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完善自己的总结能力,将会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更加高效和有成效。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和路径。参考范文可以帮助你开拓视野,提高写作水平。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一
福建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态度,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的神圣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科技教育乃是学校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呢?其实,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必须努力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1瞄准时机,激发探究意识。
新课标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小学生对事物特别敏感,想象力极其丰富,科技活动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瞄准时机,正确地引导他们,尽量让他们不走弯路,不能让他们的探究结果惨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才会对探究有信心,才能相信自己有研究才能。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后,教师就要瞄准时机,引导学生研究“乌鸦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好多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激发,有的说可以用石头把瓶子砸破,有的说可以在瓶子旁边地上啄个小洞再推倒瓶子,有的说可以用吸管伸进瓶子……老师在学生发表创新方案时,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耐心听取他们的看法,顺着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补充。既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2注重激励,形成创造意识。
科技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激发创造意识。教师应着力强调只有学好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创造出新作品。在指导科技活动时,教师要注重激励各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承担较有难度的任务,学习差的学生承担比较容易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当成绩差的学生有能力时,就必须让他担任主角,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乐于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习园地”、“信息栏”、“展示台”等,表彰优秀同学,展示优秀科技作品,不断激励他们努力创造。学校还应该经常举行小制作、小发明、小科技论文等优秀作品的评比,促使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得以点燃,形成良好的创造意识。
3优化组合,培养合作意识。
教师在组织学生科技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群体协作能力、交际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好多的科技活动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作品,教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了群体合作的机会。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优化组合、合理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在活动中老师要教指导他们合作的方法,并对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等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不断增强小组合作的效率。
4倡导榜样,萌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否则就不能起到正确引领作用,学生的创新种子就无力发芽。“事事多思考,处处有创新”,教师要从小处着手,引导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做起,在教具上进行创新,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老师的创新中,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制作一些各种形状和色彩的生字卡片、带悦耳音乐和动画的课件、自作奇特的教具等。这些辅助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而且会让学生觉得特别新鲜有趣,就会萌生出一个个创新的念头。
5潜移默化,树立科学意识。
教师是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科学意识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人格魅力,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在与学生长期合作中,要让学生觉得值得信赖和敬佩。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创新的精神,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根据教育的发展规律,践行新课改理念,点燃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树立科学意识;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造,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只要我们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意识,树立科学态度,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创造发明,就能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我国科技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大众。科学教育》〔j〕。第4期。
[2]李京华,培养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江西教育》〔j〕。02期。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二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主见,在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学生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好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参加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也可以说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俗地讲,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学习。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自主学习是可以给学生带来数不清的益处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等等。既然自主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这么多的好处,那就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总结为以下两点。
“自主学习”就是小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如果小学生自己不想学,那么谁也教不会,所以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的情绪,形成新的“我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要想让小学生形成这种积极的心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那么,怎样让语文这一学科有足够的吸引力呢?或者说怎样让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要保证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丰富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也可以加上一些有趣的肢体动作来吸引小学生,还可以在讲课过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身边的典型事情或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歌词等等。除却以上,语文教师要把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起来,不要只是干巴巴地讲,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2.语文教师要妥善合理地安排语文课堂,让课堂变得动静结合。语文教师可以先给小学生讲解一些知识,然后要让小学生都动起来。因为小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总是不断地讲,小学生会进入疲劳状态,从而产生厌倦的坏情绪,所以,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时间,讲到这节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就让小学生动起来,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比如说让小学生来说一说刚刚都学到了什么、让小学生说一说希望如何上语文课、语文老师组织一些智力问题来让小学生来抢答等等课堂活动,做完这些课堂活动,然后语文教师再继续讲知识点。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3.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小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带领小学生进步。一个老师有魅力,并不是因为这个老师穿着有多个性,外表有多光鲜,而是看这个老师是否具有丰富的知识、专业素养和较高的素质,只有老师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综合素质,才是有真正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要做有魅力的教师,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只有小学生对语文教师有兴趣了,才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师性”。
4.语文教师要给小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多给小学生表现的机会,多表扬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小学生来回答。语文教师要多制造一些问题,最好是让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然后给予表扬。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5.语文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有些小学生上课不爱发言,下课也不爱和别的同学一起活动,这是自卑的表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来帮其树立信心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每天都朗读一遍自己的优点,可以增强自信心。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结论,让每一个小学生写出同桌或者前后桌同学的几条优点,然后交给同桌或者前后桌的同学,也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每一位小学生的优点,这样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自卑的同学,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多带领这样的同学参加活动。在课上多安排这样的同学回答问题,无论回答得正确或者错误,都不能批评,如果回答正确,语文教师要表扬其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如果回答错误,语文教师就要表扬其勇气可嘉,鼓励其再接再厉,以后多发言。这样慢慢地自卑的同学就会变得自信,而他们只有变得自信了,才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兴趣,小学生才会有积极性,才能促进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这样老师讲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得全盘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而且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都过于强调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知识教学都被看得很重,而忽略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从而禁锢了小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学也陷入了公式化。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法,要采用放手式的教学方法,不要把小学生抓得太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只制定一个学习的框架,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填充这个框架。语文教师让小学生课前预习,然后课上让小学生根据全班同学的发言来总结这个知识点。语文教师也不要把授课内容局限于教材上,可以推荐小学生去看一些课外书,或者给小学生打印一些资料,这样有助于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观点,不要因为小学生的观点与自己所想的不一样就否定小学生。如果语文教师毫不留情地否认了,下一次小学生就不敢有自己的观点了,小学生自己就会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所以,对于小学生的观点,语文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绝对否认。语文教师只有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部分,学会适当放手,才能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三
(福建省顺昌县第二中学)。
心理素质指个人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心理素质,是人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诸种品质上的特征。对中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的表现在:自尊、自信、自强以及乐观、进取、果断等。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条件。
1.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语文知识。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较为全面地掌握古今中外文学知识。第二,较为系统地掌握语言文学知识。第三,具备较全面的语文技能。
2.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
现代的语文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训练,而是无所不包的百科世界。所以,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必须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说简单一点就是语文教师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知道,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想象,一个郁郁寡欢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生动活泼,一个自怨自艾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鼓舞和激励。要让学生战胜自卑,自己首先必须自信,要让学生不冷漠,自己首先必须热忱,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熏陶学生。
二、利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的。而中学语文课文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权威性、示范性。课文自然成为我们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最直接、最恰当的材料。()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几乎可以涵盖我们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的各个方面。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难点。我们可以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让学生先做口头作文,然后再把自己所讲述的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心理素质。从教会学生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说,是语文技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还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口语表达,其内容可以是国家大事、校园新闻、个人感悟等。
好的书法作品能够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在班上举办书法讲座,教给学生书法理论知识,让学生每天练字,并做到持之以恒,告诉他们一笔一画地认真揣摩、细致练习,就能养成先思后行的良好习惯。还可以让学生保存书法作业,从不断的对比中感受自己的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语文教师应该勇敢承担的重任,在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基本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四
xx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有机结合。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什么是发散思维?那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游国经《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其特征是“思路不为习惯所囿,而是能够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何炳骅《语文教学系统理论纲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要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五
21世纪的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已居于核心位置,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定位在让学生学会思维,尤其要具有创造力.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品质的重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顿悟不仅影响着教学高潮的形成及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顿悟.简言之,既人们对长期探索悬念而未解决所得的一种突法性领悟,亦即潜意识蕴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的瞬间表现.)今天,电脑的功能取代了人们许多机械操作和思维活动.因此,利用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是势在必行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时代赋予它的使命!
作者:吴惠仙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广东开平,529300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2009“”(5)分类号:g42关键词:设疑激趣展开想象发挥联想竞赛促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行的深入,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人文情怀。
本文从立足课堂阵地,攻占人文高地入手,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能够改革现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全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好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榜样,在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和素养高低对学生是有着很深影响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自己多读多听多看,能够顺利地把握每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可以参加培训,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只有教师有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学生有好的人文素养。
再次可以完善考评机制,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考评,让教师从评价中积极改进和进步,这样有了学生的评价,教师就会更清楚学生所想和所要,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这就必然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然而教师教学往往立足于自身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甚至其他问题。
教师要改正自己在教学中思想的转变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会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和进步。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小学教学中无论什么素质的培养都要在课堂中完成,小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来源于课堂,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要远远超过课后的很多训练和课后作业。
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在这四十五分钟之上。
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等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游戏或者分角色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更加方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能够将教材分析透彻,现在的教师很多都不认真备课,认为小学的教学并没有什么难处,然后就胡乱讲一通,其实这样对教学效果的达到是很不利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是最不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七
内容摘要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好小组的合作精神,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且把握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呢,我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的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我创设了图片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我先将有关的图片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或去过草塘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参观在‘北大荒’的一个草塘。”然后请学生说出对草塘的感觉。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迷人”,还有的说“很清新”,于是我就顺势问他们:那为什么作者要叫它可爱的草塘,而不说它是美丽的草塘呢?”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了。通过图片情景的创设,既给了学生直观的认识,又引发了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另外,除了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还可以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我播放了配乐,使学生的情绪先受到感染再学习课文。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下面还是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课前利用音乐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使学生融入情景中去。然后请学生想象,假如你在这种情景之下,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不用我教授,学生也能体会到人们悲痛的心情和对总理的热爱。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让他(她)来做好组织工作,从而保证了每一次的讨论结果。另外,我还会给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教《古诗三首》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朗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小组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情感。(2)我会理解。古诗的教学应避免老师逐字逐句地解释,所以要求学生借助参考书自己去理解发挥。(3)我会画图。根据课后的要求,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其中一些诗句的景象出来。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提出问题。有学生就问:“住宅是对人来说的,为什么蟋蟀这种昆虫也会有住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会问:“为什么蟋蟀可以做出那么复杂的住宅?”随着这些问题就可以层层深入地去学习课文了。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在教《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分四大组来进行表演比赛。自己根据课文来编剧本,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安排时间排练。因为要表演,所以学生得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一层去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任意发挥,我重点强调了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是评比的关键。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评选出最佳男演员和女演员,还有最佳小组表演等奖项。另外,我在语文教学中还采用过采访这一方法。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内容是写“成功的滋味”。我先让一些学生介绍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成功,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学生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展现,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邮箱:angelmissyou@。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八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在这种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小学数学教改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数学课堂要想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我们一线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改意识,还要不断创新教改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是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不断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索、尝试和实验。
第一部分培养阅读教材的能力。
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要想培养儿童对书籍的敏感度,提高对知识渴求的愿望,就要从儿童初入学就开始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只凭着在课堂上看书学习是有局限性的,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课堂这个舞台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教师用熟练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探索的欲望、和对各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字的含义并会恰当运用。
虽然素质教育倡导了许多年,但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老师把教材内容彻底讲透了,双手捧给学生,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非常依赖老师,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也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首先让学生学会自己看书,让教材上的内容成为引起学生思考的资源源泉,引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关注,逐渐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敏感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自主学习的轨道。如:我在课堂上教学生时,我说:“把书打开”,学生就七嘴八舌的问:“翻到哪一页?”我就反问:“你们这么多人都记不住,我一个人能记住吗?自己找找看。”从此以后每天该学习哪一页学生记得非常清楚。所以老师适当“懒”一些,学生就会“勤”一些。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非常有利,使他们从小养成勤奋的好习惯。
又如:在一年级上学期数学课本上,课本上没有专门讲左右的认识,但是可以渗透在习题上,就同样可以让学生辨别左右,很容易就理解、掌握、并会运用。题目如下:1、在下面图形的左边画6个三角形、右边画5个三角形。2、在下列图形中从左数第三个什么图形。这样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就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学会了左右,比专门讲左右效果还好。另外要学生知道左右是有方向性的,如教师的左右和学生的左右是相反的,看书时图画的左右和呈现图画的方向是相反的。学生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分清左右。再如在讲新课时,例题可以用小黑板出示,还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还可以用投影仪出示,还可以做成课件展示,但是现在能让学生自己读的题目我尽可能地交给学生去读,自己读题、自己理解题意、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遇到困难时才给以适当点拨、引导。对学生好的表现给予适时表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用这种探究学习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懒惰思想和依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部分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数学理论又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也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才真正学到了数学知识。例如二年级“分一分”这节课,在授新例1过程中,把六个五星分成两组,引导学生观察有几种分法,其中有一种分法两堆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平均分的概念用讲解处理。在教学例2:把18个苹果进行平均分,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通过动手摆一摆能得出结论。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所以用分小组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进行。由于所填表格是第一次用,对他们来说难度非常大。本来就只做了一张表格,想让学生回答,我自己填,后来想让学生试一试,所以又给每个小组做了一张表格。从实验结果看在意料之中,符合学生真实情况。教学例3,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平均分,体现平均分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只要分的结果是平均分都可以。这个题我让学生上台演示一遍,让其他学生也感受一下如何平均分,自己也学会若何进行平均分,这样对他以后的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在演示活动中让学生边分边说,也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创新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独到的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是别人没有思考到的内容。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所以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如上课之前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想办法自己解决,同时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讨论不同的解题方法,相互评价结论的正误。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九
21世纪,人类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将从根本上决定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做,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现代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演示、动手实验、练习的机会,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新知、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课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袋内都有些什么实验材料,并让其想办法证明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验证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亲自试一试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能导电;有的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不能导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找出了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做了铺垫。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着眼于疑,强化教学的探索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源。质疑是思维的“启发剂”,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学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会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
如学习《杠杆》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一块大石头,上课时教师问学生:“谁能想个简便的方法让大石头移动?”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举手谈想法,教师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研究用哪种方法省力。此时,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有用手搬的,有用绳子拉的,有的用木棍撬……通过实验,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在棍子下面垫上砖来撬的方法省力,为以后研究杠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质疑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着重于用,注重教学的应用性。
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次次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爱科学,善于学习,为终身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如教学《植物的分身术》一课,常用的是扦插法、压条法和嫁接法,教材中对每一种方法只作了简单介绍,真正学会这些方法要让孩子们去实践。我根据其爱好,每四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要求是“怎样才能使新的植物体成活率高”。课后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到苗圃考察,有的问父母和亲戚邻居,家里的花盆、盆里的植物枝条成了他们的实验材料。经过一段时间搜集资料和动手实验,我又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用实物比较,有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见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植物的营养繁殖要在适宜的季节;有的认为扦插要把茎的上部剪成平的,下部用刀削成斜的;有的认为要适当增加温度、湿度和光照……最后经过归纳、总结,得出全体同学认可的结论。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就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农村小学由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现代化教学资源短缺等重重因素。很难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进一步的探究、拓展活动更是难以开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需要;更是每个科学教师的良好心愿。下面我就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在课堂上培养
课堂是科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学中应充分开发课堂资源,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好《科学》教材。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科学素养。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
1.优化课堂、优化教学。教育专家曾说过:“课堂不是演给教师看的,不是走秀、不是搞表演的,学生更不是;课堂是解决问题的,是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把复杂的方法进行优化,进而更科学、更简单地在整体中化解难点,获得新知。”教师应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教材内容,使课堂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须的内容。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农村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转变陈旧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生在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地区差别等方面的差异。是课堂变得形象生动而又灵活多样。
3.做好教师的主导工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动,带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而不是满堂灌、一个人霸着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另外,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促进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二、在生活中培养
变畏惧为亲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热情。科学源于生活,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自主提问,通过生活中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农村小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区学科学用科学。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生活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更不能拘泥于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2、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生活资源。农村学校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很难开展现代化教学,但却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的田间地头、山坡河野、森林草地,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教学“植物”、“动物”、章节时,便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认真观察、记录、思考、交流。农村大多山清水秀、四季鸟语花香,自然景物变化多样;岩石、土壤到处可见;雨、露、云、雾司空见惯。都为科学课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这些都是农村孩子的优势,开发利用好这些素材,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科学教学充满活力。
三、在探究活动中培养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自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科学探究的认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存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二、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鲜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的提高,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三、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生活是个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教育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说教。
例如《背影》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就让学生结合这篇课文,写自己的父母,由于此文题故事性强,又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感情深刻。在他们的文章中,既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哲理,又有刻苦学习才能对得起父母的体会。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的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生活的外延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课外学语文。通过课内外阅读,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言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可以免去“无尽苍生是语文”的“桂冠”;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从应付考试的阴影中走出来,真正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借助教材的示范作用,教方法,授技巧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有很深的蕴味,学习这些课文,我们就要落实教材的示范作用。如何落实呢?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一个“读”字,以读悟读,以读悟情。1、认读扫障碍(利用工具书能够读得流畅、有节奏,扫除生字障碍);2、识理朗读理清思路(通过读,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3、表情朗读现情感(带着感情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4、反复读悟道理(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学,通过读、悟、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创造性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由课内精读平稳过渡到课外的阅读
课外阅读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它不但可以巩固课内所学的新知识,而且可以使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技能得到运用,另外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长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果说课堂阅读是一个学知识,学技能的过程,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两节连排的阅读课,指导学生集中阅读,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梳理知识、掌握技巧。这样,有利于单元教学及合作学习的开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丰富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
1、准备笔记,学会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摘抄是积累的最好方式。教学中,我们可要求学生阅读时及时把自己的感悟、喜欢的名句、精彩的语段记下来,然后定期去看。另外,根据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完成课外阅读的阅读量,要求做好名著阅读记录,人物、情节感受等,入学后开展“书评比赛”,及时交流,以检查督促读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名著,能够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积极思考与深刻认识,同时可学习借鉴文章的构思、立意、艺术手法等,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思想境界。
2、办黑板报、壁板,学会展示。对于班级里的后黑板,除学校统一的内容安排外,我们可组织学生把黑板开辟为美文天地,发动学生找出自认为最优美的短文,轮流抄写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评析。负责抄写的学生进行监督并收集同学们对自己所选文章的看法,相互借鉴促进提高。
3、创设情境,学会说话。语文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听读写重要,说也同样重要。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就要把说话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课前安排“3分钟”演讲,内容不定,但要人人参与;可定期举行故事大赛,通过讲故事来促进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可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课内阅读材料的看法,这样既能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对作品感情的领悟,又能提高说的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实践,学生不但较好地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技巧、技能,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课外阅读的积极性,给语文教学开辟了新天地,创造出新的活力,语文的实用性、应用性、丰富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二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观之,语文素养之于语文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体会。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所以在教学中要变换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避免单调地较长时间地从事一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搞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有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民主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师生的交往活动也应当充满尊重、宽容与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欣赏课文,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
三、开发语文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在扩展阅读中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把握好课堂资源外,更要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如课外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
四、在生活中积累、感悟、体验。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在生活中去积累、感悟、体验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五、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将让孩子终生受益。如预习、及时复习、读书、背诵、写日记等习惯,是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的前提。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语文能力体现的载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通过语文时间活动来进行提升。组织学生还开主题队会;办语文手抄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让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充分认识到语文素养是教学的核心。我们只有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对国家未来负责。
本人,大学专科学历,高级教师,中共-党员。七十年代末,踏上教坛,一直辛勤耕耘在农村教育这片沃土上,足迹遍布新田镇山山水水,担任村完小教导主任, 校长,本人曾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和奖励。总之,荣誉只能说明过去,而今迈步从头越,本人将一如既往的以火一样的热情,投身于小学教育教学,钻研新课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力求让孩子的心灵涌动创造的激情,让生命的原野盛开着智慧的花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只一支拙笔,妄写五味人生,千时百日磨砺,但留一抹沉香。”
语文的能力无外乎听、说、读、写,本着这一点,只要同学们持之以恒的坚持按照以下的方法去做,多读、多写、多听、多练,多记、多问,抓住一个“勤”字,围绕一个“思”字,积累学问,灵活创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的成绩,提高语文素养必将指日可待。
一、 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文字是语言的材料,见到“生字词”就要想起小、字典这位无声的老师,在他的帮助下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不等、不靠、不放、不模棱两可。
二、 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人靠衣裳马靠鞍”,书写是语文的脸面,字如其人,好的卷面令人赏心悦目,差的卷面叫人残不忍睹,将直接严重影响语文成绩,阻碍人际交往。平时就要积极练习书法(先练楷书,后练行书),做到书写认真、工整,美观,“字字入心”,不写错字,不写别字,不写繁体字(书法创作时除外),不忽视标点,不乱涂乱画,不潦草应付。
三、 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积累运用基础知识是阅读、作文的一大前提,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课下善于搜集整理老师讲授的或各种课外书,练习题中的语文知识,包括成语运用、词语辨析、语法修辞、典型病句、标点用法、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文言词语及句式等。牢记于心,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句子仿写、排列句序、连贯句意、语言交际、阅读、写作中。
四、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课外书刊是语文学习的翅膀,自有多读才能自由翱翔于语文的天空。应做到一日不能无书,见到课外书刊就如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要博览众长,博闻强志,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不看不健康的书籍,不只一味蜻蜓点水,不求甚解。
五、 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思考是语文学习的灵魂,读书笔记是整理思想、收获语文的工具。品评美文佳段,感悟思想火花,做到深入、实用、不浮漂、不半途而废。
六、 养成做文摘的习惯
好词妙句如星如玉般散布于各处,做文摘好比是采星摘玉,沙里淘金积少成多,必然会大有收获。一篇文章可能影响我们一生的思想,一段佳句可能令我们的表达妙笔生花,一首歌、一个笑话、一个故事、一副对联、一个歇后语、一个谜语、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描写、一段名言……像一朵朵鲜花开在我们的语文乐园。语文课本、课外书刊、广告电视、别人口中等都可能成为我们做文摘的来源。可摘写,可复印、可剪贴。“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你的笔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吧!
七、 养成高声朗读的习惯
朗读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只要情况允许就要出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意思,体味感情,加深感受,加强记忆。朗读时应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顺畅无误、声情并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别字、不崩字、不吞吞吐吐、不平淡无味。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三
:小学阶段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单单的知识点,而是让学生从学会理解知识,能够对知识举一反三,为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数学知识讲究的是思维能力的强弱,所以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能力放在教学的最终目的上,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数学;小学生;思维;素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发展和努力培育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为小学数学教学宗旨,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小培养给学生的思维素养是多么的重要。思维是数学灵魂,没有思维就不能真正的理解应用数学。就像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公式等,这些都离不开思维,只有经过仔细的思维分析记忆,才能应用自己的知识点去分析、去判断所面临的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思维素养,下面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多媒体已经普及社会,特别是学校引进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同时还结合语言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辅助教学将课堂转变成一个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让学生乐于学,不知不觉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次,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时候,我提出两个问题(1)如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2)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案?首先我在多媒体上出示了两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借助多媒体让它们进行这随机的组合,经过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们明白了,原来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经过思考后,学生明白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而且三角形的高和低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低和高,由此学生很容易地推理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这样的演示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简单明了话,而且还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加有兴趣,变得更加乐于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数学课本在排课上都是前后相互联系,只有学习前面的知识点才能继续学习后面的知识点。所以一般来说,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石,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所以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活动就是以旧知识为前提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所以说,教师在教给学生新知识的前提时,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及练习,以达到学生对旧知识更进一步的掌握,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互补,充分的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为探索新的知识体系搭桥铺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和发展,让学生学习新知识变得越来越简单。
练习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能否设计好一个好的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素养能力发展的重要学习环节。通常来说,在教材中每一小节讲完后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练习题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这些习题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来对习题做出一些调整,使得习题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所需。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掌握应学到的知识结论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了解学会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这一过程。所以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去思考,吸引住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始终活跃状态,从而引导学生对这一过程的探索,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更深层次地挖掘知识内容,认知知识结构,从而得出结论。比如在讲“平均数的应用题”时,学生习惯用“拆动墙补西墙的的方法”也就是把多的.分到少的上面,用这种办法把不平等的几部分分成相等的几部分。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我把全校的学生要平均分成几份,那每一份该是多少人?是否还可以用刚才的移东补西的方法进行分数。如果不行,则该用哪种方法解决。事后,我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他们觉得非常不合理,由于孩子非常想知道其解题方法,表现出强烈的急切心里,使得孩子非常热衷于这道题。有效的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思考解题的过程中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解题的能力。通过在已有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我又连续提问,让学生进入思考的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素养能力。因此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时机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其中的知识,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素养能力的培养,应用各种方法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为主要目标而奋斗。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学习情况,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收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致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故事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另外,我们赞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质疑、交流、提问。由此引入创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扩展性阅读方法,进行直接的再造想象,进行延伸对比,进行开放式立体型、甚至是甄别对与错的思考,进行体现个人风格的自由想象和联想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引用、搜集、探索、批评、质疑……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创见。
总之,教师要灵活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就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他们就会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是说,教师要真正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就浅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1、推荐适合的、学生喜欢的读物
(1)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卡-通、动漫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可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如《世界著名童话》、《西游记》等世界名著。
2、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1)、读一读、画一画
学生读书后,总有一种想表达的冲动,根据小学生喜欢“涂鸦”的特点,可要求学生画出所读的故事情节,并配有文字说明,然后不定期地举办画展,让学生互相欣赏画作,从而感受阅读的成功和创作的乐趣。
(2)、读一读、演一演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的潜能和表现欲望,这就要求学生把所读改编成课本剧、童话剧等,并且要利用班队会进行课本剧、童话剧等的表演,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3)、 读一读、讲一讲
讲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可经常要求学生开“故事会”,给学生提供讲说的机会,为了激励学生,每次还应评出“故事大王”。
(4)、 读一读、比一比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要经常开展诗文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读得最棒,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良好语感。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要有清晰的阅读意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教师是永远也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自学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得益。指导阅读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教给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常见的阅读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朗读是眼、耳、口、目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识活动,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感情朗读。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默读时,可以边读边思考。精读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内容,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略读,不要求对读物逐句逐词地进行阅读,而是着眼于关键段和重点句,以求迅速地掌握读物的思想脉络、观点见解。速读就是对所读的内容,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只要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学会了阅读,就会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就会孜孜以求、不辞劳苦地奋力攀登巍巍书山。
2、认真上好讲读课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应该指导学生好好地去读,美美地去读,从读中理解,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教学中,笔者就从这几个环节进行: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准确度。在此,笔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1.阅读课文的提示、注释。2.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3.边读边勾、画、圈、点。
(2)、阅读理解,部分深究
这一教学基本环节是关键的一环。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各个方面,也就是指导学生对课文钻进去。要使学生在初读阶段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要理解性阅读。这种阅读旨在通过培养一定的阅读技能,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首先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如何迅速捕捉文中关键的词、句、段,深究关键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匠心;最后理解文章各层次间的关系,用心揣摸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独到之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个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的训练。
(3)、评价阅读,整体回顾
这一教学环节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评价、欣赏,肯定和吸收正确的、美的东西,批判和摒弃错误的、丑的东西。在课堂上可以训练学生评述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得以提高,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这三个教学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基础、是前提;第二个环节是重点;第三个环节是检验、是升华。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它既重视了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研讨、理解,又重视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它变教师对课文的繁琐分析为学生对课文的钻研、理解,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这不仅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理解的逐层深化中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也应该给予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书籍,推荐优秀的课外书。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培根说:“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读书时摘抄好词佳句、记录读书心得的习惯。
3、指导写读书心得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极其写法等的点评,或写写读后的感想体会。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应该写下来,久而久之,有助于习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篇十五
小学阶段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掌握一定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不仅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还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从而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培养校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兴趣可以产生巨大动力,培养校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当使学生喜欢阅读。因此,可以先选择一些著名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品读,一方面,让同学们互相交流感受,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与同学们谈话,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称赞他们的看法,与其产生心理的共鸣,并且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以来,他们不仅会被优美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还能增长许多知识,读书的欲望自然会被激起。此时,再选择其他的读物学生就会比较乐于接受。
在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最容易被生字、生词以及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所困扰,甚至对整个作品的认识也会出现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应知道学会以下几种方法:
1、解决生字的方法。汉字不仅数量多,而且字形千变万化。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在所难免,关键是要让学生养成通过查找资料自己解决的良好习惯。例如查字典、词典,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生字的读法,还有助于理解句子意思。但由于查字典、词典比较浪费时间,因此,应教育学生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可以向身边的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使学生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2、理解句义的方法。
在阅读中,学生对于一些句子往往难于正确理解,束手无策。遇到此种情况,可以采用抓住句子主干的方法来理解,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此外,还有一些句子与其他句子的联系紧密,只有把他们放在一起,才能正确准确理解,这时,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待读完全文后,根据文章意思来把握。总之,要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只要有耐心,总会解决的。
3、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
学生阅读,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握文章思想,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学习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高尚品质,确立正确人生观的目的'。因此,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十分重要。可以采用归纳整合的方法,即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然后总结,把握其总体思想,探索作品的思想内涵。
只有及时总结,才能发现不足,悟出真理。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做好摘抄记录,以便以后查阅,另一方面,随着学生阅读面的拓宽,他们的理解能力会不断提高,对于以前读过的文章,也会有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查找出以往认识上的误区,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阅读教学的成败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影响,而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小学阶段,一定要加强教学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开创语文教育局面,必须首先使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读,在读中去感悟、品味,从而吸收和借鉴。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及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一、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面狭窄,阅读的兴致低落等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激发阅读的兴趣
所选读物要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引人入胜,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同时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难易适当,就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搞好阅读的信心。
2、拓宽阅读的范围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
3、保证阅读的时间
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为鼓励学生多阅读,可把读物化整为零,打印成单页发给学生,以便随身携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
二、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老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老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老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电视辅助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老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学生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科学阅读的方法
要求大家从文体、文题、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诸多角度去考查阅读文章。
首先是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可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第三,中心是阅读文章时对内容方面的又一要求。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哪些是对文章内容的精练概括即文章中心。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38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