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等内容。教案编写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利用,包括多媒体、教具、实物等。以下教案是经过多年的实际教学验证和总结出来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一
教材第3-4页例3。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5.得出结果
6.猜想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二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圆锥的体积计算。
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简易多媒体、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2、求下列各圆柱的体积。(口答)
(1)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10分米。
(3)底面直径2米,高是3米。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应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了圆柱的体积,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师: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是圆锥的高?请拿出一个同学们自己做的圆锥讲一讲。
生: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生: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你能上来指出这个圆锥的高吗?
师:很好,因为圆锥的高我们一般无法到里面去测量,所以常常这样量出它的高。
师: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略)
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请同学们拿出一对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研究出等地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把你的想法放在小组中交流,再分工进行实验。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如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3页。
出示小黑板:
1、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略)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沙,然后倒人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1/3sh。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同样实验请同学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有什么话对老师说吗?请看电视。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2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圈圈划划,并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很重要。
生:我认为这句话中"等底等高"和"三分之一"这几个字特别重要。
师:大家说得很对,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字特别重要?如果底和离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有没有三分之一这个关系呢?我们也来做个实验。大家还有两个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请同学们用刚才做实验的方法试试看。
师: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师:可见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关键条件是等地等高。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个关系来解决下列问题。
例l: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他做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那么这位同学做错在哪里呢?(指那位做错的同学做的)
生:他漏写了1/3。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还要再乘以1/3。
师:对了。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1/3sh。我们在用这个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特别注意,1/3不能漏掉。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1)初步同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以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
教学重点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
课前谈话。
过渡:人们为了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
2.同学观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
(1)同学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
(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小格。
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诉我们长度的。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四
2、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3、引出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意识。
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温暖的春天来了,小鸟也出来了。大家看(课件)。有了良好的环境和温暖舒适的巢穴,小鸟高兴地似乎在唧唧喳喳的叫着。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还要给小鸟做一个温暖舒适的巢,为小鸟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老师就为小鸟做了几个小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鸟巢。
(一)长方形。
1、探索长方形的边特征。
(1)你知道这个鸟巢都是用那些图形的纸卡做出来的吗?(长方形的、正方形的)
(2)是吗?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老师把这个鸟巢每一面的纸卡拆下来,你们好好观察观察。(把鸟巢拆开,把每一个面都贴在黑板上)
(3)好,先看这个面,他是什么图形的?(长方形的)
(8)看来,这个特征应该是真的。那么还有用折的方法吗?【我们组使用折一折的方法】【你们组是怎样做的】【我们是先把他们俩对折,他们俩一样长,再把它们俩对折,也是一样长】【嗯,如果像这样,叫这两条边完全重合,那说明这两条边是相等的,而这两条边呢,也是完全重合,就是相等】。
(9)和他们组发现的是一样的特征的举手!看来经过好几个组的验证,这个特征是真的。
(11)刚才我们找到了几组相等的边?【2组】
(13)真聪明!所以说,长方形边的特征就是【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我们来给这四条边起个名字。来,看这组对边和这组对边,哪一组比较长?
(2)对,这一组较长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板书:长这一组较短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板书:宽
(3)长方形有几条长?板书:【2条】。几条宽?板书:【2条】。
3、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1)你能指出黑板的长吗?你能指出黑板的宽吗?
(2)你能找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吗?宽呢?
(3)看来不是横着的这个边就是长。重点要看谁更长!
4、探索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有几个角呢?那么长方形的这四个角又会有什么特征呢?【都是直角】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着像】
(4)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吗?谁来演示你们组的的测量过程!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五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课件.。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
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三)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玩具(1、2、3、4、5)。
(四)指导书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六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七
1.体验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排列顺序。
2.大胆地用语言表述排列的结果。
1.事先联系好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幼儿园配合幼儿活动。(也可利用图片的方式)。
2.《幼儿画册》(第三册p7)。
1.谈话,引入活动。
师:你家里有几口人?爸爸、妈妈和宝宝一样高吗?
2.游戏:比高矮。
爸爸、妈妈和宝宝比高矮。提问:爸爸、妈妈、宝宝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引导幼儿学说“高的、矮的、最矮的”。
请小朋友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给三个人排队。
换一个宝宝再次与爸爸妈妈比高矮。
幼儿做相关练习。
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中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鼓励幼儿互相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提供四种高矮不一的物体,鼓励幼儿比一比,说一说。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八
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九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
课时说明:1课时。
本案例适合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0页~第21页的内容。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多媒体,挂图。
正方形纸。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词语,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是哪四个词语?
生:东、南、西、北。
2、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来辨认方向呢?
生1:可以看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方。
生2:可以看北斗星所在的方向就是北方。
生3:可以利用指南针,指针指向的方向就是南方。
3、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你们知道怎样在图纸上标识方向吗?
生:可以在旁边画一个箭头,如果指向上而且写上北字,就表示的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现在我面朝北方,我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南方)我的左边是什么方向?(西方)右边是什么方向?(东方)。
谁能来象我这样说一说你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生描述)。
5、那么你知道位于你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有谁吗?请你们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生活动)。
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生描述)。
生: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辨认这几个方向。(板书:辨认方向)。
2、(出示书p20挂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看到有图书馆、体育馆、动物园、医院、学校、邮局、少年宫、商店、电影院这几个建筑物。
生2:我看到了一个指向北方的图标,表示这幅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
学生口答后在书上填写认一认(1),并同桌互换,批改。
4、图中还有4个建筑物,它们对于学校所在的位置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生1: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
生2:在两个方向的中间的位置上。
生3:分别在学校的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右下角的位置上。
生4:图书馆在学校的西北角,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角,少年宫在学校的西南角,电影院在学校的东南角。
5、你们认为哪种描述的比较准确?
生1:第三种和第四种。
生2:第三种说法有点模糊,还是第四种说法比较准确。
6、现在谁再来描述一下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先指名生说,再同桌互说,同时师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8个方向词,下面我们就。
一起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请拿出这张正方形纸,象我这样折一折,并在折痕上标出8个箭头(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操作方法,生仿效)。
根据我们作图的习惯,上方一般确定为什么方向?(生:北方)请你标出北方。
剩下还有7个方向,你们能自己完成吗?
(学生尝试制作方向板,师巡视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相应的指导。)。
2、谁来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汇报展示)。
你认为他制作的方向板怎么样?(学生评价,完善)。
3、你们已经会自己制作方向板了,那么你们会根据我们教室的实际方向,把你的方向板按。
照正确的方向摆放在你的课桌上吗?(生尝试摆)。
同桌互相看一看,你们摆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小声地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摆。(生互评摆放的方位对不对)。
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生汇报)。
听清老师的要求:以我们中间的这位同学为参照物,想一想教室的四面墙分别在他的什么方向,四个墙角的位置分别在他的什么方向,再把你所拿的那张方向卡片贴在相应的地方。
(组织学生活动,并把卡片贴在相应的墙壁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5、同学们已经在我们的教室里制作了一个大的方向板,谁能来说一说在教室里的这8个方向上分别有些什么物体。
(生依次描述)。
6、你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上分别有哪位同学吗?(能)。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生同桌互动后,再指名说一说。)。
生:方向板摆放的位置应和生活中的方向相同。
(生:象一只雄鸡)。
你在这幅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1:首都北京。
生2:我们新疆。
生3:还有指向北方的图标。
2、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了我国的首都北京和我们所在的新。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一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直角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二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三
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学重难点:圆锥的特征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程: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
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1、教学圆锥的认识
〈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此处有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此处有图)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
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处有图)
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此处有图)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四
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本单元结合学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学具的经验,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学会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接触选择标准给事物分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 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 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1.cai故事引入。
两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绍:“我是宝宝,我是贝贝,我俩是好朋友,我们长大了!上小学了!我们很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谈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宝宝和贝贝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
cai出示:宝宝和贝贝的书桌。(贝贝的书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学具,宝宝的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盒盖打开着。)
提问:你们喜欢谁的书桌?为什么?
cai出示:贝贝的妈妈对贝贝说:“贝贝你上小学了,自己的东西应该学会自己整理。
贝贝皱着眉说:“应该怎样整理呢?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2.学生尝试操作,形成分类方法。
(1)提问:如果你是贝贝,会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小朋友们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助贝贝整理的。
(2)学生个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学生在实物展台下操作汇报怎样整理的,集体评议。
(4)cai演示贝贝的操作,贝贝:“谢谢大家教我的好办法,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铅笔盒里。这样分一分就整齐了。”
1.购物中的分类。
(1)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你真棒!瞧瞧妈妈在超市买的这些东西,你能帮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吗?”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物品。
(2)cai演示:贝贝:“行!都有哪些东西?”同桌学生互相交流贝贝提出的问题。
(3)cai演示:贝贝:“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操作。
(4)学生汇报。
(5)cai演示贝贝的操作方法,妈妈说:“一袋装吃的,一袋装用的,你们是这样分的吗?”
2.交通工具的分类。
(1) 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真行!奖励你去看一会儿书吧。”
贝贝打开百科全书“交通工具”,出现课本中“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各种交通工具。贝贝:“小朋友,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
同桌学生互说。
(2) 百科全书说:“小朋友,你知道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吗?”
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3) 学生操作课件(拖动相关交通工具图标)汇报分类方法。
学生正确分类后,cai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
cai演示:百科全书:“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在生活中,你能发现很多物体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类,有的可以分成两类,有的还可以分成三类、四类等。”
1.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动物篇”(“想想做做”第1题,改变部分动物,突出三种生活环境:水中、陆地、天空),贝贝:“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可以分类吗?”
(1)小组讨论交流:你认识哪些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
(2)学生每人用学具卡片操作分类。
(3)学生汇报,cai演示学生分类结果,集体讲评。
小结:小朋友说得有道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动物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 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题)。
(2)学生在展台下操作汇报,集体评议。
总结: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不仅帮助贝贝学会了分一分整理学习用品的方法,还想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植物、动物进行分类。你们真聪明!
1. 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教材。
“分一分”是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初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物品的经验,但有主动分类整理习惯的不到四分之一;约四分之三的学生有超市购物经历;对常见各类动物生活习性有初步认识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
根据此项调查,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改变教材例题中直接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现零乱、整齐的两种场景对比,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埋下伏笔。其次,将“想想做做”第1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直接给出一种分类标准的习题,调整到第三层次“可以按不同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中教学。
全课设计注意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故事情境,以贝贝和妈妈、拟人化的百科全书间对话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串联成一个帮助别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了解自然界动物、植物分类方法的整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的价值。教学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既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导学生用好方法,形成好习惯。
2.把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由于学前教育、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间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力图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五次独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一次活动,唤起学生生活中曾有的分类整理的经验,个体操作,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获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联系过去的购物经验进行操作,达成分类的共识,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动,重在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各种动物、植物,然后独立操作分类,再与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体评议时,教师给学生时间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互相争辩中明理,交流讨论中创新。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成功的欣喜。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五
知识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情感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引入
引入:
你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在日常生活应用中的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我们目前所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三种统计图,但是你们在学习和观察中是否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统计图来呈现、有些要用条形统计图来呈现、还有要用折线统计图来呈现的,那么,我们在选择统计图时,以什么为标准,作为依据呢?也就是说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用途呢?这就是我本节课要跟同学们共同研究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121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5 — 29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清楚选择的依据。
三、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122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问答竞赛
学生分小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提一个统计图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应用何种统计图,再一次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选择统计图。
3、火眼金眼:让学生看统计图读信息
(1)某班学生膳食喜好人数情况统计图(少挑食,要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
(2)中秋节小明一家月饼分享情况统计图(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3)我校学生05~09年上黑网吧人数变化情况统计图(网吧尤如一把双刃剑,随时伤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届英国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你猜我国会夺得多少枚金牌?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奥运会
——统计图的选择
条形统计图清楚反映各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反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这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践证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如课的开始,播放04年奥运会刘翔夺冠情景及部分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海口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人们也在进行着有关方面的深层次研究。“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了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同桌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先出现范例,内容贴近生活,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又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讨,在小组讨论中发扬合作交流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设计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互动环节,而且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泼的特点。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方法与过程: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并获得取胜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和重要的,获得良好情感体验。
3、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二、【教学重点】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三、【教学难点】
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游戏
(二)游戏一“堆一堆”
1、赛前准备
(1)分组:可以分为几个大组进行比赛。
(2)比赛用品的分发:每组准备相同的几何体。
(3)赛前要检查物品数量与形状。
师:请大家数一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具中都有哪些好朋友?它们是什么形状?有几个?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开展比赛,并计时
(1)游戏活动时间5分钟。
(2)教师发出指令,开始游戏。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进行第三轮游戏,时间可限制在4分钟内。
4、决出胜者。
5、还可以进行全班赛。
6、全班总结交流。
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三)游戏二 “玩一玩”
1.游戏前准备
认牌识点数:
(1)抽出其中的几张牌,请学生说出牌面的点数。
(2)尤其是对a的认识,知道a代表1。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因为规则比较复杂,教师结合扑克牌做必要提示。
3、教师根据主题进行讲解。
(1)引导学生对游戏中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并进行判断。
(2)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计算、思考、判断。
4、小组开展比赛。
(1)分组:可以分为4人小组进行比赛。在明确游戏规则和小组成员后,开始游戏。
(2)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进行帮助指导。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根据时间,可以进行第三轮游戏。
(四)全班总结交流。
全班交流,畅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以及游戏中发现的其他问题,或是游戏中要想取胜的“秘诀”等。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这些游戏好玩吗?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七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演示和对简易天平的实际操作,观察,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从等式出发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是不是方程。
3、能力目标:通过简单的天平实验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结合教学内容,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
建立方程的概念。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十八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52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