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反思过去的机会,也是我们规划未来的起点。在写总结时,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变换句式,增加语言的变化和表达的层次。多参加语文活动,可以增强语文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一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体会社会新风尚,学习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习生字词,理解句子。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正确流利的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教学重点:1、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3-6段,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第一、二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我们用朗读的方式复习第一、二段,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边读要边想象这幅雨景。
读后小结。
二、引入新课,学习第三殷:在这阴雨的'傍晚,在这雨中的马路上,发中了一件什么事?请看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要求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连贯,还要注意停顿。
2、师根据读的具体情况作指导。
4、师指导具体他说。
5、请再默读这段,读后简要说说,傍晚,马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事?
[马路上,一个姑娘蹬的运货车翻了,车上的苹果撤了一地。扳书:撒]。
7、是的,姑娘很着急,但是,事情发展到后来,她却想说一声谢谢,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我们继续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五段。
2、请每个同学准备好后,同桌的讨论一下。
(1)什么叫七手八脚地捡苹果?[人多,速度快]。
(2)封锁交通是为什么?[方便,安全,]。
(3)一块儿捡、都来帮着捡说明什么?
[捡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来做好事](板书:人们都来捡)。
4、指名流利地读第四、五段,思考:这一群孩子和所有行人都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助人为乐)。
5、请大家小声读这两段,读后,用自己的话讲讲大家怎样捡苹果的?指名讲。
四、学习六段。
1、过渡:姑娘这时候的心情怎样?齐读六段。
3、苹果又回到车上,姑娘对孩子们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开始不相信,后来被感动]。
4、姑娘感动了,作者感动了,老师感动了,你呢?被什么感动了?[助人为乐的品德]。
5、让我们一起读六段。读出你的感动。
五、总结:这篇课文按撒苹果--捡苹果--苹果回到车上的顺序,也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大家按这个顺序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六、作业:
课后五题。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法:讲解、引导
学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课件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出示自学题目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三峡秋景总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3、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4、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出三峡之秋的神韵。
(三)自学方法:自学、小组合作交流
(四)自学时间:10分钟
生自主学习,师巡视
四、师引导探究
(一)、分享三峡秋天早晨的美丽多姿。
师:你找到的景物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生总结:绿叶金实,好一派明丽的三峡秋色呀。
(二)、感受中午的三峡热烈之美、下午的三峡平静之美、夜晚的三峡宁静之美
师:接着来分享三峡秋天中午的美丽多姿!
课件出示:
1、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2、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3、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师:小声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指导学生朗读。
2、引导学生发现:长江变化很大,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宁静,巧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凸显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候的`不同特点)
(三)、感受夜晚月光下的三峡神秘之美
(生闭眼边听边想象)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说,此时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是啊,多么独特的三峡的月色啊!你还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月色吗?
(生自由发言)
师指导朗读
1、欣赏三峡的风光片
2、了解长江受破坏的情况
3、学生谈感受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2、填空
课文按___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早上的三峡是 的,中午的三峡是 的,下午的三峡是 的,夜晚的三峡是 的,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
3、完成练习册的阅读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平静
夜晚 朦胧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三
之所以把《元宵节》这一主题安排在第一单元,一是从时间上看,刚刚过完春节、元宵节时间相隔不远,可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二是从国情上看,元宵节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而且相关活动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有朗朗上口且生动有趣的诗歌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目——元宵节的习俗,同时体会亲情、友情、更加热爱生活。我在设计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的开始,我先请同学们说说在过春节时,你感到最快乐的事情,让大家共同感受一下你的快乐。由于学生们有这样的亲身体验,积极性很容易就被调动起来,当有学生谈到元宵节或有关团圆等内容时,就请学生们延续这一话题,请大家讲一讲关于元宵节的知识(这是课前,同学们已收集好的资料,这时讲给同学听)。在了解了元宵节的知识后,请大家回忆今年的元宵节在公历的几月几日,由此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儿歌《元宵节》。在学习这首儿歌时,学生们会带着“元宵节”的这种情感体验进行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元宵节》是一首儿歌,全诗4句28言,其中1、2、4句押韵,韵脚全都押在“圆”字上,诗句节奏明快,语言朴素,琅琅上口,孩子们读起来倍感轻松欢快,是朗读训练的好教材。在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来,我采用拍手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明快的节拍中感受节日的欢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都具有激励功能。它能让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功的愉悦,认识自我的价值,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评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刚刚跨入校门,对于老师、同学的肯定是非常重视的。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注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间的评价。其时,学生之间的那种评价才是最真实的,有什么就会说什么,用儿童的语言去评价儿童,这样学生间更容易交流、合作。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帮助,互敬互爱。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进行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可能有些难度,那么在开始评价时,教给学生一些评价的方法。多挖掘同学身上的优点,找到自身的差距,对存在的问题,要以建议的形式提出。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c同学读的特别有语气,我喜欢你,我要向你学习。”“xx同学,我想帮你补充一点。”“xx同学,刚才你第三个字读错了,我来帮帮你。”
1、识10个生字,进行渗透性识字。学习书写8个生字。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多音字“正”。
3、学习偏旁:方框。
4、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5、进行热爱我国传统文化,重视家人亲情和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愫的渗透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1、收集有关“元宵节”的资料。
2、课件。
1、说说过春节时,你觉得最快乐的事。
2、出示元宵,这是什么?前些日子我们刚刚过了什么节?(元宵节)。
3、你们对元宵节有什么了解?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其节俗活动在每年阴历的第一个月(元)月十五日夜(宵)举行。元宵节还叫“灯节”。正月十五夜,街上到处火树银花。五彩缤纷的花灯上有各种谜语,供人们观赏和猜测。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团圆、甜蜜之寓意,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象征全民族的大团结。)。
4、你们还记得今年的元宵节是公历的几月几日?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的人们过元宵节?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在不认识的字下面点点儿。
2、老师大声读课文,你们坐好指读姿势,会读的同学可以小声跟着读。
3、同桌互相帮助,要求:不会的字请同桌帮助。
(二)、学习生字。
1、元宵节虽然过去了,但是老师还是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元宵”,请大家品尝。
我带来的元宵可不是那么容易吃到的,请你们先把“元宵”背后的字学会了,才能品尝到元宵的味道。(同学们认识的读读就行,把较难的字贴在黑板上。)。
2、在课文中读一读大家都认识的生字。(出示课件)。
3、请同学们用自己方法记忆这些教难的生字。
4、小老师教学生字,说一说记忆这些生字的好方法?
5、认识新偏旁:方框儿。
与“团、圆”二字相结合,说明其表示“围起来”的意思。
(三)、观察田字格,看一看这些字是怎样占格的。
1、自己观察“团、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导书写。
3、学生独立书写生字。
摘灯笼的游戏。
方法:能正确读出并能组词的同学可摘到小灯笼。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四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科学家朗志万以特殊的方式启发伊琳娜动手实践找寻答案,并让所有的孩子明白了一个深刻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却富于情趣;语言平时,却发人深省。教师应引领学生围绕朗志万的话和伊琳娜的做法进行深入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这篇课文对于他们来讲,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师引导下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难,但是要让他们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却并不容易。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宜于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2、让学生有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水杯、金鱼、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教读“单元导语”。
教师教读单元导语:“无论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用斧头砍东西又慢又不整齐,于是人们发明了锯;用扇子扇风很费力气,于是人们发明了电风扇;每一种发现和发明,都是人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获得的。让我们都来做个有心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去创造吧!”
2、谈话。
师:同学们,要想将来有所发现和创造,就要学着做个有心人,就要学着遇事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判断。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课题是《动手做做看》,看看你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识字收获: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组词,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3.全班交流汇报: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4.将生字去掉拼音,开火车组词读,再以小老师组词带读全班。
5.指名检查课文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6.齐读课文。提问:
a、通过朗读你们知道课文有哪些人物?主要写了谁吗?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
b、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体会他们身份的不同)。
c、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科学家?
d、科学家朗志万跟小姑娘伊琳娜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字型。
2.学生当小老师: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重点指导:“朗”字,注意左边不要写成“良”,下面是一点。
比较形近字:“提”和“题”;“漫”和“慢”;“喝”和“渴”;“骗”和“遍”、“篇”;“哄”和“洪”、“拱”等。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组词语。
2、(课件)齐读词语。
3.回顾课文:经过初读,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朗读,细致体会。
1.出示伊琳娜的表情图:伊琳娜开始为什么生气了?后来为什么又高兴了?
2.学生自由读文,想想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
学生汇报,板书:表情图1 哄骗。
3、朗志万向小朋友提了怎样的问题:
出示:“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4、几个小朋友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伊琳娜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从哪看出不同意?
(1)生读句子: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2)“他们”指的是谁?
(3)交流:假如你就是伊琳娜你会有什么想法?
(4)探讨:从中你觉得伊琳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5.遇到问题,伊琳娜是怎么做的?(问妈妈)。
(1)出示句子: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a、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可用换词替代法,如“只”、“仅”等)。
b、反复朗读该句子,用它随时提醒自己。
(2)伊琳娜在动手做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a、出示杯子和金鱼,让学生上台做实验。
学生交流看到的景象,读句子: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b、想象:此时此刻的伊琳娜会怎么想?
(3)朗读伊琳娜说的话:“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a、指导读出“生气”,并体会“哄骗”的意思。(可通过换词感悟)。
b、你还能换种语气说这句话,使它意思不变吗?(练习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c、朗志万真的哄骗了小朋友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4)出示句子: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问:为什么他会笑?你从他的话里明白了什么?
5.伊琳娜为什么听了他的话高兴地笑了?(板:图2 动手做做看)。
她会对朗志万说些什么?(指名说)。
6、小练笔:把伊琳娜说的话写一写。
三.总结课文,发散性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收获。(板书: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
四、推荐阅读:《小马过河》。
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表情图1 哄骗。
表情图2 动手做做看。
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五
1、感情朗读,初步感受三峡的自然风光,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习积累语言。
设计指导思想:主体、开放、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音乐渲染气氛。播放《三峡,我的家乡》。
一、揭题。
1、快乐地读课题。(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欢快的歌曲,《三峡,我的家乡》,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课文。
2、了解课题。
(1)猜一猜:你知道三峡在哪儿吗?三峡这名字是怎么来的?
(2)出示示意图,知道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名字来历。
长江三峡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所以称它为“三峡”。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设计意图:加强语文学科与音乐、常识等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通读。
假如,让你搭上作者的船去游览长江三峡,你会喜欢上那儿吗?为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读书。反馈,随机正音。板书:山奇水急船险神女峰的传说。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大背景,尊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三、读悟:
(一)、(赏读山)。
1、神女峰只是长江三峡万重山中的其中一座,那就让我们先来欣赏描写“山”这部分的内容。请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三峡的“好奇”?在有关的词句上圈圈、划划、点点。反复地读,结合自己圈划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读读、说说、充分展开过程。教师参与其中帮助与引导,和学生共同学习。
(1)重点交流,反复读悟:(读和说)。
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出示画面和文字)。
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座山峰一个模样!(出示画面和文字)。
(这三个“有的”可以怎样读啊?指生读———评价:为什么读的这么慢啊?还可以怎么读?为什么?)。
3、是啊,我们读书就得这样,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二段,想想三峡的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指生读。师生评议。
4、听同学们读的那么有滋有味,我的嗓子又有点痒痒的了,我也来试试吧。不过,我可不用看书,请每位同学当评委。教师随着音乐范背第二节。
5、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可配乐)。
(二)赏读水和船。
下面的“水”和“船”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选一段,像刚才一样,一边读一边圈圈点点,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圈点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再反复读读,还可以试着背背。
随机指导朗读。
(1)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不由教师指定。
(2)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不做过细的技巧指导。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展示,进一步加深感受。)。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让学生有自由的选择权和充分的自主权;注重读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运用。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和主体的教学模式。
游览到这儿,我们已经深深领略到了长江三峡的无限风光:山奇水急船好险,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出示句子并朗读)。
让我们也来深深地赞叹一声——。
四、小结:
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采飞扬,所以,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都为三峡那壮丽的景色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前不久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一首诗《早发白帝城》,一起来背背。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长江三峡美丽景色的赞美,抒发了自己欢快的心情。带着这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1—5自然段。
五、推荐一首词:
忆三峡。
长江美,最美是三峡。
山奇水急风光好,
船行浪尖别样险。
能不爱三峡?
六、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中写“山、水、船”的其中一段。
2、摘录课文中描写“山、水、船的词句。
3、用简笔画画一幅《百里三峡图》。
七、实践作业。
1、回家把你心中的三峡风光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2、搜集长江三峡的图片资料、神话故事或赞美三峡的`歌曲,两周后在大阅读课上举行《话说三峡》主题活动。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六
教材说明:
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课文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
预期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怎”和“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通过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上的对比,理解小柳树展现出的优点,及她的性格。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
1.(出示画面)小明家院子里有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它们两个是邻居,也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今天老师把他们请到了我们教室里做客。我们一起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用红绿两色写)。
2.你们发现了什么?
3.你的眼睛可真亮。知道为什么这么写吗?
再读一次,读得更美一点。
5.小柳树和小枣树可很高兴,你们读得那么美。他们很想知道,你们喜欢小柳树还是喜欢小枣树。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可不要随便说出喜欢谁,或不喜欢谁。因为不管谁啊,总是希望都讨大家喜欢。所以小柳树和小枣树希望咱们读读他们的故事以后,再告诉你们真诚的话。
(过渡:那么,接下去,我们是不是要赶快去读读他们的故事啊?)。
【创设教学悬念,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小朋友们读的真认真,小柳树想知道你们,是不是和生字宝宝也交上了朋友?(出示生字)。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同桌交流——指名说)。
4.小朋友们,再看这里,能难倒你们吗?(出示词语)。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今天我们要写的是:“怎思”
(1)小朋友们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书写。
(3)教师范写“怎”:注意上窄下宽,中间一竖竖在竖中线上。“心字底”中间高两头平,卧勾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勾。
(4)学生先描再写。
(5)个别点评,同桌互评,写得好的打上星星。
三.品读,各抒己见:
1.能读会写,个个是小精灵。喜欢小柳树和小枣树带来的童话故事吗?哪些地方特别吸引你的,找出来再美美的读一读。
2.和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地方。
【真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使其主动与文本对话,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长得美长得不美。
骄傲得意宽容。
(知错就该)。
小结:是啊,他们虽然长在同一个院子里,但是他们却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两棵树一年四季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难免也会发生不少美丽的故事来增添一份美。那让我们先悄悄地走进春天的院子,去聆听这个故事。
四.细读第一部分,研究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并感受小柳树的骄傲:
1.看谁的耳朵最尖,听到了他们说的话。赶快读读1——4段。(学生轻声读)。
2.反馈交流:
(1)抓住小柳树说的第一句话学习体会: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a教师质疑的语气问:小柳树有多好看?
b指导朗读描写柳树漂亮的句子:
(指名读——品评,赛读)。
c小枣树有多难看?谁接着说?(板书)。
指导朗读小柳树说的话(读出骄傲的语气):
(指名读——品评——齐读)。
e此时站在一旁默默无语的小枣树一定会伤心的。
【做适当点拨,情感熏陶,为激发学生深层次体验埋下伏笔。】。
(2)抓住小柳树说的第二句话学习体会: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啊!你看我,多漂亮!’”
a教师问:这时候的小柳树一定变得更美了吧?
b指导朗读描写小柳树发芽,漂亮的句子:
a指名读。
b教师范读(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春天,小柳树发芽了……真美!
c想象说话:听到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说些什么?
d再指名读——配动作朗读。
(3)在微风里,小柳树得意地跳起了舞。这些日子,天气越来越暖,它发觉自己的叶子像美丽的辫子,已经长得(生接说:又细又长了)。它为自己的漂亮而感到无比的骄傲欢心。
再看看邻居小枣树却(生接说:才长出了小小的叶子。)。
3.你们会关心,担心这棵小枣树。此时,我们应该怎么去读这两句话?
4.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值得称赞,只是院子里的这棵小柳树还不懂事。
五.小结:
它从春天笑到了夏天,秋天的它还能得意吗?而小枣树只能被嘲笑的命运会发生转变吗?它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吗?故事下节课我们再去延续。
六.课堂结束:
2.你们学的快乐就是老师最大的欣慰。接下去,你可以画画这两棵树。老师很想知道我们班小朋友能读会写,能说会跳,是不是也是小画家呢?或者有的小朋友有什么话想对小柳树说的也可以写一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再次体现课堂的开放性。】。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七
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场本站和大家分享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一【两课时】材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4.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5.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的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习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请学生提前搜集民俗活动和对应的寓意。
2.提前熟悉教材内容。
【出示课件1】。
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
师:中国的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感受它们的异彩纷呈,体会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民俗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
【出示课件2】。
二、请学生朗读《北京的春节》,回答以下的问题:
(板书: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
1.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11)。
2.通过观察(字数比较),有什么发现?(有的段落字数多,有的少,还有中间几段字数差不多。)。
3.哪几个部分,作者写得比较仔细?哪几个部分作者只是简单几句话?
4.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个段落都写的一样多?有详有略的写法,作者想突出表达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详有略是为了突出重点,主要是想介绍北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这样写可以让重点突出,但是简要的介绍也让文章更加立体全面,详略得当让整个文章有韵感,更有美感。)(板书:详略得当)。
5.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和场景。)。
三、揣摩优美词句,体会字词的有趣。
(板书:词句段运用)。
1.请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体会画线词语。【出示课件3】。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2.请学生来说说不同的词语在同一句子里的意思。
3.想一想,在句子中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巧妙之处。(可以避免重复,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板书: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
4.动脑子和同学比比,谁还能想出类似用法的句子?想想它可以被用在哪里?(作文)。
举例:
班上的调皮鬼又闹笑话了,淘气包率先没绷住,笑得是前俯后仰,班长也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就连班上最文静的小书虫都情不自禁地嘴巴一抿,险些笑出声来。
教师总结:原来这些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思相近,是一组近义词。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用哦,一定会让你的作文读起来更加有趣!
四、了解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板书: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师:我们生活里有很多的民俗,民俗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人们为了有个好的寓意,通常会给这些民俗活动取一个说法,比如说课本中的过年的时候吃年糕,这是人们想要万事如意年年高,这样类似的说法就是民俗活动的寓意。
师:那你还知道其他民俗活动和吉祥寓意吗?
(比如说傣族泼水,寓意去除污秽,迎接美好)。
(比如,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合家团圆)。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万事足。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事事顺。
五、教师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长歌行》。
鼓励学生提前了解《长歌行》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诗背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2.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二、临摹句子,感受汉字的魅力。
(板书:书写提示:提升书写速度)。
教师提醒学生用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进行书写,一笔一画认真照着写。
鼓励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写一遍,看看写字速度、和字体有没有新的变化。
教师可巡回指导,同时将写得又好又快的作品挑选出来,供大家学习。颁发奖品,并交流讨论提高书写速度的技巧。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位名人的话,想想其中的意思,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板书:日积月累《长歌行》)。
(1)请学生快速诵读《长歌行》,体会其中意思。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
【诗歌意思】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诗歌讲解】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板书:时光易逝奋发向上)。
四、鼓励学生以剧目表演的方式,体验《长歌行》的情景和人物心情。
板书内容。
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
词句段运用: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
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书写提示:提升书写速度。
日积月累:《长歌行》时光易逝奋发向上。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学模块都是平行展开的,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习起来相对会觉得枯燥。
基于此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展开教学,重在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训练。通过回顾《北京的春节》让学生交流领悟到详略得当的好处,在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妙处,并做了拓展练习。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活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提高书写速度和领悟诗歌的能力。在这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学习形式,我采用了大情景教学的方法,设计了书写比赛和剧目表演两个活动,让同学对于书写和《长歌行》有一个深刻的感悟,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此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绝大部分写作例文来自课内,用学生学过的熟悉的课文作例子,教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和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是本课的最大特色。学生活动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知识和技巧显得简单容易,学生掌握起来也异常轻松,但明显的不足是材料例文的选用太过“丰富”,尺度的把握不过恰当。
同时,对写作练笔的引导还不够。在“练一练”环节,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应该让学生说说他们要写的的内容,然后针对选择写的事件内容,对其中的详略安排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确该怎样写,他们动笔的时候才会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由于课堂上这个环节没有做,所以学生就出现了写作意图不明确的问题,详略的安排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对我帮助很大。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八
1、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2、运用粘贴的方法制作灯笼,促进双手的协调配合,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预先拉上绳。
2、毛钱做的灯笼穗子,固体胶,剪刀。
3、幼儿操作材料。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在哪儿见过灯笼?都见过什么养的灯笼?设么时候挂灯笼?
提问:它们是有什么纸做的?是用几片纸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1)制作灯笼的彩色纸可以是三张,也可以是四张、五张等。
(2)对折后在彩纸的反面粘上胶,纸片的边角要对齐、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纸时,先把穗子挂线夹在灯笼中间。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作业后热心帮助别人。
(2)帮助能力弱对幼儿掌握对折、粘连的方法。
讨论:说说哪个灯笼做的好,好在那里。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九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新部首。
2.仔细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诵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乡村夏夜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部首,规范写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夏天到了,天多热呀!老师带同学们随着小向导萤火虫去农家的小院里乘乘凉,好吗?
二、学习生字。
1.图上的老爷爷说呀,你们先要读准萤火虫向导提来的生字,才可以去他。
们家的小院。
请小组长拿出词卡带同学们学习。
2.说说词中哪些字的读音你要提醒大家注意。
“晶、星、丁”的韵母是后鼻音。
“竹、扇”的声母是翘舌音。
“牛、奶、女”的声母有鼻音。
“爷爷、奶奶、小丁丁”最后一个字都要念成轻声。
3.开火车读生字词。
4.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已经顺利地把生字装上了车,坐好,马上出发了,
呜……。
三、学习韵文。
1.好,小火车到站了,你们瞧,谁已经先到了?
指名回答。(板书:爷爷奶奶小丁丁)。
读这三个词的时候要注意每个词的最后一个字都要读成轻声,我们一。
起来读一读。
2.他们在干什么呢?(纳凉,乘凉)。
指名读第三行词语:竹椅蒲扇萤火虫。
3.这两行词语,就构成了农家小院里安静、优美的夜晚,你们听老师读。
(配乐,教师范读)。
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吗?
因为老师一边读到哪个词,一边就在头脑里过小电影,想象画面。
你也像老师这样试一试,自己练一练。
指读,评讲,再齐读。
4.让我们和丁丁一起听爷爷讲故事,抬头仰望,你看到了什么?(星星,
许多星星)。
出示“亮晶晶”,你能带大家读一读吗?
多美的夜晚呀!出示“夜晚”。
试试看,把画面上的3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
(板书:夜晚繁星亮晶晶)。
这三个词语是我们刚才欣赏到的,你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
说说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一边读,一边想)。
再指读。
男生读,女生读。
你能加上动作再读一读吗?
5.爷爷讲了哪些星星的故事?
指名回答。(板书:牵牛织女北斗星)。
有同学知道它们的故事吗?说给我们听听。
真好,谁来读一读?
让我们也来指着天空认一认,齐读。
6.这么美的夜晚,我们再去感受一下,自己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美;特别好读,顺口)。
对了,因为一、二、四行的末尾注意了押韵,我们以前就学过,这叫。
韵文。
7.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再读,一定会读得更棒。
四、学写生字。
真是太美了,我们就坐在农家的小院里,打开书来学学这课的生字,好。
吗?
出示生字:星爷奶扇织女斗。
认读生字。
这里面,哪一个生字让你觉得最美呀?
出示“星”。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你会给它组词吗?
指导写字,要把上部的“日字头”写得扁一点。
打开书,描写生字“星”的笔顺。
打开《习字册》,描写生字“星”。
五、板书。
识字5。
夏天的景象。
识字5《夜晚繁星亮晶晶》第二课时。
1.仔细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2.诵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乡村夏夜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乡村夏夜的情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组长带同学们复习生字词。
2.开小火车认读老师生字箩里的生字。
3.各个小组准备一下,马上我们来比赛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得最美。
二、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星爷奶扇织女斗。
认读生字。
认识新部首“户字头”。
2.小组内同伴讨论:你会记住哪个字?怎样记?
3.交流讨论结果。
注意“奶”的“女字旁”的第三笔是“提”。
(1)生字书空。
(2)数笔画。
4.游戏扩词-生字开花。
5.指导写字。
6.播放音乐,学生写字,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三、板书。
识字5。
丁扇牵织女斗。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十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蚂蚁(mayi)各自拼读后指名读,教者指出“蚂”和“蚁”都是第三声。当两个第三声在一起时,第一个字要读得像阳平。教者示范。领读。
再板书:蝈蝈(guoguo)各自拼读后指名读,教者指出重叠式的名词,后一个音节读轻声。教者示范。领读。
最后用彩色粉笔写“和”,问:从“和”字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写的什么事?这件事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小小组交流:读了第一遍后,懂得了什么?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通,处理好长句子“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的停顿。
3.全文一共三个自然段,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写夏天蚂蚁忙着搬粮食;第二自然段写蝈蝈在大树下乘凉,,笑蚂蚁是傻;第三自然段写冬天到了,蚂蚁和蝈蝈不同的结果。
4.学生提出本课生字词:
粮食满头大汗自由自在过冬呼呼。
洞里又冷又饿躲乘凉刮风。
躺装饿。
(1)自主拼读,读准字音,互相检查。
(2)小小组交流;机警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教者检查“自由自在”的意思。
讲:“自在”也是“自由”的意思。“自由自在”讲的是很自由,一点儿不受拘束。
(4)用生字口头组词:
汗()冬由()冷()。
(5)互相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5.读读、记记、写写生字词。
同桌互报词语听写,订正。
6.自由读课文,质疑。
三、作业。
1.组词。
冬()乎()玩()元()。
东()呼()完()原()。
2.看课文插图,结合朗读课文,说说两幅插图的意思。
四、板书。
勤劳懒惰。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正确书写汉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结合正音。
二、精读训练。
1.讨论:书上几幅插图的内容,从事情发生的时间看,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为什么?
(1)自由看通版图,自由练说。
指名当众说图意。
(2)仔细观察另外两幅插图,说说画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什么内容?
2.课文是怎么说的呢?
(一)第一自然段:
1、看图:
(1)这是什么季节?(夏天)你怎么知道这是夏天?
板书:夏天。
(2)太阳怎么样?(太阳火辣辣的)。
(3)夏天,天气这么热,太阳火辣辣的,小蚂蚁在干什么?(劳动)。
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忙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2、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3、提问:
(1)这些小蚂蚁在忙什么呀?(搬粮食)。
板书:搬粮食。
(2)你读了这一自然段之后,你觉得小蚂蚁怎么样?(爱劳动,不怕吃苦)。
(3)你从课文中哪些词看出来的?(背、拉、满头大汗)理解:满头大汗。
4、指导朗读:
(1)夏天,太阳火辣辣的,天气真热。这群勤劳的小蚂蚁还这么爱劳动,
在搬粮食,个个干得满头大汗。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这些小蚂蚁吗?那么,
小朋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喜爱的语气)。
(2)下面,先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老师在读的时候突出了哪些词,
来表达对小蚂蚁的喜爱。
(3)学生练读。
(4)齐读。
火辣辣的太阳下,小蚂蚁在搬粮食,我们再来看看这时候蝈蝈们又。
在干什么呢?
(二)第二自然段:
1、女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2、提问:
(1)几只蝈蝈看到蚂蚁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面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
(2)蝈蝈为什么笑蚂蚁是傻瓜?(因为,它们觉得,蚂蚁大热天里还在。
干活,不知道享受,真是太笨了。)。
蝈蝈笑蚂蚁是傻瓜,不知道享受,那蝈蝈是怎么享受的,我们来看。
看图。
3、看图。
(1)描述图。(“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
由自在。”)。
板书:树下乘凉。
(2)什么叫做“自由自在”?
4、指导朗读:
(1)小蚂蚁在努力干活,可是,蝈蝈却嘲笑他们,自己还躲到大树下乘。
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蝈蝈这种自以为是的语气。老。
师提醒大家要注意突出“有的……有的……”、“满头大汗”这几个词。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
转眼,夏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小蚂蚁是不是真的是傻。
瓜呢?
板书:冬天。
(三)第三自然段:
1、看图:
(2)蚂蚁在做什么?(吃东西,烤火)。
(3)蝈蝈又怎么样了呢?(冷得发抖,很饿,还有的哭了)。
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提问:
(1)谁来告诉老师,这时候,蚂蚁怎么样?(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
板书:洞中过冬。
(2)那么,小蚂蚁为什么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呢?
(因为,蚂蚁夏天准备了粮食)。
(3)那蝈蝈呢?(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板书:又冷又饿。
(4)蝈蝈为什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夏天它们没有准。
备粮食)。
(5)假如你是蝈蝈,你这时候会怎么想?
蝈蝈很后悔夏天没有准备粮食,那我们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应该。
怎么读呢?
4、指导朗读:
(1)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
(2)齐读。(指导突出词句)。
(四)总结:
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说完了,小朋友你们喜欢谁?为什么呢?
四、教学生字:(冷、歌、汗)。
1、指读生字。
2、组词。
3、你怎么记这个字形?
4、书空。
5、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范写。
7、描红。
8、《习字册》。
五、板书。
勤劳懒惰。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用字词句。
2.朗读背诵成语和诗歌。
3.按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照样子练习写字。
4.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练习对话。
教学重难点:
1.巩固所学的生字,并能用生字说话。
2.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ppt。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出示儿歌)跟着老师一起朗读。
2.自由朗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比一比,谁读的响亮又大方。
4.你在家还做了哪些甜蜜蜜的事儿呢?(看图说话)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二、教学第二题:写字。
1.(出示挂图)图上看到了什么笔画(横撇)?
(1)横撇有什么特点?
(2)它是由几笔写成的呢?
2.认真书写。
3.评比。
(1)大部分同学都能按照要求写的十分工整,有的还写出了汉字的笔锋。
(2)小部分同学的字有待加强,注意横撇的转折处,是尖头,而不是圆头。
第二课时。
一、教学成语。
1.审题。
2.自读成语,把成语中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3.通过读成语,你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师进行补充。
4.出示挂图: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你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说给大家听一听吗?尽量用上我们才学的这四个成语。
(1)同座位互说。
(2)指名说,评议。
5.开火车读成语,齐读成语。
6.指导背诵。
(1)自背,同座位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二、教学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指导读准字音:一叶出没舟。
3.老师范读。指名读,集体练读。
4.看图理解大意。
(1)但:只是。渔者:打鱼的人。
(2)打鱼的人在江上干什么?你觉得他们怎么样?
(3)小结:那些爱吃鲈鱼的人,体会到打鱼人在大风大浪里打鱼的辛苦了吗?
5.指导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1)自由练习。
(2)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教学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
1.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创设情景用的道具。
2.审题。
(1)齐读课题。
(2)借助拼音读要求。
3.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有哪些人。
(1)家里有几口人,他们分别怎么称呼?
(2)谁是你今天特别想要介绍的人呢?为什么想要介绍他?
(3)介绍,首先要告知大家他是我的什么人,他是做什么的,今年多大啦,最喜欢什么等等......
(4)回家以后,对着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再介绍一下你在学校的好朋友吧。
4.指名上台给同学们介绍你的家人。
5.再请一组同学评议。
附板书:
练习七。
骨肉之情痛痒相关。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十二
一、复习说话,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黑暗创造宇宙(一生上黑板听写)。
校对听写结果.
2、说话导入.
谁能用咱们听写的这几个词,把课文的主要意思说一说:。
盘古将黑暗的天地分开,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最后一段]。
先自己读,然后齐读,读出伟大的盘古。
说说对盘古的印象[伟大]。
读最后一段。
二、研读课文,体会伟大.
找到句子后,找到重点词语,说说你的理解,你的感悟,有收获的请举手。
弹性教学:
1、教学: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a、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动作[顶天立地]。
老师示范做这一个动作。
b、找反义词[升高------下沉]师随机板书。
重点体会使劲一词.使劲一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这一句.
c、教师引领学生:是呀,人类的老祖宗盘古(齐读最后一句.
2、教学: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a、理解:混沌[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谁是大力士来读读这一句?
[随机板书]。
重点理解动词:抡、猛劈。
b、果然一声巨响,天地怎么样了呢?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知道朗读这一句,可指名读,再齐读。
这一句话中有很多对反义词,先自己圈出来[反映敏捷是聪明的表现]师随机板书。
c、教师引领学生:是呀,人类的老祖宗盘古(齐读最后一段)。
3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读读这一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盘古的什么化作了什么?找出变化后,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样。
开小火车读。
自己喜欢哪一句先准备一下,两列小火车开,看哪一组好。
齐读第四段。
请你也来写一句盘古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看谁的想象力丰富、奇特。
[当回作者,拼起来是一段完整的文章]。
交流,互评。
看,盘古就算自己倒下了,还在为创造美丽的宇宙不断努力,我们怎能不被盘古的伟大深深感动:
教师引领学生:是呀,人类的老祖宗盘古(齐读最后一段)。
4、此时此刻,你想怎么来赞美盘古?
教师示范:盘古啊,盘古,你真酷!
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5、课后寻找其他的英雄神话。
板书设计:
创造 宇宙。
化作:气息 风云。
声音 隆隆的雷声。
四肢 四极。
血液 江河。
汗水 雨露。
肌肤 大地。
汗毛 树木。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十四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篇十五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页,首先看一下本课的“预习提示”和有关“题注”的一些内容。看这些内容可以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关于朱自清以及《背影》这篇课文的一些情况。可以轻声读一下。[1分钟])。
二、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和题注,了解作者。
强调以下内容:
(通过看“预习提示”和“题注”我们可以知道: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生于18,于1948年去世,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同时我们还知道,本文写于1925年……)。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读者。
(好,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
三、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好,刚才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在本文当中,一些字的字音较难掌握,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同学们看他掌握得怎么样?好,同学们再一起读两遍。)。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差使狼籍籁簌迂腐踌躇蹒跚拭颓唐琐屑举箸。
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读得很好。下面同学们结合“词注”看课文中对这些词又是如何解释的。请同学们轻声读一下。在读这些解释时,最好能和课文中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好,开始吧!)。
狼籍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
(关于字、词我们就先处理到这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主要思考、讨论以下问题。[亮小黑板;读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解决。{5分钟。好,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思考、讨论的情况。}])。
四、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老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都应结合课文中有关段落。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结合课后练习七)。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一层(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3、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即本文的中心思想)。
理解: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同学们对以上问题的掌握,就对下一步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接下来……[一遍])。
五、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思想。
六、理解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理解: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了作者(具体内容岂学生复述);扫除了文字障碍(字、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是难点的突破。
八、布置课外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用老师指定的词语造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197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