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是一种通过剖析事物的要素、成因、作用等来归纳和解释事物的文字分析。写总结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避免使用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词汇。接下来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总结样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意识。
3、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分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通过估、量的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1分米、1毫米的长度。
2、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直尺,长尺,硬币、ic卡、银行卡、白纸、字典、测量水笔的长、表格、1分米高的本子,1米长的线。
一、激趣导入,直接引出“毫米”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什么?(长度单位)。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字母怎么表示?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
出示一本练习本,谁来说说,要形容这个练习本有多厚,用哪个长度单位合适?
那它到底有几厘米呢?他说得对吗?
它不够一厘米,那怎么办呢?
要想较准确地形容这个本子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其实你们的愿望科学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辈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你们的尺子里。
小组合作(一):
(师生交流)。
师: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师: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测量得更精确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教师板书)我们常用字母mm来表示。
二、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几毫米。
我们再来找找毫米,谁来说说你找到的毫米在哪里。
不错,每两根短线之间的1小格就是1毫米。
小组合作(二):
1毫米我们能找到了,在你的尺子上你能找到3毫米、5毫米、7毫米吗?你还能找到几毫米?把你找到的结果跟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学生交流:
生:3小格就是3毫米吧。
对,1小格代表1毫米,3小格就是3毫米。那5毫米呢?
生:5小格就是5毫米。(你能在你的尺子上很快的找出5毫米吗?)。
为什么你能很快地找到?
师:我们可以发现尺子上除了长刻度线和短刻度线外还有一种,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中线)好的,我们就暂时叫它中线。其实每相邻的长线和中线之间就是5毫米。
这样有什么好处?
3、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10小格,请问这是多少?
生:10毫米。
生:1厘米。
从刚才这两个同学的回答中,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同桌同学合作,一起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1厘米=10毫米(板书)。
除了0—1是10毫米,你还知道哪里是10毫米?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还可以说生1厘米是1毫米的10倍。
拿出一本字典,它厚70[],也就是厘米。
老师这支笔的长是75[],也就是()厘米()毫米。
4、感受1毫米。
小组合作(三):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1毫米,那么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到底有多长吗?
下面我们来用实物表示一下1毫米的厚度。同学们把你们准备的电话卡,银行卡,白纸,硬币拿出来。小组内同学分工合作量一量:
拿了白纸的同学,请你量一量几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有扑克牌的同学,看几张扑克牌摞起来大约是1毫米?
各小组汇报本组量一量的结果。
用食指和拇指拿着一张ic电话卡或1分钱的硬币,然后把1分硬币抽出,这时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大约是1毫米。
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除了ic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厚度或是长度大约也是1毫米?(银行卡…vcd碟片…)。
你知道在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
师:比如测量降雨量、量小蚂蚁的身长。
教师小结:我们的新版1角硬币的厚度,打电话的电话卡,银行卡大约都是1毫米。
你们知道吗?人的手指甲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约20天长1毫米”。毫米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但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师小结:在我们的知活中,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加深内化。
1、估一估,量一量:
完成p55的练一练。
2、画一画。
请画出一条3厘米8毫米的线段。
请画一条10厘米的线段。
四、认识分米。
1、师也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在黑板上,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我们常用字母dm来表示分米。
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吗?(可从尺子“0”刻度一端开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除了从“0”到“10”外,还鼓励找从“1”到“11”、从“3”到“13”)。
2、那么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1分米=10厘米)。
3、你能创造一个手势来表示1分米吗?
请你们将拇指和食指张开,量出1分米的长度,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估一估,我最行: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4、师出示一垛本子,这个垛本子的高是1分米。
小组合作(四)。
5、估一估,课桌大约宽几分米,再准确地量一量。(小组合作)。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宽度或厚度是大约是1分米。
插座的边长粉笔的长度。
7、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了,同桌之间一起用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8、小组讨论交流:1米等于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准备的1米长的绳子,两人合作,一个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个同学就在纸条上做一个记号,观察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方法二:因为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因此1米=10分米。
方法三:没有1米线的同学还可以看米尺。在米尺上一分米一分米的数一数,看看刚才的结论是否正确。(板书:1米=10分米)。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
五、巩固发展。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p22~27,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记忆部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和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启发引导法、示范法、教授法。
合作学习法、自主练习法、观察比较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
学具、投影、情境图。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学生活动。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今天让我们看看孙大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趣的问题?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提出3个问题。
学生看图,找出图中的信息。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欣赏图片,产生学习兴趣,为学习知识打好基础。
鼓励学生按顺序找出数学信息。
活动二:
1、1毫米有多长?
师:请同学们观察小尺,你有什么发现?
什么关系。
师总结:1厘米就是10毫米,也可以说10毫米是1厘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合适?
2、1分米有多长?
师:你知道一分米有多长吗?观察直尺,找到10厘米,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或者1分米就是10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呢?
3、1千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用手笔划一下。1千米就是1000个1米这么长,也就是1千米是1000。
米,也可以说1000米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千米也可以叫公里,想一想你在什么时候看到或听到过这个词?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毫米、分米、千米,还有前面学的厘米、米,他们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学生观察小尺,交流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巩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合作。
利用直尺,让学生找到1分米的尺度。直观认识1分米。
学生自由猜测,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学生想象1米的长度,联想1千米。
学生回答。
学生记熟,并能明确长度单位有哪些?
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1厘米和1毫米的关系。
空间感受1毫米的长度,进一步巩固1毫米的概念。
直观感受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直观性。
联系生活巩固掌握分米的概念,体验生活中学数学的乐趣。
学生能否准确说出1米的长度。
活动三:
自主练习:
1、第1题:用手势表示长度。
2、第2题:估一估,量一量。
3、第3题:填一填。
4、第4题: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5、第6题:简单计算。
学生小组先练练,后指名活动。
学生说估测的方法再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先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换算法。
学生先介绍动物,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
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和估测的能力。
体会高级单位名数和低级单位名数互化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关于动物的常识,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
学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解答,是否明确换算。
活动四:
课外实践:
教师因地制宜,选择身边感兴趣的物体实行实际测量。
我学会了吗?
1、你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吗?
2、你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说一说。
3、有关长度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课外活动,整理数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
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五: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三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一张床长2()教室长10()。
桌子高90()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一枝铅笔长13米。()。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四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出现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1、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
2、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生:毫米做单位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3、探究毫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这个猜测?
学生自己数1厘米中间的小格。
(课件放大直尺图)再次验证。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声:1厘米=10毫米1cm=10mm。
1、引入分米,学习分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猜一猜这个饮料盒的吸管大约有多长?为什么?
学具袋中拿出吸管。每个同学先估计长度?再实际测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实际估测。
师:请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办法记住1分米有多长。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师:你能估计桌子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分米做测量单位?
生:毫米、厘米作单位小、米做单位太大,分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3、研究分米、米之间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请用手势比1分米,手势比1米,猜几个1分米是1米那么长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师:利用这把米尺来数一数验证,你还可以怎么验证?
生:可以计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分米1m=10dm。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这些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请用手势从大到小排排队?你能发现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十进制)。
淘气的日记(课件)。
20小学生关于年4月6日星期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2个同学之间讨论评议修正。
1、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纳米等)你可以去上网查找、咨询家长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你可以将自己找到的相关知识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来学习。
2、第二项任务,就是大家课后自由选择物体,选定测量的工具,先估测,在实际测量,选择合适的单位,记录下测量结果。老师推荐一个表格给你们。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五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ppt出示铅笔盒。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直尺上数一数,看1米有几分米。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冰河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准确表示它的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长?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说明他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比划1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提升。
1、改正淘气的数学小日记。
2、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一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各是几毫米的?
再问:你认为怎样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想想做做第二题。
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说一说怎样测量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发现。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测量和填空,并组织反馈。
提问: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你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三题。
完成测量后,让学生说说课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几分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题。
让学生分别估计数学书和讲台的宽,说一说估计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估计数学书的宽要用厘米作单位,而估计讲台的宽度要用分米做单位。
让学生分别测量数学书和讲台的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提问:数学书的宽正好是整理米数吗?比18厘米多几毫米?可以怎样表示?
再问:讲台的宽正好是正分米数吗?可以怎样表示?
比较:估计时,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表示,而测量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或几分米几厘米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6、阅读“你知道吗”,并进行交流。
五、交流反馈,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接受的较快,讲解的页较为流程,学生的反应也很积极。我通过数学小日记的方式进行导入,即建立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新授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评价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评价的时效性,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在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将厘米和毫米两个单位混淆,在巡视指导时分别进行了个别指导。
毫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六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2、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记忆部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和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启发引导法、示范法、教授法。
合作学习法、自主练习法、观察比较法、实际操作法、讨论交流法。
学具、投影、情境图。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学生活动。
关注要点。
师: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今天让我们看看孙大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趣的问题?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提出3个问题。
学生看图,找出图中的信息。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欣赏图片,产生学习兴趣,为学习知识打好基础。
鼓励学生按顺序找出数学信息。
1、1毫米有多长?
师:请同学们观察小尺,你有什么发现?
什么关系。
师总结:1厘米就是10毫米,也可以说10毫米是1厘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合适?
2、1分米有多长?
师:你知道一分米有多长吗?观察直尺,找到10厘米,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或者1分米就是10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呢?
3、1千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用手笔划一下。1千米就是1000个1米这么长,也就是1千米是1000。
米,也可以说1000米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千米也可以叫公里,想一想你在什么时候看到或听到过这个词?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毫米、分米、千米,还有前面学的厘米、米,他们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学生观察小尺,交流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巩固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合作。
利用直尺,让学生找到1分米的尺度。直观认识1分米。
学生自由猜测,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学生想象1米的长度,联想1千米。
学生回答。
学生记熟,并能明确长度单位有哪些?
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1厘米和1毫米的关系。
空间感受1毫米的长度,进一步巩固1毫米的概念。
直观感受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直观性。
联系生活巩固掌握分米的概念,体验生活中学数学的乐趣。
学生能否准确说出1米的长度。
自主练习:
1、第1题:用手势表示长度。
2、第2题:估一估,量一量。
3、第3题:填一填。
4、第4题: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5、第6题:简单计算。
学生小组先练练,后指名活动。
学生说估测的`方法再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先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换算法。
学生先介绍动物,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
学生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和估测的能力。
体会高级单位名数和低级单位名数互化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关于动物的常识,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
学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解答,是否明确换算。
课外实践:
教师因地制宜,选择身边感兴趣的物体实行实际测量。
我学会了吗?
1、你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吗?
2、你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说一说。
3、有关长度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课外活动,整理数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
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七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一)迁移引入
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
板书:米(m)厘米(cm)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
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并板书。
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50( );一棵大树高9( );一支铅笔长15( );文具盒宽大约1( );文具盒长大约2( )。
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回答。米和厘米之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
(二)研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然后完成练习。
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满10厘米那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并板书。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 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3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八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叉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mm,2cm,5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6.淘气的日记。
(1)9月11日星期四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改正用错的长度单位。淘气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月14日星期二天气:晴。
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忘记加上窗框的宽度。)。
(3)年10月29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老师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可是,我怎么想也做不出来。我想,老师大概出错题了吧?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思考题,不作全班要求。)。
1()-9()=1()。
1()-59()=1()。
1()-99()=1()。
1()-999()=1()。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想了解哪些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宽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案例点评。
刘老师设计的“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在本设计中,教师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过程第1时授课时间203月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自主练习第1、2题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札记、修改创设活动情景,引入新知认识毫米你在学习时最常用到的学习工具是什么?你了解他们吗?你知道他们的升高是多少吗?他们又多厚吗?现在请你用厘米做单位,用直尺测量并记录下来。提问:比整厘米多一点少一点究竟是多少呢?能不能用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的长度。在1厘米长度中,你又看到了什么?两人一组,测量书、文具盒、橡皮、铅笔等并记录汇报测量结果有许多小格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测量实际物体有多长,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札记、修改认识分米你们发现的每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课件演示每一个1毫米)四人一组:观察直尺发现1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得到1厘米=10毫米(让同学感受到用厘米测量时不方便)请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并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2毫米10毫米的不同长度。
实践活动: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课桌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取新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的直观形象,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札记、修改实践应用课件演示1分米的'长度并且用手势表示出来。
举例生活中接近1分米的实物。并寻找身体的哪一部分接近1分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十
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一)迁移引入。
1.谁能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
板书:米(m)厘米(cm)。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比划这样的一庹长。1厘米呢?对,这么一小段。
3.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并板书。
4.下面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幢楼房高50();一棵大树高9();一支铅笔长15();文具盒宽大约1();文具盒长大约2()。
是米还是厘米呢?指名回答。米和厘米之间存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dm)。
(二)研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1分米、2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然后完成练习。
小结:不管从哪个刻度开始,只要满10厘米那就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并板书。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十一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提高估测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会用毫米做单位实际测量。教学准备:自制课件、钉子(1个)、大米(1粒)、黄瓜(1条)、1米长的绳子、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头饰。
学生准备直尺、米尺、卷尺、纸条(3分米长)、橡皮、铅笔。
同学们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来参加体检,它们高兴地看到自己长高了。课件出示:小狮子自豪的说:“我长高了!”小猴子也不甘示弱的说:“我也长高了!”学生看电脑课件,小狮子高1()25(),小猴子高98()。
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请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可是小猪身高1()、小鸡身高10()该怎么填呢?小猪的身高是1米、小鸡的身高是10厘米,他们的身高还可以用一个相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
1、拿出自己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用手比一比10厘米有多长。介绍10厘米。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2、说一说1分米等于几厘米。画出一条长是1分米的线段。
组织学生说出长大约是一分米的物体,并拿出尺子量一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表象。
3、(1)猜一猜:拿出3分米的纸条,估一体纸条的长度。组织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
(2)再拿出1米的绳子,让学生估测大概有多长。组织学生验证猜想,并在尺子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米=10分米。
4、出示电脑课件:小猪高1米,小鸡高10厘米。你能不能把它们的身高用同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学生把小猪的身高转换成10分米,小鸡的身高转换成1分米。
【评析:通过学生用手比划,看直尺、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引入毫米。
(1)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厚多少?让学生量书的厚度,部分学生表现出困难(不满1厘米),也有学生已对毫米的有了初步的认知。
(2)那为了量出这本书厚度,你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其实你们的愿望就藏在尺子里。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组织交流。
(1)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
直尺上1厘注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请你画出1毫米的线段。说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3)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从同学生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
3、体验毫米的作用。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说一说,排一排。
(1)请4名学生戴上分米、毫米、米、厘米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介绍自己。如:我是分米,我在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我排老二,我比厘米大,比米小,1分米有这么长(用手势表示)。
(2)介绍完之后,请4个长度单位按顺序排一排。请下面的小朋友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评析:角色扮演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介绍4个长度单位,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深学生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它们的大小关系。
5、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
介绍: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比如微米、纳米,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更多的知识。
【评析: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指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自生探索创造了机会。
1、看一看。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加深巩固对1厘米=10毫米的理解。
2、量一量。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选用了合适的长度单位。
3、填一填。
先帮助学生回忆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放手让学生填哪个单位比较合适。再拿出实物交流整合。
4、比一比。
先猜一猜,再比一比,量一量,交流评议。
围绕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考考你的同学?还有什么疑惑想提出来?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十二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节课要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和学生收集了校讯通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以及一粒米的长、宽来认识1毫米。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我在带领学生数“1厘米里有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第二题数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错误。如果当时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从我个人来讲,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思路要清晰、有层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扰。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倾听能力,并在学习活动中渗透一定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准备:一人一张光盘,一把直尺。同桌一份活动物品(2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2张识字卡片,一块磁铁,一颗象棋子),一张记录表。
一、引入。
1、估计老师有多高?说说怎么想的?
3、测量书本的宽度,是多少厘米?
4、看来书本的宽度不是一个整厘米数,要想比较准确地知道数学书的宽度,就要用到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齐读。)。
(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引导孩子们回忆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趣而自然。并通过孩子们自己测量发现书本的宽度不是一个整厘米数,体验到需要一个比它更小的长度单位,由此明确了学习毫米的必要性,简单而深刻。)。
二、展开。
(一)认识毫米。
1、1毫米有多长呢?请大家观察自己的尺子,找一找哪到哪是1毫米长呢?
2、电脑演示放大的直尺,认识1毫米的长度。
4、画出1毫米的长度。对1毫米长的线段你有什么感受?
不用尺子画1毫米,同桌检验,并马上修正。
5、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长度、宽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让孩子们先尝试着自己在尺上找一找1毫米,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厘米和毫米的关系,通过找一找,点一点,数一数,画一画,说一说一系列活动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感受1毫米、几毫米的长度。
1、测量光盘的厚度,看看够不够1毫米?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毫米概念的基础上,让每个孩子们通过光盘用手来感受1毫米的厚度是直观而有效的。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进一步强化了1毫米的概念。)。
2、如果老师要大家比划出2毫米的厚度,你们打算怎么做?4毫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把2张光盘叠加就是2毫米的结论,初步感受了单位累加的数学思想,同时也让孩子们对几毫米的长度有了初步的体验。)。
3、小小估测员:
a、请大家估计一下,你们觉得那样物品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你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后,给予学生充分比较的材料,让他们从中找出厚度最接近1毫米的物体。学生经过讨论后发现可以借助光盘的厚度进行比较,使他们感受到估计时需要先建立一个估的标准,同时感受比较、用已知来探求未知的重要数学方法和思想。)。
b、借助光盘我们认为1分硬币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那么其它物品的厚度分别是几毫米呢?你们也能估计一下吗?(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
1、
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计算。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谈话引入法、矛盾冲突法、演示操作法。
【学法】动手操作、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每小组的一把只有厘米刻度的硬纸尺、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人物,看看是谁来了?(出示孙悟空)。
他带来了什么?(金箍棒)想看孙悟空表演几招吗?
看清楚了,变、变、变!
师:哎,你看到了什么?
师:是啊,金箍棒越变越短,最后放进耳朵里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
(1)出示木棒一根,来估一估它有多长?(生:一米长)。
师:来现在让金箍棒变短。(变成后让学生猜有多长?20厘米)。
小结:刚才同学们在估计的时候用到了米和厘米,(板书:米和厘米)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2)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比划一下。
生:不到1厘米。
2、动手测量。
师:这是你的猜测。到底有多长啊,咱们用直尺量一量。在量之前回顾测量方法。(出示判断题)。
(2)会了方法后同学们开始量一量吧!
你们测量的结果是……(生:7小格,不到1厘米……..)。
3、导入新课。
这根金箍棒的长度太小了都不到1厘米,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已经不能精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了。要想精确的表示出小金箍棒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师: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
生:1个小格。(学生台前指指看)。
师:从哪到哪?看清楚了吗?
生:尺子上任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请你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吧。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吗?。
师:同学们,1毫米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啊!
生:太小了。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呢?想一想。
2、探究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请你画一条5毫米的线段。
生:动手画(同桌互相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请你再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组内交流,班内汇报。板书“1厘米=10毫米。
3、体验毫米的应用。
考考你:从0刻度---2刻度长度是多少?
从0----3呢,从。
1-----3呢。
现在你能表示出孙悟空耳朵里的小金箍棒有多长吗?
4、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引导得出:1厘米=10毫米。
5、感受毫米。
a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
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1厘米的长度。
b.举例。
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找一找说一说。
6、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出示各种物体的长度,学生认一认。
2、先估一估盒子的长、宽、高,再量一量。
3、测量。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篇二:毫米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郭红星。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1~22页例。
1、做一做以及第24页练习五。
1、5。
教材分析:《毫米的认识》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块,课标中提到要求在实践活动中,知道毫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教材从测量身边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导入,引出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用毫米测量,会举例身边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分两个层次进行技能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通过学习毫米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以后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厘米的学习过久,可能会导致现实经验与知识经验的脱节,对于用厘米的知识来估计、测量会出现陌生感。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经历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借助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身份证、校讯通、学生尺、1分硬币、1元硬币、1角硬币、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回忆二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产生。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高。(预设:若学生估的很离谱,让学生说说估的方法)。
(学生估,教师板书)。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十五
学生在二年级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了系统的学习,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原来的基础上了解毫米产生的意义,理解1厘米=10毫米,感受1毫米的厚度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二、学习目标。
(一)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诀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2.估一估。
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3.量一量。
数学书的长是(),宽是(),f是()。
(二)学海探秘。
1.汇报课前小研究。
你知道了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教师出示有关毫米的知识。
2.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毫米吗?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放大尺子)。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认识1厘米=10毫米。
(1)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出示视频)。
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4.测量。
(1书本第22页做一做。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橡皮擦长。
(2)教室的长约10()。
(3)玻璃厚约5()。
(4)玲玲的身高为125()。
2.我会算。
8厘米=()毫米40毫米=()厘米。
10厘米=毫米3厘米4毫米=()毫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十六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3 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直观操作法,启发式谈话法。
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复习厘米,米。
〈1〉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 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一〉 毫米。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 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 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 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 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 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1米=10分米。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2 作业 :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的: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3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直观操作法,启发式谈话法。
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复习厘米,米。
〈1〉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二:新授。
〈一〉毫米。
1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你还知道几毫米?
3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练习。
〈1〉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课件出示练习题。
6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分米。
1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1米=10分米。
三:练习。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四:1小节: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作业: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十八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资源。
米尺、直尺、硬币、橡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狮子大王是这样选拔的:请你说出这些测量的结果?
一棵大树高8( ),一片树叶长8( ),一个铅笔盒长2( )。
前两道题小动物们都顺利过关了,可轮到第3题,意见大了。小兔说:“这个铅笔盒长2厘米。”小狗说:“这个铅笔盒长2米。”小猴说:“这个铅笔盒长2分米。”到底哪一个小动物的答案是正确的呢?小朋友你们能给它们当个裁判吗?学生讨论。
二、引导探索。
1.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或听到过“分米”这个词?
2.教师强调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长。并且请大家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3.体会1分米的长度。
教师:请同学们在发的硬纸条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把它剪下来。告诉学生,这是自制的分米卡。先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用手势比划一下,最后再用分米卡验证一下。
4.教学1米=10分米。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在米尺上找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每组的组长汇报结果。
5.多层训练,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分米。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哪儿是数学课本的长边,就去把长边摸一摸,再量一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尝试量书本的厚度,各自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测量结果不满1厘米时,我们需要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1毫米的认识理解。然后组织学生观察直尺: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并实际量一量,进一步感知1毫米。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
3.体验毫米的用处: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想一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5.引导学生把四个长度单位排排队,体会大小关系。
6.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2)选择自己带来的任意一样物体,量量它的厚度或长度是几毫米。
7.小结: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综合练习。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四个长度单位了,你能灵活运用它们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你有收获吗?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总结提炼:是啊,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末这四个长度单位。用毫米作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和更短的长度,并且能量得更准确,为了度量的方便,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小朋友们要根据不同物体的长度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并加以运用。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1.使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资源。
笔芯、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故事引入。
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小兔说:“我跳了9分米。”小猫说:“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都说自己跳得远,因而争论不休。
教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不作评价。)。
教师:到底谁跳得远?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教师:同样的笔芯,有的人量出来是6厘米,有的人量出来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么,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是啊,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教师:我们测量了笔芯的长度,知道6厘米=60毫米,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80厘米有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3.练习:50毫米=( )厘米。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教师:结合测量,许多小朋友已经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接下来,就要看看谁能灵活运用学到的新知识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量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是几厘米,再说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评一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一下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几厘米,再量一量,看看对不对。最后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学生活动,反馈交流。)。
四、总结评价。
1.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么样?
2.教师:下面,请大家参加一个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你们愿意吗?
请每个同学回家后拿一个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发芽,再记录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再交流。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80厘米=8分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学会测量。教学准备:一分的硬币,电话卡,光盘、学生尺及文具,测量表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板书]。
2、你们能用手比一比一米、一分米、一厘米有多长?我们已成功进入长度单位王国,看看这里的小朋友用尺子在干什么?(生答)。
3、生活中还要用到很多长度单位,快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5、当我们量较短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要用毫米做单位。[板书:毫米]用字母mm表示。
二、感知。
1、观察引出“毫米”
师:请你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尺子上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生:厘米之间还有更小的刻度。
预设:(看看其他两个刻度中还有没有1毫米了)。生:用手比1毫米的长度。师:纠正不太规范的。
生:1毫米特别短特别小。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1毫米师:1毫米确实太短太小了,所以就可以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看老师手中的这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举例。电话卡、身份证、充值卡等。
3、明确进率。
生:一个1厘米等于10毫米,两厘米就是2个1厘米等于20毫米。
7厘米=?毫米50毫米=?厘米90毫米=?厘米。
4、练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生1:1厘米1厘米地数,到4刻度就是4厘米,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再加上6毫米就是46毫米。
生2:从0刻度到4刻度是4厘米也就是40毫米,再加上6毫米是46毫米。师: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先看整厘米,整厘米是几就是几厘米,再数有几小段。或者一厘米一厘米地数,看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再看有几小段。
5、测量。
师:同学们都很会说,不知你们的动手能力怎样,我这有一根彩笔,谁能帮我量出来。师:测量时要注意:物体一端对齐0刻度,末端对着那个刻度就是多长,没有0刻度找一个刻度为起点,用末端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是他的长度。
6、请你测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并记录下来。如果出错:你是怎么测量的。
7、画线段。
现在请你画一条长28毫米的线段。
三、综合练习。
1、34页2题。
看来同学们在长度王国里旅行很愉快,可有个人还闷闷不乐呢,聪明猴、他想让我们帮他闯过第二关。快伸出我们友爱的手帮帮他吧。《课件:实物高度》预测:如果出现用错单位的,用手比一比。
2、同学们真棒,闯过第二关了,看看第三观。《课件:文字叙述》。
四、小结。
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板书设计:
1010。
米—分米—厘米—毫米。
m
dm。
cm。
mm。
1厘米=10毫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二十
陈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学会测量。教学准备:一分的硬币,电话卡,光盘、学生尺及文具,测量表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板书]。
2、你们能用手比一比一米、一分米、一厘米有多长?我们已成功进入长度单位王国,看看这里的小朋友用尺子在干什么?(生答)。
3、生活中还要用到很多长度单位,快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5、当我们量较短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要用毫米做单位。[板书:毫米]用字母mm表示。
二、感知。
1、观察引出“毫米”
师:请你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尺子上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生:厘米之间还有更小的刻度。
预设:(看看其他两个刻度中还有没有1毫米了)。生:用手比1毫米的长度。师:纠正不太规范的。
生:1毫米特别短特别小。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1毫米师:1毫米确实太短太小了,所以就可以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看老师手中的这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举例。电话卡、身份证、充值卡等。
3、明确进率。
生:一个1厘米等于10毫米,两厘米就是2个1厘米等于20毫米。
7厘米=?毫米50毫米=?厘米90毫米=?厘米。
4、练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生1:1厘米1厘米地数,到4刻度就是4厘米,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再加上6毫米就是46毫米。
生2:从0刻度到4刻度是4厘米也就是40毫米,再加上6毫米是46毫米。师: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先看整厘米,整厘米是几就是几厘米,再数有几小段。或者一厘米一厘米地数,看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再看有几小段。
5、测量。
师:同学们都很会说,不知你们的动手能力怎样,我这有一根彩笔,谁能帮我量出来。师:测量时要注意:物体一端对齐0刻度,末端对着那个刻度就是多长,没有0刻度找一个刻度为起点,用末端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是他的长度。
6、请你测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并记录下来。如果出错:你是怎么测量的。
7、画线段。
现在请你画一条长28毫米的线段。
三、综合练习。
1、34页2题。
看来同学们在长度王国里旅行很愉快,可有个人还闷闷不乐呢,聪明猴、他想让我们帮他闯过第二关。快伸出我们友爱的手帮帮他吧。《课件:实物高度》预测:如果出现用错单位的,用手比一比。
2、同学们真棒,闯过第二关了,看看第三观。《课件:文字叙述》。
四、小结。
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1010。
米—分米—厘米—毫米。
m
dm。
cm。
mm。
1厘米=10毫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钉子(1个)、大米(1粒)、黄瓜(1条)、1米长的绳子、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头饰。
学生准备直尺、米尺、卷尺、纸条(3分米长)、橡皮、铅笔。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来参加体检,它们高兴地看到自己长高了。
课件出示:小狮子自豪的说:“我长高了!”小猴子也不甘示弱的说:“我也长高了!”学生看电脑课件,小狮子高1()25(),小猴子高98()。
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请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
可是小猪身高1()、小鸡身高10()该怎么填呢?小猪的身高是1米、小鸡的身高是10厘米,他们的身高还可以用一个相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
二、探索新知。
1.拿出自己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用手比一比10厘米有多长。介绍10厘米。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2.说一说1分米等于几厘米。画出一条长是1分米的线段。
组织学生说出长大约是一分米的物体,并拿出尺子量一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表象。
3.(1)猜一猜:拿出3分米的纸条,估一体纸条的长度。组织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
(2)再拿出1米的绳子,让学生估测大概有多长。组织学生验证猜想,并在尺子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米=10分米。
4.出示电脑课件:小猪高1米,小鸡高10厘米。你能不能把它们的身高用同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学生把小猪的身高转换成10分米,小鸡的身高转换成1分米。
[评析:通过学生用手比划,看直尺、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厚多少?让学生量书的厚度,部分学生表现出困难(不满1厘米),也有学生已对毫米的有了初步的认知。
(2)那为了量出这本书厚度,你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其实你们的愿望就藏在尺子里。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组织交流。
(1)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
直尺上1厘注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请你画出1毫米的线段。说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3)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从同学生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3.体验毫米的作用。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说一说,排一排。
(1)请4名学生戴上分米、毫米、米、厘米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介绍自己。如:我是分米,我在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我排老二,我比厘米大,比米小,1分米有这么长(用手势表示)。(2)介绍完之后,请4个长度单位按顺序排一排。请下面的小朋友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评析:角色扮演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介绍4个长度单位,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深学生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它们的大小关系。
5.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1)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
介绍: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比如微米、纳米,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更多的知识。
[评析: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指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自生探索创造了机会。
三、实践应用。
1.看一看(“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加深巩固对1厘米=10毫米的理解。
2.量一量(“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选用了合适的长度单位。
3.填一填(想想做做第5题)。
先帮助学生回忆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放手让学生填哪个单位比较合适。再拿出实物交流整合。
4.比一比(想想做做第6题)。
先猜一猜,再比一比,量一量,交流评议。
四、课堂总结。
围绕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考考你的同学?还有什么疑惑想提出来?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教科书第31~38页。长度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
通过测量活动,感受1千米、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题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合作意识,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尺子、人民币硬币等。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师:你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一起去观察新的长度单位,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二、新授。
师:观察图中的画面,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同学听听吗?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分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同学们发现了生活中这么多的可用长度单位测量的现象,看来,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学生观察准备的学具(找出厘米和毫米的不同)。
三、认识毫米、分米、千米。
猜一猜、说一说1毫米有多长?
观察直尺,从直尺上找出1毫米的长度。
学生交流后小结:支持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它是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用手势表示1毫米画出1毫米的直线。
估测一下,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度是毫米。
(铅笔尖的长度、蚂蚁的长度、一分硬币的厚度等等)。
2、认识“1分米”
找一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3、认识“1千米”
介绍关于千米的指示:1千米就是1000千米,千米也叫公里,用km表示。是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感受1千米的长度:(学校教学楼长约100米,10座教学楼的长大约是1千米;操场上的跑道长约60米,17个这样的跑道结在一起大约是1千米等等)。
小结: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作业设计:
用毫米、厘米、千米等作单位量一量家里的物品。
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千米=1000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094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