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思考的过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写总结时要注意吸引读者的兴趣,提供有说服力的可信证据。某学术机构总结了一项重要研究项目的成果,供同行们参考学习。
课程教学环境篇一
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该项工程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受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对当前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优化。
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较为陈旧单一,应该对该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重组,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科学、扎实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素质结构,为满足以上要求,高校应该采用模块化的形式,如将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以实践为目标导向划分为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分析技术、环境评价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等多个模块,各模块之间应突出层次性,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方面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各模块中,高校要确保自身所设置的课程可以涵盖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知识,使自身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近年来环境科学发展非常迅速,现代环保新技术、新理论更是日新月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现代科技与原有理论的衔接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某项课程讲授某些针对性较强的知识理论,使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升。就环境管理来说,应该将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而水处理工程则应该将处理方法技术作为教学重点。环境是多变的,各阶段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将有关环境的前沿动态、热点问题及治理环境问题的新思想、新手段、新工艺适时地引入到课堂当中。环境科学专业所安排的课程内容较为广泛,教师应该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性,避免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对无用、重复、过时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对当前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途径,讲授法作为主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将学生当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为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式生动、信息量大、画面直观等显著优点,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教学手段,环境科学专业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将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当中。任课教师在备课时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以表格、图片、动画等形式来补充和深化教材内容,如在讲授地下水污染物质迁移扩散模型时,学生通过相关动画直观形象的演示可以对污染物质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扩散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板书作为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其作用不容忽视,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将板书和多媒体进行有效结合,如在讲解污水的活性污泥处理法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该方法的一般流程,再通过板书形式介绍其具体的设计公式。通过板书和多媒体的有效结合既可以照顾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可以加快课堂节奏,形成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当前各大院校都存在“重课堂、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高校应该对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给与足够重视,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要求四年制环工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教学要不低于40周,该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上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制定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实践教学方面做到统筹规划。比如,在实践教学上,可以使学生在“环境监测”课实验内容上适应社会发展,按照国家检测要求,增加对pm2.5的监测项目;在实习方面,既要做到理论应用实践,多参与一些例如参观清洁生产工艺,很好地贯彻污染防治全过程防治指导思想;在毕业环节上,要将学生实践中的实际作为选择设计题目和内容。随着国家环境部门最新颁布的一些法律文件如“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关于加快二氧化硫治理步伐的要求,增补二氧化硫治理系统测试的实验内容。同时,可将教师科研课题中兼具前沿性和成熟性的部分渗入实验课程中,培养与开发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能力,教研并举,提高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的环境科学,应基于环境科学理论、环境问题和技术的发展,从市场和就业导向入手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能力,使该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环境科学学科专业发展之路应与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相结合,环境科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勇气,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推动下,为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环境科学人才而努力。
课程教学环境篇二
摘要:针对当代环境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本文联系实际精选了该课程的重点内容,结合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更新知识,探讨了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以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a187):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与实践。
环境科学是一种多学科到跨学科的科学体系所组合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教育受到了各国高等教育的普遍重视,环境类专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环境科学导论》是高校环境科学和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环境专业本科生所接触到的首门专业性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理论铺垫和知识储备的作用,所承担的教学使命远远超出了介绍环境基础知识本身。然而,随着环境理论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专业人才培训的需要。因此,开展此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并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岗位。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环境类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是认识极其模糊;随着年级增长,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对就业前景不乐观,丧失奋斗目标等。《环境科学导论》作为面向环境专业开设的首门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性了解,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基础性知识,以及环境防治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打开探索环境保护领域的兴趣之门。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这门课程开设在第三或第四学期,而第一、第二学期则以基础课程为主,完全不开设环境专业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固然符合教学规律,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许多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对环境科学专业了解甚少,对专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目标、专业特点、前景及专业发展方向等感到困惑。因此,建议将《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便于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增加专业认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好地起到“引”和“导”的作用。此外,由于该课程属于导论性课程,讲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笼统,也不能过于复杂深入,避免重复后面课程的学习,这使得在学时安排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困惑,本人认为对此课程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的教学探索和改革非常有必要。
二、课程的内容。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种类很多,其中大部分汲取了国内外很多教材的优点。当前,各高等院校选用的参考教材中,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理论体系最为完整,知识体系脉络清晰,简明易懂。此书获得了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奖,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注重基础,突出重点。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广、内容多。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基础的理论和知识要进行详细讲解,从条件、建模入手,逐步推出结果。在内容的系统性上要比较完备,能涵盖如今环境科学领域的水体、大气、土壤等方面,并兼顾有害、放射和环评等小的方面;在结构上要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注重术语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等基础知识的阐述;在深度上要掌握适中,毕竟《环境科学导论》会起到一个“概”或“导”的作用,因此更应该注重把握难易的程度,注重打好专业基础。
由于授课学时所限,不可能全部内容面面俱到,而且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后续的专业课中会系统讲解,也不宜做过多介绍,因此要求教师进行详略选择,突出重点。例如:在大气环境部分,大气污染类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等是本章节重点;水体的环境部分,重点内容是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类型和常见的污染指标等相关专业术语,此外还包括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规律等;土壤部分中,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不同污染物在土壤体系中的化学行为是讲授的重点。
2.更新知识,关注热点。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保留传统经典的内容,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补充更新现有的教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授课时,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来阐述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些环保问题,同时给学生适当补充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指出一些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这样既可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趣味性和知识性,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引用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热点环境问题。比如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溴代阻燃剂、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等,还有新兴的环境功能材料、污染控制技术等,都可从最新的国外学术杂志或者国际标准上摘录相关内容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这些热点问题的引入,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引发他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为将来学习专业课程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探索性和协作性学习;在教学手段上,以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在授课模式上,采用互动式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教学方法的变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
1.重视案例教学。由于《环境科学导论》的理论性较强,如果单纯的讲述概念、原理,学生听起来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典型实证案例,是有效改进的方法之一。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主体角色,教师是策划者的角色,负责提出案例话题并且掌控具体实施结构,经过讨论和分析,达成一些共识,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性评价。在这一阶段,学生尚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案例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引导其通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运用哪些方法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为通过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平时注意素材的搜集和筛选,使所选案例生动、典型、真实,能带给学生以震撼,激发其进行思考。如在讲授“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时,可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诸如介绍古巴比伦文明、三北防护林和三江源保护工程;在讲解“空气污染指数”概念时,可以展示当日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指导学生计算api的指数,讨论自己家乡的污染水平和特征污染物,并与其他城市比较;又如对“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的讨论,可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的状况、特点及治理手段,促进学生理解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和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过程等。同时,还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国家近年来大力投资建设的大型化生态工程,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性文件,从而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整体情况,明确我国当前污染治理的目标。此外,可以利用案例与就业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增强其专业学习的信心和规划自身专业主攻发展的方向。
2.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科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这就要求它的教学过程必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环境责任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大气环境部分,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工厂的除尘装置,掌握四大类型除尘装置的构造原理、运行参数、设计规格等;水体环境部分,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指导他们了解各级净化装置和具体污染指标的测定方法;配合课程设置中的生态恢复内容,安排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及人工湿地,加深对资源环境知识的理解;此外,可以组织各类环保活动,比如成立环保社团、设环保论坛等形式。各种不同的实践形式,使学生丰富、巩固了专业知识,扩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其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以上教学环节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总结或调查报告。
3.引入双语教学。实行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环境科学导论》作为环境科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采用英汉双语教学对跟踪国际环境科学发展前沿,同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教材的选择、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对其改进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思路和意见。双语教学毕竟是新生事物,还有待于更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期获得更加丰富系统的经验理论。
四、结论。
环境科学是一门讲究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其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和完善。对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变革探究,有利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精神和学习热情,使其在环境保护的相关岗位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上好这门课,要求教师们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及对课程体系的总体把控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教学任务和优化教学的效果。当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会进一步加强,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会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燕舞,王晓,乔启成“。环境科学导论”教学理念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4(6)。
[3]丁文慈,胡劲召,陈文山。环境学概论的教学方法探讨[j].琼州学院学报,,18(1)。
课程教学环境篇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小学语文更是一门人文学科。小学语文对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灵和情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为此,作为一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通过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才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积极参加校本培训的同时,还注意学习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文章,努力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
一、树立堑新的教学观。
(一)、由课程的传递和执行者向课程的创造与开发者转变。
努力适应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主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使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由教学中的主角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充满幻想的世界,儿童有着他们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视角是与我们成人不同的。因此,每次设计教学,我总是真心地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创设氛围,为学生能够入情入境作好铺垫。努力在教学中做到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宽容的气氛,创设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真诚真心的'气氛,使教学成为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的过程。
(三)、由教学重结论向重过程与结论相结合转变。
[1][2][3]。
课程教学环境篇四
根据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从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阐述.使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keji年,卷(期):200930(12)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高专环境监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环境篇五
近年来,高师院校为了提高非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该课程在教材的选用、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已导致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处于两难境地,既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又影响了高师院校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普遍严峻的形势下,深刻分析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改革路径,对于提高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推进高师院校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针对性不强,忽视了专业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在专业性质、培养目标、就业需求等方面都和师范类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非师范专业就业指导课程要在把握好总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适当调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往往忽视这种差异性,往往沿袭师范生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材的选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和师范生并无区别,导致就业教育的雷同化。
(二)内容局限性强,缺少实践性。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来调整授课内容。再加上师范院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大多是针对师范生的,非师范生几乎无法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导致其实践能力的缺乏,并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职场经验。
当前,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都是非本专业的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和就业经验欠缺,讲课大多是照本宣科,不能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致使学生对就业岗位缺乏足够的了解,不清楚自己要做的职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一片茫然。
(四)教学形式单一。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参与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对课堂的互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仍是以讲授式为主,教师不能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导,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路径。
(一)建立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建立、健全针对非师范生的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考核和监督。其次,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聘请本专业的专家、校企共同编写就业指导教材,并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保证课时的合理分配。再次,大力加强针对非师范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逐步完善就业指导教学设施。最后,引入职业素质测评机制,建立、健全学生职业素质测评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首先,高校应着力加强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教学理论研究,转变教育思路,采取针对非师范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其次,教师应根据本专业就业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就业信息、案例、情景假设等,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最后,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确保教学实效。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首先,通过开展知识讲解、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堂游戏等活动,把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再次,积极开展针对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活动,如模拟招聘会、创新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就业技能。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就业实践,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锻炼。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指导能力。
首先,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本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其次,邀请能准确把握就业市场、政策,有丰富用人经验的本专业企业高管及技术人员开展讲座,并提供条件让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锻炼,丰富教师本专业的实践经验。最后,各院系建立本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课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提高就业指导教学水平。
(五)强化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与沟通,使学生摆正心态,认清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逐步降低就业期望值。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巩岩.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07).
[2]王延东.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0).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9期。
课程教学环境篇六
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在环境科学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目前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形式、实验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围绕优化整合现有实验资源,建立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验课程教学训练体系提出若干建议,以资借鉴。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环境类专业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我国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环境类专业,培养了大量环境类人才。高等教育阶段本科实验课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为其日后深入学习和工作打下了牢固基础。因此,本科实验教学能否取得应有效果,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如何建立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高校实验课程教学训练体系,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难题。
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结构,更能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1]。因此,实验课除了要注重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状况,导致师生降低对实验教学知识的主动接受程度和认知能力。二是教学模式陈旧。当前实验教学所需实验仪器由实验老师调试,所需试剂也是老师配置好后提供给学生使用,讲授课程时,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并进行相关演示,学生做实验时只是“照葫芦画瓢”。很少思考这个实验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做,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什么地方,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法,等等。三是实验室功能单一,造成资源闲置。实验室只进行实验教学,一些大型精密仪器由于价格昂贵,套件数较少,维护费用高,学生在上实验课的过程中很难长时间操作,导致仪器使用率低,国有资产出现大量闲置和浪费。
为解决实验课程体系松散、实验内容重复、实验数量开出率较低等诸多问题,要求重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删去无法完成的实验题目,合并重复的实验题目,按照现代教育规律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另外把实验课教学提高到与理论课同样的高度,单独设课,单独考核。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将实验教学大纲中的实验课按其内容性质和规律整合归类,推陈出新,有机整合实验题目,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考核是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实验考核是测量和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不仅可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考查学生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实验技能掌握程度和处理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实验考核是检查实验教学效果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实验考核可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操作”的一贯看法,发现和改进教学薄弱环节,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2]。
目前实验课程的考核主要有笔试、口试、操作等形式,操作考核又分指定和抽签确定实验试题两种方法。这些考核形式各有优劣,应因地制宜,灵活应用,一般由平时考察与期末考核组成。期末考核参照职业能力测试形式,即建立有一定题量的试题库,考核时随机抽取考题形成试题单,一份试题单上包括笔试、口试、操作等内容。考生按试题单上的试题要求进行解答、口述或操作,由监考员参考评分标准给出成绩。一般每位考生考试时间为15~20分钟,可分考场进行,每位考官同时考核2~3名考生。
实验课程教学一般由实验技术人员备好药品和仪器,理论课教师指导具体实验内容,学生按照既定题目完成实验过程即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由老师配好试剂,学生按照步骤机械做实验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实验准备阶段引入实验室,让学生从头到尾了解玻璃器皿的洗涤、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定、仪器的维护和校订,以及实验结束后废物的处理和实验室的整理等环节的工作,让其参与到实验课全过程中,接受系统的锻炼,有利于学生从事自主设计型实验及参与科研。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室资源利用最优化的最佳形式。把实验室开放作为实验教学的课外延伸,不但能增加学生接受实验训练的机会,而且能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参与科研活动提供训练平台。对于低年级学生,可将实验教学内容占用课时多,难度较低和需要反复训练的实验整理集中,作为实验室开放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将学生科研项目,教师科研课题,以及毕业论文实验等纳入实验室开放内容中,由指导教师启发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训练学生运用掌握的实验技能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关系[3]。
随着时代进步,实验课程教学在授课形式、内容、考核方法、教学效果及与之相应的实验室管理等环节出现一些问题。优化整合实验室现有各种资源,打造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科研平台,是解决上述实验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环境类实验课程考核改革是大势所趋,操作考核方式灵活有效,能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虽然实践过程中易出现抽取考核试题难度不相当、考官评分主观性不一致等问题,但这种实验考核方式仍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越来越多地采用,并逐步积累经验,日臻完善。
课程教学环境篇七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出现,为中医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课堂已不是学生知识唯一的来源,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且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了大量选修课和新兴学科课程,这也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带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临床课,也是主干课程。
它对于学生将来从事中医妇科的临床实践和动手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新型教学手段,根据中医妇科学的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多媒体教学,如何配合和利用临床见习和实习,增加技能训练,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中医妇科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
1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1重在基础把握知识点中医妇科学是临床课,学生都已经学过中医基础课,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把基础理论和中医妇科内容相联系,即注意相同点,同时又要注意中医妇科的知识点。
例如在讲女性生理特点时,先根据脏象学说的理论,从各脏腑生理功能特点着手,引出与女性生理关系密切的脏腑,详细叙述。
中医妇科学的每个知识点都是由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论治、文献摘要等要素构成。
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每个中心内容下有一系列的知识点,随着教学的深入,要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一个知识点,可以运用关键字词的详解,比较鉴别并配合一些实际病例,使课堂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容易掌握。
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知识点理解、掌握,甚至终生不忘。
例如在讲解月经的生理现象时,围绕《素问•上古天真论》[1]的“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从月经开始来潮,肾气盛讲起,分析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比如齿更发长、月经初潮、故有子、肾气平均、真牙生、长极、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比较形象具体的认识,便于掌握月经的生理现象。
另外在每次授课前都对前一节课的内容适当复习提问或小测验,这样既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把基础打扎实,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上课的进度和内容的深浅,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2注重总结前后归纳联系中医妇科学各论部分的特点就是病证多,分型类似、雷同,学生容易混淆,掌握起来困难。
因此,总结归纳很重要。
在讲解过程中先将月经特征和全身症状分开;讲全身症状则由证推症,逐渐把各种症状分析出来,合并于相应证型中,使学生既理解了独立的症状,又逐渐培养了辩证思维的能力,为临床分析病证打下了基础。
另外还可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一般先是给学生做一些示范,启发学生学会前后贯通,横向思维,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以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终生受益。
1.3病案讨论活化思维在中医妇科学各论部分的学习中,笔者增加了病案练习,并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堂讨论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通过讨论,学生的基础知识、考虑问题的全面性、看问题的角度和审题的正确程度都在课堂上反映出来。
课堂讨论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临床基础并充分设计好每一堂课。
1.4临床带教注重实效。
中医妇科学临床中许多内容与中医各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密切相关。
所以不能只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临床运用和操作。
为此,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学生见习,在带教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动手。
通过带教,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切脉时布指不规范;望舌时患者舌体过于紧张;问诊时条理不清,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等,当发现问题后,教师及时给予提示或纠正,这样既弥补了理论教学的缺陷,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为今后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2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环境篇八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泰安十中把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到学校德育教学计划之中。贯彻“天人合一”、资源有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获得环保的基本知识和观点,懂得最基本的环境理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环保的内在动机。懂得家庭和自己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不断提高环保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展环保绿色教育,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学生时时刻刻接受保护环境的教育,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环境有一个基本的整体的.认识。并通过他们对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宣传进而使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共识。
泰安十中八年级七个班,400多个学生,对现实中的环境污染有所认识。可以利用身边的环境现象作为环境教育的好教材。
预计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使环境教育深入开展,具体计划如下:
1、每周一节环境教育知识课,以期把环境教育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2、定期举办环境教育宣传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在校园内张贴宣传画与科普知识信息;在学校宣传栏制作环境教育专题板报等。
3、学校将继续利用班会课、思品课、校会、广播等途径,广泛开展宣传预防环境教育知识;广泛征订适合学生阅读的环境教育系列丛书用各类宣传教育报刊、杂志用各种宣传资料,包括各种宣传挂画、教育挂图和环境教育科普vcd等,并举办校内相关的图片、诗歌、征文、环境教育知识竞赛,以期增强学生环境教育的意识。
4、组织学生进行“读一本环境教育书籍,看一场环境教育专题片,听一场环境教育专题报告,写一篇环境教育感想的文章”的活动,为提高广大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使校园内形成一个人人讲环境、人人爱环境、人人搞环境的良好氛围。
5、为丰富学校环境教育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平台,学校将联系并组织学生观看展览。
6、请环保专家讲学。
7、注重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相协作的教育合力,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教育。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以及环境教育教育的必要性。
2、我国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与人口问题。
3、调查:本地主要的环境污染与对策。
4、环境保护法宣传一。
5、环境保护法宣传二。
6、青少年中学生应该怎么参与全人类的环境保护行动。
7、观看环境教育有关纪录片或者教育片。
8、(考核))(班会主题)环境保护我行动。
课程教学环境篇九
体育教学组织通常是指围绕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多样化措施,包括体育课堂队形队列、课堂常规、分组教学以及体育器材、设施的选择与运用等。4.1创新体育课堂常规。首先,教师要注意提升教学素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审视教学课堂以及学生的课堂行为,建立课堂与课后的反馈机制,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与体育精神。其次,教学设计要突出弹性化特征,将教学设计的过程看成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学内容不应死板,要做到为教学资源选择、教学时间变更、教学内容更新等留有余地。最后还要对学生常规要求给予一定的尊重,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差异化特征,树立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基于这些前提,教师才可以制定出较为完善、公平、合理的课堂常规来维护课堂秩序以及保护学生权益。但应尽量做到与学生协商制定,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课堂常规的认同感与服从意识。4.2队形队列的课堂设计。首先队形队列的训练有助于学生互相交流,体育教学也是体现交流互动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方式下的纵向线式的队列队形。其次训练队形队列应该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训练队形队列时,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着重训练学生的队列意识以及团体意识,而不应强行依靠训练队形队列来严格控制学生的自由行动甚至是一些违纪行为。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教学精神,满足学生被认同与被信任的需求,尽可能由小组成员来自行整理队列。最后,训练队列队形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多运用手势、眼神、表情、语言传达给学生有效信息与期望,使学生能及时将所想所感反馈给教师,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4.3分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可以采取教学编班的方式。也就是指通过对行政班建制的方式来进行编班,这样的教学行政班建制的形式更为方便,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以及学生的课堂行为,同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其次,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无论班级多少人,分组教学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是被运用得最为频繁的一种形式。一般分组形式主要包括:同质分组、随机分组、友伴型分组、异质分组等。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特点,创新出新型的分组形式,比如合作型分组教学、探究性分组教学等。
5结束语。
实践表明,体育新课标的颁布,使得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将增强学生体魄、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作为新教学理念,广大的体育教师也逐渐投入更多的热情在体育教学改革上,与此同时,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工具、课堂氛围等都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换言之,体育新课标的改革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作者:张艳红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齐玉松.新时期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研究[j].电子制作,2014(3):19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
1、了解西部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知道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和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2、了解西部丰富的资源,掌握主要的资源的分布地区。
3、培养热爱西部,关心西部意识。
1、教学重点:西部地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2、教学难点:西部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对于发展经济的利与弊。
多媒体课件
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1、新课导入:
展示西部地区石林、盐湖、沙漠的图片。今天我们走进一片神秘而富饶的土地,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
展示西部地区行政区划图
学生活动:找出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
总结: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区,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新藏青陕内蒙古,云贵桂宁甘渝蜀。
2、展示我国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
学生活动:
(1)找出西部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2)找出西部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和干湿地区等。
(3)讨论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讲述:西部地区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这些为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板书:
1、位置和组成
2、复杂的自然环境
展示西部地区主要自然资源占全国的比重图。
讲述: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是也有有利的方面,就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如矿产资源,水能等都远远多于东部地区,这成为发展经济的一个增长点。
学生活动:
(1)回忆长江、黄河的水能,讨论我国水能的分布地区。
(2)根据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图,填写67页表格。
总结:西部地区水能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川、渝、云、贵、藏等地,就河流来说,主要集中于长江,雅鲁藏布江和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如钾盐几乎全部在西部地区。
板书:
1、水能
2、矿产
转折:西部地区不但常规能源丰富,新能源也很多,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西藏地区的太阳能和地热,西北地区的风能,都在积极开发。
学生活动:阅读68页材料,了解西部地区新能源的分布。
板书: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西部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知道了其自然环境对于发展经济既有有利的方法,也有不利方面,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尽量地趋利避害。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一
2.1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导。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因此教师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制订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与差异性特征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服务。及时转化师生角色,建立翻转课堂与体验式教学的新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能轻松掌握运动技能以及防范措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强壮体魄,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2.2设计理念突出整体性。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不再是单纯、机械地传授一些基本的体育运动技巧,而是更着眼于教学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局关系上。它要求教师要运用教学技巧与教学工具,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与喜爱的课堂模式,除了学习到基本的技能本领外,还能锻炼学生的毅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他们树立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与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这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大亮点,它的聚焦点不在拘泥于传授知识与技能,有效的、多样的、创新的、以人为本的新体育教学设计应该能够体现在更多面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生命课堂”。2.3设计方法更系统化。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教学资源全面与系统的分析的前提下的。体育教学资源纷繁复杂,需要教师具备整合优化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要求,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中,从而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2.4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新课标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与学生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系统化地设计出课堂教学模式与内容,而教学过程却是不固定的,它会随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出教师的创作灵感,从而形成一堂堂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二
课程环境是指教室、学习材料、教具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构成的学习和教学的外部条件。一个良好的课程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提升。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课程环境的打造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下面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提供舒适的学习空间。
一个适宜学习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心情放松,更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首先,我会确保教室有足够的空气流通,避免积压的空气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我会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座位和学习材料,注意调整教室的温度,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保持舒适的状态。此外,我也会定期清洁教室,保持整洁有序的环境。
第三段: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程环境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交往中,我会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会给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会耐心引导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家彼此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氛围也会更有助于课堂教学。
第四段: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相互学习和借鉴。当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时,我会鼓励他们提问并给予回答,让学生们知道“没有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我还会促使学生们团结互助,激发学习的热情。为了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我会鼓励学生们多参与学科相关的活动,如参加比赛、举办学习小组等,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第五段: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
在课程环境的打造中,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用合适的教材和教具,并结合创意和趣味性,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方面,我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总结:
通过课程环境的打造,学生可以感受到舒适、和谐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习的提高和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课程环境,探索适合自己的优化方式,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只有不断优化和改进,才能真正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课程环境。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三
环境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许多方面的话题,如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环境破坏和污染。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工业的增长,我们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学习环境课程对于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
环境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向我们传授知识,更是要引导我们思考和行动。我们需要明确的认识到,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稳定性对人类的生存、健康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环境课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到我们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依赖,以及我们自身和社会的责任。
第三段:探讨学习环境课程的好处。
学习环境课程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我们可以了解到环境方面的知识和概念,了解各种污染和破坏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其次,我们可以学会保护环境的做法,例如减少废弃物、间断性的用电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以保护我们的星球。第三,学习环境课程可以培养我们的感性体验和创造力,使我们更好地思考环境问题,并展现我们与众不同的想法。
我觉得学习环境课程很有收获。通过这门课程,我更好地了解了环境问题,并了解到自己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现在,我更加认识到每个人对环境的重要性,更好地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同时,我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通过电能管理器来减少家庭用电量。这让我对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更有信心。
第五段:总结环境课程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环境课程是一门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环境课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我们与环境的关系,并为保护我们的星球作出更好的贡献。我们要认识到,现在必须行动去改变我们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不仅要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也要主动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一起寻找全球环境的出路。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四
课程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创造一个良好的课程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成就至关重要。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课程环境打造的心得体会,它们使我更加注重课堂氛围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段: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是学习的温床,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打造一个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我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和帮助,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其次,我倡导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努力,我发现学生们更加从容和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效果的提升。
第三段: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注重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为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课堂中,我开设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等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共同探讨问题和分享观点。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借鉴和帮助,提升整体学习效果。在多次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第四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持续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会通过引入有趣的案例、故事或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度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其次,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热爱选择课外阅读或进行小研究,这样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激励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也变得主动和自律。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我逐渐认识到课程环境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关于课程环境打造的心得体会。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造一个良好课程环境的重要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来持续改进课程环境,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结尾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相信通过持续改进课程环境,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的优秀人才。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五
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环境保护事业,我报名参加了一门名为环境评估的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环境评估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并汲取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中的案例分析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环境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了解到环境评估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包括环境问题识别、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控制等环节。通过不同案例的对比,我明白了不同的环境问题需要不同的评估方法和策略。这种实践案例分析的学习方式,使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环境评估的实践操作,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课程中的实地考察让我亲身感受到环境评估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在教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一个正在进行环境评估的工地。通过实地考察,我亲眼目睹了环境评估师在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和评估工作的过程,了解到了环境评估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操作技巧。这次实地考察不仅增强了我对环境评估的直观认识,还加深了我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次,课程中的小组项目让我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个小组项目,需要我们合作完成一份环境评估报告。通过这个项目,我意识到环境评估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团队合作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小组项目中,我们共同分工合作,相互交流讨论,各展所长,最终完成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报告。这个小组项目让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且从中学到了很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和方法。
最后,课程中的保护环境志愿者活动让我明白到环境保护需要付诸实际行动。在课程的最后,我们组织了一次保护环境的志愿者活动,清理了一个公园的垃圾,并开展了环境教育的宣传活动。通过参与这个活动,我亲力亲为地感受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给我带来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愿意主动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
综上所述,通过参加环境评估课程,我深刻认识到环境评估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项目和志愿者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并且明白了环境保护需要付诸实际行动。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将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为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六
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我局坚持工作、清洁两不误原则,利用_年2月19日、20日两天时间,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对边贸局大院、城区清洁责任区、挂钩联系村开展一次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集中清理垃圾、杂草、卫生死角、排水沟、物品乱堆乱放等,效果十分明显。现将此次整治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积极参与。
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此次环境整治活动,明确责任分工,指定两名局班子成员分别负责城区清洁责任区和挂钩联系村的环境卫生清洁工作,其他没有工作任务的局领导班子成员都积极参与。
二、组织机关工作人员,集中整治大院卫生。
2月19日上午8时30分,我局坚持清洁环境卫生不误业务工作原则,利用事务少、外来办事少的时间节点,组织机关全体人员,对局大院办公区、宿舍区、停车场、办公楼前院的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对大院区域内排水沟、卫生死角、杂草、烂草进行全面清理,为广大干部职工创造清洁整齐、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整改存在问题,规范建筑材料堆放。
对督查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以整改。分管领导、局办公室和物主对大院实地考察,为堆放在第一栋宿舍楼东边的建筑材料重新选定堆放地点,并责令物主在限期内将存放在局大院的建筑材料搬至新地点,堆放整齐,并负责清理积存的垃圾、枯枝、落叶。
四、积极参与城区清洁责任区卫生。
我局作为城区清洁责任区(按《关于印发〈东兴市“城乡清洁工程”责任分区方案〉的通知》划分的责任区)成员单位,积极主动联系责任单位,明确时间和责任要求。2月20日,组织机关干部职工,由局领导带队,参加城区清洁责任区环境卫生清洁。认真清理街道垃圾、杂草、夜市废弃物,集中整治街道卫生死角,有理有据整顿临街商铺货物乱堆乱放现象,积极动员商家经营规范、有序,向市民广泛宣传“美丽东兴.城乡清洁”活动的重要意义,提高市民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深入挂钩联系村,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
我局党员、中层干部、工作人员一行12人,在局领导的带领下,于2月20日下午,和市旅游局、市人防办、烟草局等包村单位一起,深入挂钩联系村-马路镇平丰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本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主要是清洁水源,对平丰村基围组河段的河岸垃圾、水上漂浮物进行清理。在村委干部、包村单位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共清理河岸垃圾、水上漂浮物大约1.5吨。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七
作为一门重要的环境保护课程,环境评估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有幸选修了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环境评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环境评估课程中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环境评估的概念和重要性在课程的早期阶段得到了深入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环境评估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评估特定发展项目的环境影响。它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涉及各种技术和方法,以确定项目对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环境评估在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通过提前评估环境影响,我们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关项目的信息,从而制定正确的决策。
其次,我学习了识别环境影响的方法和技巧。在环境评估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系列的工具和方法,用于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其中包括现场考察、数据收集、模型分析等。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和研究现场,收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以了解项目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这些技巧和方法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环境评估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课程中,我们经常要组成小组进行实践项目。通过与小组成员紧密合作,我们学会了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让我意识到环境评估需要多个专业的人才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此外,课程还注重培养我们的沟通能力,让我们学会如何准确地表达环境评估结果,使得其他人能够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后,环境评估课程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让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项目,我们得以亲身体验环境评估的整个过程,并将所学知识和技巧应用于实践中。这种实践经验不仅巩固了我们的理论基础,也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在实践项目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但通过团队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我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些实践机会,我真正地理解并领悟到了环境评估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复杂性。
总之,通过环境评估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环境评估的重要性和实践过程的复杂性。这门课程不仅加深了我的理论理解,也培养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希望我将来能够在环境评估领域发挥自己的专长,为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八
第一段:引入课程环境的重要性(150字)。
一个良好的课程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有利的课程环境下,学生可以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学习氛围。而一个无利的课程环境则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创建一个积极的课程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
第二段:提供个人经验(250字)。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课程环境的创建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室环境要整洁、安静、舒适。我经常花时间整理教室,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和创造的空间。其次,课堂氛围要轻松活泼。我常常利用激励性言辞和有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建立起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平等关系。最后,我还会定期进行班级活动,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
第三段:提倡学生互相支持(250字)。
除了教师的努力,学生之间的互相支持也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在我的班级里,我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支持。每个学期初,我会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定期举行小组合作任务。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增加了他们彼此间的友谊。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在班级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被尊重和接纳的感觉,建立起一个和谐团结的班级关系。
第四段:与家长合作(250字)。
除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家长的合作也是打造良好课程环境的重要因素。我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传达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我也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并提供适时的指导和支持。通过与家长的紧密合作,我们可以共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第五段:总结及对未来的展望(300字)。
一个良好的课程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程环境。我将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想法,更加关注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我也将与其他教师和家长合作,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我的课堂中实现自己的潜能。
总之,课程环境的打造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之间的互相支持和与家长的合作,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课程环境。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成长的基石,使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潜能和目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189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