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自我提升和自我成长的必备工具,能够推动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在撰写心得体会时,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正是如此,没有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对各种难关的探索与攻克,没有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坚持不懈、不离不弃,怎么会有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如此蓬勃的发展,我们又怎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他们特别能战斗,要知道载人航天事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而且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航天员更是要经过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够更好地走入“战场“。他们特别能吃苦,早期的中国异常落后,只能依靠自己,环境也极其恶劣。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给吓倒,始终迎难而上。他们特别能攻关,要知道我们的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他们特别能奉献,多少航天人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多少航天人即使知道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却还是毅然决然地争先踏入太空。
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这些航天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紧紧抓住,以此激励着我们前行,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上笃定前行。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年的神舟5号、神舟七号掀开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篇章。杨利伟同志载着十二亿人的梦想飞上九天揽月,但当时中国的航天事业仍旧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体系。那时的我们连一套航天服都不能自己生产,需要靠进口俄罗斯的航天服自己改造。
到了21世纪20年代,我国的航天工业才算是站在了世界的顶点。国际空间站不接纳我们,那我们就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国外的.技术不共享,那我们就发展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这次载人飞船的成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航天体系正式登堂入室,可以与世界其他大国的航天工业体系分庭抗礼。现如今,中国已经以一个大国的身份站在了国际社会的发展前沿。
时至今日,由于地球资源有限,世界上的航天强国纷纷将探索的脚步迈向外太空,而太空广阔无垠,拥有丰富的空间资源,如高真空、太阳能、月球、微小行星等。
此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gps导航系统便离不开航空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航天技术在开发航天器高位置和高速度资源以获取、传输和转发信息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例如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的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各种军用卫星、载人航天器、弹道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等空间新式武器形成了一体化的太空战场军事系统,并将在联合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众所周知,没有稳固的国防,我们的幸福生活就难以保障。
没有今天的投入就不会有我们明天的。航天事业的进步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航天科技的应用会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三
回望历史,毛主席提出的“上可摘星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在前人眼里看似梦幻的目标,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一步一步实现。近些年来中国航天科技在这种航天精神指导下获得巨大突破的不仅仅是在载人航天上的突破,在太空登月、北斗导航上中国也获得了跨时代的突破。
这一项项成绩都标志着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端最顶尖的科技前沿。航天梦完成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还没有完结,但是我相信中国人民自古就是顽强坚毅且拼搏的人民,在我们的神话里天塌下来了就去补、山阻碍了人民就移了山、海伤害了人就去填了海,中国人民用自己双手创造出的一个个奇迹让我坚信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只是时间问题。
老一辈的航天精神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一个又一个领域迈向,我相信我们将是历史的见证者,前路漫漫且危机四伏,但我们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中华民族的崛起不可阻挡!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四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五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神十三”成功发射尤显意义重大。回望载人航天工程历程,感慨万端。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升空,我国由此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在这之后,“神六”、“神七”均搭载航天员升空,“神八”则成功实施首次无人交会对接;其后,“神九”、“神十”、“神十一”也都搭载航天员升空,并完成各自任务。据统计,我国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已经实现了“三步走”的宏大目标,并保持百分百的成功率。何其不易,何其让人自豪。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六
2019年10月17日7时30分,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下面是整理的关于神舟十一发射成功。
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载着无数国人的期盼与自豪,神舟十一号在2019年10月17日07时30分28秒终于如期发射升空了。神舟十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突飞猛进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神舟十一号发射了,它带走的是全国人民13亿颗紧张的心,带回来的却是13亿滴喜悦的泪水!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期待神舟十一号回归的那一天。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任务将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
这将是飞船在天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航天科技集团神舟十一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表示,重点是解决空间站建设中的这些关进技术,通过天宫一号的飞行来发现、解决、验证在空间站建设运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点,所以“神舟十一号”的任务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任务。
从科研到民用有多久?
对于许多公众而言,载人飞船上天或许只是一项伟大的科学试验,而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不过,这些技术将会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以计算机为例,这种20世纪90年代开始深刻改变世界的机器,最初只是美国军方所用。这就是高科技的“溢出效应”。
那么,“神舟十一号”上的哪些技术可能改变未来的生活呢?
以其太阳能电池翼为例,据陶建中介绍,“神舟十一号”的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达到26%左右,这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如果该技术能够继续研究,并进一步降低成本,那么这将会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针对航空器的严格要求,我国也开发了许多尖端润滑油产品,随后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等民用领域,以满足车辆、设备越来越苛刻的润滑要求。
此外,因为载人飞船对材料的要求很高,所以在研究中开发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王崑声曾表示,我国近年来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左右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和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第2次应用性飞行。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先进行约2天的独立飞行,然后与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30天的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飞船撤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独立飞行1天后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至独立运行轨道,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并等待参加天舟一号飞行任务。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后续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既定任务目标,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17日凌晨4时15分许,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范长龙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代表,亲切看望了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航天员们郑重表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圆满完成任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在送行人群的鼓掌欢呼声中航天员们乘车前往发射场,进入飞船作发射前的准备。
发射场上,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巍然矗立、整装待发。
7时20分许,、等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7时30分,随着一声“点火”口令,承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冲天而起,飞向茫茫太空。
7时49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里一片欢腾。
范长龙宣读了发来的贺电。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的还有马凯、许其亮、杨晶、常万全等。
按照计划,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目前,在轨运行30多天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进入高度约393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等待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对接。
身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不但肩负学习重任,同时也背负着建设祖国的光辉任务;我们不但要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且要继承"三个代表"的伟大理论思想;我们不但要学会读书,品书,分析书,更要学会读自然,品自然,分析自然。因为我们要发展,就先要发现;要自强,就要自信自己;要富裕,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年的神舟5号、神舟七号掀开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篇章。杨利伟同志载着十二亿人的梦想飞上九天揽月,但当时中国的航天事业仍旧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体系。那时的我们连一套航天服都不能自己生产,需要靠进口俄罗斯的航天服自己改造。
到了21世纪代,我国的航天工业才算是站在了世界的顶点。国际空间站不接纳我们,那我们就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国外的技术不共享,那我们就发展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这次载人飞船的成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航天体系正式登堂入室,可以与世界其他大国的航天工业体系分庭抗礼。现如今,中国已经以一个大国的身份站在了国际社会的发展前沿。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八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的背后,是不断锤炼孕育着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数据显示,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2/3以上,飞船系统中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左右的年轻科学家占到80%。绕月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54名正、副主任设计师中,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占65%。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人员,不仅秉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还烙上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印记。
王翔是载人航天队伍中为数众多的留学归国人员之一。本来他在国外的一家公司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当得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国。
“为国争光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矛盾。”现在已是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王翔说。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年轻的航天人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当神舟飞船上天,神州大地上总会掀起一阵航天热。神舟六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全国巡回报告时,每到一地无不引起轰动。航天英雄的故事,被写进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与一切尖端科技一样,航天事业从来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多次拒绝高薪聘请的火箭系统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张智说。
正是凭着为国争光的信念,正是凭着敢于超越的意识,正是凭着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航天人用一系列科技奇迹告诉世界:中国人同样能够摘取高科技皇冠上那耀眼的明珠。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载人航天事业的螺丝钉;而载人航天事业,又是祖国这艘巨轮的螺丝钉。”神七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同舟共济、团结协作,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攀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九
最近在媒体上看到了空间站的最新发展。作为一个对于空间事物感兴趣的人,我一直都非常关注这个话题。空间站的发射成功基本上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本篇文章将会结合我的个人感受和知识,来分享一下对于空间站发射成功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成功的评价。
作为我们国家的重大科学项目,空间站发射成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完成,更意味着我们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又走在了前列。这不仅仅是对于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于我们国家实力的肯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感到无比自豪。
第三段:对团队的认可。
空间站发射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协作与努力。这一次的空间站发射中,有一百多个团队的人在背后默默地付出着。从研制、生产到发射,他们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为实现这个目标不懈努力。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才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成功。
第四段:自己的成长。
空间站发射成功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一个道理: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拥有真正的成就。这一次的空间站发射不仅仅是对于团队的考验,也是对着我个人的考验。经过这样一次的发射,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是不断的学习和练习。
第五段:展望未来。
空间站发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其它产业的发展带来贡献。可以肯定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成果。
结论。
总的来说,空间站发射成功是以前未曾有过的一种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件事情激励我们去努力,而这一次的成功经验,将会给我们未来的旅程带来更多的力量和信心。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十
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重要一步。
跨越1.65米,成年人只需一两步就能走完。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将芯级直径从3.35米变为5米,却用了整整。无论是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的神舟五号,还是的嫦娥一号,都由火箭送入太空。这也就是说,火箭有多大推力,就能把多重多大的物件从地面送上太空轨道。
而昨晚成功发射的“长征五号”,也被航天人们称为“胖五”,一举将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8吨级提升至25吨级。
昨天晚上8点34分,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大厅里,灯火通明,警戒线内,专家们很多都不在贴有自己名签的座位上,而是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指着有各种密密麻麻数据的led大显示屏低声交谈,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的盯着前方。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十一
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11月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当日发射时间几经推迟,从原定的发射时间18时延迟到20时40分,航天专家随后解释原因。
“发射前发现一级助推器排气管道出现问题,经过判断,不影响发射。”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在受访时说,第二个问题是芯一级的氢氧发动机在预冷过程中出现意外,“温度降不下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补充说,发现火箭助推器产品出现问题,专家讨论认为不影响发射,“检查和讨论过程花了一点时间”。
娄路亮说,液氢加注过程后首先要保证发动机的部分部件能够冷却到一定的温度,确保启动过程中保持平稳。但在启动过程中,研制人员发现一些参数未按照设想工作。
娄路亮说,现场组织技术人员讨论,随机按照预案进行各种排查,最终在窗口期的最后时刻圆满解决问题,把中国首枚大型火箭送上太空。
“科技人员非常镇定,采取了各种措施,最终解决问题,后延发射成功。”赵坚说。
航天专家在发射后第一时间公布推迟原因的举措备受好评,有评论称:“中国航天需要更多这样的自信表达”。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十二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型最大推力火箭,将于20xx年11月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次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环保型超低温燃料,所以又被称为“冰箭”。
长征五号火箭和几个月前试射的长征七号一样,是中国新开发的无毒无污染“绿色”火箭(采用液氢+液氧动力,火箭引擎燃烧后只会放出热量并产生氧化物纯水)。长征五号在航天系统内部被称为“大火箭”。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满足进一步航天发展需而研发的芯级直径为5米的火箭系列。
这一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于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刚刚好我的同学叫我回去看发射,作为一个中国人,同时也作为一个文昌人,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再去之前我可是做足了功课的。长征五号火箭是一型全新的火箭,它的发动机系统、增压输送系统、控制系统、测量系统、伺服系统、结构系统等都是全新的。火箭长53.1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这可真是个庞然大物啊!据悉长征五号火箭研制应用了96项新技术,光是重大关键技术就有12项,新技术比例超过70%。看来这不仅仅是个庞然大物,还是个浑身都是宝的庞然大物呢。
虽然我们挺早就去到了文昌的清澜大桥,但是一到哪儿,别说是今晚的火箭了,光是这“人海”就可以惊掉你的下巴了。整座桥从桥头到桥尾,黑压压的一片都是人,为了找个好位置,我俩使出了浑身解数,在人海中穿梭着。再听听,大家是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的。光我听得懂的方言就有四川话、北京话、河南话、湖南话……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都是在说“今晚会有多壮观,这次可长见识了”之类的。丝毫没有意识到8:00快到了。
突然有人“哇”!的一声,只见右手边的天空都被染成了橘红色的,天亮起来了。火箭从地平线升起,就像一颗快速飞升火球,看着小但是能量可不小呢!真可谓是直指苍穹啊!火箭的光环呈现出十字的形态,所有的光都被它压下去了。今晚,它是天空中最闪耀的那颗星。依我看它应该是呈曲线飞行的,它直直地往上飞了好一会,然后来了个大转弯,就到了我们前面的空中了,后面拖着一条尾烟,久久不能散去,非常壮观。身边的人们发出阵阵欢呼声,火箭的轰鸣声再加上人们的欢呼声,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情绪高涨,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激动,一直到卫星成功进入太空。
它不仅展现中华之雄姿,更尽显中华之骄傲,象征中华之斗志!
这一天我永生难忘,我为中国骄傲,为文昌骄傲。这次发射再一次标志着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中国强大起来了!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十三
神舟飞船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空间交通工具,其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太空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果。这不仅有着深远的国家战略意义,同时也代表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和航空工业的发展。此次神舟飞船发射成功,无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喜悦和骄傲。
首先,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告诉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储备足够的技术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在这次太空发射过程中,航天员和科技工作者需要在极其严苛的条件下运作和工作,每一步都必须尽善尽美,细心而不马虎。既然是载人航天,事关人类生命安全。这时候,单靠勇气和直觉是不够的,良好的技术储备和耐心的精神贯穿于从研发到升空的过程中。
其次,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团结一心,凝聚力量。神舟项目不仅在技术上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也在组织协调上体现了我们的国家治理机制的优越性。每一个参与项目的成员都以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使命为己任,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互助,相互支持,形成了团结的决心和合作的精神。正是这些优秀的精神,让神舟飞船发射成功的结果取得了如此的骄人成绩。
神舟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在探讨深空探索和太空科技研究时,迈向新的里程碑。这不仅给我国未来的航空事业带来了光辉的视野和无限可能,也巩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可。我国航天事业在面向未来、探索太空、交换技术等方面,必将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担任积极的角色,为太空事业、技术领域和地球发展做出贡献。
神舟发射成功,不仅是国家的荣耀,也是每位中国人的成就,这其中包括了每个普通人努力工作的协助。因此,发射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和鼓舞,将使更多的人受到激励和勉励,激发个人潜能、凝练心志,为实现自身的梦想不断努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精神鼓舞的力量,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要学习神舟飞船发射成功的精神,以此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随着珠峰测量、北京奥运会、苏州世园会和神舟发射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成功,中国人民也对未来充满希望。通过这样的成就,全社会的信心和能力都将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聚集,助力未来持续增长。整个中国都沸腾起来了,这一次的成功,也贡献了整个国家的灵魂。未来,必须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让这种力量影响到我们的每一天。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十四
“5、4、3、2、1,点火!”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迈上新的高度,更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用的重型火箭研制奠定良好的基础。话不多说,火速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高冷范儿”十足的亚洲第一重型火箭吧!
没错!虽然出生晚,但在长征火箭家族中,“胖五”是目前个头最大、重量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成员。它箭身长56.97m,立起来足足有20层楼那么高,它的起飞重量为869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
衡量载人火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运载能力了,也就是说,它能把多重的东西带上太空。要带更多东西飞天,大体格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前,我国火箭芯级直径都是3.35米,助推器直径为2.25米,而长征五号的芯级直径达5米,并捆绑有4个直径为3.35米的助推器,这么胖,难怪大家叫它“胖五”。
体格大,空间就大,这不仅使长征五号能容纳更多的推进剂,产生更大的推力,还可以减少火箭的分离次数,大大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控制能力。据说,长征五号低轨道运载能力可以达到25吨级,高轨道运载能力能够达到14吨级,比我国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是个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长征五号的“高”可不仅仅体现在个头高、块头大上,更体现在它的高精度上。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丈广室星火可灭。对于航天产品来说,任何细小的纰漏都有可能导致任务的失败。对于块头更大,重量更大的“胖五”来说,对精度的把握和要求更加严格,很多部位的检测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米,比一根头发的直径还要小。
给这么一个大家伙做如此精细的检测,难度可想而知。由于“胖五”的部分工装体积大且复杂,传统的检测手段难以满足测量要求。科研人员经多次调研,将激光跟踪仪应用于型架的安装和测量上,逐步形成了大型零部组件的几何尺寸检测和非接触测量能力,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更减少了检测带来的累积误差,大大提高了型架的安装精度。
火箭箱体直径由3.35米加粗到5米,工艺技术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长征五号采用了固相焊接的搅拌摩擦焊这一新工艺,新工艺具有组织细化、焊接缺陷少,接头强度系数高、焊件变形小等优点,但也带来新的问题:焊接工艺存在根部弱连接的缺陷。为了适应长征五号火箭的检测需求,检测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国外文献,引进了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检测到的最小缺陷为0.016毫米孔洞缺陷。
高精度体现在长征五号研制、设计、制造、转运各个环节,为它的完美升空,保驾护航!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十五
空间站的发射成功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直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发并投入巨资建设空间站,其中中国空间站的发射成功也将为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地位注入新的能量。此次空间站的发射成功,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第二段:回忆研制过程中的艰辛和经验。
在研制空间站的过程中,无数的工作人员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上千次试验、无数技术细节的调试和改进,都为空间站发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于这项技术,我国航天科研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代价,从研究阶段到完成生产,从结构的设计到实现细节的完美,都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因此,成功发射空间站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广阔前景和人类勇气探索世界的壮观历程。
空间站发射成功不仅体现了国家、社会、科技团队和创新人才等多方面的背景,更意味着未来的航空科技和人类社会的长足发展。以空间站为基础开展科学实验和人类探险,将开辟探险和发展领域的广大空间。同时,提供众多技术创新方案,不断推进和完善航空技术的发展和飞行安全。
空间站发射成功向我们呈现出一种人类发展空间的未来图景和发展方向。我们要高度重视和深入了解这种新型态发展的科技与路向,充分认识其潜在的发展优势和长远的经济价值所在。同时,要始终牢记科技发展是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计算和发动创造,需要促进学术与产业的合作模式,结合历史见证、当代追求和未来映像,建立人类科技发展的完整纪录。
第五段:总结与未来展望。
空间站发射成功是人类可持续的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建立了航空的主要章节,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与未来的影响也将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也给我们从当下的人类社会,到未来的人类社会中,都留下了一个长期的机遇和充满希望的前景。因此我们应继续巩固、积累和推动各种相关科技力量,倡导全球人类科技辐射,全面突破各种关键技术瓶颈和飞行危险因素,同时加强政策的研究支持,促进各方面共同发展,为未来的空间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十六
空间站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里程碑,空间站的发射成功,不仅是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意味着着人类学习和探索宇宙的新篇章正式开启。在我国成功发射天和核心舱的那一刻,我内心激动万分。这次发射让我深刻体会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断创新和努力拼搏,我们可以攀登科技的巅峰。
第二段:超越技术的强大信念。
在一系列的节目和报道中,我们了解到这次空间站的发射背后,惊人的技术含量和完美的组织协调。但是,我认为更值得钦佩和赞扬的是豪放不屈的信念。纵贯整个发射项目的信念,恰恰是带领科学家们克服困难、一步步攀登科技的核心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坚定的信仰和勇气,这样才能真正将我们带入这个美妙的世界。
第三段: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力量。
无论是空间站的计划、研制与建设,还是最终的成功发射,都凭借着人类对科技创新的不息追求。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推动了人类从低谷再到高峰。在如此庞大的一项任务中,我们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创造力,人类在这里不断地挑战和创新,才真正实现了这一世界级项目的伟大诞生。
第四段:合作是成功的基石。
空间站的发射成功,离不开全球范围的协作。各方力量持续不断地调整和达成一致,科学家们守着相应的岗位,无论出现什么问题,大家都一起商定,团结协作,直到最后的胜利,这无疑是一次人类合作的光辉时刻,展示了人类共同寻求未知宇宙的强大力量。
第五段:推介我们追求更多的勇气和创造力。
空间站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探索宇宙迈出又一步。这一次成功的背后,有人类无尽的勇气和创造力,而这也是人类未来科技更为辉煌的奠基石。我们需要将自己塑造成能够破解难题、探索未知、拓展边界的知识人才。同时,也需要借鉴这次发射中的勇气和创造力,在学习和工作中尝试不断的创新、去超越自己、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
通过这次空间站的成功发射,我内心深深感受到,我们现在正在生活在一个奇妙的时代,这不仅是社会的前途所在,而且也将是在未来科技进步的各个领域中,充满着无限的飞跃向前的动力。我相信,在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下,未来的人类将会创造更加灿烂的未来!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篇十七
2019年10月17日07时30分28秒,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正式点火发射!随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下面是整理的关于2019神舟十一发射成功。
心得体会。
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将于17日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它将与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近400公里高的轨道交会对接,两名航天员将进入“天宫二号”,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的太空驻留。
首次30天驻留飞行任务对航天员的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均带来更大挑战。从身体上讲,航天员心血管系统受到更大影响,肌肉萎缩,骨丢失,免疫功能下降程度更为明显,出现疾病的概率增大。从心理上讲,驻留时间延长对乘组两位航天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心理相容性要求更高。
从生活上讲,作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对航天员工作效率的影响增加,食谱食品感官接受性要求更高,卫生清洁尤其是运动后清洁问题突显,导致航天员驻留保障难度进一步加大,需要在失重防护、食谱食品、卫生清洁、作息制度和飞行程序安排等方面加强设计,提高航天员的在轨生活品质。
航天员的作息制度设计上向空间站任务长期飞行进行过渡,所以采用日计划和周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天地同步作息模式。航天员在30天飞行中,任务相当重。每工作6天有一天休整,这一天航天员也要做很多事情,但是航天员自主空间大一些,可以自己来安排。
神舟十一号发射了,它带走的是全国人民13亿颗紧张的心,带回来的却是13亿滴喜悦的泪水!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期待神十一回归的那一天。
2019年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向载人航天事业迈向了新的高度。
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次是第三次赴太空,并成为上天年龄最大航天员。而航天员陈冬则是首次参加载人飞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出征的两位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的生肖属相恰巧都是马,两人的33天太空之旅正好是“天马行空”。
这将是中国航天又一里程碑性事件!这是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航天,太空中,“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这两个比子弹速度还要快8倍的空中飞行器如何安全、无误差实现对接?太空中如何种庄稼,如何养蚕,可以实现未来航天员长期驻留时“有菜吃”“有饭吃”,无需全部从地面补给?全球第一台冷原子钟,如何将航天器自主守时精度提高两个数量级……一系列“中国奇迹”等你一起见证。
航天员往往承担着巨大的职业风险,甚至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杨利伟就曾在《天地九重》一书中披露,在第一次载人航天火箭升空后突发低频共振,当时觉得“自己不行了”。书中这样描述:“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实际上,他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心理准备。
“神州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每一个炎黄子孙无不感到兴奋与自豪,人们的心情简直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神舟十一号”成功飞天,意义尤为重大,它代表着我国在太空中中长期驻留实验的成功;它代表着中国的航天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代表着外国人从此将会对中国刮目相看;它代表着中国从此将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后续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既定任务目标,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航天员们郑重表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冷静,精心操作,圆满完成任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在送行人群的鼓掌欢呼声中航天员们乘车前往发射场,进入飞船作发射前的准备。
发射场上,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巍然矗立、整装待发。
7时20分许,、等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观看飞船发射实况。
7时30分,随着一声“点火”口令,承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冲天而起,飞向茫茫太空。
7时49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里一片欢腾。
身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不但肩负学习重任,同时也背负着建设祖国的光辉任务;我们不但要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且要继承"三个代表"的伟大理论思想;我们不但要学会读书,品书,分析书,更要学会读自然,品自然,分析自然。因为我们要发展,就先要发现;要自强,就要自信自己;要富裕,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和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第2次应用性飞行。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先进行约2天的独立飞行,然后与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30天的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飞船撤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独立飞行1天后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至独立运行轨道,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并等待参加天舟一号飞行任务。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天宫二号目前已做好交会对接准备,将在393公里近圆轨道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这次任务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当第一枚火箭直射云霄的时候,人们看到乳白色的运载火箭弹体上写着两个火红的大字——长征。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为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长征精神激励着人们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的新征程。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航天人巨大的付出。从长征路到飞天路,折射的是薪火相传的精神。不同的长征,同样的精神。
我国的航天之路,面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长期封锁,开始长征般的艰难跋涉。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中国航天人,用汗水和心血,书写了一部我国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辉煌历史。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54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