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包含详细的学习目标、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和明确。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值得阅读和借鉴的教案范文,希望能对教师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篇一
活动目标:
1、学画天安门三层梯形的主体结构,初步掌握建筑物由下往上画的基本方法。
2、引导幼儿对称、均衡地安排画面,并尝试添画。
3、加深对我国首都北京的认识,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画天安门三层梯形的主体结构,初步掌握建筑物由下往上画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够对称、均衡地安排画面,并尝试添画。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图画纸、勾线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引入活动。
二、教师有重点地示范作画,突出画面布局,教幼儿由下往上画的方法。
三、欣赏ppt课件,提出绘画要求。
1、注意绘画的步骤,表现出天安门城楼的主要特征。
2、提醒用勾线笔。
四、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览,师生共同讲评。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篇二
活动目标:
1、学画天安门三层梯形的主体结构,初步掌握建筑物由下往上画的基本方法。
2、引导幼儿对称、均衡地安排画面,并尝试添画。
3、加深对我国首都北京的认识,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4、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活动重点:
学画天安门三层梯形的主体结构,初步掌握建筑物由下往上画的基本方法难点:能够对称、均衡地安排画面,并尝试添画。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天安门,美术画册。
2、图画纸油画棒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引入活动。
二、出示图片-天安门引导幼儿观察天安门的结构,了解天安门这一建筑物的对称关系。
加深幼儿对首都的认识,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讲解天安门的主体结构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黄琉璃瓦顶,下层是朱红色城台,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
四、教师有重点地示范作画,突出画面布局,教幼儿由下往上画的方法。
五、欣赏ppt课件,提出绘画要求。
(1)注意绘画的步骤,表现出天安门城楼的主要特征。
(2)提醒用勾线笔。
六、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七、作品展览师,生共同讲评。
活动反思:
因为我们班幼儿平均年龄比较小,而且今年增添了很多新生,他们在绘画方面发展较慢,所以,我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了活动目标,但因为我对很多幼儿降低了活动目标,导致一些应该能自己独立绘画天安门的幼儿也选择了添画天安门,对这些幼儿的指导还要加强。区域活动的时候,我可以再对这些幼儿加强目标,提高要求,请他们独立绘画天安门。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篇三
教材分析:
学生从幼儿园走入小学,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老师需要帮助他们尽快的熟悉环境和认识身边的人,解除他们的焦虑和恐慌。同时制作名字树,加强同学间的交往,懂得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
师生一起协作完成“集体大树”的制作。
教学难点:
剪或撕“名字树叶”的方法。
课业类型:工艺制作。
教具准备。
剪刀、彩纸、“集体大树”的范图、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
剪刀、胶水、彩纸。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集体大树”的范图,介绍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使这棵大树变得完整?并且我们都能来到这个集体中?
2、结论:制作树叶——写上名字——贴在大树上。
3、教师小结: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一年级x班,但它不是一棵完整的树,只有我们每位同学都来到这里,成为它的一员,这棵树才能茁壮地成长。
(三)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外形和制作方法不同的两片树叶,树叶上写着老师的名字,老师做自我介绍。
2、教师展示其中一片对称形树叶。
提出问题:如何制作出这种对称形树叶?
3、教师总结并演示实验结果:对折——从开口处剪或撕树叶的一半——展开成为完整的叶子(教师辅助演示)。
4、提出问题: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6、出示课件:树叶的常见形状、颜色和特殊形状、颜色。
5、教师小结:大家一起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来制作“名字树叶”,看谁的树叶最好、最漂亮、最先来到“集体大树”上。
6、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纸张和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好能自己创作出其他方法;在树叶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反面写上自己的爱好。
7、师生共同将“名字树叶”贴在“集体大树”上。围绕“集体大树”,请“名字树叶”的小作者逐个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如:姓名、年龄、爱好等等。全班同学给以掌声鼓励,使介绍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6、教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用“名字树叶”装点的这棵“集体大树”多美呀!集体因为有我们的存在才充实,才充满活力,我们也因为有集体的爱护、培养才能够茁壮成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将共同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用我们的行动去维护它,用我们的双手将它建设得更加美好!
施教时间:9月4日-9月8日。
看谁涂得更好看。
教材分析:
《看谁涂得更好看》一课安排在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一册第二课。“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美术活动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象和自由创造是美术活动与游戏的共同特性。尝试以缤纷的色彩组成灵动的画面,也是儿童喜爱的游戏方式之一。(教案)画笔和色彩对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自幼儿时期,他们就喜欢在随意的涂抹之中体味色彩对视觉的冲击;体味创造的成就感;体味快乐:这种体味是审美的摇篮。在本课学习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色彩,注意统一纠正某些颜色的不规范名称。在认识色彩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画笔,自由组织、涂色,以点、面、线、圈、刮等不同方法涂色,感受不同的画笔、不同的方法所带给画面的不同视觉感受,也使学生体会到色彩的搭配与组织的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并且学习敢于大胆组织画面,为今后的学习与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了解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创新探究目标:尝试运用不同方法、不同材料画画,,懂得敢于尝试,大胆展现自己的个性。
3、技能目标:能认识不同的色彩,了解油画棒与水彩笔画出来的效果有何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美术游戏中学会使用画纸,尝试用不同笔触、不同画材组织画面。
难点: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的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素描作品、油画作品、水彩作品、水粉作品、版画作品、国画作品、炳稀画的衣服、以及相关的绘画材料,课件等常规用具。
学生:蜡笔、油画棒、水彩笔任带其一均可。
课时: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辨识色彩游戏。
(拿出色彩卡让学生辨识,看谁的反应最快,能说出色彩的名称。)。
教师快乐谈话:小朋友们,瞧,我把大家喜爱的机器猫请到我们的教室了,他给我们带来了礼物,谁要啊?不过要想得到礼物的小朋友先得过我这一关,就是来做个辨识色彩游戏。
2、美术字揭课题。
在学生体验好各种材料的不同感受之后,采用谈话法揭题。并且拿山事先准备好的课题,展示在黑板上。
[通过玩辨识色彩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色彩的认识。]。
3、了解绘画种类,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的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
(素描作品、油画作品、水彩作品、水粉作品、版画作品、国画作品、炳稀画作品等)。
a摸一摸,看一看绘画作品。
b想一想,说一说内心感受。
c找一找,认一认绘画种类。
d画一画,动一动体验感受。
布置下节课带工具材料。
施教时间:9月11日-9月3日。
札记:新入学的学生好动,还不适应小学生活,40分钟课堂对于他们来说有些漫长,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轻松的环节至关重要。
第二节。
一、欣赏分析,传授新课。
1、课件欣赏大师作品(师生共同欣赏一组以线条与色块构成的抽象风格的绘画作品如:克利、米罗、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大师作品。)。
2、分析大师作品。
教师提问:“刚刚看到作品,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线条或色彩?”
“你觉得画画的人心里在想什么?是很高兴?很恐怖?还是有点伤心?哪些笔触让你有这种感觉的?”
3、观看教师范画。
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现场示范画一幅画。
4赏析学生作品。
二、合作创新,动手实践。
根据学生不同喜好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绘画的乐趣。
(1)临摹画一幅作品。
(2)自己想象创作一幅作品。
(3)自由组合共同完成一幅作品。
(四)作品评价,课外延伸。
1、展示各组的绘画作品。
[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验成功的快乐。]。
2、学生当评委,评价作品。
a.学生的自我评价。
b.学生之间的互评。
c.老师进行客观评价。
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d.请机器猫为大家颁奖。
[做到首尾呼应,再一次地将学生带入创设的童话情境,提高了他们的对上美术课的兴趣]。
3、总结延伸。
鼓励学生回家后与父母家人共同装裱自己的作品,装饰自己可爱的家。
[学会创新与探究,学会让自己的东西变得实用、生活化起来。又增进了亲情。]。
施教时间:9月14日-9月15日。
札记:
第三课:滚动乐园。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从课前准备开始到教学全部过程,全由学生主体的活动贯穿着:探索——感受——体验——联想——表现——评价各个环节。探索:课前与学生交流,寻找能滚动的东西带入课堂。体现出自然和生活是第一课堂。创作表现来源于生活。感受:在滚动玩耍时,看、摸、闻等触觉行为,影响着学生对物体的认识。体验:玩耍的经历说明了物体的形态、特征、共性。联想:滚动中物体位置不断变动,其快慢、翻转、碰撞、弹蹦、滑行、停止,引出学生对生活中有关现象的记忆和联想,触发了创意思维。表现:学生作品中丰富的形、色、线充分体现了儿童的感受和思维。真实的物体充实着他们的形象思维。评价:学生讲述和交流所画景象情节,词语和绘画两种语言的互动促进和扩展了儿童的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1.在感知活动中,触发学生去发现和思考物体特征、形状。其中感知行为是显性的,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是隐性的。
2.会有序而友好地合作游戏,隐性的道德行为。
3.会观察和提出问题,包含着内在的隐性活动。
4.随意大胆地使用绘画工具表现出感受到的或想到的滚动现象,创作出有故事情节的画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有趣味的感知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体验和表现的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边线自己所见、所想。在感知基础上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展开创作。
课时:1课时。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件:画面上滚动出西红柿、大苹果、小足球并配以卡通声音。
师:它们是从滚动乐园来的小使者,接你们到滚动乐园去做客的,你们想去么?
板书课题:《滚动乐园》。
(二)联想观察。
师:滚动乐园里都有什么呢?
课件展示:滚动乐园里圆形的物体。
师:什么物体可以滚动呢?
(三)对比感受。
师:方形或其他形状的物体可以滚动么?
实验:方形物和圆形物的滚动。
小结:只有圆溜溜的物体才好滚动。
请同学闭上眼睛,把手伸进桌斗里摸一摸:那些物体能滚动?那些物体不能滚动?
(四)感知体验。
组织游戏。
(五)观察联想。
在刚才的滚动游戏中,那些物体滚动的最快?为什么?
(六)欣赏作品。
课件展示:优秀学生作品。
(七)愉快表现。
提出作业要求:
画一个或一组滚动着的圆形物,并涂上漂亮的颜色。
每组用一条长长的纸共同完成作业,教师从每组最前方把纸滚到最后一个人面前。
小组合作完成一幅作品来表现滚动乐园的故事。
教师巡视辅导,参与解决绘画中存在问题。
(八)讲述评价。
(九)课后拓展。
施教时间:9月18日——9月21日。
第四课:泥巴真听话。
教材分析。
泥巴是孩子喜欢玩耍的自然材料,可塑性强,并且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因此,以它作为学习的内容,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孩子天生好动好玩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藉游戏活动认识大自然中的资源及用途。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玩泥巴的游戏活动体验感受泥性,尝试并掌握几种玩泥的基本方法。
情感:通过游戏活动,共享玩泥巴的快乐,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能力:通过对玩泥过程知识及技巧的探索,培养初步的感知能力、口头发表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感知泥性,归纳玩泥的几种方法。
感受、探索、泥性及口头表达。
课前准备。
学生:小水桶、毛巾、可塑泥、可用来印纹的小物品。
教师:教学图片、媒体素材、不同干湿的泥材。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教师拿出三个布袋,内有三种湿度不同的泥巴。引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鼓励学生上前摸一下,闻一下布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观察: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自己的感觉,如:柔软、泥土气息等。
揭开谜底:是泥土。你们想玩吗?
出示图片欣赏,初步认识泥塑艺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观赏作品。
简介几种泥巴的用途。
二、感受实践:
1.到户外,提问:你玩过泥巴吗?你是怎样玩的?玩时有什么样的感觉?与学生一起无主题的玩泥巴游戏,提出问题:怎么才能让泥变得不粘呢?你还有其它办法让泥变得不粘吗?大家试一试!
学生略答。成组讨论问题。讲一讲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2.讲解泥巴是如何被运用的。
3.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泥巴的用途是什么?有哪些东西与泥巴有关?
4.比赛活动:
建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做东西,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力求与众不同。
看谁做的圆球最圆?看谁做的泥条最长?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指导和提示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嗅觉、摔打、重量来更为细致的感知泥性。
教师经过讲解、评比后给予适当的奖励。
5.整理现场,清洁卫生。
引导学生把工具清洗干净放回原地,打扫地面卫生,给自己清理。
施教时间:9月19日——9月21日。
札记:本课作为小学美术课中首次出现的泥工课,不强调要让学生做出某一具体形象作品,而要强调通过有趣的学习活动方式,激发学生自由表现、大胆探索、感知泥性、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从而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问题的意识及口头发表、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第二节。
一、引导阶段:
猜谜语:说一说你的一种文具的形状、大小、功能,请大家猜一猜是哪种文具。(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并抓住每种文具的特征。)。
看老师制作的文具使用了什么材料?(橡皮泥)。
大家试着用橡皮泥做一枝铅笔,看谁做的像,请他介绍一下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出示几种造型、花纹独特的铅笔,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在橡皮泥做的铅笔上装饰上这么好看的花纹,试着做一下。
通过制作,总结出用橡皮泥进行文具造型的方法是:基本形制作和添加装饰。可用的造型手段有:搓、捏、按等。
二、再分组合作用橡皮泥制作一下其它的文具,比比哪一组做的最多,造形最新颖独特。
引导学生搓成不同的线、捏成各种的点和立方体、长方体形象进行组合,如制作铅笔盒时,可制作方形、椭圆形等外形,并可夸张其长短及粗细,并装饰上小花纹,使制作的文具更有新意。
三、在充分肯定学生大胆、自由的设计基础上,进行相互欣赏和交流,进一步鼓励学生设计出更新颖的学习用品。
四、收拾与整理:
要求学生制作前铺一张旧报纸在桌子上,以免把桌子弄脏。制作结束后,要及时收拾剩余的橡皮泥。
课后拓展:
课后利用多余的橡皮泥再设计制作几种学习用品。
施教时间:9月22日——9月23日。
札记:
在利用橡皮泥制作文具时,有的学生提出:做出来的有些文具根本就不能用,这叫变废为宝吗?我告诉孩子们,虽然这样的玩具不能用,但它们很有装饰性,可以装饰我们的生活。同时提出,希望同学们能设计、制作出可以用的文具,真正的变废为宝。
剪剪撕撕画画贴贴。
教学目标:
(一)认知:通过体验以纸材为主的造型表现活动,初步认识及掌握撕纸添画、剪纸的欣赏方法、创作制作方法。
(二)情感:通过欣赏体验,感受剪纸、撕纸艺术的美,领略多种艺术文化,激发对美术造型表现及欣赏活动的兴趣,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三)能力:培养观察感知、审美能力、提高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欣赏感受剪纸、撕纸艺术之美,学习剪纸、撕纸造型表现的方法,运用想象力进行作品创作并能大胆发表看法。
(二)难点:作品创作及发表。
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胶棒。每人10张不同颜色的彩色纸(红、黄、蓝、绿、粉、黑……)。
(二)教具准备:粘贴的范画、独特设计有剪子、手、彩笔、胶棒画面的板书(下面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字:剪剪、撕撕、画画、贴贴)、撕纸作品、一张纸。
(三)教学器材:实物投影、背投、电脑。
(四)教学课件:欣赏撕纸艺术、学生优秀作品欣赏、“我是小画家”。
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通过体验以纸材为主的造型表现活动,初步认识及掌握撕纸添画、剪纸的欣赏方法、创作制作方法。
1.同学们,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儿,想看看吗?——想。
2.这幅画面与我们平时的画面哪不一样?——平时的画面是画的,这幅画是用纸贴的。
3.我还想考考大家,你能看出这幅画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吗?为什么?——用手撕的。用剪刀剪的比较直,用手撕的弯弯曲曲。
二、通过欣赏体验,感受剪纸、撕纸艺术的美,领略多种艺术文化,
1.师出示粘贴范画。欣赏感受剪纸、撕纸艺术之美,学习剪纸、撕纸造型表现的方法,运用想象力进行作品创作并能大胆发表看法。造型表现及欣赏活动的兴趣,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2.师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我们用撕的方法来制作一幅非常好看的画面。
3.板书:5。剪剪撕撕画画贴贴。
三.培养观察感知、审美能力、提高创作能力。
撕纸艺术家真了不起。我相信你也可以的。你看,我手里有一张纸,你猜猜我要干什么?——撕纸。
师演示。
你想不想也试试,请你从桌面拿出一张你最喜欢的彩纸,跟我一起撕。如果撕坏了怎么办?没关系,动动脑筋,因为大自然什么都会有的。
手离得远一些撕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容易撕坏。
问:你看我撕的这块像什么?——生随意答,你撕的那块像什么?——生说。用彩笔画、贴彩纸上。
我有几个问题,谁回答对了,我就送给他一张特别好看的撕纸作品。想不想试试?a.一张撕纸作品分几步?哪几步?(生回答)。
总结:——撕纸分3步,第一步随便撕一块纸,看它像什么。第二步把它贴在一张能使它更好看的彩纸上。第三步用彩笔添加上细节使它更真实,更能让大家看懂。
b.撕的画面太小好不好为什么?——撕的彩纸不能过小,画面不好看。c.撕碎的纸怎么办?随便扔吗?你有什么好主意?——撕碎的彩纸放到桌面的盒子中,环保还可以再利用。
四、鼓励创作:
课件:撕纸这种方法并不难,有人体会出撕纸的乐趣后,用心钻研,居然成为了一名有名的撕纸艺术家,真了不起!我们一起去拜访一下他,一起去了解撕纸艺术吧!
课件:怎样使它更像、更好看呢?欣赏其他班优秀学生作品。
作业要求: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和别人合作,撕一幅最有创意的画儿,然后把它贴在我们的精品屋中。学生作业,师放音乐。
五、评价:
同学们,你们做得真好,我们开个小画展好吗?
(课件:我是小画家)。
同学们,多美的画啊!大家做得特别好,你们真棒!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制作出更美的画来。
施教时间:9月26日——9月28日。
札记:这节课是训练学生体验以纸材为主的造型表现活动,初步认识及掌握撕纸,通过添画、撕纸大胆创作,是很典型的“学与玩”的结合课,从激发学生对本课的浓厚兴趣入手,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审美能力。通过欣赏体验,感受剪纸、撕纸艺术的美,领略多种艺术文化,激发对美术造型表现及欣赏活动的兴趣,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运用想象力进行作品创作并能大胆发表看法。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一幅粘贴的画儿,让学生分析这幅画与平时的我们画的画儿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白原来一幅画不仅可以画,还可以贴、可以贴完再画。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在步骤上我运用奖励撕纸作品的方法让学生总结,效果非常好,学生注意力集中,举手踊跃。从整节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效果不错。
花点心。
教材分析:
课本以真实的花点心与同龄儿童制作的“花点心”对比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联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大胆进行创造的动机。
教学目标:
显性: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研究出制做花点心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创新.
隐性:提高学生对色彩搭配的技巧.培养集体主义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教学教学重点:
引发学生对“花点心”的漂亮外表的认识。
教学难点:
“花点心”的创作。
教学准备:
彩色胶泥、点心图片、课件、实物点心。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用实物点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教师捧出一盘用白色的餐纸遮盖的点心:同学们,猜猜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新礼物?
教师打开餐纸,学生能够看到精美的点心。
教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些用面、鸡蛋、奶油等制作的小食品称作——点心(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点心小知识的学习。
教师:你们喜欢老师带来的礼物吗?你猜猜老师喜欢这其中的哪一个?
学生在猜测之中,教师传授点心小知识:中国有七百多种点心,老师最喜欢这个——月饼。(板书:月饼)。
教师出示月饼,并讲解喜欢的原因:每年的八月十五,我们吃月饼、赏月亮,全家人聚在一起非常开心,非常幸福。小小的月饼代表团圆吉祥,月饼被称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点心。
同学们,你知道西方国家最具有代表性的点心是什么吗?
教师板书:蛋糕。
2、师生共同观赏点心的录像。
教师:同学们,让我带着你们一块去参观一个点心世界好吗?
教师板书:花点心。
3、学生制作。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花点心有好吃又好看的,还有只好看不好吃的,比如:用纸剪出来的,用笔画出来的。其实,做只好看不好吃的花点心用这个材料更合适——橡皮泥(教师出示)。
教师和学生共同拿出橡皮泥。
教师引导:让我们看看它的颜色,漂亮而丰富的颜色。捏捏它的质地,非常柔软,做出来的更象是真实的。我们用橡皮泥做花点心必须进行加工。
教师和学生共同尝试将橡皮泥改变成各种形状(教师鼓励学生到前边演示各种方法):
1.搓成粗细不一的条形。
2.捏成大小不一的块点。
3.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
4.压成各种规则和不规则的饼。
5.划出各种条纹。
4、小比赛。
教师:我们开展依次小小的点心师花样大比拼,看谁作出的花样最独特?学生制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想各种造型。教师对于部分制作不精美的学生在方法上应细致,耐心。
板书设计:
花点心。
搓捏团压划。
施教时间:10月8日——10月10日。
札记: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去研究技法;比如导入时利用学生喜欢的送礼物的方法,就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节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用课件创设情境.课件内容是熊猫盼盼接到奥委会的任务,为2008年奥运会的运动员制作花点心,请同学们帮忙,然后讲些花点心的有关知识。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篇四
学习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重点分析。
1、《华南虎》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__”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__”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2、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观众”代表什么?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华南虎象征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观众”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写照。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4、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诗句如: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5、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6、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7、“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8、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29.马。
1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马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
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
二、三段。
1、自读读。
二、三段,发现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3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突出事物的特点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篇五
(美术多媒体教室)
*年*月*日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美术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型是欣赏课,安排两课时。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色。而《对景创造》的学习,是为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学生对美术的特点已有初步了解,但如何通过欣赏来体会画家的情感还是比较难于理解。而且学生主动性不强,特别需要老师的引导.
我们的学生对画画并不陌生,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欣赏、讲解。搜集关于对景创造性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感受、体验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一)知识与能力
本课教学,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对景创造艺术特点,初步了解对景创造技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收集一些对景创造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2.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观赏、探究、归纳等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丰富了艺术情感的表现能力以及提高了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在愉悦中接受美的教育,增强从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
1.重点:赏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
2.难点:通过欣赏,评述,能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在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
我们很多同学心里常常会有一种疑惑?这么美丽景色,画家是怎么把它搬到画面上呢?
为什么我就不会呢?
唉!人家是天才,是画家……
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
那么,我们今天就把这个时常盘旋在我们脑海深处里的疑团?做个简单地分析。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对景创造》
1.《芒种》
看——问——回答(感想)
总结:画面中呈现,好像我们曾经去过某个地方,我们村或我们村的某一处。
画中的小桥,清晨上学时,我刚从这桥上走过,池塘上还飘浮着嫩绿的浮萍。画面中一切都是那么平静、淡泊、亲切。是的,它就是我们生活中身边的景色。
大自然中总是蕴含着美的生机。
古人所谓的“造化为师”,就是在写生的过程中活用传统表现技法,并从中生发出适时的新技法。
对景写生与对景创造成了历代画家的必修课。因此,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2.李可染——《苏州拙政园》
这是一幅水墨写生佳作。
顺着场景的特点构图造境,形成了一个倒置的“v”字形,具有随景推进的幽深之感。
平淡之景通过水墨画技法的发挥与意境的营造,使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李可染——《灵隐茶座》
画家以层层积累表现层林掩映下的光感效果,寺庙通道旁的茶座场景呈现出光影闪烁的清凉景趣。
假如没有这些光影,那么整个画面也就平淡了。而这些光感表现也是作者李家山水的一大特色——“光感效果”,西为中用的水墨效果。
4.傅抱石——《四季山水——冬》
近代山水画家傅抱石一张册页山水画。
画中生动感人的原因在于何处?
平实的景致一经其巧妙运作,使得画面楚楚动人而有鲜活的生命内涵,充满着意境。
画中意境营造一种冬季气氛。
在画中只呈现四种物品:枯木、远山、小溪、山里人赶着牲口、雾。
疏叶将尽
远岫蒙胧
寒气袭人
山里人着牲口缘溪而行
萧疏之境
在中国画中,意境营造回绕冬季气氛所作的艺术化处理,其表现手法的精妙与严谨确乎已至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则少的程度。
5.《樟树下》
先看景色照片——再看画
借助樟树与周边环境关系,营造树阴下的休憩小景,强化了静谧恬淡的意境。
意境总是有诗意,让我们想起古人的诗句,将画境定格在“芳树无人鸟空啼”的虚境中。
6.《泊舟塘栖》
先看景色照片——再看画
就取景而言,笔直的河道不宜入画。因此,强化河道的弯曲处理,突出泊舟岸边的生活气息。树枝、船相互交织为构图赢得了拓展画境空间。
画中一群鸭了让画面更加增添生活气息,生动描绘泊舟岸边的.情形。并且让画面动了起来。
1. 微雨云林
2. 农闲季节
3. 东风吹绿又一年
4. 秋阳渐高
5. 溪出幽篁
6. 夏至
7. 荷风徐来
8. 家在画屏中
照片《古桥旁的老梧桐》
梧桐的美丽在于内在的丰富与外表的苍凉,经过严冬的风霜一叶不剩,呈现了一份凄美,加上古桥的凝重与沉默。让我们有一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审美感受。
1.顺着构图框架,从形体结构的关键处着笔生发干枝。
2.边勾边皴,由主干及枝叉地生发形体结构。
3.由树及桥地完整画境,把握布局上的虚实关系。
4.于勾勒与皴擦间施以淡墨擦染以衔接浑然的方式强化形体结构和体面关系。
总结:对景创造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光,也要善于调动积极因素,创造富有美感的构成关系。
宋元山水画堪称台北故宫宝藏中的极品。从北宋的巨碑型风格到南宋诗意的小景,再到元朝的心灵山水,古代画家用不变的笔墨线条,勾勒渲染出千般世貌,万种情怀。一幅幅旷古世制,依然延续着“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禅思。
诚然,对我们在座的中学生而言,美术课的主要意义在于同学们接受美的教育,从而增强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
罗丹:“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如何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美,认识美的知觉度,成了我们中学生写生课的主要目的,也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写生,才能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步入对景创造的佳境。
吴冠中说:“培养慧眼比锻炼巧手重要!”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篇六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和动手相结合。
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观察、比较和练习相结合。
一.教学目的。
通过线造型素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结构线表现物体之间的比例、轮廓、体积、对比、远近、方法和透视等的作画方法,培养学生对形体结构的理解能力,发展窨造型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线造型的功能和线造型素描的步骤。说明物象形态内部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处部形态的面的性质。
难点:运用结构线刻画物体内部和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
第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软芯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的准备(2)。
(3)导入新课线造型素描作品数幅和明暗素描作品数幅,(4)给学生欣赏、鉴别、然后讲解。
设问:线造型的素描和明暗素描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5)讲授新课。
1.线造型素描的特点及线的造型功能。
线造型的素描图是通过线结构的运用,直接体现和暗示物体的体积、远近、方位和对比等牲,表现出物体内外部组合关系及前后左右的空间状态。
线造型素描剔除或减弱明暗色调层次,强调物体本质的实在的形体结构,所以表现物象的效果明确、肯定、清晰和刚劲有力。
线徒刑素描是以线徒刑的方式研究自然的造化和物象的结构,线的造型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表现物象的外形轮廓,(2)勾画形体的边界。
(3)表现物象的内外结构、空间位置、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关系。
(4)表现物象的虚实关系、明暗关系及体积感。
(5)表现物象的势、力、节奏、韵律感,(6)抒写人的.情趣,(7)气质。
线造型素描不但可以在美术专业方面方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以图解形式适用于理工科专业中,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徒刑技能服务于设计,在建筑、园林、工业设计等图纸绘制上,结构线的徒刑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设计手段,广泛适用到现代建设的各个产生领域中。
1、立方体与圆柱体。
(1)立方体(对照立方体框架模型分析)。
立方体是一切形体的基础,它的结构是由大小相同的六个正方形平面,按照垂直关系而构成的。
圆柱体是以长方形的长边为轴,旋转360。而构成。也可以说是由无数个相同的圆面叠杨(如硬钱币叠成一圆柱体)。
教材p14上图,立方体与圆柱体结合图形是说明立方体内可以产生一个圆柱体,圆柱体在立方体内的构成是以一个正方体的二分之一边为轴,以立方体一个面的中心点为圆心,旋转306而成。圆柱体的立体感可通过顶底面的透视圆面体现。
(6)作业要求。
1、临摹p14立方体和圆柱体范画。
2、用3b、和6b铅笔作画,3、要求表现物象透视准确,4、结构清晰。
(7)课堂小结:
选出一部分作业讲评,指出优缺点,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
第二课时。
(1)教具和学具准备(2):
教具:1、立方体的切挖模型;2、用泡沫塑料做两个相等的长方体模型,把它们拼在一起是一个立方体;3、大幅基本形体切挖挂图;4、能进行切挖的软性固体材料。
学具:萝卜、柑桔、苹果、肥皂、泥巴等软性材料;2、小刀、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切开成为两个长方体,然后将这两个长方体可以拼叠成各种造型(用二个长方体拼叠演示)。
切去立方体的八分之一,首先找出立方体三个相邻的面的面中心点,并把每个面分成四等分。然后将三个相邻的四分之一等分垂直切去。
用泡沫块做一个立方体,切去八分之一,被切去部分仍可嵌入原处,以便演示,并用红色在立方体相邻的三个面上画出垂直水平线,切去后的截面用三种色区别,(自制模型进行演示)。
2.圆柱体、球体、锥体的切挖:
用较规范的萝卜、桔子或苹果及橡皮泥等到物,在课堂进行切挖示范,揭示圆信体、球体、锥体被切去一部分后的结构变化,并挂出以线徒刑的切挖结构图。
(8)作业要求。
作业一:临摹p/15四种基本形体切挖图。
作业二:可任选一种基本形体作切挖练习,如立方体可用肥皂块、泡沫块等;圆柱体可用萝卜等;球体可用柑桔、苹果等。将切挖后的伤口放在课桌上进行写生。
要求运用虚实、轻重不同的线条描绘声绘出对象的内部与外观铁组合关系。
课堂小结。
对切挖练习及以线造型写生较好的作业进行表扬,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布置下堂课的准备工作。
第三课时。
(1)教具和学具准备(2):
教具:大幅《口杯与肥皂盒》步骤然图范画一张。口杯与肥皂盒三组静物。
学具:4b或6b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3)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
(4)复(5)习旧课,(6)导入新课:
通过前二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两点认识:
(1)物体的外观形态特点,(2)都取决于它的构造特点。
的结构形式、组织、联结起来,构成物体的外部形态。
物体的外观形态只有借助于光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然而,线造型的素描特点不是借助光的作用所产生的明暗形态来刻画物体的结构体积,而是用结构线来表现物体的内部与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所以,了解物象形态的构造形态的构造特点和外部形态的面的性质,是画好线造型素描的关键。
(7)讲授新课。
板书:口杯与肥皂盒。
线造型的素描步骤(结合课本p16“口杯与肥皂盒“进行讲解):
(1)面对写生的物体,采用剔除或减弱明暗光影的方法,从整体出发,观察和找准物体的基本形,用线和点标出,并注意画面构图。
(2)用辅助线画出物体的大体轮廓,形体结构,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位置。
(3)用线准确地刻画出物体的内外部结构关系、透视关系、体积感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关系。
(4)调整修改,使画面效果完整。
3、透视法则的运用(结合范画讲解)。
平等透视法则,成角透视法则和圆形透视法则应结合步骤图渗透讲解,不宜过多涉及透视知识。
5、作业要求。
要课作业可安排写生“口标与肥皂盒“,也可临摹课本16的范画。用软芯铅笔作画(4b或6b),作业要求轮廓比例基本准确,构图适当,透视准确,并能初步运用不同线条表现出物体的内外组合关系和窨立方体形态。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篇七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提供出来的关于七年级美术教案《重复的魔力》导学案,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品才网《重复的魔力》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场景发现重复构成,理解并掌握重复构成中基本形、骨格的形式及其变化特征。
技能目标:运用重复构成变化规律合作完成设计作品。
情感目标:体会重复构成带来的视觉秩序美和震撼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复构成中基本形、骨格的形式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将骨格的形式变化有机地和物象或图式相结合。
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重复构成作品。
学生准备:卡纸、各种谷物。
四、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课。
1、媒体播放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片段,学生欣赏并谈感受,陈述原因。
2、思考:假如击缶只有一个人,你还能感受到那种气势吗?为什么当一个单元在不断重复以后,会形成全新的视觉感受呢?带着思考进入课题《重复的魔力》。
(二)寻找重复。
1、呈现自然界中一些具有重复现象的图片,通过欣赏,学生发现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的重复现象。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并举例说明。
4、感受古人对重复构成的应用。
(三)初步体验。
(四)探究重复。
1、师生共同分析单元基本型和骨骼。
2、教师小结重复构成的要素:
单元基本形:组成重复图形的个体。
骨骼:构成图形的框架、骨架。为了将图形元素进行有秩序的排列,而画出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格子、线、框,称为骨骼线。
3、感受不同的基本形,可以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美感。
4、小组讨论:相同的基本形,做不同的重复构成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变化?
基本形的方向变化。
基本形的颜色变化。
骨骼排列方式的变化。
(五)合作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在卡纸上用谷物做粘贴。
要求:
1、小组设计一个基本形,做重复排列。
2、从基本形方向、色彩、骨骼排列方式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有美感。
(六)展示评价。
将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组合粘贴,感受组合后的美好的家园。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阐述自己的创意构思。
(七)拓展延伸。
1、了解重复构成的其他方式。
2、呈现生活中运用重复构成的设计作品与美术作品,了解重复不仅运用在设计上,很多纯艺术家也同样运用这种手法来进行创作。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篇八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多彩的学习生活》第二部分:《校园伙伴——人体的结构与比例》。设计本单元的目的在于立足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培养学生对校园的感受,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校园生活的热爱。本课“校园伙伴”单个人物写生,是为后面“在校园中健康成长”这一课题作美术知识技能储备。
学生能以线条的方式进行绘画表现,但在本课之前,对人物速写知识所知甚少。有1/3学生刚从乡下来到我校就读,包括县内的学生,在小学大多老师并没有给他们上过“三停五眼”。故本课决定分解成四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物头部的比例,观察人像头部特征,感受优秀作品中线条的表现,然后临摹老师黑板头部画或者根据人物摄影图片作写生(尝试),第二课让学生了解人体不同姿态的比例,学习“活动二”的内容。
1、了解人物头像比例,进行头像绘画练习。
2、学会写生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和造型能力。
3、兴趣点:观察表现性格特征各异的同伴。
4、通过人物头像写生练习,感知人物头像的脸部表情和特征,体验生命的可爱!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重点:学习绘画的.观察方法,提高绘画技巧。
难点:如何改变不正确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
一、通过摄影与绘画导入:(板书课题)(6分钟)。
1、欣赏各种人物的不同表情特征(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男女老幼“不同伙伴”的特征。)。
2、欣赏学生和老师的速写人物画、艺术大师的人物速写作品。
让学生谈感受(主要是绘画中,对线的艺术感受)。
二、人头比例学习(10分钟)。
放人头比例示意图像。
学生活动:
1、让一个同学上讲台,班长以此同学做模特,带领全班同学做“手量一半”(是眼睛部位)及“手量三停”操。(左手掌平盖于头顶,右手掐指量)。
2、让每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同学上来画找头部一半的位置。
3、另派一名同学上来画找出“三停”的位置。
(让全体学生在下面观察发现,并找对错。)。
4、请一个同学上来当模特,让全班同学观察模特和老师的“五眼”是否一样?
师生活动。
1、教师同学共同总结出绘画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型先大后小,线先长后短……)。
2老师在黑板画出一正面人物头像(师在黑板上演示绘画过程,让学生看着并与师共同说出绘画步骤。)。
三、作业练习(18分钟)。
1、学生临摹老师画的人物头部像。
2、照课本人物图片或自己及同学校卡头像绘画。
四、作品展示(3分钟)。
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篇九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设计艺术的多样性,掌握联想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了解生肖造型的知识,利用生活用品进行联想和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艺术创作与生活密切相关,增强学生创作意识。
重点:利用不同的材料展开联想。
难点:根据不同材料特点灵活运用,创作生肖造型。
1、导入新课。
(1)通过毕加索的“牛”和花瓶添加的造型展开联想,激发学生兴趣。
(2)教师提出本课课题:《生肖的联想》。
2、新课讲解。
(1)对十二生肖进行排序,排列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回忆十二生肖造型。请同学说一说十二生肖中你最喜欢哪个?并简要说说其造型特点。
3、图片欣赏。
(1)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并产生联想。
(2)请学生回答自己所联想到的生肖,并进行讨论。
4、教师展示。
(1)教师巧妙的用生活中的.材料、快速做出生肖的造型。
(2)简单向学生讲解制作注意事项。
5、学生展示。
(1)要求学生试着用几何形体(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联想出生肖的形象。
(2)请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解,师生共同进行评价。
6、课后拓展。
任选材料和方式,巧妙联想,大胆创意,设计一件以生肖为主题的作品。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篇十
1.节是设计*应用本节课不仅重视面具的设计制作技术,更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由来,演变和不断变化的过程及各个国家、名族、地地域对面具的理解,并运用不同质地的材料,造型创作面具。
2.本节核心是选择不同材料,设计制作立体面具,学生可结合校园活动不同主题头戴面具进行表演。
1、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较好,对于面具设计*应用的设计制作知识掌握不够。作品立体感不强。
2.概念化美术创作现象比较多重束缚了学生的美术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培养和锻炼。
3.应抓住学生个性特点和趣点传授本课知识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要解决好的难点。
1.欣赏面具艺术,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
2.通过欣赏,了解米啊局在表现人物外形特佂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技法,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立体或平面的面具设计制作,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4.举办面具表演活动,体验面具的独特魅力。
1.对材料的理解(材料的色彩、肌理等)和对材料的综合利用。
2.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活动: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
3、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
1、《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到底美在哪?
2、今后欣赏美术作品从哪几方面着眼?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篇十二
教学进度表:。
周次课题。
1-2周《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1课时。
3-4周《美术是个大家族》2课时。
5-6周《小伙伴》2课时。
7周《在校园中健康成长》2课时。
8周《我们的风采》1课时。
9周《有创意的字》1课时。
16周《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1课时。
第一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活动: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
3、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
教学反思。
1、《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到底美在哪?
2、今后欣赏美术作品从哪几方面着眼?
初中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其学会辨识同类色与邻近色。学习运用同类色、邻近色的相关知识去完成一幅装饰画或生活用品设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特点。利用信息化教学,通过欣赏感受和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学会辨别和运用同类色与邻近色。通过艺术实践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调配与搭配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细致地观察生活的习惯,感受同类色与邻近色的美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态度,能运用所学知识主动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提高色彩美感意识,促进正确审美情操的建树。
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美感特征。
正确把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差异。
分析法、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比较法。
一、课件导入。
由复习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复色以及色彩的三要素等色彩知识回顾导入,启发学生分析得出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
课件展示。
同类色:色相性质相同但深浅不同。
邻近色:在色相环上相邻近的不同色彩。
二、新课。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虽然邻近色与同类色都具有和谐的色彩效果,但邻近色搭配显得活泼强烈些,而同类色则更加柔和统一。它们的美感有相似之处又不是完全一样的。
小结再次强调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二者的特点。
三、练一练。
找出教材图片中的色彩,分析它们用了哪种色彩关系?
1、小水壶;
2、小盒子;
3、青蛙皂盒;
4、电吹风;
5、烛台花瓶。
通过色彩模板与学生作品加强学生对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感受。
课内作业:发放模板,让生选择一个模板并用喜欢的同类色和邻近色填充,看看两组效果。
课外作业:应用同类色或邻近色给家人设计一套生活用品,或给自己设计一件日用品。
四、课堂拓展。
1、学生作品展评。(先自评,后互评,再师评)。
2、网络链接电脑涂色小游戏,让学生尝试用鼠标涂色,拓展课堂内容,增强学习乐趣。
在分析图片时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尽量启发学生思考、找出答案,形成知识,并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同类色与邻近色丰富和谐的美对于美化生活的重要作用,使本课学习有益于学生一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896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