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20:44:21
2023年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优质17篇)
时间:2023-11-13 20:44:21     小编:雁落霞

教案的编写应当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教案中的评价手段应与教学目标相匹配,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生物》教案范文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一

【预习课导学】(自习15分钟)。

预习任务:

1、了解诗歌常识,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背诵并默写全诗。

3、理解诗歌主旨,学会赏析名句。

预习步骤:

1、背诵全诗。

2、了解每一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4、赏析名句。

【探究课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1.作家作品简介。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学情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组,巩固几遍,会写为止。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整体感知】:熟读全诗,,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自研自探导学】。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试作赏析。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试作赏析。(提示:赏析角度:炼字、修辞、手法、思想、情感、哲理)。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把《次北固山下》改写为散文(提示:情感真实,语。

言流畅)。

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班级:

【检测矫正】。

(a)1、按要求写出《次北固山下》相应的诗句: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2、《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b)默写全诗。

【归纳小结】。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学习目标】1、掌握白居易、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2、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2、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学情检测】。

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早莺、、、浅草、,展现了一幅景色、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之情。

【整体感知】:熟读全诗,,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自研自探导学】。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和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2)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从觉和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颈联写,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和“”来表现早春的景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从炼字角度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该诗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色苍茫的图,渲染了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点明主旨,集中表达了诗人情感。

【拓展延伸】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见解。

【检测矫正】。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归纳小结】。

惜缘。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自主学习,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四、小组交流,讨论疑难:

诗句中景物的特点与思想感情。

五、展示点拨: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六、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七、当堂训练:

背诵这首诗,并试默写。

八、板书设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景:(描述画面)。

情:乐观、积极、向上。

理:时序更替,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三

《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初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教学重点:

研读童年生活中的两个片段,感受童趣与童真,初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作者童年时代与学生童年时代的生活差异,作者故乡老北京与学生故乡的地域差异。

教学准备:

师:搜集老北京、骆驼队相关资料。

生:预习课文,了解林海音的生平,尤其是童年时的生活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揭题,检测预习。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品味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及作品。

3.说说课文与《城南旧事》的联系。

4.出示课文片段,理解作者想法。

第二板块:初读,感知全文。

1.书写生字:傻咀嚼。

2.默读全文,整体感知。

3.找到写“学骆驼咀嚼”的段落。

第三板块:研读片段,感受童真。

(一)“细”学咀嚼。

1.指名读,读正确。

2.自己读,﹋划出描写骆驼咀嚼的句子。

3.指名交流,随机归纳。

4.圈出重点词,再读。

5.指名读,评价提升。

6.骆驼在咀嚼,小英子呢?指名读。

7.她为什么会这样的表现?交流,指导读。

8.想象画面,整段连读。

9.补充“看金鱼”片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天真、可爱)。

10.回到课文,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出你脑海中的小英子。自由练读。

11.指名填读。一起背诵。

(二)“趣”谈铃铛。

1.文中作者还回忆了哪些事?交流小结。是不是傻事呢?

3.指名交流。

4.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充满情趣)。

5.分角色朗读。

6.其实,“想剪驼毛”和“追问去向”这两件事也透着“傻”,“傻”中有小英子的善良与爱心。

第四板块:整体回顾,感情升华。

1.整体回顾。

2.感情升华。

3.总结结课。

板书: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天真。

议驼铃美好。

怀念想剪毛傻?

问去向。

《冬阳童年骆驼队》作业纸。

姓名:

练习一:填一填。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的样子:那样()的脸,那样()的牙,那样()的态度。它们()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大鼻孔里()热气,白沫子()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练习二:写一写。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2.理解林园园脸红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李丽为什么没接林园园的铅笔.。

教学准备:一片画好的蓝色的树叶,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课前预习:

读(读3遍课文)。

圈(圈生字)。

写(生字头上写拼音,为生字组2.个词语)。

勾(勾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标(标出段落序号,用“?”标出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

师:(出示一片画好的蓝色树叶),小朋友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生:一片蓝色的树叶.。

师: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这片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

生:真有意思,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蓝色的树叶,这是怎么回事?

生:想.。

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一齐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有.。

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序号,划生字并相互认读).。

生:漂亮.。

生:(齐声)想.。

师:让我们以开火车的方式和它们认识吧.哪列火车开得最快?

生:这列火车开得最快.。

(师出示树叶生字卡,学生轮读.)。

师:小朋友再一起和它们打打招呼!

(师再次出示树叶生字卡,学生齐读.)。

生:(纷纷举手)我……我……。

(师指名认读)。

师:小朋友再一齐来一遍。

(师再次出示词语卡片,生齐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做动作、举实例、换词”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惹人爱、吞吞吐吐、趴在、皱着眉头、不由得”等词)。

生:(举起右手,伸出五个指头)。

师:哪几位小朋友愿意合作,给大家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呢?

生:(纷纷举手)我……我……。

(指名串读,学生评议)。

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哪一位小朋友勇敢地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美术课上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美术课上,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舍不得借给李丽的事。

(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李丽林园园)。

生:我明白了,原来蓝色的树叶是李丽没借到绿铅笔时用蓝铅笔画的。

生:我明白了,原来是上美术课,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李丽只好用蓝铅笔画,所以画出来的就是蓝色的树叶。

师:(表扬)你真聪明,读书真用心,老师奖你一颗智多星。

三、朗读感悟。

生:她会非常着急.。

师:你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师生齐读)。

2.师:(过渡语)着急的李丽此时看看旁边的林园园,发现她已经把树画好了.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于是就向林园园借绿铅笔.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把李丽和林园园的对话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再读一读,看看李丽是怎样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林园园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指导生字。

1.出示术、课、铅、由、笔。

2.说说用什么方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学生观察后说出识记方法。

3.学生观察每个字的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一说某个字怎样写才规范、美观。

4.学生找找横、竖中线上的笔画,教师用红粉笔标出。

5.教师范写,重点提示“由、笔”字的写法。

6.学生描红、临写,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多写两遍,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7.选出写得好的在全班展示。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五

课题:

单位:昆仑实验小学。

备课人:于长忠。

一、教学内容:教材98---100页。

二、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重点与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下面我们就去看一看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

课件出示98页主题图。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收集到的信息。

教师有足球裁判为两个队开球的方法导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教材99页情境图。

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收集到的信息,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2、探究新知。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抛掷20次,正面大约可能出现多少次?为什么?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做抛硬币20次的游戏并做好记录。

抛硬币次数正面朝上次数反面朝上次数。

总计:

3、各小组展示交流。

提问: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总次数的1/2。

随着抛掷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会怎样?反面朝上的次数会怎样?

4、小结: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当实验的次数逐渐增大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会越来越接近。

五、巩固提高:

1、教材99页做一做。

2、联系二十1----3题。

六、全课总结:。

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二课时。

单位:昆仑实验小学。

备课人:孙翠英。

一、教学内容:教材101---102页。

二、教学目标:。

2、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如果盒子里有10个红球4个白球只许摸一次,摸出那种球的可能性大?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新授。

1、出示101页情境图。

2、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收集到的信息。

3、学生在各小组内说一说游戏规则。

4、结合情境图学生说一说每人得到化的可能性是多少?

提问:男、女生分别得到花的可能性又是多少?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5、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7、小结(略)。

五、巩固练习:

六、练习二十一1---3题。

六、全课总结:。

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课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三课时。

单位:昆仑中心小校。

备课人:万睿。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不能直接计算出可能性,而要先罗列出所有的可能的结果,再计算可能性”的题目的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结合以前学过的排列组合知识进行思考。

3、培养学生逻辑思考问题,有条理地叙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罗列所有的可能性。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吧!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你认为用“石头、剪子、布”决定谁来跳公平吗?

两人玩可能会发生哪些种情况呢?

你能直接计算出小强和小丽获胜的可能性吗?,

该怎样找到可能性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2、学生思考讨论。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列表过程。

4、请学生汇报游戏的情况。

小丽石头石头石头布布布剪子剪子剪子。

小强剪子布石头剪子布石头剪子布石头。

结果小丽。

获胜小强。

获胜平小强。

获胜平小丽。

获胜平小丽。

获胜小强。

获胜。

5、学生进一步讨论上面的问题,然后汇报交流。

6、小结:经过分析用排列组合知识的方法来判断谁来跳是公平的。

(三)拓展练习。

1、学生完成书中的做一做,引导学生用排列组合法。

2、完成104页的1题,学生列出有几种可能性,说说怎样使之公平。

(结论是:必须换掉2或8,并且新加的数字卡片满足:该数字是不能被3整除的单数。如5。也可能把7换成是3的倍数。如9等)。

(注意说明:当两个数的乘积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时也要重来。)。

3、完成104页的2题。

学生把表填完整,然后做判断。

4、开放题:完成104页的3题。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游戏的规则,让全班同学判断是否公平。

(完不成时,机动作为课后作业。)。

(四)应用创新:

1、总结:这节课你对“可能性”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有些游戏规则是公平的,有些却是不公平的。

游戏中一共出现的可能性要我们认真地排列出来的。)。

2、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设计一个游戏的规则,让全班同学判断是否公平。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湾的生平、创作与文学史地位。

2,掌握北诗的字词句的读音、解释与读法。

3,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与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的哲理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领会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由景生情,领会诗歌中表现的主题。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王湾,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早有文名,往来于吴楚之间,《全唐诗》中保留了他的十首诗。

二,课题解释。《次北固山下》一作江南意,是王湾最著名的作品,次,是驻留、停歇的意思,这里指船只停泊,北固山,在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这首诗写诗人沿长江往东,泊船北固山下。见江南残冬风光而产生了相思,写景如画,意境开阔。

三,学法指导: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重点理解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哲理性。在诗人的笔下,自然界新旧事物的交替是这样进行的:所谓生,指的是旧的躯体中孕育了新的生命,所谓入,指的是新春的气息已潜入江南,景中寓理,景中关情,引人作美的遐想。

四,赏析评点。前两句写旅途所见大江两岸景色。青山绿水互文见义。开笔清新自然,寓情于景,细写江上景色。此联气象开阔,颇能小中见大,春潮涌涨,潮水涨满,好风相送,正宜扬帆远行。此联在描述自然时序的交替中蕴含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孕育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则是残冬中涌入春的气息,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引导人们产生对于未来美的遐想。写泊船之后的思乡感受,遥应首联。

五,诗歌内容翻译现代文。蜿蜒的道路环绕着青山,轻快的航船追逐着碧波;潮水上涨,使江面显得更加开阔,江风顺吹,鼓满了高悬的船帆。夜幕还没不退尽,旭日已在江面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家信什么时候才能送到啊,烦请北归的大雁去趟家乡洛阳吧。

六,字词精讲。1客路,指在外游历时所走的道路。青山,指北固山,也指长江岸边的青山。潮平,指江水上涌,水面淹没两岸。两岸阔,指江水涨潮,江面变得开阔。风正,指风从正面吹来,即顺江风吹来。帆,船帆。悬,高挂。

七,本诗写作特点指要。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被诗评家称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2,生和入是拟人的手法,诗中的说理揭示了普遍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可谓景中含情,景中说理。

八,课后作业。1,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诗歌。2,翻译诗歌内容。3训练默写诗歌。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七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课后习题。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次北固山下》诗歌鉴赏。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内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

在执教《到山下去看树》这一文时,我在课堂上抓住学生整理课文所提到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孩子们一起去思考,一起去探寻文字背后所蕴含着的言外之音弦外之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想象,补白文字。

课文在开头写战士们所驻守的那块“黑褐色的土地上”,“高原一年四季飞雪茫茫,闭眼冰天,睁眼大雪,只能隔着厚厚的墨镜看世界,满世界除了风雪,连根青草、连只飞鸟都看不见”。这样的体会对学生来说太遥远了,而这短短的文字根本就无法让孩子们走进那样一个甚至让人有些恐惧的世界。在孩子们的语言世界里,他们只是觉得那里环境太恶劣了。为了加强孩子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我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那样的地方,在我们的视野里,究竟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鹅毛大雪纷纷飘落的样子;到处都是冰雪的世界……能听到狂风呼啸的声音;能听到冰雹落地的声音……)其实不是同学们的语言贫乏,不是我们的想象力不够丰富,而是战士们所能看到本来就少,而这一切还是透过“厚厚的墨镜”所看到的。他们耳朵所能听到的声响也极其有限,所以当“只能听到简单的几个喂字,但我们仍然为能听到山外的声音而欢呼雀跃。”

二、抓住动作,感悟情感。

“将军转过身去,他哽咽着,两颗豆大的泪珠从他的眼角滚下来”。“随后,将军缓缓地抬起手来,给我们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在教学这一语段的时候,我设计了如下的导入语: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将军是身经百战的军人,军人更是流汗流血不流泪,将军的泪珠,将军这一个庄严的军礼包含着什么?(将军对这些守卫祖国疆土的戍边战士的感激之情;对这些战士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毫无怨言地守卫祖国边疆的那份敬佩之情。)这是我课前备课时所想到的答案,而学生的补充更揭示了将军的动作的深刻内涵。

(愧疚——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整整三年,只是想下山去看看树。而就这么简单的要求,将军以前居然都不知道;这么长的.时间,将军居然都没有来看望一下这一群可爱的战士,将军觉得愧对战士们。)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是我的老师,课堂上只要学生思维的智慧火光一旦被点亮,它所绽放的光芒将会瑰丽无比。

三、抓住“眷念”,升华情感。

“离开那儿好几年,每当在夜里想起那些日子,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深深的眷念。”针对“眷念”一词,课前我设计了如下的质疑:那是个鸟都飞不到的地方,那里冰雪覆盖,生活单调,环境极其恶劣,作者为什么还如此深深地眷念那里?在课前我所预想的答案是:那里练就了战士们坚强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毅力。学生有了前面对环境的想象,对将军情感的烘托,觉得这眷念中还包含着一份责任,一份守卫祖国边疆的沉甸甸的责任。

语文是传递情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舞台,是智慧催生智慧的沃土,是教师学生享受精神盛宴的乐园。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一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二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三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诵读法、讨论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四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理解战士们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战士们的敬佩、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高原地理情况的资料。

教学建议。

战士的生活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以往的课文多展现他们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英雄事迹,而这一篇课文除了表现他们的高度责任心以外,还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战士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战士是不是更人性化、更亲切、更能让学生理解呢?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一段战士们的生活,他们是坚强的,他们也和所有人一样,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山下去看看树”,多么平凡的话,但在那样的环境下,却让人深深震撼!

全文共有14段,可以分作3部分。第1部分是1~2段,写战士们驻守在高原上,那里的环境非常艰苦:连青草、飞鸟都看不见,山外打来的电话成了战士们与外界唯一的联系。第2部分是3~13段,在将军来视察的时候,一个战士提出了“去看树”的要求,他们实现了“去山下看树”的愿望。第3部分是14段,写那些日子让作者满怀眷恋。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感受战士们孤寂的生活和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建议本课用1课时。

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篇十七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73467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