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编写完美的教案需要教师全面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案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制定的具体指导方案,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一个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教案要经过实践检验,不断进行修改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一
1、第二站我们去“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去听一听。
2、感受音乐特点(带问题听音乐)问题导入:
(1)歌曲曲调、节奏和唱法分别有什么特点?
(2)本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伴唱有何特点?学生回答:
(1)歌曲曲调缓慢、悠扬,每句节奏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
(2)表达对心爱的姑娘的深切思念,是一首优美的情歌。歌曲以固定音型“啊,星星索”作为伴唱。(“星星索”是划船时伴随船浆起落节奏的哼声。)。
3、介绍克隆宗。p72。
4、歌词有什么特点呢?四句一段,句子首尾都押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二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也减小,v正减小,v逆也减小,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大的方向移动。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
(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四)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_时间_。
(五)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一)定义: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变化的浓度,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温度(t)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相反。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三
教师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2: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
归纳: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设问3;南方讲话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基本内容包括: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
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历史意义: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四
摘要: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化学平衡原理是难点也是重点内容,该原理可反映化学的本质,能够让学生对化学反应蕴含的规律进行总结与归纳。而实际上,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一原理具有一定难度,严重时甚至会打击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文章主要针对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原理的知识和运用技巧。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平衡原理;化学反应;学习技巧;。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待化学反应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没有继续出现反应现象,而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逐渐稳定的状态,即被称为化学平衡,其实质是指化学本身蕴含的规律性。在这些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都不会发生数量变化,但却会以其他的物质形态而存在。由此可见,化学平衡这一原理在本质上类似于质量守恒原理。这部分化学知识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大纲要求学生能够对这一原理进行理解,并掌握其应用技巧。
学生要理解化学平衡知识点,其重难点都在于判断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而判断方法有多种,以化学平衡基本概念入手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可逆反应,其正、逆的反应速率是相等关系,即在v正=v逆的情况下,可认为该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在某些化学反应中,会涉及参与反应物质的相关浓度变化计算,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这一计算方法,去判断化学平衡状态。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中,其化学方程式分别含有氯化钙与稀盐酸,若是两者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即可表明该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2.有色物质参与可逆反应的判断。
在判断化学平衡状态时,也可从可逆反应的具体现象来入手,尤其是有色物质参与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更利于学生去判断。若是某个参与反应的物质有颜色,那么该化学物质的颜色会随着化学反应的进行而出现变化,一旦变化停滞或消失,则可判断该化学反应是平衡状态。例如,在化学反应4hcl(浓)+mno2=mncl2+cl2+2h2o中,其等号两端的化学方程式都存在有色物质。在这个化学反应中,若是生成的氯气呈现的黄绿色没有再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则可判断该化学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在教学这部分的判断方法及技巧之后,教师可借助更多的类似题目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锻炼其类推能力。例如,在化学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中,其生成的no的颜色若是没有再发生变化,则可认为这一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3.基于化学反应环境的不同。
除了上述两种判断方法,也要依据化学反应环境的不同,灵活采用相对应的判断标准。若是在密闭恒定容量容器中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容器内的气体压强没有再出现变化的时候,可认为该容器内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讲解客观因素(如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如果化学反应出现吸热或者放热情况,那么学生可结合温度变化予以判断。若是温度趋向稳定,那么表明化学反应慢慢处于平衡状态。在三氧化二铁和铝的化学反应中就很容易受外界温度影响,一般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化学实验,且其化学反应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学生在观察这一化学反应时,应该明白温度趋向稳定时,即意味着其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原理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却依旧难以对其进行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下面以一道与化学平衡原理相关的题目为例,探讨学生在化学平衡原理学习中容易犯的错误,并分析正确的.解题方法。例题:在恒温的状态下,在某固定容器内进行化学实验,其发生的正化学反应为2no2→n2o4,这一正反应可以释放热量,待化学平衡后,如果分别单独改变以下条件,等到重新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之后,可以减少平衡混合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有四个答案选项,其中三个分别是通入n2、no2、n2o4,而最后一个选项则为升高温度。学生在思考和解答该题时,容易陷入解题误区而选择no2这个答案。这部分学生认为,no2的通入会增大其体积分数,结合化学平衡原理可知,平衡趋向减弱状态,但不会彻底消失,可得出no2的体积分数增大的结果,进而得出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下降的结论。只是题干中提示了其化学反应物仅为一种,no2的通入会引起压强上升,而化学平衡却会以右边为转移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no2的体积分数下降,而混合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却反增。而通入n2,平衡不会出现移动,但是其相对分子质量却会比通入no2时的相对分子质量更小。综合可知,这一题目应该得出答案为n2,而学生需要继续思考,在升温前提下,化学平衡的转移方向为生成二氧化氮的方向,也就是发生吸热现象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会下降,学生可以此得出正确答案。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该重视化学平衡原理这个重难点内容的有效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原理这一知识点,促使学生掌握应用化学平衡原理的方法,增强其解答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修凤艳,马颜红,王梅.“化学平衡理论”的教学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0).
[2]经志俊.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化学平衡的移动”单元教学创新设计[j].化学教学,2017(01).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修模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及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得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化学反应的限度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等相关知识,只从定性角度研究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定量分析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本节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将一个个数据最终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规律和概念。
三、设计思路:
“化学平衡常数”是纯理论课,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平衡常数,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法,对每一知识点,按照“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三个认知层次:
三、迁移应用概念,会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然后让学生对本节课做个小结,做训练题来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四、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讨论,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析问题中能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并最终了解热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什么是可逆反应?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为新授课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
【投影】联想质疑:在19世纪的英国,炼铁工业快速发展,但是化学家们发现炼铁高炉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刚开始他们认为是因为铁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反应时间不够长,导致反应不完全,于是他们把高炉建的非常高,以增加反应时间,后来发现高炉排出的一氧化碳气体并没有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feo(s)+co(g)===fe(s)+co2(g)。
要求:先独立思考1分钟,自由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引出新课。
环节一:整体感知概念-从具体反应入手,让学生感性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存在。
[交流研讨]:p42表格课前安排学生分组计算数据,课堂上每组代表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在表格中逐一填入答案,要求学生记录,分析。
[师生互动]:上述五种情况的平衡状态是否相同?平衡常数是否相同?
[概括总结]: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平衡状态有多种而平衡常数只有一个。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2最后两段,p43资料在线以及表2-2-1。然后回答问题:
2、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应注意什么?
3、平衡常数(k)的大小与反应限度间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及平衡常数的简单应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环节三:迁移应用概念-应用概念,加深理解。
[交流·研讨]:让学生板演p43表格中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并推导单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并小结。
[师生概括]依据实例,师生共同总结平衡常数的特点: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因此,不能笼统说某一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及简单应用。
(四)、课堂小结及达标训练。
六、板书设计。
1、概念:
2、表达式。
3、单位:(mol/l)c+d-a-b。
4、注意事项:
(1)有纯固体或溶剂参加的反应,它们不列入平衡常数表达式。
(2)一个化学反应的k大小只与温度有关。
(3)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单位与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有关。
(4)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七、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七
化学平衡状态具有逆,等,动,定,变、同六大特征。
2、等: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正=v逆。
3、动:平衡时,反应仍在进行,是动态平衡,反应进行到了最大限度。
4、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反应速率保持不变,反应物的转化率保持不变,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5、变:化学平衡跟所有的动态平衡一样,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由平衡变为不平衡,再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平衡,即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八
(1)定义。
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体系,条件改变,引起平衡状态被破坏的过程。
(1)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由于催化剂能同时同等程度地增大或减小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故其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
在密闭体系中,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温度、压强或浓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九
化学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作者:王洪作者单位:张家口市第十中学,河北,张家口,075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3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功能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十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十一
一直以来化学都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快速进步,当前阶段,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对化学的利用也越来越充分,化学的作用已经涉及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化学所产生的作用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
我国传统的化学教学往往只注重与对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实验的操作,而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素养教育却是较为忽略的,化学的学习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既要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作为保障,本篇文章主要给出了化学素养的具体含义,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化学素养对于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最终给出培养高中化学素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化学素养的含义。
所谓化学素养实际上是指学生对化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根据学生对化学所理解的深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也是最为基础的一层,就是需要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化学知识,能够对简单常见的化学现象的本质做到一定的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够对某些共同的化学现象和规律进行总结。
从而归纳出该学科的特点,通过自身已掌握的化学知识来适当的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三个层次则是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化学存在的价值和弊端,从双方买去看待这个学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那些刚刚从初中校园走出来的新生,他们所掌握的化学知识还比价零散,而高中的化学知识同于初中,向着更深层次、更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发展,在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渐的培养一定的化学素养,让学生由第一个层次逐渐向第三个层次过度。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必要性。
想要让学生对化学素养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作为化学教师则应当首先加深对化学素养的理解,看到良好的化学素养对学习化学的促进作用,只有教师的理解达到的一定的高度才能让学生的化学素养有所提升,下面从两个方面介绍拥有化学素养的必要性。
1、培养化学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各种高科技逐渐被发明和应用,化学对于人们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的使用可以说涉及到很多方面。
当前的国际之间的竞争也是较为激烈的,推行高中化学的素质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化学的国际竞争力,从大的方向上来说,关乎国民的安危。
我国最缺少的就是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想要彻底的学好化学知识,就要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
想要学好化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这是一个最为基础的学习阶段,教师在向学生教授的过程中,不仅要授予知识,更是要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坚实的科研精神,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突破、转变等创新意识。
学生只有从根本上掌握一定的化学素养,才能建立起科学有效地学习策略,才能真正具备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最终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三、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1、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紧密联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与我们周围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许多化学现象也都有对应的理论可以解释,例如:生活中的电线常常比较松弛,是因为其热胀冷缩,防止冬天被冻坏;人们常用洗涤剂清洗污渍,是因为洗涤剂可以分解油渍的分子等等,教师如果可以做到在讲授的过程中加入生动恰当的小例子,就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理解化学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2、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大量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的操作对于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而言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无数化学理论的得出都是凭借大量、精密的化学实验而得出的,可以说化学的发展得益于对专家学者对化学实验的不断探索。
对于化学的教学工作,教师应当格外注重学生的课堂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验当中就能尽快的理解繁杂的知识理论,让所学的化学知识以实验的方式得以验证,从而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
3、渗透化学的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当今时代正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这种科技的融合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力争将当前的最新科技信息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最新的科技成果有所了解,这样就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无疑是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途径。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化学对于人类社会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为此需要人们很好的掌握这一门重要的学科。
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大多是强调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过程,往往忽视了对化学的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为了让化学更好而为人类社会服务,这就要在学习高中的化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造福于全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前树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薛起焕谈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j].才智,2011:23。
[3]高玉惠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1:15。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十二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分析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壳中也存在,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另外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与地球组成的比例不一样,也说明了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观察图表,归纳。
(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分析数据,完成讨论题:1(略)2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最多的无机物是水;3如土豆的块茎的细胞还有糖类多;肌肉细胞含有蛋白质多;皮下组织的细胞还有脂肪多。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五)练习。
(六)总结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十三
一、高中化学教学低效的问题和有效教学内涵分析。
2.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教学内涵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永生.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实践的探索[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01)。
[2]钱祥军.创新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j].理科考试研究.(21)。
[3]杨志武.重新审视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效性的思考[j].中学物理.2014(20)。
[4]何明.创新教育在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18)。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2、密度、熔沸点()。
3、延性、展性()4、导电、传热性()。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fz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2、密度、熔沸点()。
3、延性、展性()4、导电、传热性()。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十五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1、溶解度。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不相同。
溶解度最大77.3g,而的溶解度只有0.07g,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十六
化学平衡移动是由于化学平衡两边的速率不一样引起的,因此,化学反应两边的速率决定着移动的方向。这是教材上的内容,需要学生熟读背诵下来,但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移动方向结论的.层次上,而应该向更深的层次方向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是温度的影响,学生都学习过平衡是向吸热的方向移动。升温时,正逆反应速率全部增大,使吸热一方速率变化大,就会出现那种状态。然后再说压强的问题,压强对反应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组分浓度来实现的。这里对于恒容的问题需要注意,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恒容的气体中充入不反应的气体,可以是惰性气体,不反应代表了化学平衡是不移动的。最后说一下浓度的问题,浓度受体积的影响,向着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
二、理清平衡移动与转化率的关系。
转化率和平衡移动的方向没有因果关系,是化学反应结果。一般在没有外加物质(只改变体系的温度和压强)的时候,平衡正移则反应物转化率增大,反之亦然。但当有外加物时,结论相对就复杂了。平衡移动的结果可以是转化率的增大、减小,或是不变。平衡的移动取决于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看外界条件对v正和v逆的影响,向速率大的方向移动。而转化率的变化需从反应结果考虑,多数用等效平衡的观点分析,归纳为以下两点:
1.平衡向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不是增加,而是减小。对于这样的一个反应方程式aa(g)+bb(g)?葑cc(g)+dd(g),当这个反应达到平衡时,我们向反应中增加反应物,当加入a时,b的转化率就相应地增加了。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是一种情况。下面来探讨另外一种情况,形如a(g)?葑b(g)+c(g)这样的一个化学方程式,如果这样的一个方程式达到平衡时,向反应中加入反应物时,那么a的转化率则是减小的。
2.平衡移动,转化率不变。例:一定温度下恒容容器中2hi(g)?葑h2(g)+i2(g)达平衡后,充入hi(g),由于反应物浓度增大使v正v逆,所以平衡正向移动,但hi的转化率变化就要从结果来分析,以上过程等效于给原体系压缩体积,而压缩体积对hi(g)的转化率是没有影响的,所以hi的转化率不变。
在化学中,化学平衡属于最基本的内容,在初中和高中都相当重要,因为它是一切化学中的基本。虽说是基本确也更显重要,就像盖房子,如果地基打的不牢固,那么后面就会摇摇晃晃。
参考文献:
王德敏,雷世晓。化学平衡原理课堂教学例析[j]。科技创新导报,(16)。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十七
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习,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
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平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平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复习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平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三。2,练习册。
8,板书设计。
高中化学平衡教案篇十八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__变化的浓度___,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__温度(t)___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5物转化率越_高___。反之,则相反。一般地,k_10__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
q_〈__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__=_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_〉__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__吸热___反应。
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__放热___反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13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