画,唱歌,朗读课文。

2、那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雾凇的喜爱吧!(谁愿意到黑板上作画的?谁愿意到黑板上作诗的?)。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展示自己的才华,那课后再互相交流吧。

3、我们祖国的辽阔国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图片欣赏)。

4、如果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能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作者邮箱:zcx385@。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四

教材分析:

这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沿岸的无限仰慕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作用,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教学目标:

认识“茁、镢、琅、窑、梁”五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弄懂词句的意思,领会诗中所说道具体事物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构想:

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理解时,适当加入有段材料介绍充实本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简介延安。

3、请三位同学读诗,纠正字音。

4、延安指什么?追寻什么意思?(多名同学回答,不要限制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划出来。

2、全班交流,了解学生的疑点、难点。

三、按阅读提示自读自悟。

四、质疑解疑。

1、齐读第一节,讨论词意,句意。

2、学生独立解释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补充,并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两句比喻句写出了追寻的迫切心情,而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却含而不露。

实际是指:“我们追寻延安”句意,我们追寻延安就象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就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延安精神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就像“春光”“雨露”“太阳”一样,表现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仰慕和向往之情。

3、读第2节,讨论理解代表性的事物,理解诗句的含义。

a、河叮咚的流水”当年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这句实际是讲人们在延河度过的革命岁月。

b、“枣园梨花的清香”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实际指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c、“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讲大生产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d、“讲话的会场”讲当年重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连用四个“追寻你”,采用排比句科学性出了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向往和依恋之情。

4、各自轻读第三节,讨论理解词意,句意。

“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代表现代化。

“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

“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种类、数量很多,使用很普遍。

“破旧的茅屋”代表贫穷的生活条件。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那种火热的斗争生活。

5、指名朗读第四节。

“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上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是说延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绝不能丢。

6、有感情朗读两节,概括意思。

7、轻读第五节,理解:

“灿烂辉煌”形容延安精神光芒四射,崇高伟大,

“行尸走肉”,比喻有些人尽管活着,但只是躯壳,没有灵魂。句意:延安精神崇高伟大,市区延安精神就如同失去灵魂,没有它,我们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8、读第六节,理解:

“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

“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

“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出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含。

9、小结:诗中赞扬的延安精神具体指哪些精神?(全心全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相关心、爱护)。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延安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2、指导感情朗读。

作业设计:

1、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排练成诗朗读。

板书设计: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5延安,我把你追寻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五

《雾凇》是一片写景的课文,作者以的语言,描绘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样一个物理变化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灵感。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雾凇很美,大家想不想亲身去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播放录象,老师作讲解)。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课件)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施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是呀,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他的美了。

1、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想赞美一下它的美,好吗?

2、、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3、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4、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第三节)。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投影并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四、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板书:景观),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课件)。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

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b、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先自己在课文第二节中找找答案,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板书)。

a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课件)。

(3)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能形成雾凇吗?(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在东北三省的其他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所以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才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

(将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课件。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好的,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下!(齐读)。

4、谁来读读这句话的?(出示句子:最初像银线……银松雪柳了。)(引读)。

5、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7、(出示课件)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8、小结:

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五、总结全文。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六、作业布置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注重对学生进行词句积累训练,读写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化、运用。】。

评点作业。

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奇观。

29雾凇。

形成水汽——遇冷——凝结。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体会雾凇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具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刚才和同学们的聊天中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旅游,也游览过很多地方。今天老师就做一个导游,带领大家到吉林松花江畔去领略一下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雾凇(生齐读课题)。

2、老师这里收藏了几幅吉林雾凇的图片,我们大家先来欣赏一下。大家边欣赏边思考你看到的雾凇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雾凇。(映示:3幅雾凇图片)生回答自己看到的雾凇形象。

3、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生齐读句子,板书:奇观)。

评议要重读奇观,再齐读句子。

4、为什么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雾凇吧。

二、精读、感悟第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联系课文说词语。

例:银光闪烁:这雾凇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晶莹透明多美呀!(指名说词语)。

5、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齐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吉林的雾凇多美呀!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想)其实它的形成也别有一番情趣的,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你能从文中找出简要描写雾凇形成原因的`一句话吗?指名答(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映示:)。

自由轻声读第一句话,小组讨论雾凇形成要具备哪些条件。

生答有三个条件:(1)过于饱和的水汽;(2)遇冷;(3)凝结。

板书:雾凇(奇观)。

遇冷凝结。

过于饱和的水汽。

3、齐读第一句话,注意读好圈画的词语。

指名答(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的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弥漫飘荡涌笼罩淹没(映示:25句)。

理解重点词语:弥漫飘荡涌笼罩淹没。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雾气浓的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他词语好不好。比如:弥漫充满飘荡飘扬涌扑笼罩覆盖淹没湮灭,为什么?(指名答)。

齐读25句。

5、雾凇的形成是不是只要有了饱和的水汽就可以了?(不)那么它还需要什么条件呢?(生答遇冷),那要冷到什么程度呢?(生答零下30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可真冷啊!

我们这里最冷有多冷?(生答零下34度)零下34度水面刚好结了一层薄冰,而雾凇的形成气温要低到零下30摄氏度,真是滴水成冰呀!用我们课文里的一句话说这可真是:(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生答。

6、有了饱和的水汽和严寒的气温,这雾凇的形成还需要哪一个过程才能最终形成?(生答凝结)读读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生读,找,答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相机映示:68句。

(1)这蒸腾的雾气是不是一下子就凝结成了雾凇(不,它是慢慢形成的)找找看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映示词语)。

(2)雾凇在形成的过程中从形态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词语描写了雾凇在形态上的变化?(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7、雾凇美,雾凇的凝结过程其实也很美。你能把雾凇凝结时的美读出来吗?指名读68句。评价要求(你能体会出雾凇形成时的美,还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呢?)。

要求要读出雾凇形成时的缓慢和静无声息来。男生读,女生读。

四、拓展延伸。

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映示:课件雾凇奇观片段)。

多美呀!看了这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雾凇奇观,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读。

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松花江畔,欣赏着这大自然的奇观,你能不能用黑板上所列出的词语来赞美眼前的雾凇的美呢?(生思考,指名说)。

五、小结。

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它以独具的魅力和风姿而享有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的美名,难怪人们称它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生齐读。

六、作业。

1、小练笔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写一段话。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2、网上收集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继续了解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

七、板书设计:雾凇(奇观)。

遇冷凝结。

过于饱和的水汽。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雾凇奇观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吉林雾凇的美。

2、知道吉林雾凇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美与奇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二课《雾凇》,一起读读课题吧!

齐读课题。

2、课文中作者把吉林雾凇称为是怎么样的景象?

奇观。

(板书:奇观)。

【设计意图】语言简练,直奔文章中心,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3、怎样的景象可以被称为是“奇观”呢?

少有的罕见的不多见的奇特的壮观的。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这称得上是奇观的吉林雾凇。

二、学习第一小节。

过渡: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教。

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1、通过朗读你知道吉林雾凇奇观是怎样的?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板书并指导读好三个词语)。

2、这么美的奇观,真想去领略一番呀!

(出示课件:雾凇欣赏)。

说感受。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感受雾凇的奇美,通过谈感受使学生对雾凇进行的景色进行内化,同时锻炼表达能力。

3、真是奇观啊,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

三、赏读第二自然段。

1、真想了解这么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3、(1)我知道了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2)找得真准确,那雾凇形成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课件文字显红并相机板书)。

(3)一起来了解一下!

(齐读)。

我知道了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雾很多很大(引导学生感受雾美)/雾凇形成是缓慢、逐渐、循序渐进的过程。

【设计意图】(同样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的方法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主导,抓住“弥漫”、“阵阵”、“涌”、“笼罩”、“淹没”、“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最初……逐渐……最后……”)。

(4)相机出示课件图片、文字出示,让学生感受这个过程。

四、学习第三段,欣赏雾凇。

1、俗话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看雾凇最佳的时候是在清晨。清晨的松花江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欣赏)。

2、是啊,雾凇是千姿百态的,漫步在松花江上,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你也来赞一赞吧!

3、作者是怎样描述清晨松花江畔的情景的呢?

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

讨论:琼枝玉树千姿百态。

4、这么美的景象,怪不得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这是一首古诗里面的两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漫步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领略了雾凇奇特而壮观的景象,并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吉林雾凇让我们由衷赞叹“这真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真令让人心驰神往、赞叹不已!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用给出的词语,写一段雾景或一段雪景。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江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雾凇的。(出示江的话。——齐读。)。

六、交流资料:

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

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法与学法:教法:朗读教学法。

学法:读文读句相结合,图文并茂,触景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雾凇奇观。

2、师: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播放课件)。

二、探究成因。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师:在当地,有句习俗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先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分析: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这一自然奇观。在文中不仅能欣赏到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还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情景交融。学习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把原因及过程读一读,理一理,那么他们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就会更加丰富了。

教学目标:

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感受雾凇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能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一、导入,回顾设疑。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总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的确,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理解了生字新词,还初步领略了雾凇这一最为独特的景观,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自读自悟,与文本对话。

1、过渡:同学们,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板书奇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答案就在第二小节。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一边读,可以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

三、汇报交流,多方对话。

同学们,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了吗?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1、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雾凇的形成需要条件。(严寒季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2、吉林雾凇这一独特的奇观形成满足这样的条件吗?对照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

指名说。简单提一下摄氏度。(板书:4摄氏度 零下30摄氏度)。

(1)能理解过于饱和吗?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过于饱和,水汽很多?(弥漫 笼罩 淹没)把你找到的这句话读一读。指导读好这句话。

齐读。“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3)过渡:有了充足的水汽,有了低温度、大温差,美丽的吉林雾凇也就慢慢凝结而成了。

出示句子:

师:此时“渐渐地,……镀上了白银。最初……”

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点出(最初 逐渐 最后)。

指导朗读。老师范读,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师:原来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形成的。

3、谁愿意说说这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老师给你一些词,用上“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来说一说。

4、同学们现在一定迫不及待想欣赏一下吉林的雾凇奇观吧?配乐欣赏雾凇奇景。看完你有什么感受?说一个词。

师:难怪,在吉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示)“夜看雾,晨看挂,待到正午赏落花”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你能试着背下来吗?

四、总结。

第二天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我们来到松花江畔,走在十里长堤上……想象一下,当我们睁开眼睛,会看见什么?我们下节课再学。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十二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什么是雾凇?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默读课文,能不能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松花江畔就马上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惊奇、兴奋)那么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真会读书。老师在网上查找吉林雾凇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许多雾凇的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吸引住了,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那好,我们一块来分享。(播放雾凇图片)。

四、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2、是的,吉林雾凇就是这么的美,这么的神奇。请同学们看看课文和补充材料,想想哪些句子体现了雾凇的美。(生找)。

3、交流:

xx句一:“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出它的美。(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2)(指导朗读)十里长堤的雾凇如此的美,你能把他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赛读、齐读)。

(3)引读最后一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xx句二: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你从这句中哪些词感受到了雾凇的美。(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千姿百态”,还能换个词吗?(形态各异婀娜多姿姿态万千)。

(3)你能用这句话来说说你看到的雾凇姿态吗?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呀!难怪松花江畔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你们见过梨花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5)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什么?(雾凇)。

是啊,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动人,人们看到这美丽的雾凇奇观,怎能不由衷的发出赞叹(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什么呢?(师引读补充材料上的语句: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6)同学们,xxx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那是1991年1月,看到这一奇景时,也不禁赞叹道:(出示xxx的话)。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齐读。

到了1998年3月,江爷爷了解到吉林省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眼前再一次浮现出七年前所见的奇景,便欣然提笔写下这首七言绝句: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同学们,这“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美景来之不易呀!当xxx爷爷看到这一奇景,想到七年来,吉林省,乃至我们全中国,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我们的祖国在各方面更上了一个台阶,江爷爷不禁感叹道: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一次欣赏这美伦美奂的雾凇奇景。(生有感情齐读诗文)。

(7)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师在欣赏完雾凇后,也作了一首小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隆冬时节,北国江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晶莹夺目。

仰望松树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

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课后延伸:雾凇这一自然景观,除吉林外还有吗?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个性到共性,体会出形成雾凇的主要条件)。

既然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雾凇美丽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十三

知识与能力: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看图片、讨论交流感受雾凇的美以及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让大家先看几个词:

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这几个词使你想到哪些画面?

2、学生描述。

3、知道这几个词的来历吗?教师陈述:这是总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的雾凇奇观后,为此景所题的词。

4、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二、精读感悟。

(一)、奇观。

2、播放图片(配乐)师解说: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可当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松树和柳树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银菊,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3、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4、大家说的真好,积累的词汇真多。是啊,雾凇真美啊!真乃一大(奇观)!(板书:奇观)。

“奇观”的“观”就是“景象、样子”,那“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呢?(少见的、罕见的、希奇的等)。

5、那吉林雾凇究竟“奇”在哪?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语。

(1)、多。

a、“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都是雾凇,真多啊)还有哪个词可看出雾凇多?

b、“缀满”它可以换成“挂满”或者“盛开”吗?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c、指名读,读出雾凇的多。(评:这么多的雾凇,真是壮观!)。

d、小结:雾凇的奇奇在它的多,再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板书:奇)。

(2)、美。

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松花江畔,看到了这美丽的雾凇。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共同来感受它的多和美,好吗?齐读。

(4)、小结: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画卷啊,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形成。

1、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只有吉林的雾凇闻名全国呢?”想知道答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出示思考题:

(1)、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3、读后同桌俩人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

4、交流汇报:

(1)、谁来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写雾凇形成的原因?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那些条件?

(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什么叫过于饱和的水汽?(水汽就是雾气,过于饱和就是雾气特别充足,特别多。)。

出示“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读好这一句,注意断句。

(4)、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而成的呢?哪些句子是描写遇冷凝结这一过程的?(指名读)。

(5)、雾凇的形成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想读一读,好吗?听老师读。(师范读)。

(6)、听完了,有什么感觉?(真神奇、真奇妙!)当然这一过程是很慢的,你从文中哪些词可以感觉出来?(慢慢地、逐渐等)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镀上了白银。”

(7)、你能把这种缓慢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指名读。

引读:慢慢地,松针、柳枝都变了,最初。逐渐。最后......

随着这雾凇的慢慢形成,这景观也越来越美,你的心情是不是也越来越兴奋和欣喜?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出示:“最初是银线,逐渐变成了银条,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8)、下面我们不看书,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能不能把雾凇的形成过程说出来。(先自由练,然后齐读)。

屏幕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渐渐地,(),()。这蒸腾的雾气(),(),()。最初(),逐渐(),最后()。

(三)、赞叹。

1、过渡:经过一夜的工夫,美丽的雾凇奇观终于形成了,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再次播放图片)。

2、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什么?你想怎样去赞叹它?

3、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是怎么赞叹它的呢?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看着后面的感叹号,读出感叹的语气。(再指名读)。

评:你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

5、讲解这句诗的来源(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虽然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却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真可谓是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

6、小结:同学们,吉林雾凇不但多而且美,连形成过程也如此奇妙独特,难怪被称为闻名全国的一大奇观,见过的人无不这样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拓展延伸。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凇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雾凇怎么样?(一个字)(美)。

3、好,让我们美美地读课题。(师评价:读得真美)。

4、老师这里还有几张更美的图片,想看吗?

5、幻灯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6、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你们有一定有很多词语要送给雾凇,谁来?”(生回答,师适时表扬,你说得真美,你的词汇真多。)。

二、新授。

第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找出你感觉到特别美的词语,画下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番。(我们要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指名生说。学生互评(你们觉得他把这个词语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再指名生读。(这些同学读得真美呀,老师发现大家都很想读了,好一起读)生齐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词,听好了。(缀满)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听出了雾凇的多。)(你们也想读一读吗?)你们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真棒!

3、能把这些美丽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雾凇的美读出来。生齐读第一小节。(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雾凇图。)。

5、指名生回答: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写出了雾凇出现的时间。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写出了雾凇的名气之大。

6、这么美的雾凇奇观就在我国的吉林,它闻名全国甚至是举世闻名,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奇观而感到自豪。好让我们读出心里的自豪,读出心里的骄傲。生齐读课文。

7、你们看,作者抓住了雾凇形成的时间,雾凇外形的美丽,以及雾凇的名气,让我们很好的认识的雾凇,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是可以借鉴的。

8、通过你们的读,老师感受到了雾凇那神奇的美,这么美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二自然段。

1、我们一起默读第二节,聪明的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名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3、指名生说,幻灯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找出雾凇形成的三个条件。

5、生反馈,师相机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生齐读二遍。

6、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真好。下面老师有个疑问: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从哪里来的。这雾气又是如何遇冷的?请你们帮老师找一找。

7、学生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8、指名介绍。(你们看这雾气多吗?应该怎么读呢?抓住“弥漫”,“阵阵”)指导学生反复读,去体会雾气之多。师:这些弥漫着的阵阵雾气在夜幕降临时,它们就会(学生回答:遇冷)把这句话读出来。师说:(我们冬天最冷也是不过是零下七八度左右,而在此时地松花江边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十摄氏度,我们是可以想象到那种寒冷的。你还能从课文中别的地方找到对寒冷的描写吗?是的只有在这种严寒的季节,才能为雾凇的形成创造条件。)同学们,零下三十度呀,多么的冷,谁来感受它的冷。

9、指名生读,(可以多找几个读,再齐读。)。

10、具备了前两个条件,雾凇的形在只剩下最后一步了。师指板书,生说:凝结。

11、幻灯出示。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走近松花江的十里长堤,去看看雾凇形成的过程,去感受一下这个过程。

12、你感受到了什么?(美,—————————)雾凇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形成过程的慢。

13、请你读一读。(指名生读)学生评价。(慢吗?抓住哪个词就读出慢来。)可以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说话。学生互相帮助读,学生赛读。教师评价(你们真是读书的`高手,知道抓住关键的词语来读课文,真棒。)。

14、随风飘荡的雾气在遇冷时,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附在了路两边的松针,柳枝上,你们看最初(学生答),逐渐(学生答),最后(学生答)。

15、让我们同桌互相去读一读,体会雾凇的慢慢变变化的形成过程。(同桌读。)。

16、好,哪组同桌想来展示一下。读出来让我们再次的去体会这个过程。

17、师表扬:你们读得真棒!还有哪组想来读,多请同学读,再齐读。

18、是的,“最初,逐渐,最后”这几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也可以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20、让我们回到松花江边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再整体去感受雾凇的形成。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1、现在同学们一定都比较清楚雾凇的形成了,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

幻灯出示题目。

学生同桌练说。

指名说,师评价(你学得真快!)())你说得真流利)。

学生齐说。

第三自然段。

1、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同学们看。

2、出示图片:(十里长堤上都是银松雪柳的图片)。

3、让我们一起和游人去十里长堤上看一看吧。读。

4、师读: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感情读出诗句)。

5、真美呀,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站在江边的我们看到这洁白晶莹的雾凇,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千树万树的梨花就是我们()的雾凇。

这就是()的雾松,这就是(()的雾凇————。

而这让我们赞叹无比的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吉林雾凇名扬海内外,我们会无比自豪地对全世界说“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三、小练笔。

1、美好的东西要与大家分享,这么美的雾凇,我们一定要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做广告是最有效的办法,现在就请你们为雾凇写写广告语,把我们美丽的雾凇推向世界。

2、指名生说。师适当评价。(你写得真好,你的朋友听了一定会爱上雾凇的。)(你都快成为一个小作家了。)(你介绍得真详细)。

四、课外作业。

我国除了一个雾凇奇观外,还有很多的奇观,请你们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工具收集详细的资料,然后在班内交流。我们比一比,看看谁介绍得最深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十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美丽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导入

观察雾凇图片,谈感受。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朗读本段,读出雾凇的美丽动人。

出找到的词和句,做小小批注,四人小组交流。

(1)、什么是雾凇?

(2)、它为什么出现在松花江畔?

(3)、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汇报:

(1)、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雾凇)这里的“饱和”怎么理解?

月……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出示课件)看图,这符合雾凇形成的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比较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

a、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4)、这些松针、柳枝有何变化?“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

朗读:这么充满魅力的雾凇奇观,这么精美生动的语言,我们也得用饱含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啊!(自读、齐读)

4、指导背诵。(抓关键词)出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

1、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说说雾凇有些什么姿态?

(2)、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3)、指名说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b、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带着赞美之情朗读课文)

结合,延伸课外。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自然景观富有情趣(课件出示画面)用文中的一些词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2、交流,说一说。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十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雾凇》(板书:指导淞的写法)齐读课题。老师这儿有几个词,大家自由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寒风吹拂、银松雪柳、雾气缭绕、琼枝玉树。

生:自由读。

师:从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仿佛听到了些什么?

生:说。

生:说。

第一段。

师: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词语,真是了不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吉林雾凇和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并成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课文中就有这么一句话说出了这一点(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为什么被称为奇观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生:自豪。指名读。齐读。

师:“这”(红字凸显)到底指的是什么?到第一自然段中找找看。

生: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阳光闪烁,美丽动人。(出示此句)。

师:你们真会读书,找得非常准确。读读看,这些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出示填空:这真是__________的雾凇啊!)。

生:汇报(美丽、壮观、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相机指导朗读。

师:大家说得真好。

第二段。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松花江吉林市流域的示意图(出示流域图,结合图示进行讲解:绿色闪动的流域为松花江上游,冬季冰层厚度达到1米以上——找一个头较小的学生比较1米高度,人们可以在上面开车、游玩、凿开冰层捕鱼——出小图;蓝色闪动区域为松花江丰满电站拦腰截断的下游,经过发电机轮组,温度可以达到4℃左右,形成层层雾气)。

师:刚才老师介绍了松花江流域冬季的情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看一看文中是怎样描写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的。

生:自读。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我们尝试着复述一下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吧。(出示填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

生:指名2人复述填空。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课文学得比较透彻,如果能读出感情来就更好了,谁来试试。

生:指名两人读。

师:刚才同学的朗读,抓住了要突出的地方,读出了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真不简单。

师:课文学到这,我想考考大家,雾凇到底是什么东西,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谁能用最简单的话回答。

生:答。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我们通过一个动画短片再来加深对雾凇成因的了解吧。(出示:动画)。

师:正是因为如此复杂的成因,所以,吉林雾凇才被称为天下奇观。你能对吉林雾凇称赞几句吗?(出示:雾凇真是_________!)。

生:说。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

第三段。

师:经过这么复杂的过程,一夜过去,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样的美景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答。

师: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奇观吧。(出示图集)。

师: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说感受。

师:从你们的表达中,老师感受到了雾凇的无比美丽。前爷爷看到如此的美景以后也写出了“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这样的佳句(出示)。同学们,你们能为如此美丽的吉林雾凇写一首小诗,或是一句话,也可以为它设计一个广告语。试试吧。

生:汇报。

师:咱们班同学真是太了不起了。课后将雾凇介绍给家长,也可以去了解一些其它的自然景观,咱们下节课开一个自然景观的交流会。

美丽壮观。

成因奇特。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扫清文章中的文字障碍。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课文,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5、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要求会写文中要求会写的字。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可能回答: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同学们说的很对,虽然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但这时产生了一种奇观,那就是有的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著名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走进课本,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用多媒体播放图片)。

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1、把阅读中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不明白的语句画出来。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3、不明白地方与同学和教师交流。

4、与同学一起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要求先读后写。

5、师生之间展示预习的生字生词和主要的内容。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特点:在第一自然段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特点?2、讨论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教师板书)3、齐读这两个词。

4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5、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话,初步体会雾凇的特点。

10、小结:这松花江畔的吉林雾凇真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观啊。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话,读后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2、边读边思考,并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3、用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一句。

4、学生单人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雾凇形成的条件小组交流后教师明确:

一是过于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

5、那么吉林的松花江畔的雾凇形成的条件满足这两个吗?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两个条件并交流:教师明确: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此段表现也了第一个条件。

6、那么第二个条件是怎样满足的呢?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默读课文后。

交流后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7、教师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1)、自由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2)、再读,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理解雾凇凝结时的情形。(3)、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雾凇形成的经过。

五、精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2、感受雾凇的美景: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雾凇的全景和特写。

3、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美?(看课文插图和多媒体图片)。

4、、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学生交流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2)、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指导学生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以《假如我是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学到的《雾凇》这一课的内容。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自己在练习本上写题纲。

2、小组之间进行自由讨论交流。

3、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介绍。

4、全班师生共同进行评议。

七、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感受到了吉林雾凇这一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八、作业。

由于同学们都在农村,现在正好是隆冬时节,请同学们观察早晨田野里的霜冻,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如果天气好话,留心一下太阳出来后,霜花逐步溶化的过程,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个小短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雾凇。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雾凇的教案设计篇十八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过程与方法。

1、复习旧课,揭题导入,观看录像,自读课文。

2、借助课件,感受景美,了解成因,体会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复习《九九歌》。

(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2)、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

(3)、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在这季节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揭示课题。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我们这里万物萧条,树木凋零。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林松花江边却有着奇异的景观。那就是----雾凇。

(2)、板书课题,齐读。雾凇很美,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奇妙的雾凇世界.

(3)、播放视频,观赏雾凇。《雾凇》优秀教案|《雾凇》原创教学设计。

(4)、看到眼前的雾凇你想说些什么?

是呀!同学们都特别的喜爱雾凇。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这美丽的雾凇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第一小节。

二、精读课文感受景美。

1、学习第一段。

(1)、吉林雾凇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齐读这句话,理解“奇观”后,出示雾凇美景图,欣赏奇观。

(2)、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体现出了这个奇观?

学生回答后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名读。

(3)、想想看,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懂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板书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4)、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2、学习第三段。

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1)、观赏着这美景,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她的美呢?用你最喜爱的、最美的词或你最熟悉的词说。(板书千枝百态琼枝玉树)。

(2)、同学们在课外一定读过很多诗,能吟诵一两句描写雾凇的吗?

(3)、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来赞美它的呢?请同学们轻声第三自然段。

(4)、生答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读、品这句诗。想表达一下你的情感吗?再读这句诗。

(5)、谁来告诉大家这句诗中的“梨花”原来指的是什么?

(6)、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你们觉得妥当吗?谈谈你的看法。(雾凇和雪花一样,都是洁白的,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小结:看来作者用这句诗来赞美雾凇是最好的了。我们也用这句诗来赞美一下吉林的雾凇。吉林的雾凇就像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学习第二段。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二段,(出示问题)。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雾凇形成所必需的条件?

(3)、(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4)、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告诉我你的发现。(板书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

(5)、请同学们观看一下雾凇的`形成过程(多媒体播放雾凇形成的过程),看后谁来再说一说这个过程。

(6)、吉林的松花江边有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请同学们再从第二自然段中找找看,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来。汇报交流。

(7)、老师明白了,在吉林的松花江边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所以能形成美丽的雾淞。不知道形成过程怎样?同学们试着用波浪线画一画它的形成过程。

想想看这个过程怎样?我们交流一下。

(8)、雾凇的形成过程给你的感觉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试着把这些词语圈出来,相互交流一下。读出你的感受。出示“这蒸腾的雾气……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引读,指导朗读。

小结: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像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人们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观)。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下,清脆朗读声中,再次欣赏雾凇的娇美身姿,感受祖国的美丽。(播放视屏一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画面)。

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玉树琼枝千姿百态。

奇观。

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75054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