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案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实施和学生参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教案范本,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课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一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课件,若干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块。
一、激情导入。
1、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来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请同学们用合适的体积单位填空。
2、昨天的知识大家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利用这些知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相信同学们能运用手中的学具,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快乐合作,获得新知识。
二、民主导学。
(学情欲设)。
生1、可以分割成以立方厘米的小块,看看一共有多少块,就有多少立方厘米。
生2、可以量一量。
生3、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我们可以像以前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想办法找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老师认为这个提议不错,你们认为呢?
师:谁来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猜想对吗?我们来一起验证。好,请同学们看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任务呈现:
用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长方体,并完成下表:
出示表格。学生四人一小组,每组一张表格。
长
(厘米)。
宽
(厘米)。
高
(厘米)。
小正方体的数量。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并在小组中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师巡视。
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摆出了许多不同的长方体,并且填好了表格。哪一组来汇报?
学生黑板前展示表格,并做详细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师: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有了很大的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任务2、继续验证。
课件出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先想一想,再摆一摆。请一个同学上台操作。
1、长4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
2、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3、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师:那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再来摆一摆。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指名一生上台操作。师巡视。
师:和我们之前的猜想一样吗?
v=abh。
课件出示:
师:7×4×3=84立方厘米,所以它的体积就是84立方厘米。
师: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就是什么图形?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
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长、宽、高都叫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课件出示正方体,出示公式。
师:写的时候,3要写在a的右上角,并且要写的小一些。
小训练:完成例2,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1、口答题。
2、判断题。
3、解答题。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出示:
品名:正方体收纳凳。
尺寸:30×30×30。
材质:涤纶+pp不织布+纤维板。
颜色:黑白。
师:你能看懂这个说明书吗?
师:看来不能光比较体积的大小,还要联系实际情况,看看长宽高是否都符合要求。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二
1、进一步掌握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
2、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并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458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0.6立方分米=()立方米。
7060毫升=()升=()立方分米。
130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800升=()立方分米=()立方米。
0.02立方米=()立方分米=()升。
2、一节货车车厢,从里面量长13米,宽2.7米,装的煤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3吨,这节车厢里装了多少吨煤?(得数保留整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解题思路。
第一题:18×5=90(立方分米)90(立方分米)=90升。
90×0.74=66.6(千克)。
第二题:13×2.7×1.2=42.12(立方米)。
42.12×1.3≈55(吨)。
第三题:60×60×80=288000(立方厘米)。
2分米=20厘米。
20×20×20=8000(立方厘米)288000÷8000=36(个)。
第四题:9.6×4.2=40.32(平方米)。
9.6×4.2×2.5=100.8(立方米)。
第五题:80×40×(60-10)=160000(立方厘米)。
160000(立方厘米)=160升。
160000÷(40×40)=100(厘米)。
(3)重点分析第5题。
水面离箱口10厘米,说明水的高度是50厘米。从而求出水的容量。再根据底面边长4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求得水的高度。
1、学生独立研究。
2、小组讨论。
3、教师评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计算公式。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底面积的含义,统一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旁批:
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四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
学生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五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及训练。
重点。
理解底面积。
仪器。
教具。
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0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三的第9、10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11、12、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六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七
(二)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长、正方体,1厘米3的立方体24块,1分米3的立方体一块,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学具:1厘米3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厘米3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4厘米3。)。
教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呢?
教师: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八
1、说课内容。
本节所讲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1页到43页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内容属于新授课,授课时数为1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现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有关的体积单位。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图形填表,归纳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我只安排了复旧引新、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揭示课题、操作想象、推导、公式。依据规律、归纳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运用公式、全课总结六环节。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有知识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的习题为本课做好铺垫。
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那些?出示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节课做好铺垫。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如果计量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三)、探索活动、推导公式。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通过观察表交流,讨论学生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整理。
如长×宽×高=体积。
2×3×2=12。
4×1×3=12。
6×1×2=12。
2×2×3=12。
从而,归纳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v=abh。
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四)、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提问:4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它的体积怎么计算?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五)、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2、我对安排了四个判断题,以加深学生对a的立方的理解和运用。
3,解决实际问题,我安排了两道题目的是让学生所学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六)、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的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九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重点
理解底面积。
仪器
教具
投影仪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1.做第20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三的第9、10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做练习三的第11、12、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知识中,我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适当的引导可以使教学任务得以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操作解答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一些问题的.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稍差,遇到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时,没有认真审题、思考,也导致了很多的错误,把棱长和、表面积以及体积的问题混在了一起,不能正确区分、解答。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的能力,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教学质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一
教学中,我注意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同学们在操作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思维语言,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急于把这些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我在教学时安排了边摆边记录,再汇报的活动,让学生养成及时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同时为整理、分析数据准备好必要的材料,更有利于有条理地分析汇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认知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多维多向思考,同时实现师生互动,也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了最佳的认知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将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必要性,这样更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能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教学是课堂创新和开发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心血来激发学生的潜能。
有好的方面,但仍有许多不足,下面就我上的这一节课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自评一下。
第一、课件设计还不够完美。如:在关闭flash课件的主页面后,出示幻灯片时应设计一个封面,这样就自然些,而不会显得太突然,而我却将一个封面删取了;还有我后面还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的题就是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组成的一个动画机器人,让同学们想一想如何知道它的体积,并且还有分解后的图。这道题按我原来的设计是个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题。但时间计划不周这道题没有出示出来,深感遗憾!
第二、教学过程中细心程度不够,有些慌。在随意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时没有先认真看一下,结果出现学生在长、宽、高数值后面带的单位是cm3而不是cm。
第三、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材钻研的纵深度不够。对数学理论的掌握,数学教材的把握火候不到,对数学有些专业性术语掌握的还有些欠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二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再应用公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理解体积。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
2、应用公式计算体积。
(1)一个长方体,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求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9厘米,体积是多少?
二、练习(教材43页练习题)。
1、第5题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注意最后的问题是需要多少升水?计算出来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分米,要换算成升。
2、第6题要求独立思考练习,与同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第7题教师指导练习,结合书上的图想一想,再说一说,最后算一算。提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长都相等,先确定棱长。
4、第9题。
实践活动(见教材)。
三、作业练习。
完成配套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用具。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教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4厘米3。)。
教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呢?
教师: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如果想知道我们这间教室的体积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理解有的物体是不能切开的,能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能不能通过测量、计算来求出教室的体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引导探索。
师:“要想求长方体的体积,你们猜想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1)教师:请同学取出12个1厘米3的小正方体。问:它们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教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这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学生讨论后回答: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进一步验证:同桌合作,用小正方体摆出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看看长方体的体积是否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v=abh。
(2)练习:(学生口答。)出示老师的长方体教具,给出长、宽、高,求体积。
师:现在老师测量了教室的长是7、5米,宽是6米,高是3米,教室的体积是多少,你们知道吗?学生快速计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公式: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公式可写成:v=a·a·a或者v=a3。
(2)教学例2。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做一做:出示老师的正方体的教具,求体积。(学生口答)。
(三)巩固反馈。
练习七5、6题。
(四)课堂总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777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