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方案 小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9:44:42
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方案 小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五篇)
时间:2023-01-11 09:44:42     小编:zdfb

确定目标是置顶工作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公司计划开展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为领导提供多种工作方案。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方案 小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篇一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群体背景中、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共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人际关系是导致个体身心疾病的主要诱因。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又是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如认知、人格、情绪、意志等方面还不成熟,因此,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不够协调一致,容易出现某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如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情绪易激动、不稳定、自负与自卑等,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基本上是一个发展性的问题,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问题外,许多看似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成人身上被看做病态的行为对儿童青少年未必是不正常的,这些问题会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或减弱,小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正在成长过程中,其可塑性非常大,如果能够正确及时给予帮助,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教学中我发现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以下问题,并针对的给予辅导。

一、小学儿童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原因。1.封闭心理

在小学儿童中,有些孩子不喜欢与人接近,不愿加入集体活动,总喜欢独处,自娱自乐,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时刻保持与他人的距离,(这在小学高年级儿童中比较常见)。虽然儿童的自我意识、自尊心、独立欲望都在发生明现的变化,但他们还不成熟,不够稳定,不知怎样应付这种变化。学生容易把自己的心理之门关闭起来,有烦恼和不愉快都写在日记里,对谁都不愿意说。逐渐与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开始疏远,产生距离感,封闭心理的存在又阻碍友谊的建立,使个人处在孤独之中,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

2.自卑与自负

小学儿童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事事由父母照料,任何要求父母都尽力满足,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总表现自己的优越,希望别人都能听从他的指挥,总围着他转。这种心理必然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许多同学不愿意和他玩,将其孤立起来。与此相反,有些儿童由于依赖性强,在学校中总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因此,变得敏感自卑,多愁善感,犹豫孤僻,感到别人都瞧不起自己,又害怕伤害自己,久而久之出现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与人交往的现象。

3.儿童个性缺陷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有些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的儿童不善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容易产生畏缩和恐惧。由于过于敏感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低下,言语表达能力不强,在交往中会被人笑话等。而有的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身高、相貌、体质等,与其他小学生相比,会感到自惭形秽,成为心理上的阴影,致使情绪低落,产生严重的交往退缩。

4.社会媒介的不良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儿童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渠道,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一些暴力电电影、电视、小说为儿童提供了参照范例,在这些信息媒介的影响下学会了各种攻击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喜欢善待他人、接纳他他人,而表现出敌对,甚至是攻击行为。有的儿童整天沉溺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聊天、交友,不喜欢与老师同学面对面交流,逐渐导致学生交往技能的退化,于别人的心理距离拉大,产生交往障碍。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辅导 1.创造交往机会,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只有通过交往活动才能克服。家长和教师配合为有交往障碍的儿童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尝试积极的与人交往,使他们得到实际的锻炼。如对交往中存在胆怯心理的儿童,采用系统脱敏法,将其置于交往情景中,这种情景是渐进性的,强度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最初让其在众人面前发言、朗读课文等,以此来培养对胆怯心理的抵制力,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可以让他担任班干部,管理班级事务,代表班级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逐渐消除胆怯心理,能够大胆与人交往。而对交往中存在攻击行为的儿童,教师和家长要消除对其攻击行为的奖励和关注。如采用厌恶疗法,在这类儿童出现攻击行为时给予必要的惩罚,使他们准备攻击他人时就会有对惩罚的烦恼,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放弃攻击,逐渐变得能与人和睦相处。

2.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据调查发现班级体中那些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以下特征:良好的学习与能力,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品德与其他特征。交往中表现退缩的儿童大部分也有交往的强烈需要和一定的交往标准,但往往交往中具有被动、害羞、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而引起心理冲突,左右为难,最终选择回避交往。因此,改变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改变其不良的个性品质。在教学活动和集体交往活动中,有意识的帮助有交往问题的儿童,为其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交往活动,学习交往技巧,增进交往的需要和乐趣,进而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

总之,小学生产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在正确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心理健康。

小学生(高年级)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解放街小学

赵雪玲

我国一些学者曾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约1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又较其它年级突出。高年级小学生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生理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认知、情绪、意志等与生理发展的不同步,容易使他们在这一成长阶段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困惑,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关注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他们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有效对策,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本文力求较全面、真实地揭示出目前我校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合理的解决对策。

一、高年级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压力大

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高年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出现了厌学、逃学情绪。

考试焦虑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如果压力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则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甚至是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等心理障碍。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此外,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3.个性心理问题 小学高年级是少年儿童个性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不稳定时期,因而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各种苦恼和迷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依赖心理

现代社会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容易使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包揽包干,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导致学生缺乏自立生活的能力,产生较严重的依赖心理。

自我为中心

自我为中心在高年级小学生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此类学生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看问题,把错误归于别人,容易嫉妒他人。有些学生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缺乏同情心和宽容精神,不愿帮助别人;有些学生平时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为一点小事而闹意气、泄私愤。不合群的学生则表现为两大类:一类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则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意志力薄弱 许多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意志力非常薄弱。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差,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自然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

二、高年级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父母的过高期望与溺爱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来源于父母对自己学业、成绩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往往因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而对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而父母如果此时对他们横加指责、批评甚至打骂,就会使他们逐渐聚集起一些负面情绪,不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形成。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人际适应、个性形成有直接影响。因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用歧视,打骂等不当教育方式对待子女,从而造成心理行为问题的占了很大比例。经过分析比较,我认为当前小学生家庭中,不当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过分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与上述三种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样的家庭能够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给子女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使他们能够在最大限度内挖掘自身潜能,达到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气氛不和谐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家庭因素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学校因素 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竟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心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考试分数。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影响了学习效率,使他们对学习兴趣和信心下降甚至丧失,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俱等不良心境,当这些不良情绪体验长期持续下去,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紧张

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两种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一个拥有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发展也会有良好的人际环境;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等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强烈的不良影响。

3.现代传媒信息的负面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达的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现代传媒信息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另外,一些地方的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对未成年学生开放,一些小学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容易使他们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孤僻及攻击性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

4.个体因素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其内在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生理的缺陷

少数学生因遗传或突发的意外事件,造成生理机能的缺陷或伤害,这给他幼小的心灵抹上了阴影,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自卑、社交退缩等心理问题,因而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日益突出的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既然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以上调查及分析,我认为,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努力去解决。1.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无论是了解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庭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我对开展高年级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提出如下建议:

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的成长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许多父母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表现为教育指导思想有失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等。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父母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 在父母的教育观念中,对子女的期望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父母应衡量子女的能力,对子女的期望要恰当,在和谐的亲情关怀下,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孩子自然会努力,全力以赴地学习。

2.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往往会因为片面强调升学率和智力发展,给小学生施加过于强烈的学习压力,从而造成他们的焦虑、紧张、敏感、恐怖、脆弱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及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成才观,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校及教师应从小学生全面发展及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角度,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享受到学校学习的快乐。

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行为科学的研究也表明: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期望值”,而高于“期望值”的表扬、鼓励、肯定,就等于给学生指明努力方向,树立自信心。④学生自我否定,对自己能力、价值缺乏信心的自卑或自责心理常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体验,自尊得不到满足,从而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不失时机地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增强其信心。

根据高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年级小学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交往与活动范围的扩大,个体独立性己非常明显,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出现成人感的萌芽。学校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贯穿心理教育的思想,通过游戏、主题活动、团体辅导、个别咨询、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丰富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高年级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学会观察、分析和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制的心理品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对于那些己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小学生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学会自我放松、学会与人谈心、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善于寻求帮助和支持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要让小学生知道,当自己面对压力、困惑的时候,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寻找他们的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

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方案 小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篇二

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策略

姓名:李智朝

(保山学院 教育学院 云南 保山 678000)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小学生作为社会中新生的主要成分对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近些年来小学生心理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心理学家正探讨和研究解决办法学校教师的教育、学生家长的关心也成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力量。社会中的人应动员校内校外资源共同营造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与氛围确保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人际交往小学生身心健康解决问题共同营造健康环境 学校人际关系作为一种敏感性强,影响力大的校园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良好的师生交往,同辈相处,可使学生产生接纳、温暖、安全的感觉,形成愉悦、平和、自信、互助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不良的师生关系、同辈关系特别是人际冲突,易使学生滋生排斥、冷落、危险的感觉,并可引起并强化忧郁、恐慌、自卑、敌对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

一、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的、全面的认识是良好的交往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就人际交往问题为学生作出表率,努力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交往素质有重要作用。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实际上首先人际感情的交流,爱心构建“双向信任”的桥梁。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品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理解学生,另一方面就是与学生和谐相处。具体说来,前者要求教师心胸豁达,能对在身体、智力、感知、运动、社交及情绪上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关切、接纳;对学生产生的某需要、情感、冲突,能敏锐地察觉,并给予深入、自发的反应;同时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后者要求教师不虚伪行事,与学生能开诚布公,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学生持积极相待的态度;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和谐、自然、默契,这有利于协调师生关系,取得管理效果。教师通过自身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是师生交往的重要策略。对学生采取积极热情的态度,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消极冷漠的态度,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应使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保持协调和融洽。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要善于把握自己,教师对自己的情感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随时把握住自己可能产生的情感和心境,学会控制和支配自已的情感需要。在与学生相处交往的过程中,应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情绪感受,视这种感受如同自己的感受,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引导学生的情绪向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一些可能出现的激化矛盾的场面就可以避免,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用爱心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教师当作最可依赖、最可亲近的人,视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他就会和老师推心置腹地谈思想、谈理想、谈学习、谈感觉,而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

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同伴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如合作、助人、友爱和谦让等许多社会技能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但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同伴和谐共处,这常常会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也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怎样让学生摆脱孤独感?

学生孤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一种是性格过度内向,不喜欢多与人打交道。另一种是社交退缩,有些学生生性怯懦、自信不足,因而不敢与人打交道,怕自己出洋相,更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故常常采取退避行为。还有一种是学习时常失败,没有成就感,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此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或父母下岗等,因而自觉低人一头。这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辅导:

a 向父母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其孤僻是情境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如属后者最好请心理医生诊断治疗。

b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请他们回答问题时,应多留一些思考和准备的时间。

c 鼓励他们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并为他们创造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机会。有些同学只有在小组里才敢发言,就多让他们参加小组活动。请班级同学合作,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长处,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克服孤僻的心态行为

2、怎样让学生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自私、气量狭窄、不能容忍他人的性格障碍。学生的嫉妒心则常常使他们不能融洽地与同伴相处,常常与同伴冲突。有位老师反映过这样一个情况:有位学生自己常有一个怪念头,就是难容忍别人学习成绩超过自己,有时别的同学考试分数超过自己,就会觉得特别难受,晚上会失眠,白天会莫名其妙地怒。文明学生评了别人,便会觉得很不服气,耿耿于怀,不能排解。这其实是典型的嫉妒心理在作怪。嫉妒心的形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自小养成的气量狭窄,处事待人毫不谦让的性格。(2)由于自己表现不及别人,受到过老师和同学的冷落,造成自卑感而引起嫉妒。(3)成人在学生面前故意夸奖他人,使其怨恨他人。(4)父亲或母亲常有嫉妒他人的表现,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影响。对有嫉妒心学生的辅导措施有:

a 用坦白与诚实的态度处理。有时嫉妒是出于本能,如果过分抑制它,也许只能使它埋得更深而毒害孩子的心灵,所以要让它显露出来加以引导纠正。例如,在上述事例中,辅导老师的第一步,应该让该学生尽情诉说,把一直深藏于内心的说不出口的话统统说出来,以了解其嫉妒的真实原因。

b 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嫉妒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利用当事人的亲身体验,说明嫉妒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使自己心灵受到折磨。c 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引导学生虚心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把别人的长处当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去发现自己的不足。d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要用公正的评价,使其口服心服。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个性缺陷则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背景因素。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下列人格特征容易阻碍人际交往,导致人际关系问题:

第一,不尊重他人,对人缺乏感情;第二,自我中心,只关心自身利益,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第三,对人不真诚,有欺骗行为;第四,过分服从和取悦他人,缺少自尊和自重;第五,过分自卑或自负,嫉妒心强;第六,性情孤僻,偏执,不愿与人相处和接受他人规劝;第七,目空一切,对他人过分苛求;第八,过分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报复心强。

教师应根据孩子个性品质中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或重塑,以利于他们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

三、教师对孩子进行多渠道人际交往的指导

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特别是做好具体的指导工作,对他们当前的人际适应以及将来顺利地走入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结合各类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对学龄儿童来说,采用成人化的教育手段要他们理解心理健康的抽象内容显然是不行的。只有根据学龄儿童的自身发展特点,以儿童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巧妙地将良好人际交往的意义蕴含其中,使他们在玩与乐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熏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

2、通过多种方式向家长普及交往心理知识

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大量工作在家庭,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可通过下列方式向家长普及这类心理卫生知识:以家长学校名义聘请心理卫生专家向家长讲授有关常识;利用家长会的时机适当进行宣传;把学生交往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家访的一项内容;通过家长联系等书面形式督促家长协助学校共同解决子女交往心理的问题。因此,搞好对学生家长的交往心理普及工作,对学龄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求知活动,而且也是一种陶冶活动,一种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活动,和谐融冶的人际关系,会促进群体意识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焦虑情绪的转化,创造民主平等、协调、和谐的心理环境,形成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氛围。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会谈技巧

会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和手段。对于心理辅导人员来讲,每一次辅导都是一次会谈,要通过会谈来达到影响和帮助学生的目的。有效的会谈是需要技巧的,所以要提高辅导效果,除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辅导教师还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技巧。

一、倾听

在心理辅导的会谈中,所谓倾听对方的谈话不仅仅是听而已,辅导教师还要借助一些适当的反应方式,真正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倾听时应采取开放的态度,同时与对方保持目光接触,注意获取言语沟通的信息。在倾听的过程中要鼓励对方真实表达内心的想法,让对方能够感觉到理解和关怀,使其产生信任感,同时也能够保持一定的威信。倾听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手段,因为询问会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倾听可以减少对方的心理防范。良好氛围下的倾听,可以使对方畅所欲言,不仅说明了自己的问题,而且能够缓解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心理辅导的目的。

二、鼓励 鼓励是心理辅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面对他人,人们总有一种心理防范本能,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过多地暴露自己的个人情况,尤其是这些情况涉及负面的心理问题时,会谈往往会出现中断。在这个时候鼓励的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鼓励是指对被辅导学生所说的话的简单重复,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噢”、“是这样”“还有呢”等来鼓励对方进一步讲下去。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心理,如“嗯,我懂”、“我能体会”、“请继续讲”、“然后呢”、“原来如此”、“是,我正陪着你”等。鼓励这种积极的交流方式和倾听常常联系在一起,如专注的眼神、倾听的姿势以及点头示意等,都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既能使辅导老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能使来访学生了解到辅导老师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并希望这样的谈话能够继续下去。

三、询问

询问的原则是不要提过多的问题,少提负面的问题,多提正面的问题,不但要问事实,还要问看法和感受,如“我想知道你对这件事的感受如何”。正面问题常常运用包括“什么”、“怎么”、“为什么”等词语在内的语句发问,让学生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的说明,而不仅仅是以“是”或“不是”等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对学生话题的一种方式,使对方能更多地讲出有关情况、想法,流露出一些情绪,表明特定的态度。但有时候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不能”或“我也说不清楚”等,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辅导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其他正面的问题,如“为什么„„”等。负面问题的特征就是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没有”、“对”或者“不对”等简单词语来回答。比如:“这件事就是你目前最头疼的吗?”“你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吗?”“你是不是一直就很孤独?”这些问题就是负面的问题。这类问题在会谈中具有提供信息、表明事实、缩小范围、使会谈能集中探讨特定问题等效果。

会谈的方法,对于小学生交往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归因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归纳四种类型:

(1)攻击型 表现为攻击性强,敌意的,经常打人骂人,行为古怪,或以武力相威胁,狂妄自大,自命不凡,喜怒无常,粗暴;

(2)差生型 表现为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作弊行为多,学习成绩差,不努力学习,不求上进;

(3)吵闹型 表现在课堂不守纪律,活动游戏不守规则,事事胡闹。或缺乏必要的交际技巧,不善处理交流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生活无约束,无组织,无纪律;

(4)孤僻型 表现退缩的,安静的,孤独的,易于拒绝的,对人冷淡,不合群,兴趣贫乏;

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在辅导学生心理上则要因人而宜,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二 小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

通过观察和分析,小学生群体中人际交往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有:

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方案 小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篇三

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1.团体名称

“打开心扉交朋友”——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 2.团体性质 封闭式、结构式、同质性、成长性 3.团体目标

本团体希望通过“心理游戏”的形式,为组员营造一个真诚、尊重和温暖的小组氛围,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组员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帮助组员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的感觉,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提高人际沟通技巧、建立互信互助关系。4.团体对象

新造镇在校小学生,需有比较强烈的的认识自我的意愿,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能认真地对待小组活动。5.团体规模

12~16人(团体人数为偶数)6.团体时间

活动计划3次,每次2小时,在一周内完成。7.团体地点 新造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8.团体领导者

领导者:吴丹婷,湛江师范学院大二在校生。2013年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现为新造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工实习生。曾在三下乡活动中带过“人际交往”团队。9.理论依据 1.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前提条件。人际沟通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人际沟通具有传递信息、心理保健、自我认识和人际协调等功能。

人际沟通为团体咨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怎样增强沟通效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或减少交往障碍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也为团体领导者选择怎样的团体沟通方式,如何观察、指导团体成员的沟通,增进自我了解和他人了解,在协调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成长提供了具体的方式和技巧。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团体咨询为来访者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3.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他受经济交易理论的启发,而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其基本假设是,人们所付出的行为发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并且,人们是按照昼缩小代价而昼提高收益的方式行动的。而后,发展出代价与报酬的关系理论,提出了获得报酬与付出代价的关系,即对称的获利、对称的吃亏和双方代价与报酬的不对称。海斯(hays,1988)对交换关系得失的研究表明,人们认为从人际关系中自己获益的方面是:陪伴、自信、情感支持、交换信息、物质或任务上的帮助、自尊及获得朋友的价值观。为对方付出的代价有:花费时间、增加责任、影响情绪、失去独立性及对其他人际关系的否定影响。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揭示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尊重和欣赏以及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团体可以满足人社交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10.团体方案第一单元

单元名称:有缘来相识 单元目标: 1.打破僵局,营造气氛,小组成员相互认识并初步了解。2.订立团体契约,培养团体凝聚力和信任感。活动准备: 大白纸1张,大头笔1支,彩色卡纸(剪成各种形状不一的三角形或正方形,并一分为二),团体活动心得记录表 活动程序:

(一)开火车(10分钟)

活动目标:活跃团体氛围,打消拘谨气氛。步骤:

1、全体成员为一组进行游戏。

2、在开始之前,每个成员要说出一个地名,代表自己,地名不能重复。

3、游戏开始后,假设甲来自北京,乙来自上海,甲就要说:“开呀开呀开火车,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全体成员一起问:“往哪开?”,甲说:“往上海开。”那代表上海的乙就要马上快速反应,接着说:“上海的火车就要开。”然后大家一起问:“往哪开?”再由乙迅速地选择另一个游戏对象,说:“往某某地方开。”如果对方稍有迟疑,没有反应过来就算输了。输者要受到惩罚。(二)最佳搭档(15分钟)

活动目标:彼此相识,建立互动关系。步骤:

1、每位成员抽取一张裁好的彩色纸。

2、成员拿着自己的彩色纸在团体里找到与自己同色、同形状的另一半。

3、找到后,两人自由交谈2分钟,互相认识。

4、共进行3轮。

5、在领导者的带领下,全体成员交流分享。

(三)自我介绍(30分钟)活动目标:通过轻松的氛围与活动,使全体成员彼此更加认识。步骤:

1、领导者要求成员在介绍自己的名字时,在名字前面加上一个标号,如“我是紧张的小明”等。

2、当每一个成员介绍完后,领导者引导大家分别解释为何会得此标号,同时分享感受。

(四)许愿(20分钟)

活动目标:探索并交流团体成员对团体咨询的看法、期待,引导成员心往一处想。步骤:

1、按逆时针顺序。让每个团体成员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以澄清每位成员参加团体的动机和对团体的期望。

(1)我加入团体的希望是:(2)我希望我们的团体是:

2、领导者澄清成员对团体的错误期待和认识,说明团体的功能、目的和内容。

(四)你我的约定(20分钟)

活动目标:建立团体规范加强我们的团体凝聚力,为后续活动做好准备。步骤:

1、领导者说明订立团体规范的原因。

2、团体成员共同讨论和制定团体规范,如“做到保密,不把团体内的事情说给其他人听”;“仔细倾听。不打断和批评他人的发言”;“不缺席,不迟到,不中途离开”;“不把食物带到团体辅导室来吃”等。然后将它们加以归纳,写在一张大白纸上,形成《团体契约书》。

3、每个团体成员在《团体契约书》上签名:以示自己愿意遵守这些团体规范。

(五)小结(15分钟)

1.领导者进行简单的小结,并分发《团体活动心得记录表》,要求每位成员每次团体活动结束后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与心得。2.领导者预告下一次团体活动的内容,然后结束团体。第二单元

单元名称:心灵不设防 单元目标:

1、进一步增进团体成员间的了解。

2、协助成员树立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态度。

3、检视团体的凝聚力,以及成员在团体中的参与程度。活动准备:纸笔每人一份,眼罩一个,桌子椅子若干,活动程序:

(一)背背佳(20分钟)活动目标:消除组员之间的隔阂,增进组员间的了解。步骤:

1、先请每两人组成一组进行。两人背靠背坐在地上,然后两个人的手臂扣住手臂。各组成员都准备好后,领导者下达站起来的命令,各组组员依靠背靠背的支撑一起站起来。

2、组员在站起来的过程中,扣在一起的手臂不能松开,不得借助其他的外力站起来。

3、当两人站起来成功后,将两组合并成一组,一同样的方法站起来。以此类推,直至全体成员共同站起来为止。

4、分享感受。(二)积极倾听(10分钟)活动目标:让成员学会倾听。步骤:

1、每位成员闭上眼睛,用1分钟时间,注意力放在耳朵上,用心去听你所处的环境中存在的声音。

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方案 小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篇四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团体目标:

1.本团体希望通过“心理游戏”的形式,为组员营造一个真诚、尊重和温暖的小组氛围,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

2.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组员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

3.帮助组员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的感觉,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提高人际沟通技巧、建立互信互助关系。团体对象:

五年级学生。团体地点:

五年级教室。辅导过程:

一、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前提条件。

人际沟通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人际沟通具有传递信息、心理保健、自我认识和人际协调等功能。

人际沟通为团体咨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怎样增强沟通效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或减少交往障碍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也为团体领导者选择怎样的团体沟通方式,如何观察、指导团体成员的沟通,增进自我了解和他人了解,在协调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成长提供了具体的方式和技巧。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团体咨询为来访者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3.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他受经济交易理论的启发,而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其基本假设是,人们所付出的行为发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并且,人们是按照昼缩小代价而昼提高收益的方式行动的。而后,发展出代价与报酬的关系理论,提出了获得报酬与付出代价的关系,即对称的获利、对称的吃亏和双方代价与报酬的不对称。海斯(hays,1988)对交换关系得失的研究表明,人们认为从人际关系中自己获益的方面是:陪伴、自信、情感支持、交换信息、物质或任务上的帮助、自尊及获得朋友的价值观。为对方付出的代价有:花费时间、增加责任、影响情绪、失去独立性及对其他人际关系的否定影响。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揭示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尊重和欣赏以及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团体可以满足人社交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10.团体方案 第一单元

单元名称:有缘来相识 单元目标:

1.打破僵局,营造气氛,小组成员相互认识并初步了解。2.订立团体契约,培养团体凝聚力和信任感。活动准备: 大白纸1张,大头笔1支,彩色卡纸(剪成各种形状不一的三角形或正方形,并一分为二),团体活动心得记录表 活动程序:

(一)开火车(10分钟)

活动目标:活跃团体氛围,打消拘谨气氛。步骤:

1、全体成员为一组进行游戏。

2、在开始之前,每个成员要说出一个地名,代表自己,地名不能重复。

3、游戏开始后,假设甲来自北京,乙来自上海,甲就要说:“开呀开呀开火车,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全体成员一起问:“往哪开?”,甲说:“往上海开。”那代表上海的乙就要马上快速反应,接着说:“上海的火车就要开。”然后大家一起问:“往哪开?”再由乙迅速地选择另一个游戏对象,说:“往某某地方开。”如果对方稍有迟疑,没有反应过来就算输了。输者要受到惩罚。

(二)最佳搭档(15分钟)

活动目标:彼此相识,建立互动关系。步骤:

1、每位成员抽取一张裁好的彩色纸。

2、成员拿着自己的彩色纸在团体里找到与自己同色、同形状的另一半。

3、找到后,两人自由交谈2分钟,互相认识。

4、共进行3轮。

5、在领导者的带领下,全体成员交流分享。

(三)自我介绍(30分钟)

活动目标:通过轻松的氛围与活动,使全体成员彼此更加认识。步骤:

1、领导者要求成员在介绍自己的名字时,在名字前面加上一个标号,如“我是紧张的小明”等。

2、当每一个成员介绍完后,领导者引导大家分别解释为何会得此标号,同时分享感受。

(四)许愿(20分钟)

活动目标:探索并交流团体成员对团体咨询的看法、期待,引导成员心往一处想。步骤:

1、按逆时针顺序。让每个团体成员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以澄清每位成员参加团体的动机和对团体的期望。(1)我加入团体的希望是:(2)我希望我们的团体是:

2、领导者澄清成员对团体的错误期待和认识,说明团体的功能、目的和内容。

(四)你我的约定(20分钟)

活动目标:建立团体规范加强我们的团体凝聚力,为后续活动做好准备。步骤:

1、领导者说明订立团体规范的原因。

2、团体成员共同讨论和制定团体规范,如“做到保密,不把团体内的事情说给其他人听”;“仔细倾听。不打断和批评他人的发言”;“不缺席,不迟到,不中途离开”;“不把食物带到团体辅导室来吃”等。然后将它们加以归纳,写在一张大白纸上,形成《团体契约书》。

3、每个团体成员在《团体契约书》上签名:以示自己愿意遵守这些团体规范。

(五)小结(15分钟)

1.领导者进行简单的小结,并分发《团体活动心得记录表》,要求每位成员每次团体活动结束后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与心得。

2.领导者预告下一次团体活动的内容,然后结束团体。第二单元

单元名称:心灵不设防 单元目标:

1、进一步增进团体成员间的了解。

2、协助成员树立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态度。

3、检视团体的凝聚力,以及成员在团体中的参与程度。活动准备:纸笔每人一份,眼罩一个,桌子椅子若干,活动程序:

(一)背背佳(20分钟)活动目标:消除组员之间的隔阂,增进组员间的了解。步骤:

1、先请每两人组成一组进行。两人背靠背坐在地上,然后两个人的手臂扣住手臂。各组成员都准备好后,领导者下达站起来的命令,各组组员依靠背靠背的支撑一起站起来。

2、组员在站起来的过程中,扣在一起的手臂不能松开,不得借助其他的外力站起来。

3、当两人站起来成功后,将两组合并成一组,一同样的方法站起来。以此类推,直至全体成员共同站起来为止。

4、分享感受。(二)积极倾听(10分钟)活动目标:让成员学会倾听。步骤:

1、每位成员闭上眼睛,用1分钟时间,注意力放在耳朵上,用心去听你所处的环境中存在的声音。

2、请每位成员张开眼睛,将听到的声音一一写在纸上,然后统计听到多少种声音。

3、请大家思考,为什么在同一环境中每个人听到的差别那么大。

(三)敢于说“我错了”(20分钟)

活动目标:让成员认识到勇于承认错误对团队的协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步骤:

1、所有成员围成一圈。

2、领导者喊“一”时,举左手,喊“二”时,举右手,喊“三”时,抬左脚,喊“四”时,抬右脚,喊“五”时,不动。

3、当有人出错时,出错的人要走出来站到大家面前先鞠一躬,然后高声说:“对不起,我错了!”

4、游戏循环几轮。

5、体会分享。

(四)信任之旅(40分钟)

活动目标:引导成员体会、感受相互帮助与关爱;培养组员的沟通能力,提高沟通技巧。步骤:

1、领导者预先设好障碍路线。

2、每两人组成一对,分别为甲和乙,甲扮演盲人,乙扮演哑巴,由乙带领甲走完障碍路线。完成后角色互换。

3、走障碍路线过程中,甲不得偷看,乙不得说话。

4、体会分享。

(五)小结(20分钟)

1、分享成员上一次的心得体会。

2、分享这一次参与第二次团体活动的心得体会。

3、要求每位成员在团体活动心得记录表中写下自己的感受与心得。

4、领导者预告下一次团体活动的内容,然后结束团体。第三单元

单元名称:友谊天长地久 单元目标:

1、令成员更深层次的认识自我,澄清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所在。

2、引导成员回顾团体历程,分享团体给成员带来的变化。

3、效果评估,结束团体。活动准备:纸笔每人一份,大头笔一支 活动程序:

(一)成长三部曲(15分钟)

活动目标:活跃气氛,使大家迅速融入团体中。步骤:

1、在游戏中:蹲下、双手抱膝代表“鸡蛋”,半蹲、双手向后代表“小鸡”,站立、双手向后代表“大鸡”。

2、全体成员全部从“鸡蛋”开始。

3、两人进行猜拳,赢者从“鸡蛋”变成“小鸡”,输者仍是“鸡蛋”。然后成员寻找同类再进行猜拳,赢者再成长一步,直到“大鸡”与“大鸡”的赢者算完成游戏,就可以先到一旁,输者继续游戏。

4、体会分享。

(二)优点轰炸(30分钟)活动目标:体验被称赞的感受,并学会赞美他人。步骤:

1、大家围圈而坐,请一位成员坐或站在团体中央,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之处(如性格、相貌、处事„„)。

2、然后被称赞的成员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察觉到的,哪些是不知道的。

3、体会分享。

(三)魅力测试站(30分钟)

活动目标: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让成员了解到怎样的性格才能更好的交到朋友。步骤:

1.领导者描述情景:你参加了一个夏令营,在这个夏令营里你结识了很多性格迥异的人,有真诚的、善解人意的、乐于助人的、体贴的、热情的、善良的、活泼开朗的、风趣幽默的、聪明能干的、自信的、心胸宽阔的、脾气古怪的、不友好的、饶舌的、自私自利的、自负傲慢的、虚伪的、恶毒的、不可信任的、性情暴躁的、孤僻的、冷漠的、固执的、心胸狭隘的,等等。2.组织成员进行讨论:你最不愿意和哪三种人做朋友?最愿意和哪三种人做朋友?并简要地说明理由。请每位成员在心底对自己作一个评判(不需要说出来),你认为自己最类似于以上哪两种人?优缺点各选一个。然后仔细倾听其他成员对此的评价,从而了解自己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的受欢迎程度。

3.领导者根据成员的发言,记录下每种性格的魅力指数。最愿意和某三种人做朋友。那么根据喜欢程度的高低,这三种性格分别记+3,+2,+1分;反之,最不愿意和某三种人做朋友,那么根据讨厌程度的高低,这三种性格分别记-3,-2,-1分。所有成员发言完后,计算每种性格的总分,得出该性格的人际魅力指数。

4.组织成员进行分组讨论“如何培养最受欢迎的三种性格”,以及‘如何克服最不受欢迎的三种性格”。(四)大团圆(30分钟)

活动目标:通过身体接触带来温暖和力量,使成员在结束前更实在地肯定团体的团结,体验在一起的感受,获得支持和信心。步骤:

1、全体成员围圈而站,将两手搭在两侧成员的肩上,聚拢30分钟。

2、轻声地跟着音乐一起歌唱,自由摇摆。

3、在歌声中结束团体。11.团体评估方法

1、领导者进行自我评估。

2、团体成员自我评估。

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方案 小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篇五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形式(及相关定义)

1、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2、人际交往的条件:

1、传送者和接受者双方对交往信息的一致理解。

2、交往过程中有及时的信息反馈。

3、适当的传播通道或传播网络。

4、一定的交往技能和交往愿望。

5、对对方时刻保持尊重。

3、异性交往:也称性别交往,按照性学专家潘绥铭先生的定义,是指不同性别之间、并不带有性动机或性要求的,一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接触。

4、异性交往的种类:

一是,总体上的性别交往,即不同性别作为不同的群体而进行的交往。二是,具有不同性别的个人之间的交往。

5、同伴交往:指儿童或青少年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儿童最初几年主要限于家庭小圈子与父母相互作用,把父母作为社会化的模式。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能力增强,儿童开始渴望走出家庭的圈子,与同龄的儿童交友、玩耍。这种同伴交往,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6、小学生异性交往优点:自我约束、相互激励、优势互补

7、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制造事端

1、在课间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

2、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线

3、表现出拘谨、腼腆

4、故意的漠不关心

5、越喜欢你越欺负你

8、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

一般交往型(泛泛之交)

经常接触型(共同活动)重视功利型(互惠互利)真挚玩乐型(兴趣一致)学习交心型(共勉共进)真正知己型(患难与共)

9、异性交往“六不”:

不必过分拘谨,不应过分随便; 不宜过分冷淡,不可过分亲昵; 不要过分严肃,不能违反道德。

10、小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适度、适时、自然)

11、小学生如何处理异性交往问题:

1、克服羞涩心理

2、真实坦诚

3、留有余地

4、群体交往

5、浅交

6、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1.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区域性。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的人;

同趣性。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

欣赏性。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性别特点:

a、同性之间。青春期以前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呈上升趋势。

b、异性之间。藏东西等有趣现象。

2.与父母交往的特点(波浪式发展趋势)

1—3年级,有较强的依赖性,关系很好 4年级,反抗情绪增强,关系下降

5年级,小升初的考验,亲子关系良好 6年级,少年阶段,与父母关系疏远。

3.与教师交往的特点

崇拜、敬畏:小学教师更为严格的监督和评价。具有权威性监督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品行。

叛逆性: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

三、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分析

1、心理因素:

(1)性别因素的影响

我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中某些男女有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小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男女相轻”的现象,在一些学校的小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男女学生进行正常交往会被其他同学起哄,开玩笑,使得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不能正常进行。(2)认知不同产生的差异

在同一个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父母的社会地位不同就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小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学生对交往状况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知评价就会出现偏差,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同学又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必然会在交往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3)小学生交际意识的淡薄

大量的独生子女缺乏与兄弟姐妹交往机会;随着现代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大量家庭搬入楼房居住,缺乏和同辈小朋友之间的人际交往,使得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环境空间受到限制。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从小灌输学习意识,竞争意识。整体逼迫孩子学习,从而人为的剥夺小学生的社交权利。使得小学生心里没有明确的人际交往意识,孩子的交往技巧十分缺乏。

2、行为因素

(一)情绪失控

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展期,自制力十分薄弱,情绪易于激动。小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的任何一方如果过激状态或心境不佳时就会难以正常的沟通,甚至可能会在愤怒、苦闷、焦虑等情绪的影响下爆发矛盾。

(二)行为不当

小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要靠外显交往行为即是语言和动作同自己同伴进行交流、沟通。不良的交往方式和相对贫乏的交往技能,使得许多小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 不当的行为动作

例如:不经过朋友的同意就随便乱拿朋友的东西、无休止借用朋友的东西等。不当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友情。• 不当的语言

主要表现为:在和朋友谈话的过程中态度不诚恳表现为蛮不在乎的样子,无礼貌打断朋友的谈话,开玩笑没有分寸,拿别人的缺点取笑别人。不当的语言交流习惯会引起交往对象不满和反感,最后会出现人际交往问题。• 仪表问题

由于心理效应中的“第一印象”作用以及小学生交往“表面性”特征,长相丑陋、不修边幅、不讲卫生、没有风度等也成为小学生交往不良的重要因素。

3、家庭因素

(1)家长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方法

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行为动作往往是模仿家长。父母在处理某些人和事的方法和态度,二而孩子会下意识的把从父母处学到的态度和方法用于自己的同伴或者同学,如果父母的方法和态度不正确那么就会引发孩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使孩子出现人际交往障碍。(2)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严

一些家长还用老一套的管法“棍棒底下出孝子,严格管教出学子”一些家长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把孩子整天困在家里,不允许和其他同伴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在进入小学后,不知道怎么与同学相处而变得离群索居在长期处于孤独的环境中变得沉默寡言。

(3)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和、父母离异)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更容易出现在父母不和、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当中,由于父母关系不融洽,孩子就会缺乏自信,在家家庭中孩子缺少关爱,形成孩子沉默寡言的性格或者是调皮捣蛋的个性,来吸引别人的关注。

(4)家长过分溺爱(“小皇帝” 表现为:固执、自私、嫉妒、霸道、蛮不讲理)

现如今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一对父母,两对儿老人,一家六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尽量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总是出现在子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起到一个消极的作用,一句“孩子还小,你小的时候还不如孩子呢”掩盖了孩子的所有过错。因而孩子便养成了自私,唯我独尊,霸道,不懂谦让的行为习惯。

4、学校因素

1、学生的负担过重(受成绩的影响学生间竞争激烈,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2、“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教师只注重分数与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3、教师不当的言语(伤害学生的自尊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策略

1、纠正不良心理 树立交往信心

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是孩子进行人际交往中的“绊脚石”,因此首先要帮助孩子纠正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有怯懦、自卑心理倾向的孩子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多发现其闪光点,经常当众表扬他们,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我以前有一个学生小周,三年级时从四川插班过来,其方言经常引发同学的笑声,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和对自己讲不好普通话的自卑感使他一度自我封闭,不爱与人交往。于是我一方面特意安排班中比较热心的同学做他同桌,主动和他交朋友;另一方面在课外帮助他纠正发音,课堂上经常表扬他作业字迹端正、作文写得好,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不忘向同学通报。渐渐地,小周活跃起来了,四年级当上了小队长,五年级当上了中队委员,在同学中人缘很好。

自负、逆反、倔强的孩子往往交不到朋友,心理辅导中教师要帮助其认识自己为什么不受人欢迎的原因,从改变自身做起。比如有的孩子说话语气很冲,和同学发生冲突即使是自己的错也不愿承认错误,还有总是和别人唱对台戏等,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因素。

“嫉妒”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妨害。要善于引导嫉妒心强的孩子学会控制、排遣嫉妒心理,告诉他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势利”心理倾向的孩子因为其交朋友的动机不纯,也往往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要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珍贵,告诉他们友谊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要克服功利心理,结交真正的朋友。

2、组织多彩活动 创设交往氛围

组织活动是最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模式,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获得参与、获得发展。(1)班级活动。

组织如郊游、登山、野炊等需要团结、合作、互助的班集体活动给学生多方交往合作的机会,增进同学间的友谊。还有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学习活动、调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调动每个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交往的热情。(2)心理辅导活动。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时期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如低年级开展“我喜欢和大家一起玩”、“我爱我的小伙伴”———同伴关系心理辅导;“亲亲一家人”、“爸爸妈妈在爱我”———亲子关系心理辅导;“我当小老师”———师生关系心理辅导;中高年级开展“做个受欢迎的人”、“当我被误会的时候”———人际问题辅导;“不做有嘴没脑的小喇叭”、“我赞美别人我朋友多多”、“合作多快乐”交往技巧辅导……

(3)团体合作游戏。

像“老鹰捉小鸡”“撒渔网”等传统小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学会合作。近年来我们学校少先队启动“历奇为本辅导训练”,即借助简单器械、设施,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如“诺亚方舟”、“同舟共济”、“穿越黑洞”、“孤岛求生” 等游戏,让队员处于一个陌生新奇的环境中,面对各种不同的挑战,发掘个人潜能、促进合作交往、激活团队创造力。

3、端正交往态度 学会正确交往

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有什么样的交往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交往行为,也就产生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小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发展的限制,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自我中心,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往往不会从自身角度分析,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有看法,牢骚满腹,烦恼重重。我经常从学校的“知心姐姐信箱”中看到这样的心理咨询单:“为什么班中的同学都不愿和我交朋友?为什么他们都说我很凶?”“为什么父母不理解我?我不想和他们说话,他们还总是对我唠唠叨叨?”“我看见老师总是很害怕,不知道怎么和老师交往?”……如果能帮助孩子从改变自身做起,端正交往态度,问题便迎刃而解了。(1)对待同学朋友真诚友善,团结合作。

古时候用“忠肝义胆”“为朋友两肋插刀”等字眼来赞美“肝胆相照”的朋友情谊,可见“真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结交朋友要彼此真诚,同伴相处要坦诚相见,不弄虚作假。还要教育学生与同伴相处态度友善,热情大方,说话谦虚谨慎,注意分寸,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商量、等待和忍耐,学会退让和妥协,学会忠诚与守信,学会宽容和信任,学会倾听和接纳,这些都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

(2)对待家长教师尊重信任,理解关爱。

“尊重”是孩子与父母老师相处最起码的要求,有了尊重,才能虚心听取家长教师的意见和教诲,有了尊重,才能构建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其次是要信任家长和老师,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倾诉的对象多为同学朋友甚至日记,很少想到父母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父母老师都是爱自己的都是愿意帮助自己的,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应该信任他们有事求助他们,把他们当作朋友。很多孩子认为父母老师对自己“理解关爱”是应该的,总是抱怨父母老师不理解自己、不关心自己,其实“理解关爱”是相互的,要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老师工作的辛苦,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也学会关爱回报父母老师,即使是帮父母洗一次碗,在劳累时为父母捶捶背,为老师倒一茶……还有不卑不亢、热情大方、谦虚友善等也是与家长教师交往的正确态度。

4、讲究交往技巧 沟通从心开始

有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想和别人友好相处,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不知道怎样调和;遭到别人误会了,不知道怎样澄清事实……这就牵涉到一个交往技巧的问题。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能逐渐领悟到一些交往技巧并善加运用。但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1)学会结交新朋友。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定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2)学会倾听和交谈。

爱出风头,在人群中喋喋不休、不顾别人感受的人一定不是受人欢迎的人,善于交谈的人能够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调动交往的气氛,成为受欢迎的谈话伙伴。越是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3)学会赞美和感谢。

“赞美”是友谊的催化剂和保鲜剂。小学二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称赞》,文中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小板凳一次比一次做得好,令小獾重拾信心做出了小椅子,同时小刺猬也得到了小獾的感谢和友谊。可见真诚、适时适当地赞美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当然还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并且要用行动表现出来,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感谢,你都会令别人愉快令自己也感到幸福。(4)学会拒绝,消除误会。

与人相处中,我们总有说“不”的时候,坦陈自己的困难,学会委婉地拒绝别人,既使自己不为难又使别人心无芥蒂地接受你的拒绝,这就是拒绝的艺术了。如果受到别人的误解,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消除误会,当语言无效时,要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816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