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春节传统文化教育(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5:16:10
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春节传统文化教育(三篇)
时间:2023-01-11 15:16:10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春节传统文化教育篇一

对四环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董封中学 王锁龙

自去年以来,我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时至今日,“四环节”的教学模式已深入到每个班级、每位教师的课堂。在这样的高效课堂小组活动中,对子的使用几乎占据了合作学习的70%,可以这样说,对子合作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决定着高效课堂学生学习的成败。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对学,使对子的学习更富有真情呢?下面就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对子组的有效构建。

对子组建立的基本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民主组合。即大组内各个对子组内都同时拥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各个对子组的综合学习能力是基本一致的;自由组合是指在小组内部通过民主讨论、双方自愿的方式自由组合对子组。这种组合方式要求老师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一对一的同学,老师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是否相投,因为,只有性格相投的人之间,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和合作,同时,老师也要让学生明白小组编排的意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否则,小组的建设将失去意义。

二、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

自学是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关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放弃交流和展示,充分放大学生的自学。自学不充分,交流或展示就没有意义。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比小组内的讨论更重要,可由于小组内几个学生的理解水平、反应速度等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以至于提出中心问题后各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也不一样。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自己的方法:提出中心问题后开始在座位上独立完成任务,首先完成任务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相应的区域讨论相关问题,而未完成的同学继续独立完成相关任务,直至完成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小组内的所有同学都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能充分利用合作这一有效方法。

三、学习方式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表达方式,当然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往,我们一味强调参与率,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甚至所有人都能上台展示,殊不知,有些学生性格使然从心里就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对于这些学生,倒不如随之,只要他在用心学习,不参与讨论又如何?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即便如此,在我们的课堂中,仍不可避免地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课堂中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争取使我们的课堂实现真正的“高效”。生动课堂大家谈

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春节传统文化教育篇二

节日文化活动

一、抓好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意义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现代生活理念发生的变化和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是绝大多数小学生对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了解甚少,对其中所蕴涵的内在文化更鲜为人知。因而,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显得如此迫切。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瑰宝。由中宣部等联合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要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近日新颁布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要利用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可见,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二、设计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因此我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校主要设计了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的内容如下:

三、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

1、寓传统节日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小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要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行民族历史和人文传统教育。如:通过《中秋话团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象征意义,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们对家庭团圆、社会祥和、祖国统一的向往;通过《又是九月九》和《听爷爷讲故事》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敬老日的由来,感受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逐步养成尊敬和关爱老人的好习惯;通过《清明的思念》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清明的传统习俗,教育学生引水要思源,不忘生命的根,等等。

(2)充分发挥《语文》等课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验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经久魅力。如:通过《老师领进门》、《三过家门而不入》、《花木兰》、《程门立雪》等课文的赏析,让学生懂得尊敬长辈、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语境中感悟。

(3)编写校本课程《弘扬民族文化继承美德传统》,使民族传统节日教育课程化、系列化。如:以“走进民俗文化”为课程目标,具体分为“节日简介、节日的由来与传说、节日习俗、节日诗选、节日主题活动”等内容,并在教材中提出分年级要求。校本课程的编写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更应立足于学校实际,体现学校“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表现出鲜明的学校特色。

2、寓传统节日教育于主题实践活动之中

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如结合“端午节”我们开展“中国心、中国情、中国节”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走一程“端午之旅”,做一个“端午香囊”,包一串“端午香粽”,演一回“端午传说”,使学生对端午习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于是爱国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又如在春节开展“过中国年”活动,让学生在抄写春联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醇醇的“中国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元宵节开展“闹元宵猜灯谜”活动;在清明节开展“为亲人点一烛香,为烈士献一朵花”祭扫活动;在重阳节开展“当一日家长”爱老敬老教育活动;在中秋节开展赏月赛诗会等,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育精神。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我们要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活动目标,根据目标选择相关的活动内容,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3、寓传统节日教育于环境创设之中

环境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我们以“透视民族文化,尽揽民俗风情”为主题,构筑民俗文化墙;在校园长廊中以“民族魂”为主题,展示每个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揭示了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为让学生时时感受浓烈的民族文化氛围,我们在班级版报中结合民族传统节日的时令,进行专题布置。学生在搜集资料和设计布置中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将音乐铃声选用民族音乐,如《步步高》、《茉莉花》等。既让学生增加音乐素养,又弘扬了民族文化,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4、寓传统节日教育于家庭活动之中

由于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小学生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节前学校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春节期间开展“做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的实践活动;在重阳节期间开展“我为爷爷奶奶洗一次脚”的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亲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倍受教育。在活动结束后,学校应及时请家长填写反馈表,并做好总结工作。

同时学校结合探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知多少”,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节日进行探究,从而深入了解它的由来、习俗,并设计与此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接受教育。

四、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空间,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开发了民族传统节日教育资源,使教育活动课程化、系列化、规范化。2、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萌发了敬老、友爱、勤劳、善良、感恩、回报等健康情感与品德,促进了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互动发展。

3.进一步促使教师、家长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为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隆盛庄学校

2014年3月

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春节传统文化教育篇三

生动课堂大家谈

生动课堂是我们现在教学的主要话题,利用双向五环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舞台,还他们一个生动、探究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这种模式,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惑,诸如学生不知道怎么展示、点评,小组合作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学习目标不能很好的完成,为此教师觉得很迷茫,总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担忧。

通过不断的摸索、改革,我认为,一节生动的课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以下几个学习习惯的培养。

1.自学预习的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2.专心上课的习惯

3.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4.善于提问的习惯 5.仔细审题的习惯 6..练后反思的习惯

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能有继续学下去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做到: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

尾无穷。

1、引人入胜,就是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是否优秀,要看是否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2、精导妙引。教师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阅读、问答、讨论、评价等学习活动,给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掀起学习高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学习目标的实现。所以,一节课是否优秀,要看是否有一个教学高潮,要看学生是否从头到尾都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

3、结尾无穷。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从而使学生步入人文精神之胜境。

三、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的时间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改变观念,即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是说,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

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被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我们应该关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真实生活与真切的成长,尊重他们的想法、看法。我们的学生真的不是无知无能的被动体,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倾听不同的意见时,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挑战。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或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只要老师懂得以爱心与智慧去引领生命,在预设目标的实施中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他们奉献给你的将是无尽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会呈现出不曾预期的精彩。

四、充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

更多得多。并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以纠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也会随之而提高。

课堂是个富于变化的时空,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互相促进,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育教学中,只有不断探索,不懈追求,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走向主体、多元、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854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