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环境(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3:27:24
课程教学环境(模板17篇)
时间:2023-11-12 13:27:24     小编:薇儿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规划。总结要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语言简洁明了。希望大家可以从以下的总结范文中获得一些启发和灵感。

课程教学环境篇一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具象的、设计的以及结构等多样化的素面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任务。我国目前的素描教学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通过具象的描绘造型来实现传统在绘画素描上的造型;第二种就是通过观察和理解等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建筑以及其他设计领域的应用。

1、在素描的认识和区分上出现不明确的现象

从我国环境设计相关的教育来看,大部分的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设计素描的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具象的素描造型能力的不断提高来实现教学管理的渗透,借助造物和填充来实现素描方面的训练,最终导致了其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矛盾,这就使得课程的教学与专业性的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在传统的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中,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设计师的培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古语注重学生的形体能力和明暗关系以及质感上的物体塑造,这就使得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写实能力,并且能够准确的把握物体的明暗关系以及物体的基本形态。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创造能力、设计能力方面的薄弱以及长期的单一性、简单的组合联系使得学生缺乏空间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而画面逼真效果以及质感的过渡追求使得学生形成了僵化性的思想,而创新性思维也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2、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我国环境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设计素面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并且代替了传统的绘画素描,这就使得其从根本上没有克服传统的营销,在教学上也实现了传统的内容与模式的沿用,通过绘画性以及艺术性的教学来实现质感以及虚实方面的重视,画面效果的过渡追求使得其设计意识以及空间观念等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学目的、教学模式与环境设计专业出现特点和性质的不一致状态,这就使得学生出现思想僵化,生搬硬套的设计使得整个作品没有任何的灵气与创意。

1、从专业的定位以及专业的需求上来进行改革

环境设计专业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构造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丰富以及设计意识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这就需要通过学生对于结构性、空间性以及创意性的建设来实现任务的完善,这就需要将后续的专业课程的需求作为教学的目标,实现学生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力的综合体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对于空间的敏锐感受,也就是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学生敏锐度的提高;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不断提高结构认识能力,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来实现学生构图能力的不断提高,进而实现感悟力的不断提高;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重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来实现学生基础专业的不断提高,实现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2、通过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上的改革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空间探索的意识和空间的认知能力等的提高来实现动手创造能力的保证,这与其他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表现出非常强的针对性,这就需要通过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有效整合来实现设置的一致性,通过复杂的删除,采取更加简单的方式才能够实现学生课程兴趣的增强以及在专业归属感上的提高。通过实践性内容的加强来实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空间的构造,同时还需要利用单色速写以及水墨等的形式来实现空间的快速记忆,这就使得学生摆脱传统的空间和物体的限制,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对陌生环境和空间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针对课程的特点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通过不相关的素描外延的去除来是吸纳针对性的单元设置,一方面是结构方面的素描,通过对于学生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分析来实现学生结构变化、穿插规律以及衔接规律上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线条描绘方式,实现学生综合结构的把握;一方面是利用空间素描来实现学生描绘对象的要求,进而通过透视、结构以及表现上的认识来增加学生的理解,最终实现空间认识训练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空间创意的素描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实现学生思维的扩散与聚合,通过教学的导入以及结构、转换等联系来实现学生思维方式从传统的认知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创意构想的激发。

总而言之,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性教学中,需要通过针对性的素描以及专业性的素描来实现环境设计效率的不断提高,高校也需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培养的目标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只有通过专业的环境营造与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型人才。环境设计专业的改革实践需要更加专业是素描探索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能够创新出更加适合未来发展的教学思路,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专业型的新型人才。

课程教学环境篇二

1、了解西部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知道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和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2、了解西部丰富的资源,掌握主要的资源的分布地区。

3、培养热爱西部,关心西部意识。

1、教学重点:西部地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2、教学难点:西部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对于发展经济的利与弊。

多媒体课件

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1、新课导入:

展示西部地区石林、盐湖、沙漠的图片。今天我们走进一片神秘而富饶的土地,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

展示西部地区行政区划图

学生活动:找出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

总结: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区,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新藏青陕内蒙古,云贵桂宁甘渝蜀。

2、展示我国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

学生活动:

(1)找出西部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2)找出西部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和干湿地区等。

(3)讨论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讲述:西部地区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这些为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板书:

1、位置和组成

2、复杂的自然环境

展示西部地区主要自然资源占全国的比重图。

讲述: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是也有有利的方面,就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如矿产资源,水能等都远远多于东部地区,这成为发展经济的一个增长点。

学生活动:

(1)回忆长江、黄河的水能,讨论我国水能的分布地区。

(2)根据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图,填写67页表格。

总结:西部地区水能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川、渝、云、贵、藏等地,就河流来说,主要集中于长江,雅鲁藏布江和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如钾盐几乎全部在西部地区。

板书:

1、水能

2、矿产

转折:西部地区不但常规能源丰富,新能源也很多,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西藏地区的太阳能和地热,西北地区的风能,都在积极开发。

学生活动:阅读68页材料,了解西部地区新能源的分布。

板书: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西部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知道了其自然环境对于发展经济既有有利的方法,也有不利方面,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尽量地趋利避害。

课程教学环境篇三

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通常会开设“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两门课。主要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程、性质、成就、特点及其经验教训,探讨并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的文艺运动和文学思潮,研究并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不同流派与不同艺术风格较有影响的代表作家作品,总结其发展规律。通过教学,一是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等能力。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程因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师要争分夺秒赶进度等原因,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形成“满堂灌”、“填鸭式”的基本教学模式。此种模式在倡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新形势下已不能适应师范生教育的需要,亟须改变。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学情况,谈谈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以期对同类高校有所助益。

一、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就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应当明确为中学语文教育服务的目的。为了培养出具有相当文学感悟力与表达能力的新一代中学语文教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必须贴近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状况。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更新现有的教学观念。

首先,要重新确立“教”与“学”的关系。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较少互动,学生主要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忙于记笔记,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且容易觉得枯燥,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我们倡导“问题式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该课程正式讲授之前,先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列出20个左右的选题(如鲁迅的当下意义,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巴金与家族文学,老舍与京味小说,沈从文的乡下人文体等)要求学生去思考,同时开列一些与作家、作品、文艺运动等相关的书籍和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去阅读,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他们对作家作品认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一次的授课过程中,要有计划地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定1-2位同学阐释对某一话题的理解与认知。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将基本知识点(如作家的生平与创作概况等)交由学生自主整理,教师着重讲述重点与难点(如各个历史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思想论争的过程和特点、作家的创作风格、作品的主题意蕴等),而对于某些文艺思想论争的问题,或对某些作品的评价问题,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写成书面作业。此举一方面能让学生获得独立分析作品、评论作家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也在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知识点的讲授和问题的引导、归纳与总结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身份得以凸显,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加深,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次,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视文学史而轻视作品选的现象。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许多高师中文专业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或精读课程,而文学史的精华正是那些具有经典性的优秀作家作品,即那些既产生重要影响又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意简化对文学现象等的讲授,而加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坚持既不“因言废人”,也不“因人废言”的原则,对作家作品删繁就简严格筛选,将一批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重新定位,绝不盲从于所谓权威批评家的判断。最后,要重视文本解读。在多年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地感受到,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师范生必须狠抓实练的基本功。因此,在积极加强写作训练的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师范生是明天的教师,他们的语文素养直接关系到今后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对现代文阅读而言,文本细读是值得强调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只有循此路径进入作品,才能真正领略文学之美与窥探作家幽深的心灵。

二、关注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既丰富又活跃的学科,复杂的文学现象与多义的文学作品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稳固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应当努力追踪学科前沿动态,不断吸收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新经验,搞好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特点。具体做法主要有三。

首先,将课堂教学与个人的科研相结合。一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学术含金量的高低,学问家不见得是好教师,但优秀的高校教师大多是学问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并非是讲解高深理论的课程,它更需要的是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与阐释能力。因此,我们有意识地重读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故乡》、《生死场》、《倾城之恋》、《茶馆》等,并对之进行了新解。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新解并非是一味求新,而是从新的角度进入作品的一种尝试,试图发现作品长期被遮蔽的意义。比如《故乡》,长期以来多被人注意的是其“归乡——离乡”模式、知识分子视角以及对乡土文学的开创意义,但是叙述者本身的心灵世界却多半被忽略。“我”多年在外努力奔走的精神追求面临着芸芸大众的世俗评判,物质层面上的局促无法满足普通大众的期待,也有违自己的拳拳爱母之心。此外,回乡自然带有寻找儿时梦幻的潜意识,但是梦幻被无情地击碎,从此故乡再无可恋之事。然而,鲁迅的卓绝就在于破灭之后的再出发心理,即便无路可走依然要去一试的韧性坚持。对于“我”心灵世界的探寻使得分析更上一层。从教学效果来看,新颖的教学内容令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激发了他们对探究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写作小论文进行争鸣的意识。其次,关注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进行作品解读之外,我们也很注意投入到新热点的研究中去。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杂志的研究是新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借此可以发现影响文学创作的非文学因素。在我们看来,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期刊出版等现代传媒参与文学生产,这几年我们开展的研究主要围绕文学期刊、出版机构等现代传媒而进行,并奉献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新成果及时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虽身处小城却也能跟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步伐,不至于有井底之蛙之感。最后,开设“新世纪文学批评”新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个没有时间下限的课程,一直在生长发展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其“生长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尽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经典很多,但学生们往往更喜欢当下的一些新人新作。为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品味,我们特地开设“新世纪文学批评”新课程,为学生介绍、评述新世纪以来的文学现象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此,我们对一些新作如《秦腔》、《启蒙时代》、《兄弟》等进行了追踪评论,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批评样本。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程教学环境篇四

体育教学组织通常是指围绕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多样化措施,包括体育课堂队形队列、课堂常规、分组教学以及体育器材、设施的选择与运用等。4.1创新体育课堂常规。首先,教师要注意提升教学素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审视教学课堂以及学生的课堂行为,建立课堂与课后的反馈机制,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与体育精神。其次,教学设计要突出弹性化特征,将教学设计的过程看成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学内容不应死板,要做到为教学资源选择、教学时间变更、教学内容更新等留有余地。最后还要对学生常规要求给予一定的尊重,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差异化特征,树立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基于这些前提,教师才可以制定出较为完善、公平、合理的课堂常规来维护课堂秩序以及保护学生权益。但应尽量做到与学生协商制定,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课堂常规的认同感与服从意识。4.2队形队列的课堂设计。首先队形队列的训练有助于学生互相交流,体育教学也是体现交流互动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方式下的纵向线式的队列队形。其次训练队形队列应该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训练队形队列时,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着重训练学生的队列意识以及团体意识,而不应强行依靠训练队形队列来严格控制学生的自由行动甚至是一些违纪行为。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教学精神,满足学生被认同与被信任的需求,尽可能由小组成员来自行整理队列。最后,训练队列队形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多运用手势、眼神、表情、语言传达给学生有效信息与期望,使学生能及时将所想所感反馈给教师,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4.3分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可以采取教学编班的方式。也就是指通过对行政班建制的方式来进行编班,这样的教学行政班建制的形式更为方便,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以及学生的课堂行为,同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其次,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无论班级多少人,分组教学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是被运用得最为频繁的一种形式。一般分组形式主要包括:同质分组、随机分组、友伴型分组、异质分组等。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特点,创新出新型的分组形式,比如合作型分组教学、探究性分组教学等。

5结束语。

实践表明,体育新课标的颁布,使得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将增强学生体魄、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作为新教学理念,广大的体育教师也逐渐投入更多的热情在体育教学改革上,与此同时,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工具、课堂氛围等都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换言之,体育新课标的改革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作者:张艳红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齐玉松.新时期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研究[j].电子制作,2014(3):198.

课程教学环境篇五

根据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从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阐述.使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keji年,卷(期):200930(12)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高专环境监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环境篇六

摘要:针对当代环境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本文联系实际精选了该课程的重点内容,结合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更新知识,探讨了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以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a187):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与实践。

环境科学是一种多学科到跨学科的科学体系所组合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教育受到了各国高等教育的普遍重视,环境类专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环境科学导论》是高校环境科学和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环境专业本科生所接触到的首门专业性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理论铺垫和知识储备的作用,所承担的教学使命远远超出了介绍环境基础知识本身。然而,随着环境理论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专业人才培训的需要。因此,开展此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并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岗位。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环境类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是认识极其模糊;随着年级增长,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对就业前景不乐观,丧失奋斗目标等。《环境科学导论》作为面向环境专业开设的首门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性了解,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基础性知识,以及环境防治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打开探索环境保护领域的兴趣之门。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这门课程开设在第三或第四学期,而第一、第二学期则以基础课程为主,完全不开设环境专业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固然符合教学规律,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许多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对环境科学专业了解甚少,对专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目标、专业特点、前景及专业发展方向等感到困惑。因此,建议将《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便于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增加专业认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好地起到“引”和“导”的作用。此外,由于该课程属于导论性课程,讲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笼统,也不能过于复杂深入,避免重复后面课程的学习,这使得在学时安排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困惑,本人认为对此课程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的教学探索和改革非常有必要。

二、课程的内容。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种类很多,其中大部分汲取了国内外很多教材的优点。当前,各高等院校选用的参考教材中,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理论体系最为完整,知识体系脉络清晰,简明易懂。此书获得了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奖,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注重基础,突出重点。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广、内容多。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基础的理论和知识要进行详细讲解,从条件、建模入手,逐步推出结果。在内容的系统性上要比较完备,能涵盖如今环境科学领域的水体、大气、土壤等方面,并兼顾有害、放射和环评等小的方面;在结构上要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注重术语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等基础知识的阐述;在深度上要掌握适中,毕竟《环境科学导论》会起到一个“概”或“导”的作用,因此更应该注重把握难易的程度,注重打好专业基础。

由于授课学时所限,不可能全部内容面面俱到,而且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后续的专业课中会系统讲解,也不宜做过多介绍,因此要求教师进行详略选择,突出重点。例如:在大气环境部分,大气污染类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等是本章节重点;水体的环境部分,重点内容是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类型和常见的污染指标等相关专业术语,此外还包括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规律等;土壤部分中,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不同污染物在土壤体系中的化学行为是讲授的重点。

2.更新知识,关注热点。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保留传统经典的内容,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补充更新现有的教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授课时,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来阐述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些环保问题,同时给学生适当补充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指出一些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这样既可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趣味性和知识性,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引用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热点环境问题。比如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溴代阻燃剂、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等,还有新兴的环境功能材料、污染控制技术等,都可从最新的国外学术杂志或者国际标准上摘录相关内容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这些热点问题的引入,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引发他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为将来学习专业课程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探索性和协作性学习;在教学手段上,以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在授课模式上,采用互动式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教学方法的变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

1.重视案例教学。由于《环境科学导论》的理论性较强,如果单纯的讲述概念、原理,学生听起来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典型实证案例,是有效改进的方法之一。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主体角色,教师是策划者的角色,负责提出案例话题并且掌控具体实施结构,经过讨论和分析,达成一些共识,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性评价。在这一阶段,学生尚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案例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引导其通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运用哪些方法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为通过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平时注意素材的搜集和筛选,使所选案例生动、典型、真实,能带给学生以震撼,激发其进行思考。如在讲授“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时,可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诸如介绍古巴比伦文明、三北防护林和三江源保护工程;在讲解“空气污染指数”概念时,可以展示当日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指导学生计算api的指数,讨论自己家乡的污染水平和特征污染物,并与其他城市比较;又如对“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的讨论,可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的状况、特点及治理手段,促进学生理解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和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过程等。同时,还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国家近年来大力投资建设的大型化生态工程,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性文件,从而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整体情况,明确我国当前污染治理的目标。此外,可以利用案例与就业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增强其专业学习的信心和规划自身专业主攻发展的方向。

2.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科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这就要求它的教学过程必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环境责任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大气环境部分,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工厂的除尘装置,掌握四大类型除尘装置的构造原理、运行参数、设计规格等;水体环境部分,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指导他们了解各级净化装置和具体污染指标的测定方法;配合课程设置中的生态恢复内容,安排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及人工湿地,加深对资源环境知识的理解;此外,可以组织各类环保活动,比如成立环保社团、设环保论坛等形式。各种不同的实践形式,使学生丰富、巩固了专业知识,扩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其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以上教学环节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总结或调查报告。

3.引入双语教学。实行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环境科学导论》作为环境科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采用英汉双语教学对跟踪国际环境科学发展前沿,同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教材的选择、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对其改进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思路和意见。双语教学毕竟是新生事物,还有待于更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期获得更加丰富系统的经验理论。

四、结论。

环境科学是一门讲究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其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和完善。对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变革探究,有利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精神和学习热情,使其在环境保护的相关岗位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上好这门课,要求教师们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及对课程体系的总体把控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教学任务和优化教学的效果。当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会进一步加强,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会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燕舞,王晓,乔启成“。环境科学导论”教学理念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4(6)。

[3]丁文慈,胡劲召,陈文山。环境学概论的教学方法探讨[j].琼州学院学报,,18(1)。

课程教学环境篇七

摘要:随着“互联网+”创新理念的不断实践,我国更深层次地进入了互联网经济时代,以电子商务位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逐步完善,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是一种建立在网络虚拟形态下的经济活动,它的绝大多数沟通和操作都依赖计算机完成,两者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关系。本文中针对这一关系展开具体阐述,并探索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关系分析;发展趋势。

当前,电子商务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日常购物、娱乐、餐饮等消费,大到企业交易、金融项目、投资融资等服务,由于它具有便捷和实惠的优势,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经济形态,因此深受商家和消费者的欢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电子商务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即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概述。

1.1计算机技术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撑显而易见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早于电子商务,并且它的研发用意也并非专门为了电子商务应用,而是用以解决复杂的运算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软件技术、硬件技术等均得到了完善,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计算机产品的商业化格局是从系统软件的广泛推广展开的,但缺乏网络技术,每一个单机只是孤立的“工作站”,只有将大量计算机用网络连接起来才能够形成商业信息的流转,并进一步实现电子商务的模式开发;简单地说,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操作平台、利用网络实现商业信息交流的一种系统结构。

1.2电子商务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力量。

当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原有的计算机技术呈现出无法适应的工作状态,而鉴于电子商务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形成倒逼计算机技术进步的力量。例如,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办公需要,如信息输入、表格打印、网页浏览、邮件发送等,电子商务发展不仅要求网络的安全性,对计算机本身的图像处理能力、反应速度等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3融合与制约并存。

当前,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所呈现的融合形态十分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针对电子商务的需要配置相应计算机产品,如搭配作图软件、视频处理软件等。由于电子商务可以极大地减少企业运行成本,计算机技术的落后容易形成电子商务的发展瓶颈,相应的,当电子商务抛弃某一类计算机技术及产品,也必然造成市场淘汰现象,双方的制约关系也十分明显。整体上分析,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之间进行融合是一个大趋势,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技术自身的缺陷、不足造成的,包括研发团队和生产企业在内,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提升仅局限于硬件层面,而不是将其置于互联网环境去考虑,忽视了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无法有效地展开信息流转。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技术适应缺陷,一种新技术的适应需要较长的时间,无法快速构建企业、商户所需要的电子商务环境。

2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策略。

以下笔者以电子商务发展角度来阐述计算机技术的推动策略。

2.1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的规范建设。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最大的国家,其业务不仅在国内广泛开展,并且深刻影响着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但是,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方面并没有一定的标准,过度的依靠计算机技术导致规范性的丧失。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两类,其一是以淘宝、京东、国美在线等类型的电商平台,通过号召企业、组织和个人入驻的方式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这样一来企业标准也就形成了实际上的行业标准。其二是企业自主开发的电子商务平台,以销售自身主打产品、搭配周边市场产品为主,通常以大宗产品交易为主,如汽车、房地产等,在表现形式上更是五花八门。加快电子商务平台的规范建设要求,可以更好地反映出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并引导计算机技术更好地为电子商务服务。特别是在市场化领域,计算机技术提供的大屏幕轮播、在线监控等系统技术,可以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成长、正常运营提供支持。

2.2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安全保障。

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行为是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但资金流动却是实实在在的,随着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扩大,商家和消费者每天都要面临大量的经济来往,那么资金安全是一个硬性要求。确保电子商务平台安全的.核心条件是计算机技术,包括系统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安全等方面,整个交易过程中要避免账号、密码、交易内容等信息的泄露,否则会造成人民群众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例如,大量病毒木马可以在电脑产品上攻击支付系统、交易系统等,造成用户信息泄露、资金被窃取,而计算机技术是一道最有力、最重要的安全屏障。

2.3开拓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空间。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从有线形式向无线形式的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空间也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如传统电子商务网站的移动终端化改造,通过智能手机浏览、下单、支付,极大地简化了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流程。但无线网络与终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尤其在系统中产品的发布、交易等方面都需要后台管理,传统计算机平台仍是一个无法摆脱的工具。一方面,电子商务的业务开展是基于双向通信展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目前通信成本最低的一种形式,并且基于自身的综合性办公能力,可以大幅度缩短交易进行周期,结合实时动态来构建牢固的供应链。另一方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国内消费市场、渠道日益多元化,开拓电子商务空间是一个必然趋势。

3结束语。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对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业渠道多、成本低,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已经不存在过高的操作门槛,这给许多传统企业和商家带来了更多机会,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形成了全新的体验。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一视同仁,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带来滞后性。

参考:

[1]黄娟琴,邓小兵.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中外企业家,,(14):97.

[2]闫欣敏.关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技术与市场,,(09):310.

[3]秦靖伟.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商场现代化,,(25):63.

[4]马青山.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11):201.

课程教学环境篇八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泰安十中把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到学校德育教学计划之中。贯彻“天人合一”、资源有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获得环保的基本知识和观点,懂得最基本的环境理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环保的内在动机。懂得家庭和自己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不断提高环保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展环保绿色教育,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学生时时刻刻接受保护环境的教育,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对环境有一个基本的整体的.认识。并通过他们对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宣传进而使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共识。

泰安十中八年级七个班,400多个学生,对现实中的环境污染有所认识。可以利用身边的环境现象作为环境教育的好教材。

预计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使环境教育深入开展,具体计划如下:

1、每周一节环境教育知识课,以期把环境教育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2、定期举办环境教育宣传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在校园内张贴宣传画与科普知识信息;在学校宣传栏制作环境教育专题板报等。

3、学校将继续利用班会课、思品课、校会、广播等途径,广泛开展宣传预防环境教育知识;广泛征订适合学生阅读的环境教育系列丛书用各类宣传教育报刊、杂志用各种宣传资料,包括各种宣传挂画、教育挂图和环境教育科普vcd等,并举办校内相关的图片、诗歌、征文、环境教育知识竞赛,以期增强学生环境教育的意识。

4、组织学生进行“读一本环境教育书籍,看一场环境教育专题片,听一场环境教育专题报告,写一篇环境教育感想的文章”的活动,为提高广大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使校园内形成一个人人讲环境、人人爱环境、人人搞环境的良好氛围。

5、为丰富学校环境教育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平台,学校将联系并组织学生观看展览。

6、请环保专家讲学。

7、注重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相协作的教育合力,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教育。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以及环境教育教育的必要性。

2、我国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与人口问题。

3、调查:本地主要的环境污染与对策。

4、环境保护法宣传一。

5、环境保护法宣传二。

6、青少年中学生应该怎么参与全人类的环境保护行动。

7、观看环境教育有关纪录片或者教育片。

8、(考核))(班会主题)环境保护我行动。

课程教学环境篇九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体育教学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必须符合人体运动规律以及体育教学规律,课堂设计要丰富多彩,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年龄特征、身体素质特征等,合理科学地安排运动强度与密度,以更好地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规律以及防护措施,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教学设计。

自从我国推出了基础教育关于各门课程的新课标以后,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体育教学的新要求与新内容,并开始在全国各大学校逐步施行。但也不难发现,传统教学的一些陋习以及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依然存在,体育教学的反响与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体能素质与综合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关于体育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如何完善与创新教学设计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下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活动更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较为复杂的教学对象、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变的环境、多样化的体育器材设施等影响因素,要想在确定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设计出巧妙生动的优质体育教学课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都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但是就传统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往往将教学设计等同于教学备案,按照教学备案的固定格式与规范去设计,势必让体育课堂“黯然失色”,丧失活力与创新,教学活动也是“四平八稳”,追求教学目的与教学结果完全吻合。于是有着统一模板、固定教学方式的传统体育课设计就应运而生,还美其名曰:“目的明确、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殊不知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充满程序化、呆板化与机械化,完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学发展也是缓慢而闭塞的。正是由于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所以新课程的推广变得阻力重重。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

在艺术设计专业全部所学课程中,作品是活生生的、视觉化的东西,是容易让大众亲近和鉴赏的,设计师在创作他们作品时,其哲学、美学、设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思考凝结但隐藏在视觉形象中。但当设计实例归结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教材内容时,开始静态化、平面化、抽象化,特别是抽象化后,生动的、可感知的部分在离我们远去,吸引力也在离我们远去。如何在知识的掌握和课程的吸引力上找到平衡点,笔者进行了一些总结和尝试。

一、处理知识点与实例的关系。

一个知识点往往有证明它的经典实例。我们在讲授该知识点时,利用其经典实例,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始人在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大脑在发展,外在的世界成为意识认知的对象,认识对象、美的观念、设计意识等人类独有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缓慢地发展起来。石器形制的变化、陶器的色彩、纹样是清晰、直观的,我们进入到这些图片暗示出的原始世界中,设计起源的认识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其他的知识点,如农业社会的设计特点,也可以从农业文明的设计器具中得到实证。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它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也体现在抽象的设计理论中。但理论创新我认为要紧密结合设计实践,减少思辨所生成的理论。设计理论虽说是具体设计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但它一旦生成,就有其内在的运动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作为融众多设计实践的理论形态,其必然为艺术设计实践提供前提和基础,它为艺术设计人员在艺术设计道路上节省了大量的理论摸索时间,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视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重要作用,采用具体实例来阐释理论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

二、理论课的实践。

我要求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理论与实例。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诸如讲到现代设计和后现代设计时,除了课程上的理论和实例外,因为仅仅课堂上的理解是相当有限的。现代设计和后现代设计有众多的实践和争论,而且又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自然有莫大兴趣,而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当学生学习消化着自己搜集来的东西,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自然也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当然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而且把其他人的观点,特别是不同人对同一现象互相矛盾的观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信息搜集的结果是要形成自己的认识(可以不全面),这是理论课程实践的要求,这个过程的理论实践提高了同学的辨析和总结能力。

接下来可进行讨论课,把上面理论实践的知识延续与升华,这是理论课程实践的另一种方式。注意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运动,促进理论知识更好地用于实践。设计比赛和设计项目是检验设计理论具体实践的很好方式。理论的实践当然更多地体现于实践性强的设计课程中,我们很多老师是理论与实践课程双肩挑的。参与比赛或项目,我们首先在理论上进行思考和定位,然后再具体设计实作。最后形成的具体化的实体里面,仍然融合很多精神性的、理论化的东西。所以,设计比赛与项目应争取理论老师的加入,只有这样,才更助于这些设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

三、知识内化。

我们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能力作为评判该门课程效果的依据,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育指导方针下。知识的内化因此显得特别重要。“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传授,而应该提升至个体自我设计思想的生存,意即完成意义的建构。学生学的任何东西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构建、内化完成的,我们要将设计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设计意识的一部分。理论知识对于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它以无意识的方式流动出来,影响着设计者的认识和实践,但理论的建构却需要通过明确的意识活动。具体可以通过这两种途径:

1.注重对设计实物、设计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并与所学的理论相联系。

前面我们已经论证过,设计理论知识多来源于具体设计的总结与概括,因此思考并总结设计实物和设计现象就显得很重要。这里有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从具体的设计中去概括它的抽象形态,另一方面运用抽象的知识来解释和分析具体的设计。这个交互过程并不止于解释与说明,其往往能扩展为新的理论形态,并产生新的设计可能。

2.注重理论考试试题的设计。

考试当然是促进知识内化重要的途径,因此考题的设置显得很重要。设计理论课程的开设已有十数年时间,积累起了自己的题库,为学生掌握该门课程提供了保障。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有时是通过设计实践来完成的,有毕业学生与我交谈时说到,他在完成某项业务时,经常会想到老师曾经讲过的理论方面,这当然是对我们努力的认可。因此,理论考试试题设计可以不以抽象的问答为主,而换作学生已有的设计或可能的设计的内容组成的试题,只是回答时我们更强调它的具体理论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考试不仅更新颖一些,而且设计理论知识此时已经成为一个活的东西,而不是死的知识。

总之,设计理论课程的有其独特的特点,也具有具象、原生态、生动形象的个体案例集合的一面。它的这个特性,能使它从抽象的、形而上的方面转向生动有趣、富有活力的一面。在教学中,围绕着这些特点,我们的设计理论教学进行着两个方向的运动,一方面是生动的实例状态进入到抽象的理论形态,另一方面是从理论形态转向为具体的设计实践。它们最终汇聚于一点:理论内化为人设计意识的一部分。只有当设计理论成为设计者设计意识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实现了它的目标。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一

课程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创造一个良好的课程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成就至关重要。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课程环境打造的心得体会,它们使我更加注重课堂氛围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段: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是学习的温床,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打造一个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我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和帮助,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其次,我倡导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努力,我发现学生们更加从容和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效果的提升。

第三段: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注重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为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课堂中,我开设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等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共同探讨问题和分享观点。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借鉴和帮助,提升整体学习效果。在多次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第四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持续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会通过引入有趣的案例、故事或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度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其次,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热爱选择课外阅读或进行小研究,这样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激励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也变得主动和自律。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我逐渐认识到课程环境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关于课程环境打造的心得体会。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造一个良好课程环境的重要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来持续改进课程环境,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结尾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相信通过持续改进课程环境,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的优秀人才。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二

第一段:引入课程环境的重要性(150字)。

一个良好的课程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有利的课程环境下,学生可以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学习氛围。而一个无利的课程环境则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创建一个积极的课程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

第二段:提供个人经验(250字)。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课程环境的创建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室环境要整洁、安静、舒适。我经常花时间整理教室,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和创造的空间。其次,课堂氛围要轻松活泼。我常常利用激励性言辞和有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建立起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平等关系。最后,我还会定期进行班级活动,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

第三段:提倡学生互相支持(250字)。

除了教师的努力,学生之间的互相支持也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在我的班级里,我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支持。每个学期初,我会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定期举行小组合作任务。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增加了他们彼此间的友谊。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在班级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被尊重和接纳的感觉,建立起一个和谐团结的班级关系。

第四段:与家长合作(250字)。

除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家长的合作也是打造良好课程环境的重要因素。我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传达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我也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并提供适时的指导和支持。通过与家长的紧密合作,我们可以共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第五段:总结及对未来的展望(300字)。

一个良好的课程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程环境。我将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想法,更加关注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我也将与其他教师和家长合作,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我的课堂中实现自己的潜能。

总之,课程环境的打造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之间的互相支持和与家长的合作,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课程环境。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成长的基石,使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潜能和目标。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三

环境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许多方面的话题,如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环境破坏和污染。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工业的增长,我们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学习环境课程对于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

环境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向我们传授知识,更是要引导我们思考和行动。我们需要明确的认识到,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稳定性对人类的生存、健康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环境课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到我们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依赖,以及我们自身和社会的责任。

第三段:探讨学习环境课程的好处。

学习环境课程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我们可以了解到环境方面的知识和概念,了解各种污染和破坏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其次,我们可以学会保护环境的做法,例如减少废弃物、间断性的用电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以保护我们的星球。第三,学习环境课程可以培养我们的感性体验和创造力,使我们更好地思考环境问题,并展现我们与众不同的想法。

我觉得学习环境课程很有收获。通过这门课程,我更好地了解了环境问题,并了解到自己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现在,我更加认识到每个人对环境的重要性,更好地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同时,我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通过电能管理器来减少家庭用电量。这让我对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更有信心。

第五段:总结环境课程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环境课程是一门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环境课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我们与环境的关系,并为保护我们的星球作出更好的贡献。我们要认识到,现在必须行动去改变我们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不仅要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也要主动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一起寻找全球环境的出路。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四

环境美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教育我们如何关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以及我们如何通过一些小的行动来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当我们掌握了这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后,我们就能够带着这些信念和技能去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保护我们的地球和环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环境美化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课程教学内容。

在环境美化课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课堂上,老师向我们展示一些环境破坏的案例,探讨地球上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老师讲授环保的相关知识,如垃圾分类、能源节约、水资源保护等等。同时,老师还组织了一些实践活动,让我们亲身体验和实践。

第三段:我的体会。

通过学习环境美化课程,我深刻地认识到环保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事情。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物品等等。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如植树、清理环境等,为环保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环保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环境的美好。

第四段:目标和未来。

学习环境美化课程,让我认识到我们每个人要从日常生活慢慢做起,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我决心把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贯彻到我的生活中去,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为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也会把环保的思想传播给周围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第五段:结尾。

总的来说,学习环境美化课程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每个人对环境的责任,接下来,我会继续坚定地推进环保事业,积极参与到各类环保活动中,以实际行动为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五

作为现代社会中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环境评估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位热爱环保事业的大学生,我选择了参加环境评估课程。这门课程探讨了环境评估的各个方面,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技巧,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评估的核心概念和重要性。在这门课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也对环境评估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环境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学习环境评估的各个阶段,了解了如何识别和评估潜在的环境影响,以及如何制定控制措施来减少这些影响。我还学到了如何进行环境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如何评估环境影响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这些知识非常实用,使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此外,课程还培养了我们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写作技巧。我们学习了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如何撰写环境评估报告,并如何对评估结果进行解释和推广。我参与了一项小组项目,我们选择了一个真实的环境问题,并进行了全面的评估。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我学会了有效地沟通和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这项实践教给了我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让我对环境评估的实际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环境评估课程不仅仅传授了我们环境评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我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看法。通过学习环境评估的实际案例和应用,我开始深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环境评估课程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对我们价值观和观念的挑战。这让我认识到,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时刻关注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

环境评估课程的优点在于提供了实际案例和技能培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然而,这门课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短期的课程难以全面涵盖所有方面。其次,课程重点放在理论和实践技能上,对于环境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讨论较少。在未来的环境评估课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通过参加环境评估课程,我对环境评估的知识和技能有了全面的了解。课程不仅培养了我们的专业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和环境意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我也期待未来能够继续学习和探索环境评估领域的新知识和技术,为环境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言之,环境评估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专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这门课程,我们不仅学会了环境评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和环境伦理。希望未来的环境评估课程能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和社会责任感,并紧跟环境问题的发展,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六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问题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在大学时代,我选择了环境课程作为选修课,来深入学习环境领域的知识。在学习过后,我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获得了许多关于环保的知识和体验,下面是我的环境课程心得体会。

第一段:初始印象。

当我第一次听到课程名称时,我并没有想太多。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环境课程或许是人生中的一堂普通课程,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然而,当我开始认真听课的时候,我明白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这并不仅仅是因为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难题,更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问题负责,并为未来的人类留下生机和生命空间。

第二段: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课程中,我了解了环境污染、绿色工艺、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让我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近年来,全球各地的环境问题不断加剧,污染加重、气候变化、野生动物灭绝等,这些问题都超越了单个人能够解决的范畴,需要全球社会共同的努力和智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考虑到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减少垃圾和污染产生,将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加环保,以绿色、可持续的方式来回馈我们的地球家园。

此次环境课程的学习对我的影响相当深远。课程授课形式新颖且生动有趣,教师用轻松而实用的方式传授了许多知识。同时,作为学生,我们可以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此外,我们也收获了一些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如生态贸易、环境规划、环境修复等,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呈现实用价值。在环境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将指导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促发出对环境的实际行动和投入。

第四段:实践体验的收获。

让我们不仅学习环境知识,同时也认识到将环保思想贯彻于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环境课程中,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体验,如市区生态导游、生态学实验等,深刻的体验到生态环保和生产生活的实践方法。我们访问了一些有关的环境保护组织,如联合国生态保护组织等,确认了每个人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实践的体验让我们更深入、清晰地认识到环保问题的突出性,也更好地积累了环保相关的方法和技巧,为将来的做准备。

第五段:我的决心和行动。

总之,在环境课程的过程中,我不仅仅获得了许多知识,还增强了对环保的信心和决心。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需要社会的整体性努力来解决,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所能,走出一条贯彻环保思想的道路。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出实质性的改变,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更加舒适。这是一项即重要、又具体的任务,但同时,也是对自己和下一代人的责任。目前,我已经多次参与环保义工活动,采用各种环保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对环保的实践。在今后的人生中,我还将继续努力,为保护环境,增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气息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论:

在本次环境课程学习中,我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加意识到了环境污染的问题性。在今后的人生中,我将会继续贯彻环保概念,采用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来尽自己的可能减少污染和垃圾,同时也更好地践行了环保思想与行动。掌握环境保护知识,走出环保步伐是更好地贡献社会和国家的方法,也是实现每个人自我价值和满足心灵追求的方式。

课程教学环境篇十七

环境美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我们生活的社区和城市中,环境美化是每个人应该尽力去完成的任务。环境美化是一项需要长期耐心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贡献。最近,我参加了环境美化课程,对环境美化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段:体验。

在环境美化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环境保护和美化的知识。我们从小事开始做起,比如捡垃圾,清理杂草,种花种树等。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学到了更多有关环境美化的知识。我们了解了如何分别垃圾进行分类,了解了如何吸烟能源是环保行为等等。

第三段:学习收获。

通过参加环境美化课程,我意识到环保很重要,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我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垃圾分拣等。我也意识到了,环境美化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才能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我还发现,环境美化不仅可以净化大气、水质、土壤污染,还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

第四段:反思与感悟。

在课程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市民十分不文明,抛弃垃圾不分类,直接乱扔。这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影响了我们居住的环境质量,给社区不必要的麻烦和卫生问题。作为市民的我们应该担负起这种责任,积极参加各种环保活动,让我们社区更加美好。

第五段:结论。

总之,环境保护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必须得到始终如一的重视。为了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不仅仅是课程学习的事情,还需要自觉参与各种环保活动。环境美化课程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环境美化的工作,让我们对环境的保护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齐心协力,我们一定可以共创一个美丽家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2246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