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十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3 12:48:24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十篇)
时间:2023-01-23 12:48:24     小编:zdfb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篇一

本组教材共有四篇课文:《找春天》《古诗两首》《笋芽儿》和《小鹿的玫瑰花》是精读课文。此外,还有《语文园地一》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是围绕春天来编排的,选择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四篇课文,使学生能走进春天,充分感受春天,发现春天的特点,探索春天的奥秘。《找春天》一文充满儿童情趣,极富文学色彩,以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了美好的春天,《古诗两首》是宋代和唐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笋芽儿》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绘声绘色地叙述了春天里笋芽儿的成长过程。《小鹿的玫瑰花》是一个发生在春天里的美好的童话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教学本组内容时,要把感受自然和感悟语言结合起来。注意引导学生在春天的大课堂里去主动学习,要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积累结合起来。

1.指导学生会认、会写、会用本组的39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本组的38个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积累本组中优美的篇章句段,做到熟读成诵。

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找春天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找春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指导学生积累“寻找、柳枝、嫩芽、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丁丁冬冬”等词语。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能力,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会认、会写、会用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认读字。

(2)指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初春的美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春姑娘在哪里呢?让我们和图中的小朋友一起去郊外找一找吧!

2.板书课题:找春天。

3.指导读课题:找什么?(强调“春天”)

二、独立识字

1.拼读音节,读准课文下面的生字。

2.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注意停顿。

3.标出自然段序号。

4.练习读难读的自然段。

三、小组识字

1.拼读音节并齐读课文下面的生字。(正音)

2.逐个认读“我会认”中的生字。(认字)

3.交流识记“我会写”中生字的方法。(记字)

4.展示朗读。(读熟)

四、学文识字

1.创设“催开野花一朵朵”的.情境,认读词语。

(出示词语“害羞、遮掩、躲躲藏藏、探出、嫩芽、音符、触到、喜鹊、脱掉、解冻、小溪、棉袄、摇尾巴、野花”)正确认读。

2.(出示句子:“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当你突然发现光秃秃的柳条绿了,迎春花长出了小小花苞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选出最能表达你当时心情的句子读一读。(进入角色,唤醒沉寂在学生心底的春天,自然而然地感悟优美语言。)

3.图中的孩子们和你们一样吗?读一读吧!(出示句子: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1)用换一换的方法记“脱”,按结构记住“棉、野”,并组词语。

(2)读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奔”选择读音。(奔bēn:奔走;急跑。奔bèn:直向目的地方向去。)

(3)“冲出、奔向”表达出了孩子们找春天的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因为他们热爱春天。

4.他们觉得春天像什么?

(1)请在句子下面画直线,读一读。

(2)口头填空:“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认读“害羞”一词。

(3)你见过害羞的小姑娘吗?(害羞的小姑娘总是不好意思地躲在妈妈的身后,只探出头来,样子很可爱。)

(4)(出示“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为什么说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讨论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和课题中的“找”字的含义,感受初春带来的情趣。)

(5)认读词语“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用形声记字法记“躲”,并组词语。

(6)(出示“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虽然“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但我们还是在田野里不停地细细寻找她的身影,欣赏她的美丽和可爱。

5.朗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我们热爱春天,当春天到来时,我们激动、欣喜…(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春天的田野带给我们无限乐趣,所以…(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田野上,害羞的春姑娘让我们着迷…(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积累语言

小组内有感情地背诵第一、二、三自然段。

六、书写指导

(出示“脱、棉、野、躲”。)

1.强调重点笔顺、笔画。

(1)“野”,左边后三笔的顺序是“竖、横、提”,右边四笔写成,第二笔是“点”,不要和第四笔连写。

(2)“里、身”在“野、躲”中居左避让,笔画有变化。

2.观察字的间架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小组内交流。

(2)照田字格中的范字书写,注意压横中线、竖中线的笔画。

3.“照镜子”。把自己写的字与田字格中范字进行对照,做到正确美观。教师随机指导。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请你也像图中的孩子那样,在周围仔细地寻找春天。

3.读一些有关描写初春的诗歌、散文,积累好词佳句。

八、板书设计

1找春天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掩躲藏

孩子:仔细地找啊,找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读词语。

2.背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二、学文识字

1.我们在田野上找到了春姑娘,自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小组内口头填空:

(探出头的小草)是春天的眉毛。

(早开的野花)是春天的眼睛。

(点点嫩芽)是春天的音符。

(解冻的小溪)是春天的琴声。

如果换一换说法,怎么说?(体会草芽尖尖像眉毛,野花开放像慢慢睁开眼睛,嫩芽吐绿时远远望去像跳动的音符,解冻的小溪流动时发出丁丁冬冬的声音,像唱着春天的歌。将初春的自然美景与语言文字的准确表达结合起来,感受初春的美和语言的美。)

2.朗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三、学文拓展

1.多种形式朗读第八自然段,并背诵。

“…”表示什么?说一说你还在哪儿找到了春天。(让学生描述自己找到春天时的感受,进一步体验发现春天的快乐,激发热爱春天的情感。

2.齐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在想象中结束教学。

3.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在歌声中;在我们写的话里。

(1)小组内互相赏读课下积累的有关初春的好词佳句。

(2)感兴趣的话,不妨写一写自己找春天时的感受。

四、识字写字

1.识记“冻、溪”可以复习形声字记字法;识记“探、摇”可以复习换一换记字法;识记“解”可以复习加一加记字法,然后进行组词语练习。

2.书写指导。

(出示“冻、溪、探、摇、解”)

(1)强调重点笔顺、笔画。

“摇”右下笔顺是先写“午”,强调“竖”不出头,再写“竖折、竖”。

(2)观察字的间架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①小组内交流。

②学生照田字格中的范字书写,注意压横中线、竖中线的笔画。

3.“照镜子”。把自己写的字与田字格中范字进行对照,做到正确美观。教师随机指导。

五、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读读、抄抄、写写、背背。)

2.背诵课文。

3.画一画自己眼里的初春景象,并且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

1找春天

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掩躲藏

仔细地找啊,找啊

小草探出像眉毛

野花早开像眼睛

树木吐出像音符

小溪丁冬像琴声

柳枝风筝喜鹊杜鹃桃花杏花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营造一种氛围,把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感受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运用不同语言形式,表达同一种情感--热爱春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励导入

1.人们对春天有着特殊的感情,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运用了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种情感--热爱春天。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古人所作的两首赞春古诗。

4.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独立识字

1.拼读音节,读准课文下面的生字。

2.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注意停顿。

3.标出句子数。

4.练习读难读的自然段。

三、小组识字

1.拼读音节并齐读课文后的生字。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篇二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5.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虽有嘉肴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一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不吃吗?当你从书上学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不去实践一下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不能”。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

《礼记》,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味美。

(3)虽有至道:的道理。至,到达极点。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6)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5.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交流点拨】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交流点拨】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交流点拨】所以,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交流点拨】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有了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4)《说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交流点拨】《说命》篇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比喻:如开头以“味美”比喻“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引用:如结尾,作者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了《尚书?说命》篇中的话,以此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3.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深层探究

4.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5.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

【交流点拨】观点: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6.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7.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第二、三句:阐述教学相长的关系,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

第四、五句: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背诵情况并熟记重点词句的意思。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交流】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②择师不可不慎也。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

一、新课导入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天下为公(wéi)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

矜(guān)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老师范读,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3)一词多义

①为天下为公(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②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4)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干出众的人。)

4.语文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二)文本探究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

【交流点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殊的。(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圣哲先贤话大同

(1)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十分推崇大同学说的人,他说:“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在此基础上,他独创性地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2)谭峭提出的“太平”“大和”理想社会

谭峭在《化书》中说:“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兴,礼乐兴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由太平社会而进至更高级的社会,就是“大和”社会,他说:“是以大人无亲无疏,无恶无爱,是谓大和。”

(3)康有为对大同社会的解释

康有为曾这样给《礼记》作注:“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康有为认为,历史进化是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到达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

嘉肴(yáo)弗食(fú)

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

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

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ɡ)

通假字

《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

选贤与能(同“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

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

倒装句:“之谓”的用法

其此之谓乎(“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虽有佳肴

【讲析课文,疏通文句】

着重讲解如下句子,并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文言知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浅薄。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

4.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5.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全文翻译参考: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重难点把握】

1.“之谓”的用法

明确:“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如:“其此之谓乎”。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2.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

【问题探究】

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明确:(1)“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短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大道之行也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参考译文:

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述,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这是两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第二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虽有嘉肴》

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大道之行也》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到,把握好了重难点。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首先,重视文言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接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要求同学们凭借课文下面的注释,结合语境翻译课文,然后小组自主探究,最后根据小组提出的疑难点,教师在班上引导学生解决。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篇四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p2-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加减5分钟口算。

【设计意图:复习所学的数的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通过现实情境引入例题,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得出算式以后,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加法做?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情境引入例题,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得出算式以后,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加法做?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设计意图:利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到处减法中各部分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这一结论,让学生根据算式直接写得数,能在应用中巩固相关知识】

四、巩固新知(多媒体出示题目)

1.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2. 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五、小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业布置:练习“做一做”及课后练习一的1――5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 =被减数 - 减数

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差+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课后反思:本节课注重创设情境,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p5-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6)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7)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总结乘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各部分间的关系,让学生熟能生巧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总结有余数的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新知

课后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业布置五、作业:练习二1--5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吐出来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即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又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第三课时课题0的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8-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口算

100+0=0+568=0×78=

0÷23=128-128=0÷76=

235+0=99-0=49-49=

0+319=0×29=

24+0=

70-0=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练习唤起学生对0的记忆】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2)0+68=

(3)0×68=(4)54-0=

(5)0÷28=(6)128-0=

(7)0÷36=(8)25+0=

(9)99-0=(10)49-49=

(11)0+39=(12)0×9=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测评帮助学生熟悉0在运算中的特性,让学生能对0的计算有一个更加深入地认识】

五、巩固练习:

第8页:7

六、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七、作业布置:第8页8、9、10题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课后反思:本节课重点解决“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除法的意义”和“由乘法想除法”。如: 0÷0=?,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的积都等于0,所以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第四课时课题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设计意图:直接揭示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从没有括号的算式到加上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一步步明确计算顺序并计算,从说到做,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了解数学史,培养学生探索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多媒体出示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作业布置:课后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 296÷[(12+4)× 2]

=96÷ [16×2]=96÷ 16× 2

=96÷ 32=6× 2

=3=12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小括号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上并不难,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能积极思考和应用,个别学生在计算时痴线格式上的错误,课后应做好

第五课时课题租船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租船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租船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春天到了,老师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他们想去划船,遇到了租船问题,请帮他们想一想,怎样租船最省钱?(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出示问题:人数:32人

小船租金:24元/艘 大船租金:30元/艘

小船人数:4人/艘 大船人数:6人/艘

2.师:怎样租船最省钱?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合作交流:

提示:大船和小船的租金不一样,坐的人数不一样,每人付的钱…… 大船:30÷6=5(元) 小船:24÷4=6(元)

大船便宜,尽量多租大船。

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钱? 32÷6=5(条)……2(人)

5条大船,1条小船:30×5+24×1=174(元)

师:这是最省钱的方法吗?你还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在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数学方法的灵活性,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有更全面的认识。】

拓展导学

三、逐步调整,深入研究

1.生: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上还会空出两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

2.师:小组合作,再调整试试,看看能否说明5条大船和1条小船是最省钱的? 小组合作,再次调整试一试。

3.反馈交流,上台展示:

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花费:

4条大船:30×4=120(元) 2条小船:24×2=48(元) 120+48=168(元)

四、总结过程,形成方法

1.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先假设,再调整。

2.介绍假设策略: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p11 练习三 春游 问题:怎样租车更省钱?

2.某公园门票售价有两种方案:

方案a:成人150元/人 儿童60元/人 方案b:团体(5人及5人以上100元/人)

(1)如果有6个成人、4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2)如果有4个成人、6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情景”和“解决”本身,应该更加重视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的理性上。通过表格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调整方向的确定,形成最终科学和严谨的结论】

六、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1.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问:今天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

作业布置:练习二第6、7、8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租船问题: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花费:

大船:30×4=120(元)

2条小船:24×2=48(元) 120+48=168(元)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 课上采用研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每个孩子都非常高兴的把自己的方法和同学们分享。教师适时点拨,孩子们理解的不错,学的也高兴。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篇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 4时=( )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 )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篇六

学习目标:

1、认识“万、复、苏、柳”等13个生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正确、整齐、规范书写“万、冬、齐、丁、百”5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了解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朋友(出示:燕子),打个招呼吧!

2、小燕子在唱什么歌?(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

3、愿意和小燕子一起去看看美丽的春天吗?

二、初读韵文,识记生字

1、出示春景图。你看见了什么,用最美丽的语言说给小燕子听一听。(学生说话,随机出示韵文)

2、说的真美,小燕子是怎么说的呢?

3、自由读韵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4、反馈:指明读带拼音的生字。交流识字的方法。齐读。

5、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分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读,师生评议

7、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齐读。

三、理解韵文,领略春天

1、经过识字比赛,小燕子很高兴,送出了许多学习奖品。还想得到奖品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朗读打擂台。

2、分组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3、最佳朗读小组得一到“智慧题”――让学生将词语贴在与“春景图”相适应的地方。

4、看图背诵韵文。

四、指导写字。

五、实践活动。

1、去大自然找春天

说一说: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

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图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2、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1 柳树醒了

学习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重点:认识生字和朗读指导。

难点:通过朗读去感知春天的美,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前请学生去观察一下春天里事物的变化;准备一些相关的春天的图片。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春”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你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说说你看见这个字想到什么?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

板书:春雷 春雨 春风 春燕

3、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情景。

二、初读,了解短文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课文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板书:柳树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见板书)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美美地读一读,说说柳树怎么了。

三、学习生字。

1、读第一节,老师板画春雷(闪电),出示生字“雷、醒”。怎么记住这两个字?读音有什么特点?

2、读第二节,老师板画柳枝,出示生字“澡、枝”、“软”。谁能发现这“澡、枝”的偏旁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记住“软”字?

3、读第三节,学生板画,出示生字“梳、梢”。谁发现了这两个字的特点?

4、读第四节,说说“小柳絮”指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同学的介绍,板画柳絮飞舞的情景。

5、齐读第五节,通过比较认识“耍”字。“要―耍”有什么不同?怎样记住“耍”字?

4、同桌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5、把这些生字放在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自由读读全文。

6、巩固生字。

(1)出示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先学生试着读,再指名读。想想有哪个词的意思你不明白?

(2)做词语连线练习,巩固识记生字。

春雷 柳树 说话 醒

春风 柳梢 洗澡 长高

春雨 小朋友 梳头 软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柳树 柳枝 玩耍 绿

四、学写“春”字。

1、请学生说说字的组成和关键笔画。

2、老师范写,学生写3个,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生字和词语。

2、开火车给生字找朋友。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读题,“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

2、读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知道“柳树醒了”?

3、“柳树醒了”说明什么?

4、你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感觉,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课文,读出你的感觉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篇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元宵节”,主要结合正月十五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安排。在寒假,小朋友们刚刚度过了欢乐、热闹的新年。虽然已经开学了,大部分孩子还沉浸在过年祥和、高兴的气氛中。这一单元就是要小朋友们能够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来之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又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感受到生活与学习的联系,增加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中有两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两篇课文:《元宵节》和《看花灯》,以儿歌的方式呈现,朗朗上口、生动形象,与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天地中安排了“描一描,写一写”、“抄一抄”、“组词”、“照例子说一说”、“读一读”等练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复习上一学期的拼音生字等知识,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练习、延伸。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25个生字,巩固学过的字。会书写单韵母,并且逐步复习和练习组词,逐步会组词,掌握识字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意思,会组词。背诵课文;自读短文。

情感态度:1 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以及勤于复习、练习的好习惯。

过程和方法:1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检的习惯。

3 学习搜集整理资料,参与班级活动。

三、重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习惯是重点。难点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有感情的朗读《元宵节》、《看花灯》两篇课文,并且要能有感情的背诵《元宵节》这一篇。认识本单元的25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并且逐步复习和练习组词,逐步会组词,掌握识字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卡片、录音机、磁带等

五、课时安排:

课时分配课题

共6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课余时间一个半小时课时

元宵节 2课时

看花灯 2课时

语文天地 2课时

六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拼音、拼读掌握较好,能借助拼音自学生字,儿歌中有的生字学生已经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由于本地没有相应的社会活动,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

《元宵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一 、目的及意义。

1 结合学习第一课《元宵节》,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完成识字任务。

2 着眼点: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体现“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这个理念。培养他们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求知的愿望,

3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到学校和学习都是生机盎然的,充满趣味的。

二 、基本情况

1 时间:正月十六晚上6:00――8:00

2 地点:本班教室内外

3 人员:本班全体学生及自愿参加的家长、教师。

4 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带一个灯笼,查阅资料,或自制灯谜若干,写在纸条上。要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并自备奖品,准备奖励给猜出自己制作的灯谜的同学。可以请求家长协助(比如写灯谜),但不能完全代替。

三、活动基本思路。

1 动员,集思广益。在正月十六早晨报到完后,教师讲话,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讨论如何办好这次活动。归纳总结活动方法,鼓励大家积极筹备,简单分工。(比如哪些同学重点搜集跟“羊”有关系的词语,哪些同学重点搜集喜庆的词语,或是跟元宵节有关的知识等。提示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制作灯谜。

2 教师,做好领路人。为了落实活动中的知识能力目标,教师一方面做好引导,一方面也要参与到活动中去。我设计制作一些灯谜,有意识地包含第一课的生字词以及一些估计学生不好完成的目标。

3 家长,好帮手。充分调动家长这支好帮手队伍。请几个比较有组织能力的家长来协助管理,以便更有秩序的搞好活动,同时也让家长从中体会新课程的理念。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

单元复习(3)

教学目标:

通过一些具体习题的练习,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侍獾哪芰α?p>

教学过程:

一、填空:

1、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的商是( )。

2、□15÷4要使商是两位数,那么□中最小可以填( )。

3、已知453÷5=90……3,那么( )×( )+( )=453

4、在一个除法算式 中,除数和商都是9,则被除数是( )。

5、7□□÷6,如果□中可以填任何数字,那么这个除法算式的商的最高位是( )位。

二、解决实际问题

1、400元可以帮助一名失学儿童完成一年的学业,星星小学三年级4个班的捐款正好能帮助2名失学儿童,平均每班捐了多少元?

2、小明9分钟行585米,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从家到学校用了17分钟,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米?

3、布娃娃 橡皮泥 恐龙玩具 小帆船玩具

170元 86元 238元 74元

现在这些商品都是半价出售。

(1)现在这些商品分别是多少钱?

(2)小强有200元钱,他会买哪些玩具呢?请你帮他想一想。

4、小红看一本168页的故事书,她3准备个星期把它看完,他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5、李师傅6小时加工54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加工108个零件需要几小时?

课后小记:

第一单元 除法 第12课时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篇九

课题三 左、右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内容、2做一做第1题,练习一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二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件等;学生: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课件演示米老鼠智慧交通)指挥交通干什么?我们平时走路靠那边走?由此引出左右。

二、学习新知:

1、分辨自己身体的左右。

(1)你能指出你的左边、右边吗?

(2)其实我们身上有些部分也左右,你能找出来吗?

(3)米老鼠想做健身操给大家看一看。(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一起做)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肩抖一抖。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肩抖一抖。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脚跺一跺。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脚跺一跺。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放下来。

(4)出示手模型板帖。

2、进一步认识左和右。

(1)你会用左和右说一句话吗?

(2)在日常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事?

(3)说一说你现在坐的位置(左右、左边几个人),

3、左右的相对性。

(1)准备好你的各种学习用品。同位两个合作,动手摆一摆。

(2)提出要求:

①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

②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左边。

③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④橡皮放在数学书的左边、尺子的右边。

⑤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

(3)小组内打乱顺序摆一摆、说一说,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我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左边有什么?)

(4)师生共同活动:我举右手,小朋友也举右手,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第4页做一做第2题。

你的前面是( ),后面是( ),

左边是( ),右边是( )。

从前往后数你是第( ),

从左往右数你是第( )。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认识左、右

左 右

右 左

课后小记:

课题四 位置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行、列举确定物体位置。

2、学会确定物体位置。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正确描述物体位置,理解相对性。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我们班里,首先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二、学习新知:

1、这位小客人坐在哪里呢?他坐在第1组第2个,谁能很快地找出他来?(出现四种找法,分别从前、后、左、右找起)

2、我们一般都是怎样找?(使学生明确一般第一排是从前数,第几个是从左边开始数。)

3、在自己的书上找出第1组第2个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小客人。

4、教师提问学生指:

(1)第5组第4个。

(2)第2组第3个。

5、学生小组活动:互相提问并在书上找出相应的小朋友。

6、先说一说你自己的座位,再填空。

你的座位是第( )组第( )个。

你前面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后面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左边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右边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三、练习:

(一)第6页做一做。

(1)教师提出问题:第1行第2个是( ),狗在第( )行第( )个。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解决问题。

(二)完成练习一

1、第1题。

(1)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坐成一排,教师提出要求,如:从前往后 第4位同学请站起来,请xxx后面的同学举起右手。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

(2)学生自己提出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要求做。

2、第2题。

(1)教师提出要求:我们来做拍手游戏。两个小朋友一组,做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

(2)学生分组活动。

3、第3题。

(1)教师出示第三题图画,提出要求:请帮小明布置房间。说一 说东西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2)学生先在小组中说,指名在图画板上贴。

(3)教育学生要养成自己整理房间的好习惯。

4、第5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2)你能根据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4)在书上填空。

5、数学游戏:听反话

(1)教师提出要求:听老师说位置,小朋友做出相反的动作。

(2)教师说学生做。

(3)学生在小组里活动。

四、生活中的数学。

1、上下楼梯靠右边走。

2、自行车、汽车都是靠右行。

3、北京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右边。

4、香港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左边。

……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上学和回家。

过程与方法:了解安全常识,熟悉重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上学和回家

教学难点:了解安全常识,熟悉重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

教学准备:常见交通标志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上学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住在哪里,每天是如何上学的,路上要经过哪些地方,有哪些主要的标志性建筑或景点,上学路上有哪些所见,所闻等。

二、我知道的交通安全标志

出示常见交通标志图片,让儿童讲各种交通标志的含义,这些标志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以及这些标志有什么作用等,并相互交流,把标志贴在教室墙面上让儿童逐步认识。

三、讨论会:这样做对不对

教师引出主题:“丁丁是个小学生,上学以后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能干,特地来向大家请教,希望小朋友帮助他评判一下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

1.“过马路的时候,遇到红灯但没有车,妈妈一定要拉着我过马路,对不对?为什么?”

2.“放学路上,隔壁的大哥哥要和我一起去游戏机房里去看看,去还是不去?”

学生展开讨论,判断是非。

四、模拟游戏

1.我是交通小民警

教师先启发儿童讲讲上学路上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再设置十字路口的情境,让儿童轮流扮演交通民警,进行上学路上的模拟游戏,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2.陌生人和我说话

先请一名儿童扮演上学的学生,教师扮演陌生人,设置种种问题,引导儿童作出种种适宜反应,教师酌情引导。

五、课堂实践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本21页“我要做得更好”。

2.全班交流。

3.师生小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657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