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全面育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接下来是一些教案的实例,其中包含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案模板。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一
汕头潮南砺青中学郑光程。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麟兴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麟幸换锊赡桑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麟屑庇诒狈サ南质抵校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麟械木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作者邮箱:zhenggc8422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二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用典的特色。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问: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朗读、疏通字词,明确韵脚:
1.风流:
变通:“数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
2.“英雄难觅孙仲谋处”是倒装;“烽火扬州路”是倒装句。
变通:多情应笑我独立寒秋……。
3.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4.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5.北顾:回头向北望。
6.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四.赏读。
上阕:
1.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4.小结:。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阕:。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4.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归纳全诗:。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六.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七.比较阅读:。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拓展阅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九.课外延伸:
1.“春女思,秋士悲。”是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
“秋士悲”的类型有:怀才不遇、老大无成、小人排挤、不受重用、人老珠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2.《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婉约词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弱女子士大夫。
关注范围都市风情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局限(小)开阔(大)。
诗作风格委婉蕴藉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三
汕头潮南砺青中学郑光程。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麟兴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麟幸换锊赡桑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麟屑庇诒狈サ南质抵校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麟械木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典的方法,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
2、体会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进一步学习反思历史,借鉴历史经验提高社会的能力。
4、联系课内外,沟通文本和经验,对接历史与文化,结合本文的学习,结合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体验一次怀古之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学生简说)。
1205年,南宋伟大爱国词人,抗金英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今镇江东北北固山上),思绪飞转:忆古人,雄心勃发;追往昔,痛心疾首;看今朝,壮志难酬……写下了留传千古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写自己的情怀。
(出示课件:课题)。
师朗读文本。生听,注意节奏和感情,感受词的音韵美,初步了解大意。
(出示课件:音韵美)。
二、研习文本。
1、学生自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
(1)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子?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写了哪些内容?(人和事)。
(学生简要说说,把握文章的内容。)。
2、再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腚兴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腚幸换锊赡桑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2)作者写作本词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堆砌几个历史人物,陈述几个历史事件吗?
(借古喻今)。
(引古事来比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称为“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蕴深刻。)。
(3)讨论文本用典的含义。
(出示课件)。
怀古喻今。
孙权无觅仰慕英雄,暗讽当朝。
上片(阕)。
刘裕建业以史言志,抗金救国。
文帝败北以史为鉴,不可草率。
烽火杨州岁月不再,山河破碎。
下片(阕)。
佛狸庙会祭祀异王,精神麻木。
廉颇老矣借以自况,壮志难酬。
3、再读文本,读出作者的感情。
(1)朗读与评价。结合评价南宋统治者与辛弃疾。
(2)小结本文。
(借古喻今,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表现爱国情怀。)。
三、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的词,虽然从时间上来看与我们相距遥远,但从空间上来看,与我们近在咫尺。在本节课的末尾,让我们再回到这节课的开头:我们的南京是博爱之都、文化之都、绿色古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如夫子庙、中山陵……数不胜数!身为南京人、江苏人,当你驻足于夫子庙前,仰望于中山陵下,一定感慨万千,思如泉涌……现在,我们每个同学可以自选一处古迹,回忆一下你的经历,让我们再次在想像中畅游某处古迹,我们也来一次怀古,说一说你的感受。
2、本专题为“历史的回声”,第一板块是“后人之鉴”,第二板块是“千古江山”,第二板块的两篇文章都是宋词,且都属豪放派,都是以怀古为题,二者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五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1课时。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4、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可作为课下作业)。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六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七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1课时。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4、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可作为课下作业)。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八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诵读法、赏析法
多媒体
1课时
[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欣赏,按照“题目--作者--意象(景、人、事)--表现手法--意境”的鉴赏流程来鉴赏本词,让学生感知并掌握这一流程,进而去鉴赏其他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入题:[多媒体影入]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感知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民族英雄。
二、初读全词,分析词题及作者。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男音)。
2、词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
北固楼--原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
怀古--此词是怀古伤今之作。
3、作者
[多媒体展示]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姹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再读全词,结合注解疏通词句。
1、所有学生齐诵全词。
2、教师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词的上片各句的句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歌舞的楼台,连同那英雄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成了过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阳照着草丛树木和普通的街道,人们说寄奴曾在这里住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兵强马壮,犹如猛虎)
3、学生训练,口述词的下片各句的句意。
4、教师订正。
(现在凭谁去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四、三读全词,分析作品的景物人情。
1、指出一学生读全词。
2、找出词中涉及的人物及作者的用意。
孙权:“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刘裕: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刘裕虽然伟大,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而今变得如此荒凉,这又是对英雄的哀叹,对不肖子孙的谴责。“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刘义隆: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姹胄之冒进。
拓拔焘: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五、四读全词,分析主要的表现手法。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女音)。
2、用典赏析。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3、对比赏析。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六、五读全词,整合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七、诵读全词。
八、练习。
鉴赏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九
本板块选入宋人怀古词两首,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本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本词要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1.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通过沉吟涵咏,体味鉴赏,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涵咏品味,研习比较。
多媒体课件。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配乐朗读音频】。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思考,探讨: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出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十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十二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作者邮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十三
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一课时。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06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弃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与慨叹吗?
四、文本研析。
1、请同学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并分别找什么地方是写景、咏史及抒怀的内容。
2、检查朗读情况及对课文的大体把握。
3、以典故为切入口,研析课文。
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许多历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板书: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4)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6)每学一个典故,通过分析促读,让情感充分表达。
五、读文总结。
1、读课文。我们面对辛弃疾能做些什么呢?板书:为君去英雄泪。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辛弃疾!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标题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这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壮的爱国情怀。有一位在清明节在该网站留言如下: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无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为稼轩而作。
一身胆气剑如虹,
沙场点兵却成空。
泣留诗行今人诵。
六、课后作业。
背默全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十四
1、流利朗读全词。
重点难点:
1、 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 作者的写作背景。
3、 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虚景。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看注解18。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出生地所处时代经历做官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
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十五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导入篇十六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出生地所处时代经历做官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
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975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