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开题报告(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2:57:16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专业18篇)
时间:2023-11-13 12:57:16     小编:纸韵

报告是对特定主题进行详尽说明和分析的一种正式书面或口头陈述。制作一个美观的报告封面和目录,增加报告的整体形象和专业感。小编精选的范文汇聚了多位专业人士的经验和建议。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一

《银行帐目管理信息》开题报告的编写目的是通过对《银行帐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各模块的分析,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块内容,技术方法,明确各模块的功能和数据流,为程序编写定下宏观体系框架。

二.开发背景。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大范围的普及,计算机应用逐渐由大规模科学计算的海量数据处理转向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这就产生了以台式计算机为核心,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开发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银行帐目管理之中的应用日益收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手工管理方式在银行帐目管理等需要大量事务处理的应用中已显得不相适应,采用it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势在必行。目前,对外开放必然趋势使银行业直面外国银行巨头的直接挑战,因此,银行必须提高其工作效率,改善其工作环境。这样,帐户管理的信息化势在必行。

在传统的银行帐户管理中,其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繁琐的,帐户管理以入帐和出帐两项内容为核心,在此过程中又需要经过若干道手续,因为整个过程都需要手工操作,效率十分低下,且由于他们之间关联复杂,统计和的方式各不相同;且会出现信息的重复传递问题,因此该过程必须实现信息化。

我们的系统开发的整体任务是实现银行帐户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能使新系统达到以最小的开发成本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请求,通过初步调查和系统目标分析,对要开发的银行帐户管理信息系统从技术上、经济上、资源上和管理上进行是否可行的研究。这是一项保证资源合理使用、避免失误和浪费的重要工作。

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分析成本与收益、投资效果等。

技术上的可行性:要分析技术力量、计算机性能、通讯网络和系统条件等。

资源上的可行性:主要指管理、经费能否得到保证。

管理上的可行性:如帐户管理水平、数据收集可能性、规章制度健全程度和领导对发展系统的态度。

可行性分析已经写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请领导及有关专家审议,通过后进入了以下需求分析阶段。

四.系统需求分析。

用户的主要需求有帐户管理、取款机管理、用户查询、查询统计等几个方面:

(1)帐户管理方面:存款、取款、开户、销户、修改信息、办卡、挂失卡;。

(2)取款机信息管理方面:管理员管理查询和维护、客户查询和取款等功能;。

(3)用户查询方面:用户希望便于查询自己帐户的信息。

(4)查询统计方面:vip用户统计、atm业务量统计、异动查询统计、持卡总量消费统计、工作量负荷统计等功能。

五.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数据的安全性问题。

解决办法为:采用des加密算法;。

(2)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二:数据的一致性问题。

解决办法为:使用触发器;。

(3)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三:系统查找数据的速度问题。

解决办法为:采用哈希算法进行数据的快速查找。

六.系统定义。

通过该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使银行的账户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账户管理效率的目的。系统开发的任务是使办公人员可以轻松快捷的完成对账户管理的任务。

1、系统要求:

(4)尽量采用现有软件环境及先进的管理系统开方案,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系统开发水平和应用效果的目的。

2、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实现了:帐户管理、取款机管理、用户查询、查询统计等功能,

帐户管理模块:存款、取款、开户、销户、修改信息、办卡、挂失卡;。

用户查询模块;。

取款机信息管理模块:管理员管理查询和维护、客户查询和取款等功能;。

查询统计模块:vip用户统计、atm业务量统计、异动查询统计、持卡总量消费统计、工作量负荷统计等功能。

七.系统体系结构。

在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做系统功能模块图如下:

八.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20xxie5.0。

开发平台:visualforpro6.0。

九.参考资料。

vfp编程技术及数据库应用教程作者:常明华杨佩理李基鸿连育英。

vfp程序设计简明教程。

作者:鲁俊生胡天云主编。

visualfoxpro6.0/foxbase+课程设计案例精编。

作者:伍俊良。

作者:timothyidgerobertlaganiere。

译者:张红光温遇华徐巧丽张楠。

十.课题开发进度。

2月23日---3月7日系统分析阶段。

3月8日----4月4日系统设计阶段。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二

毕业论文起止时间:

20xx年12月~20xx年3月。

学生姓名:xxx学号:08060115。

指导教师:xxx。

报告日期:20xx年12月30日

一、所研究课题的任务、性质、目的和意义。

任务: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然后根据经营目标制订经营计划,进而加以实施和控制,使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性质:目标管理是企业绩效考核的基础,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经营治理,加强企业团队建设,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在实施企业目标管理中,根据预期效果规定企业中每个人的主要职责范围,并以这衡量尺度作为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评定每个人对企业所做贡献的标准。

目的: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目标管理的本质是绩效价值导向,目标管理使得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各个人事先可以有明确量化的指标,事中可以检查考评,事后可以奖罚兑现,实现全面、公平和互动的管理,实现企业目标管理最优化。

意义: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互相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现状,已解决了哪些问题,尚需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

1、现状:

(1)一位学者如是说:“成长的关键不是经济环境,也不是市场条件,而是企业自身的管理条件”。成长型企业都正在经历着由过去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目标管理发展的过程。

(2)在企业目标管理中,由企业一把手管理全部业务的局面难以为继,然而由于缺乏组织上的准备,没有系统地计划及在关键岗位上培养管理人才,使得管理意识薄弱,业务流程模糊,领导人长期事必躬亲,干部充当“消防队员”忙于救火,员工难以分担职责,执行力严重不足,企业管理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后劲。

(3)内部职责定义不清楚,授权体系也不明确,职、权、利的关系不平衡,没有建立起以业绩为导向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缺乏企业文化和凝聚精神,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很容易导致人才危机的出现,所以企业最缺乏的是对人才的管理。

2、已解决的问题:

(1)企业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解决了企业内部各部门因业务和预算等产生决策冲突,解决各部门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友好协调、均衡发展,成为管理决策者实施管理首要问题。

(2)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目标管理就需要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职责明确化、分工专业化、工作程序化、决策科学化对规范企业行为、快速应对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3、尚需解决的问题:

(1)在理念上,企业主把自己的目标当成企业目标,把个人的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搞混,老板的目标是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兴趣有直接联系,但往往与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并不完全一致,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在方法上,对企业目标管理并没充分实行“柔性化管理”,强调目标管理的灵活应变,对绩效考核成绩、骨干员工流失率、培训合格率、管理人员称职度、员工满意度等进行合理的支配与协调。

(3)在管理战略上,专业化分工,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控机制和反馈机制已势在必行。

(二)国外:。

1、现状:目标管理(mbo)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它在美国、西欧、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已解决的问题:

(1)通过整合能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集中、统一和有效配置;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企业能够跨越内部资源界限,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2)目标管理还力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满足感。这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3)目标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方向,是企业强有活力的要素,战略是规划企业经营的方法,是企业生存的命脉。目标是战略的前提,战略是目标的保证。所以目标和战略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企业目标管理。

3、尚需解决的问题:

(1)国外企业投资决策管理不够科学,合作伙伴的选择不尽理想。切实加强目标管理,加快全州检察机关目标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步伐。

(2)国外企业投资目标管理不够明确,具体考核指标也不尽合理。企业对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力度不大,工作衔接不强,工作信息的反馈速度不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目标的全面完成。

(3)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包代管”的问题较普遍对。目标执行情况的督促力度还需加强,目标管理工作尚需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紧跟客观实际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三、根据任务提出解决办法。

(一)通过期刊资源和网络数据库资源来收集国内外企业管理中目标管理模式,及借鉴、引用有关学者的观点、研究成果等。

(三)结合有关的资料进行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查与分析,接着对目标管理存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有关的思考,根据目标管理对企业的不利方面提出自己相应的看法。

(四)对提出的一些策略进行修改与调整,使企业目标管理最优化管理。

四、大体计划和进度.....

五、资料来源、

[1]张会川:《关于实施企业目标管理的几点思考》,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xx年1期.

[2]刘宏:《企业目标管理之道》,施工企业管理,20xx年第5期.

[3]肖文质:《浅谈企业目标管理》,石油政工研究,20xx年第3期.

[4]王化平:《企业目标管理的几个问题》,发展,20xx年第7期.

[5]胡雪:《基于目标管理的安全生产管理》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年12期.

[6]李贵友:《谈目标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运用》,硅谷20xx年15期。

[7]周涛:《企业的目标管理与员工自主控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xx年7期。

六、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年___月___日。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三

选题目的:

选题意义:

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现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lewin)提出了b=f(p,e),式中:b——个人的绩效,p——个人的能力和条件,e——所处环境。此函数式表示,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若果一个人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之中(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恶劣,工资待遇不公平,领导作风专断,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等),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斯塔西·亚当斯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研究方法:

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

撰写提纲: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1.1.2研究的意义。

1.2员工流失的概念及分类。

1.2.1流失的概念。

1.2.2流失的分类。

1.3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1.3.2国外研究现状。

1.4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民营担保公司发展现状及其员工流失的现状。

2.1担保概述。

2.1.1概念。

2.1.2性质。

2.1.3形式。

2.2民营担保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2.2.1民营担保公司的发展情况。

2.2.2民营担保公司的经营特点。

2.3民营担保公司员工流失的现状。

第三章民营担保公司员工流失成因分析。

3.1员工个人原因分析。

3.1.1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1.2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3.2企业原因分析。

3.2.1薪酬制度方面。

3.2.2绩效考核方面。

3.2.3福利制度方面。

3.2.4培训制度方面。

3.2.5企业文化方面。

3.2.6企业制度方面。

3.3社会原因分析。

3.3.1银行政策的影响。

3.3.2对民营企业的偏见。

第四章人员流失对企业的影响——以北京dhht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为例。

4.1dhht公司情况及内部管理制度概括。

4.1.1dhht公司情况简介。

4.1.2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与政策。

4.2公司人员构成以及员工流失情况。

4.2.1公司员工构成情况。

4.2.2公司员工流失情况。

4.3人员流失对鼎恒汇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影响。

4.3.1内勤员工流失对公司的影响。

4.3.2外勤员工流失对公司的影响。

第五章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5.1问卷设计与实施。

5.1.1调查问卷编写说明。

5.1.2问卷的设计。

5.2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5.2.1内勤员工离职原因报告。

5.2.2外勤员工离职原因报告。

第六章针对民营担保公司员工流失的对策。

5.1员工流入管理。

5.2企业文化的建设。

5.3完善薪酬管理。

5.4建立更为丰富的绩效管理机制。

5.5开展合理的培训。

结论。

2014.8.20—2014.8.27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

2014.8.28—2014.9.8撰写初稿。

2014.9.9—2014.9.30根据论文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五、主要参考文献:

[2]萧鸣政.《工作分析与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3]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4]吴克隆.《薪酬管理》.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5]吴克隆,《绩效管理》.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6]吴克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8]谢晋宇.《雇员流动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王文俊.《员工流失理论综述》.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

[12]朱新枝.《论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

[13]刘永安,王芳.《影响员工离职意向的因素研究》.企业经济,2006年。

[15]白晓军.“员工流失管理”,《经济师》,2004年第2期。

[17]中国人力资源网。

[18]mba智库百科。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四

[1]张会川:《关于实施企业目标管理的几点思考》,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1期.

[2]刘宏:《企业目标管理之道》,施工企业管理,20第5期.

[3]肖文质:《浅谈企业目标管理》,石油政工研究,第3期.

[4]王化平:《企业目标管理的几个问题》,发展,第7期.

[5]胡雪:《基于目标管理的安全生产管理》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2期.

[6]李贵友:《谈目标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运用》,硅谷年15期。

[7]周涛:《企业的目标管理与员工自主控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7期。

[9]李清洗:《对公安岗位目标绩效考评机制的思考》,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

[11]苏泽庭:《中小学党建目标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

[12]王艳红:《中外文化差异对我国境内合资企业发展的影响》,吉林大学;年。

六、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年___月___日。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五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任何企业都处于风云莫测的环境中,企业无法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

1、企业危机管理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无论是享誉世界、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还是那些默默无闻、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危机的困扰,都难逃危机的侵袭。而以分析、预警和处理企业危机事件为主要任务的危机管理,已成为受到普遍重视的一项新的职能管理工作。它使企业在遇到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果断、有条不紊地予以处理,将危机造成的效益、信誉、形象等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并尽可能将“危机”转化为“生机”,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和持续发展。

2、企业危机管理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部分。企业管理进入了以战略为中心的时代,“战略制胜”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鲜明特色。然而,企业战略管理侧重于研究企业的竞争性战略,对某些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影响的危机问题重视不够。因此,必须将危机管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加强危机管理,以确保企业战略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更具生命力。

3、我国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噬待提高。尽管普遍意识到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中国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却同样普遍地具有危机识别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薄弱的“通病”。据零点调查最近公布的《京沪两地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研究报告》显示,京沪两地半数企业处于危机状态。有72.7%的被访者属于低危机识别能力者,9.4%属于中等危机识别能力者,仅有18%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国内大多数企业对于危机管理还处于懵懂状态,相对于国外公司对危机事件的快速、专业的应对能力,国内企业危机管理情况堪忧。

4、当前国内对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学者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sars事件发生以来,危机管理一度成为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探讨的热门话题,内容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近两年虽有所改进,但仍局限于照搬国外模式,缺乏对本国企业特质的认真分析,研究与发展基础性的、实用的危机管理理论,建立与健全系统科学、可操作性的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是新经济下管理学科的理论工作者与企业的实战管理者所共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笔者选择了这一理论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在总结与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有所创新和突破。

二、文献回顾。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了“危机管理”这一概念,并作为决策学的一分支,开创了对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我国学者(早期代表人物:武汉人学佘廉教授)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人们对危机管理研究已经整合了诸如管理学、公共关系学、财务管理学等多学科门类的知识,渐渐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跨学科理论体系。

该理论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生产经营实体,在市场所构建的平台上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系统论将企业自身的组织环境视为内部环境,企业实体赖以生存的环境视为外部环境,研究企业如何优化内部环境即提升企业危机处理能力,并通过和外部环境怎样实施有效的互动来达到企业自身的稳定状态的;为此系统论的倡导者建议企业管理者从检测环境的变化(规避风险)、优化内部环境(完善组织结构)、构建并通畅环境信息渠道等方面来实施危机管理策略。

我国台湾学者朱延智,在美国学者波特提出的“5种竞争作用力”架构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危机管理的结构论。该理论着重强调:企业如何采取积极的反应,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压力,以达到规避风险与危机的目的;将企业危机的来源主要锁定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之中,而企业危机管理的重心不再只是注重内部效率性的规范管理。该理论将企业危机管理纳入到了战略管理范畴,提升了其在企业管理中地位。

美国学者西蒙·布斯(simon)首先提出了企业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他根据企业危机的成长特性,将企业危机管理划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危机酝酿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扩散期、危机处理期、危机处理结果及后遗症期,并详细阐述了对各阶段的生命特征、及其处理策略的认知。企业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论对研究危机管理的主要贡献在于:根据危机的特性,将其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使管理者对危机及其从诞生、成长、成熟、到死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清楚的认识,有利于企业的管理者对症下药、处理危机。

企业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是研究危机管理的新方向,是整合了危机理论、经济学、大众传媒理论、公共关系、社会心理学等理论体系的结合体。企业危机扩散理论的构架,起始点是在危机爆发后,通过媒体效益而产生形象危机、财务危机和生存危机等。它以企业未能事前化解危机、也未能迅速在企业危机爆发后有效地处理危机为前提假设,认为危机杀伤力的强度、传播效果、认知结构、恐慌与从众行为、过去企业解决危机的能力表现、危机扩散与危机处理两者之间的时间落差等等,是危机扩散的动力与源泉。

5.危机管理的最佳模式--危机变化的结构论。

系人是企业危机管理中的四个关键因素,并强调企业必须对它们在危机爆发前、中、后都得实施有计划的管理。?他建立了由外到内的洋葱模式(onionmodel)应对模型,依次是:科技层面、组织结构层面、人为因素层面、组织文化层面、高级管理者心理层面五个层面。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理论分析、现状分析有机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对企业危机及危机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四、预期结果。

1.通过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分析,结合危机成因找出我国企业危机的问题及原因所在,这将对于我国企业认清自身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制定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通过危机管理的动态性分析,对危机管理系统进行全面分析。

3.探讨危机管理系统的应用希望对企业危机管理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具实践指导意义。

五、主要观点。

1、分析企业危机影响论证实施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2、分析企业危机现状,企业经营环境(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是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

3、危机管理的本质是动态的、互动的。企业危机爆发前、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过程,需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做整体的考虑。

4、危机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一连续、动态过程,还应融入日常管理,并体现到企业各个制度层。

六、基本框架。

第一章。

导言: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关于危机管理的主要理论和我国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概况、以及全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企业危机管理概述。

1、危机的概述:对危机的定义、特征作了分析以及危机与风险的比较,介绍了危机的分类进一步揭示了危机的诱因。

2、危机管理概述:介绍危机管理的含义,并对其本质作了剖析,分析了危机管理的原则及职能。

第三章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与动态运行机制。

1、企业危机管理过程分析:主要介绍了芬克的4阶段生命周期模型、米特罗夫和皮尔森的5阶段模型以及诺曼·奥古斯丁的6阶段模型并对它们作了分析和比较;基于危机管理模型的分析,本文将危机管理过程分为危机预防、处理、恢复三个阶段,并提出了企业在正常状态下与危机爆发情况下的危机管理既要有所区分又要在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中统一起来。正常状态下企业处于隐性危机管理状态,在危机爆发时,企业处于显性危机管理状态。

2、危机管理的动态运行机制:从危机的动态性与危机管理的动态性两方面来论述,主要结合危机生命周期来进行分析,危机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将其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纳入企业的日常营运管理中,这样的危机管理才是完整的,对于企业更具有实际意义。

第四章构建基于动态性的企业危机管理系统。

1、危机管理系统的制度支持体系分别从隐性、显性危机管理两阶段的高层决策、中层管理、基层运营和底层的企业文化层四个层面来构建动态危机管理系统的制度支持体系。

2、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体系。

根据危机管理过程的分析主要从危机的预防、处理、恢复三阶段来讨论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体系,对各阶段具体的运行方法作了细致的分析。

第五章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思考。

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的现状,进而结合前文所述借鉴跨国公司的经验对我国企业的危机管理提出启示与建议。

结论与展望。

七、参考文献。

1.朱延智.《企业危机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

2.苏伟伦.《危机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

3.伊查克.艾迪斯著、赵睿等译.《企业生命周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王强.《企业失败研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5.高民杰、袁兴林.《企业危机预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6.陈忠卫、王晶晶.《企业战略管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7.项保华.《企业战略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8.银路主编《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全书》.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9.佘廉.《企业逆境管理》.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10.龟井利明著.李松操译.《危险管理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

11.诺曼.r.奥古斯丁著.《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龙泽正雄著、徐汉章译.《企业危机管理》.高宝集团有限公司,

13.劳伦斯.巴顿著、符彩霞译.《组织危机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4.朱德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15.谢作渺.《企业如何防范风险》.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6.陈迅、王澎文.《危机决策》.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

17.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高速发展。各类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等般发展创立起来,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预期创业经济与社会将是21世纪的主要特征,而新创中小型企业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也将会与日俱增。zahra[il提出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不但能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还能生产商品和促进服务业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及国家的竞争力的提升都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关。中国经济构经历大调整是自2000年jt始,国家规划将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下数据充分说明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主要靠中小企业。据统计,在apec成员体的2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小公司户数占各自国家和地区企业总数97%-99.7%,中小企业对g(baogao..com)dp的贡献超过50%。二是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载体。数量多,适应性强是中小企业主要特点,失业冲击和经济波动主要靠中小企业来缓冲,避免硬着陆。截止2003年6月底,国内已有1043万户中小企业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占全国企业总数99.5%,全国83.6%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被中小企业吸纳。三是技术与体制创新的有效组织机构是新成立的中小企业。据统计,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是家族企业,私营公司占美国所有公司的90-98%之多,美国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在为私营公司服务,美国每年50%的就业岗位由私营企业提供,私营企业产能占国内生产总值40-60%[2]。有关研究表明,新创企业之所以能在技术革新与机制创新中发挥突出作用主要靠中小企业反应迅速,机制灵活,所谓“船小好调头”。自1900到1979年,中小企业完成了美国一半以上的科技发明。中国改革幵放以来,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新创公司开发了80%以上的新产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创业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创业现象引起不仅是政府,而且还有企业界及学术界越来越强烈的兴趣与关注。近年来人们幵始普遍关注创业活动,众多学者和创业者也被吸引在这一领域进行不断地探索,经济学与管理学界的研究热点幵始转向创业理论。其中创业者个人素质,创业团队,创业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更是备受瞩目。国内学者目前还主要集中于对创业现象和行为的研究,还热衷于国外创业管理学研究成果的引进,却比较少研究针对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及政策经济体系下的创业理论,这个还需要研究得更深入,特别是几乎很少有对中国创业者个人素质的研究,除了有少量文章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外,对于创业者个人素质与成功之间关联性的实证研究很少。这就给本文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创业者个人素质和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带来很大必要性。

越来越多的资料及事实表明,创业者个人素质和能力在影响新创公司成长的各项因素中占据了极大权重。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在当今世界,公司的兴衰存亡由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决定”。对于这么重要的创业者的素质,风投在做出一项投资决定前,这一步骤显得非常必要,那就是对企业家个人的综合素质做出一个客观判断,先要确定他们目前的个人素质与未来要承担的职责要求之间的差距,才能有理由支持后续的投资决策,由此未来投资失败的概率可以大大降低。

创业者和新创企业不断涌现,但是这些新创的企业真正能存活下来的只有不到50%。新创公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行为,创业者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中起着领军人物的作用。抛幵创业者所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创业者个人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创业者究竟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为什么有的人选择了去创业,而有的人却没有?为什么有些人创业取得了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却没有呢?[4]这些成功的创业者身上是否具有一些共同的个人素质特征呢?如果这些共同的个人素质确实存在,他们与创业成功的关联性是否密切呢?识别潜在创业者是否可以用这些素质特征衡量?这些素质是否可以通过创业教育来获得?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研究对象是江浙沪范围内的一些高学历创业者及其企业,从理论和实际相合的角度,研究和探讨我国创业者要创业成功应该具备哪些个人素质,并找出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为识别潜在优秀创业者,发现个体创业潜能,为大学生个人。

职业规划。

为国家的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为风险投资公司理性选择投资者提供参考依据。

应该说对一个企业家经营素质的判断靠的不是所谓直觉,而是一个系统、科学的技术性辨别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与识别是科学而不是艺术[5]。因此成功的创业者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为谋求更大的事业的发展空间,创业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对一个正在奋斗的企业家自身来说,需要改进自身素质的哪些方面。对企业者来说,研究和探讨创业者素质和特征,可以更加明白自己、发展自己、分析自己,回顾自己、完善自己。创业者需要想一想,自己的哪些性格特点制约了自己的事业更上一个台阶,又是自身的哪些素质促成了自己目前的事业?总和发展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有总才有发展,有发展更需要不断总。

经验。

对创业者个人素质和特征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指导风险投资公司或者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创业者们的个性特征和评价指标更充分地识别创业团队的素质,为更好地遴选投资项目提供依据,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国际知名的企业家作贡献。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型创业企业的发展,因为其对国民经济发展比较高贡献率而备受关注。研究表明,以大学生带动的创业公司对于创造就业机会及带动知识型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创业者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决定着。在发达国家,创业成功率比我国高,社会资源浪费率也比较低。

相反,我国的企业创业数量和消亡数量都很高,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大学生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成功的关系,以期寻找到成功创业者个人所具有的一些共性素质,能对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参考意义及指导价值,使正在创业的大学生能借鉴成功者的个人素质教育培训经验,有的放矢的规划自己的创业生涯及创业素质继续教育培训,减少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江浙沪是指中国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三个经济圈的总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区域,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就在江浙沪,这里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基础设施雄厚、工商行政法律政策成熟,商品经济贸易发达,金融信贷系统完备,水陆交通方便,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最大的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本文选择江浙沪的创业者及新创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实际意义,江浙沪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教育也相对发达,创业氛围浓厚,创业公司最多,所以对其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现实中,创业成功并不是只要有创业热情的人就都可以的,创业活动对创业者有非常严格的素质要求。如果缺乏创业素质就盲目创业,创业将很难成功,所以本文着重研究成功创业者的素质共性,探讨创业企业家个人素质在特质、知识、能力方面的个人素质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培养优秀的企业家;风投选择优秀的创业者进行投资,从而促进创业就业,促进创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3.1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有三个。一是幵创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江浙沪创业者个人素质与行为果的研究。对跨文化研究的需要已经幵始在研究文化与社会心理的现有研究中显现出来,证明文化倾向影响感知和行为。目前学者主要基于西方文化的理论框架在对创业者进行研究,使用的研究数据也是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很少考虑这个理论框架在不同文化中的适用性。因此创业者特质的研究出现了跨文化研究的趋势。约翰.麦那[27研究比较了特质理论与行为关系的国际适用性,期望了解是否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可以适用美国的创业企业家特质与行为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在某些国家可以套用这个研究成果,如意大利和以色列,但是在欧洲的瑞典和波兰则无法直接套用。对中国大陆的创业企业家特质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还少有这样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江浙沪创业者绩效及创业者个人素质,本研究将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创业理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二是对我国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培育体系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新世纪,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最大问题,因此社会对创业者个人素质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报道,未来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将是个人创业素质培育,而我国必须在对中国创业者素质特性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创业人才的个人素质教育战略规划,进行适合中国政治经济的有针对性的培养。第三是创业特质理论与创业行为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对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研究长久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研究者喜欢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他们把特质和行为割裂开来研究,他们对特质和行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争锋相对,各不相让。不过据报导,当代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就是把特质和行为整合起来进行研究,比如kitkpatrick和locke在1991年就注意到业界jf始重新关注特质理论,他们发现一个永恒的事实,那就是领导与一般人确实都不同。领导可以不是天;也可以不是先知先觉,但是领导身上必须有某种恰当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并非人人都有[7]”。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行为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还很少,更何况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全面。我国学者对创业者素质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少的可怜。本研究对创业者个人特质与创业行为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丰富了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行为果的研究内容。

1.3.2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相关创业者及其公司的实例研究,总出我国成功创业者的素质共性对于创业者合理评价自身的创业能力,快速提高自己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水平,有着重要的运用价值。本文以成功大学生创业者个人素质共性为基础上,建立了我国成功创业者素质要素共性测评调研表,可以指导投资者尤其是风险投资商识别和选择合格创业者进行投资,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根据成功创业者所应具有的个人素质共性,合我国的创业环境,探讨了创业者个人素质培育模式,促进国内的创业教育水平提高,从而提高国内的企业家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水平。

本研究通过对江浙沪部分知识型创业者进行初步访谈,通过初步访谈整理出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核心素质共性,并设计出访谈案例提纲。然后通过对18位创业者创业经历案例分析研究,验证成功创业者素质能力共性。并分析这些共有的创业者个人素质对创业成功的影响,着重分析哪些个人素质决定了创业成功,得出实证研究论,形成研究报告。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试图建立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个人素质共性库,评估和衡量国内成功创业者的素质共性,通过建立创业成功者素质共性库,对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国大学生创业者创业素质水平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解析创业人才素质概念内涵,构造了成功创业者个人素质测评表。通过案例访谈,并合现有的理论数据,首先整理出对成功创业者个人素质共性的初步认识,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及开发网络的著名企业家案例,分析样本返回的各项素质指标,建立成功创业者个人核心素质构成测评表。

本研究围绕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个人素质展开,着力研究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创业者个人素质共性内涵及内容,阐述创业者个人作用的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成功(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并辅以访谈法、文献法,叙述法及定性分析法等全面地对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成功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本文研究思路的框架如图1.1所示:本文构安排上,除第1章绪论外,主要内容由四章构成第2章为国内外文献综述第3章则是研究方法,及在初步访谈认识成功创业者素质共性的基础上,总归纳出成功创业者所共同具有的八大核心素质。第4章是创业成功者及失败者案例分析,并研究这些核心素质与创业绩效的关联性。第5章为论与讨论,总了本研究成果的理论内涵,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工作方向。

8.有关开题报告课题来源的开题报告文章。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七

当人类在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以后,由于扩大了商品的生产,后来就渐渐形成了国家而且还使得国家的集权不断地加深,为了维护私有制和统治阶级利益,设置一个专门性的工商管理机构来对商品经济的市场主体以及一些市场交易行为进行管理与监督,维护并规范市场的经济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以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为代表的商品经济产生及发展是工商管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我们还不难发现,工商管理机构的形成,正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向成熟和完善迈进。

二、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是相互促进的。

当商品经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有了市场经济这一产物,它是市场作为一种配置社会资源的“无形的手”在发挥基本的调节功能的经济。从一般的市场经济来看,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的种类不断增多,市场的法规不断完善,市场的发育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自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等,都为我国的工商管理不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及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改良的紧迫性。而且,工商管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促使了市场经济自身更加合理、有序地发展,两者之间是由于互相补充和完善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

三、经济发展是推动工商管理进行完善的动力。

如果按照原先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基本观点来看的话,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就需要生产关系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当人类从自然经济状态进入封建经济甚至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时代以后,商品经济的许多活动中,都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这些主体通过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在彼此之间产生各式各样的利益关系,这样的多元主体中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首先,单个的经济主体所追求的活动目标就是个体的利益最大化,而这样的情况就可能会与我们国家的整体宏观目标不同,甚至是与国家所追求的经济目标背道而驰或冲突,对于这一类的经济行为要进行调整,仅靠经济个体本身和单一的市场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个体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会存在一些弊端。由此可见,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的工商管理部门利用一定的强制手段或是政策措施来对其予以监督和协调。

其次,单个的经济主体为获得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在进行物物交易活动中取得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异会爆发出一场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会使得市场经济一系列活动中现存的矛盾更加加剧或者是出现新的矛盾,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要考虑并参照实际的市场现实情况,按照维护和建立一个有序、公平、竞争和开放的经济型市场,对各个利益主体的交易活动进行适当的管理和干预。

最后,如果我们将范围进行扩大,在世界性的市场领域中,各个国家之间进行的物物交易活动,由于国家同样存在自己的利益需要,所以促使了经济主体间存在的经济利益矛盾不断加剧。外汇制度、倾销以及资本流动贸易的限制等都对商品市场经济和谐稳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所以为了更好地维护整个世界的经济稳定和商品交易活动的公平性,维护正常的、和谐的国际贸易交往秩序,就需要工商管理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全球化的工商管理机构来对国际贸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加以解决或是协调。

根据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生产关系进一步的优化,经济飞速的发展引起了各种利益主体彼此之间的矛盾关系渐渐频繁化和复杂化。本来单纯的市场调节机制就不够完善,它自身的力量就非常有限,所以就要求工商管理能够不断完善机制、更好的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现有的市场经济进行维护、管理、监督、协调和完善。

四、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我们的工商管理部门只有不断整合和分配好各项行政职能,才能够争取到工商管理效率的最大化。这不仅仅是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加快工商管理对于自己部门的开拓创新。因此,我们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促进企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工商管理存在的必要性就越高,它的完善也就显得越重要。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八

选题依据:

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

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

第二部分:

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

第三部分:

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年09月25日—2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

20**年03月01日—20**年**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

20**年**月02日—20**年**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20**年**月01日—20**年**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

20**年**月08日—20**年**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

20**年**月15日—20**年**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九

3、尚需解决的问题:

(1)在理念上,企业主把自己的目标当成企业目标,把个人的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搞混,老板的目标是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兴趣有直接联系,但往往与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并不完全一致,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在方法上,对企业目标管理并没充分实行“柔性化管理”,强调目标管理的灵活应变,对绩效考核成绩、骨干员工流失率、培训合格率、管理人员称职度、员工满意度等进行合理的支配与协调。

(3)在管理战略上,专业化分工,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控机制和反馈机制已势在必行。

(二)国外:。

1、现状:目标管理(mbo)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它在美国、西欧、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已解决的问题:

(1)通过整合能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集中、统一和有效配置;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企业能够跨越内部资源界限,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2)目标管理还力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满足感。这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3)目标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方向,是企业强有活力的要素,战略是规划企业经营的方法,是企业生存的命脉。目标是战略的前提,战略是目标的保证。所以目标和战略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企业目标管理。

3、尚需解决的问题:

(1)国外企业投资决策管理不够科学,合作伙伴的选择不尽理想。切实加强目标管理,加快全州检察机关目标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步伐。

(2)国外企业投资目标管理不够明确,具体考核指标也不尽合理。企业对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力度不大,工作衔接不强,工作信息的反馈速度不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目标的全面完成。

(3)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包代管”的问题较普遍对。目标执行情况的督促力度还需加强,目标管理工作尚需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紧跟客观实际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三、根据任务提出解决办法。

(一)通过期刊资源和网络数据库资源来收集国内外企业管理中目标管理模式,及借鉴、引用有关学者的观点、研究成果等。

(三)结合有关的资料进行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查与分析,接着对目标管理存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有关的思考,根据目标管理对企业的不利方面提出自己相应的看法。

(四)对提出的一些策略进行修改与调整,使企业目标管理最优化管理。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十

摘要:企业现代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会计和工商管理工作,这是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成功的关键要素。

现代化企业,需重视会计制度与工商管理模式,这是确保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本文主要分析现代企业下的工商管模式,并探寻现代化模式融合市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期带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会计;研究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出现变革,市场经济也开始好转起来,且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经常涉及到的模式。

但在发展中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制度的创建极为繁琐,历时较长,要现代化的企业的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会计和工商制度体现的原则。

1.稳健性原则。

企业经营管理进程中,《企业会计制度》正在进行创建,基于此,需分析会计工程环境,要求现代会计明确工商审核原则。

当前阶段,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中存在信息缺失的情况,这是经营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

如,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出现很多虚假状况,对市场的运行产生较大的制约。

出现上述原因是会计制度的合理性不够,因而缺失监管会出现坏账的情况,阻碍企业的资金运行效率。

因而定制《企业会计制度》时,最好要明确会计信息的影响因素,以期让企业的会计制度偏向与合理化。

2.一致性原则。

当前阶段,我国企业还没形成良好的会计准则制度,因而企业中的会计还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也不能按照会计行规从事会计工作。

各类提交的报告都要做好项目提交,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履行好监督的责任,会计制度不慎一纸空文摆在那,是要运用和约束企业行为的文件。

3.统一性原则。

审核的科目和审核的主要内容,完善细节,最终弥补管理会计存有缺陷的最佳途径,打破组织形式的限制,也能有效克服行业原有的审核工作推行的限制因素。

4.可操作性原则。

企业在现代化的建设发展中制定《企业会计制度》,主要是为了让企业在运行中具有可操作性,该项制度的建立不仅是要突破原有的会计管理弊端,更好开拓新的会计观模式,进而有助于解决会计管理的瓶颈问题,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要结合实际的经营管理状况。

其中《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需要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小的细节,操作中也要注意规范化,其中比较常见的操作原则是,会计要素、计量标准、报告编制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但能完善会计信息的实际应用,也能让会计工作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二、工商管理模式下的企业会计研究。

1.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和工商管理体制。

得出结论、上交报告,且要求财务管理工作要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的核心地位。

财务监督部门为让企业运行机制更健全,就要完善现有财务监督制度,让财务监督与管理一致,因而要求监督人员在管理中要本着公平工作的原则,落实好财务监督工作,让财务管理工作向着良性方向运行。

(2)集中财权管理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需要集中好财务职权,然后财务总管机构将各类细节工作内容下放到各个部门,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完成资金调度、资产处置等权益集中类工作。

企业在参与管理时不要过多限制财务管理的限制范围,可以控制财权管理,最好将其下放到分公司,减免财务管理中出鲜明的管理层面,造成管理断层,部分管理流程不清楚隶属于哪一个管理层面。

企业管理中最好适度的集中财权管理,目的是最大限度的监控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信息真实性。

探析会计与工商管模式,创建工商管理准则是前提。

制定过程中,最好要体现出现代化经营管理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体现会计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企业会计可以被详细的划分为二部分,第一,分散会计管理,即会计领导人员管理企业的会计;第二,交叉管理,工作中由基层会计管理人与常规管理管理管理负责人共同管理。

(1)重视成本会计的内在管控企业处于会计制度和工商管理双重管制下,管理进程中创建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是管理的一个层面,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大企业内部整体管理状况。

企业在发展,成本会计是企业管理,内控的基础,通过对成本会计的应用能不断的探索企业未来发展之路,但成本会计的应用要经过多方部署,多次试验才能在各个企业中获取大的应用。

其实成本会计的应用多集中在制造行业和煤炭行业,国有企业煤炭行业要想长足发展,要求通过成本核算发挥其指导作用,转变煤炭行业的操作模式,让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成本核算统一发展。

(2)会计管理中重视人本化管理市场化经济体制的运行,我国的经营格局也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中市场化和经营化的建设管理也愈加激烈,当前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进而演化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但归根到底一起竞争的核心都是人才。

因而,企业需将人才看成管理的重点。

一方面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后备军,另外一方面要让会计人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最大限度的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现代化企业建设中,要求需要在会计和工商管理中建设统一性管理,由于这种管理模式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吻合。

本文分析工商管模式的现状,并提出两者结合的有效措施,目的是提升工商管理和企业会计水平。

参考文献。

[2]刘影.分析作业成本会计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2):185.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且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和社会努力采取多种手段调控大学生的就业去向。

高职院校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教学课题,教育部门将培养创业型人才设定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项涉及到所有教育层次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始终的教育任务;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教育目标要求进行。

所谓创业型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且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有能力发现创业机遇并勇于承担风险来把握住机遇的人。

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不同,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开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

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潜在的创业人才,即创业型人才。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体制、创业环境与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高职院校只把创业能力培养当作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只进行创业政策、创业形势等情况的介绍和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与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二)课程设置需改善,师资力量需加强。

当下,我国的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相融合,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联系也不够紧密。

而且,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对于授课老师的要求相对较高。

然而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为“学院派”,虽然对于专业内容很了解,但是缺少实践经历与创业经验,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创业能力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方面,同创业能力培养有关的选修课程与辅修课程较少,且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冲突。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通常较为刚性,学生可以得到的创业机会也很少,不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创业平台,这将对学生的创业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四)创业经验欠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然而长期以来,本专业的教育仍沿用之前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很多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操作来实现,学生很难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最终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很少。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率相当低,低于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一;然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0%~30%。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要想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本专业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是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与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

可以采取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由行政兼职教师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创业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职业人”要想做到全面,就要拥有创业意识与创业理念,更需要拥有能够付诸于实践的创业能力。

所以,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1)优化任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制度,并支持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去。

(2)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校演讲,邀请知名的创业教育机构到校指导;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校建立创业基地,以利于进行更加有效的创业交流。

(3)重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开拓创新,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创业,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行业相关知识并了解创业前景。

编写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需要且满足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教材与讲义,还要编写可以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与辅助读物。

以创业型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为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以此来实现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同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创业联系紧密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基本常识”“创业管理公开课”“创业设计与研究课程”等。

在高职院校中,通过采取必要的研究与改革措施,促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十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对经济体制的改革需求也增大了。工商管理是社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规范经济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不断规范工商管理能够更好保证经济的长期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下,工商管理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经济发展对于工商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工商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能够反过来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工商管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对于社会的经济管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对于工商管理工作的正确定义是促使其更好的发挥职能的重要前提,同时也能够从中不断扩充工商管理的内涵基础。

(一)规范市场经济行为。

工商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中规章制度的一个监督和执行过程,对于保证整个市场经济行为的健康有序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来往越来越频繁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法律规范以及系统体制是维持整个市场稳定的基石。在我国的现实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对经济活动进行集中的指引,调节企业在追逐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将企业的行为限定在合理以及科学的范围之内,从而确保经济社会的长久稳定发展。

(二)调整经济发展措施。

工商管理行为还表现在对经济相关发展措施的调整过程中。市场环境是在不断变更的,原有的体制和管理过程并不能很好的适应于现有的发展需求,经济发展措施的不断调整是保证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是工商管理的重要方面,加快对企业资源的优势资源整合,帮助企业及时的了解发展困境,遏制企业在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不良风气,从而为消费者提供规范化的商品服务,也为就业者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通过公平竞争机制的建立,让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不断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保证技术以及理念的创新,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发生了不断改变,这也导致了服务于经济活动的工商管理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一)管理范围扩大化。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企业类型以及规范的扩大,同时也促进了工商管理的范围扩大。在最初的只是针对私有企业以及集贸市场的管理和检查过程,工商管理已经发展出了“六道检查”,建立了相应的价格标准管理,其管理范围在不断扩大,职能也呈扩大化的趋势,这是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现的需要。

(二)管理系统规范化。

工商管理的相关部门和系统也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单一的管理监督已经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管理需求,一支有组织、有纪律以及有完善管理流程的管理队伍是促进新时期下的工商管理工作更好进行的基本要求,同时为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求,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也是必须的。

管理理念和方式随着社会观念等的不断进步在发生改变,管理不再是一种单一的行政方式,而是包括了行政、经济、法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管理方式上的多样化的。对于市场经济行为的规范和处罚也实现了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市场经济长远目标的达成。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工商管理行为的贯彻落实,以及相关工商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立,都是保证市场经济更好发展的前提。工商管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工商管理能够促使企业与相关执法部门之间的积极合作,改善双方的工作方式,从而促进我国稳定经济格局的建立和发展。工商管理在发挥自身行政职能的同时,应该明确其管理范围和管理方法,加强市场的监管以及执法过程,建设起一个健康积极的市场竞争环境。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这一原则,将最大化的社会经济利益追求作为管理中的首要任务,抛离狭隘的管理理念,对人民的切身利益要进行保护,同时也注重企业的商品权益,打击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从而保障经济格局的稳定。

(二)工商管理保障企业主体地位。

工商管理在经济的持续深入大改革过程中,能够加强流通体制方面的改革。一些大型的行业集团在地区跨度以及行业延伸上都较大,企业之间的自主交流容易产生障碍,企业的利益导向不再明确,从而出现强制关系的发生,通过政企分开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地方政策束缚的发生。在工商管理过程中,能够根据企业综合商业模式,将各种形式下的企业经济联系发展成为一个自主的系统。工商管理的通过这种干预性的引导来进行企业发展的辅助,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确保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工商管理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让消费者在进行商品消费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品质。工商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公益性的法律讲桌,加强民众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建立消费者保卫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发挥大众的监督功能,从而引导企业的发展走向规范、高效的现代化道路。

四、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的新要求。

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提供给了工商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经济活动的规范需要相应的管理过程,市场范围在扩大,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为工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下,工商管理更是具有了新的发展内涵和要求。

(一)经济发展的快速提升工商管理的内涵。

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各行各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各个方面面貌的改变,其中对于工商管理的内涵基础也有了相应的提升。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改革的平稳推进,都是在相应管理制度的保证下,工商管理能够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净化风气,调节产业结构。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对于工商管理的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经济发展规范工商管理体制。

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体制的不断规范化。在工商管理过程中,相关体制的完善能够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来服务,体制的改革和健全,能够改正原有体制中的缺陷。

(三)经济发展带来工商管理的新格局。

工商管理在原有的格局发展过程中,是适用于原有的经济发展状态的,对于新兴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状态没有很好的契合,从而使得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降低,影响工商管理应有行政职能的发挥。

五、总结。

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完整具有重大意义,相关的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对管理职能以及结构设置进行更好的调整才能适应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工商管理能够带来良好的企业竞争环境,规范企业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对于工商管理有了更多方面的要求,提升了工商管理的内涵,规范了工商管理的体制,也带来了工商管理的新格局。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只有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规范工商管理,才能促进我国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海军.浅论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方面所发挥的重要影响[j].大江周刊:论坛,,(09).

[2]阿力甫・塞买提.探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j].现代商业,,(17).

[3]庄文胜.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8).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十二

[3]邱菊.关于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xx。

[4]商小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宂[d].上海社会科学院,20xx。

[6]李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xx。

[7]张美丽,石春生,贾云庆.装备制造企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匹配量化研究[j],20xx(11)。

[10]勾智勇.科技管理中预警管理思想的'体现[j].科技创新导报,20xx。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十三

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

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

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xx年09月25日—20xx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

20xx年03月01日—20xx年**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月02日—20xx年**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20xx年**月01日—20xx年**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

20xx年**月08日—20xx年**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

20xx年**月15日—20xx年**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十四

选题的根据:

1、选题背景: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逐步实施,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营环境,县级供电企业高层的压力日益增强。依据企业内外部现状采取战略调整、机构重组、流程再造等措施,企业高层领导忙的不亦乐乎,而身为企业中低层的员工还是我行我素,隔岸观火,从而使高层的这些变革措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到每个部门,甚至是每个员工,以什么方式来传达这种自上而下的经营压力、变革措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使企业各个层级都能行动起来,让每名员工认识到企业的经营与自身存在的密切关系,全身心的投入实际工作,真正把“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全面体现,那就是在企业中实施全面的绩效管理。事实证明,企业管理最终是绩效管理。因此,在企业中实施全面绩效管理,并上升至战略层面,通过对员工工作表现和业绩进行评估和分析,改善员工的组织行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各项目标。

论文基本结构与内容:

结论: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是激励员工最好手段,但不是目的。管理者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把它看作一个系统工程,注重绩效管理过程的同时,更要明确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实施绩效管理是为了建立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一种合作关系,管理者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在实践中管理者通过不断培训、调整指标来指导员工进步,形成一个良性的绩效循环管理环境,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和经营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绩效在细节宋劝其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安鸿章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人力资源管理徐耀武著中国电力出版社。

4、这样做绩效考核最有效王宇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

5、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全书杨明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6、人力资源管理实战技巧杨维芝王文成著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

7、人力资源管理操作全案罗辉孙宗虎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1037。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十五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提供,还是上缴税收以及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和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目前全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400万户(含个体工商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该地区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城市人口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推进了西部的城市化进程。虽然该地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融资难、市场准入条件背刻、人才引进等诸多不利条件,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西部地区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和重组,一方面,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借助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全方位的幵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全面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沿边开发开放水平。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态势也从国内企业间的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与国外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展开更直接、更全面、更激烈的竞争。从国内看,《西部大幵发“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要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幵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依托中心城市,幵展对外经贸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等。另外还要推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要加大向西开放力度,不断拓展新的幵放领域,全面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此外,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xx-2015)》中指出,工业转型升级要着力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要考虑主体功能区和重大生产力规划的要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综合考虑区域消费市场、运输半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调整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主要依托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同时要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支持西部地区增强产业承接能力。另外还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国家审核公告的工业园区和国家重点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内创建产业示范基地,同时也要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这些政策给该地区中小企业的成长带来了好的发展机遇,西部欠发达地区有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以及政策倾斜等有利条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把握住机遇来不断成长壮大是摆在该地区中小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和继承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已有成果,结合该地区中小企业成长的现状来探讨有哪些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的成长,以及这些企业有哪些成长方式可以选择,通过什么方法来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长方式,期望能够对该地区其它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借鉴。

随着西部地区战略地位的不断上升,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些企业将不断活跃在国际和国内舞台上,但同时这些企业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在于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成长壮大,以及如何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长方式,以期能够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有利的借鉴。

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理论意义:目前关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成长方式的研究较少,关于西部地区的研究主要是宏观上对西部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主要是中小企业成长理论、影响因素和企业成长性评价三个方面,而关于成长方式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成长方式的研究较少,本文的研究从理论上完善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实践意义: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西部地区市场的不断开放,更多的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将活跃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将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可以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以后的成长壮大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战略联盟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的。但目前的学者对战略联盟的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波特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他认为战略联盟是已经超过了正常的市场关系但是又没有达到合并的程度,于是企业间进行的长期联合协议。具体的方式有技术许可生产、供应协定、营销协定和合资企业。i2)威廉姆森是从组织性质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他认为企业联盟是介于市场交i易和各层组织之间的中间边际状态组织,是一种对企业交易时契约不完备性的一种治理结构,是管理企业的一种特殊系统,是企业市场交易行为的一种补充。3)蒂斯是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他认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目标而进行的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以承诺和信任为基础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排他性的购买协议、排他性的合作生产、技术成果的互换、b&d协议、合作协议及共同营销等。总之,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组织。联盟实质上就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来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和风险共担,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马歇尔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这种聚集经济并提出了产业区理论。产业区具有如下特点:由当地小企业组成,投资和生产决策高度本地化;上下游企业间有牢固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长期的合约或承诺;员工属于整个产业区,可以在企业之间频发流动,劳动力市场比较灵活;产业氛围和文化认同比较浓厚;专业服务网络较为发达;金融机构会提供基于信任的坚初成本。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重新审视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价值,他认为企业集群的核心内容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在集群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对集群的形成、发展模式和发展周期都有重要的影响。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慈是国内企业集群研究领域中的一位比较有影响力的专家。她对企业集群的概括是大量专业化的产业(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聚集。石培哲对企业集群形成的因素和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资源享赋是集聚形成的最初诱因;人力资源是集聚发展的推动力量;交易成本的降低是集聚形成的市场决定因素;而创新网络经济的形成为集聚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琼斯(jones)在1971年提出了特定要素模型,他认为在两部门经济中,劳动作为流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资本作为特定要素则不能自由转移,其他假设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会提高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使得出口行业的特定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上升,而进口行业特定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则下降。1985年,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helpmanandkrugman,1985)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他们认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多样性的数目比较少,而进行自由贸易则会增加可供选的产品数量。戴维斯(davis,1996)认为,即使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技术上的差异也会引起同行业产品之间的贸易。彼原三代平(1955)认为经过扶持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就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从而形成了动态比较优势,构成了动态比较费用论。

第一章是绪论。明确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分析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对目前的研究进行文献述评,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等。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部分。阐述了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划分标准,以及企业成长的含义,然后对战略联盟理论、产业集聚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进行了综合整理和评述,作为本研究的基础和分析工具。第三章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分析。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第四章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成长方式选择分析。该部分首先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成长方式选择的因素以及适合该地区中小企业成长的具体方式,然后介绍了层次分析法以及如何釆用层次分析法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成长方式。第五章是案例研究。该部分选取了w公司作为案例来具体说明如何结合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和成长方式采用层次分析法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成长方式。第六章是结论,介绍本文的研究结论及不足之处,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十六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4]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15,(01)。

[5]葛兆强。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5,(01)。

七、指导老师意见及建议:。

签字:年月日。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十七

论文摘要:介绍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国内外企业在发展企业文化方面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的经验;探讨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企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的必要性,以及变革的思路等。

许多企业的企业精神常常用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或加上拼搏这些词语加以概括。应当说这些词语都是好字眼,都很重要,但大家都用这些词语表达,就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也就使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从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上,将会越来越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齐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厂风貌、内显于员工心灵中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企业文化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导向作用,即把企业员工引导到确定的目标上来;约束作用,即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厂规厂风对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都起很大的约束作用;凝聚作用,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得整个企业上下团结,具有团对精神;融合作用,即对员工潜移默化,使之自然地融合到群体中去;辐射作用,指企业文化不但对本企业,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只能说尚处于较低层次,“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知道,企业文化大多是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缩影,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文化存在较多缺陷与错误现象。。

现在的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成为游戏的新规则,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较美国、日本已落后许多,现在如不奋起直追,在竞争中失败将在所难免。所以,全新的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变革工程是我国企业的一项时不我待的新课题。

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管理社会依靠法律管理,但法律也有失效的时候,当法律失效时,靠什么维持社会秩序?靠社会道德。管理企业主要靠管理制度,但再好的管理制度也会有失效的时候,当管理制度失效时靠什么管理企业?靠企业文化。社会法律是与社会道德相对应的,企业管理是与企业文化相对应的。因此,对企业的管理,不能仅仅靠完善企业管理制度,而且还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但必须与现代经济相适应,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1.选择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创造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

(1)不同的行业应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像商业企业可根据本身的经营特点提倡“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价值观;it行业则要体现坚强、乐观、进取心强等特点,可以“追求卓越”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工业企业可以从产品出发,树立“向社会提供最优产品”的价值观等等。

(2)要考虑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每一个人在进入企业成为企业一员以前,大都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相融、互补,或是互斥,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观能否为每一个成员所接受。企业成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以及与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影响力大以及人际关系好的成员对企业文化形成的作用就比较大。

2.进行专门培训,让员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培训是促使文化塑造与变革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在文化变革的实施计划安排就绪后,就要督促员工参加培训、学习,让全体员工接受培训。通过专门培训,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企业为何及如何实施文化塑造与变革,新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什么新的要求,认识企业现有文化状态与目标文化的差距。还可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如广播、电视、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时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通过耳濡目染来达到渐入员工心中。

3.领导者身体力行,信守价值观念。

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首先,领导者要坚定信念。其次,要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价值观。再次,领导者要注意与下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感情上的默契会使领导者准确地预见周围世界对自己行动的反映,形成一种安全感,对下属来说,则会产生“士为知己者用”的效用。

4.建立激励机制,强化企业文化。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人们的合理行为只有经过强化加以肯定,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形成习惯稳定下来。因此,考评内容应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员工晋升时,要考虑他是否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让那些没有好好工作,并难以和企业文化融合的人员离开企业,让员工明白企业在鼓励什么,在反对什么。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它可以提升企业精神、员工风貌、价值理念、核心凝聚力、竞争力,最终提升的是一些可以用数字表达的产值、利润等。企业文化实际是一种高级管理手段。小型企业的管理靠的是领导者权威,中型企业的管理靠的是制度,大型企业的管理靠的则是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开题报告篇十八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提供,还是上缴税收以及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和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目前全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400万户(含个体工商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该地区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城市人口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推进了西部的城市化进程。虽然该地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融资难、市场准入条件背刻、人才引进等诸多不利条件,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西部地区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和重组,一方面,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借助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全方位的幵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全面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沿边开发开放水平。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态势也从国内企业间的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与国外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展开更直接、更全面、更激烈的竞争。从国内看,《西部大幵发“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要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幵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依托中心城市,幵展对外经贸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等。另外还要推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要加大向西开放力度,不断拓展新的幵放领域,全面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

此外,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中指出,工业转型升级要着力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要考虑主体功能区和重大生产力规划的要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综合考虑区域消费市场、运输半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调整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主要依托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同时要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支持西部地区增强产业承接能力。另外还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国家审核公告的工业园区和国家重点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内创建产业示范基地,同时也要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这些政策给该地区中小企业的成长带来了好的发展机遇,西部欠发达地区有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以及政策倾斜等有利条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把握住机遇来不断成长壮大是摆在该地区中小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总结和继承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已有成果,结合该地区中小企业成长的现状来探讨有哪些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的成长,以及这些企业有哪些成长方式可以选择,通过什么方法来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长方式,期望能够对该地区其它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借鉴。

随着西部地区战略地位的不断上升,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些企业将不断活跃在国际和国内舞台上,但同时这些企业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在于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成长壮大,以及如何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长方式,以期能够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有利的借鉴。

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理论意义:目前关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成长方式的研究较少,关于西部地区的研究主要是宏观上对西部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主要是中小企业成长理论、影响因素和企业成长性评价三个方面,而关于成长方式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成长方式的研究较少,本文的研究从理论上完善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实践意义: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西部地区市场的不断开放,更多的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将活跃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将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可以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以后的.成长壮大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战略联盟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的。但目前的学者对战略联盟的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波特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他认为战略联盟是已经超过了正常的市场关系但是又没有达到合并的程度,于是企业间进行的长期联合协议。具体的方式有技术许可生产、供应协定、营销协定和合资企业。

2、威廉姆森是从组织性质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他认为企业联盟是介于市场交i易和各层组织之间的.中间边际状态组织,是一种对企业交易时契约不完备性的一种治理结构,是管理企业的一种特殊系统,是企业市场交易行为的一种补充。

3、蒂斯是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他认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目标而进行的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以承诺和信任为基础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排他性的购买协议、排他性的合作生产、技术成果的互换、b&d协议、合作协议及共同营销等。

总之,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组织。联盟实质上就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来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和风险共担,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马歇尔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这种聚集经济并提出了产业区理论。产业区具有如下特点:由当地小企业组成,投资和生产决策高度本地化;上下游企业间有牢固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长期的合约或承诺;员工属于整个产业区,可以在企业之间频发流动,劳动力市场比较灵活;产业氛围和文化认同比较浓厚;专业服务网络较为发达;金融机构会提供基于信任的坚初成本。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重新审视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价值,他认为企业集群的核心内容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在集群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对集群的形成、发展模式和发展周期都有重要的影响。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慈是国内企业集群研究领域中的一位比较有影响力的专家。她对企业集群的概括是大量专业化的产业(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聚集。石培哲对企业集群形成的因素和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资源享赋是集聚形成的最初诱因;人力资源是集聚发展的推动力量;交易成本的'降低是集聚形成的市场决定因素;而创新网络经济的形成为集聚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琼斯(jones)在xxxx年提出了特定要素模型,他认为在两部门经济中,劳动作为流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资本作为特定要素则不能自由转移,其他假设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会提高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使得出口行业的特定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上升,而进口行业特定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则下降。xxxx年,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他们认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多样性的数目比较少,而进行自由贸易则会增加可供选的产品数量。戴维斯认为,即使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技术上的差异也会引起同行业产品之间的贸易。彼原三代平认为经过扶持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就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从而形成了动态比较优势,构成了动态比较费用论。

第一章是绪论。明确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分析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对目前的研究进行文献述评,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等。

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部分。阐述了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划分标准,以及企业成长的含义,然后对战略联盟理论、产业集聚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进行了综合整理和评述,作为本研究的基础和分析工具。

第三章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分析。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第四章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成长方式选择分析。该部分首先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成长方式选择的因素以及适合该地区中小企业成长的具体方式,然后介绍了层次分析法以及如何采用层次分析法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成长方式。

第五章是案例研究。该部分选取了w公司作为案例来具体说明如何结合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和成长方式采用层次分析法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成长方式。第六章是结论,介绍本文的研究结论及不足之处,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

致谢5—6。

摘要6—7。

abstract7。

1引言10—24。

1.1研究背景10—11。

1.2研究目标及意义11—12。

1.2.1研究目标11。

1.2.2研究意义11—12。

1.3相关文献研究及述评12—22。

1.3.1国外研究现状12—14。

1.3.2国内研究现状14—22。

1.3.3文献研究述评22。

1.4论文研究方案22—24。

1.4.1主要研究内容22。

1.4.2主要研究方法22—24。

2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24—31。

2.1相关概念界定24—27。

2.1.1中小企业及划分标准24—26。

2.1.2企业成长26—27。

2.2相关理论综述27—31。

2.2.1战略联盟理论27—28。

2.2.2企业集群理论28—29。

2.2.3比较优势理论29—30。

2.2.4增长极理论30—31。

3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分析31—40。

3.1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31—34。

3.2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34—37。

3.3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困境37—40。

4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成长方式选择分析40—55。

4.1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因素40—46。

4.1.1内部影响因素41—43。

4.1.2外部影响因素43—46。

4.2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成长方式46—51。

4.2.1集群化成长46—47。

4.2.2创新型成长47—48。

4.2.3国际化成长48—49。

4.2.4虚拟化成长49。

4.2.5联盟型成长49—50。

4.2.6规模化成长50—51。

4.3基于ahp的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成长方式选择51—55。

4.3.1层次分析法51—54。

4.3.2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层次分析决策模型54—55。

5案例分析55—64。

5.1公司介绍55—57。

5.2w公司成长方式的选择57—64。

6结论与展望64—66。

6.1主要结论64。

6.2未来研究展望64—66。

参考文献66—69。

[1]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325.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5712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