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教师应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教案的实践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一
1、了解故事内容,通过聆听故事和观察画面细节理解角色心理和故事情节。
2、尝试用语言、体态、表情等表现故事中的趣味片段,体验绘本故事的趣味性。
1、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2、材料准备:ppt、图片、黑板。
一、引出话题、激发兴趣。
1、以前看过的听过的故事中,最喜欢哪些故事?
2、有没有听过中国民间故事?什么是中国民间故事?
3、看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二、欣赏故事前半段、从画面中理解故事情节。
(一)从小偷、老虎的神态动作揣摩心理活动。
1、王老汉家里的大胖驴,把谁招来了?
2、猜猜小偷和老虎心里在想什么?
3、这天晚上,老虎和小偷去干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二)重点理解:管他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1、你们听明白老奶奶说了什么吗?
2、躲在墙角、房顶的小偷老虎冷不丁听到吗,能明白老奶奶说的意思吗?
(三)小偷、老虎心里的“漏”是什么?
1、他们想的意思差不多,但有一点点不一样,谁能将里面的小秘密找出来。
2、老师朗诵。
3、小偷觉得“漏”是什么?老虎觉得“漏”是什么?
三、欣赏故事后半段、尝试进行对话表演。
1、进一步了解小偷和老虎的心理活动。
2、尝试和教师分角色趣味性的表现老虎和小偷的对话。
3、肢体表演,感知老虎小偷见面刹那的戏剧性效果。
四、完整欣赏故事,回味故事中的细节。
1、交流讨论:(1)最喜欢故事的什么地方。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完整欣赏故事。
五、延伸。
介绍故事名字“漏”,认识汉字结构。
这个绘本选自中国民间故事“漏”,为了贴切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故事中的语言比较儿童化合生活化,其中的一些像声词,如:骨碌骨碌、悉悉索索、沙沙等既生动形象又能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整个故事中“漏”作为贯穿故事始终的一条主线,因此孩子对“漏”其后的背景理解很重要。只有当孩子在相对熟悉的背景下理解故事时,才会投入到对些许不熟悉的情节逻辑中隐藏线索的察觉和思考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已经很少接触到房屋漏雨这样的现象,对于“漏”雨缺少直观的认识,所以要让孩子先弄懂什么是漏。孩子只有理解了什么是“漏”,才能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和其中的诙谐幽默之处。
今天的活动中,我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管他贼哩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还加入了方言的形式,所以我重复说了好几遍,让幼儿在趣味的倾听的同时了解什么是“漏”。将重难点克服了之后接下来的故事理解就相对容易了许多。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二
1.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2.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例文:
《草船借箭》读后感。
今天,我反复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读后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写的是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很妒忌,于是设下陷阱陷害他。诸葛亮不但没有拒绝,而且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军士、青布幔子,并吩咐不要告诉周瑜。诸葛亮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顺利借到了箭。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
当读到“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的时候,我想曹操实在是太多疑了,最后造成白白送箭给诸葛亮的结果。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人们如果都像周瑜那样,不允许别人比他强,忌贤妒能、心胸狭窄,就一定会走上歧途,犯下了滔天大祸。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的顾全大局,有胆有识,神机妙算。他不但巧妙地化解了周瑜的阴谋,而且顺利地将十万支箭借到,最后打败曹操,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2.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
3.归纳总结: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1.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可以重点介绍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3.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题目。
1.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2.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1.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2.教师小结:
(1)写读后感要读懂全文,正确理解原文中心思想,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延伸。
只要你记住这些,就能写出好的读后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三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绝句。
惠崇春江晚景。
三衢道中。
2燕子。
3荷花。
4_昆虫备忘录。
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5守株待兔。
6陶罐和铁罐。
7鹿角和鹿腿。
8_池子与河流。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习作:看图画,写一写。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纸的发明。
11赵州桥。
12_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
13花钟。
14蜜蜂。
15_小虾。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
16小真的长头发。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习作例文。
一支铅笔的梦想。
尾巴它有一只猫。
习作:奇妙的想象。
第六单元。
18童年的水墨画。
19剃头大师。
20肥皂泡。
21_我不能失信。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23海底世界。
24火烧云。
口语交际:劝告。
习作:国宝大熊猫。
语文园地[1-2][7][9]。
第八单元。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6_方帽子店。
27漏。
28_枣核。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语文园地。
识字表。
写字表。
词语表。
小学语文课本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大体一致,略有改动。
改动一:在第三单元中,第8课《去年的树》更换为《卖火柴的小女孩》。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课文以小鸟与“大树、树根、大门、小姑娘”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赞扬了小鸟与大树之间纯真的友谊。文章语言平实、情节曲折、感情真挚,令人感动。本文最初是原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11课,后来被初版的部编版教材收录为三年级上册课文。而如今又被删掉,着实令人费解。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合家欢乐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本文最初是原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14课,如今使用的部编版教材将其收录为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我想,这也许是编者考虑到童话故事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原因吧!
改动二:在第四单元中,第14课《不会叫的狗》改名为《小狗学叫》。
其实,《不会叫的狗》和《小狗学叫》的内容是一样的,属于同一篇课文。个人认为,两个标题的意思差不多,完全没有改动的必要。此外,本书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也是由原人教版的《我们的民族小学》更名而来。对于这种只更改课题的改动,我觉得有些不妥,这样做容易让读者产生误会,以为这是两篇不同的课文。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语文教材里,有很多“三不知”的课文。所谓“三不知”,即不知课文来源,不知出自何时,甚至不知作者姓名。然而,这个突出的问题在部编版的教材里并没有得到解决,如第3课《不懂就要问》,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等五篇课文都属于“三不知”课文。
1.1部编本教材改革背景。
编写部编本教材的原因是实施“一纲多本”式教材之后,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各个出版社的积极性。但是这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是市场的介入使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左右,做不到真正的优选。另外一方面是教材是由几个主要的出版社编写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当时时间紧所以编写的比较仓促,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教材的质量,所以社会上的批评声不绝于耳。教育部组建由学科专家、作家、诗人、教研员、教师、人教社中语室和小语室的人的团队,对语文学科进行编写。
1.2部编本教材改革的目的。
从现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越大思维越加局限,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材是在总结历史所有教材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与之前其他的教材相比,教材质量和编写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尽管如此,这套语文教材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到,对于我们21世纪来说,从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来看的话,这本书的内容和编写都有很多不太合适的地方。原版教材的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结构也有不合理之处,课程内容繁、难、旧、偏。
1.3部编本教材改革的原则。
(1)内容应具有明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品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中心。语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门工具学科,学好语文我们才能学好其他的课程,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各种语言、交际能力。在教材改革中,我们应当极度重视品德教育的问题,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和优势。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2)内容应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教材不仅要给学生带来的语文知识,还要给他们带来自然、社会科学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时刻更新课文,使教材能够追上科学发展的脚步。因为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精神,还要注重趣味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3)内容应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所以我们的语文教材的改革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创造最好的条件。在编写教材时,我们要规范整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培育创造意识所占教材的比例。在编写教材时要多方面考虑,不光要训练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考虑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学习,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怎样养成学生好的习惯、怎样培養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情感。
(4)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我们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已经不光是要求全面、整齐有序了,还要符合我们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知识的安排、能力的培养还有情感的熏陶都应该很好的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不影响我们教材的质量和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四
1、会认11个生字,认读表示职业名称的词语,能发现这两类词语的特点,能选择词语说句子。初步掌握写好字的方法。
2、展开想象,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句子,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3、能尝试写出好朋友的样子和一起常做的事。
4、能积累关爱他人的谚语。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一株紫丁香》,感受师生间的关爱之情。
1、认识生字词,能在句子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根据情境写话。
2、能积累关爱他人的谚语。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吗?能不能给我们做个简单的介绍?(指名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1、出示课本上的生字。老师领读生字,学生跟读,开火车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生词,学生自由读生词,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生词认读情况,相互纠错正音。
3、指名读词语,针对读不准的生字,集体商议识记的好方法。(生活识字法,形近字对比识记法,数笔画识记法)。
4、交流:你的家人中有这些职业的人吗?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介绍一下。
二、字词句运用。
1、出示课本短文。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画面内容。
2、你喜欢哪些景物?为什么喜欢它们?请同学来说一说。
景物:花草树木,山峰,河流,建筑等都属于景物。(图片展示)。
3、指名说自己喜欢的景物,引导学生说“……像……”的句子。
提示:鲜花——蝴蝶小河——飘带月亮——白玉盘。
4、写一写。拿出练习本,写自己最喜欢的风景,用上“……像……”的句式。
5、作品展示。挑选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
三、我的发现。
1、出示句子,学生自由读句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说说自己的答案,教师讲解。特别:第一句中的“特别”强调“格外、非常”;第二句中的“特别”强调“与众不同”。
经过:第一个“经过”是“经历”的意思;第二个“经过”是“通过某个地方”的意思。
4、小结: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必须把它放进语言环境里,才能理解得更准确。
四、我会写话。
(一)引导交流,明确训练目的。
1、过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他是谁?长什么样子?你们经常一起做什么事?快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课件出示三个男孩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的描述,猜一猜他们分别是谁的好朋友。
(1)淘淘的好朋友,剃了光头。眼睛很大,睫毛像小刷子一样长长的,密密的。
(2)君君的好朋友,脸圆圆的,笑起来有两个酒窝,眼睛眯成了两条小细缝儿。
(3)大宝的好朋友,眉毛很粗,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
3、学生猜测,并交流自己猜测的理由。
4、教师小结:只有抓住人物的外形特点来介绍,才能让别人知道你介绍的好朋友是哪一位。
(二)观察实践,介绍朋友外貌。
1、学生回忆或看照片,想一想:自己好朋友的外貌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2、指名交流,如果介绍的人物是大家认识的,可以猜一猜同学介绍的是谁。如果介绍的人物是大家不认识的,可以把照片展示给大家,让大家说一说介绍的内容是否体现了好朋友的外貌特点。
3、根据评议时大家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再来回忆一下自己好朋友的外貌,用准确的语言说出他的外貌特点。
5、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补充,引导学生把句子说清楚,说完整。
(三)练习写话,落实写话要求。
1、写一写自己的好朋友,写清楚他是谁?长什么样子?你们经常一起做什么事?可以采用书中表格的形式填写内容,也可以将这三个方面连成一段话,完整地写下来。
2、学生动笔实践,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你的好朋友长什么样子?用几句话介绍一下他吧。
五、展示书写、交流经验。
1、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同学的写话片段,重点展示书写美观的片段。
2、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同学的书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展示:你最近有没有自己比较满意的书写作品,展示给小组同伴,组员互相评价,说说这些作品好在哪里,或有什么建议。
4、经验交流:你是怎样把字写得美观漂亮的?
预设:
(1)我在写字时注意观察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观察得越仔细,字就写得越漂亮。
(2)我在写字时还特别注意了书写姿势,姿势正确,字才会写得更端正。
5、请大家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句子,美观大方地抄写在田字格中,注意回忆同学总结的经验,并用上这些经验。
6、将同学的书写作品集中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参观、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会积累。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句子,这种句子在民间流传,用简单易懂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我们把这样的话称为谚语。(出示3句谚语)。
1、互相读一读,并说说你读懂了哪句。
2、交流句意。(学生先自由说,教师总结)。
3、读了这些谚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要懂得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4、背诵并积累这几句谚语。
5、小结:通过民间谚语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谚语这种语言形式。学习谚语,让我们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无私地帮助他人,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二、我爱阅读。
1、播放短文音频,学生欣赏。
2、学生自由读诗歌,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读完小组交流。
3、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特别是自己勾画的地方。
4、分五个小节,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指导正音。
5、理解诗歌内容。(出示“踮、疲倦、挂牵”,放到句子中理解)。
6、复述诗歌内容。
(学生把一株紫丁香种在老师的窗前,让老师消除疲倦,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心和喜爱。)。
7、师生合作朗读诗歌。尝试背诵诗歌。
三、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有很多有趣的语言形式等着我们去探索。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好好地继承和发扬。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从知识的阐述者变成学生自主探索的引导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朗读、思考和感悟,认识和了解到谚语和诗歌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五
1、认读词语。
2、回顾主要内容,说说你心目中的赵州桥。
雄伟、坚固。
1、学生读第2自然段。
2、学生找这一段的中心句:赵州桥非常雄伟。
3、为什么说它雄伟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赵州桥非常雄伟"的。
4、学生汇报交流: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
5、引导学生体会大小桥洞的作用和这种设计的优点。
6、播放"赵州桥"图象资料,感受它设计上的巧妙,理解"创举"。
7、看了这些资料,你想说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赞美一下吗。
8、体会作者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9、再读第2自然段,
美观。
1、学生轮读课文第3自然段,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赵州桥到底怎样美观呢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4、齐读,再次感悟作者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1、齐读最后一段。
谈谈学习感受。
小练笔:
下课了,操场上真是热闹啊!……。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六
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了纸的发展历程,揭开了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并从中感受到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种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
二、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纸的发展历程,初步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我抓住本课课后的主线问题“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表格”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在这一环节教学时,我对课本上的表格进行了改造,运用填表法,以小组合作方式,自主学习。在汇报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的语言训练,体会用词的巧妙,不应该是机械的重复,培养学生有思维的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进行拓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拓展交流,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走近传统节日》。
1、设计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方法的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珍惜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的关系,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了我国传统节日,从行为上亲近它,进行实践探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在活动中,教师不是临驾于学生之上,而是以一个小伙伴的身份,和他们一起探究,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导,教给方法,适时鼓励,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为顺利的完成活动打下基础。
3、实践体验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快乐。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了他们的欲望,提高了他们的能力,促进了他们求知的兴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七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莫非、厉害、粘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2.抓住对故事角色听到“漏”的行为动作描写,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同时理清故事的顺序。
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热爱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热爱传统文化。
2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们往往包含着非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漏》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会民间故事的魅力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贼”,翘舌音“粘”和边音“驴”的读音。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漏”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学习“胖、喂、驴、莫、厉、抱、架、粘、胶、偏”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胖:男孩叫小胖,锻炼减脂肪。饮食戒油腻,增肌身体棒。
厉:厉行节俭,历尽磨难。时时砥砺,鼓励共勉。
偏:为写诗篇,山川走遍。用心编写,不怕偏见。
同音字歌示例:
漏:屋子十分简陋,屋顶还把水漏。得奖来将脸露,努力金石可镂。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漏”的右部上面宽窄适宜,下面“雨”方正。
“喂”左窄右宽。
“驴”左部“马”横变提,“户”撇伸长。
“贼”的“贝”左竖不宜长,横折高于左竖。
“狼”左窄右宽,“良”横折略向内收,捺要舒展。
“厉”的“厂“里面的”万“稍露。
“胶”的“月”撇为竖撇,“交”上小下大。
“偏”的单人旁撇短,竖为垂露竖,“扁”撇伸长。
易错提示:
“胖”右边只有两横,不要多写一横。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畏:喂(喂养)—偎(依偎)—煨(煨汤)。
户:驴(驴子)—芦(芦苇)—护(保护)。
戎:贼(盗贼)—绒(绒毛)。
良:狼(大灰狼)—粮(粮食)—浪(浪费)。
包:抱(拥抱)—饱(吃饱)—苞(花苞)。
加:架(打架)—驾(驾车)—袈(袈裟)。
占:粘(粘贴)—沾(沾水)—战(战斗)。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写老爷爷和老婆婆养的一头小胖驴被老虎和贼惦记上了,老虎想吃,贼想偷,正准备下手时却被老婆婆说的“漏”吓得慌忙逃跑,老虎和贼互相以为对方是“漏”,摆脱对方之后,又双双返回,结果被彼此吓昏了。
2.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2):贼和老虎惦记着小胖驴。
第二部分(3~7):老婆婆不怕狼和虎,只怕漏,让老虎和贼对“漏”产生了恐惧之情。
第三部分(8~18):老虎和贼互相以为对方是“漏”,从而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事情。
第四部分(19、20):小胖驴安然无事,老婆婆揭示“漏”为何物。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老虎和贼都惦记着小胖驴。那么小胖驴接下来的命运会如何呢?如果同学们担心这个问题的话,可以在课下自己把课文的剩余部分读一读。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八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狮子和鹿》,伸出你们的指头,和老师一起认真把题目写下来。生齐读课题。
《狮子和鹿》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每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导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读,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认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读课文。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填空形式概括:
这个故事主要讲一只鹿欣赏(),去抱怨();而当被狮子追赶的时候,()的角差点儿(),可()的腿却让它()。
三、品读课文第1—4自然段,感受鹿角的美丽和鹿腿的难看。
1、欣赏鹿角的美丽。
鹿角到底美在哪呢,让小鹿如此欣赏?请你们找出来读读,并用“—”画下来。
1)当鹿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2)指导读出这时候鹿的语气。
2、抱怨鹿腿的难看:鹿悠闲自得地欣赏美丽的鹿角时候,忽然觉得自己的腿很难看,开始抱怨了,他是怎样抱怨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并用“—”画下来。
1)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2)指导朗读:这时候鹿的表情怎样?请学生带着表情朗读,读出不满、抱怨、嫌弃的语气。
四、品读第5—7自然段,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6自然段。
2、交流:为什么美丽的鹿角差点儿让它送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
预设一,学生可能会说: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差点儿让它送命。
(当鹿的角被树枝挂住的时候,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二,引导学生:有力的长腿让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多亏了四条细腿;而当鹿角被挂住了,眼看就要被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向前奔去,狮子再也没有追上,多亏了四条细腿啊。
(这个时候,鹿又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感受惊险。
4、悟理。
两只美丽的角让鹿差点儿送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迁移拓展。
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最后师总结: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个小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同学们可以去读读《伊索寓言》,相信同学们在读后会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满足。
教学反思。
这节课因是略读课,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已读,要求读准读通,读出问题,读出自已的感受,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已的启示,并根据课文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讲一讲。学生各自发表了意见,有的学生说自已明白了,好看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有的学生说明白了好看的东西有时也会变得十分令人讨厌,不好看的东西有时却会使自已有所成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九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注重课内外紧密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词,大家读一读,看看都跟什么节日有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你能背出下面两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小结:清明、重阳、中秋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元日"的"元"的意思是开始,第一。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呢?(新年的第一天)。
师:这首诗就是写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再读课题。
1.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学们,你们家是怎么过春节的呢?
是啊,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指名一生读。
教师:读诗首先要读得字正腔圆,你注意了“声”是后鼻音,“除”是翘舌音。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注意节奏。谁再来读?
指名一生读。
师:读古诗要有节奏,但是不能停得很突然,相反要稍微拖长一点儿,言断意不断,适当拉长一点音调,不仅有节奏感,还给我们带来遐想的空间。老师来试试。
谁再来试一试?
交流:我读懂了哪句。
(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用新桃符换下了旧桃符。)。
顺势解释屠苏,桃符,并且带领学生读。
饮屠苏。
出示:“屠苏”资料。
如果说,“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酒是离别之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酒是思念之酒,那么这"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酒是一杯什么酒呢?(祈福酒,辟邪酒,长寿酒。)。
屠苏酒是祈福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辟邪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长寿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示:“桃符”资料。
师:看,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顺势板书: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你能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吗?
教师评价预设:你还看到了人们的表情,甚至透过画面感受到了心情。
你描述的画面中洋溢着快乐。
听了你的描述老师仿佛闻到了爆竹的硝烟味。
师:大年初一,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师: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谁想来吟一吟这句诗?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4.小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诵读)。
5.同学们,诗中不但有画,诗中还有情,[板书:诗中有情]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四十九岁,此前他已度过了人生中四十八个元日,为什么在这一年会写下《元日》呢?让学生自己说。如果学生说得出,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趁机评价:学语文就是要像这位同学这样多阅读。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导:诗歌是情感的流露,要进一步了解诗歌蕴涵的意义,我们必须进入诗人的生活背景之中,请同学们阅读这段资料,我相信你会有启发。
出示:王安石介绍。
新的政策即将推行,王安石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兴奋、激动、充满信心……)。
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老师认为这个“暖”字更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
板书:暖。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暖。
同学们,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出任宰相,他想进行改革,让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他希望改革就像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就像人们用新的桃符换掉旧桃符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指着屏幕说)。
在作者眼中,听到的爆竹声是悦耳的,引读--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吹入的屠苏酒是暖的,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照进千家万户的太阳光是暖的,引读--千门万户曈曈日。
人们换桃符的心情更是暖的,引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个“暖”字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高兴、兴奋、激动、愉快。
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体会当时的心情。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元日》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古诗的画面,《元日》的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2.今天我们还学习了学会找出古诗的“诗眼”,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诗眼。我们以后学其他古诗也可以尝试着去寻找古诗的诗眼。
板书设计:
元日。
放爆竹。
饮屠苏暖。
换桃符。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十
前天和大家一起研究出了《小虾》的教案,确实感觉这个教案不管是过程还是方法都很好了,于是就匆匆拿来用一用。殊不知一份好的教案要被很好的展现出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啊。
一课时解决形近字花了太多的时间,只读到第三自然段就下课了,二课时匆匆进入,一切都按照设计的流程,从三自然段入手,让学生表演出小虾吃食时和吃饱后的情景,引出重点的动词和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再反推出小虾真有趣这一作者的感受,从而有感情的朗读文本。这个地方花了近20分钟的时间,朗读的感觉还行。进入到第四自然段的时候请学生自己默读,感受小虾的脾气坏,淡淡处理了以下而已。本文需要读写结合,但是时间不够了,没有请学生用表示顺序的关联词说话,也没有进行说话的训练,是本堂课的败笔。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还担心内容不够,现在看来纸上谈来终觉浅,教案需要在课堂中进行反复修改。
《小虾》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为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学中围绕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如在感悟中引导学生抓住段落的中心句体会。在体会“小虾有趣”这一特点时抓住“后退、碰、捧着吃”等小虾吃东西时的动作。而体会小虾“脾气不好”时抓住“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受小虾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本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典型段例:第三自然段,“小虾真有趣。……”的段落结构,以及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来了解小虾的特点,在学会学习模式的基础上自学第四自然段,再在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认识到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动物的兴趣,使他们热爱小生灵。
后来我抛出另外一个问题:“用有的……有的……有的……”结合生活说一句话,学生代表李帅良说的很好:“天上的云朵形态万千,有的像骏马在奔腾,有的像小兔在吃萝卜,有的像连绵起伏的群山。”
课后,我经过思考,此处还有更好更合理的安排!如果让学生先想象一下,自在的小虾还可能在干什么?在激发学生的想象之后,再结合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补充说想象的内容,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紧密结合课文做练笔,可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时,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训练。在学生学习“十分自在”一段内容,以“还有的_______”进行排比句式训练。在全文学习之后,给学生提供各种动物图片,请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的小动物的有趣的情形,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积累与运用中发展学生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也为学生的说写表达提供素材。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利用画面使学生观察小虾的活动,欣赏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表达,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还会不断的反思、学习,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利于投身到我的教育工作中去!
《小虾》课后反思。
上了《小虾》这一课,,我确实觉得先不说我这节课的问题,我确实再一次明白了,要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多读文学作品,多看教学实录,多看别人的教学设计,这些才是帮助自己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小虾吃食时的动作描写,是很好的表现了小虾吃食时的谨慎,可是,我却只停留在了抓住几个写顺序的词语上,折腾过来,折腾过去,到底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去刻画小虾吃食的过程,我并没有透过我的教学让学生去体会到,小虾吃食的与众不同正是这篇课文的精妙之处,如果能让孩子体会出来,那孩子去写自己的作文时,他们一定能比较容易感受到抓住特点来描写的方法了。而不一定是象我课堂上讲的非要死板的用那几个表示顺序的词语,那几个词语用不用,要用,但不是只能用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也不是按照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了,文章就写好,关键是能象《小虾》这篇文章一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才是最好的。文章写出来才生动,才有特色。
在教学中,孩子们的朗读,反映出我自己的阅读教学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没有把小虾的有趣之处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所以,读的不理想,其实,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到位了的,就不怕学生读不到位。
这一课上完了,虽然有很多的问题,但我也觉得收获颇丰,也触动了我去思考我该如何去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十一
刚才同学背诵了许多诗词,我听同学们的背诵啊,虽然诗背得正确,节奏也还准确,只是好像缺少了点古诗的韵味。还记得那首《春晓》吧,我们就用这首诗来找找感觉。据说古人吟诵是讲究平仄的。(板书:平、仄)我们这样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没有对错。那我们就试着把一、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四声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比如题目:“春”是几声?“晓”呢?师标记平仄。谁来读读?(谁还能比他读得更好?你觉得你为什么比他读得好?“晓”是仄声,读得短)好,我们来看看诗句。(课件出示)。
谁来试一试?春——眠——不(短促)觉——晓;找到感觉了吗?
春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来了,到处都听到了鸟的鸣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鸟的古诗。(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那,关于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出示作者简介,了解诗人。
1、鸟一直都是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诗人白居易是怎样写鸟的呢?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到78页,端好书,坐直。下面大家就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做到字正腔圆;后两遍,要尽量把诗句读通顺。
2、我们已经学过、背过许多古诗词了。同学们都能感受到,古诗词呢,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有一种韵律美。像这首古诗,它是一首七言诗,它该有怎样的节奏,在哪里作停顿能更好些呢?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听听,感受感受。
谁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是否读出来古诗的节奏?(读得真是有板有眼)。
3、看,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古诗的感觉,那下面我们来合作读读,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听听谁读得更有诗的感觉。
4、就这样,我们用心地读着读着就走进了古诗。把这首七言诗读得既正确,又有节奏,可是,还不够,我们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一读。同学们轻轻地放下书,闭上眼睛,用心来感受这首诗。(师配乐读)。
3、是啊,劝君莫打枝头鸟,因为——生:子在巢中望母归。(课件出示)。
学习“巢”字:这个字也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那对于这个字的读音,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字理图:在一棵大树上,有一个鸟窝,窝里住着几只雏鸟,多么温馨的画面!根据这一的画面古人发明了这个字,最后经过演变,就形成了今天这个“巢”字。所以,这个巢就是——小鸟的家。
看看这些羽翼还未丰满的小鸟们,时时刻刻在自己的巢中——生:望母归。那是怎样一个“望”啊?只是简单的看吗?那是眼巴巴地——等啊,盼啊,期待啊……妈妈的归来。读出你此时的感受。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那只在巢中翘首待哺的小鸟,你会可怜地说——。
5、是啊,同学们,其实小鸟跟我们一样,所有的动物也都跟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有——骨肉亲情,诗句中也有跟我们一样的体会,哪两句?谁来读读?(课件出示)。
6、我们先来看第一句。道是什么意思?(说)微是指:轻微,微贱。那么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谁说这群小生命微贱?读读这句。
7、是啊,再微小也是——生命啊!也是一般骨肉一般皮啊!看看第二句,
a、一般是什么意思?一般:一样,同样。
b、那么骨肉又指什么?像我们人一样的骨头和血肉,其实,骨肉还有一层意思,谁知道?比如:老师说,你是妈妈的骨肉。难道说,就是指你是妈妈的骨头和肉吗?不是,是妈妈的亲人,是和妈妈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我们跟妈妈都有着骨肉亲情。所以,鸟妈妈和它的孩子们也有着骨肉亲情啊!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它们和人有一样的骨肉,有一样的皮毛。所以说,劝你不要打枝头上的小鸟,它的孩子在巢中正等待着母亲的归来。
8、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
9、多么让人心动的画面啊!谁愿意来动情地读读整首诗?(你真是诗人的知音啊!字字句句都读到他心里去了。)。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诗人白居易饱含深情地劝说人们要爱护鸟类,无不让我们心生同情。现在我们就伴着音乐,深情地读读这首诗。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该跟我们共享一片蓝天,而不该成为人类餐桌的美味,也不该成为人们笼中的观赏。但是,总是有些人喜欢用锁住鸟儿的自由来博取自己的快乐。课后就有这样一首诗,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大家自由读一读。指名读。(读得很有味道)一起来读读。是啊,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真是意味深长啊!关于描写鸟的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呢?谁来背一背?生自由背。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课下,同学们可以好好想想,我们平时该怎样去保护鸟类,保护动物,为生态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并在课下写下你的感悟心语。最后,让我们再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懂“爱心项链”的含义。
2、教育学生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富有爱心的人。
3、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爱心项链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本单元的内容以真情、关爱、善良为主题,通过《真情的回报》、《那只松鼠》、《美丽的桥》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真情的美好,懂得了付出真诚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再理解本课的“爱心传递”比较容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交流、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项链呢?(课件出示“项链”,项链就是把珠子等装饰品连成一串)那谁知道爱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爱心”,爱心就是去帮助别人、关爱别人。。.。.)把“爱心”和“项链”连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爱心项链》。
板书课题《爱心项链》。
二、初读课文,自学感知。
师:看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生1:什么是爱心项链?
生2:谁做了爱心项链?
生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4:。.。.。(学生提的问题归纳为三个,简单的写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主学习,同桌交流互助。
1、检查词语,扫清障碍出示(本课需要认识的字词)。
a、同桌互相识字,比赛读。
b、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了解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读准了,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引导学生从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师: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呢?
()在先后得到了()和()的帮助,懂得了()。
3、答疑解惑,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感悟和不同想法)。
第一个问题:爱心项链就是用爱心去帮助别人,去做善事,把所有人用爱心做的善事连在一起就是爱心项链。第二个问题:中年人、克雷斯、青年人和许许多多有爱心的人第三个问题:作者希望这种爱能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三)感悟爱心师:不知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注意到没有,克雷斯先后两次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听到了相同的这句话,齐读(出示句子:“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师:那他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听到这句话的?听后又有什么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深入读课文,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学生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
过渡:是啊,做了好事,不求回报,最后别人又以爱心回报他,怎能不叫人感到欣慰?
4、师质疑,感受爱心的传递。
师:学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克雷斯居然在六年后听到了这句相同的话,你想想可能发生过什么样的事呢?那这六年中又会发生什么事,六年后才有可能听到这句话?(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许许多多的人又帮助了更多的人,每当更多的人要对他们表示感谢时,他们总会把这句话告诉给那些人。)过渡:正象同学们所说的(出示:在以后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过许许多多的人,每当人们要对他表示感谢时,他总会把那中年人要他承诺的话告诉给他们。)。
师: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温暖人心的话语,中年人把爱心和这句话送给了克雷斯,克雷斯又送给了许许多多的人,最后这句话又回到了克雷斯这里,这其中又有多少人在奉献着爱心,传播着这句话,才组成这串世界上最珍贵的爱心项链。这就是爱心的传递。
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相信你们已经解决了课前的疑问,什么是爱心项链呢?仅仅有爱心行吗?仅仅只做善事行吗?那我们要怎样做呢?对了,这爱心需要你的传递,我的传递,他的传递,只有这样这串爱心项链才会越穿越长,这爱心会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
三、拓展阅读,体会爱心。(附:《一杯牛奶》稿)。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个爱心故事《一杯牛奶》,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阅读材料自主阅读,看看你从中又读懂了什么?动笔画一画文中最感动你的句子,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后汇报(鼓励学生感悟不同的句子)。
师:同学们,杯子里装的仅仅只是牛奶吗?还装着什么?
师:姑娘当年为小男孩奉献爱心的时候,从没想过要回报,而今天却得以真情的回报,这就是爱心的传递。
四、感情升华。
课件出示(音乐)世界上最温暖、最令人感动、最美好的一个字眼就是“爱”。爱是什么?爱是对他人的同情、关注和给予;爱是充满人情味的社会温情。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文中的中年人、克雷斯、青年人那样,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满怀爱心的去帮助他们,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这种美德就会代代相传,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请同学们举起书,用心的读最后一段,用心的读给自己听,用心的读给身边的人听,用心的读给所有人听。生齐读最后一段。出示课件,最后一段,(爱心是无价的,他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印。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的爱心就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珍珠穿在一起,就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爱心项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十三
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3、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陶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物,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
2、小组互相检查。
3、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示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
教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学生自学“泥、院、印”并交流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美丽迷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
二、新课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美丽。说给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么意思,换成“晴朗”可以吗?表达有区别吗?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粘”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天梧桐叶的色彩美,而“湿漉漉的”“粘”把雨后的水泥路的潮湿、温润展示出来,一种秋色下温润美丽的景色展现眼前。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这篇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生动,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把雨后水泥道的独特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一定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课堂小练笔:写一写你上学路上发现的美景吧,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课文表现水泥道美丽的句子。
板书设计。
色彩美。
灵动美。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运用“抓关键词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情境,练习说话,体会男孩送报的艰辛与诚实。
3、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通过第六自然段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懂得只有诚实的劳动,才会有真情的回报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学文使学生懂得:付出了诚实的劳动,必定会得到真情的回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圣诞节的资料;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对对子)。
天对地,室对…假义对(真情)付出对(回报)。
二、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并运用以下几个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加点的字是教材要求认识的)。
肺病挣钱沉甸甸前夕崭新。
(课文讲述了爸爸在得了肺病后,“我”为帮家里挣钱,每天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为订户们送报。因为“我”诚实劳动,在圣诞节前夕,订户们送“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的故事。)。
三、体验真情,学习语言,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思考。
订户们为什么要送“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一是因为“我”家境贫寒,急需一辆自行车;二是“我”诚实努力的劳动得到了订户的认可。)。
“我”是怎样诚实劳动的呢?这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下雨天,我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
下雪天,我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
生病时,我依旧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
2、在学生感受”我”的诚实劳动后,再指导学生学习。
第六自然段,抓住“凑”字,感受大家对“我”的真情回报。
“这是给你的圣诞礼物,”基尔恩先生把我拉到车前说,“我们大家凑钱买的。信封里是圣诞卡,还有一个星期的报费。”我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位太太叫大伙静一点,然后对我说:“你是我们遇到过的的送报人。”
3、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小结。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使学生对全文的感悟得到深化、升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03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