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孙子兵法的读后感 读孙子兵法读后感(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0 06:01:57
最新孙子兵法的读后感 读孙子兵法读后感(三篇)
时间:2023-01-20 06:01:57     小编:zdfb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 读孙子兵法读后感篇一

我在看完一堆历史书后,听说古代好多名将都是读过这书的。于是也慕名而来,忍不住要一睹它的风采。

看完之后唯一的感觉就是精彩……难怪从战国时期起就开始风靡流传。里面讲了许多诸如:打仗的必备条件,通过所具备的因素就可知双方的胜负几率。还有各种战斗队形,战斗谋略。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本书开头所说的战斗的五个方面: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看起来还不是很明白,那我来解释一下:第一个,道,就是君主和民众目标,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的是昼夜、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宽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的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这五个方面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如果哪个将领能够真正领会,他就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将领。这五点何其重要,我细细读了很多遍,都觉得句句在理。

另一部分要说是队形了,不同的战斗,从地势考虑,就必须选择不同的队形。一般是几人一组,有攻有防。地形宽广的时候每组人要多一些,地域狭窄时就要相对减少,因为这样活动起来方便灵活。我听过一个叫俞大遒的将领,运用这种队形就用得非常到位。前面一排手持盾牌,后面两人一排,持不同的武器攻打。这样既保护了本队的人,又能有效消灭敌人。听说有一场战役,运用这种队形,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几百个人攻打几千人,不但把敌方杀得片甲不留,自己这一方居然只有一两个士兵轻度受了点皮外伤。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还有一些便是怎么样才能壮大队伍,获得民心。这里还要讲求一些美德,不如不能杀投降的人。其次用武力解决还不是个好办法,最好能够通过谈判解决,减少伤亡。更高难度的是,还可以把敌军归为自己的队伍。总之,除非万不得已,不要用战斗来解决问题,因为必尽战斗的成本太高了,长期战斗,会变的贫困。

《孙子兵法》让我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他们的作战技巧,让我们现代人都为之叹服。再那么一个兵荒马乱时代,能写出这样一部巨作,实属军事天才!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 读孙子兵法读后感篇二

《孙子》就是《孙子兵法》,齐国人孙武所著。孙武曾经在吴王阖闾手下当军事顾问,写了这本十三篇的兵书。后世的孙膑就是他的子孙。中国自古就有写兵书的传统,黄帝李法,周公司马法,姜太公六韬都已经散轶。《孙子》作为后世能看到的最全的古兵书,历来是名家研究的重点。曹操、杜牧等都做过注解。杜牧甚至把自己注《孙子》作为人生最大的成就之一。

《孙子》整体上是一本教人怎么胜利的读物,世事的规则往往大抵相同。胜利既可以是行军作战的胜利,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胜利,端看读者自己要如何运用。整本书不算注解只有将近六千多字,短小精悍。但其中所凝聚的智慧火花即使穿越两千年也没有丝毫褪色,使人获益匪浅。特整理笔记。

一、上卷·计篇

胜可知,胜负开始在行动之前。

如何决定是否要打一场战?孙子认为应该考量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也就是人和(道)、天时地利(天地)、将领(将)、指挥体系(法)。以这五点的长短衡量一场战争胜负。现实往往比书本精彩,两方对阵很少有一方压倒性的五点全是优势。那么在五种因素各有胜负之时,如何断定胜负?

人和往往是决定性因素。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民、士兵若是有与国家共存亡之意志决心,则可胜过一切不利因素。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到“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够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依靠的就是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同样的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得民心者的天下,得军心者驾驭军队有如手足。五种因素,道之一者乃是根基,在此基础上再谈其他因素方有意义。当然天时地利、将领指挥对胜负同样有决定性作用。纵使上下一心,但忽视客观困难,选人适当,制度混乱同样要造成失败。

当衡量各方面因素,胜算多者则有胜势。所谓胜势,就是用自己的优势条件去压制对方的不利条件以最终达到胜利。当然,对方也不可能看着自己被抓着短处打压。所以就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优势,也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战术意图。“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否则反而可能被对方抓住自己的战术意图反将一军。同时在操作上,要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最大化行动效率。

具体应该如何操作?有八项指导原则:利而诱之,通过利益调动敌人;乱而取之,等待敌人内部混乱乘机攻取;实而备之,对待基本盘稳固的敌人应当时刻戒备,待敌人情况变化再做具体打算;强而避之,避敌之所长不做正面冲突;怒而挠之,激怒敌人直至敌人指挥错误;卑而骄之,通过恭敬让敌人自大做出错误指挥。佚而劳之,通过调动敌人使其疲劳;亲而离之,破坏敌人内部团队稳定,待内部混乱攻取之。

当然,按照四大天王一定有五个人常识,八项原则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自己的战术一定要守口如瓶,不能泄露。否则无论采取什么战术,胜利都是空谈。

夫战者,决胜庙堂而后于人争利。毛主席就曾通过敌我双方的客观情况以及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战争整体做出了无数正确判断,写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一系列不朽巨著。

凡事先运筹帷幄,而后可以决胜千里之外。

二、上卷·作战篇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想要打胜仗,首先要有物资准备,不可以抛开物资消耗去谈战争。一千万人的大军是挺威风,但是一千万脱离生产的军队,吃喝拉撒是任何国家都不能承担的。所以有两项基本原则:

第一,兵贵神速。用兵时间越久,物资消耗越多。宁愿手忙脚乱一下打完,不可以花里胡哨磨蹭半天。磨蹭到最后国力亏空,自己就开始内部出现问题走向瓦解。这样是不可能获得最终胜利的。长期作战容易拖垮国家,频繁的发起战争也是高风险亡国因素。忘战必危,好战则必亡,历来穷兵黩武的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远的汉武帝晚年发布罪己诏,近的美帝国主义在阿富汗、伊拉克深陷战争泥潭。都是鲜→←活的例子。

第二就是要取之于敌。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运输粮草、作战工具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很大负担。所以务必要取之于敌。我小时候唱的游击队之歌就有句歌词“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战胜敌人同时补充自己,则越战越强,自然立于不败之地。毛主席在土地革命也曾对没有缴获的胜战提出批评。在低弱我强的情况下,即使是以一换五也是必败无疑,必须胜敌而益强才有取胜之机。

三、上卷、谋攻篇

战争不在于杀敌而在于取胜。

打仗不是搞种族灭绝,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要用最有效率的手段。百战百胜未必就是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完成战略目标才是真正的战神。诉诸武力,其实是不得以而为之。武力用多了就会出现上文国家财政亏空的弊端。

若是不得已非要动用武力,有几个原则。十则围之,我军力远远胜于敌军,可以四面将敌人团团围住进行殴打;五则攻之,而我军力在敌军数倍以上,则可以尽情的正面进攻;倍则分之,若我军力两倍于敌,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正面作战,另一部分作为奇兵攻击敌人侧翼或者后方;敌则能战之,若势均力敌,设奇兵、打埋伏,各种手段全用上;少则能逃之,若是兵力不足地方,则依靠地形进行防守,不主动出击;不弱则能避之,实在打不过就跑。不可再坚守阵地。

所以善战者在一场具体战争打响时,首先要知道敌我力量,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判断是否可以一战。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不知己而不知彼,每战必殆。

当然孙子在具体战争中的原则依然受到战役整体原则的制约。兵力不足就防守,打不过就跑。听起来是个很简单的原则,实际上古代打了败仗后从根据地转移的,基本很少善终。经常半路上部队逃散最后自己变成光杆司令然后被土匪流寇杀死。为什么工农红军能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根据地的大转移?归根结底还是在一个“道”字,与最广大人民群众走在一起。人和是一切战争的基础,抛开人和谈任何战略战术都是没有意义的。

四、卷上·形篇

胜利是一种龟缩的艺术。

战争的胜利需要有己之不可胜与敌之可胜两个方面因素齐备。首先是自己要像个铁皮王八一样没有任何破绽,然后再等着敌人露出破绽。善战者可以让自己没有破绽,却不能让敌人露出破绽。露不露破绽,决定权在敌人自己,所以胜利需要等。这就有点像某些金融大鳄的投资策略:平时手里拿着大量的资产,不作任何大动作。一旦有人出现破绽(比如97年东南亚几个国家的外汇不足)马上出手赚一笔大的,打的这些国家头破血流。

但是敌人即使有了破绽,也不会大摇大摆显露出来。一个善战者必须能够通过各种细微情节,在敌人的破绽尚未显露之前就预先判断。这样的话,战争的胜负就变成了简单的一加二大于二。我方天衣无缝,没有任何劣势,敌方出现破绽。胜利的走向,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般转向我方。一个好的指挥者,要善于控制自己不露任何破绽,耐心等待敌人自乱阵脚。胜利不需要有破釜沉舟这种惊天逆转,一切就应该如同春雨滋润大地,无声无息但却不可抗拒。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 读孙子兵法读后感篇三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十一篇“九地篇”的第三部分,顺详敌之意。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hui)。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傻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意思就是:

不了解各诸侯国计谋的,就不能与他们结交;不掌握山林、险阻、苇塘、沼泽地形的,就不能调动军队行军,不任用熟悉当地地形的人来做向导的,就不能得地利,九种地形的利害关系,有一种不知道,就不能称霸于诸侯、号令于天下的军队。那种能称霸诸侯,号令天下的军队,如果进攻大国,就能使大国的民众和军队来不及集中力量进行反抗,把他的兵威加于敌国,就能使敌国和其他诸侯国不能结交。因此拥有这样军队的国家,不必要同敌国去争着与其他诸侯国去结交,也用不着同敌国去争着在其他诸侯国国内培植自己的权势,只要伸张自己的主张,凭借自己的实力,要实行超出军法规定的奖赏,颁布超出行政常规的号令,趋势全军兵众就如同指挥一个人一样,命令他们去执行任务,而不必说明作战意图,叫他们去夺取胜利,而不必说明可能遇到的危险。

把军队放置在形势上处于危亡的境地,然后才能得到生存。使士兵陷于危险的境地,然后才能反败为胜。

所以,用兵作战的事情,就在于能伪装顺从敌人,并且详察他们的意图。要集中起兵力,攻向敌人的一点。这样,虽然长驱千里,也能够擒杀敌人的将领。这就是所谓的巧妙能成大事啊!

用兵作战,要知诸侯、熟地形、用向导,即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而且要精于计谋,这样才能成为霸、王之兵,震兵威、权威于诸侯国之中。而“顺详敌意”的谋略,则是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和心理,投其所好,因势利导,把敌人引向错误,再敌人暴露出弱点的时候,乘机进攻之,从而取得主动权。

《百战奇法》说:“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法曰:‘能而示之不能’”“能而示之不能”,属“诡道十二法”之一,可简称“强而示弱”。这样可以使敌人骄傲、上当,从而获得全胜。

战争是智慧和实力的较量。战争客观地造就了兵家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随行用势,因敌权谋。用孙子的话说就是:“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所谓践墨随敌,就是说选择作战方向,制定作战方针和作战计划,都应该随敌情的变化而变化。践墨随敌是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争发展的有效法则。运用此法则,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论是企业经营计划的制定,还是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开发,都必须灵活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牢固地树立树立市场观念。

企业的产品只有通过市场到达消费者的手中,产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因此,市场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家要善于把握市场调研、预测规划、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企业生产、流通销售和市场服务的各个环节。企业家的市场观念还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

当今的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市场行情朝夕不同,,一些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时机有可能转瞬即逝。企业家要尽快了解市场情况的变化,要善于把握准确的信息,抓住时机,抢时间,争速度,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总之,企业家要坚持一切为着用户的思想,敏感地感受市场的供需脉搏,关注市场的变化,以富有独创性的经营占领市场。市场观念是企业家的一个首要观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447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