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一
1、复习引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请齐读课题。(生读)
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哪俩件事?(根据汇报,板书:修改做客)
通过这两件事,作者认识了一位怎样的作家,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根据汇报,板书:人品作品 楷模)
2、出示句子,读读。
3、激疑:
同学们,叶圣陶老爷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一生写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堪称楷模。既然是写这么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那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1、请大家看看文中几次写到绿绿的爬山虎,把这样的句子划下来,出声朗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读书,圈画)
2、学生汇报找到的句子。交流: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出那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指导朗读)
小结:的确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里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不是)
师追问: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是呀,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和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通过这两则事例,你觉得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一丝不苟 平易真诚)
1、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是个一丝不苟、平易真诚的人,把相关语句划下来,在旁边简短的写写体会。
2、汇报交流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句子。
(1)学生汇报3段,自由谈体会,老师引导,重点体会“愣住了”、“密密麻麻”、“到处”,引导学生读好。
(2)学生汇报4段,抓住俩处修改谈体会。
老师引导:像这样的修改还有很多,我们来看130页资料袋,这就是叶老先生帮肖复兴修改过的原稿。仔细阅读,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文章,看了这个修改稿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举例子汇报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谈感受。老师相机引导总结:长句段成短句,表达清楚,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更准确;删去重复啰唆的地方;改动了一些用词不准确的地方,使表达更确切;一些不准确的标点符号。
学生谈感受后总结:叶圣陶先生对这篇作文的修改具体到了一个字、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足见他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作者和你们有相同的感受。
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如春风拂面。
学生自由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过渡:叶老不仅为我修改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齐读5段评语部分。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接读)
(4)初步感受了叶老的人品后,作者应邀去叶圣陶先生家做客,他一进门就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们再来读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你的感受是不是更深了,看看你能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总结:是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里跳跃着的、闪烁着的正是我受到叶老鼓励后高兴激动的心情啊!
过渡:应邀做客这则事例中,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叶老是一个平易真诚的人。
3、学生自由汇报,重点引导: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生自由谈体会后引导:融化是什么意思?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总结:叶圣陶先生这种亲切质朴的为人,循循善诱的谆谆教导,平凡之中透露出的不平凡,让我也心生崇敬,倍受鼓舞,谁来再读读这段话。
(2)就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让作者在那个15岁的夏天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出示句子)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齐读)
(3)此时,作者又一次写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谁来读一读,让大家都能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总结:作者借景抒情,那绿的沉郁、虎虎有生气的爬山虎承载着作者那一份沉甸甸的收获:齐读十段。
4、课文的结尾又一次写到了爬山虎,出示句子: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1)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
(2)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心里,忘不了_ _ _,忘不了_ _ _,忘不了_ _ _!
(3)总结: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三十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好像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浓缩成一份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来深情的朗读课题。
四、 拓展升华
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及他创办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巴金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
在叶老先生诞辰100周年会上,一位作家这样说:“谈起叶老,我觉得与他相对,永远如沐春风!他那谦和慈祥的言谈、态度和容颜,永远悬挂在我的面前。他的‘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未来’之类的发言,永远在我心中震颤。”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练习修改自己的一篇习作。
3、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课下可以读一读著名诗人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
在那颗星子下
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夹荫。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
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初一时,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绷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读书。
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当大摇大摆屡屡犯规,都没有被当场逮住。
英语学期考试前夕,是星期天晚上,我串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
电影还没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空了。我的三个“同谋犯”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良心的谴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多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顿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翻开书,眼前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做出判断,那儿人多,那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最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 ,美丽的。“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咕噜咕噜。
考卷发下来,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抗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成绩发下来,你猜多少分?一百一十三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十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 这个单字还是错了,被狠狠扣了七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字狠狠揪住了。
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慢!
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条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四十七分。
课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了些什么?”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二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各小组自己互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对叶老批改“我”的作文的感受。
3、让个别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叶老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老师批改作文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3、细读课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有感情朗读找到的相关语句,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自己在朗读中所获得的心得。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各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的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中发现的,并且从中学到了什么?
3、模仿其写作特点写一小段话。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为同桌批改一次作文(提醒:注意使用批改方法)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三
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已知经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3、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1、简介课文作者: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是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
2、设疑:回忆了什么事情?
1.学习词语:一篇 翻到 推荐、眼帘、几页 删掉、动词 燥热、握手 融洽、黄昏、客厅 模模糊糊
用生字组词练习,开火车。
读读词语:规范、莫名其妙 堪称楷模 余晖 窗棂 沉郁 摇曳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暂时不解决,等到读课文时再理解。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
板书:
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3.谈谈其他收获。
4.指名读课文,边读边理解部分词语。
5.练习朗读: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然后展示朗读。
1.出示修改后的文章,幻灯迅速而过,问,叶老修改的怎样?
2.学习第三节,肖复兴是怎样把你们讲的句子写下来的?指名读,说说,从哪个词体会到修改的认真,修改的多?
3.看到这么多的修改,我当时一下子楞住了,愣住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愣住了?请用“居然”来说一句话。(我都获得北京市大奖了,居然还能改出这么多的毛病;一个大作家修改中学生的文章居然这么认真,真是从未见过。)
4.朗读指导:吃惊、敬佩。
1.到底是怎样修改的?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修改方法?有几条,请标在书上。默读第四节,批注阅读。
2.谈谈修改方法,并从课文中找到例句。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除课文已经举到的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包书纸”外,
(2)把长句断成短句。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
(3)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如包字。
再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谈谈还有什么修改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如,
(5)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6) 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3.总结:所有这些,叶老都一一加以修改,可见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是多么仔细、认真。
4.当我读完叶老修改的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理解:春风拂面。“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朗读句子。
1.主要内容
2.修改方法六条。
画完后,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谁知看得正带劲,忽然背后伸出一只手把画给拿走了。我生怕让老师瞧见,就急忙说:“别闹,别闹,回头再让你开眼……”我刚一回头,哎呀,糟糕!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
我立刻紧张起来,新就像刚上岸的鱼,“扑腾、扑腾”一个劲儿地跳。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我的心在打鼓,想:“大祸临头了,这顿‘斥儿’算挨定了!”忽然他又把画放下,望了望了我,只轻轻地笑了一声,象开玩笑似的说:“得不错啊,不过是个‘相似形’,我的胡子可没那么长。“说完走会讲台前就又泰然自若地讲起课来。
交流修改地方。
出示原文修改,再次领略到叶老的一丝不苟。
1.默读思考,为什么能树立我写作的信心?
2.回答,我是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什么?
1.引言,肖复兴从叶老的修改中感受到叶老是一个的怎样的人?认真、平和
生活中的真人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快速默读6-10节。
2.交流句子。
3.课文到此为止,与课文题目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题目应当取做什么比较好。
1.课文中几次写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都划出来。
2.细细的读,每一次,都是因为什么而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2)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3.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借景抒情。
4.还在“借物喻人”: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要点归纳:见到爬山虎就会想起叶老的教导,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叶老的风范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出示句子):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要点归纳:是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相信大家对“意义非凡”会有更多的理解——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纸的生命》、《父亲的手记》等。曾经获得过全国以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你们知道吗?他还是我们语文教材的编写委员会的委员呢!(提示学生翻阅语文教材中的《后记》部分)
(3)练习说话,感悟“非凡”(课件出示):
在肖复兴的的心中,他永远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
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当肖复兴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时,他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也忘不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当肖复兴的第一部作品获得大奖,他再次想起叶老先生对他的教诲,眼前又再次浮现——(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课题——(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生齐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背诵并默写片段。
2、推荐阅读:《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3.写话练习: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附:板书设计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堪称楷模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四
爬山虎第一课时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
爬山虎是生长——————————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五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设计时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的特点。教学中立足工具——课本,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教具(爬山虎实物,教学课件);学具(水彩笔)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2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
1、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2遍)
2、质疑:学习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
板:样子?
怎样爬?
……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习的价值!课文第3自然段就就讲了爬山虎的样子,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这样的句子。
【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直奔教学目标。】
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茎上长叶柄枝状细丝嫩红)
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
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绘画)
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幅画。(投影爬山虎实物)
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
【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采取说、画评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过渡:师:作者把爬山虎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读课文,画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点标出表示动作的词交流。(谁能说说你画出了哪些句子,标出了哪些词)板:触巴拉
2、理解:触巴拉
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
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轻,只能触)
“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注意观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贴”)谁在“巴”,谁又在“贴”,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
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指名读)
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
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
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
3、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话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可补充。)
全班交流,(谁能说说)
4、出示cai:他们说得怎么样,让我们看看画面吧!现在谁还想说。
5、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提示:对本身,对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读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来吗?
齐读第4自然段
【抓住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恰当的肢体语言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寓教于乐;感情朗读,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产生共鸣;演、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1、师:爬山虎的脚都能触着墙吗?那是怎样呢?
板:触着墙(牢固)没触着墙(萎了)
2、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这些变化,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来的吗?
3、启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1、我们观察事物时要耐心,细心,还要长时间的观察,这样才能把认识的事物写清楚,你们明白了吗?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植物。
【板书设计】(略)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六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
3、教学挂图或课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 眼帘 删掉 规范 燥热 融洽
黄昏 客厅 余晖 蕴含 摇曳 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读读、想想、画画。
边默读边想边画:叶老是怎样批改“我”的作文的?我有何感受?
2、读读、说说。
a、分组读读各自所画的句子,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品味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b.指名汇报。
c、指导朗读。
3、议议、记记。
a、分组议议:通过看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参照课后的批改稿,联系个人实践总结今后写作文、改作文的方法。
b.全班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深读课文,突破难点
1、通过比较,体会内涵。
将直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语句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
2、感悟词句,升华感情。
抓住“绿”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对叶老的感情。
3、积累语句,丰富语言。
把描写爬山虎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三、通读课文,回归整体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解决揭示课题时的疑问。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失败时他们会激励我们要振作,重新再来;成功时他们会劝慰我们要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想一想他(她)给我们的帮助,写下来,并用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进行修改,最后把文章送给他(她),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七
1、 学会本课生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理解“推荐”“愣住”“春风拂面”等词。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具体事例+心里感受的写作方法,并尝试积累运用。
3、 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叶老真诚、质朴的人品,对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对祖国花朵的关怀与热切期盼之情。
1.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位老人是——叶圣陶老先生。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堪称我国文坛巨匠的大作家吧,因为,我们要学习一篇与他有关的课文,那就是由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读题时慢一点,意味深长一些)
1. 同学们已经对课文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来考验一下,有信心吗?
2. 反馈难读的语句,随机正音解意。
3. 谈谈你预习之后,读懂了什么?
4. 理清脉络: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板书: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5. 预习课文时,你心中又涌起了哪些疑问?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第一件事。
1. 默读1—5自然段,找到具体描写叶老先生给肖复兴的作文进行修改的语句。
2. 反馈,朗读。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或短语来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吗?(修改符号 字词句的修改 简短的评语)
3. 你想看看这份文稿吗?出示:修改的文稿
4. 师:面对这样的修改,你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呢?
5. 面对这样的修改,肖复兴也有产生自己的心里感受呢?快速浏览,找到相关的句子。
6. 重点品读:
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读读这句话。
感悟:“春风拂面”的意思?(像春风一样吹过脸颊,带给人无比舒服和温暖的感觉)
师: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请你联系3个修改,谈谈自己的理解。
1)“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a)从“密密麻麻”、“到处”看出(叶老修改作文非常仔细、非常认真,从而让人感受到叶老对肖复兴这么一个普通中学生是多么关心),所以让肖复兴产生了“春风拂面”的感觉。
(b)感悟“愣住”:愣住是什么意思,(呆住,傻眼)。当时作者怎么想?
(c)师:这样的一份惊讶,我们该如何读好这句话呢)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d)师:透过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我彷佛看到了,夜晚的灯下,叶老……
师小结:想到这些,我们由衷被这位老人所感动,这份感动带给作者心灵上的温暖,就如——春风拂面。带着这样的一份感动,深情地齐读。
2)出示第四自然段(还有哪些修改让作者在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的同时产生春风拂面的感觉呢?)
a)从各处具体的修改中,感受到叶老用字的准确、规范,这样一丝不苟。
b)师引读:是的,回家后,作者仔细看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他发现题目……,我立刻感到……,他发现叶老把……改成了……,我感受到这样的改动使得……。
面对如此细致的修改,肖复兴的心不再平静,他说(齐读感受的句子)
3)“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么亲切自然。”
(a)齐读评语,
从这几句简短的评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肖复兴得到了叶老的鼓励 表扬 期待)
小结:同学们,正是叶老这一番真诚的鼓励与热切的期待,使15岁的肖复兴心里充满了对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他这样写道:
出示: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答问雪茄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想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
师:叶老春风拂面的温暖让肖复兴走上了文学之路。
(出示肖复兴的资料)。
现在他已经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了,而且还是我国一流的纯文学月刊《人民文学》的副主编,多么了不起呀!《人民文学》创建于1949年,可是与我们的共和国同龄的一种刊物啊!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这样的一位老人,令我们——(佩服、敬仰、尊敬、感动)带着对叶老的这些情感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1. 师:同学们,再来看看修改作文这部分内容(出示3—5段),我们再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在表达方式上,你又悟到什么呢?(如果学生回答不上,就改为,那么从这件事情上,你在写作文上学到了什么?)
2. 体会在记写具体经历的事情时,可以先写具体事实,再写心理感受;悟到写作文要用词准确,写句规范;悟到好作文要不断修改等。
3. 出示小练笔:
1970年,我被发配到北大荒,那是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我把写作当成了最快乐的事,渴望有人给予我指点。于是,我试着将文章寄给了只有一面之缘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总编叶至善先生(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没想到,他很快给我回信了。当时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北大荒又那么远,我激动得半天没敢拆信。拆开一看,叶先生将我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修改了一遍,从构思、结构、语言乃至标点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他怕我看不清,又亲自重新抄写了一遍寄给我。捧着沉沉的信件,望着他那整齐的笔迹
4. 师巡视指导
5. 反馈评价,从学生的用字和感受是否有层次去评价。
(预设:先写感受,再写原因,很有条理。把感受比喻成 ,多形象。联系自己的理解,很生动。能作对比……)
6. 出示肖复兴的感受叙写,配乐,师颂读。
捧着沉沉的信件,望着他那整齐的笔迹,我非常感动。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接受了叶老先生父子两代人细致入微的帮助,手把手引领我步入文学的领地,在我最卑微最艰难的日子里,给予我信心和勇气,让我看到了文学的价值和力量,以及超越文学之上的友情、真诚、关怀与期待的意义。
1.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被一份感动所深深包围,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叶老先生的家吧,一定会感受到他(引读“他亲切中蕴含……”)一定会看到(引读“落日的余晖……)
2. 师:课文一直都在叙事,为什么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细细品读吧。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八
1、导语:
出示图片,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读第二自然段,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4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生长情况,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谁能说说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哪些自然段,知道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叶子很美丽。)
1、自由朗读三、四、五自然段,你对那一自然段段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二: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爬山虎就像壁虎一样,在墙上一脚一脚地爬,一脚一脚形容得比较生动。如果用一步一步这个词,好像是说爬山虎是在一步一步地走,而不是爬,就不可以形象地突出爬山虎的脚的爬)这个自然段里把爬山虎的脚比做什么?(蛟龙的爪子)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因为脚很多,样子相似。你是说样子一样。除了样子还有什么相似?还有其他原因吗?蛟龙的爪子很硬,样子很相似,又能抓住墙。看图片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图片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哪一句话突出了爬山虎脚巴在墙上很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要是……休想……”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爬山虎具有什么精神?(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化)
1、摘抄好词好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芽生长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九
1.生字:篇、荐、删、匪、沫、雅、诀、颠、洽、蕴、堪、楷。
2.新词:推荐、规范、受益匪浅、隔岸观火、一丝不苟、身临其境、蜚声文坛、堪称楷模。
3.重点句:
(1)这不仅使我看到了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2)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1.通过读课文、抓重点句段、体会叶圣陶先生认真、质朴的,以及对学问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作者通过描写叶老先生院子里的爬山虎,暗指给作者以深刻印象的叶圣陶先生,表现了作者对这位人生导师的崇敬和怀念。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使他们懂得不下苦功夫,不认真是写不好作文的;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到其他事情,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两课时。
1.用笔勾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联系课文,加深理解。
2.组织交流、理解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郎读课文。
5.质疑问难。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生字中“删”是翘舌音、“篇”、“删”、“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沫”和“味”字形相近,注意区别,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写错。“荐”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错写成“在”。“诀”与“决”字形、字义都不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辨和正确使用。
理解词语
推荐:推举,介绍。
规范:标准,典范。
受益匪浅:受益不浅。
隔岸观火:形容与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态度。
一丝不苟:一点也不马虎,形容非常认真。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蜚声文坛:在文坛上很有名气。蜚声,扬名,很有名望,文坛,指文艺界。
堪称楷模:可以称得上模范。堪,可以,能够,足以。
(2)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3)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学生自悟。
(1)导入语。
我们学习过《爬山虎的脚》一课的作者是谁?(叶圣陶)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的作者是谁呢?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是肖复兴,从叶圣陶先生对作文的评语可以看出来。)
(3)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主要是讲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的作文,还请肖复兴到他家做客。)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你们读过他写的哪些文章?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让学生自由背诵,教师酌情表扬鼓励。)
(4)讨论分段。
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从开头到“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是第一部分,讲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后面是第二部分,讲“我”在叶圣陶先生家里做客。)
第一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给“我”修改作文。
第二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
第三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1.看一看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些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教师选择特别重要的,提醒大家都做上记号。)
3.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4.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5.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6.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7.贴出用大字抄写的部分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8.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匪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9.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推(荐,存)融(洽,恰)(生,身)临其境典(型,形)
(3)作业答案
①颠倒 融洽 典雅 删掉 身临其境 缩短
②推荐 融洽 身临其境 典型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十
文本分析:《爬山虎的脚》是观察描写植物的名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文章从整体到部分,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上,并紧扣题目,让学生读后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教学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学习如何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的方法。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均、曲、萎”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虎、操、占”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4.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芦荟,让学生动笔写芦荟,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可爱。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猜谜导入,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一起来猜一猜。(ppt1出示谜语)
2见过爬山虎吗?在哪里见过,能简单介绍介绍吗?
3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写爬山虎的文章,准备上课吧。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ppt2出示课题)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2虎是今天要学写的生字,注意第三笔是橫勾,这橫勾相当于老虎锋利的牙齿,可千万不能丢,丢了老虎就不凶猛了。让学生练写“虎”字。
3本文作者是叶圣陶,你们听说过他吗?(指名1.2),教师补充。
1.请大家打开课本36页,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ppt3出示自读提示)
2.检查词语
检查读音(ppt4):
嫩绿一顺儿空隙漾起
叶柄弯曲萎了牢固
(1指两名学生读词语,评价、正音,2去掉拼音读,3全班齐读)
3书写指导:这些词语中有一个字特别容易写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pt5出示“隙”)[隙]1左右结构,左窄右宽。2、右部上面是“小字不带勾”,不要写成“小”;中间是“曰”,不要写成“日”或“目”。师范写,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4(ppt6出示;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相机板书:生长地方、叶子、脚。顺势理清课文脉络,相机板书。
5谁能结合板书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叶圣陶爷爷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ppt7出示要求)(ppt8出示第二段)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刚长出来的叶子…。
1.(ppt9出示叶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2.出示第一句,指生读,这一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教师评价:你关注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很好。(相机板书:颜色)你发现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是怎样的?评价:你发现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变化,很不错。
3.谁来读读这句话?指ppt9,这就是刚长出来的叶子,他是()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的。(齐答)
4.想着叶子颜色的变化,一起读读这句话。“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不几天”你明白了什么?(时间短、叶子变化大,长得很快)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写出了叶子颜色的变化?从哪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在连续观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连续观察。)
5.还有写叶子颜色的句子吗?引出句子二(略处理)
过渡:除了颜色,你还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引出句子三(详处理)
预设二:ppt10出示四句及图片
1.指生读。这句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
2.三种方法,重点理解“一顺儿、铺、均匀”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描写的准确生动,进而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指导朗读:指生读、范读、再指读、齐读。
4.爬山虎的叶子这么整齐,这么均匀,如果一阵风拂过会怎样呢?指导想象画面,学生带上动作读一读。
没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在(仔细观察),有风的时候,叶圣陶爷爷还在(仔细观察)(齐答)
5.小结:叶圣陶爷爷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变化,由嫩红到嫩绿,绿得那么新鲜,叶尖还一顺儿朝下,那么密那么均匀。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这爬山虎的叶子吧。(ppt11出示第二段)
1.课件出示芦荟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芦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3.指生展示。
1.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2.选取一种植物,仿照第二段写一写植物的叶子。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十一
1、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
3、教师归纳(板书:样子、怎样爬、变化)
4、教师提出有关写法的问题,出示小黑板: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余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
(2)观察实物(学生自由发言),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3)观察实物并讨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
(4)复述第四自然段。
(5)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叶柄的反面。
(6)提问启发: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柔弱)如此细小柔弱的脚能爬上墙吗?
虽然爬山虎到处可见,但学生尚未留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观察。教师采摘实物并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亲眼目睹爬山虎“脚”的形状像树枝,细得像头发丝,每根丝的头上有一个小圆片,长的位置在叶柄的反面。采用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反面”一词,了解到爬山虎“脚”的位置,进而观察到爬山虎“脚”的颜色,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读,并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往墙上爬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2、课件演示:第四自然段前三句。鼠标点击第三句,指名朗读,问:这句话哪一个词概括写出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鼠标,使“一脚一脚”成为红色的字)
3、爬山虎到底是怎样向上爬的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的词。(学生回答,板书:触、巴、拉、贴)(教师点击鼠标,使这四个动词成为绿字)
4、学生再次朗读第四自然段,问:能否将四个动词交换顺序?(不能)
5、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形象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
6、课件演示: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顽强地往上爬的情景,学生根据演示复述生长过程。
7、理解最后比喻句。
利用课件讲读第四自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清除地认识爬山虎脚的特点,由于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描绘了“一墙美丽的爬山虎”,但对于爬山虎的生长过程的认识,需要动态的课件演示,使学生真切地看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墙的。
学习第五自然段
1、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怎样爬的特点,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还讲了些什么?共分几层?
2、该自然段说了哪两个问题?
(板书:枯萎牢固)
3、从爬山虎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齐读最后一句,并理解其含义。
1、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小黑板上出示的问题)
2、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有关爬山虎在墙上一脚一脚顽强往上爬的情景,(图片展示美丽的农家小院里满墙的爬山虎)此时此刻,孩子们想对爬山虎说些什么呢?
图片展示家乡美丽的爬山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
1、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
2、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生合作动手剪贴爬山虎叶子,粘贴一幅美丽的墙面。
让学生动手协作粘贴,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的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在学生精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一画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反复的读、讲、演、说之后再让学生背诵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看着板书提示,很多学生当堂就能够背下来了。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再次,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一是本节课教授的是第二课时,没有从整体入手,应该从面,再到点。让学生回忆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再到课文中作具体的分析,这样整个课堂会更加的完整。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十二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叶老批改的作文及教导中体会他“认真、平和、亲切、质朴”的作品和人品。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学会做人。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预习课文。
1、读课题,质疑。
2、检查预习,生简介作者。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小问号标出来。
1、指名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师评价。
2、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师生共同评价。
3、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质疑。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指名读,说说分别是描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它们有什么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句子。针对这些句子,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我们来一个小组pk赛,看哪个学习小组找的问题最多,理解课文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或回答一个问题老师将在你们那个小组粘上一个爬山虎的叶片,添上一片绿。哪个小组的爬山虎的绿最多,将得到老师的特别的奖励──叶圣陶爷爷写的书哦!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小组pk赛,相机指导朗读。
5、评价总结。
6、美丽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和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写下来,下节课和同桌交换一起改一改。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十三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爬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十四
一、谈话激趣,初步解题。
板书“虎”,指导书写“虎”,师生交流爬山虎的特点,板书“攀登”。区别 “绿的”和“绿绿的”,感悟叠词的妙用。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检测生词。用举例子的方法理解“动词”,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推荐”,指导书写“荐”。读准多音字“模”。
(三)略读课文,理清脉络。
略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随机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知道这两件事和叶圣陶的关系。
三、品读6—10自然段,感悟“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等含义深刻句子。
(一)默读课文6—10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到叶老先生家做客的句子读一读。
(二)细读品味:“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感悟作者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感悟描写爬山虎的意义。
1、画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利用想象画面法、走进作者心里的学习方法,指导朗读,渗透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突出爬山虎不畏艰险,不断攀登的特点。
2、再谈爬山虎的“绿”,引导学生感悟“绿”的深刻含义。
3、引发疑问:在作者的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1)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爬山虎的含义。
(2)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质疑:为何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整体感悟,教师引读几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次感悟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当我看到叶老先生给我批改的作文,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充满欢快与激动,一进他家的院子,看到──(学生读)“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叶老先生的亲切、认真,叶老先生对我的殷切期望充满了我幼小的心,将要离开时我看到──(学生读)“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先生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想起叶老先生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所以说──(学生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子。
8.课堂练习
四、再读课题,感悟题目的含义。
9.作业安排
五、布置作业
(一)阅读课后资料袋中叶圣陶先生给肖复兴同学修改的作文,预习第二课时的内容──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推荐阅读叶圣陶和肖复兴的书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0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