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0:33:17
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优秀12篇)
时间:2023-11-13 10:33:17     小编:雁落霞

文学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内容,才能写出有重点的文章。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观点和体会,增加我们的思考角度。

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篇一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 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 x 。

这组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能够很快的得到答案。由于边长都非负,所以学生的第一反应说出的都是这组数的算术平方根,因为教师设计要讲平方根,所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程,并强调平方根的定义:即 ,然后取正舍负,再由这四个例子进行抽象概括出平方根与算数时,我们把 叫做 的平方根,其中正值又叫做 的算术平方根。接下来就是根据定义求一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题组训练。表面上看,教师似乎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但实质上,教师的设计只是形式化的,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平方根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没有使学生真正弄清楚为什么 叫做 的平方根,所以可以想到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概念,在此基础上照猫画虎式进行解题练习,这种做法一定会造成学生后期将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混淆。

案例 2:关于“同类项”的教学:

教师往往采用如下引入:

下面各式有何共同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

( 1) ;

( 2) ,而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同类项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只是揭示了“同类项是什么”,而没有揭示“为什么提出同类项的概念,为什么教学中这样定义同类项概念”。这里涉及到科学分类的问题,分类是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逻辑方法,通常是根据所研究的具体问题,选取恰当的标准,然后根据对象的属性,把他们不重不漏地划为若干类别,再分别加以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分类的产物,仅仅以事实为基础形成的概念难以迁移。

案例 3:“矩形”概念的教学:

首先采用合作学习:用 6根火柴棒首尾顺次相接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议一议:(1)能摆成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他们有什么特点?

(2)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有没有面积最大的一个平行四边形?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

生 1:我们这组认为,可以摆成无数个平行四边形,他们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师:这些特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邻边有什么特点吗?

生 1: (犹豫 )邻边不相等,其比值始终是 2: 1.

生 2:有一个面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即长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以高,如果摆成长方形,高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相等,这样面积才是最大的。(众生疑惑)

师:你能说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的特点吗?

生 2:每个角都是直角。

教师在学生的疑惑声中,画出图形,板书课题及矩形定义。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情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平行四边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引入矩形的定义,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很多学生对“当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实质上这个问题是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垂线段性质两方面知识的综合,它与矩形的定义没有多大关系; 2.矩形的边没有特殊性,但教师却要求学生说出邻边之比 2: 1,这无意中强调矩形邻边的不等性,使得在生成矩形概念时,学生错误的认为,矩形就是长方形; 3.这样的问题设计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矩形是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的特殊化”的概念。

教材把“矩形”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之后,就是因为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完全可以用概念同化的方法进行矩形概念的教学,这与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将要学习的菱形、正方形在研究思路、方法上一脉相承,这样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类比思维的能力。尽管新课程倡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更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制订教学策略,应该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思想的领悟为标准。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类似于以上的概念教学并不是少数,我们将目前部分教师的概念教学模式进行简单的归纳,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开门见山,教师直接给出定义,归纳注意事项、举例让学生反复练习;

(二)认为概念教学 = 解题教学,所以通过大容量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概念;

(四)注意到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但在概念的分析过程中,缺乏与学生已有知

识的联系,总感觉每个概念都是孤零零的,没有形成系统。

这些模式的教学,其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吃夹生饭,对问题的解决,依靠简单的机械模仿,所有的训练都游离在知识的表层甚至知识之外。长此以往,必将使学生成为并不优秀的“做题机器”,数学双基也无法落实。鉴于此,反思我们的概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到底什么样的概念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好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没有统一的模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能重视基本概念蕴含的智力开发价值,注意充分挖掘基本概念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概念教学都是有效的、好的教学。

从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概念教学的核心就是“概括”: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打开,以若干典型事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各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其共同的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等思维活动而获得概念。数学概念要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概念教学则强调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由于数学能力是以数学概括为基础的能力,因此重视数学概括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基本的重要性。

概念的课堂教学大致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生成、概念的剖析及辨析、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概念应用举例、概念的巩固练习。下面结合实例就其中关键环节谈谈在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起始步骤,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传统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显然不利于新课程背景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标准中提出“ 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通过概念引入过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明确:“概念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我认为在概念课的引入上,要树立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观念,如果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对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产生需求,并主动发现新概念是最佳途径。这样学生们在运用概念时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对于情境的设计,要结合概念的特点恰当地选取,特点不同,引入形式也就会存在差异:我们提倡借助生动、丰富的实际问题引入概念,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这样往往比较具体、形象,学生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从中提炼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数与代数中的同类项、分式等,空间与图形中的角、平行线、三角形等;但并非所有的数学概念都适宜用这种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平方根,我认为从数学内部的运算关系角度入手,更容易理解(后面会具体分析)。下面介绍概念引入的三种想法:

1. 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实物、模型、图示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平面几何平行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单线练习本中的一组平行线,分析这组线的位置特点,再利用相交线作对比,然后概括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圆的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栓一支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2. 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讲线线垂直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或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再模拟出线线垂直的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概括出线线垂直的定义,并画出直观图,即沿着实例、模型、图形直至想像的顺序抽象成正确的概念,再比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列方程,然后观察这些具体方程的共同点,从具体到抽象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案例 4 :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教师展示熟悉的生活实例,确立了一个学生熟悉的认知对象,由学生熟悉的铺地用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地砖铺地时的图案入手。

学生答案是:图案中的黒砖块数与图案的序号相等。

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篇二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以“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为指导原则,从“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5个维度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地位,从学生的兴趣、日程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思路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需求、日常经验和认知水平(knowabout…)等为基础,以学生“能理解……”、“能学会……”、“能运用……”、“能体验……学习过程”(beableto…)等为目标,引领自己的教学思路。

以体验学习途径,设定教学思路。

“体验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途径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者”的单一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信息提供者、帮助者、支持者”等多重角色;以学生的参与、感受和体验作为重要方式,搭建学生从“已知(theknown)”到“未知(thenew)”之间自主性、探究式学习的桥梁。如何让学生有效地体验学习的方式和过程?如何建立他们有效地学习经验并学会学习?应成为教师设定教学思路的出发点。

强调实践和运用,拓展教学思路。

实践和综合运用既是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的目的.。教师应以“任务型”教学思想,即使学生能运用所学“做事”为目标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

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此乃教师在这次课程改革实验中,自己教学思路变革、调整、优化和创新的研究重点。

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篇三

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材中采用了多种识字形式,主要有看图识字、归类识字、随课文识字。

一、看图识字。

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比较活跃。看图识字用图提供感性材料,把要形成的概念形象化。这种识字形式生动有趣,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看图读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和看图归类识字,都属于看图识字的范畴。

“看图读拼音识字”是借助图画和汉语拼音识字。每一课都有图画、纯拼音句群、从句群中提出的生字、随生字出现的新笔画、田字格和笔顺几部分。所学的生字全部是笔画简单、构字率强的独体字,都是从纯拼音句群中提出来,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的,并尽量做到所学的生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识字和认识事物,识字和初步的阅读训练,识字和写字紧密结合起来,在识字的同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发展,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看图学词学句”包括这样几项内容:一篇短文;一幅或几幅与短文内容相配合的彩图;从短文中提出来要求理解或掌握的词语,列在短文的下面;从词语中提出要求掌握的生字,安排在田字格里,供教师指导学生认读和写字之用;随生字出现的新偏旁列在田字格上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指导看图,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在看图的基础上学词学句,从而把培养观察能力和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把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然后进行识字教学,把识字和学词学句联系起来。这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能够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而且学生在学词学句和识字以后,又加深了对短文或句子的理解,使识字和阅读互相促进。

“看图归类识字”是按事物类别编排的图画和字词相配合的识字形式。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按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的类别编排生字,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增长知识。二是配有图画或照片,让学生借助它们认识事物,理解词语。三是体现字形和字义的联系。如把动物中带“鸟”“虫”“犭”偏旁的字词编排在一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受到初步的逻辑训练,逐步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二、归类识字。

“归类识字”是根据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点,把要学的字分别进行归类集中编排的识字形式,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了解汉字的一些构字规律,逐步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常用的归类识字的编排形式有形声字归类识字、反义词比较归类识字、量词归类识字、部首字归类识字等。

(一)形声字归类识字。

“形声字归类识字”是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识字的一种形式。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字带字识字,由学过的笔画简单、构字率强的基本字作部件,加上偏旁组成形声字。如“马—蚂、骂”“古—姑、咕”。另一种是形声字比较归类识字,由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特点明显的字组成。如“桐—铜”“钩—沟”。每组前边的字是熟字,后边的字是生字。每组生字后面编排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蚂(蚂蚁)”“骂(打骂)”,可以帮助理解字义。

教学“形声字归类识字”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般先复习熟字再教生字。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的音,再引导学生说说生字与熟字在音、形、义上的异同,找出表音、表义的偏旁与生字的音、义之间的联系。

(二)反义词比较归类识字。

“反义词比较归类识字”是把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几组词归类集中放在一起的一种识字形式。这些反义词大多数是学生口语中经常用到的,如“长—短”“寒冷—温暖”。它们的词义比较容易理解,而且意思相反或相对易记易辨。但是字形和字音联系较少,字形是教学的重点,要启发学生利用熟字或偏旁分析、记忆字形。反义词往往反映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矛盾,事物不同,反义词也就不同。如“高”的反义词可以是“矮”,也可以是“低”。

(三)量词归类识字。

“量词归类识字”以词语形式出现,借助图画和语言习惯识字。教学时要注意汉字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如“轮”“部”“杯”等,一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不是量词了。因此要把生字放到词语中教,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字义,而且可以知道哪些量词适合与哪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搭配。

教学时,除了教材中的用法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说说其他一些习惯用法。如“部”,可以说“一部字典”,还可以说“一部电话”“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等。此外,要告诉学生,哪种事物用哪个量词,要符合语言习惯,不能随便乱用。如“一轮明月”不能说成“一只明月”。

(四)部首字归类识字。

这种识字形式先出现部首字,在字的下面是说明字义的图画。图画下边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图画的内容和图下的词语都是帮助学生理解部首字的意思的。再下面有几行韵文,说明学习部首字的目的.、作用和学习要点。

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弄懂图意,并且要一边看图,一边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对字的音、形、义有一个整体印象。然后重点放在字形教学上。要使学生懂得掌握了部首字,能为今后学习合体字打下基础,也能为学习按部首创造条件。

三、随课文识字。

“随课文识字”是小学识字教学中的一种主要识字形式。它的特点是生字分散在课文中,要结合课文来识字。这种识字形式,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句子、短文的阅读,进一步理解字义,记忆字形,可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教学时,可以在初读课文时读准生字的音,感知生字的形;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结合理解生字词,掌握字义,巩固字音,进一步认识字形;在讲读课文之后,突出字形的重点、难点,识记字形,练习书写。也可以边讲读课文,边学习生字词。还可以一部分生字(主要指离开课文内容不难理解的)放在讲读课文之前学习;另一部分生字结合讲读课文学习。无论怎样安排,有一点是需要强调的,即要尽量做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字(词)义。这是随课文识字的优势所在。

随课文识字要把理解字(词)义作为中心的一环,用理解字(词)义来带动读准字音和识记字形,加强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语言环境,即课文介绍的知识、叙述的事情、表达的感情……为准确理解字词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条件,使学生弄懂字词的意思。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词,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可以避免枯燥无味地死记硬背词语注释。另外,结合讲读课文理解字词,可以随时受到课文规范语言的熏陶,便于将理解了的字词不断积累起来,并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灵活运用。

随课文识字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尽量不要因为识字打断讲读教学的思路,要处理好识字和讲读课文的关系。二是指导运用字词,一般要放在复习巩固的环节。不宜刚刚理解了某个词,就要求学生运用。三是理解字(词)义是重点,但不要忽视字形教学和写字指导。

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篇四

四、作业。

抒情小结:火烧云其实是极平常的自然现象,作者就是这样细细地观察它、描写它,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打开窗子,见到的是无尽的风景,在我们的周围处处都有美的精灵。用你明亮的眼睛去观察去探寻,用你多彩的笔去描绘去书写。喜欢绘画的孩子画幅优美中的,火烧云喜欢书写的孩子用语言文字表达你的赞美之情,星期一的清晨,我们再起来欣赏、一同来聆听。

颜色五颜六色。

18、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

形状多姿多彩。

诗意语文情感语文快乐语文。

诗意语文是本课例设计理的立足点,情感语文是贯穿始终的灵魂,快乐语文是终极追求。

一、抒情诗般的导入营造情境,渲染氛围。激发学生倾注情感,主动积极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教师进行感情的互动,抒情总结,欲使整节课的设计圆融和谐,更好地建筑学生美好的心灵。

二、注意阅读过程的指导。阅读过程是“物我回想过程,是精神的自由交流。”《火烧云》课例中设计了多种教学对话,使学生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三、营造安全、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与课堂文化,及时评价动态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灵动盎然,富有诗意,饱含情感,达到快乐语文的终极追求。

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篇五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篇六

教材分析:《白鸽》是一首捷克民歌,二声部轮唱歌曲,c大调,2/4拍,一段体,共有三个乐句组成,旋律流畅,节奏规整,表达了“我”对白鸽的喜爱之情。歌曲旋律采用级进的方式,上升,下降,旋律清晰流畅,但同音反复处,音准还是有一些难度,旋律的走向和力度的变化紧密结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要很好的练习的。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时期的过度阶段,活泼好动,模仿性强,想象力丰富,对自然界和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乐于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他们对二声部歌曲虽然并不陌生,但学唱起来还是会有些吃力的。

1.能准确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白鸽》;学会看“轮唱”的谱子;掌握“轮唱”的演唱技巧,能够准确、有层次的演唱歌曲。

2.通过二声部的轮唱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协助能力以及学生的合唱能力。

3.通过有感情地演唱,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身边的美好事物。

教学重点:能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准确、有层次的轮唱歌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机磁带。

一、二部卡农游戏:

1.用“学声音”游戏做二部卡农练习。先做单小节的学生和老师应答练习,再成句模仿,再把学生分成两部分练习卡农。

模仿的旋律:4/455555--︱33333—︱11111—‖。

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看老师的“手语”——老师的手有魔力,谁能读懂我手里的话?(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让学生始终关注老师,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调控课堂,修正音乐表现、指挥演唱等,并要指导学生既要注意自己唱的声部准确,又要学会聆听另一个声部的声音。

2.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二部轮唱的演唱形式:二部轮唱就是两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起唱,一个先唱,一个后唱。

二、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实验小学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生答:和平鸽。

师:(播放课件,出示和平鸽的图片)。鸽子能为我们传递书信,是人类的好伙伴,传说,鸽子还曾口涎橄榄枝为战火中的人们带来和平的希望,所以鸽子又被看成和平的象征,因此被称为和平鸽。谁能模仿一下鸽子的叫声?(咕咕咕咕)很好听,今天咱们班级也来了一只小白鸽,它也想唱歌呢!它还说要向同学们挑战呢!看看你们谁的耳朵最灵,你也来模仿一下小鸽子的歌声。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篇七

首先,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因为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进行作业设计,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应该尽量选择有趣、简单的作业,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喜欢上语文。例如,在学习生字之后,可以安排学生利用硬纸片剪纸,把汉字进行拆分,之后再进行组合,随着学的汉字越来越多,学生得到的偏旁部首也越来越多,这样还可以根据这些偏旁部首再重新组合新字进行学习。此外,还可以开展家长和学生的拼字比赛,在让学生学习、记忆更多汉字的同时,提高其汉字的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和家长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并不仅仅是要学会多少汉字。学会多少成语,而是要在学生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接触到的世界还很有限,而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布置写作作业的时候,就可以减少诸如“美好的一天”“记有意义的一天”这样的作文,其很容易变成流水账,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教师完全可以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写作。例如,有一篇课文是关于“菠萝蜜”的,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完全可以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作文,之后,同学之间相互进行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此外,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提前一天安排学生完成演讲作业,内容就是关于日常生活方面的。其实每天的生活看似普通,但在普通之中却隐藏着很多的不同。教师应当通过作业的方式,教会学生感悟生活,发现普通生活中的乐趣。

加强作业的实践性。

在之前的作业之中,很多都是书本上的作业,基本上就是抄写的工作。这样的作业比较机械,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也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该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布置实践性比较强的作业。

例如,在过传统节日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和传统节日有关的作业。母亲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给母亲写封信。这样不仅能锻炼写作的能力,还能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按时进行交流。无论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还是自己听说的、看见的,都可以记录下来,通过收集大量的社会见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同时提高学生知识的储备量。

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篇八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写了小刺猬的灵敏、可爱,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是一篇充满生活趣味的文章。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了以下一些反思。

一、字词教学不够深入。

我在上这节课时,预先设计了一张生字幻灯片,将我认为对学生来说有困难的生字词归整在上面,在学生学习课文前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解决。交流词语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不能仅仅读过一遍就匆匆结束,要花一定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去掌握,宁可少讲一点课文,也要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固。“为什么刚学过的生字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还会反复出现错误?”如果我能在字词教学中在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那学生的字词错误率可能就会随之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教学环节目的性不明显。

这篇课文在教学时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找出小刺猬偷枣儿的动词,这是梳理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脉络。仅仅带领学生找到小刺猬偷枣儿的几个动词是远远不够的,找到动词之后应该做什么?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的,我就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目的性不明显,这说明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根本没有思考清楚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没有目的的教学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每一步教学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只有在实现每一教学环节目的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语文课的味道不足。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如果说“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知识的基础,那么“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感情的升华。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在掌握一个个字词的过程中,一起感受每篇课文所传达出的情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小刺猬偷枣儿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小刺猬的钦佩与喜爱之情,这堂课的语文味道不足,作者对小刺猬的钦佩与喜爱之情没有出来,学生的情感体会不够深入。语文教学并不只是要带着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地梳理,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碰撞,使心灵得到触发。

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篇九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引读——与学生对话。

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

破题,理解题目。

初读——与文本对话。

读正确,读流利。

读出节奏。

解题初读,这是学习诗词的基础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开始接触宋词,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地点:黄沙道。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品读——与作者对话。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扩读——与宋词对话。

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

介绍相关网站。

从以辛弃疾的《清平乐》导入开始,到学习他的《西江月》,体会他在词中的思想感情,词人辛弃疾是贯穿这节课设计的主线。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仍以欣赏他的词作为契机,介绍相关网站,带领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

详谈教学过程及特点:

现在结合我的教学过程,我说说这节课的几个特点:

一、注重个性培养,处处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1.尊重每个学生的朗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内容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这节课的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你从词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这个问题贯穿于品读词作的环节始终。学生只有口诵文字,心入其境,并赋予形象的体态语言,这时,他们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2.作业安排赋予学生选择权。

这些作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实现又一次提升。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得以提升。

二、以诵读代解析,感受全词意境美。

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篇十

大自然非常的慷慨,给予了我们无数珍贵的礼物,从《大自然的声音》中听到了风、水、动物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从《父亲、树林和鸟》中,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于树林及鸟的喜爱之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特别是把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上完这节课后,我们校长不仅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讲解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这篇文章很简单,就是一个刺猬偷枣的故事,由此我设计了后面的三个问题,一是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二是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三是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授课过程中,由小组合作,先读课文,圈出小刺猬偷枣用到的动词,再由小组代表运用这些动词把偷枣的过程联起来,总结小刺猬偷枣的过程。用上连接词“先、再、接着、然后、最后”,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上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按照顺序,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如何偷枣的。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对刺猬的三个不同称呼,读一读,领悟作者对于小刺猬喜爱之情的逐步加深。拓展延伸《击退黑狗》的小故事,孩子们对于小刺猬的聪明与机灵有了更深的印象。

要求会写的生字要重点讲解。我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写到了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刺”,这个字的左半部要重点讲解,不仅讲笔顺,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刺”的形近字“棘”和“剌”,教生字不仅要教会课堂中的`生字,还应激发学生去认识更多形近字的兴趣。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字词,因为只有使学生认识词语,才有可能使学生进一步去理解它,理解整篇文章、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这篇课文第二个问题就是找出小刺猬偷枣的动词。在这个环节中,校长指出要引导孩子们在默读中,在课本上圈出动词,圈出后,孩子们读一读,比一比,比比谁能把刺猬偷枣的高明读出来,把刺猬的可爱读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找动词的目的是了解作者描写小刺猬偷枣的过程,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会语言的生动。这一环节还可以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可以追问学生:“读的过程中想一想为什么文章的语言能如此生动呢?”,孩子们会发现是因为动词用的好,原来描写动物可以从描写动作入手,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如何能把一件事情写得具体、生动?从描写动作入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那孩子们写小动物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向作者学习,也用上描写动物的动词,让我们自己作文的语言也变得这么生动,这么吸引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每个孩子的舞台,我们要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引导他们既要独立思考,又要学会合作,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学习知识。

与孩子们在一起三个多月的时间,我和孩子们都在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方法,希望孩子们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为何能写得如此生动,都用了什么绝招,学到这些绝招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作为教师,我要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参,将文章的每个知识点都要琢磨透彻,多写反思多记录课堂,只有在自己的反思中才能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多学习才能更进步,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扎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2、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3、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4、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教学难点:

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秋天,是瓜果成熟的收获季节。瞧,图上画着什么呀?

出示《秋枣》图,学生说图意,师引导学生用上动词“挂满”、数量词“一颗颗”,来体现红枣儿的大和多。

引导学生比较词句活动室2(1)的两句句子,体会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能使句子更生动。

学生朗读句子。

2、枣儿长得可真好!想不想摘些来尝一尝?这不,咱们这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抢先行动了。

出示刺猬图,出示课题,齐读。

它是谁呀?

出示“——刺猬”,再读。

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

出示预习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3、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出示两幅课文插图,明确2~9节讲了第一件事,10~15节讲了第二件事。

三、小组合作,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四人学习小组分别轻声朗读2~9、10~15节,讨论:课文写了刺猬的哪两件事?

2、集体讨论交流。

归纳板书:一天晚上,刺猬偷枣儿。

第二天晚上,刺猬用刺击退了大黑狗。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刺猬是偷枣儿的呢?默读2~9节,圈出刺猬偷枣时的动作。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爬停住脚摇晃掉归滚驮跑。

2、刺猬偷枣儿的本事怎样?从哪些动作能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摇晃”、“归”体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

3、刺猬不但偷枣儿的本事高明,而且护身的本事也很大。我们再来看看它是怎样用刺击退大黑狗的。默读10~15节,用“”圈出刺猬的动作,用“~~~~”划出大黑狗的动作。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刺猬:出来散步缩成一团。

大黑狗:扑掉过头去哀叫着溜走。

出示“我”赞叹刺猬的两句句子,指导朗读。

5、是啊,刺猬聪明、机灵,本事真大,小作者可喜欢它啦,所以把它称为——。

五、学习文中的事例介绍刺猬独到的本领。

1、那么学了课文,你喜欢刺猬吗?能不能来夸夸它?

出示两个说话练习,学生任选一个准备。

指名交流。

2、请两个学生分别介绍两个事例,与老师合作介绍带刺的朋友——刺猬。

出示说话练习。

师:我有一个带刺的朋友,它就是刺猬。

生1:刺猬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生2:刺猬不但……,而且……。……。

3、连起来介绍刺猬和分别介绍刺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句话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介绍完一个事例,要介绍第二个事例时可用过渡句连接。

4、谁能连起来介绍一下刺猬?

指名介绍。

六、写作小实践。

语文的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二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较为适用于课程、教学单元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程序,如图示:

上述程序中包含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学会什么?)

2.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将如何进行这种学习?)

3.教学评价(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我们可将教学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即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及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二)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众多流派中,对教学设计领域影响最大的是桑代克和斯金纳。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以行为控制为基础设计教学,以完善人的行为为根本宗旨。

在行为指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操作性反应和强化原理为理论基础的,适用于个别化教学的自动教学模式,常被称为“机器教学”。

小结:

现代教学设计要强调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激励、强化等教育发展功能,让学生在课程中找到自己,赏识自己,找到进步的方向。同时,要通过深入有效的评价,及时强化和矫正课程与教学的信息,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一句话,以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5200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