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叶公好龙原文及翻译阅读题(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4:55:07
最新叶公好龙原文及翻译阅读题(5篇)
时间:2023-01-11 14:55:07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叶公好龙原文及翻译阅读题篇一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叶公好龙》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叶公好龙(yè【shè】 gōng hào lóng):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汉·刘向《新序·杂事》。

作品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⑽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此文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作品注释

1、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2、子高:叶公的`字。

3、钩:衣服上的带钩。

4、写:画。

5、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6、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7、“文”通“纹”。

8、以:在。

9、闻:听说。

10、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11、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12、牖(yǒu):窗户。

13、施(yì):延伸,同“拖”。

14、堂:厅堂。

15、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假字),通“旋”。

16、走:逃跑。

17、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18、是:由此看来。

19、好:喜欢。

20、夫:这,那。

21、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作品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词语辨析

叶公好龙是指表面很喜欢,实际上不喜欢,实际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把含义用反,下面的例句就是使用错误:

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成语解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好:喜好。

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成语用法

示例:~,好其是而非者。★清·梁启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有什么两样!”

借事喻人,用叶公式的人比喻社会的现象。

寓意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丰县(今江苏丰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叶公好龙原文及翻译阅读题篇二

叶公好龙原文及赏析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字。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文”通“纹”。

以:在

闻:听说。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同“拖”。

堂:厅堂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欢。

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但历史上的叶公却不是这样的人。

叶公最著名的功劳是他不以怨报德,果断率兵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从而稳定了楚国政权。之后,为了楚国的.长治久安,把职位让给别人,这一让贤之举,被专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经考古发掘证实,他主持叶政期间,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是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史学专家安国楼博士称,叶公确实有画龙的爱好,但龙是神化了的动物,不可能下降叶宅,“叶公好龙”折射出叶公所在地和所处时代龙文化的丰厚内涵。专家们还指出,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

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叶公好龙原文及翻译阅读题篇三

叶公好龙是古代汉族寓言故事。以下是它的原文及翻译,一起来阅读吧。

叶公好龙原文及翻译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注释

拼音:yè gōng hào lóng,古音读作shè gōng hào lóng,作姓氏。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别名。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彩绘、花纹。

“文”通“纹”。

闻:听说。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夫:这,那。

好:喜欢。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寓意

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辨析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但历史上的叶公却不是这样的人。

叶公最著名的功劳是他不以怨报德,果断率兵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从而稳定了楚国政权。之后,为了楚国的长治久安,把职位让给别人,这一让贤之举,被专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经考古发掘证实,他主持叶政期间,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是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史学专家安国楼博士称,叶公确实有画龙的爱好,但龙是神化了的动物,不可能下降叶宅,“叶公好龙”折射出叶公所在地和所处时代龙文化的丰厚内涵。专家们还指出,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

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叶公好龙原文及翻译阅读题篇四

清平乐

韦庄

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

【作者简介】

韦庄,(836─910)唐末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别离情怀的小令。上阕写别离时的愁绪,下阕写别离后的孤凄,词人把叙述性情节贯穿于词的首尾,把环境、氛围和人物的情绪心态交融为一体,打破了写景与抒情前后侧重的程式。

上阕四句状写凌晨时分的别离,“莺啼残月”,表明天将破晓,一弯残月还悬挂在西天,似解人意的黄莺儿好像也知道屋檐下的主人离别在即,不住地对着天边的残月哀怨地啼啭。绣阁中的灯盏尚未点燃,那定然是难舍难分的一对年轻的夫妻还在喁喁话别,他们十分希望这黎明的夜色再多延长一时一刻,好让他们再相聚一会儿。

然而门外已备好鞍辔的马又嘶叫起来,马嘶催人,人不能不走,此时此刻,年轻的女主人公的心非常纷乱、痛苦、无奈、难言。“正是落花时节”一句更增加了这种别离情境的凄绝。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西风残月的清秋时节,多情人儿的离别固然令人愁绪倍增,但落花成阵、柳絮飘飞的暮春天气的别离更使人感伤:那片片落花就是青春凋零的象征。

良人一去,别恨离愁则更催人红颜早谢。及至何年何月征人归来,已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正是落花时节”这一落红缤纷的画面,不仅在无言的镜头中使读者体察到女主人公纷乱的思绪,而且具有象征的意味,词人在白描的抒写中插入这一现实性的隐喻,使词句具有了更丰饶的内涵,使读者更深地体味到离愁别恨对青春的摧损和凋残。

下阕所描写的情景,已和上阕推开了一段时间的距离。此时良人已经离去,她懒懒地梳妆过后,连蛾眉也不去描画了。平时,这弯弯的、细细的、蛾眉月一样的眉毛也许是由她心爱的丈夫给她来描画的,而此时,他已离她远去,没有谁替她描画了。她满含悲愁独自倚着门扉,痴痴地向着离人远去的道路凝望。

一个可怜的、天真的念头忽然从她心中闪过:他骑马远去的路上定然会扬起一溜黄尘,这尘土可千万不要扫去呵;如果扫去了,我那心上人就要迟迟不归了。这完全是人物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天才的词人独出心裁地捕捉到了这微妙的一闪念:远去路上扬起的尘土因为是他骑马扬起的,因而也是亲切的,她听不见、看不到他的音容笑貌,望望这路上的飞尘也感到一种安慰。

古语有“爱屋及乌”之说,此处可谓爱乌及尘了。“扫即郎去归迟”,当然是女主人公一种一厢情愿的设想和翘盼。这里没有什么民俗的依据,更无实际道理可言,只是表露人物急盼郎归的心态而已。张炎云:“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从此词的结尾,读者就可以体会到“有余不尽之意”的佳味。

叶公好龙原文及翻译阅读题篇五

《叶公好龙》教学设计

龙江路小学(南区)

杜军平

教材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学生分析

本册书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文字比较浅显,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适合小学生学习。作为五年级的孩子,这是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寓言故事,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理解、诵读等方面并不会感到困难。教学设想与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等。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认字。提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课件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学生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w”)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教后反思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明理,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8523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