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的写作需要考虑结构、语言和内容,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一些指导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总结有所帮助。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一
一我能快速地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家乡()观赏()认真()。
担忧()赶忙()时期()。
二我知道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比喻拟人。
1.一山的桂花树开花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2.我一摇,桂花纷纷落下,真像下了一阵桂花雨.()。
3.笨笨地桂花树可惹人喜爱了.()。
4.钟山只隔数重山.()。
三我能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的确是一次伟大的奇观.
这是奇观.
1.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我又想起了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四我知道下面两句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1."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2."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五读了课文,我也想起了一些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看到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
一,比一比,再组词.
茁()捧()吩()栋()。
拙()棒()纷()拣()。
二,给下列句中带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1,桂花树上长满了茂密的叶子.()。
2,母亲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3,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三,课文填空.
1,"桂花开得()时,不说(),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若将句中"没有不"换成别的词语,可以是:().
2,父亲闻着()和()的混香,诗兴大发:"(),().(),()."。
3,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小枝小叶,()在簟子上,()好几个天太阳.桂花晒干了,()铁罐子里,()茶叶中泡茶,()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在桂花香中.这正是父亲诗中所说的:"()."。
四,拓展练习。
1,填写读书名言.
1)"书犹()也,()读之可以()."这是刘向说的,说明读好书可以让人变得().
2)"我扑在书上,就像()的人扑在()上."高尔基把书比作(),说明读书可以使我们().
2,填写歇后语.
茶壶里煮饺子--().
八仙过海--()。
刘姥姥进大观园--()。
()(自己写一歇后语.)。
3,练习三成语歌。
江山如画的江南,是人间天堂.傍晚泛舟西湖,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极目远眺,湖光山色,水光接天,真是相得益彰.江南还是个鱼米之乡.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二
3、题目质疑: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拿出来)问:“这是什么?”
(桂花雨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写桂花雨?……)。
过渡:你的问题提的真好,这枝桂花就送给你了。
1、字词音形义(出示生字新词读、理解交流)。
(1)仔细左右尤其吩咐帮忙口占一绝拣去小叶糕饼。
(2)搓桂花桂花卤。
沉浸桂花香中姿态笨笨拙拙即时口占一绝檀香炉烟袅袅天空阴云密布。
湿漉漉的泥土茂密的叶子和在茶叶中泡茶。
(3)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2、交流读书情况。
3.学生快速阅读,师巡视指导。
怎么样?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呢?(指名读,听读讲名听读要求)。
4.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桂花雨是怎么形成的?
5.那么,究竟是怎样来摇桂花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和著名作家琦君共同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吧!
1、(出示第三节)师示范读。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我怎么摇桂花的;我摇桂花时的情景;我摇桂花时高兴的心情。)回答的真好,这枝桂花也送给你了!
小结:同学们很会读书,不仅读懂了内容,而且还体会到到了感情。
2﹑那么谁能找出我心情的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找句子,做记号。
交流: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
说说作者乐的原因。(指名说,出示第1句)(板书:是件大事)母子二人的对话让你明白到了什么?(板书:迫不及待)应该怎么读这段话呢?(指名读)。
我这么乐的原因还有什么呢?(生回答,出示第二句)。
那么,我是怎么摇桂花的呢?
“我“是怎么摇桂花的呢?现在很多同学的手上有一枝桂花,我们就来模拟一下,把它当成一棵桂花,摇一摇它吧!(请生示范摇)是不是这样摇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摇桂花的样子和摇桂花时的情景图片)。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吗?(真美啊!)。
美在哪?怎么美?
(预设: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散落下来。
桂花像夏天的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
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下来。)。
此时,如果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摩我。
桂花落在我的脖子上,痒痒的,酥酥的。
作者觉得怎么样?
出示句子: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指名读)。
作者在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怎样?你呢?能再读一读吗?
母亲呢,干什么了?(出示句子,指名读),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什么叫做“撮一点?”
(撮一点放在学生鼻间)香吗?喜欢吗?能读一读这句话吗?
父亲呢?(出示语句)。
我们来欣赏欣赏父亲的诗歌吧!出示诗句,(指名读),理解。
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3、小结:。
4、齐读第三节。
描红。
熟读第三小节,体会我的快乐。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析"浸"字的含义,通过想象朗读体会摇落桂花的乐趣,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话语的情感。
3.逐层深入四解"桂花雨",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这是课题给我们的第一感觉。)
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承:这是留在你脑海里的……
1.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原来课题写下的是作者童年摇桂花时,摇落的一场桂花雨。同学们,课文中的哪一段向我们重现了当时情景?(定位第五段)
(生:快乐……)师:这一段当中的哪些句子给你带来这份快乐感觉?(指读,定格句子)
师:就请你带着快乐的感觉读一读。(尝试情感朗读,指读)
(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 引导后:难怪作者说: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3.情感朗读:来,就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再有滋有味地读读这几句话。(自由读)
4.引:用你的朗读与大家一同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美丽。
(先体验朗读,再配乐朗读)
齐读:(一场多么神奇的桂花雨啊)让我们一起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美丽的桂花雨让我们一起读。
5.扣题:读着这段话,(手点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
(迷人的雨 快乐的雨 香气四溢的雨……)
1.同学们,当我们尽情地摇着桂花树,摇出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摇出了一份快乐,也摇出了桂花迷人的花香。这迷人的花香也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地再读读这些句子,从这些文字处去感受,去呼吸那扑面而来的花香。
学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着这几句话,哪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浓浓的花香。把它圈出来。
2.着力点:由"浸"带动解读"全年"
(1)板书"浸"字:同学们,平时我们一般说浸在哪里?(水里)
小结:也就是说把东西整个儿浸没在水里,全方位地包围在水中。
(2)为什么这里可以说,是浸在桂花香里呢?解读花香,(花香很浓,到处都有。 花香也像空气一样将我们全方位地包围。)
引:同学们,一个简简单单的浸字,竟然把花香写得如此传神,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引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3)你看,作者说这一浸就整整浸了一年。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桂花只是在中秋节前后盛开,怎能花香全年呢?联系课文的第六段来说一说。
学生解读(晒、泡茶、过年时做糕饼)说开去。(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了。)
的确,金秋时节,桂花盛开,满树生香,弥漫四方,让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但为何春天、夏天、冬天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
接:是啊,难怪琦君会说(引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正是"桂子花开香十里"(板书)
1.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还有一处也写到了桂花的香。)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还有一处也写到了桂花的香,找一找。(但不是家乡的桂花)
定格: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让我们与家乡的桂花比较一下,两句都用了香飘十里,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哪句话描写的桂花更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引导学生从文字上作比较。
2.补充满觉陇资料(媒体配乐播放满觉陇图片):同学们,琦君说的这个地方,其实是杭州的新西湖十大景点之一的满觉陇。
引导:
(当生说到了一份情,追问:这是一份什么情?引:到底母亲想起了什么事,才勾起了她这份悠悠的思乡之情?)
(学生没能说上来时,你看,母亲闻着,欣赏着满觉陇香飘十里的桂花,令母亲想起了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学生读文
学生提到摇花乐,让学生再读一读。回文:所以身居杭州的母亲回想起与孩子们一起摇花的情景,不禁这样说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指读)
学生谈到第三段,让我们细细地去读读这段话,哪些词句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分两个层面(扣击词语,感悟背后的情怀 语言当中口味想想了谁?)
词语层面:"担心";"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家乡的桂花树都是妈妈亲手栽种,为它浇水、施肥,家乡的桂花树倾注着妈妈的辛劳和爱护。(满觉陇的桂花能与之相比吗?)回读母亲的话。(指读)
语言层面"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母亲想到了谁?想到了曾经在故乡邻里之间的其乐融融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感觉。
可是身居杭州的母亲看到满觉陇的桂花有这种感觉吗?
师:想到这些,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齐读)
听着母亲的话,(定位,朗读)"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齐读)
师:课文读到这里,你说这阵阵桂花雨,那还是一场怎样的雨?(回忆的雨,更是思乡的雨)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四
《桂花雨》是一篇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至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二自然段写“摇”桂花时间的选择及其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摇”桂花的情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情景交融,物我和谐共生。第四自然段写“摇”桂花后,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篇末再次点题,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分享“摇花乐”。
全文以桂花为线索,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者以童年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感情。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题“桂花雨”引领读者感受那浓郁的桂花香气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读着课文,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我引导学生“多读”,这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其次是情境创设,我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帮助学生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整堂课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从“摇花乐”入手,循着“桂花香”,感悟“思乡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1、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朗读课文。
2、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体会人物感情。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乡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扫除生字词障碍,初读感知,读通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感受桂花姿态的特点及它浓郁的香味。
(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出示父亲的诗,母亲的话。)。
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童年时代最快乐的一件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这件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他的童年。(板书:摇桂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句子,圈圈词语,体会一下。
2、交流:你刚才划的是哪一句?圈了哪些词语?谈谈你的体会。
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不一般。
(2)“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见我对这一乐事的向往程度,表面上是问妈妈,实际上是要求妈妈让我马上去摇桂花。
(3)是啊,我是这样急切地要摇桂花,能在“问”前加上提示语吗?(急切地、迫不及待地、一遍又一遍地等)。
(4)你注意到这句话的标点了吗?作者的这句话是问句,为什么要用感叹号呢?
(4)朗读体会。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
(2)适时提示学生圈动词:“铺”、“抱”、“摇”。从中体会“我”的那份高兴劲。
小结: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就像父亲诗中写的“儿童解得摇花乐”。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交流“纷纷”、“满头满身”、“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等词。老师适时点拨:“满头满身”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2)请你们也来大胆地想象一下,“满头满身”是怎样的情景呢?
幻灯出示练习:
一朵朵桂花落在头上,像;落在肩上,像;落在身上,像。
这桂花雨真!
(3)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想象一下,“我”会怎样喊出这句话?可能会有哪些动作和表情呢?(情不自禁、高声地、忍不住、仰起头、张开双臂等,让学生充分想象,体会作者的欢乐。))。
小结: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我们听到的是一份惊喜,大家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让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
(板书:桂花雨香大美)。
重点交流这两句。
1、“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到处都是,弥漫着整个空间,正如父亲诗中写的“细细香风淡淡烟”。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我们的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啊!)。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交流:
(1)“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理解“绝”(字典字义选择)、“解”(联系上下文)、“即时”(找近义词)。(渗透理解字词的方法教学)。
请你读读诗句,想象摇花乐的情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父亲作诗的心情怎样?(陶醉、高兴)。
小结:父亲用诗句高度概括了摇桂花的情景,让我们如临其境。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创作的灵感就来源于生活”。
感情朗读。
花。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感受了一份快乐。这真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2、小结: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母亲还有父亲,都离开了故乡,到了外地,我知道母亲很喜欢桂花,所以,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学生读,颜色显示“外地”、“家乡旧宅院子里”、“比不得”。
母亲说这句话时,会怎么说?
母亲说这句话时,会想起什么?(桂花树的样子、摇桂花的情景、桂花的用途)。
母亲说这句话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总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1、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2、想象练习:
一朵朵桂花落在头上,像;落在肩上,像;落在身上,像。
这桂花雨真!
摇桂花快乐思念故乡。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五
知识目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幻灯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议一议,读了这一段对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一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自由发言,说说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师: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六
今天我上了《桂花雨》这篇课文,基本上用的就是前几天在解放路小学听的一位耿志艳老师的教学设计。一节课下来,虽然感觉没有那天耿老师上得精彩,但总体感觉还行。课上我抓住了母亲所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在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和欣赏的基础上,三次出示母亲的话,学生的理解也在逐步地加深。虽然与我开始上课前所设想的还有点距离,不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刚读到琦君的《桂花雨》时,说实话我对琦君了解得很少,只是看过根据她的作品改编的连续剧《橘子红了》。于是我上网找来琦君的作品,细细地品读。特别是对她所说的一段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说:“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绕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她写的《桂花雨》这篇文章中就透着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全篇语言的确非常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不过,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读出桂花的香:
“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摇花时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虽说这节是重点段落,因为有了上次耿老师上课的经验,所以我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学生拽着我的手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我由摇花乐过渡到思乡情,“桂花的香,摇花的乐,思乡的情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母亲说的仅仅是桂花吗?假如作者对母亲说:外地的水真甜,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橘子真红,母亲又会怎么说?十多年后,作者来到国外定居,她再次打电话给母亲说:外国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老师问,学生根据内容填空。)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耿老师的样子,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总之,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样的课就成功了。不过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课文学完后,我推荐了几本琦君的书,学生会去看吗?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去自觉地找的,过几天,热情已退去一大半。我想应该由老师选取一些适合他们的篇幅给孩子们读。
曾超。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问转载。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3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摇桂花收桂花。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了作者十分地喜爱桂花以及作者由桂花的原因。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对桂花香的喜爱。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摇花乐”
1教师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同时课件出示桂花图。
2同学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你读懂了的句子用笔画出来。
3句子一:讨论交流学生自己读懂的句子一。
句子一:“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摇不下来的。
a: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摇桂花前,作者的心情很急切)。
学生自己说说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心情的急切?
理解:老是缠着。
问什么?怎么问?急切么?
我们来看这句话,它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疑问句用感叹号,是不是作者用错了?
那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谁来试着问一问?
感到急切了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读出急切之情。
b:母亲怎么说的?大家轻声读一读母亲的话,揣摩一下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有点烦又有点耐心)。
母亲怎么会有点烦,但又很耐心的呢?
小组自由练读扮演母亲和我的对话,再抽小组赛读。
想想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如何呢?(无可奈何,更加急切)。
理解:赶紧吩咐(也是急切的,时时关注着天气变化,怕风雨吹打下来桂花)。
那这一句应该怎么读?(语速要快,读出急切之情)。
你来读这句子,读出急切之情。
4句子二:“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a:你还读懂了哪些句子?(学生读句子,说说读懂了摇花时的快乐)。
b:能不能读一读这些句子?听出快乐来了么?读得真好,教师评语。
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通过动作来写摇桂花的快乐)不仅读得好,而且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c:你能读得时候加上一点动作么?来试着读读。
5句子三:“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我使劲地摇桂花树,桂花怎么样呢?出示桂花下落的课件,请学生观看。
(读懂了桂花雨,桂花雨指的就是桂花落下时像雨一样,很多,很密,又很轻)。
c:想想你就站在这桂花树下,如果纷纷落下的桂花像雨的话,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呢?(春天毛毛细雨,蒙蒙细雨,嘀嗒小雨,斜风细雨,轻轻柔柔的,落在头发上,落在脸上,落在手心里,非常舒服。)。
这样的细雨落在身上,头上,手心里,感觉怎么样呢?
教师实物演示:洒落桂花在学生头上身上……。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问转载。
d:读好这部分要注意些什么?(要喊起来,只有喊才能体现作者特别快乐)。
e: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摇花时的乐。
6、句子四:“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入梦甜”
a:你还读懂了哪些地方?(桂花给父母亲也带来了欢乐)。
具体说说哪些地方体会到桂花给父母亲也带来了欢乐?(洗净点上檀香口占一绝)。
7、有感情地配乐集体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收桂花乐”
过渡:桂花摇落以后,全家人是怎么做的呢?
1师生齐读第四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交流,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桂花给家乡人带来了快乐)。
3课件显示画面和句子: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一派人和年丰的景象,喜气洋洋)。
联系学生实际谈谈桂花的香桂花给我们还来的好处和乐趣。
(联系走在校园里,学校对面开了个金票子王店,就有桂花的芳香)。
读读这句话。
4出示课件落桂花,有声音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体会母亲和我对家乡对童年的爱。
1师生接读,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常常说,学生接读——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
2同学们读读看,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动笔写写母亲可能会说的话出示课件怀念音乐。
学生写作指名两学生上去写话。
集体交流,板书怀念家乡。
4所以母亲的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5不仅如此,连长大的我也常常想起儿时的摇花乐,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读后,你读懂了什么?(怀念童年生活、怀念家乡)。
童年虽然逝去了,但是儿时的摇花乐却在作者的心里久久地回荡,让她如此得难忘。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作者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热爱之情读出来。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问转载。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小结板书。
2作业: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写篇周记,感受一下我们童年生活的乐趣。
板书设计:
摇桂花。
收桂。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八
《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以“桂花”为线索,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故乡的桂花和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二、学情分析。
三、设计思想。
文章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融,是我本课设计与研究的重点。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文本中的桂花香、摇花乐。
3、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中我采用“读——赏——悟”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加以辅助,使教学更直观。
(1)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赏: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尤其是抓住描写桂花香味的句子中的“浸”字,以及摇桂花时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来品析。
(3)悟:抓住母亲的话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七、课前准备。
自制幻灯片。
八、教学建议: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了很多女作家,也欣赏了她们优美的篇章,比如林海音的《窃读记》、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名女作家——琦君。(课件展示)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听录音,注意纠正文中没读对的字词。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自由朗读,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桂花香、摇花乐)。
三、品读课文。
(一)、在文中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抓住“浸”分析。
(二)、享受摇花乐。
1、在文中找出摇桂花的句子读一读。
2、画出句中一系列动作的词,感受摇花的乐。
3、看到这纷纷下落的桂花,作者情不自禁的喊了起来,(课件展示)你想喊吗?你想怎么喊?喊给大家听听。
四、悟情。
是呀,不是因为这里的桂花不香,而是因为家乡的桂花充盈了母亲的生活,倾注了母亲的情感,母亲不是用鼻子闻桂花,而是用情感看桂花。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情感让母亲觉得家乡的桂花香些呢?(思念家乡)。
母亲的这句话也让作者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童年的桂花香,想起童年的摇花乐。(课件展示)。
小结:那一声声“归来吧”是故乡对游子的深情呼唤,也是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念,课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故乡的桂花和摇桂花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学们,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什么让你魂牵梦绕吗?是童年的小摇车,还是隔壁家的杨桃树?请仔细想想,写一篇短文给老师。
板书设计:
桂花香。
摇花乐。
课后反思:
《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教授本节课后,我有如下感想:
一、精心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在“最迷人”等字眼上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是通过对比其他的花,来表现桂花的“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的亮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我和学生同摇同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喊摇花时的句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在学习这两段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母亲的这句话也让作者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童年的桂花香,想起童年的摇花乐。(课件展示)。
小结:那一声声“归来吧”是故乡对游子的深情呼唤,也是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念,课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故乡的桂花和摇桂花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学们,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什么让你魂牵梦绕吗?是童年的小摇车,还是隔壁家的杨桃树?请仔细想想,写一篇短文给老师。
板书设计:
桂花香。
摇花乐。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九
一 我能快速地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家乡( )观赏( )认真( )。
担忧( )赶忙( )时期( )。
二 我知道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 比喻 拟人。
1.一山的桂花树开花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
2.我一摇,桂花纷纷落下,真像下了一阵桂花雨。( )。
3.笨笨地桂花树可惹人喜爱了。( )。
4.钟山只隔数重山。( )。
三 我能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的确是一次伟大的奇观。 这是奇观。
四 我知道下面两句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1.“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 )。
2.“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
五 读了课文,我也想起了一些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看到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十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在体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创作小诗,练习写作。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小诗创作。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小诗创作作业纸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读句体会,通过“笨笨拙拙”“找”“不与繁花争艳”等词感受桂花自然朴实,不好张扬的内在品质。)。
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读第一句。
a“浸”字体现出了桂花香的浓郁持久。
b看图感受桂花开的最茂盛的情景,指导读好句子。
(学生读第二句)。
“摇花乐”又是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三、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从哪儿感受到作者那么地喜欢摇桂花,从中获得了无穷快乐的?用线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对于那些你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适当写写你的理解与感受。
2、讨论交流(课件出示几个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讨论点:
a、“老是”“缠”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那么喜欢摇桂花,盼着摇桂花。
b、注意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号,体会作者心情的急切。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a、把握几个动词“帮着”“铺”“抱”“使劲地摇”
b、由这几个动词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说说表情和动作)。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快乐、忙碌的景象读出来,读出那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画面。
a、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脖子里、身上,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也走入这片桂花雨中,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音乐起)。
b、学生漫谈各自的想象的情景与感受。
c、指导朗读。
(a)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b)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把心中的兴奋、激动、快乐尽情地喊出来吧——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过渡: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父母)。
(4)指名读(出示课件,点击“洗净、撮”)。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
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课件单独出现父亲的诗)。
(5)指名读第4自然段,
b课件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再好的花儿都有谢的时候,为什么这里的桂花全年都香呢?看来不仅仅是指桂花本身的香了,那是什么的香呢?(针对“全年”“整个”“都”提出疑问 )。
c学生交流看法(出示课外原文摘录“母亲每天都要在院子里走一遭,送给别人……”,辅助学生理解)。
四、感悟“思乡情”
1 .[出示课件]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a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
b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思乡情)。
2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引读每到这时——。
3 配乐朗读第5、6小节。
四、拓展内化。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同分享了芳香四溢的桂花雨,一起感受了童年的摇花乐,一起品味了浓浓的思乡情,相信同学们在交流是一定有很多的感受,现在就请你把你的感想,体会都融入到这一首小诗中吧!
试着作小诗:
我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摇啊摇,
摇出。
摇出 。
摇出 。
啊!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一
《桂花雨》是一篇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至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二自然段写“摇”桂花时间的选择及其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摇”桂花的情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情景交融,物我和谐共生。第四自然段写“摇”桂花后,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篇末再次点题,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分享“摇花乐”。
全文以桂花为线索,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者以童年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感情。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设计意图。
课题“桂花雨”引领读者感受那浓郁的桂花香气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读着课文,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我引导学生“多读”,这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其次是情境创设,我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帮助学生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整堂课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从“摇花乐”入手,循着“桂花香”,感悟“思乡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朗读课文。
2、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外乡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扫除生字词障碍,初读感知,读通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感受桂花姿态的特点及它浓郁的香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出示父亲的诗,母亲的话。)。
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童年时代最快乐的一件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这件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他的童年。(板书:摇桂花 乐)。
二、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句子,圈圈词语,体会一下。
2、交流:你刚才划的是哪一句?圈了哪些词语?谈谈你的体会。
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不一般。
(2)“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见我对这一乐事的向往程度,表面上是问妈妈,实际上是要求妈妈让我马上去摇桂花。
(3)是啊,我是这样急切地要摇桂花,能在“问”前加上提示语吗?(急切地、迫不及待地、一遍又一遍地等)。
(4)你注意到这句话的标点了吗?作者的这句话是问句,为什么要用感叹号呢?
(4)朗读体会。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
(2)适时提示学生圈动词:“铺”、“抱”、“摇”。从中体会“我”的那份高兴劲。
小结: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就像父亲诗中写的“儿童解得摇花乐”。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交流“纷纷”、“满头满身”、“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等词。老师适时点拨:“满头满身”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2)请你们也来大胆地想象一下,“满头满身”是怎样的情景呢?
幻灯出示练习:
;落在身上,像 。
这桂花雨真 !
(3)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想象一下,“我”会怎样喊出这句话?可能会有哪些动作和表情呢?(情不自禁、高声地、忍不住、仰起头、张开双臂等,让学生充分想象,体会作者的欢乐。))。
小结: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我们听到的是一份惊喜,大家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让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
(板书:桂花雨 香 大 美)。
三、感受“桂花香”。
重点交流这两句。
1、“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到处都是,弥漫着整个空间,正如父亲诗中写的“细细香风淡淡烟”。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我们的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啊!)。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四、感悟“思乡情”。
2、交流:
(1)“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理解“绝”(字典字义选择)、“解”(联系上下文)、“即时”(找近义词)。(渗透理解字词的方法教学)。
*请你读读诗句,想象摇花乐的情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父亲作诗的心情怎样?(陶醉、高兴)。
*小结:父亲用诗句高度概括了摇桂花的情景,让我们如临其境。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创作的灵感就来源于生活”。
*感情朗读。
花。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感受了一份快乐。这真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2、小结: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母亲还有父亲,都离开了故乡,到了外地,我知道母亲很喜欢桂花,所以,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学生读,颜色显示“外地”、“家乡旧宅院子里”、“比不得”。
*母亲说这句话时,会怎么说?
*母亲说这句话时,会想起什么?(桂花树的样子、摇桂花的情景、桂花的用途)。
*母亲说这句话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总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2、想象练习:。
;落在身上,像 。
这桂花雨真 !
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摇桂花 快乐 思念故乡。
桂花雨 多、香、美 怀念童年。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二
《桂花雨》写道:“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如何让孩子来理解这首诗呢?
师:这里的“香”指什么?
生:指香气。
生:是指桂花的香气。
师:“细细”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指香气很浓。
生:指桂花很香。
师:是吗?有不有不同的意见?
生:不对,这里是指桂花的香气很淡。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前面是这样写的“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既然是撮了一点,那桂花应该是很少,那散发出来的香气也就是淡淡的了。
师:你真会读书啊,前后联系,就把书给读懂了。“淡淡香风”连起来该怎么理解呢?
生:就是空气中飘来淡淡的香气。
生:桂花的香气把空气都给染香了。
生:空气都变成了淡淡的香气了。
师:那“淡淡烟”呢,在这时怎么理解,记住,要前后联系啊。
生:“烟”就是指檀香点燃后飘起的烟。
生:就是指炉烟袅袅。
生:是指袅袅的炉烟。
生:烟摇摇摆摆的,像跳舞似的。
师:对了,这就是“淡淡烟”的意思。第二句呢,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竞”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抢.
生:是竞争。
生:是比赛。
师:读读前面的内容再回答好吗?
生:我觉得理解成“忙”更好一些?
师:为什么?
生:因为文中写“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的。”要下雨了,人们一定是忙着收桂花的。
师:你真是把书给读活了!你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好吗?
生:人们忙着收桂花,收了很多的桂花,人们很高兴,就庆祝起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师:说得太棒了,你真是父亲的知音啊。
生:老师,“解”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理解?
生:不是理解,是知道的意思?
生:“解”就是明白的意思。
师:是啊,只有孩子们才知道摇桂花的欢乐。文中哪个地方写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呢?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摇桂花的孩子们陶醉在摇桂花的快乐里了。
师:最后一句呢?“花雨缤纷入梦甜”
生:“花雨”就是说桂花落下来,像下雨一样。
生:“缤纷”给我的感觉是花纷纷地落下来。
生:桂花是飘飘悠悠地落下来的。
生:桂花是金黄色的,下的是彩雨。
生:桂花香香的,下的是香雨。
师:“入梦甜”该如何理解呢?
生:做梦梦到桂花了。
生:做梦梦到摇桂花了。
师:摇桂花是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人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最后,让我们来甜甜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三
作者:孙萍 。
一、解读文本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文本是一个重要的对话者。所谓文本,它是教学的凭借,是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用语言文字组成了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的世界。我们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走近它,与角色交谈,与作者交流。因此,研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有效的资源,并在课堂上有效解读和利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错误的解读。
提起走进文本,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文本解读,或者说是教材理解。我记得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过这样的教育感言:我备课,决不先看参考书,自己备好了,可以参考一下,每一课都要经历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自认为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我,曾经是这样理解和实践的:把课文内容熟悉;然后翻阅参考书、教案;查阅这篇课文内容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之类的;最后,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做出计划。
这样解读文本时,没有考虑到学生解读障碍,甚至连自己解读时遇到的问题,都是照搬参考书解决的;教学时怀疑学生的能力,搬用专家的意见方便。正因为课前对文本解读态度上的不够注视,方法不得当,所以感觉自己的课堂教学止步不前。再看看身边一些课堂上,很多老师也存在以下问题:把文本精品肢解,大多只讲一下背景,分析一下词句,理一下段落,归纳一下主旨,品品写作特点,把语文课上成写作课;或者上成了有关领域的学术课、知识课、信息课:或者仅把文本当作思维的触发点,大搞创新、发散思维;或者片面强调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我想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性质。以上做法,无论偏向工具性,或者偏向人文性,听说读写能力难免都会落空,创新恐怕也只是纸上谈兵。只有我们超越文本,开放文本,缩短文本与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的距离,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文本,逼近文本的真义。
当然,文本的解读是多向的,专家的解读只代表一种意见,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合理的解读。再说,学生也很喜欢有独特见解的教师,更希望听到老师对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因此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我首先以读者的身份走进文本;然后,在以欣赏者的身份跳出文本;最后,以教师的身份去解读文本(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下面我来具体地谈一谈我是怎么解读文本的。
第一读,作为读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主旨。
第二读:还是作为读者探究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描写摇桂花的快乐。
摇花前。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从大事|、缠着两个词中体会到作者盼望早点摇桂花的急切心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尾的感叹号。作者是问的预期,结尾却加个感叹号。感叹号一般是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作者这里用感叹号是为了说明自己非常急切地盼望早点摇桂花。从一 就 赶紧、提前这些词中可以体会出母亲也很关心摇桂花这件事。
摇花时。
2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阿!啊!其实就是作者对桂花飘落下来样子的赞美此时作者多么兴奋、快乐!真像下雨是说桂花飘落下来的样子很美,就像下雨,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好香的雨啊!是说桂花飘落下来时,带着浓郁的香味。这香味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作者除了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喜悦的情感,还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可以想像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快乐。这时作者的快乐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只有借助标点符号才能表达内心强烈的感情。
妈妈。
文中的洗净除了能说明母亲不忍把桂花弄脏。其实在我们这里,这也是一种乡俗的体现。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家人拜祭神仙时的虔诚。文中母亲拜祭桂花神,感谢花神给全村人带来了丰收。父亲则以自己喜欢的吟诗的发式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父亲口占一绝的诗又是对前文内容的浓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便能理解。
全村人。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中的全年、整个村子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巧妙地写出了桂花带给人们、家乡的欢笑、快乐。以浸写香,化无形为有形,更是神奇地把琦君及家乡亲人们整个身心融于桂花香气的幸福感受展现无遗,与题目桂花雨遥相呼应。同时,浸润桂花雨中的香甜感受为反衬作者如今的思乡情愁打下伏笔。
回味香。
思乡情。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桂花雨教学设计导入篇十四
无论是怎么样的教材,无论是做何种程度的备课,到了课堂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在今天上桂花雨的时候,我们也是先从桂花的典故讲起的。月宫里的桂树,那美味的桂花酒,甜甜的桂花糕,醉人的桂花蜜,很自然的引到了琦君儿时家乡的桂花。
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关于桂花的描写,桂花树不想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的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味儿真是迷人。
我在黑板上板书:满树茂密叶。接下来,学生在回答开花时的特点是说:绿叶丛中有细花。忽而转头间,看到了黑板上的前五个字,脑子里有了灵光。爸爸可是诗兴大发,我们为何不能?我要引导孩子也做一首关于桂花的诗。我就说:“谁能把这句话说得简练些?”有个孩子说:“叶丛找细花。”我把这句话改了一下:“绿丛觅细花”,然后板书在黑板上。前后对照,让孩子们读一下。孩子们读完,一下子发现:“啊,老师,像我们背的诗!”接着我说:“我们背的五言律诗一般有几句啊?”“四句!”“那我们要是我们在写两句我们不是成了诗人了啊!”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闪耀出了光芒!“好,我们也要做诗人!”
写到不与繁花斗艳这个地方,孩子们的思路出现了问题,不知道如何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来组织这句话,我就想起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里面的一句话要他们模仿:“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孩子们立即说:“俏也不争艳!”有个孩子说:“桂花不俏,只是细细的小花,不能这么说。改成‘不与花争艳’行不行?”
另外一个孩子说:“不与花争艳太俗了,也太白话了!改成‘桂花不争艳’好不好?”大家一致通过,我又提出了要学会“推敲”,我们也来炼字,最后我们把“艳”改成“妍”字,就成了“桂花不争妍”。最后一句,要写香味了,孩子们说:“香味飘十里”!不够远!“香味飘千里”!还不够远!“香味飘万里”!“桂子的十里花香远飘海内外了啊?不符合实际!”我说。这时教室里一片沉默。突然,有个孩子说:“老师,你在给我们讲诗词的时候曾经说过,艺术的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吗?您说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和‘飞流直下三千尺’不是夸张地手法吗?我们这也是夸张的手法!”掌声伴着话音的落下而响起!我一时语塞,是这么说过的,而且经常这样说,为什么到了写的时候却放不开手脚呢?“聪明的孩子,智慧的孩子!”我说。顺势把香味飘万里写在了最后一句尾联的位置上。
于是我们的诗诞生了:“满树茂密叶,绿丛觅细花。桂花不争妍,香味飘万里。”孩子们得意洋洋,反复的吟诵,几遍之后我开始听到小声地嘟囔了:“最后一句不好听!比我们平时背的诗差远了!”我暗自窃喜,孩子们还是有鉴别能力的嘛,没有被一点的成功冲昏头脑。于是我说:“我们的最后两句如何?是不是不那么好啊?”孩子们很认可,说不上口。但是怎么改我们暂时还没有定论。那我们就往下看吧,到了学完这篇文章在回头写下这句诗。于是之后的桂花乐,摇花乐我们欣然而往,大家都沉浸在那浓郁的花香之中。关于浸字,我们总结为:大家沉浸在花香中,儿童沉浸在快乐中,大家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作者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缅怀,对儿时的美好回忆中!于是我们的尾联应蕴而生:“芬芳浸故园!”
整个诗出炉了,孩子们要求起个名字,经大家一致讨论,定名为“桂花吟”,和前面我给他们吟诵的《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对应起来了。仿佛在朗读中看到了那花谢花飞飞满天的场景,仿佛闻到了那沁人心脾的芬芳。孩子们骄傲的把诗抄在了书上,不客气地在下面作者栏注明了:当代,!他们自己的名字,他们自己的诗!
桂花吟。
当代:
满树茂密叶,
绿丛觅细花。
桂花不争妍,
芬芳浸故园。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01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