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总结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人总结作品的学习和借鉴,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一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记得在五十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我看到由几幅山水画组成的组画,画的就是这一条路。足证这一条路是同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有某一些联系的。至于是什么联系,我已经记忆不清。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印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是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目。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住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闻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情感画廊:(形象)。
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
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
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
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
一星级:(课题)。
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
课文最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
四、课文朗读:
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
2、大班点读评读。
3、配乐全班读。
五、作业:(真情告白)。
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2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三
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目标1。
目标3。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两课时。
1、领略古藤之美、古藤之悲。
2、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现年已94岁高龄却仍矢志不渝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让我们一同去感知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1、迅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阅读、概括。
3、组织交流交流。
(一)引导学生学习写古藤之美的部分。
1、“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古藤萝之美。
3、幽径四季之美。
请同学朗读。
明确: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以环境之美来烘托古藤萝之美。
5、文章写的是“悲”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你怎样理解?
明确:反衬。
(二)引导学生学习写古藤萝悲剧的几段文字。
1、找出描写古藤萝被毁的惨状的文字,说一说,最令你触目惊心的是哪些文字?
明确:“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把悲剧的效果表达得十分强烈。
2、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引起人们的共呜和深思,为下文议论、抒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五段。
1、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作者在古藤被毁之后的心情?
明确:悲哀至极。
2、你能说说作者为何如此伤心吗?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第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2)除了我,决不会另有人注意并关心古藤的存在,也不会有人为古藤而伤心。
(3)如此真,如此善,如此美的古藤被毁而又投拆无门,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3、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古藤毁于愚民之手,这就有了更深的揭露意义,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4、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是“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的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毁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这是一篇美文,文章多种表达手法的运用,精练、通俗而雅致的语言,我们下一节课体会研讨。
2、假如你现在站在死去的紫藤萝面前,碰到悲剧的制造者,你会说些什么?
幽径悲剧。
幽径四季之美。
铺垫蓄势幽径古藤之悲。
幽径古藤之美。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四
不再把美毁灭,文中以一条幽静的古藤为线索,古藤以它那深邃的一方美景,伤心地倾诉着十年来无情的浩劫,孤独寂寞的古藤始终没有逃过残忍的诛伐,一切春天的美景都毁于愚氓之手,成了只有灵魂的吊死鬼,它标志着一场毁灭美的悲剧,深深地烙下了毁灭美的铁证,永远默默的憎恨着那群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愚昧之人。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自然界的美丽新奇带给人们舒畅的感受。鸟语花香,青山绿水,他们都在默默无闻的装饰点缀着大地,哪怕是一棵矮小的草儿,他也拥有着翠绿的清新;哪怕是一株树苗,他也伴随着生机的蓬勃。人们以那歧视、丑陋的心灵和眼睛,无视美的存在,毁灭着这“无罪”的美丽。就像卢梭真切的话语:“从我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当今的世界,人类主宰了地球。因此,这场激烈的竞争从此拉下了帷幕,似乎再也看不到这场竞争的结束,人们只能看到自己亲手毁灭地球的行为,却没有能力阻止,他们的私心都放在了夺得权威和金钱的欲望上,不停的破坏自然之美,让那些想季羡林先生一样分明目睹了悲剧,却毫不能力将这一切来阻止的人们看到了毁灭美的同类的无知。
人类若继续、固执地想当一名毁灭者,这个被忽略,而且即将要被人们遗忘和抛弃的真谛也会荡然无存,造就了自己毁灭自己的悲惨未来,想要改变悲剧,只有人类齐心协力,我们需要呼吁并且一起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的心声――不再把美毁灭。
《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文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特别是文中那几处“波折”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值得我们细琢深玩。
1.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这处“波折”看似漫不经心,随意而为,实则精心设计。文章以纯口语唠家常的方式开篇,显得十分简洁、亲切、自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紧接着用“然而”一转,点明这条幽径“是大大有名的”,使悬念顿生,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这条“幽径”的掌故,及对其“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的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为“古藤”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
2.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这处“波折”是在作者介绍了“这一条神奇的幽径”,并点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之后,荡开一笔,叙写了有关藤萝的历史记载,还特意交代了北大燕园是一座清代的名园,那里有“几棵古老的藤萝”,且每到春天都把紫色的花“开得满棚满架”,不用说游人喜爱,连蜜蜂也“猬集其间”,至此,读者自然也为这“紫色”所沉醉了。而作者却众人皆醉而吾独醒,将笔锋又一转,突出了自己最钟爱的“幽径的这一棵”古藤。并对它的形、香、色进行了形象生动地描写,甚至为它能躲过“十年浩劫”而幸慰不已。可见,“这一转”不仅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激起了读者对藤萝的强烈兴趣,而且为“这一棵”古藤“悲剧”的发生作了蓄势。
3.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因为“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所以作者觉得虽有“幽径翠色”、“众藤千紫”、“浩劫幸运”的衬托还不够,于是他推波助澜,尽情地铺陈其心中的“快乐”,赞“古藤”为燕园的“鲁殿灵光”,称其为自己悲愤惆怅时惟一的安慰,并由其淡淡的幽香、嗡嗡的蜂声羽化出对人世、人生美好的留恋。显然,在作者心中,“这一棵藤萝”已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美的化生,是对生活的一种信赖和寄托。可就在此时,“然而”一折,南柯梦醒,现实的荆棘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心,幽径的这棵古藤下面已被砍断,成了“吊死鬼”在风中摇曳,更可怜的是它那初绽的淡紫的花朵还浑然不知,“还在绿丛中微笑”。可见,这处“波折”可谓天上人间,大喜大悲。强烈的对比,突现了作品的悲剧效果,增强了作品对人们的警示教育作用。
作者不愧为著名的教授和学者,具有深邃的哲理,并没有将笔触止于“美”的毁灭,而是通过对自己在古藤被毁后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渲染了“悲哀至极”的心情,进一步加重作品的悲剧色彩。再用“但是”一转,诉说了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并为“无端被人杀害”的古藤进行申诉,点明了自然万物的无奈和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漠然,及古藤“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的结局。这就是使古藤的悲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丰富了古藤“美”的内涵,它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它被“愚氓之手”所毁,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急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这里关于“我”的震惊、害怕、和痛心的心理描写,也为下文写自己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及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作了伏笔。
5.世界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你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注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文章结尾的这两段文字,先连用三个“决不……”和四个“偏偏……”在极其鲜明的对比中将对古藤被毁的忧伤归为一个特例,不用说它没有引起社会起码的重视,就是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无比的偶然。然后,用“但是”一转,强调了“我”愿意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永远永远地背下去”的决心,通过“我”矢志不渝的努力,使偶然趋向必然,特殊成为普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季先生的这篇精美散文便是最好的明证。他通过一次次“波折”的设计,将普普通通不为常人注意的现象写得如此生动、深刻,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五
1.学习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学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悲剧”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文中幽静的小路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悲剧?作者是如何展示古藤的美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音。
蜿蜒潋滟萧索愚氓毛骨悚然闲情逸致浩劫。
2.理解下列词语的义。
鲁殿灵光毛骨悚然万斛月白风清林林总总诛伐。
三.了解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四.学生自读课文,讨论:
先展示有藤罗的课件,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1.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物的悲剧?
2.为什么开头1至6段未写藤罗?是否离题?为什么?
不离题,写出了幽径的四季美。从侧面烘托藤罗的美丽。
3.曲径美吗?作者是如何写幽径?
先写幽径的平凡:只有二三十步之久司空见惯漠然。
再写幽径不不平凡:与所看到的《红楼梦》有关。
接着写四季之美。
总写:一面傍湖一面靠山。
分写:山上春景夏景秋景。
湖中夏景。
作者怎样描绘藤罗之美的?
感官藤萝之美。
视觉形色。
嗅觉香。
听觉袭入耳内。
4.美被毁灭了,作者伤心吗?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描写了幽径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无比疼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5.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请找出相关语句。
抒情议论。
在悲愤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真正的伟人是不会这样的多情了,我的感情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伤感。
五,找一找,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如:
在茫茫的人世间,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世,那里有闲心来关心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与他人的关受,自私)。
(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荷花勃勃生机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午休人关心他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充分表达作者对古藤命运的关注,为它的不幸而伤心,对人们缺少应有悲悯情怀而遗憾)。
注:通过以上训练体会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六.知识拓展。
课文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以悟出什么道理来?
归纳:要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文化和审美素质。
七.迁移练习。
1.仿照文中的关于古藤的描写,另写一段话,能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2.发挥想象,把文中的古藤画出来,最后展示资料中的古藤形象。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六
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三课时。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
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巨匠,深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回顾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3.按照“幽径”、“藤萝”、“藤萝被毁”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并为每一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古藤萝之美。
1、师:文章开头描绘了幽径之美,美在哪里?用笔圈出,品一品,读一读。
例如“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这一句写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如入画中,神奇而美好。
又如“夏季的荷塘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教师范读,感情饱满,学生听读感受,说说这里的描写重点突出荷塘中怎样的特点?(礼赞生命力之强烈)字里行间流溢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陶醉、礼赞)试读出来。
男、女生竞赛朗读(女生第3节,男生第4节)。
2、师:作者用“神奇”二字概括幽径的特点,而在这条神奇的幽径中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最深?点拔:文中有一句话能显示作者的用意,划出来:“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试用自己的话来诠释。
明确: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
3.作者如此用力描绘幽径之美,并没有浪费笔墨,用意何在?(思考讨论)明确:这便是铺垫、蓄势——用不同寻常的神奇秀美环境来烘托她。
1.师:想必大家一定很想认识让作者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角色,速读概括古藤的特点。并说说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明确:精神寄托于安慰.
2.作者除了写幽径上的藤萝,还提到哪里的藤萝?作用?
明确:侧面烘托幽径藤萝“最有特色”,最美。
品味语言,学生选择一句或一段,自我赏析。
要求学生用固定句式:“段(句)好,好在”来作答,内容要求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
然而人与自然的故事并不是总以喜剧的形式上演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感受古藤之悲,幽径之悲,作者之悲。
1.师:这是一株怎样的古藤?迅速找出描写古藤的语句,概括它的形象特点。明确:有外在美;无害人之意,献花于人世;二三百年来,和睦相处---即“真善美”的化身。
2.这样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古藤,作者的情感如何?
明确:喜爱,留恋,乐之。
明确:古藤萝存在——意味着人间纯真、善良、美好的存在;古藤萝毁灭则意味着人间的纯真、善良、美好遭到杀戮。
4.师: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看作者如何凸现这悲痛?请阅读11段找出你认为能表现“悲”的描写。
如:“它们仿佛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
“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
5.面对被毁灭的惨状,作者情感受到什么影响?震惊、恐怖、悲哀,
找出文段中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句、段,读一读、品一品。
例:“我有点怕走??我不敢再看??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疾趋而过。??悲哀至极??”。
1.这个悲剧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明确:地点:北大时间:1992年春。
3.创造美好世界的人们与制造悲剧的人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或者说“毁美”的那些人都缺点什么?明确:前者关爱生命、关爱自然,追求真、善、美;后者缺乏对生命、自然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明确:这里的藤萝是真善美的象征,愚氓是美的毁灭者的象征。藤萝被毁灭的悲剧其实就是世人对美的忽视,对美的否定,对美的毁灭,所以说古藤萝的悲剧,其实是在说人的悲剧,人们亲手一个一个地消灭身边的美,这是让作者最为心痛的,而且这样的悲剧每天还在上演着。
人们的精神生活贪乏。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维护之,并不仅仅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具有健康、积极、良好的精神素质的大问题。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七
1.学习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学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悲剧”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文中幽静的小路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悲剧?作者是如何展示古藤的美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音。
蜿蜒潋滟萧索愚氓毛骨悚然闲情逸致浩劫。
2.理解下列词语的义。
鲁殿灵光毛骨悚然万斛月白风清林林总总诛伐。
三.了解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四.学生自读课文,讨论:
先展示有藤罗的课件,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1.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物的悲剧?
2.为什么开头1至6段未写藤罗?是否离题?为什么?
不离题,写出了幽径的四季美。从侧面烘托藤罗的美丽。
3.曲径美吗?作者是如何写幽径?
先写幽径的平凡:只有二三十步之久司空见惯漠然。
再写幽径不不平凡:与所看到的《红楼梦》有关。
接着写四季之美。
总写:一面傍湖一面靠山。
分写:山上春景夏景秋景。
湖中夏景。
作者怎样描绘藤罗之美的?
感官藤萝之美。
视觉形色。
嗅觉香。
听觉袭入耳内。
4.美被毁灭了,作者伤心吗?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描写了幽径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无比疼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5.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请找出相关语句。
抒情议论。
在悲愤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真正的伟人是不会这样的多情了,我的感情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伤感。
五,找一找,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如:
在茫茫的人世间,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世,那里有闲心来关心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与他人的关受,自私)。
(表达了作者对夏日荷花勃勃生机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午休人关心他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
(充分表达作者对古藤命运的关注,为它的不幸而伤心,对人们缺少应有悲悯情怀而遗憾)。
注:通过以上训练体会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六.知识拓展。
课文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
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以悟出什么道理来?
归纳:要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文化和审美素质。
七.迁移练习。
1.仿照文中的关于古藤的描写,另写一段话,能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2.发挥想象,把文中的古藤画出来,最后展示资料中的古藤形象。
《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幽径悲剧》教案》全文共1473字。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八
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
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特定的历史时期,愚昧的人们不放过任何展示美的事物,这种行为深深刺伤了作者爱美、维美的心灵。他对美的热爱,对愚氓的痛恨化作浓浓的悲伤,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着重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挖掘,联系时代生活,让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
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懦者萧条浩劫诛伐惆怅渺小。
虬干毛骨悚然愚氓摇曳绽开万斛潋滟。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
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
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a:11—16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
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的?
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二是写幽径四季的美景。
2、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
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美在四时,美在湖山。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人们仿佛是在绿雾中穿行”,“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第二课时。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它既无棚……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从“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等几方面来写的。
正面描写:“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袭入耳内”的蜜蜂声。(有形有声有色)。
侧面烘托:(1)从形、色、味方面进行衬托,最有特色;(2)从命运方面进行衬托,成了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在所有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这一棵”,“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每到春天,……不足为外人道也”。
写幽径,是为了衬托幽径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有特色”。所有这些,都是侧面烘托。
明确:“藤萝”。因为从全文的主要内容来看“悲剧”的主角是幽径中地位不同寻常的“藤萝”。
1、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主要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的。
描写:1、描写了今年春天我所见到的吓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看到这种景象后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我走过这一条幽径时的景象。(极力渲染了我悲哀至极的心情)。
议论: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六”,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等等,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2、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
文中连用了四个“偏偏”,说明像我一样能够为古藤而伤心的人,也是偶然的。所以作者的用意是,告诉人们,社会对于“愚氓”毁灭美丽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吁社会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
最后作者表示,我制造的这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且将“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表明了我将永远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我矢志不移的决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洗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即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闪愁”,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两点:一是藤萝很美,但又不仅是美,而且具有真善美。
提示: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对幽径、藤萝写的越美,它们遭毁灭后造成的悲剧效果越强烈。作者采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构思全篇。
七、总结:
作者把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圆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生活中真、善、美的悲剧。藤萝毁于愚氓之手,是他们造成了这悲剧。
1.本文作者在描写幽径时,从春、夏、秋、冬四季写其美景,请你模仿这一写法描绘一下杨柳四季的不同形态。
2.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季羡林。
原本现在。
春:小花灿烂花木遭劫:被坚决、
幽径之美夏:一团浓阴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
秋:红绿相间永世不得翻身。
冬:浓烈勃发。
悲剧:毁于愚氓之手。
形:盘曲而上成了吊死鬼。
藤萝之美色:红绿相映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味:芳香袭人控诉、投诉无门。
声:回味无穷哭泣,哭泣,哭泣……。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九
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
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
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
一星级:(课题)。
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
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
2、大班点读评读。
3、配乐全班读。
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情感画廊:(形象)。
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
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
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
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
一星级:(课题)。
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
四、课文朗读:
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
2、大班点读评读。
3、配乐全班读。
五、作业:(真情告白)。
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十一
前几日,我们学了季羡林先生的“文革”后所作的《幽径悲剧》。这是一篇批判性的文章,讽刺了那些愚氓之人,以及人们对砍伐古藤这种恶行无动于衷的社会风气。
我发现季羡林先生其实是一个细心、对生活有着美好向往的人。下面,就让我们慢慢品读一篇令人忧伤的文章吧!
读完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作者对这颗古藤的热爱就像对朋友一样。第九段介绍了古藤的历史。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颗古藤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它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此时的“十年浩劫”指的是文化大革命。在那个数都不容易熬过来的时代,可作者却熬下来了;在那个人都不容易熬过来的时刻,这颗古藤却活下来了。可见他们的感情之深。在文革期间,作者也曾遭到迫害,他在文中写道“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颗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风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由此看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和古藤的亲密关系。
因为作者非常喜欢这颗古藤,所以当古藤被害时,貌似只有作者一人悲伤。“人生必经还是以个荆棘丛。”从这句话看出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东西失去的失望。被砍断的藤萝,形如吊死鬼一般,没有了根上养料的供给,它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死去。“古藤上的紫花还在微笑,但它们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哭泣也没有地方了。”看出作者心中的悲愤与同情。
关于杀藤凶手,文中明确写道“毁于愚氓之手”,“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还有“在茫茫人世中,争名于朝,争利于世”的那些人,“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颗古藤的死活呢?”
在这几个句子里,我读出了作者心中的愤怒。作者挥舞着笔杆告诉人们:“这古藤的死,预示着这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作者努力地去使读者们觉醒,希望他们有所改变。
目睹这一悲剧的除作者外,还有燕园中人。不用说,从这点可以看出,作者心灵的高尚以及世人的麻木。我在读文章最后一段的时候,心中也有一丝悲伤,我要做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细心观察,慢慢品味人生之美丽。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十二
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有着无穷的人格魅力的学者、教授,他有着丰富的内心和爱心,《幽径悲剧》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历来为大家所喜欢。学习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对写作背景和作者有所了解,对“愚氓”这个词也要有了解。在教学本文时,我作了如下尝试,现作如下回顾反思。
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表现时间的词语,知道这棵藤萝经历过怎样的劫难,最后在什么时候被毁的。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文中两次写到藤萝,分别对藤萝的美丽和被毁后的惨状进行了描写,在写藤萝的美丽之时,又将它与其他被毁的藤萝作了对比,针对这一点,我先让学生抓住具体语句,赏析领略藤萝之美,体会作者对藤萝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赏析被毁后的惨状,感受作者内心的悲伤。最后让学生以藤萝的身份和口吻,对那些“愚氓”控诉内心的悲伤。再次感受作者内心。
文中除了作者,还提到了另外几个人,“愚氓”、“伟人”、“世人”,对于这些人物,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呢?我先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找到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互相纠正补充,最后明确,原来作者用了反语的手法,对这些人,作者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让大家探讨分析作者是怎样的人,并对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
应该说,这篇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但在充分的预习和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还是能体验感受,并较好地进行理解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中心。如果能适当地补充课外关于藤萝的材料,再次进行对比阅读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十三
幽径中的幽静古藤在展示着他那独特的美,在向人倾诉着十年浩劫的悲剧,在向人讲述着中国的风云变化。可它,最终还是死了,死在了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愚氓人手中。
现在,久居都市的人们,已经很少注意到路旁为人们增添绿色的植物,甚至有人会觉得:“奥?马路旁边还有树?”如今的城市中,卖得营养品很多,人们都靠吃这些老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诶我们制造、过滤氧气的植物,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再者说,大街上行人脚步匆匆,心事重重,哪里还有闲心注意路旁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氧气的植物?在大街上,之见得万人游逛,却不见一个伫立在树下。
一年到头,只有植树节时人们才去关心它们。而这,也不是人们所情愿的,大多都是单位、企业组织员工们植树。而这时,商家们也找住了时机,拼命地把树苗的价钱提高,达到自己的利益。
当今的世界,人类主宰了地球。因此,一场战斗展开了,人们都为了争夺钱、权而不惜一切代价。不停地破坏自然之美。就这样,季羡林老先生亲眼目睹了古藤的死亡。
战争是可以停止的,那人们,何时才能停止这场战争呢?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十四
国学大师季羡林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幽径悲剧》。如果时隔十年再来重新品读这篇文章,会发现这是多么切合当下的社会生活现状啊。
燕园中的幽径,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来去去地走过,但是心思细腻者,无几。只注意前方的路,只看到前方的光芒四射,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角落中渴望救助的呢喃。或许按照成功学的种种理论,这是目标,是坚持,做大事就该心无旁骛,一冲到底。可事实是,这样的人,虽然成了大事,但是没有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不懂山水,不懂花鸟,不懂放松。就如同古时的老夫子,我们姑且称之为古代的“校长”吧,以严厉而闻名,戒尺教鞭样样齐全,打起来可真没个轻重的,僵硬的面孔,僵硬的话语,也难怪鲁迅先生对这种封建教育十分批判。但是今天的校长们呢,个个都在相互比较,比谁更幽默,比谁更受学生欢迎,演讲生动精彩,举的事例让人或感动,或震惊,或愤怒,或大笑。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的人们和以往不同,我们开始慢慢注重心灵和情感方面的教育或体验,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整个社会毫无生气。
我们一家昨天去公园散步,看到一群年轻妈妈在为她们的女儿摘花,那些开得正艳的月季,就这么被拔了起来,被呆在了本不该是它们呆的地方。母亲在我身边哀怨地说道:“可惜了这么漂亮的花儿。”说完便别过头去,不愿再看。这时,我对母亲竟有一种特别的敬意了,也许自小就在深闺中的母亲,对这些东西特别敏感吧。
我盼望着有一天,季老说的“十字架”会交给我们每个人来背负。这是一种社会对于自然的愧感。
在这两天,老师一共花了三堂课的时间,来为我们解读《幽径悲剧》这篇文章。让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同小可,应该比其他一些重要的文章还要加深学习才行。所以,我开始仔细地品读寻找一些对我有帮助的地方学习、借鉴,以帮助我在写作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文章从用词来说,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语汇,如“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等。同时,也使用了不少成语及一般的四字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曲径通幽”“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而这些词汇对于我来说有些许还真没有见过,也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但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觉得提高了许多。
文章从句式来说,多用对偶或一般的整句,如:“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儒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写出当时动荡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用非常委婉的语言描述下来。即使是一般的散句,在变化的句式中,也显出一种严谨。如:“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包含浓烈”“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从而你会看出作者对古藤的`侧面热爱。语言虽然不说,但是已经从问人、人不知道、只有作者一个人知道,说明了古藤的渺小。人们的漠不关心与作者对古藤的情郁于忠。有些句子虽然只是口语,但你也会感到一份纯粹和优美。如文章开头所写: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显得十分简洁、亲切,并有一种情味在其中。通过这篇文章我体验到了写作也是一种美,并能给人带来享受。对我今后的作文会有很大帮助,我会把精华灌输到今后我的文章里来。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十五
幽径,即窄小的道路。悲剧,即情节极度悲伤的戏剧。幽径悲剧给人以非常压抑和沉重的感受,往往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是一种警示,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珍惜和把握。在近期的观剧体验中,我不禁对幽径悲剧产生了一些深入的思考,感受到了这种戏剧形式的独特魅力。以下是我对幽径悲剧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幽径悲剧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助。通常在幽径悲剧中,主人公往往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幸和挫折,而这些都是他们无法预料、控制和改变的。比如,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被父亲的死、母亲的再婚以及朋友的背叛等不幸困扰着,最终陷入了精神崩溃的边缘。这种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感觉无疑是一种无比的痛苦和绝望,让人深思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其次,幽径悲剧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错误。在幽径悲剧中,主人公往往因为某种错误的决策或行为而导致自己的悲剧结局。比如,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因为贪欲和野心,被预言的宿命所迷惑,最终走上了杀人立志称王的血腥之路,导致自己和家人的惨死。这种人性的弱点暴露了人类对于欲望和权力的无尽渴望,但却又无法抵挡其带来的毁灭。
再次,幽径悲剧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在幽径悲剧中,主人公往往受到了来自社会的不公正和不道德的对待。例如,在《奥赛罗》中,主人公奥赛罗因为种族歧视和嫉妒,遭受了朋友的背叛、妻子的误解和社会的谴责,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对社会黑暗与残酷的揭露让我们不禁反思我们自身是否准备好去面对和改变这些问题,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善良和勇敢的人。
最后,幽径悲剧启迪了我们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通过观看幽径悲剧,我们可以明白人生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遭受不幸和挫折也是人生的一部分。然而,从幽径悲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主人公们的毅力和勇气,他们往往在无尽的黑暗中寻找着一线希望,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幽径悲剧给予了我们对于生活的一种警示和启迪,教导我们要勇敢面对逆境,坚持自己的信念,并时刻保持一颗追求真理和善良的心。
综上所述,幽径悲剧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脆弱和无助、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错误、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并启发了我们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通过对幽径悲剧的思考和感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生活,并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寻找到人生的希望和力量。幽径悲剧是一座引领我们思考人生的灯塔,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把握每一个当下。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十六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二、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而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3、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这样”是指的是富于感情,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四、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五、小结。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十七
家门前的这条小路是如此平凡,就像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里的小径,“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门前的这条路是用红色的砖块铺成的,因为不断有鞋子和车轮的踏过、驶过,它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满脸皱纹。但是,它却留下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如果说季老先生的那条幽径是悲剧的话,那这条路就是喜剧了。
这条路铺成的时候,我才学会走路。听妈妈说,那时候,她总是领着我在这条路上练习走路。妈妈让我站好,然后自己后退几步,蹲下,我踉踉跄跄地扑到妈妈的怀中。
小时候,一到晚上,我就和爷爷拿着小板凳坐在小路边,看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听爷爷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条小路和我一起认真倾听着爷爷动人的故事,嫦娥姐姐为不让坏人吃下仙药而自己吃下仙丹,飞向了寒冷的月宫而不能与家人团聚了。无情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家庭,从此天河两隔,难得团聚,我们听得好感动,好伤心。
大概在四年前,小路边有一棵石榴树,一到秋天,树上就挂满了只有鸡蛋大小的红石榴,像一盏盏小灯笼,我们这群孩子看到这么美的石榴树,不忍心摘下这些红通通的“小灯笼”,只是轻轻地摸一摸它。到了冬天,石榴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我们看了都觉得心疼,便把彩带系在树枝上,小石榴树又充满了生机。大家都在小路上嬉戏、打闹,好不热闹。可是不久后,因为路太窄影响交通而被砍掉了,伙伴们也不常来玩了,小路显得寂寞。为了让小路恢复往日的生机,我在路旁种了些迎春花,现在的小路又和从前一样生机勃勃了。
踩着小路我一天天长大。我也越来越懂得,美的事物绝不可毁灭,世界上应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恶丑。
这条路留给我的回忆真的很多,它见证了我的成长!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81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