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有助于提前预设教学结果和评价标准,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要编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科的教学要求。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实用的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判断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投影片若干。
板书设计:
1/4=1÷4=0.25。
9/25=9÷25=0.36。
17/40=17÷40=0.425。
5/6=5÷6≈0.833。
3/14=3÷14≈0.214。
16/33=16÷33≈0.48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导入)。
2、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小数。
4、揭示课题:为什么老师判断的这么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
二、合作探究(新授)。
1、尝试练习提出问题。
出示例3把1/417/405/63/1416/33化成有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根据计算结果,板书。
根据结果,可以把这些分数分成几类?
根据分类,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本节课核心问题。
2、自愿分组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自愿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3、汇报交流形成成果。
各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子无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并由学生分类。
4=2x2。
25=5x5。
40=2x2x2x5。
6=2x3。
14=2x7。
33=3x11。
小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教材怎样表述。
4、评价提高实现优化。
第2小组和第3小组的发现有矛盾么?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三、巩固拓展。
出示练一练2。
同组同学互相出数,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四、全课总结。
略
五、学生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二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能力目标: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掌握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二、探索新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寻找教室里的数。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4、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三、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三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新增加的内容。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准备。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下面一些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
3.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前面在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习。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四、教时分配。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四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经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的基本经济业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涉及会计概述、账户、复式记账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它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又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济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概念、要素、等式,会计的核算和会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学习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量、报告,提供经济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以此参与经济决策,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为学习会计专业其他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基础会计》应以“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为中心,在基本理论基础上,将会计假设、会计确认、计量、会计要素等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理论教学。共分8个章节。
错帐更正方法;第六章财产清查主要介绍了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第七章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介绍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常见的几种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分类、结构和基本编制过程;第八章账务处理程序主要讲述几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核算步骤。
第二部分为实践教学。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四次操作训练,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对账和结账,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其次,在学期末安排一周30个学时的综合实训课程,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本课程的文字教材:
《基础会计》自编教材。
2、教学参考书:
《新编基础会计实训》,禹阿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基础会计学》,吴良海、张素云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xx。
《中级财务会计学》,葛家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3、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中讲述的会计的相关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完整的认知。
(一)对课程内容划分授课模块。
《基础会计》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且操作性较强。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同时为了使得《基础会计》的教学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将《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会计理论,第二模块为实践操作。即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六章为理论部分,重点讲述会计的几个概念和产品制造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把内容讲解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理解理论,帮助学生活学活用,不死记硬背。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按照上述两大模块的思路,把第二模块即实践操作部分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教师利用综合实训,围绕会计核算程序,把建账、编制会计凭证、登帐、对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练习,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每一个环节的训练,并对每个环节相关的练习进行详细的记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概念,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之后,头脑中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2、成绩组成:试卷80%+平时成绩20%。
(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出勤情况、讨论提问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为准。)。
撰写人:制定日期:20xx年9月20日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审定日期:年月日
系主任审核签字:审定日期:年月日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五
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而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后进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的框架说:“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现在我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还是拉不动,我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使学生又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稳定性。最后请每个同学拿出三根小棒(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摆成和刚才自己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从演示到实验,从静态到动态,我讲得很少,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数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搞好数学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六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能力目标: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掌握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二、探索新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寻找教室里的数。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4、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三、课堂总结。
可爱的校园。
12345678910。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七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数字、图形、符号、名词术语和定义、法则等都是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理解数学概念,而且要在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形象思维以表象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联想、类比、猜想等为基本方法。在数学概念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面积”的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面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引入。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面积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又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分小棒:每人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排,看有几种分法。教师适时把他们的不同分法展示出来:
附图{图}。
然后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四种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平均分”。
这样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掌握概念的认知规律:即从外部的感知开始,通过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智力活动,把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化为概念。
抽象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凭借抽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为基本方法。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给不同形体的实物分类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先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各个面描在纸上,并仔细观察描出的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再认识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填好领料单,根据领料单领取“顶点”和“棱”,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边观察边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和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训练了抽象思维。
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地、深入地思考问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捷地解决问题。在深化概念的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是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识别数学概念的各种变式,从变化中抓概念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了“直角”后,教师,出示不同位置的直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
附图{图}。
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检验。从而排除干扰,突出直角的本质属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教学概念的掌握与数学思维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不依赖于数学思维,不可能学好数学概念;正确的数学概念教学,又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品质、能力和方法贯穿在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八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的意识。
冬青叶、方格纸。
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
提问:同学们,你们原因帮助小白兔吗?有什么方法能求出这片冬青叶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说自己的方法。
2、同学们你们帮小白兔想出这么多好办法,下面拿出你们的冬青叶可以小组讨论、相互合作,看那组方法多,求得快。如果在计算过程中遇到难题可以随时举手,大家一起来解决。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提问:用数学方格的方法求冬青叶的面积,象这样出了一点点的怎么算?
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提问:10个半格怎么算?12个?15个?
小组继续讨论、探究。
小组派代表汇报测量结果、方法。
3、为什么大多数同学用数方格的方法呢?
这就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树叶的.面积。
板书课题:树叶的面积。
4、巩固。
小白兔的哥哥姐姐们也来了,兔妈妈看看孩子们说:兔宝宝们,你们每人选一片喜欢的树叶举起来给我看看!
学生举起树叶,估算面积。
用各自的方法测量树叶的面积。
汇报,集体验证。(在事物投影仪上演示)。
三、练习。
1、兔宝宝们,给你们猜个谜语。
兄弟五个,高矮不同,做工写字,他跑第一。
我的手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怎么估出来的?
找个同学帮我算一算,其余同学相互合作,注意五指并拢。
把方各纸放在投影仪上,报得数。
谁估的准?
2、出示不规则图形。
谁有办法能求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各抒己见。
上黑板摆手。
下面的同学一起来求一求。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动手又动脑,想出了许多好方法,在今后生活中遇到不规则图形求面积,同学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去求了。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九
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1、出示例2:某地20xx年各月平均气温。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2)说说制作过程(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1、试一试。
2、练一练。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十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能够应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乘除法。
教学课件“小数点搬家”、数字卡片。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出示三张写有100的卡片),你能在适当位置添上小数点,使这个数最大吗?(100.0)最小呢?(1.00)还可以是多少?(10.0)小数点位置不一样,它们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了。是呀,小数点真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小数点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点搬家)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山羊快餐厅。
1、出示三张情境图:同学们,请看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讲述,老师随机板书:4.00元、0.40元、0.04元。
2、提问(1)这些小数的实际价格是多少?生说,师板书。(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4.00、0.40、0.04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吧。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师适时板书:
小数点大小变化。
向左移动一位缩小10倍(缩小到原来的)。
向左移动二位缩小100倍(缩小到原来的)。
向左移动三位缩小1000倍(缩小到原来的)。
4、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家,请想一想: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完成课本40页“试一试”。
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十一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20xx》版本中大量改革了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从编排上看,充分利用了图片、卡通、表格与文字相结合的呈现方式,从而配合了儿童认知规律,直观形象的呈现学习材料和教学信息。其主要作用(并非如编者说的那样: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笔者个人认为:这样安排降低了以往版本中教学信息和学习材料的难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这一论点将在下面作具体论述。)实践中大量的材料印证了一个观点:学生更能接受新教材,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上有前所未有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
关于现代教育理论中对学生观、教育观的论述颇多,不同学者和国别的研究成果也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本套教材所推崇的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其编排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教材明确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其意义不在于推进了教师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转变。而在于使用本套教材的教师将被迫转变业已成型的教学观念。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几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感受。客观的讲这种被迫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改变了一代教师的.教学观,其意义不亚于对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所起的推进作用。
红尘万千的世界中,信息和素材是难于挑选的。虽然教材难免受编者认知水平的限制和时代社会的限制,其所选信息和题材不会尽如人意。但和过去版本相比较已经有积极的变化。(去我们总是感慨:为何我们所学不能所用,为何我们总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学一些将来毫无用处的东西)比如在〈多位数的认识〉一节中,教材选取了国家图书馆建筑面积、藏书量等既包含人文信息也包含现代文明成就的信息。还大量选入了体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大量信息作为学习题材。体现了时代特征和题材的现实性特征。在〈规律〉一节中,教材选取了具有挑战性的题材。从三年级选取的图形变化特征到四年级的数据变化特征,无一不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一个强有力的挑战。同时数学的趣味性也在其中得到很好体现。
让人遗憾的几个疏漏。
知识是成螺旋形上升的,思维也是吗?我们不谈这个命题,但是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发展却是不能不谈的命题。前面讲到西师版数学教材的信息呈现方式以直观化为主要特征,起到了降低学生接受学习信息难度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上的作用的认识,本人没有断言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仅仅说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前所未有的提高。其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心理年龄和认知发展特点的:中低段学龄儿童的认知以形象化为主,直观教学信息能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加速思维过程,提高思维效率。
以解决问题为例:以前版本中,大量文字单一呈现,学生对众多信息分析很难短时间形成一个清晰脉络。大量的错误和低下的教学效率就体现了这一点,同时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仍然难以改变部分学生分析能力底下的状况。相比较,西师版教材所选用解决的问题条件更多,关系更复杂,但是教学效率却很高,学生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广泛表现为强过以前学生。本册书中就有超过4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但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解决。再对比教材呈现的方式:以前版本是以单一文字叙述;西师版版本是以卡通、文字叙述、图片结合呈现的,阅读题目就可以发现,题目已经给各项信息分类了,思维的跨度缩小了,条理更清晰了。这就是直观化起到的显著作用。
就象一把双刃剑,过分直观化同样有不利的影响,人的思维总是由直观到抽象的,某种意义上讲越抽象越简单。教材一味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型,必然带来不利于抽象思维发展这一后果。一种近乎全盘否定似的抛弃多年的教学经验,否认抽象呈现的重要意义一定会对教育产生消极后果。这一点的担心是有依据的:知识来源于实践,抽象的知识是不是都要去体验,去直观的体验呢?相信没有人会那么幼稚。
时间仓促,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必赘言,不必举例了。
教材在高段的编写在关于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上建议不但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抽象呈现还要考虑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需要,对整个学习内容的呈现有所变化。这也是广大教师心愿(高段在解决问题上是否还能高效,学生思维能力是否仍然有前所未有的发展)。
改革中,对于难度的把握是一个不容易看清的东西。只有时间才能做判决。西师版教材在数与代数中积极体现对过去版本中算理淡化处理。侧重于学生探究中对多种解法的把握,或者说是编者出于对思维广度的考虑吧,但是很显然他也有一个天生缺陷,对思维深度不不足,这和前一点讲到的教材的呈现方式一味追求直观化必然导致不利于抽象思维发展一样。二者都有思维深度的缺陷。
建议以社会发展为前提,以社会需要为指向,选取对应用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数与代数知识作为学习内容,算理和算法应该兼顾,即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可或缺。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十二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材第39~40页练习八第4、8~10题)。
1、复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熟练掌握这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基础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题目)。
(1)一条公路,已经修了300m,是全长的1/3。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2)一条公路,已经修了300m,比全长少2/3。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2、师:这两类应用题的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引导学生回顾这两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指导练习。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教学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师:第(1)题和第(2)题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
学生独立思考,点名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十三
1、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对策:结通过一些鼓励手段,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补充题。
1、口算。(完成p82第1题。)。
9×30031×22×22800×8。
33×25×200130×32×210。
2、指名说出计算思路。
例:9×300。
9×3=27。
9×300=2700。
1、出示第3题。
2、先让学生分类。
小于4000的:
906×4380×96×6105×790。
大于4000的:
504×87×7106×8029×510。
3、再让学生说出理由。
1、p82第4题。
要求“新建的楼一共能住多少户”就是求几个几?
指名学生回答。
2、p82第5题。
(1)看着表格,你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计算并集体订正。
补充:
(1)读题后引导学生思考:1、可以怎样租船?
2、怎样租最省钱?
(2)交流思考结果,师板书成表格形式,列出租船的情况和所用的租金。
比较:怎样租最省钱?
p82练习八。
第2、4题。
板书设计: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小于4000的:
906×4380×9。
6×6105×790。
大于4000的:
504×87×710。
这部分内容主要练习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以及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进行口算和笔算时,要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和反思,看看算法的选择是否恰当、计算的过程有无疏漏、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也要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逐步形成计算技巧。
本课主要教学练习八的1~5题,主要练习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在教学中,我先帮助学生复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的口算方法,然后进一步强调了在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的注意点,并回顾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从学生练习、回答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能在笔算中,学生对于这种简便计算的竖式一下子还没法完全的适应。
这节课主要复习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口算和笔算学生练习的比较多,计算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这节课主要再帮他们整理一下,让他们更好的掌握乘数中间的0与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形成计算技能。对于估算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方法,只是估算速度还有待提高。
三位数乘一位数,学生基本都能掌握其算法,只是在计算中稍有产生错误,那也是因为乘法口决不熟练所造成的。只要以后能经常地练习,相信在这方面肯定会有所改善的。而这一节课我主要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估算能力。应该说在实际生活中,估算是用得很多,平时计算也是一样。有时末必会对每一题进行验算,那有多麻烦,但是如果学会估算的话,那不是可以节约很多时间,,而且还可以提高75%的计算正确率。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计算这一类题时,可以不会每题都进行验算(再算一遍),但必须是每一题进行估算性质的验算,这样即可以提高计算正确率,又可以养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而从实际课堂上来看,学生确实也可以做到,收到的效果也是较好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09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