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归纳所读书籍的主旨和要点,还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反思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写读后感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书中的对话和事件对自己的影响。读后感范文汇集了读者们对各类书籍的思考和表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一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这本书,通过案例以及解决方法,作者进行了深刻透彻的剖析,让我犹如身临其境,感受着案例中的孩子和作者之间的智慧的“较量”。
一个个所谓的“特殊”的孩子,他们到了兰海那里很快就不治自愈了。为什么?这些所谓的问题,说到底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缺乏正确的方法引导导致的。
兰海的教育观点值得我们反思。养育孩子是父母第二次成长的机会,虽然有时是被迫的。是的,为了孩子,做父母被迫学点养育孩子的'知识、方法不对吗?问题是很多家长没有觉醒,没有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责任重大。因此,如果家长想拥有养育孩子的方法,就必须读书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兰海说,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孩子如此,成年人亦如此。“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当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孩子接受的信息是我们小时候无法比拟的。以威胁、恐吓、欺骗的方式让孩子听话,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这会对孩子内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总是那么一两招,一旦不灵,就对孩子采取威胁、恐吓、欺骗的方式,让孩子服从,以致埋下隐患,造成孩子心理问题。
正所谓,“教育要有道,又要有术。”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光有“爱”,缺少爱的方法,只能是错爱。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二
感谢百草园读书会和雨荷妈妈推荐的这本书,阅读这本书受益匪浅。作为家长我们更希望能传承给孩子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创造未来。通过阅读让我学习到到和孩子有效的沟通真的是需要我们使用技巧的`。不能一味的以家长、大人的思维沟通和交流,而是尽量在平等互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和孩子沟通交流。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三
随着社会的变化,各种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现在的孩子已经与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接触地信息要更加多元化,孩子的思想也更独立,对于原来的说教管理已完成不能慎用于现在的小孩,我们在管教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来如何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感谢郭老师给了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学习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自己的改变来感染孩子更好的与孩子一同进步。
原来自己也够买了一些教育的书籍,但阅读后感觉理论知识能强,但却在运用上还是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遇见事情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与孩子沟通,心里想要心态放平但一旦与孩子沟通起来就变了,最后又变成命令,通过此书的学习,我感觉此本书非常实用,简单易懂还有一些漫画实际案例交于我们如何实用语言的技巧,比如说:我们过去认为孩子做作业总是要拖很久,而一旦有一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就完成了作业,我们则可以说:“看到吧,你完全可以跟那些优秀的学生一样快而效率。”这样一来,可以给孩子的进步和改变树立自信,哪怕是一丁点,但以后只要想起,他就有前进的力量和勇气。
还有就是这本书提到的赞赏孩子的方法。我们都知道赞赏的重要性,一个在家里时常得不到赞赏的孩子,怎么能到外面的世界中去寻找挑战,发挥自己的潜力,主动自信的表达自己。因为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还会影响到他的思想,常常得到的肯定的孩子比那些没有得到肯定的孩子,在外表上会显得更加开朗和乐观,情绪更显得外向化一些。但赞赏也是需要谨慎的,它是一把双刃剑。一味地肯定,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有可能会将他引入歧途。而如何学会赞赏孩子呢?本书中提到一个全新的概念,即描述性的赞赏。也就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只要描述自己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就可以来,因为这样可以代替简单而又机械的评价,诸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太好了!”等等,这些简短的评价,经不起时间的保鲜。而描述性的赞赏则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无论何时都见效。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一般我们都会评价:“呀,宝贝真乖。”,我们换一种描述性的赞赏就是这样说的:“我看到这里有很多的变化。东西都规整到了架子上,磁带也都被放到了盒子里,走进这间屋子,感觉很舒服。”再来看一个例子,我们会更赞同“描述性赞赏”的好处。比如,有一天,孩子把自己写的作文拿给你看,一般情况下,你若想鼓励孩子,你便会说:“你写得真好,真是不错。”如果孩子小点的话,他可能会受用,但孩子长大了,便没有什么激励的效力了,孩子可能在听到你简短的评价之后,心里面可能会想:“真是这么认为的吗?”尤其是你说完,便径直干自己活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想:家长只是在敷衍我。而如果我们用“描述性的赞赏”说:“你这这篇作文让我很感动,尤其最喜欢这句……”然后孩子此时在心里一定会很开心,因为我们表扬得很具体,即使没有说出一句“棒”字,但他已经在心里对自己说了,而且他还会不断地激励自己说:“我还会再写更棒的。”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日复一日对孩子的细微之处加以赞赏性的描述,孩子们也定在不断增加他们内心的力量,而且所有这些都会存储在他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够夺去。所有这些经历,都可有在今后受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给他安慰和鼓励,也都会成为他日后成功的基石。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四
今天看的是《我们的孩子》这本书,它是由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例证写出的一本畅销书,它展现了美国教育的`现状,以及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日益加大的阶级鸿沟。
虽然说的是美国的教育现状,但是从中可以窥见我国教育的模式和走向。他向我传达的第一个观点:穷人已经无法翻身。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读者》中,有一篇爆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农家子弟,通过辛苦奋斗18年,才取得和大都会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这是上世纪末一代人的真实写照,这篇文章在当年引发很多共鸣。
来自农村的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大学,只有通过这种方法,他们才能走出大山,开眼见世界。当时确实有这样的寒门子弟,通过刻苦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未来。
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以及教育区域的不同都给这些农村的孩子造成不可逾越的鸿沟。之所以说高考相对公平,只是因为高考给了这些学生一个希望,一个机会。他们得知,可以通过好的成绩得到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哪怕这种机会是城里的孩子所不屑的。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在地区限制下高考分数线有天差地别。北京、上海户口的学生在考清华、北大、交大、同济大学的时候分数线可能比湖北、山东、江苏的学生分数线要低得多得多。同样的考试小地方的孩子付出的努力要比大城市的孩子付出的辛苦也要多得多。
最近导演郑琼用六年时间,记录了三个孩子的《出·路》。这部纪录片从2009年的三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的生活轨迹,来说明中国目前青年的现状,记录了三个青年的梦想和当代中国现实的碰撞。来自甘肃贫困地区的马百娟、湖北咸宁的徐佳以及和北京富二代袁晗涵。
六年后,马百娟还是过着跟村里们的女孩同样的生活,嫁人、生子;徐佳经过复读,考上了大学,但是,毕业后却发现找工作不像他想的那么容易;而袁晗涵有家人的支持和鼓励,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顺。所有的人说,这就是他们一成不变的出路。
这也反映了作者说的第二个观点:思维方式限制了穷人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中国有句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美国有富人区,有穷人区,哪怕这只有一墙之隔,富人区的都是来自上流社会的,他们享受的是富人所能提供的所有的资源。他们见识广,眼界宽。而穷人从小就没有接触高新科技带给他们生活上的便利,他们自然也想象不出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中国和当年的美国一样。富人家庭精心栽培孩子,他们为了孩子,不惜买天价的,学区房。只是为了让孩子争取到好的教学资源,好的学习环境。
富人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了科学设计和发明创造,英语口语,也能和外国人无障碍交流。而农村孩子连电脑是什么都没见过,更不用提那些科学实验。英语朗读更是蹩脚。有很多乡下孩子再转入城市,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就像纪录片中马百娟的梦想就是考大学,一个月挣1000元,买她们那里不够吃的面……其实,她不知道的是,1000元还不够我们这个四线城市有的孩子一个月的零花钱。果然是贫穷限制了她的想象力。
富人的后代和穷乡僻壤的孩子自然是都不在一个起点,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家一出生就在罗马了。
作为家长,我们只能不断发展自己,提高收入,尽自己最大可能为孩子创造条件,不要相信那种所谓佛系的说法“孩子就要平平淡淡,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长大”。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五
帕特南教授出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那个时候,白领和蓝领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各个阶级之间融合度比较高,没有很明显的阶级分化,机会也相对平等。有钱人家的孩子如果不努力,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穷人家的孩子如果努力上进,就会实现阶级的跃迁。那个时候,在家族聚会中,你会看到教授和蓝领正在谈笑风生;商人和从事服务行业的人言笑晏晏。
后来,随着经济的衰退,阶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富裕人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于是他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都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普通人家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只能上一般的学校。孩子们从一出生,就被分在了不同的阶级里。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很努力,但他面临的难题要比富裕人家多太多:怎么申请大学,要读哪个专业,面试的时候要怎么做才比较得体。穷人家的孩子想要找到这许许多多问题的解决办法,需要多方打听、做出很多努力;而富人家的孩子,可能早就从父母亲戚那里得到了准确的指导。
好容易大学毕业了,穷人家的孩子又碰到了另外一个严峻的考验:找工作。富裕人家可能早就给孩子安排了不止一个好的实习机会,而穷人家的孩子却要从那些不怎么好的机会里面,去花时间甄别寻找相对来说不那么糟糕的那个。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不够努力和优秀,而是因为缺乏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前几年,有一篇文章很火,叫《寒门再难出贵子》。讲的是几个在同一银行实习的`大学同学,因为家庭背景不同,后来的职业生涯也有了很不一样的开篇。家里社会地位高的早已进入保险箱,内定为银行的正式员工;家里经商的早已看破实习规则,因此并不妄想留在银行,而是积极寻求和银行合作的商机;家里条件普通、甚至贫寒的孩子,没有在这次的实习中得到工作或者赚钱的机会。
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和阶级,确实影响深远。比如一个很有物理学研究天赋的孩子,如果他的父母人脉很广,那么他会得到很好的培养,甚至以后可能会成为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如果他的父母只是普通工薪阶级,那么寻找一个能在专业方面指导孩子的人都难,更别说后续的培养了。有时候,不是因为一般人家的孩子不够聪明,实在是父母拥有的资源太有限。即便他们倾尽所有,也不一定能提供给孩子所需要的帮助。
出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等级,必然会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眼界产生重要影响。很多事情背后隐藏的规则,富裕人家的孩子可能早就听父母说过,所以他会欣然接受着一切,也会知道怎么去顺应这些规则、有哪些地方可以利用这些规则;而普通家庭的父母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规则的存在,他们又拿什么去教导孩子呢?富裕人家的孩子可以早先接触到高科技的东西,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去家乡以外的地方开阔眼界,这些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所以,当富裕人家的孩子们讨论伦敦巴黎波士顿的时候,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有在一旁默默倾听和暗自羡慕的份。
随着财富和资源分配的倾斜,贫富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阶级分化也会越来越明显。之前,各个阶级之间隔得是一张网,现在,阶级之间隔的是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来自于不同家庭的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越来越小。
寒门再难出贵子,不一定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因为寒门享受的资源和机会,实在是太少了。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六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来看看美国版的故事。这书用全美各地五组孩子真实的故事描绘了这样一种阶级差异:
有计划地被生下来——出生起就住高档社区,邻居都是友好可信的高知——父亲赚钱,母亲全职在家陪读书、培养兴趣爱好——上好的初中高中,同学们刻苦努力,激烈竞争,父母参与学习、锻炼、社交等重要活动——申请上好大学,父母提供机会体验不同职业——大学毕业。
未婚或无计划地被生下来——出生起就住集贫穷、冷漠等为一体的社区,邻居都是朝不保夕的穷人——父亲坐牢或失踪,母亲无法或不想管,有些孩子还要照顾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学校也是脏乱差,大多数学生不是打架闹事就是无所事事——高中退学或毕业从事低收入工作。
家庭、父母、学校、社区各有其责任,但所有的原因分析起来都会回到或与“家庭”相关。如果出生在穷人的家庭,面临的就是人生路上种种机会不平等,而个人努力在改变命运上的作用正在迅速衰减。
除了高考,我们中国的孩子的机会不平等是哪种程度?希望在它成为下一个“无可挽回的生育率”问题之前,有更多的研究和政策出现。寒门难出贵子不只是寒门的悲哀,也关系所有孩子的机会公平,关系增长、民主、道德、稳定等等那些为人们所珍视的东西。
没有人可以置身之外,当有人在庆幸自己的孩子并非出生寒门的时候,有人正在给自己的孩子买一次非洲救济之旅以增加申请大学的资本。快读完的时候,突然想起前两年听到的“打破社区隔离”的提议,尽管它在各种抵制声音中迅速淹没,但如今才看出,它原本应该是一种机会再分配的尝试:没有贫富隔离,大家一起照看教育我们的孩子,像从前一样。
全书的论据以定性为主,同时引用了大量来自其他研究的结论,可以看出美国学者对这类问题的关心。以下是书中一些对为人父母来说有意义的论据:在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母亲中,约三分之一选择了做全职母亲。全美境内,4%的孩子主要由他们的祖父母抚养或照看……而这种隔代抚养的模式主要集中在下层社会。
我们绝对是中国特色隔代抚养,母亲的教育程度不同,孩子在认知能力的表现上也存在差异……上述差距早在孩子6岁时就已经存在;即便对儿童早期教育进行投资往往成本不费,但这种投资所产生的实际回报率大约为6%至10%,超过了股票市场的长期回报。
作者引自诺奖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的研究,可别让它成为无节制买买买的理由。不论学生自己的社会背景如何,最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成就的学校因素是学生群体的社会组成。仍是作者引自詹姆斯·赫克曼的研究,所以,孩子的同学,尤其是中学同学是谁,很重要,匮乏的人生通常也是低效的人生。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七
作为一个育龄四年半的新手妈妈,这几年也看了不少的育儿书,发现大部分育儿书籍都有一个好的共性,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当初成长中的缺憾,进而在自己的养育过程中,尽量去避免产生重复的缺憾,给孩子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
《我们的孩子》是拥有着45年临床经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佐佐木正美先生的全新力作,他将看见、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全然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作为重中之重来阐述。
全书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0—12岁是养育孩子的关键时期,教育就和建筑一样,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打地基阶段,孩童时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基本上全部在这个时期。童年时期孩子的成长将会影响将来一生的性格。
在我们曾经的孩童时代,最大的期望就是父母能够听见我们的想法,哪怕想法很幼稚很不成熟,但是大部分父母都很难放下身段,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更别说能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小时候的我们在父母那里总是不被理解的,大人们总是希望还能按照他们的想法和要求来成长。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长期的得不到理解和回应,长大后总是会暗暗想着,等我们养育子女的时候一定要改变。
者说要求孩子做到一些事情,这种时候父母和孩子其实不是一种平等的姿态。孩子的要求和述求不被听见和理解,似乎又在重复着我们当初成长的轨迹。佐佐木正美认为,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能够看见孩子行为,要能够听孩子行为背后内心的述求,最后才是改变。改变自己的姿态,改变自己的行为。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乖巧听话,但其实每个宝宝性格都不同,他们的成长轨迹也不同,但是相同的就是孩子的成长是有它自己的过程的,我们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维护孩子们的童心,给孩子们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们的童真尽可能的保持的长一些。这个阶段,能看见孩子们的行为,能听懂孩子内心的述求,能平等的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才是我们做父母所需要努力的地方。
第二部分:正念养育。
等孩子们跨过童年时期,进入青春成长期,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接触的更多,也是自身习惯和观点培养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更多的和这个社会接触,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这个时期,其实父母的陪伴反而退居二线,孩子们开始勇敢的探索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也会有着自己的优缺点。
父母们在旁边更多的应该是用引导孩子们树立一些正确的观点,放手让他们勇敢的去探索,孩子的优点我们需要用放大镜去看,而孩子的缺点我们要不动声色的去引导。
第三部分: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家庭,青春期养育。
我们现在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深远的,甚至会伴随一生。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的孩子,成年后性格会更稳定,更能温和的去爱这个世界。
作为父母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力给孩子完整的爱,而不是某一方缺席的爱,家庭的氛围和对彼此,对孩子的爱意才是孩子肆意成长的充足的养料。我很喜欢佐佐木正美老师在书里提出的一些观点,好像自己成长中的缺憾,我现在发现了并且很努力的去改正了,那么在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成长的缺憾也是一种弥补。
养育孩子并不仅仅是关心衣食住行,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内心的沟通,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满满的爱意,像呵护一朵花儿一样去呵护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也能滋养着自己的内心,这也是养育孩子的需求和意趣所在。
从现在开始,去认真的看见,倾听和改变,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八
读完第二章,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对于孩子而言,我们不仅仅是父母,更重要的还是朋友。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尊重孩子,互相尊重是互相合作的开始。互相合作的五个技巧1、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2、提示。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4、说出你的感受。5、写便条,写得生动易懂。看完后,我也试着去尝试用这些方法,改变自己,试着换一种方式和孩子相处。下面和大家分享几个例子。
每天早上喊起床是个特别麻烦的事,总像在捉迷藏。今天,我走到高泽旭的卧室说:“宝,闹铃响了。我先去洗脸刷牙,你起床,叠被子。我弄完以后,下一个是你。”十分钟后,我说:宝,轮到你了。我在餐桌旁等你一起吃饭。没想到,高泽旭竟然利利索索的从卧室出来洗脸、刷牙。不停的催促终于解脱了,好高兴。
高泽旭这段时间的字写得特别差,看到他的作业,我也很恼火。本想训斥他一顿,让他写字的速度再慢一些。转念一想还是尝试一下新的方法,我拿起作业本,认认真真的从头看了一遍,对他说:“这个“和”字写的还不错,左右比例匀称”他立马就凑过来说:“是吗,别的呢?还有那个?”我又从其中挑了几个相对工整的表扬一下,他立马神采飞扬的说:“你知道这几个为什么这么好吗?他们要写的比较慢一些。”我暗暗的很吃惊。接下来的第二天,第三天,作业本和试卷上的字明显比原来工整很多,写作业的速度也比原来慢了一些。
今天休息,我送高泽旭上学。我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之后,就在门口等他。随后我们俩一起出门,刚到门口,我惊讶的说:“书包呢?”他二话不说,自己迅速折回卧室拿起自己的书包,哈哈大笑。没有烦人的催促,提示性的话语同样可以达到目的,而且大家相处的还会更加和谐。
这几个是比较有效的例子,但很有很多时候,仍免不了大声训斥。有时下班回家自己比较累,就没有心情考虑他,往往大家的冲突就比较厉害。心情特别差的时候容易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通过读这本书,我发现进步不仅仅的是孩子,更应该是家长。改编陈旧的教育方式,才是转变孩子的最好方法。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九
首先,我要感谢郭老师和各位推荐此书的家长们,让我们有机会放下手机,放下“快餐式”的生活方式,有机会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将这本书慢慢研读,同时,也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些自己买了很久却一直未能读完的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总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木心先生的那首诗《从前慢》: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而父母这个称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终一生”的“职业”,曾几何时,我们都想让自己变成希望中的那个爸爸妈妈,但是走着走着,在面对许多突发情况时,往往却变成了孩子们乃至自己都很讨厌的样子,谢谢郭老师,谢谢各位组织读书的家长们,让我有机会能继续以一个好妈妈好朋友的身份继续陪伴孩子成长。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问了贾晔萱一个问题:你对妈妈有什么意见或者不满意,说出来我改正。悠悠仔细想了想,回答:妈妈,我觉得你很完美了,我对你没有意见,我很爱你。如果说在听到答案之前,心情是忐忑不安的话,听到答案之后,我更多的是汗颜,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容多了,而且远比想象的要爱我们多了。
尽管如此,我仔细拜读了文中的第二章,发现作为妈妈来说,我还是会不由自主的犯以下几种错误:
2.命令,比如:帮我扔个垃圾,帮我拿个碗,去帮我倒点水,并没有真正把孩子放在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而是不由自主的在以父母的身份去命令孩子做一些事情。
3.说教,比如:你怎么能不写完作业再看电视呢,今日事要今日毕,诸如此类很多。
回想与孩子生活日常,综合书上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我更倾向于把责备转化成描述或者提示,比如在对待孩子把衣服弄脏这件事情,我完全可以描述:“衣服上又多了几个小油点”,也可以尝试提示:“衣服油点太多,妈妈很难洗干净”。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我认为这两种更容易让她接受。在命令孩子之前,尽可能的把孩子放在一个与你对等的地位,比如帮我倒垃圾,可以转化成“请帮妈妈倒一下垃圾”或者“妈妈现在有点忙,拜托帮我把垃圾倒一下”,始终把孩子放在一个朋友的位置上,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把她看做自己的附属品。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说出,“妈妈,稍等,我现在有点事”,我完全可以像书上应对的一样“大概多长时间”,“一会吧?”“15分钟可以吗?”“可以!”或者,干脆拿个便条贴在她的右胳膊上,写上“15分钟之后,请帮妈妈倒下垃圾,谢谢”,想象那个场景,估计会很有趣^_^,而且孩子也会乐于帮忙的。
在说教这个问题上,我跟绝大部分妈妈一样,更多的表现是唠叨,有时候在说教的过程中自己都觉得自己唠叨的不可思议,有时候能把孩子唠叨得垂头丧气,而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自己也心灰意冷。
其实,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如果我在谈话中遇到唠叨的人,我也往往会在心里表现出些许不耐烦,甚至左耳朵进右耳多出的现象。因此,改变说教,减少唠叨,简明扼要的就事论事。要控制自己的洪荒之力,有效的说教一次就足够,绝不超过两遍。
很赞同书中所说(p88),孩子不是机器人,我们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听计从。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是找到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再受到伤害;是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一生很长,但实际陪伴孩子的时间短之又短,我们也要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尽可能的多去陪伴孩子,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十
最近连读了两本《读者》感触颇多,其中有一篇最令我深思的文章名叫《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出自某年的一位高考状元之手。文章讲述了她是怎么度过高三这一年的.。其中的一些细节令我记忆犹新:国庆节4天在家,每天7点起床,一直写作业到凌晨1点;数学遭遇瓶颈时,把自己关在房里2天没去学校;共用了83本语文习题,52本英语习题,65本数学习题,93本文科综合,以及把参考书前前后后看了七八遍。
看来只要有这个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在高考中,她以35分钟的速度写完作文,25分钟写完数学的填空和选择,还在英语考试中睡了15分钟。她成功成为状元。真的,没有等出来的美丽,只有拼出来的辉煌。一个追逐梦想的心是不会受伤的。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一
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就像是《天空的孩子》里面的流落到爬行界的人类孩子们一样,这些孩子们渐渐的已经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回到高技术文明,已经渐渐的适应了行星表面的生活,就像是我们现在地球上的生活一样,为生活奔波劳碌,洗衣做饭,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要踏上征程,飞出太阳系!
上一篇文章写于一月十三号,今天已经是三月六号了,整整五十多天,我是一个字也没有写。虽然曾多次起心动念要写点什么,可世事繁杂,劳心劳力,真可谓是驱驱行役,苒苒光阴,写作之心虽有余,而提笔之力不足。幸好读书这件事情没有落下太多,春节期间持续阅读了不少科幻和科学领域的作品,各种新奇的知识和念头涌入我的脑海,现在,我枯坐在电脑之前,呆呆着望着窗外的星光,听任大脑之中思潮翻涌,不知从何说起。
在过去的一年里,好像发生了很多大事,股市涨了又跌,楼市跌了又涨,期间伴随着很多欢笑与眼泪。但就我自己切身的感受来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我能知道股市楼市这些事情,毕竟只是通过每天早晨起来看到的朋友圈文章,并没有什么亲身的体验。
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有时会有一种无端的荒谬感。这种荒谬感仿佛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空间上说,我们已经知道整个宇宙浩瀚无垠,只我们银河系就有跨越几万光年,然而我们很多人只为了几百立方米空间的使用权就耗尽了自己的一生,据说东南沿海某个地方的房价已经高达十万,据说都要通过填海的方式来增加城市的面积,这让我想起了银河帝国的首都川陀。
从时间上说,整个人类世界仿佛是以缓慢的节奏在运转,我仿佛生活在两个历史性大事节点之间,是的,我说的大事更多的是人类踏上太空的脚步,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漫步的时候,我尚未出生;当下一个伟大的人类在火星漫步的时候,我可能已经死去,我知道只是在在我生命的这一年里面,什么都没有发生,而我们生命的进度条又往前走了几十分之一。
也许是科幻小说读的太多了,在我心中有一股执念,那就是,在有生之年我要踏上征程,我要有自己的星舰,我想飞出太阳系,穿梭在茫茫的太空里。我想让无边无际的黑暗把我包围。
在春节期间读了弗诺.文奇的界域三部曲,《深渊上的火》《天渊》《天空的孩子》(《afireuponthedeep》《adeepnessinthesky》《thechildrenofthesky》),这三本书给了我无尽的感动。弗诺文奇的书对于我这样的科幻迷来说,是和大刘的《三体》一个级别的作品,而更好的一点是每本书都厚达七八百页,保证了长时间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在整个春节期间,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在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那就是弗诺文奇笔下的银河。弗诺.文奇在界域三部曲中,对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做了界域的划分,分为爬行界、飞跃界和超限界。爬行界中,物质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很多智能化设备在这一区域也无法运行,飞跃界则没有这类限制。而超限界则是超级智能掌握的区域。弗诺文奇笔下构筑的波澜壮阔的场景,不亚于奇幻领域的王者《冰与火之歌》,然而文明的设定又遵从与硬科幻的统治。
想想作者笔下,光速限制已经被称为是爬行界,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要远远低于光速,记得在《看不见的世界》一书的序中作者写道,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低速度是一件非常反常的事情,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大多数速度都是光速,或者是接近光速。比如引力波的传播速度是光速,电磁波的速度是光速,基本粒子的速度也都是光速或者接近光速,宇宙膨胀的速度在遥远的地方也是光速或者接近光速,等等。然而在我们人类可以感知的生命这个世界,这个高于微观低于宏观的世界,我们不借助工具自己能够达到的速度是光速的万万分之一,即使辅助以机械设置,提升不过百倍,然而我们自己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自己是在爬行。如果真有超级智慧的存在,不知道该是如何的俯视我们。就像《天渊》中已经可以航行宇宙的人类俯视阿拉克尼星球的蜘蛛人一样。
我还有这么长的时间吗?
前几天在媒体上看到,霍金近日又爆出惊人言论,霍金认为,在未来的15-20年内,太阳将会进入休眠状态,而太阳的变化将会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毁灭性的影响。霍金的看法源自于一个英国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英国科学家瓦伦蒂娜扎尔科夫预测,太阳活动在第26个太阳活动周,也就是2030年会减弱至当前活动周峰值的40%,地球将很有可能进入小冰期。
当然,一方面来说,稍有科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太阳能量的辐射变化范围很小,这则新闻可能又是媒体对科学家发现的错误解读,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从科学界对于苏黎世黑子数的持续观测来看,不仅黑子的周期性变化是存在的,而且似乎确实存在着所谓的蒙德极小期,也就是太阳不活跃时期。我们对于恒星的了解,哪怕是对于太阳的了解,并不如我们自己以为的那么多。
我看到霍金的言论的时候,刚好在读《天渊》,书中设定,人类文明已经成为一个具备恒星际旅行能力的文明,人类的定居点分布在银河系的一片区域,活动范围达数百光年,在人类的活动范围之外有一个恒星,这个恒星具有周期性的明暗变化,被人类称为开关星,就像是由开关控制的灯一样。开关星距离人类世界的边缘大概五十光年的距离,然而人类从来没有对开关星的周期性变化做任何近距离观测,直到探测到从开关星发来的节拍式无线电信号。无线电信号是由开关星的行星阿拉克尼上的蜘蛛人发过来的。
开关星的行星是阿拉克尼,这是一个类似于地球的岩质行星,由于开关星的奇特性质,蜘蛛人的生命形态也很奇特。开关星的明暗周期是两百五十年(这里的年是阿拉克尼的公转周期),其中三十五年是光明,也就是开关星是点亮的状态,这个时候开关星表现为一个普通的g2型主序星,而后两百一十五年是黑暗,也就是熄灭的状态。熄灭状态下的开关星极不活跃,电磁辐射降低到接近褐矮星的水平,阿拉克尼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行星大气层所有气体会凝固成粉尘降落到行星的表面。
光明和黑暗的变化不是在瞬间完成,而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此蜘蛛人的生活也划分成多个时期,在深黑期,蜘蛛人会躲在它们称为渊薮的地下进行冬眠,在光明初期醒来,在光明中期开始地面生活,在渐暗期生儿育女,然后进入下一个暗黑期。蜘蛛人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的世界,因此它们的宗教也是以黑暗崇拜为主,它们的神位于深深的黑暗的地下,并且它们的'宗教断言,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不冬眠的情况下活过暗黑期。在故事的最后,蜘蛛人的科学家发现,它们的星球也有过去,开关星的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有这么长时间的熄灭,随着恒星熄灭时间的变长,其他的生命形态被毁灭,而能够适应的蜘蛛人成为了这颗行星的主宰。同时它们也发现,真正的无边无际的黑暗并不是位于地下,而是在它们的头上的天空之中,因此,这本书的名词是《adeepnessinthesky》。
那么我们人类呢?我们取代恐龙成为了地球的霸主,那是因为我们是最适应现在地球环境的动物。但是万事万物都会变化,我们的宇宙在加速膨胀,宇宙的熵在不停增加最后归于热寂,我们的恒星最终会熄灭,我们的地球的自转在变慢,地壳在漂移,磁场可能会消失。我们头上有无数颗小行星在虎视眈眈随时会砸下来,我们自己又制造出了上万颗核弹头,其中有一些还掌握在一个姓金的八零后手里。
或者这个问题更像是问我自己,我还有这么长的时间吗?
范·纽文,是《天渊》的主角,也是整个三部曲的关键人物。范出生在堪培拉星球,是一个小国家的王子,范所在这个世界的文明已经失落,整个星球的文明程度就像是中世纪的欧洲,这是一个剑和宗教的世界,也充满了宫廷政变、诡计和阴谋。然而,青河文明的三艘飞船的到来改变了一切,范作为人质,踏上了其中一艘飞船回城的漫长征途。在其他船员冬眠的时候,范在贪婪的学习和改变着自己,最终,他成为了青河文明的一员。
在《天渊》这本书,作者有一个深思熟虑之后的设定,没有星舰文明的帮助,所有的建立在行星上的文明都无法避免衰落;同样,没有行星文明的帮助,所有建立在星舰上的文明不可能重新发明所有的技术,从而重建文明。对于范来说,他要建立一个贸易文明来拯救人类文明衰落的危险,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危险是什么呢?是在我们尚未建立星舰文明的时候,我们的行星文明已经衰落。
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就像是《天空的孩子》里面的流落到爬行界的人类孩子们一样,这些孩子们渐渐的已经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回到高技术文明,已经渐渐的适应了行星表面的生活,就像是我们现在地球上的生活一样,为生活奔波劳碌,洗衣做饭,柴米油盐酱醋茶。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曾经跨越整个宇宙,然而我们自己却一生都停留在这颗小小的行星的引力井里,只是在偶然的时候,会抬头望一望星空。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二
人物介绍:有点胆小的双胞胎哥哥马一左,胆大包天的双胞胎弟弟马一右,认为自己漂亮的像公主的蓝心淼表姐声音小小个子小小的米小小做梦也想当班长的苏秘喜欢模仿余多多的沙莉莉总是笑嘻嘻的可爱男生童铁弟总是欺负一年级小孩儿的胡子原喜欢凑热闹的好好先生马先生超级爱逛街的马太太最漂亮的小乔老师好词:话音刚落、拾金不昧、念念不完、自告奋勇、一模一样、有眼无珠、眉飞色舞、无影无踪、好句:
1、欢快的音乐恰如其分地响了起来,《绝佳拍档之教室里有个多嘴的人》读后感。
2、有一枚漂亮胸针,挂着珍珠。
主要内容:
3、马一左请客:因米小小帮马一左太多了,所以马一左要请米小小吃雪糕,读后感《绝佳拍档之教室里有个多嘴的人》读后感》。
4、蓝心淼表姐驾到:小香姨妈要去探亲,所以要把女儿放在马一左家……。
5、公主的小矮人:表姐喜欢玩白雪公主的游戏,要双胞胎扮演小矮人……。
6、马一右的'签名:马一右想当明星,白送橘子给同学……。
7、评选优秀班级:因马一右和米小小吵架,评选优秀班级泡汤……。
8、临时班长:江渺得了病,小乔老师让苏秘来当班长……。
9、教室里有个多嘴的人:这个人就是苏秘!
10、白雪公主变成紫雪公主:白雪公主有七个小矮人,紫雪公主有二十一个小矮人……。
11、交换作业:马一左和马一右交换作业……。
12、小乔老师的小帮手:马一右想做事小乔老师让马一右……。
13、贪吃的小姑姑:这几天米小小有点烦,因为她家来了个贪吃的小姑姑!
14、青蛙王子很郁闷:学校要演一部童话……。
15、小乔老师有点胖:原来小乔老师要生宝宝了……。
16、小宝宝的名字:知道小乔老师生宝宝,全班讨论小宝宝的名字……。
17、失踪的值日生:这个值日生是马一右!
18、还不能再见:蓝心淼表姐还不能走……。
感受:从晓娜姐姐写的绝佳拍档1到绝佳拍档5,部部都是好看的,我从晓娜姐姐的绝佳拍档5里看到她还要写绝佳拍档6!我真期待。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三
这是一篇回忆高考的文章。它不像普通的这种题材的文章那样歇斯底里,而是透着一股向上的张力,朝气蓬勃,应该会令那些参加过高考的同学会心一笑。
文中描写了作者高三整整一年的心路历程。它的开头朴素地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梦想:“我知道,一切都会有的。我会拥有大考小考的失败,但永远不会放弃努力与希望。环境只能影响我,不能决定我的未来。决定未来的只有我自己。踏踏实实做好手边的事,努力让梦想变成现实。”这是作者写的话,也是一个在县城中学里,只能依靠高考而一步登天的高三学生的话。
文章的中间部分以平实的语调叙述了一个高考生的备战生活:“每天早晨7点起床,一直做作业到凌晨1点;睡眼朦胧地逼着自己背历史,背到连书都想扔出窗外;中午吃饭,嘴里塞满了饭的同时还在想着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慢跑时,不住地边跑边背古文;晚上做一大堆数学题,旁边还放着一杯浓郁的咖啡。”然而,作者并不怨天尤人,她默默地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些事。她说,她只是一个寻常的高三生罢了。
苦,永远不会白吃,她最终并没有考到一开始就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却以“状元”的身份进入了北大,那个被全国人民誉为学业殿堂的地方。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只是似乎还夹杂着作者对那些过往的感谢。
我们也是中国的学生,所以不可避免地要经历那一道道沟壑。我们不能改变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无力反抗这种依旧类似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延续。所以我们只能接受,只能让自己不留下遗憾,为未来的辉煌奠定坚实的铺路石。
虽然这个作者并不出名,但我喜欢她,因为她背水一战而不绝望,因为她在千帆过尽后,还是会回头看看那些最初的梦想。
梦想,是一个多么高尚的名词,她几乎夹杂着所有人对于生活与精神物质的渴望。纵然她的光芒会格外刺目,却不妨碍古今中外各个仁人志士的紧紧追逐。就像远古时期的夸父,那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不断跟随的啊?即使渴死在旸谷之上,我们却依旧能够分辨出那种热情如火的神采飞扬,那种坚毅顽强的精神品质。
梦想的风筝,只有依靠坚韧的外壳与超乎寻人的自制力,才能放飞到天空的最高处,与蔚蓝相竞同晖。
最初的梦想,怎可放弃?是它们在难关前支撑着我们。是它们在诱惑前筑起了一道道“柏林墙”。是它们在骄傲时激醒了我们。是它们在彷徨时指出了一条明路。梦想如夏花般绚烂,喷薄出金色的光辉,散发出一股灵魂的幽香,吸引着我们向它奔去。
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所以梦想,我要谢谢你,无论经历了如何沧海桑田的变化,永远在这条路上等着我们这些偶尔迷路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十四
读了《绝佳拍档之我们都是好孩子》,我有许多感想,但令我最难记忘的是其中的一个小节----可怕的结果。
这一小节主要是讲了马一左和马一右读书的那所学校门口,有一个小摊位是炸肉串的,因为那里总能飘出来一阵又一阵让人口水直流的香气---所以每当马一左和马一右走到小推车边时,就会刺激他们的味觉,让他们俩忍不住想去吃掉它们。但是每天学校的广播里总是反复在说:"油炸食品的危害,在高温下容易产生亚硝酸盐类物质,吃下去会导致肥胖,引发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甚至可能致癌!"纵使知道这么多的害处,最后他们也没能抵挡油炸食品的诱惑,还是美美的吃了几串,但是在他们偷溜回学校时还是没能逃脱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校主任,在一通狠狠批评教育,苦口婆心的开导之后,一左和一右,认识到了自已的错误,保证再也不吃垃圾食品了。
看完这一章节,我想到了我的'同学们,想到了每每放学时出现在校周围的各类充满诱惑的形形色色的"美食",他们刺激着我们的味蕾,考验着我们的嗅觉,诱惑着我们的视线,在这里我呼吁大家,不要图一时口感之快而危害了自已的健康,要禁得起所谓美食的诱惑,远离垃圾食品,真正的美食是每天放学回家,妈妈的饭桌上看似平淡却真真实实是长身体的健康美味,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抵制垃圾食品,从今天做起!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五
我们都是好孩子,异想天开的孩子,相信爱可以永远啊!
每个人,都曾经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候的我们天真而单纯,我们相信一切,相信自己可以掌握一切,相信所有的幸福是可以任我们拥抱的;我们相信永远,相信永恒,相信我们可以一直一直都很快乐。那时候,我们总是那么轻易地许下诺言并且深信不疑。我们轻易地认为我们眼前的人,就是会跟我们一辈子手牵手走下去的人。
那时候,空气里有幸福的味道。多少个风起的午后,我们在楼顶张开双臂,想象飞翔的快乐;多少个飘雨的日子,我们在雨中游荡,像两个快乐的精灵。多少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漫步在校园里,连影子都在雀跃。走在林荫道上,我们透过树叶仰望天空;回看走过的路,我们幻想若干年后,我们带着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地走在这条林荫道上,寻找逝去的青春。
那时候,我们有许多异想天开;那时候,我们有着孩子气的狡黠;那时候我们勇敢无畏,最大的压力也不过是考试。那时候,我们曾坚信不疑:只要握着彼此的手,我们什么都不怕。
我们都是好孩子最最善良的孩子怀念着伤害我们的。
十年之后,再走在那些熟悉的道路上,景物依旧,却物是人非。那个曾一起走过的人已随着岁月的风飘然而去。独自走在曾一起走过的道路上,拾捡着青春的痕迹,怀念有些伤感。过去种种,犹如昨日之事记忆犹新;可是,这中间却隔了十年的人事变迁。
“我们都是好孩子。”你说。是的,我们都是好孩子,最最善良的孩子;残忍的是我们会长大。成长总是伴随着疼痛,所以两个善良的孩子也会彼此伤害。
隔了十年的光景回望,我所能记起的'都是幸福的时光,连遗憾也带着一种幸福;我忘了曾经我们怎样彼此伤害,只模糊的记得那时心很痛,有一种决绝的孤军奋战的莽勇。
我想我们都是善良的好孩子,尽管曾经彼此伤害。当伤痛被岁月抚平,偶尔听别人提起你,才发现,分开的岁月里我们彼此想念。我想我应该好好的和你告别,收起眼泪,收起伤感,微笑着祝你幸福。
我们都是好孩子最最天真的孩子灿烂的孤单的变遥远的啊。
那些时光,怎么就逝去了呢?我一直很疑惑。我们的“秘密基地”不是明明还在那里,池塘边的桂花树不也依然枝繁叶茂吗?原来呵,我们曾所信仰的东西是那么不堪一击。突然想起一句歌词:“也许承诺不过因为没把握。”年少的我们,总是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我们总轻易地认为我们可以做到。也许,我们看似坚定的诺言后面是我们太多太多的不确定吧。
那些灿烂的年少时光,那些形影不离的岁月,那些充满活力的青春呵,都已远去,徒留回忆在原地孤单徘徊。偶尔仰望天空,仿佛看见你的微笑;而当我要努力辨别你的脸庞时,却只剩一堆散乱的云朵。我知道,那些青春年少啊,那些天真灿烂啊,统统变遥远了。远了,远了,像云朵飘散那般在我的生命中消逝了。
我们都是好孩子最最可爱的孩子在一起为幸福落泪啊!
他们说,当一个人开始回忆过去的时候,他便开始苍老了。我想我并没有苍老,因为总有人说我像个孩子,可是,我却常常想起那些过往,把自己沉浸在回忆中。
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似乎看见,很多很多年以前,我们在桥头挥手再见,夕阳洒了我们一身,你走进金红的晚霞中。
惆怅,惆怅,我仍忍不住追念。
我是好孩子吗?也许我只是一个傻瓜。你知道吗?其实我们只是两只刺猬,相互拥抱取暖,却不小心被彼此的刺给刺伤。
在别人眼里,我们是奇怪的组合,因为你是那么“疯”,而我却那么安静。也许只有我们知道,我们只是两个单纯可爱的孩子。我们有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渴望倾诉却无从倾诉,我们假装着开心去安慰别人,我们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而骨子里却充满叛逆……我们都是倔强而脆弱的孩子。
倔强却脆弱的孩子,所以连离开都是那么决绝。我们选择方向,明知自己后悔了,任然不肯退却。我们都知道,再也回不去了,即使我们是如此的想念。
除了回忆,只好祝福!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十六
我想说说两个情节。
第一个是,老师们因为学生的某些表现感到沮丧。
我从纪录片里看到中国老师感到沮丧多半是因为学生不听话,不服从老师的要求。英国学生上课不守课堂纪律,或者是不遵守教室的严肃性(比如喝茶之类的),或者是老师们觉得自己在为同学们好但是同学们不理解不接受的时候。
我从纪录片里看到英国老师感到沮丧是因为英国学生觉得自己比不过别人难过、伤心、流泪的时候(比如体育课上,那位英国老师说他们的体育是让学生挑战自己,而不是和别人比较,所以她看到自己的学生那么难过,她也哭了),或者是一堂特别失败的课(比如老师只是在给自己上了一堂课罢了,课程超级无聊)。
第二个是,有一位中国老师反复并且自信地强调(对着纪录片的摄像机,对着学生们的家长,对着她的同事)自己的一个观点:因为英国有很好的福利制度,没有中国那种“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压力,所以这些学生才会不好好上课。本来觉得好像还挺有道理的样子,后来一想这个观点不太好。
首先他们只是一群初中生。我想了一下,当我还是初中生的时候,虽然我爸爸会给我上很多政治课来宣扬“知识就是力量”之类的话,但我并不觉得我是因为这些大道理而学的。当时成绩还不差,学习新的知识也总会得到挺正面的反馈,一来二并没有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而不想学。倒是后来要准备中考,每次大考都要排名,并且总是被期待着考上一所好的高中,那个时候觉得未来怎么这么不确定。回忆之后才发现,我性格中某些因素,其实那会儿就有一点点体现出来,只是那时我还小并且思想比较简单没有思考过一些比较严肃的事情,而一直没有发现。忽略过程,最终还是进了一所公认的最好的高中,这不像糊里糊涂连自己所在城市有哪几所高中都不知道的时期了(事实上我都现在都还不知道),而是清清楚楚地知道从小到大周围环境提到的高考在三年后就会发生。在一所好的高中意味着我有特别好的同学,但这也意味着在我看来我的同学比我厉害很多很多,他们有更好的成绩,有更好的表达能力,有更深刻的思想等等。好在到了高三终于看到了些高考的本质,但有些时间浪费了,有些事情过了,就是来不及了,最后考得不是太差了一所大学。接着在大学又稀里糊涂待到现在,听着各种名词——“通识教育”、“考研保研出国工作创业”、“绩点科研”,却还是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度过大学。
因为未来空空如也,什么都等着自己创造,而人生又只有一次,难免只能选择经过大多数人检验的“知识改变命运”这条路了。但如果未来比较光明,我觉得人们会更勇敢的选择挑战一些难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再一点是,不应该要求每个人都爱读书吧,可以鼓励年轻人爱学习,但强制是没有用的。还有一点是,中国老师和英国老师上课的方式本来就不太一样,刚开始同学纪律还好可能是因为不清楚中国老师是怎么上课的,当他们上了几节课之后就知道中国老师上课不会有什么变化了(除了对着书或者对着ppt讲,除了反复重复还能有什么呢),自然就容易开小差啊。老师们如果开无聊的会也会不认真吧(只是不会和旁边的同事说话聊天或者做一些不合适的事情),你要说那些无聊的会有没有讲内容,肯定是有讲,但就是无聊喽。
所以,综上所述,我觉得中国老师和英国老师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并且中国的教育方式特别的`地方可能反应在表面能看到的是:大课堂,老师一味地复述,同学一味地记录,反复做题反复操练,老师是权威的,课堂实践的内容不太多。但我觉得吧,“应试”才是最大的特点,前述的那些不过是应试的手段而已。令人唏嘘的是,纪录片最后正是以考试来检验教学水平的。“考试”真是一个矛盾的发明,它的考核方式对谁来讲都相对公平,却又因这人为的发明驱赶了一些天性上的激情。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七
我不了解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段成就我2007年梦想的日子,语言总是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情感的表达,高三的生活同样夹杂着许多的味道让每一个努力走过了的人无法在回首时说完其中的情感。
一个个相似却不相同的日子在我现在的脑海里已经成为了回忆:空气中恒久漂浮着的粉笔屑,擦了又写写了又擦不停更换的板书,班主任用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神棍”,数学课上讲析一道题目n遍了我们还没弄懂时教师恨铁不成钢的郁闷表情,我和我的同学们抱着彼此或大或小但都很遥远的梦想,每天“近乎麻木”地认真着做一个称职得没有一丁点“歪思邪念”的高三生。
庆幸在那些一无全部的日子,我们永不放弃的梦想照亮了在路上的'我们。
每个人都有歇斯底里的本源。
从初中开始,我的梦,便是复旦大学。
高三了,我似乎感觉伸出双手就能够碰触到我的梦想,每天次被灌输高考这个定义,除了背水一战,我别无选择。我在床头的小柜子上刻了几个大字:杀进复旦!
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的我“杀气腾腾信誓旦旦”的样子。每天起床后我就默念一次。我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过着同样的生活,心如止水甚或了无生趣。旅游、疯狂网上购物、八卦、恋爱问题……被我忍痛抛弃了,长达7年的q龄也戛然而止,我真的不是一个能一边娱乐一边学习的人。
厌倦总是有的,偶尔也为自身的小成功沾沾自喜。我对梦想的痴狂在初入高三时达到了极限,全部的一切都在高考来临之际幻化成自身早已认定的那个大学之梦,梦想的动力强大得让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从教师公布高考复习进度表开始,我就拿出全新的本子开始记录我的高三。
在第一页上,只有几个字:复旦,等着我!
第二页,也只有一行字:我的高考目标:650分上述。
第三页,是一段话:“我了解,一切都会有的。我会拥有大考小考的失败,但永远不会放弃认真与期待。环境只能影响我,不能决定我的未来。决定我未来的只有我自身。踏踏实实做好手边的事,认真让梦想照进现实”。
这三页,一直默默地支撑着我整个的高三生活。就如我高中教师说的:飞不飞得出这漫漫大山,就看这次高考了。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十八
马一左和马一右,他们是长相一样、性格各异,一模一样的两个小人儿,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在一起,因为他们是----绝佳拍档。
虽然马一左是哥哥,可是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像弟弟,马一右是弟弟,可是有时候却觉得自己像哥哥。
今天,马一左和马一右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一个出差、一个加班,所以马先生就请来了他们的'高兴叔叔来帮忙给双胞胎做晚饭。
高兴叔叔问他们想吃什么,他们说想吃榴蛋糕,就这样他们吃完榴蛋糕、又吃榴糖,而高兴叔叔却一直愁眉苦脸的,因为他觉得实在是太臭了。
记得一个学期结束了,马一左得到了一张“优秀学生”奖状,是小乔老师亲自为他颁发的。马一右心里也为他感到高兴,可是他也为自己感到失落。
回到家后,马一右闷闷不乐,可是他想通了,他也要做个好孩子。于是,吃饭时,他给爸爸、妈妈、哥哥夹菜。妈妈给他们买的车厘子,他数了数,一共三十五颗,他自己留十七颗,给哥哥十八颗。
当晚上,马一右回到自己房间时,发现奖状上“马一左”三个字的旁边又多了“马一右”三个字,而在“马一右”的旁边又多了排名不分先后六个字。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只有分享了才会让我们更快乐!以后,我也要做一个好孩子啊!
拓展阅读:
我在暑假读了一本书,叫绝佳拍档,读完后,我好想要一个妹妹呀!
马一左和马一右虽然是兄弟,但性格不相同,哥哥马一左胆子小,不敢惹人生气。马一右胆大,要是谁欺负哥哥,他会找那个人拼命。相同的是,他们都很善良。他们关爱小动物,马一左把小猫养起来,建了“动物园”;他们关心老人,下雨了,兄弟俩担心戴花婆婆生病,去接她。他们之间常常发生好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去小岛上玩,认识龙骨时,龙骨把马一左的头弄破了。
我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善良的美丽,同时懂得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仅在学习上要一起进步。在生活中遇到矛盾时,我们更要互相理解,不要总以自己为中心,要学会换位思考,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班集体才会更融洽,大家生活学习才会更快乐。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九
现在的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员工的业务知识和员工的素质是不可缺少的。企业需要发展进步必须要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来带领我们前行!
通过读了一本《孩子,我们一路同行》的书,我发现对孩子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做为父母,真的是希望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没有丝毫的戒备,坦诚相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希望能和孩子牵手一路同行,直至他能够被社会接受乃至成为一个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孩子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信任,父亲的耐心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可在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做的往往事与愿违,教育的环节中缺少了彼此的信任和足够的耐心甚至言传身教给孩子许多不良的信息。面对孩子,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尽抚养之职,最重要的要尽教育之责,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长久的老师。
我很希望与自己的孩子一路同行,希望成为他这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可是我也没能逃过误区,也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犯了上述的那些错误,和孩子对峙久了,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了,耐心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往往就会草率行事,结果可想而之。有时避免不了要了解他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和老师沟通后回到家与他言语,话题稍有偏颇,即刻引到不信任危机的话题上,我们与孩子究竟如何沟通,即使看过很多的书,听过很多的讲座,要想做到与他敞开心扉,坦诚相对,还是要下一番苦功的。
再次提到耐心和信任,错误其实还是在于一时的冲动和观点瞬间的变化,好多事情事后想一想,我们如果站到孩子的立场去分析我们之间的关系,那又是一种情形,或许解决问题的钥匙也就找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适应,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做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走进社会,在众人面前鹤立鸡群,但我们总是为孩子子设想周到,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能不能脱颖而出,所以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成为孩子前进的方向盘,牵手与孩子一路同行,让孩子掌握自己的人生,走自己的路,直至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自主的孩子。
同样我们在企事业单位也是一样的。领导就像父母一样带领我们正确的去发展,辅导我们学习,安排我们的美好生活,我们犯错了领导就像父母一样耐心的去关心指正,我们有点成功领导就像父母一样去鼓励、鼓舞我们。
所以我们既然要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给他们安稳的环境,那么我们也要听领导的一切工作安排,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学习业务知识,加强服务窗口的效率,为我们公司做出贡献。让领导(父母)放心的带领我们这支素质高有文化有拼劲的优秀的孩子走向一个新的高峰!!!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篇二十
假期在家翻阅了《我们的孩子》这本书,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章目是『没有优点的孩子』,心中颇有感触,内容是说一位三年级学生在写『我的优点』的作文时,竟然一片空白,而家长认为他的孩子没有优点,是孩子的错,而作者也举出自己的女儿,写出自己十多项的优点,并认为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优点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家长的标准太高,对优点的要求过高,以致于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优点的人。
看了这样的一篇文章,不禁回想,如果在我三年级时给我同样的题目,我的脑袋可能也会是一片空白,因为当时的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优点有哪些,甚至不认为自己的一些特质算是优点吗?现在想想,其实优点是什幺,也许现在我可以来分析『优点』这两个字代表的究竟是什么意义,当自己还是个思想不成熟的孩子时,也许对自己而言,优点就是如家长、老师期望的特质一样,例如功课好、很乖等等,这些主要的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即使他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过人之处,也可能自觉得这不是老师家长所期望的,在写这样的一篇作文,不会将这些优点写出来。我想,这除了让孩子容易失去自信心之外,还显示了在我们的家长、老师们会给学生一种观念,还是将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视为最高的评断依据,虽然这样的标准并不一定是最坏的,但难道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能正视自己的特点,成为对自我的肯定与支持吗。
有句广告词这样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广告商之所以想出这样一句宣传词,除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外,多少反映了在我们的社会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的确似乎家长们都认为,如果十分重视,我们也经常看到许多的教改团体一天到晚呼吁推动教育改革,可见得教育问题的确是许多人所关心的议题,然而,教育的品质提高了,受教育的人口提升了,但我们也看到街道上一家家的才艺班、课业辅导班四处林立,家长们殷切关心的,是小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点上,因此父母每天带着孩子奔波于各个辅导班,计划着让孩子考级。
我同学说,"嗨,这在南京是很普遍的现象,一点都不希奇"可怜的孩子就从星期一补到星期天,天天在学习新的知识,并『广泛的接触不同的事物』以『培养优良的兴趣』。当然,培养兴趣是好的,学习新知也是好的,但孩子们真的乐于接受吗?也许他们只是家长互相炫耀的资本,也许只是圆了家长自己的梦想。也有些家长会这样说:"我给她创造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还要陪他学,这是为他(她)好呀"无论如何,当孩子对一项才艺失去兴趣,最放弃不下的,可能就是家长了,等到有一天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优点』,孩子们想到的可能是:我上过哪些才艺班、我会弹钢琴、我会跳芭蕾舞…,至于没学过的,也许想到:我跑得很快、我很会说笑话…但也许不敢将它写在作文纸上,因为:怕会被其它同学笑。
当儿童长久在家长老师的期望之下,很容易的会接受长辈给他们的价值观,若是我们给儿童一个不同的机会成长,不要建议孩子们学这学那的才艺,孩子们的发展会如何呢?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也许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不再是每个人都是放学后就走进课辅班,放假时就走进才艺班,这些才艺不再被认为是孩子不会输给其它人的工具,每个孩子都会发展出不同的价值观,也许某些人更能因此而发现更加适合自己的兴趣,我想,社会走向多元,对这个环境中的每个组成份子,也许会是件好事,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更加不同的选择,当有一天,社会中充满更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想法,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可能会更懂得尊重其它人的想法、其它人的声音。
我认为,家长们也许不用这么烦恼的为孩子着急,害怕孩子会输给其它人,因而替孩子布置好一条条的道路,让孩子照着长辈的期望而走,若是能让孩子对自我有更多的体会和认识,更加认同自己本身的特质,有自己的想法,有自我的主张,当面临抉择的时候,能做出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犹豫自己是否符合其它人的期望,也许这样对一个人来说,会有更属于自己的人生吧!
就像写不出自己优点的孩子,其实不是他没有优点,而是他对自己的特质并不清楚,或是他的特点不符合长辈的要求,因而使得这些原本该是快乐的孩子,因为不被长辈认同而对自己失去自信,虽然我并不清楚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是如何,不知道他们是否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396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