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内蒙古 农牧业篇一
班级:
姓名:杨天浩
学号:
题目:内蒙古及其旅游业概况10旅游管理2010110581
2内蒙古及其旅游业概况
一.内蒙古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位于我国北部边疆,东从我国东北额尔古纳河起,西至甘肃背部边缘,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片,从东至西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自治区)相邻,北与俄罗斯及蒙古国相邻,区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居我国第三位,自西向东依次呈森林,草原与沙漠地貌,地大物博,多种自然资源储量处于我国前列。
1.地形气候
蒙古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从东北向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占据了内蒙古疆域的2/3,构成了内蒙古地形的主体。全区湖泊、河流星罗棋布,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70多条,主要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西辽河四大水系。
内蒙古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署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冬季长达五个半月。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10℃递增到零下30℃。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零下25℃至45℃之间,但也出现过零下60℃的纪录。最热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至27℃之间,极端最高气温为36℃至43℃。日温差平均为10℃至16℃。
2.资源状况
目前,在世界上已查明的140多种矿产中,内蒙古已发现120多种,在列入储量表的72种矿产中,有4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20 多种名列前三位,7种居全国首位,特别是煤炭资源极其丰富,且品种优良,种类齐全,易于开采。目前内蒙古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大煤田有15个,其中储量100亿吨以上的煤田有6个。国家“七五”期间新开采的5大露天煤矿,有4个在内蒙古。
石油天然气的蕴藏量也十分可观,全区已探明13个大油气田,预测石油总资源量为2030亿吨,天然气的最高远景储量可达10000亿立方米,世界级的大油气田陕甘宁油气田的主体就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盆地。
内蒙古的稀土资源得天独厚,誉满中外,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铍、钽、钴的探明储量也分别居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此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建材原料和其它非金属以及化工原料等矿产资源,有相当部分在全国也名列前茅。据有关专家估算,全区矿产储量潜在价值(不含石油、天然气)达13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内蒙古森林面积居全国之冠。以内蒙古东部被誉为“祖国绿色宝库”的大兴安岭为主的森林面积达1407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9,林木蓄积量1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12%,是国家重要 的林业生产基地。
3.人口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区人口由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49个民族组成。截至2011年底,全区总人口为2481.71万人,蒙古族约占17%,比上年增加9.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05.24万人,比重为56.6%,乡村人口1076.47万人,比重为43.4%,自增率3.5‰,比上年减少0.3个千分点。2011年,全区共出生人口22.14万,出生率8.9‰,死亡人口13.45万,死亡率5.4‰。
4.经济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gdp增长速度一跃为全国第一,呼包鄂金三角成为自治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初步核算,2011年全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14246.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按常住人口计算,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57515元,比上年增长13.8%,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8950美元,2006—2011年六年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57倍,年均增长17%。2011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1304.9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8092.0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4849.13亿元,增长11%。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9%。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2:56.8:34。
二.内蒙古旅游业概况
经过近30年的时间,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了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形成了以“民族风情,草原风光”为主打品牌的旅游产业链,建成了一系列具备了估计知名度的景区景点,旅游收入大幅增长,于2011年全区旅游年收入实现突破800亿元,游客接待量突破5000万人次,并且正在逐步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和质量。
1.旅游资源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概括起来有十大景观,即草原、森林、沙漠、河流、湖泊、温泉、冰雪、边境线、民族风情、历史古迹。其中不乏世界级精品,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古长城、阴山古刹五当召、五塔寺、贝子庙等。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最美的天然草原,克什克腾旗世界地质公园、阿尔山火山遗址地质公园等景观独特,科学价值高。截至2011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共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区(点)300多处,以重点旅游区(点)和旅游城市为支点,形成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区共有注册旅行社786家,星级饭店278家,a级旅游景区221个,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19个,农家游、牧户游接待户300多家。此外,内蒙古旅游那达慕、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额济纳金秋胡杨节、满洲里中俄蒙三国旅游节等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内蒙古旅游名牌产品。
2.旅游经济
“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699.39万人次,年均增长
7.35%;旅游外汇收入21.86亿美元,年均增长11.33%;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14985万人次,年均增长16.78%;国内旅游收入2295亿元,年均增长30.98%;旅游业总收入2483.38亿元,年均增长28.63%。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超出“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速度。2010年,全区接待入境旅游者142.8万人次,入境旅游创汇6.0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4477.5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92.92亿元;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32.7亿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翻了近两番,相当于我区生产总值的6.29%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50%。旅游业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名符其实的龙头,是促进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
3.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区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
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区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呼伦贝尔大草原,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地,像额济纳旗胡杨林等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
4.发展方向
大力提升丰富旅游观光产品,突出自治区草原生态和民族风情特色,建设多个特色鲜明、市场认知度高、文化内涵丰富、服务水平高、代表自治区旅游形象的品牌旅游景区;加快发展度假休闲娱乐旅游产品,依托自治区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众多高原湖泊、温泉、山地森林和草原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发山地森林型、内陆湖滨型、休闲文化型、置业度假和休闲小镇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度假产品,按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加快建设一批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良好的旅游度假区;开发专项旅游产品,根据自治区的旅游资源特色,结合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大力开发游客容量大、社会效益好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商务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旅游、自驾车旅游等主题旅游,集聚社会消费能力,扩大社会消费规模,发展适合大众旅游消费的新热点,打造文化演艺节目和旅游节庆活动,创造旅游消费新亮点。
内蒙古 农牧业篇二
包头市农牧业概况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市、特大城市、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内蒙古的制造业、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1],呼包银经济带、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中国新二线城市[2],是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轻稀土产业中心,被誉称“草原钢城”、“稀土之都”。
包头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位于蒙古高原的南端,华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中部,南濒黄河,阴山山脉横贯该市中部,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个地形区域。
包头地处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北部与蒙古国东戈壁省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包头地理坐标东经109度50分至111度25分、北纬41度20分至42度40分,面积为27691平方公里。
包头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景色宜人,气温适度。据《包头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平均气温为7.2℃,年平均风速
1.2米/秒,年降水总量421.8毫米,年日照时数2882.2小时。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24天,比上年增加3天。
黄河流经包头境内214公里,水面宽130米到458米,水深1.6米到9.3米,平均流速为每秒1.4米,最大流量每秒6400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260亿立方米,是包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此外,艾不盖河、哈德门沟、昆都仑河、五当沟、水涧沟、美岱沟等河流,水流量可观,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水资源。
包头可利用地表水总量为0.9亿立方米(不包括黄河过境水)。地下水补给量为8.6亿立方米。从50年代起,包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先后修建了黄河水源地多处,以及奥陶窑子、团结渠、民生渠、磴口扬水站(包头市东河区一村庄,不同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画匠营水源地等较大的黄河提水工程,先后构筑了昆都仑、刘宝窑、水涧沟等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包头地区的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设施已经能够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包头市山地占14.49%,丘陵草原占75.51%,平原占10%。已开发和利用的土地中,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14.3%;森林面积149.2千公顷,草原面积2086.5千公顷。[18]
北部丘陵地区大都种植干旱作物,主要有莜麦、荞麦、马铃薯、胡麻、菜籽等。北部草原盛产绵羊、山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南部平原区土质肥沃,有引黄(河)灌溉系统和地下水浇灌设施,旱涝保收,盛产小麦、糜黍、甜菜、向日葵、玉米、高粱及蔬菜、瓜果。[18]
中部山岳,据初步考察,野生植物共有88科,302属,601种。列入国家重要保护的稀有物种有黄耆,蒙古扁桃。常用的重要药材有甘草、黄芪、麻黄、赤芍、防风、柴胡、桔梗、远志、知母、党参、枸杞等200多种。[18]
在山岳中的次生林带和草原地区,是野生禽兽栖息、繁衍之地。有兽类21
种,其中青羊、雪豹是国家二级保护珍稀动物;狍子、毛皮兽、赤狐、獾、豹、野猫、蒙古兔等是内蒙古自治区级的保护动物。鸟类繁多,有留鸟25种,夏候鸟18种,旅鸟80种,冬候鸟7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雀鹰、大鹫、金雕、红隼、松雀鹰等13种。
201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1.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8万公顷,增长0.5%。年末全市牲畜存栏达254.2万头(只),下降0.7%,其中大牲畜存栏37.5万头,下降5.5%;羊存栏189.2万只;猪存栏27.1万口。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8%,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
内蒙古 农牧业篇三
内蒙古农业基本概况
一、基本状况
内蒙古位于北纬37°—53°之间,是全国最佳的奶牛、绒山羊养殖带,玉米、杂粮杂豆、马铃薯种植带,农畜产品资源多样性特征明显,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全区人均耕地面积0.2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居全国第一位,2005年全区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589.56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1%;农牧业人口1436.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60.18%。
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平原有“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称,不仅是内蒙古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也是国家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目前全区马铃薯、向日葵播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玉米产量居第五位;莜麦、荞麦、绿豆等杂粮杂豆品质优良,是全国小杂粮三大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681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1/5以上,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畜种资源丰富多样,乌珠穆沁肥尾羊、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等优良品种在国内外闻名遐迩,在质量、规模等各方面都具备了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和条件。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十位。内蒙古充分发挥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使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走进了全国前列。乳产业、绒产业在全国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
牛奶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羊绒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1%,鲜奶加工能力和羊绒加工能力都居全国第一位。
二、存在问题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科技水平和加工增值率低
内蒙古农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来。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低。目前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比仅为0.6:1,与全国平均1:1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3:1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如果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到666亿元,比实际水平高75%。从各行业的发展情况看,乳制品主要以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酸奶、冰淇淋为主,产品细分程度低,花色品种少,深加工产品更少。肉类加工绝大多数都停留在传统的简单初加工上,精深加工水平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尚未形成品牌优势。粮油产业大多以原粮、油料等初级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力弱、附加值低。以玉米产业为例,目前内蒙古玉米的加工转化率仅为17.2%,而吉林省已达到36.7%;内蒙古加工转化品种还不到10种,而全国有200多种,发达国家已达到2000多种。种植的牧草大多处于自产自用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加工转化和商品率不高。沙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工转化严重滞后。
2、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低
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结构大群体、小规模的特征十分明显,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龙头企业的规模、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等综合竞争力仍然较低,难以对一体化生产形成持久而强有力的支持,辐射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03年居于世界食品加工业首位的美国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年销售收入达729亿美元,我国最大的龙头企业河南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达120亿元,内蒙古销售收入最高的伊利集团只有63亿元。
3、基地建设滞后,专业化水平低
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加工业发展的需要。奶牛品种落后,饲养管理粗放,平均单产水平仅为3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吨,仅为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难以适应乳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肉源基地建设滞后,畜种改良慢,出栏率和商品率较低,2003年肉羊平均胴体重15.7公斤,而世界平均为20公斤,澳大利亚为21公斤,美国为29公斤;肉牛平均胴体重160公斤,而世界平均为212公斤,美国为327公斤,加拿大为334公斤。绒山羊养殖基地基础设施薄弱,不适应舍饲圈养的要求,使加工业生产能力闲置与原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4、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 产业化内部结构松散,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之间缺乏稳定、健全、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结成“利益
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除乳、肉等产业外,其它产业基本处于农牧户自发生产阶段,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企业与基地、农牧户之间仍然是最初级的买卖关系,原料生产的规模、质量很难满足加工需求,导致一方面农畜产品加工不足,加工转化水平低,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生产能力闲置,这说明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自发生产阶段,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5、服务组织不健全,社会化水平低
围绕产业化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科技、信息、金融、购销、储运等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服务功能差,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求和市场变化。全区参加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牧户只占总户数的3%,低于全国平均4%的水平,也远远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村牧区合作组织薄弱、广大农牧户分散经营、农畜产品交易成本过高,既制约了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也制约了农牧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6、发展不均衡
一是地区不均衡。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龙头企业集中,且竞争优势明显的地区农牧业产业化程度要相对高一些;而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等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的地区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也相对滞后。二是结构不均衡。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明显落后于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在全区11个驰名品牌中,农产品加工业只占3个。
内蒙古 农牧业篇四
呼和浩特市农牧业概况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中国特大城市和新二线城市,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旧称为归绥,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迁入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呼和浩特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东经111.41。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380.9平方公里,沟长68.2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972万立米。1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650万立米,灌溉面积11万亩。哈拉沁沟,沟长55.6公里,流域面积708.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622万立米。全市河流总长度1075.8公里,河网密度为0.177公里/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大。其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冷暖变化剧烈;夏季短暂、炎热、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常有霜冻;冬季漫长、严寒、少雪。
年平均气温:北低南高,北部大青山区仅2℃左右,南部为6.7℃。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13.5-13.7℃。极端最高气温38.5℃,最低-41.5℃。
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日照时间:年均1600小时。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均降水量仅350毫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毫米。
野生植物主要有种于植物和蕨类植雉、半翅、雕,鹰等10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青羊、云豹:鸟类有金雕、雀鹰、松雀鹰、燕鹰、灰背鹰、猫鹰、红鹰、小鹤、长耳鹤、短耳鹤,雕鹤、红角鹤等10多种。
呼和浩特有“中国乳都”之称,拥有“伊利”、“蒙牛”两大国内知名乳业品牌,已形成了呼市最具活力的乳业产业链条。奶牛头数、奶产量、人均占有量、人均消费量等均居全国之冠。2005年8月28日呼和浩特市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到目前为止全市乳品加工企业超过13家,乳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1.7万人,相关从业人员达60万人,获绿色食品标志的乳产品达30多个。2009年,奶牛存栏达到70万头,鲜奶产量达到305.4万吨,乳业实现销
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2013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58.1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26.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 0.5%。全年粮食产量136.90万吨,比上年增长 12.3%。2013年末家畜存栏252.36万头(只),比上年下降3.3%。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