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其它方面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呢?赶紧来看看下面的总结范文,相信会给您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一
21世纪的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已居于核心位置,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定位在让学生学会思维,尤其要具有创造力.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品质的重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顿悟不仅影响着教学高潮的形成及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顿悟.简言之,既人们对长期探索悬念而未解决所得的一种突法性领悟,亦即潜意识蕴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的瞬间表现.)今天,电脑的功能取代了人们许多机械操作和思维活动.因此,利用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是势在必行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时代赋予它的使命!
作者:吴惠仙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广东开平,529300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2009“”(5)分类号:g42关键词:设疑激趣展开想象发挥联想竞赛促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二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通过质疑、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提高语文能力,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自主学习;营造氛围;开展活动;培养能力。
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借教具帮助领悟,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自主学习的意识中。
二、营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受益终生。新课程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动手实践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主题,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性学习。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综合性学习”就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如在上综合实践活动《桥》时,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桥的知识;搜集和拍摄有关桥的照片;搜集有关桥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包括有关桥的名称的由来);回想自己读过有关桥的诗文;搜集有关桥的对联、谜语、谚语、成语以及有关桥的传说和故事,等等。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分组交流,然后集体汇报,再让他们写成专题报告,并且每组同学要向全班同学口述专题报告内容,之后,组织同学进行讨论、评估。同学们有了亲身体验,教师再适时点拨,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自愿组织,自主策划,自行实践。这样的学习,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同学们自己动手,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三
发散思维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需从培养发散思维抓起。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来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索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我就这个课题作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发散思维氛围,激发发散思维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小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精彩、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小学生喜欢接触大自然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同学们,我们学习《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已经访问了德高望重的老桥,枝叶繁茂的树林,清凉的山泉,还有飞流的瀑布……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访问草地里的小虫子,你们喜欢吗?”同学们格外兴奋地说“喜欢!”。“在访问之前老师有三个要求:第一,同学们要与小虫子玩。第二,要和小虫子交流,记住小虫子对你说的话。第三,把小虫子说的话告诉老师或者同学。”同学们明确要求后出发了。大家来到草地上,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去寻找自己知心的小伙伴。不一会儿就传来了学生与小虫子对话的声音:农同学对着一群正在寻食的蚂蚁说:“同伴们,快来,跟我去找虫子吧!”杨同学正对着在花丛里打转的小蜜蜂说:“嘿!蜜蜂阿姨,您快点,别磨蹭了,家里的.阿姨叔叔正们等着你的花粉酿蜜呢。”……十分钟过后我组织学生回教室学习《草虫的村落》,采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的精力引入课文。“同学们,刚才大家都找到自己的知心伙伴,下面我们随同作者一起去看看他的知心朋友们吧。”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发散思维,激发求异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部作品同一篇课文,甚至同一个句子同一个字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草虫的村落》第五自然段时,这个自然段中“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是课文的隐含内容,这个片段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最佳切入点。教学时,我这样设计,抓住“交流”、“攀谈”关键词设疑,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攀谈些什么?让四位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其中一位学生扮演蜥蜴,另外三位学生扮演小甲虫。(教学论文)甲虫1说:“伙伴们,快来看,有一头大象来捣毁我们的村庄了。”听到甲虫1这么一说,甲虫2便来看个究竟,甲虫2说:“大象有长长的鼻子,那不是大象,是恐龙。”甲虫3听到吵闹声走了过来说:“瞎说,恐龙早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还有什么恐龙。”甲虫1、甲虫2疑惑地望了望甲虫3齐声说:“那是什么呢?”甲虫3说:“那是鳄鱼。”甲虫们的争论声传到了蜥蜴耳朵里。蜥蜴大声说:“甲虫朋友们,别吵了,你们说的都不对,我叫蜥蜴,恐龙是我的祖先,天气太热了,口很渴,想找个水塘洗洗澡,喝喝水,路过你们这里,不是来伤害你们的,让你们受惊了。”这时甲虫们心里的石块才落了下来,友好地邀请蜥蜴来做客。蜥蜴接受了甲虫们的邀请,来到甲虫们的村子,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甲虫都来接见蜥蜴。有的甲虫说:“你的嘴真大呀,我们全村的人都可以在里面住了。”有的甲虫说:“要是你在这儿住下,就没有谁敢欺负我们了?”蜥蜴说:“我不算大,我的祖先比我大几千倍呢,要是你们见到我祖先,一定会吓死你们一大片。我祖先身材最大的是震龙,它的身长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达130吨!也就是说,二到三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而如此沉重的庞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它那硕大的巨脚每一次踩到地面都会使大地发生颤抖,就像地震一样。”甲虫们听了都惊呆了。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尊重并激发学生的这种独特性见解和感受,在总结时鼓舞学生“你们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非常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从而鼓励了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发散思维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萌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了锻炼。
三、扩展发散点,激发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师要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在教学《草虫的村落》结束后,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行随堂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子。有的学生写道:“今天,我又趴在草丛边,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在我眼前,空前变大了,小草成了大森林。一群小蚂蚁,每只嘴里都叼着食物急急忙忙往高处赶,我想它们一定预测到洪水要暴发了,全体出动把家搬到安全的地方,我想帮一帮它们,可是我又怕惊吓到这些小精灵们,我恨不得变成一只蚂蚁帮着搬东西。”通过这样的训练,教学形式的多彩多样,不让教学局限于教室,室外与室内结合,角色表演、学生互动、随堂练笔等,课堂教学内容生动丰富了,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丰富了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心灵舒展、个性张扬、情感释放的自由场所,语文课堂应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形成新知的肥沃土壤,能让学生自由表达见解、能有自己的想法,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四
(福建省顺昌县第二中学)。
心理素质指个人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心理素质,是人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诸种品质上的特征。对中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的表现在:自尊、自信、自强以及乐观、进取、果断等。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条件。
1.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语文知识。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较为全面地掌握古今中外文学知识。第二,较为系统地掌握语言文学知识。第三,具备较全面的语文技能。
2.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
现代的语文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训练,而是无所不包的百科世界。所以,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必须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说简单一点就是语文教师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知道,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想象,一个郁郁寡欢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生动活泼,一个自怨自艾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鼓舞和激励。要让学生战胜自卑,自己首先必须自信,要让学生不冷漠,自己首先必须热忱,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熏陶学生。
二、利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的。而中学语文课文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权威性、示范性。课文自然成为我们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最直接、最恰当的材料。()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几乎可以涵盖我们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的各个方面。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难点。我们可以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让学生先做口头作文,然后再把自己所讲述的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心理素质。从教会学生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说,是语文技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还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口语表达,其内容可以是国家大事、校园新闻、个人感悟等。
好的书法作品能够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在班上举办书法讲座,教给学生书法理论知识,让学生每天练字,并做到持之以恒,告诉他们一笔一画地认真揣摩、细致练习,就能养成先思后行的良好习惯。还可以让学生保存书法作业,从不断的对比中感受自己的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语文教师应该勇敢承担的重任,在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基本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五
第一,教给学生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学生掌握了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就能有效地根据众多的、零散的信息,得出一个最佳的答案。比如,教学生给课文加小标题、编写提纲、列图表等等,其实就是在教学生抽象与概括。学生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后,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去把握文章的段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
第二,设计收敛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收敛思维的训练形式主要表现为选择题。供选择的材料可看成是发散思维所得出的多种结果,选择的方法就是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选择的过程就是收敛思维的过程。比如,就一篇作品给学生提供几个标题,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的标题。
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要经由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从收敛思维到发散思维,即“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经由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为解决问题须以知识经验为前提,也就是须以以往收敛思维的产物为前提。调集有关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通过发散思维,使最大可能的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途径。而这些假设或途径中就包含了在相对意义上最佳的、富有创造性的结果。当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后,便需要及时改变思维策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收敛思维。由此可见,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推进的思维程序,在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行程后,才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因此,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应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全过程。比如,让学生在学习了小说《项链》后续写这篇小说。首先,设想贫穷的路瓦载夫人从佛来思节夫人那儿收回了项链的巨款后,她将怎样重新开始她的人生旅途。要求每人必须作三个以上的推想。然后,选出一个最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推想,写成作文,从而完成由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的全过程。
人的思维不是一种单纯的智力操作,而是与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这一点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因为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还得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他们强烈的创造动机,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六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主见,在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学生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好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参加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也可以说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俗地讲,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学习。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自主学习是可以给学生带来数不清的益处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等等。既然自主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这么多的好处,那就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总结为以下两点。
“自主学习”就是小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如果小学生自己不想学,那么谁也教不会,所以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的情绪,形成新的“我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要想让小学生形成这种积极的心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那么,怎样让语文这一学科有足够的吸引力呢?或者说怎样让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要保证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丰富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也可以加上一些有趣的肢体动作来吸引小学生,还可以在讲课过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身边的典型事情或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歌词等等。除却以上,语文教师要把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起来,不要只是干巴巴地讲,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2.语文教师要妥善合理地安排语文课堂,让课堂变得动静结合。语文教师可以先给小学生讲解一些知识,然后要让小学生都动起来。因为小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总是不断地讲,小学生会进入疲劳状态,从而产生厌倦的坏情绪,所以,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时间,讲到这节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就让小学生动起来,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比如说让小学生来说一说刚刚都学到了什么、让小学生说一说希望如何上语文课、语文老师组织一些智力问题来让小学生来抢答等等课堂活动,做完这些课堂活动,然后语文教师再继续讲知识点。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3.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小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带领小学生进步。一个老师有魅力,并不是因为这个老师穿着有多个性,外表有多光鲜,而是看这个老师是否具有丰富的知识、专业素养和较高的素质,只有老师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综合素质,才是有真正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要做有魅力的教师,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只有小学生对语文教师有兴趣了,才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师性”。
4.语文教师要给小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多给小学生表现的机会,多表扬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小学生来回答。语文教师要多制造一些问题,最好是让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然后给予表扬。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5.语文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有些小学生上课不爱发言,下课也不爱和别的同学一起活动,这是自卑的表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来帮其树立信心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每天都朗读一遍自己的优点,可以增强自信心。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结论,让每一个小学生写出同桌或者前后桌同学的几条优点,然后交给同桌或者前后桌的同学,也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每一位小学生的优点,这样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自卑的同学,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多带领这样的同学参加活动。在课上多安排这样的同学回答问题,无论回答得正确或者错误,都不能批评,如果回答正确,语文教师要表扬其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如果回答错误,语文教师就要表扬其勇气可嘉,鼓励其再接再厉,以后多发言。这样慢慢地自卑的同学就会变得自信,而他们只有变得自信了,才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兴趣,小学生才会有积极性,才能促进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这样老师讲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得全盘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而且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都过于强调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知识教学都被看得很重,而忽略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从而禁锢了小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学也陷入了公式化。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法,要采用放手式的教学方法,不要把小学生抓得太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只制定一个学习的框架,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填充这个框架。语文教师让小学生课前预习,然后课上让小学生根据全班同学的发言来总结这个知识点。语文教师也不要把授课内容局限于教材上,可以推荐小学生去看一些课外书,或者给小学生打印一些资料,这样有助于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观点,不要因为小学生的观点与自己所想的不一样就否定小学生。如果语文教师毫不留情地否认了,下一次小学生就不敢有自己的观点了,小学生自己就会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所以,对于小学生的观点,语文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绝对否认。语文教师只有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部分,学会适当放手,才能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七
内容摘要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好小组的合作精神,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且把握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呢,我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的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我创设了图片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我先将有关的图片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或去过草塘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参观在‘北大荒’的一个草塘。”然后请学生说出对草塘的感觉。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迷人”,还有的说“很清新”,于是我就顺势问他们:那为什么作者要叫它可爱的草塘,而不说它是美丽的草塘呢?”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了。通过图片情景的创设,既给了学生直观的认识,又引发了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另外,除了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还可以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我播放了配乐,使学生的情绪先受到感染再学习课文。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下面还是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课前利用音乐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使学生融入情景中去。然后请学生想象,假如你在这种情景之下,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不用我教授,学生也能体会到人们悲痛的心情和对总理的热爱。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让他(她)来做好组织工作,从而保证了每一次的讨论结果。另外,我还会给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教《古诗三首》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朗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小组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情感。(2)我会理解。古诗的教学应避免老师逐字逐句地解释,所以要求学生借助参考书自己去理解发挥。(3)我会画图。根据课后的要求,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其中一些诗句的景象出来。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提出问题。有学生就问:“住宅是对人来说的,为什么蟋蟀这种昆虫也会有住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会问:“为什么蟋蟀可以做出那么复杂的住宅?”随着这些问题就可以层层深入地去学习课文了。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在教《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分四大组来进行表演比赛。自己根据课文来编剧本,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安排时间排练。因为要表演,所以学生得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一层去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任意发挥,我重点强调了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是评比的关键。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评选出最佳男演员和女演员,还有最佳小组表演等奖项。另外,我在语文教学中还采用过采访这一方法。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内容是写“成功的滋味”。我先让一些学生介绍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成功,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学生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展现,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邮箱:angelmissyou@。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八
第一,教学生要首先理解发散点本身。发散点所蕴含的内容,是发散思维的依据。要进行发散思维,就得把握发散点的实质,理解发散点本身,这样,发散思维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评《失街亭》,或从批评诸葛亮的角度来评,或从批评马谡的角度来评,或通过比较综合来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读懂《失街亭》都是其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学生根本没读,或者根本没读懂《失街亭》,那么,他的多角度思考就没有其生长点。
第二,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学生读《滥竽充数》后写读后感,要求必须从通常批评南郭先生的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即替南郭先生辩解。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第三,设计发散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可以设计多向思维的一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比如,出一个作文题,要求学生思考与此题相反的观点,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再要学生就此观点写出5个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侧向思维训练。然后,就5个题目中的一个进行联想,根据联想的3条基本规律写出至少3个联想。通过大量的发散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求异性,让学生能够自如地寻求新的思维领域。
作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既离不开发散思维,也离不开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仅有一个最佳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向这个答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游国经《创造性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就是要教他们对由发散思维所提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求得既新颖又合理的`最佳答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九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行的深入,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人文情怀。
本文从立足课堂阵地,攻占人文高地入手,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能够改革现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全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好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榜样,在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和素养高低对学生是有着很深影响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自己多读多听多看,能够顺利地把握每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可以参加培训,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只有教师有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学生有好的人文素养。
再次可以完善考评机制,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考评,让教师从评价中积极改进和进步,这样有了学生的评价,教师就会更清楚学生所想和所要,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这就必然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然而教师教学往往立足于自身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甚至其他问题。
教师要改正自己在教学中思想的转变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会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和进步。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小学教学中无论什么素质的培养都要在课堂中完成,小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来源于课堂,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要远远超过课后的很多训练和课后作业。
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在这四十五分钟之上。
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等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游戏或者分角色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更加方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能够将教材分析透彻,现在的教师很多都不认真备课,认为小学的教学并没有什么难处,然后就胡乱讲一通,其实这样对教学效果的达到是很不利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是最不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
xx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有机结合。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什么是发散思维?那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游国经《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其特征是“思路不为习惯所囿,而是能够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何炳骅《语文教学系统理论纲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要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一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观之,语文素养之于语文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体会。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所以在教学中要变换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避免单调地较长时间地从事一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搞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有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民主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师生的交往活动也应当充满尊重、宽容与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欣赏课文,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
三、开发语文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在扩展阅读中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把握好课堂资源外,更要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如课外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
四、在生活中积累、感悟、体验。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在生活中去积累、感悟、体验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五、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将让孩子终生受益。如预习、及时复习、读书、背诵、写日记等习惯,是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的前提。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语文能力体现的载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通过语文时间活动来进行提升。组织学生还开主题队会;办语文手抄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让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充分认识到语文素养是教学的核心。我们只有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对国家未来负责。
本人,大学专科学历,高级教师,中共-党员。七十年代末,踏上教坛,一直辛勤耕耘在农村教育这片沃土上,足迹遍布新田镇山山水水,担任村完小教导主任, 校长,本人曾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和奖励。总之,荣誉只能说明过去,而今迈步从头越,本人将一如既往的以火一样的热情,投身于小学教育教学,钻研新课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力求让孩子的心灵涌动创造的激情,让生命的原野盛开着智慧的花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只一支拙笔,妄写五味人生,千时百日磨砺,但留一抹沉香。”
语文的能力无外乎听、说、读、写,本着这一点,只要同学们持之以恒的坚持按照以下的方法去做,多读、多写、多听、多练,多记、多问,抓住一个“勤”字,围绕一个“思”字,积累学问,灵活创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的成绩,提高语文素养必将指日可待。
一、 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文字是语言的材料,见到“生字词”就要想起小、字典这位无声的老师,在他的帮助下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不等、不靠、不放、不模棱两可。
二、 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人靠衣裳马靠鞍”,书写是语文的脸面,字如其人,好的卷面令人赏心悦目,差的卷面叫人残不忍睹,将直接严重影响语文成绩,阻碍人际交往。平时就要积极练习书法(先练楷书,后练行书),做到书写认真、工整,美观,“字字入心”,不写错字,不写别字,不写繁体字(书法创作时除外),不忽视标点,不乱涂乱画,不潦草应付。
三、 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积累运用基础知识是阅读、作文的一大前提,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课下善于搜集整理老师讲授的或各种课外书,练习题中的语文知识,包括成语运用、词语辨析、语法修辞、典型病句、标点用法、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文言词语及句式等。牢记于心,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句子仿写、排列句序、连贯句意、语言交际、阅读、写作中。
四、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课外书刊是语文学习的翅膀,自有多读才能自由翱翔于语文的天空。应做到一日不能无书,见到课外书刊就如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要博览众长,博闻强志,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不看不健康的书籍,不只一味蜻蜓点水,不求甚解。
五、 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思考是语文学习的灵魂,读书笔记是整理思想、收获语文的工具。品评美文佳段,感悟思想火花,做到深入、实用、不浮漂、不半途而废。
六、 养成做文摘的习惯
好词妙句如星如玉般散布于各处,做文摘好比是采星摘玉,沙里淘金积少成多,必然会大有收获。一篇文章可能影响我们一生的思想,一段佳句可能令我们的表达妙笔生花,一首歌、一个笑话、一个故事、一副对联、一个歇后语、一个谜语、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描写、一段名言……像一朵朵鲜花开在我们的语文乐园。语文课本、课外书刊、广告电视、别人口中等都可能成为我们做文摘的来源。可摘写,可复印、可剪贴。“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你的笔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吧!
七、 养成高声朗读的习惯
朗读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只要情况允许就要出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意思,体味感情,加深感受,加强记忆。朗读时应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顺畅无误、声情并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别字、不崩字、不吞吞吐吐、不平淡无味。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二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藏族地区以藏语为母语、以藏语言为语言环境的农牧区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藏语文作为自己的母语能够适应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是藏族地区的汉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教学一直是汉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费时多而收效微。很多孩子写起作文无非就是“怕”、“厌”、“慢”、“被动”之感觉。提起笔而无从下手,语句表达不清,概念混淆,倒装句,错别字连篇。东拼西凑,内容缺乏真情实感,流水帐式;假话空话连篇,而且内容枯燥单一,不是牛羊,就是草原,不是吃饭就是写作业、睡觉,文中丝毫没有其他篇幅,干巴巴无表情达意,写作文成了学生“头疼”的一件大事,而批改作文则往往要花费更大的功夫,学生写的内容不多,老师批改的却比学生写的要多。每次批改下来、改得体无完肤、面目皆非、红字满篇。然而结果呢?收获却微不足道。这种作文综合症大大阻碍了汉语文教学的效率,使藏族地区的新课程改革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而要改变这种滞后的状况,就必须从提高这些孩子的兴趣入手,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和自信心才会有进步,有成就感,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哪些想法、感情和词语。”因此写作的初始阶段特别强调感情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本人在偏远牧区村级学校从事汉语文教学已达十年之久,总结了一些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经验,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供同仁们一起讨论、交流。
1.从字、词、句下手,激发兴趣。
流利的话语、准确地语言表达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所以应该从字、词、句入手,抓好基础,为写作文夯实基础。
2.打破“母语原则”,大力提倡“汉语普通话日”
长期的“母语原则”,使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很差,影响了汉语课的正常开展,因而也影响了学生的写作,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全校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和支持。让全体师生在学校坚持说汉语普通话,普通话日不说藏语,也可以规定每周星期二、四或一、三、五为全校“汉语普通话日”互相监督,持之以恒,这样下来,学生地汉语会话能力和表达能力一定会有进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避免了以往那种“怕说”“被笑话”的心理倾向,也增强了对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力。
3.分档推进原则。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各有长短”。我们的学生也一样,有“优”、“良”、“中”、“差”之说,这就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作文也一样,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作文写得好,而不能一味地去欣赏他,鼓励他,看重他;有的学生写得一般,就不能放任自流,置之不理;有的学生差,就更不能一味的去批评他,或用伤害性的语言来斥责他,一味的批评与斥责,会对学生的心灵留下伤痕,从而失去了往日的自信与追求,大多数老师往往在这方面犯下大错,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我提倡对学生采取分档推进的方法,写不同层次的作文,并让优等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学困生,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在平等、亲切的氛围中不断得到进步。
4.利用多媒体,开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偏远藏区尤其是牧区学校的环境相对封闭,儿童远离城市,生活单调,枯燥,老师利用课内外时间收集些图片资料,利用多媒体直观的演示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观察,大胆自由创作,这样即开拓了视野和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积极性。
5.鼓励学生写作文后记。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上完一堂课,都会有课后反思,找出不足,总结得失。我们也应该让学生每写一次作文,让他们总结得失,取长补短,持之以恒的做,写作水平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6.组织游戏,创设习作的情景。
师生在课堂内外,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感受此次游戏的情景,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使学生置身于快乐、紧张的氛围中,游戏情景,可以是激烈,热闹的比赛场面,如:劳动比赛,体育比赛等,可以是得胜之后的快乐,也可以是人物特写等,内容不限。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创设情景,能使学生体验到具体的情景,渲染了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引发创作灵感,产生习作欲望,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7.少写命题作文,提倡个性作文。
平时应该写一些看图作文或一些熟悉的事物,不宜过多的强调形势,对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刚刚学习写作文,就教给学生应该怎么样说,怎样写、怎么样好、怎么样不好无异于给学生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学生感到作文可怕,困难重重,并渐渐失去对作文的信心和兴趣。相反;如果减少了对作文的统一要求,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张扬个性,使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愉快的事,从而爱上写作。
8.评价作文,重中之重,不可忽视。
作文评价是习作教学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教师在习作评价中往往包办多于自主,教师常常把学生的作文改得体无完肤,面目皆非,致使学生挫败多,成就感少,作文是学生心血和智慧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评价要注意方式、方法、评语要恰当,有针对性、鼓励性,不能以偏概全,不认真评改与评价无疑是对学生创造的漠视,长期以往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成就感,打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评改不慎有时也会挫伤学生。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艰苦练习后,如果看不到什么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于鼓励,就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把写作文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采取竭力捕捉闪光点,以各种形式激励他们,让学生感受成功。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一旦发现学生有点滴进步,比如一个词用得好、一句话用得好。我就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这个词用得真好,”“这句话写的真美”等,有些学生阅读面广,在作文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传说故事、名人名言、古诗词句,老师在评语中不妨送上一句“你真是写作高手”,“你是未来的小作家!”等,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关注着他的进步,并和他一起感受着这进步带来的快乐,所以说,评价至关重要,我们每位老师不容忽视。
总之,要想培养和提高藏族地区小学生的汉语习作兴趣,就要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引发创作灵感,使学生产生习作欲望。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才能登上习作的阶梯!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三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小学语文老师经常探讨的问题。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就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新课程倡导的做法是“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现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作文教学体会。
一、阅读是写作源泉。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它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作文的内动力。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肯定不会提高,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持续地、积极主动的专研,以提高写作文的能力。首先多读小学生除了语文课本外,要大量、广泛地去阅读课外读物、厚积薄发,这个时侯不必要求范围,不必要求掌握了多少,完全是走量,从自己最感兴趣、最喜欢的科目读起,而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建议或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所谓好的书籍是指那些有着深远意义,百读不厌的,无论是思想还是精神层面有所收获的,比如科普类、童话类、经典名着等等等,使学生对读课外书发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要要求快,欲速则不达。此时,再建议学生把美好的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逐渐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既对读物产生深刻的认识,又练习了文笔。
二、观察、活动是习作的有效方法。
普遍感到写作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如果老师不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作文教学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清除学生写作文时的畏难情绪,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多观察。观察是说和写的的基础,教学生在观察中有顺序,有主次。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多带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带动孩子走进那绝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学校和家庭凝结起来,多组织学生参加游览活动,在游览的过程中有目的的去启发学生抒情、拟人的表达手法。
学校校内课外活动的组织,每当活动结束都要求孩子去写,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都写出来,反复的看、听、写的过程中自然会得到提升。要引导学生乐于写,勤于写,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写自己最深、最真的感受,以此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从他们感兴趣的事做起。比如在写《一次有趣的游戏》这篇作文之前,我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和贴鼻子等。写作时,先在班上进行口头训练,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把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让他们无拘无束。在此基础上进行书面训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作文,写作兴趣随之而来。
三、指点习作方法,掌握作文知识。
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多读多写,还应掌握一定的作文知识。这方面的训练我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是每两周一期的手抄报。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我以报的形式安排了一定的作文知识,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二是通过组织的阅读课借助阅读的文章向学生教授作文知识。小学生最常见的是记叙文,而记叙文又分为记事和记人。这两类文章小学生都应掌握其写法。
于是,利用阅读课,我提供了几篇典型的记叙文,为此,结合学生的作文写作实际,开展《怎样使文章详略得当》、《怎样写典型人物》等专题供学生讨论和交流。这样一来,例文加讲解,学生作文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做好批改、讲评是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催化剂。
能获得成功和荣誉是诱发习作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可以说让学生获得奖励、品尝成功是培养和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催化剂,是习作兴趣延伸的重要保障。
作文交上来后,我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常用一些激励性的评语,把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如错别字、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等等,用上固定的修改符号给学生标出来,让学生自己修改,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碰到好的作文除了应及时表扬外,还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一读,投到校报上,激发同学的写作信心。在分享习作的过程中,让其他同学感受一下同学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写作的发展。
作文教学无固定的模式,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也非一朝一夕可造就的。只有循序渐进、大胆改革创新,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写作能力的高低,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无处不在的,所以,从小就培养其写作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意义也是深远地。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四
摘要: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最重要的课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应该是一句口号,更应该落实到实际中当中来。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素养。
很多小学生并不了解什么是体育素养,也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需要在体育课堂上完成基本的讲解。体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水平,体育技能。但是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一时很难接受这么理论系统化的知识,教师需要进行有趣生动的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课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对基本运动技能的讲解,基本运动的技能就是具体的体育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精彩的体育运动瞬间,借助这些经典的画面,完成基本赛制的一些讲解。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要知道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精彩瞬间是非常吸引注意力的。在培养他们体育意识方面,教师就需要多下功夫,因为意识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持续性的,是需要逐渐建立的。只有,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基本的体育活动意识,才能增加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热爱,最终实现体育行为的增加,体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体育技能的增强。
2.2丰富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致。
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小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他们更喜欢安静的坐在教室里面学习,这种情况在小女生身上有更多的体现。体育课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于运动并不感兴趣。传统的体育课,要求学生跑步热身,然后讲解基本的动作要领,学生按照教师的做法进行练习,下课之前教师进行最基本的考核。下节课学习的又是一些新的内容,小学生很快就忘掉了学习到的基本动作,这样就不会有体育技能的提升。教师应该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就能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致。小学生一旦有了上体育课的兴致,就能改变学习体育的态度。比如说,教师可以安排体育素质较高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培养他们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在立定跳远时,平时谁跳的远谁总是能拿第一,但是组成一个小组之后,跳远比较好的学生就有了压力,为了能拿到比较好的成绩,他们就需要帮助平时跳远比较差的学生,教给他们一些相应的练习技巧,怎样才能跳的更远,跳的更省力。小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更容易实现整个集体的进步。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有趣的活动形式,比如:两个班级进行拔河比赛,往返跑比赛。体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在于比赛的激烈性,很多的小学生一听到比赛就热血沸腾,这时候教师对学生讲解基本的技巧,学生的记忆就会更加的深刻。体育课程跟所有的课程一致,都是需要教师仔细思考教学方案的,教学形式也不会是特别单一,只要用心肯挖掘,就能有所实现。
2.3增加体育活动时间,让小学生得到基本的锻炼。
操场上会写着很多鼓励学生进行运动的话语,“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但是小学生一天的运动时间多半是低于一个小时的,很多小学生不喜欢运动,另外的原因就是作业压力的增大。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小学生的书包都非常的沉,很多时候作业都要写到十一二点。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小学生真正的实现减负,增加他们运动的时间。很多学校在这一方面做的非常的好,利用大课间的20分钟来完成广播体操的练习,放学之前进行20分钟的跑操训练。不要小看每一个小的20分钟,积累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不管学生是安静还是淘气,不能否认的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是喜欢玩耍的,教师可以增加他们在课外玩耍的时间也是有利于学生进行锻炼的。学校需要增加学生进行锻炼的时间,适当的增加学生进行锻炼的场地。开辟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足球场,这些场地一开放,就能发现众多的小学生都是十分喜爱运动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的降低他们学习的压力,分散出多余的多巴胺,帮助他们更有精力的进行学习。
2.4适当放手,增加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之后,教师要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玩法。小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系统,很多东西成人并不会觉得那样是有意思的,但是他们就能玩的非常的开心。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踢毽子的技巧之后,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比赛,三三对阵,一组能踢到6个就算赢。比赛规则的制定并没有教师的参与,他们也能很好的完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需要经过教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行的完成任务就好。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阶段的体育素养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早已经不低于语数外。体育素养培养的好,他们就会更好的锻炼身体,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之光。教师必须要重视他们体育课程的学习,更好的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五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也正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人教科学课已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里,我有过许多成功的
兴奋,也有过失败的教训。在科学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内在潜能,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发现者、探索者,从而提高科学素养。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份的时间都在课堂教学中渡过,如果教师以长者和师道尊严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眼前,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拘谨,学生的思维和想像会受到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就更难以发挥。如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融入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就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由此而产生。
例如在教学《小水轮》一课,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特别爱“玩”,于是我在刚上课时,就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玩小水轮,老师和大家一起玩。我们要相互合作,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在玩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这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个个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他们个个积极动手,人人动脑思考,做—做,议一议,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大约20分钟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汇报实验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小水轮在水流作用下会转动。”有的说:“我发现水流越大,小水轮转动越快”。还有的说:“我发现杯子提得越高,小水轮转动越快”。……这样把学与玩结合起来,不仅轻松地获取了新知识,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而且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杯米和一根筷子,说“同学们,你能用筷子把这杯米提起来吗?”学生跃跃欲试,有的相互私语,几名学生上来尝试:把筷子插进米内,没有提起杯子。老师将杯中的米压紧,然后手提筷子,杯子被提起来了。学生非常惊奇、赞叹。老师说:“杯子提起来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的导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矛盾和问题之中,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自发的兴趣,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课上来。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开发自主探究的潜能
创造的基础,是创新的起点。“疑”可促思又必须会思考,正如华罗庚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 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设疑,引起学生的自我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例如,在教《浮力》一课时,需要研究物体上浮的原因,我不是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而是先提供给每个小组两个水槽,让同学们放大半水槽的水,分发给他们泡沫、橡皮泥、木块、鸡蛋、乒乓球等物体,让同学自己设计试验研究观察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原因,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全体学生弄清原因的劲头。于是,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时有的同学不自主地站了起来,大声地说道:“我发现了乒乓球浮上来。”“我发现了木块和泡沫也浮上来。”“我发现了橡皮泥和鸡蛋沉下去。”……这时我要求全班同学再观察,动手做一做,有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通过质疑引发学生的探索,进行认真的比较思考,从而得出“物体上浮的原因”的正确结论。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六
学习策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这是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是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第二,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学习包含着学生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要考虑到他们学习策略的差异。第三,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最后,学生的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也是实行决策的过程。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七
小学阶段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掌握一定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不仅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还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从而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培养校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兴趣可以产生巨大动力,培养校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当使学生喜欢阅读。因此,可以先选择一些著名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品读,一方面,让同学们互相交流感受,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与同学们谈话,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称赞他们的看法,与其产生心理的共鸣,并且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以来,他们不仅会被优美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还能增长许多知识,读书的欲望自然会被激起。此时,再选择其他的读物学生就会比较乐于接受。
在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最容易被生字、生词以及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所困扰,甚至对整个作品的认识也会出现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应知道学会以下几种方法:
1、解决生字的方法。汉字不仅数量多,而且字形千变万化。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在所难免,关键是要让学生养成通过查找资料自己解决的良好习惯。例如查字典、词典,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生字的读法,还有助于理解句子意思。但由于查字典、词典比较浪费时间,因此,应教育学生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可以向身边的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使学生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2、理解句义的方法。
在阅读中,学生对于一些句子往往难于正确理解,束手无策。遇到此种情况,可以采用抓住句子主干的方法来理解,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此外,还有一些句子与其他句子的联系紧密,只有把他们放在一起,才能正确准确理解,这时,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待读完全文后,根据文章意思来把握。总之,要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只要有耐心,总会解决的。
3、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
学生阅读,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握文章思想,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学习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高尚品质,确立正确人生观的目的'。因此,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十分重要。可以采用归纳整合的方法,即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然后总结,把握其总体思想,探索作品的思想内涵。
只有及时总结,才能发现不足,悟出真理。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做好摘抄记录,以便以后查阅,另一方面,随着学生阅读面的拓宽,他们的理解能力会不断提高,对于以前读过的文章,也会有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查找出以往认识上的误区,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阅读教学的成败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影响,而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小学阶段,一定要加强教学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开创语文教育局面,必须首先使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读,在读中去感悟、品味,从而吸收和借鉴。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及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一、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面狭窄,阅读的兴致低落等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激发阅读的兴趣
所选读物要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引人入胜,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同时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难易适当,就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搞好阅读的信心。
2、拓宽阅读的范围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
3、保证阅读的时间
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为鼓励学生多阅读,可把读物化整为零,打印成单页发给学生,以便随身携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
二、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老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老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老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电视辅助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老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学生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科学阅读的方法
要求大家从文体、文题、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诸多角度去考查阅读文章。
首先是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可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第三,中心是阅读文章时对内容方面的又一要求。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哪些是对文章内容的精练概括即文章中心。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八
摘要:对小学生来讲,兴趣是其非智力的核心。只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思考并掌握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和有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以情激趣。
首先,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感。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在课堂上总是板着面孔,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厌烦。因此,教师要力求创造和谐的情境,以从容、和蔼的教态融洽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尽量做到音量适度、语言亲切、语调抑扬顿挫,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不感到累。同时还应注意适度运用幽默,给孩子以欢乐,活跃课堂气氛。
再者,要注意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信任的目光,以温和的言语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让学生进行口头计算时,学生一紧张,叙述就不连贯,此时,教师如脸带微笑地点头认可,可让其充满信心一定会讲,学生在教师表情、动作、语言的激励下,学生正确地叙述了计算过程。
二、以奇激趣。
授课中,我常设计新颖的过渡题,加深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初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如何找中间题是个难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学生找方法、找规律。如:学校买了一张桌子用了27元,还买了几张椅子,共用了30元,桌子椅子共用了多少钱?一步计算应用题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根据数量关系他们很快解答出来。接着进行变式:学校买了一张桌子27元,还买了几把椅子,桌子椅子共用了多少钱?大家认为这题不能解答,理由是只知道桌子的价钱,椅子的价钱还不知道,当我补上了“还买了5张椅子,平均每张6元”时,大家讨论开了,有的认为这道题还是不能解答,有的认为可以解答,通过与上题的比较,知道了在椅子价钱不知道的情况下,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椅子的价钱的道理。而后再变式:学校买了一张桌子,它的价钱比椅子的价钱少3元,椅子用了30元。桌子和椅子共用了多少钱?有了刚才感知,这次讨论的效果好多了,学生不仅会解答,而且能说出理由来,找中间题的难点突破了,并归纳出两步应用题的一般规律。
三、形象激趣。
我常制作一些色彩鲜艳的教具,让学生在乐中学。如:设计了“摘苹果”的活动,把数学题写在红色纸做成的`大苹果上,然后在黑板上用绿色粉笔画一棵苹果树,要求学生必须将苹果树上的题目作出正确答案后,才能将苹果摘下,放在用色纸作成的花篮里。在同一时间内,谁摘的“苹果”多,就是第一名。这样做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开拓思维,获取知识。现代教学论强调:“要使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因此,教学数学知识尤其重视学具的应用。
四、游戏激趣。
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应大量适度的运用,活跃学生的思维。
总之,数学教师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首先要对数学有信心,感兴趣,学生才能会在老师无形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下,有信心,感兴趣。激发他们内心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九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所认同,我们各个学校同样一直在倡导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那何是素质教育呢?它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我们既然了解并知道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第一章升与毫升,这章是及其贴近生活的,我让学生自己去记录学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饮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基础的认识,以及比较表象的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原来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790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