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4 19:39:27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12篇)
时间:2022-11-14 19:39:27     小编:admin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篇1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

摘 要:我国县制历史久远,由于县域的历史、文化、地理和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因而各县域间形成了迥异的经济环境、不平衡的发展水平和各具特色的发展类型。对于河南省这个人口大省来说,其县域经济发展更是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实现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设富裕与和谐的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其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对区域经济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劳务经济;特色经济;支柱产业

1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府为主要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县城和专业化城镇为中心和增长极,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具有地域性、不平衡性和相对开放性的区域经济系统。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2 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包括20个县级市、88个县。108个县(市)合计国土面积占全省的90.5%,县域人口8029.83万人,占全省的82.0%。河南国内产总值达到15058.07亿元,其中县域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6%。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的基础。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考察,河南省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竞争力,相对于全国经济强县仍比较落户,并且存在不少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且产业化程度低。河南省大部分县以农业为基础,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积累作为工业化 初期的推动资金和需求拉动力量。但由于多数欠发达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农业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这种推进和拉动力量十分弱小,同时造成地方财政拮据。工业比重太小,同时产业层次也很低,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当薄弱。第三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层次很低,不足以支持整体经济的发展。

3 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

(1)工业化。首先是城市工业产业链向农村延伸,包括在农村设厂,将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简单装配环节放在农村城镇。这样既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又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

其次是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延伸,一方面是在农村就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农业和加工业之间形成产业链;另一方面是将与城市消费者接近的生产环节直接设在城市,因为城市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高,近距离批发、零售有利于降低交通和交易成本。

(2)城镇化。在城镇发展和建设中,首先,要有大城市建设目标,增加城镇人口,建设中心城镇,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其次,对县级市实施扩张性建设,吸纳农村人口;再次,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借助中心城镇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使各县走上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 2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以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建立起最佳的结合状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也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一、二、三产业及其内部的组合方式及其比例的调整与优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目前河南省县域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分析,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工业比重小,层次低,科技含量小;第三产业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

因此调整和优化方向是:首先,由于第一产业仍然是县域的支柱产业,并且农业现代化亦是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所以第一产业仍要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其次,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以本地资源为条件的加工业;再次,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科技为主导,加快发展新兴行业,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综合配套、相互促进的第三产业体系。

在规划和引导县域经济发展时,应注重产业的关联性,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主要发展方向之间,营造互相协调和互动的发展格局,并作为河南省县域经济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发展战略。 3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劳务经济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当前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亮点,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因此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劳务经济不是简单的劳务输出,更不是无序的“民工流”。劳务经济的内涵是:输出劳务,引回人才。因此要建立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引导返乡人员兴办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民工到城镇创业。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与民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就业总量,为富裕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一些外出人员完成资本积累后,迫切寻找投资项目。地方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实施“民工回归工程”,鼓励返乡就业,把输出和引回结合起来,构建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回流机制,形成劳务输出与回流创业的共振效应。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将每年大规模精壮劳动力到各地打工带回的资金、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为繁荣本地经济作出贡献。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民工回乡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降低民工创业的门槛,积极为其解决创业问题。同时,制作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

3.4 发展特色经济,做强支柱产业

河南省人口众多,地域特色资源丰富 ,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别具一格的特色经济,是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各个县域的支柱产业是各不相同的,但农业总是各县支柱产业之一。农业结构调整也要调强其主导产品,粮、畜、果、蔬、水产品等。要提高品质并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二、三产业中的一些项目。县域第三产业中的通路、通电、通信等由于当地及中央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已有长足的发展,各县之间的差距相对小一点。因此决定县域经济强弱的主要是第二产业,要根据本县特色有目标、有重点地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加工能力大、技术含量高、出口创汇多的龙头企业,在技术改造等方面要大力扶持,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提供便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连接能力和带动能力,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积极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实现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全面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5 改善发展环境

(1)创新用人机制。要把县域经济发展紧缺人才的引进纳入统一计划,切实营造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突出强化重德才、重政绩、重公论的用人导向,认真选拔县、乡党政正职,优化县、乡领导结构,提高政府中熟悉经济工作成员的比例,激发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强化县直机关干部与乡镇干部交流,切实提高县乡干部熟悉经济工作成员的比重和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优化软环境的同时,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以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外资。要进行市政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城镇供水、排水、供电、道路、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基础条件,不断强化对城镇建设的日常监督管理,通过环境改善和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备,使县城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引来更多的投资者。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广开就业、再就业渠道。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功能,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鼓励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重点安排特困人员上岗就业,使特困人员的就业和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同时提高低保对象的低保水平,进行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完善工资统一发放制度,严格审核程序,确保不拖欠在岗职工工资,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救济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工作,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提高全民素质。要注重人口质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重点地培养和储备一批人才。加强青年技工的培训,迅速提高在岗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艺水平,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经济,能够适应和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掌握农产品信息,提高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加速培养一支适应新世纪农村发展要求,懂科技会经营,能带领农民走科技致富道路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队伍,为推动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4 结论与展望

县域经济的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越来越丰富。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以来,县域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劳动力有序转移、农产品加工、增加农民增收、和谐乡村等更加紧密结合。前文已经分析了河南省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理念和主要的思路。突破河南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全局,实现河南省省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战略举措,是河南省实现率先崛起的全新思维,是河南省历史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隆少秋.县域经济发展及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占国,柴艳宏.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篇2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为你整理了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引言

长期以来,在黔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相对滞后,落后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地方高校的发展,特别是英语的教学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英语教学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分析与研究地方高校英语教学的问题,寻找教学改革的途径,增加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式。

一、在黔地方高校英语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英语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从全局来看,我国近几年逐步提高教育投资的力度,,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额是全国生产总值的3.59%,此金额增加到4%。高校学生消费、基地设施建设、教育投资有力的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高校科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也促进地方科技的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多样的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德国教育可以实现6%到10%的投资回报率,其利润额度超过金融市场利润率,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投资在经济方面的意义。教育经济的投入和运行其实是一件回报高、风险低且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贵州省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进程中,教育也得到政府的重视,高效英语教育对促进贵州省88个县(市、区)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圈等方面将注入新的活力。

(二)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人才、智力、及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方面的支持

首先,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外语及各项综合技能的人力支持。高校拥有完善的学科体系、精通中外文化的教授专家以及各方面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必要的智力保障。高校培养出的半数毕业生,会选择在高校所在省工作,大学英语专业每年将大量精通翻译、教育、经贸的人才输送给社会,在地方国际交流、建立文化品牌、经济转型、招商引资等方面体现出特别重要的作用。[1](P175-176)其次,高校英语教育为地方政府的发展决策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每个地区的省管或州管专家团队里面,地方高校外语专家教授的比例不在少数。他们通过自己的对中外文化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为核心,运用不同方式,为地方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与建议,科学推动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后,地方高校教育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在黔地方高校在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贵州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教学研究,帮助学生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管理及运用模式,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增强成果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产业化发展,建立起体现地方特点的产业,是贵州地方高新技术的辐射源与生长点。总之高等教学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地方高校的英语教育教学应符合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在黔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办学定位等方面要体现地方特色,以地方为着眼点,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应有服务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性标志。

二、在黔地方高校英语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地方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英语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培养了大量英语人才,为各地、州、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新时期、新理念的大环境下,各地方院校还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较薄弱等问题,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效还不够明显。

(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应用是地方高校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要能在地区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及日常活动中进行书面及口头交流,为县域经济发展与专业发展提供及时而必要的服务。但大部分在黔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师中,很少有人存在为贵州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观意识,或者拥有此意识,却不了解怎样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2](P85-86)部分高校没有针对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特色与品牌,难以应对市场变化,也不能符合县域经纪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科学性有待论证

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成效欠佳。在设置课程方面要设置求职就业、专业英语模块、ESP模块、EGP模块等,以就业为着眼点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适应岗位能力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但目前,大部分在黔地方高校依旧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没有有效地针对地方发展民族生态旅游和吸引投资等方面要求而设置相应的课程,只是机械的照搬外来模式,应付式地开展旅游或商务英语等笼统的课程,而且课时较少,针对性不强,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对本土的特色民族资源了解程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亟待提高。

(三)高校师资力量较差

跟不上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有较高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高校英语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也要拥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在黔地方高校普遍存在英语教师学历较低的情况,博士以上学历的较少,正高级别、副高级别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比例较小,且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影响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进行。[3](P177-178)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选择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书面语言,忽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造成学生喜欢分析书面语言的语法、词汇,而不重视培养自己的口语、听力等技能。很多学生上课不能开口、不敢开口,表达里经常词不达意,逐步削弱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的环境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很难在地方经济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进程中发挥英语的作用。

三、在黔地方高校英语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建立优秀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得到更多的制度与经费保障。在黔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为县域经济提供服务需要政府提供大力支持,要通过政策、法律、法规为高校发展提供法律制度方面的支持与规范。政府要搭建起公共服务平台,为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技术与引导性支持,建立起优秀的合作条件,推动高校英语教育与县域经济的全面联合。可以建立起专项基金,鼓励与引导企业向地方高校英语教育进行投资。其次,增强社会各阶层对地方高校教育的认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县域经济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转变成技术密集型,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综合素质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要根据贵州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规划科学的办学方向,认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英语教育的根本性任务。各个企业要重视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与实习岗位,并逐步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

(二)设置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学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贵州省的独特的红色文化、原生态文化、自然旅游资源逐步被外界所了解,各界人士在黔旅游观光、投资经商,促进服务业、旅游业、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本地区在对外翻译、外贸、饭店、旅游等方面缺少实用人才的问题。[4](P24-25)所以在黔地方高校应该对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重视对外英语翻译及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基础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设置英语技能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课程,重视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高级阶段增加高级英语和中外文学方面课程的课时,鼓励学生鉴赏与分析课文中的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评判分析的能力。开设饭店英语、旅游英语、实用英语、外贸英语、翻译实践与理论等课程,强化学生翻译技巧,提高他们的口译能力,既增强贵州旅游服务水平,也推动县域商贸发展;重视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化、英语文体学、语言学理论等课程,同时,对于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语言、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内容纳入通识课程的教学大纲,提现地方高校英语教育的民族性和实用性。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

教师是改革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与动力,增强教师综合素质,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选拔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是在黔地方高校与教育管理部门的核心任务。[5](P123-126)首先要调整高校教师职称、专业、学历、年龄等结构,让它符合县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调整的要求。构建起完善的教师培养制度,借助制度约束与教育激励的作用,引导教师主动增强自身学历水平、培养人才意识与为县域经济提供服务的能力。其次,增强教师科研的能力,帮助教师申报课题,为他们营造宽松、标准、科学的环境以及研究经费,将科研成果快速变化成生产力,让研究与教学妥善结合,增强教师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最后,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实践与培训。在黔地方高校要帮助英语教师提前学习旅游、会计等专业的课程,鼓励他们考取导游证、会计证、口译、笔译等证书,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准确性,进而有效增强教学职业性。

四、结束语

在黔地方高校要建立优秀的外部环境、设置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学体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全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基础,更好的为县域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跃娟.地方高校教育资源服务新农村英语教育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02:175-176.

[2]陈化宇.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服务城市发展的途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2:85-86.

[3]韦薇,孟凡韶.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02:177-178.

[4]庞云玲.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学刊,,16:24-25.

[5]徐常利.地方高校服务和推动农村英语教育刍议——以陕北地区农村英语教育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123-126.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篇3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选择论文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商场为导向,优化装备资本,具有地域特征和功能齐备的区域经济。当时县域经济已变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依托和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支持。加速县域经济发展脚步,关于悉数建造小康社会、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加速城乡一体化建造具有十分首要的含义。而探究县域经济发展形式关于进步县域经济发展才干,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又具有首要的现实含义。

一、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形式

中国幅员辽阔,县情各异,不一样县域在区位、资本禀赋、经济基础等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上存在着无穷差异。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县域基本上都是在认清本身发展条件和特征的基础上,充沛表现优势,发明特征工业,走出适合本身的发展之路。据统计,目前中国最兴旺的100个县(市)的总人口仅占悉数县(市)的6.8%,而国内出产总值占到悉数县(市)的21.75%,本地财政收入占到悉数县(市)的2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悉数县(市)的23%。最兴旺的100个县的经济总量在中国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探究兴旺区域县域经济发展形式,对欠兴旺区域县域经济发展将起到必定的学习效果。依据兴旺县(市)经济发展的特征,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形式大致分为三类:

1.资本主导型发展形式

这种形式是经过充沛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本和人文资本,推进和股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详细有:

一是农业资本发展形式,即依托本地特有的农业资本,发展农副商品加工业,也被称为农业工业化形式。这些县多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单薄,在发展中走农业工业化路途,把农业当工业来抓,活跃施行农业工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改变,以此股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历年“百强县”名单中,农业大县并不占有优势,跻身“百强”的农业大县共有17个,其间仅山东省就有11个。如山东省寿光市,依托其共同的地质条件和适合的气候,建成了全国“菜园子”,并依托蔬菜工业一向跻身于全国百强县榜单,变成老牌“农字号”百强县。

二是矿产资本发展形式,即首要依托丰厚自然资本的开发利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式。较为典型的是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即是对本地丰厚的煤炭及石油资本进行开发,以资本型经济股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变成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步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在经济欠兴旺的淮海经济区内的河南永城、江苏的沛县,近几年挤入“全国百强”队伍,也是依托本地丰厚的煤炭资本,以资本型经济股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文明旅行资本股动型。这些县域一、二工业相对单薄,但拥有丰厚的自然风光、前史奇迹、民俗文明等旅行资本,据此大力发展旅行业,经过旅行业股动别的工业如交通餐饮、宾馆效劳、旅行商品出产等部分的发展。如广东省恩平市、江西婺源县和浙江淳安等便是很好的例子。

2.大城市股动型发展形式

“百强县”空间散布的一个特征是坐落大城市周围,呈现显着的向大都市“扎堆”趋向,即有较多的“百强县”围绕在大都市周围,呈“卫星状”散布。例如,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会集了全国近一半的百强县。中西部区域的如安徽的肥西、湖南的长沙县、四川的双流县等,这些县经过活跃表现毗邻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完成了与大都市经济的“捆绑式”发展。

3.公司集聚型发展形式

该形式是指县域会集发展某一工业,经过其横向、纵向的拉动效果来股动全部县域经济的发展,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经过特征工业和工业集聚,发展中小公司(民营公司)集群,股动县域经济发展。历年“百强县”名单,浙江占有了20多个席位,县域经济首要即是发展中小公司集群。二是依托一个或几个大型公司,进而股动全部县域经济发展。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公司在商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其运营产量通常占全部县域GDP的适当比重,变成县域经济的支柱工业。如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曾连续四次连任全国“百强县”状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划化制作和品牌效益,培养了科龙、美的、容声、万家乐、格兰仕闻名的大公司集团。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挑选

“郡县治,全国安”。 县域经济,是全部国民经济的首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情请求咱们有必要走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1.加速县域经济发展,有必要解放思想、脚踏实地

解放思想是永久的主题。在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上,一些本地存在发展形式照抄照搬,发展方针吹毛求疵,发展理念传统保守,成果致使在拟定区县跨过式发展战略时,对怎么表现好县域经济“后发优势”研讨不行,构成定位禁绝、思路不清。对本身工业优势、下风剖析对比不行,拟定发展方针吹毛求疵,工作部署均衡用力,构成县域工业构造相同、发展路子彼此照搬、城市建造彼此攀比等构成了县域经济特征缺乏,彼此竞争,内部出现混乱,致使发展受阻。

反观经济兴旺县市,经济发展各具特征,详细的发展形式也各有不一样。因而发展县域经济,挑选适宜的县域经济发展形式,有必要充沛解放思想,有必要充沛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立异,必然会不断有新的发展形式出现出来。实际上,任何一个县市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单纯选择某一种发展形式,而通常是多种形式的并存,只不过不一样形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效果巨细不一样。

2.加速县域经济发展,有必要量体裁衣、扶植特征

县域经济即是特征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表现对比优势,依托本地优势资本,参加商场交换和商场竞争,构成具有特征的工业和商品系统。要破除“大而全”、照搬仿照、盲目跟风、粗豪加工的观念误区,建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特征经济新理念,进步特征经济的竞争力,使特征经济工业化、规划化、品牌化,然后股动全体县域经济完成大发展。

3.加速县域经济发展,有必要加速乡镇化建造脚步

县域经济实际上是乡镇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把小乡镇建造当作乡村乡镇化、农业工业化和农人增收致富的龙头,当作工业化的载体和民营化的渠道,然后大力发展乡镇经济。特别是要点发展县城和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本特征优势和规划优势的要点基地镇,增强小乡镇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推进乡村人口、出产要素向强镇集聚,进步乡村乡镇化水平,不断消除城乡距离。

4.加速县域经济发展,有必要壮大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应当变成县域经济的主导,变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底子未来。民营经济因产权明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敏,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招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而,要想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就有必要走出一条发掘民智、招引民资、依托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对于当时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加强安排引导,推进民营经济的全体进步和集体拓展,进步商场竞争才干。

5.加速县域经济发展,有必要优化发展环境。

环境是软实力,环境是竞争力。当时,县域经济怎么在竞争中掌握机会,经过本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变成关键因素。只要依照商场经济的请求,立异效劳思路,拓展效劳范畴,发明宽松的微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系环境、加速发展的方针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效劳环境,才干构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完成经济跨过式发展。一方面要施行大投入,发明发展硬环境。工业园区要立异融资方法,抓住土地收储和路途等基础设备建造,摆开园区发展骨架,优化园区规划。城市建造要加速新区路途等配套设备建造,高标准完善绿化、人文景观等配套设备建造。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软环境建造。优化环境要经过活跃创立“效劳型”政府,实在从“办理公司、办理大众”向“效劳公司、效劳民众”改变,最大极限地完成行政提速、审批疏通和办事高效的政务环境,用强有力的手段,推进发展大跨过。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篇4

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为培植壮大财源性经济,××县千方百计、齐心协力做好资源配置文章,推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目前,我县以精密铸造、有色金属加工、水电、木竹精深加工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已初显集聚效应,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多元,税收7000多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家,1000万元以上的1家。20xx年,我县实现财政收入1.04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同比增长27.9%,增幅创近十年来之最。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优化资源配置状态,延伸产业链条促产业发展

县域经济不同的产业结构状态,实质上代表着不同的资源配置状态,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有所不同,在较长时期内对县域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改变原木、原竹、矿产、电力等生产要素简单输出的状况,我县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致力延伸产业链。

首先,从易发展的木竹资源加工开始延伸产业链。作为我省重点林业县之一,××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林地面积达175万亩,其中竹林面积36万亩,活立竹蓄积量达3600余万株,外输原木最高年份达12万方,但产生的税收少,解决的就业人数少。我县在发展工业初期,积极鼓励群众自主创办木竹加工企业,全县从事木竹加工的大小民营企业曾多达100余家,奠定了木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群的基础。

其次,从小水电资源综合利用开始延伸产业链。我县现有小水电站53家,年上网电量9900万度,居民用电3000万度左右,大量向大网输出电能,不但电价低,税赋水平也很低。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过程中,我县积极引进能有效转化电能的机械铸造和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目前从事这两个产业的大小企业有16家,加快水电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群的发展。20xx年我县工业用电量6863万度,机械铸造业用电量3192万度,占工业用电量的46.5%;有色金属加工业用电量2361万度,占工业用电量的34.4% 。

第三,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矿产资源丰富,仅钨矿分布面积就达3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5万吨左右,以前一直由几个小企业简单输出钨粗砂,附加值低,税收少。为整合全县钨矿资源,20xx年我县成功引进了以钨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企业江西弘达矿业投资有限公司、江西天合新材料公司,总投资达5亿元,这标志着集以钨为主的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初步形成。

二、调整资源配置顺序,扶持龙头企业促产业壮大

在支柱产业壮大过程中,众多企业会对同一生产要素形成集中需求、互相竞争,无法快速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从而造成产业整体低水平发展。我县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做好生产要素聚集文章,优先保障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对资源的需求,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培植龙头企业,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效益最大、发展最快的重点企业上去。

一是淘汰落后产能。我县木竹加工以前主要是人造板、刨花板、一次性筷子等一些高耗材、低附加值产品,为了使有限资源效益最大化,我县及时关闭了100多家1方木材增加值小于1200元和1根毛竹增加值小于30元的企业,并集中资源对以园艺出口系列产品为主的`附加值较高的企业扶大扶强,现邓氏园林、江达园林、华利实业等龙头企业年纳税均超百万元,带动木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群年纳税超千万元。

二是制定优惠激励政策。电力是机械铸造和有色金属加工业主要生产成本之一,近年来,电价不断上涨,对企业壮大造成冲击。对此我县及时制定电价政策扶大扶强,在对企业基础电价进行优惠的同时,规定凡纳税300万元、用电1300万度以上的,执行工业园区电价;年纳税300万元以上的,企业设备电价按4元/千瓦时进行优惠(标准设备电价是24元/千瓦时);从政府在小水电的收益中对工业园区年纳税30万元和园区外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每度电补贴0.02元。目前,我县龙头企业金发铜业公司年纳税超3000万元,南特集团铸造年纳税近1000万元,带动水电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群年纳税超5000万元。南特集团在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带头加大管理和科技投入,企业通过了iso9001:20xx国际标准认证,单位产值的能耗逐年降低,并大力研发挖掘机项目,成为我国首个向欧美市场成套出口挖掘机的民营企业,不但提升了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也带动我县铸造件国际市场的开拓。

三是公平企业税赋。××铸造业龙头企业壮大后,带动了各乡镇中小企业跟进,由于企业所在地不同,造成企业税赋不一,对龙头企业的发展造成冲击。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我县从20xx年起,对铸造业增值税推行“以电核税”政策,通过财税部门与企业共同核算,确定一般纳税人的铸造企业,增值税按每度0.2元计算;小规模纳税企业,增值税按每度0.17元计算。20xx年,为了进一步扶大扶强,我县又对所有铸造企业用电均实行每度0.17元的标准;对民营企业的所得税,实行按销售收入大小确定所得税税赋,企业经营规模越大,税赋越小。

三、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完善服务载体促产业集群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支柱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地方有限的资源很难满足,企业要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取或共享生产资料、市场空间、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才能得到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因而成为工业增长必要的中间投入,其投入的数量、质量和方式,将直接影响工业化的速度和水平。为此,我县跳出工业抓工业,树立大资源的理念,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发挥其对资源聚集的推动作用,着力完善服务载体,为外来生产要素聚集××打造一个低成本的环境,促使形成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建立市场交易载体,降低生产要素流入成本。为支持木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群的壮大,××建立了全县统一林权交易市场和木竹资源交易市场,在引导企业利用林业改革契机建好速生工业原料林的同时,鼓励企业对外购材,并通过交易市场的统一运作,对县外购进的木竹规费实行减免,促进了木竹资源向我县聚集,目前我县木竹精深加工企业60%的原材料来自县外。外来要素的聚集,也加速了产业的升级。我县木竹加工龙头企业邓氏园林,已完成企业第三次升级改造,并新上了出口家俱的项目。

二是大力发展物流业,提高外来资源聚集效率。我县有色金属加工业和机械铸业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废旧金属的回收再利用市场。产业的迅猛壮大,需要强大现代物流业支撑,为此,我县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目前,全县物流企业有10多家,吨位数达到5039吨,年纳税1500万元,既发展了新产业,又满足了产业集群所需。

三是建好产业集群载体,降低配套企业引进成本。大量配套企业的跟进,需要一个良好的产业集群,以降低企业创新和交易成本。我县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创建时集中度不高,为促使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着力降低配套企业引进发展成本。至20xx年底,××共有入园企业36户,其中竣工投产企业31户,在建企业5户,为形成完整产业链打下了基础。

四是搞好对外交流载体,提升产业集群效应。我县在打造产业集群过程中,着力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品牌,并把“××”、“三爪仑”等作为产业集群的一个媒介品牌来运作。目前,我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策划、市场运作”的思路,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椪柑节”、“中国三爪仑生态漂流文化节”、“中国××宝峰寺马祖节”等一系列节事活动,提升了××的知名度,间接降低了企业宣传、推介成本。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篇5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一、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柞水经济和社会发展起步迟、起点低、基础差。近年来,县域经济尽管保持了比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在全市处于后进位次。

(一)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为5.02亿元,占全市的6.64%;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在全市的份额为7.6%;地方财政收入2208万元,占全市的7.54%;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15元;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5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

(二)产业构成。20全县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2亿元、1.89亿元和1.65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7:37.6:35.4,二产的比重比全市高近10个百分点,三产的比重比全市低近8个百分点。虽然三次产业比逐步趋于合理,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农业内部,粮食生产仍占较大比例,特色产业不明晰,以药、果、畜、烟、菌为主的特色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例、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还比较低。特色产业总产值为1.3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8.4%,农民人均特色产业收入62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技术含量不高,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带动能力弱。医药、矿产、建材和食品工业产值分别为9200万元、1.3亿元、4400万元和1200万元,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32% 、45% 、15%和4%。全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盘龙制药公司、龙钢大西沟铁矿、国宝矿业公司、金龟寿生物公司、岭丰建材公司、金正矿业公司、马耳峡金矿、自来水公司、水电合作公司、凤凰油脂厂),规模企业产值、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分别占全部工业的44%、38.6%和66.7%。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规模小,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能力弱。旅游业受资金、体制、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还没有成长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去年旅游业创社会效益1080万元,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到2个百分点。

(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一是生物资源丰富,但农村特色产业规模不大。除板栗、核桃初具一定规模外,中药材、食用菌等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形成规模化格局。全县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个(盘龙制药公司、金龟寿生物公司、凤凰油脂厂),除盘龙公司规模较大、生产稳定外,另2户企业规模小、生产不稳定,龙头企业对农村产业化的带动能力弱,生物资源的综合经济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矿产资源丰厚,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工业化水平低 。全县初步探明有开采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种37种 , 矿床矿点213处 ,其中菱铁储量3.02亿吨,约占全省的一半,银铅藏量列全国第二。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地勘资料,矿产资源开发进展缓慢。目前全县有各类矿产企业4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户。全县工业企业由于自身融资困难,加之新型银企信用关系尚未建立,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基建技改资金到位困难,企业生产能力闲置,基建技改项目不能按计划投入运营。三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但旅游支柱产业尚未形成。柞水初步探明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有80多处,其中北部乾佑河源头的山、水、林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西沟峡、大甘沟、铁索沟等,极富观赏性和避暑消夏休闲功能;南部的柞水溶洞,被誉为“北国奇观”,有大小溶洞上百个,是全国十大名洞和陕西省十大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加之秦岭铁路特长隧道、乾佑河四十公里绿色长廊、园林式旅游山城等景观的开发建设,柞水旅游已初步构成“三点一线”的开发格局。但由于受资金、配套设施建设的制约,旅游开发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不明显。

(四)经济发展环境。区位环境方面,西康铁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柞水与西安的距离,随着西柞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柞水在区位环境方面的优势在全市无县可比;生态环境方面,柞水山青水秀,植被覆盖率高达78%,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在全市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全省范围内也是比较突出的;人文环境方面,柞水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总体上讲,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制约还比较突出;基础设施环境方面,近年来,柞水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打破,特别是教育、卫生、旅游等行业和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再认识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不可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区位环境和自然条件属不可变因素,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可视为可变因素。区位环境尽管不可变,但柞水的区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生态环境虽属可变因素,但其良性变化需大量投资和较长时间。人文环境包括人才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等,是变化空间最大的环境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只要有资金支撑,在一定时期内也是可变的。就柞水而言,经济发展环境既具有制约因素,也具备比较优势。

在制约因素方面,柞水立地条件差,“九山半水半分田”,不少边远高寒山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宜植宜耕土地较少,人均耕地只有0.84亩,且质量较差,分布零散,调整农业结构的回旋余地小,难以大规模成片种植,不易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到人口的22.6%,文盲半文盲还占较大比例,各类弱智和残疾人占人口的4.36%,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转化应用慢。教育基础条件差,县中急需迁建,“普九” “危改”任务重 , 改善办学条件急需资金 9000多万元  ; 人才资源短缺 ,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到人口的1.27%,尤其缺乏从事产业开发和企业经营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建设资金筹措难,金融机构不健全,财政自给率不到30%,通过市场融资的渠道少、能力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条件差,至今仍有63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161个村民小组用不上电或无法正常用电,69个村不通电话,68个村不通电视,4.2万农村人口吃水困难,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弱。农村贫困面大,全县虽实现了整体越过温饱线的目标,但越线的标准很低,全县还有7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60%,人均纯收入在86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7.1万人,其中625元以下的特困人口3.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4.6%。我们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和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双重压力与挑战。

在比较优势方面,柞水与兄弟县区相比,加快经济发展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一是区位优势。柞水是陕南距西安最近的县份,西康铁路复线和西柞高速公路开通后,将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有利于我们依托“一线两带”建设,主动接受辐射带动,借势发展县域经济,在陕南范围内柞水的区位优势无法替代。二是生态优势。柞水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工业污染小,森林覆盖率高达78%,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明显。三是资源优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自古被誉为“天然药库”,中药材人工化种植适生范围广,发展壮大医药产业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矿产资源得天独厚,铁矿、银铅矿、重晶石等储量名列全国前茅;旅游资源富有特色,初步探明可供开发的`旅游景点多达80多处,柞水溶洞在周边景区独树一帜,再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完全可培育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四是后发优势。与柞水条件基本相当的一些县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县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可以在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决策上少走弯路,用比较短的时间、比较小的成本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产业选择方面,柞水近邻西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都是西安、关中少有的,特别是以溶洞和牛背梁等为主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和完善了西安、关中以古迹为主的旅游资源结构,在旅游产业发展上,西安完全可以成为柞水的客源市场;从产业发展的支撑要素看,西安的人才、技术、市场、资金,都是柞水借势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西安为柞水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提供了广阔市场;在工业特色化发展上,西安的大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柞水配套发展工业开辟了广阔领域。因此,把西安作为柞水开放的窗口,引资、引智的平台,产业选择的市场,主动接受辐射的动力源,是符合柞水实际的正确抉择。根据资源优势,从形成产业的角度考虑,柞水产业选择的重点: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使旅游业尽快成长为支柱产业;二是做强做大生物医药,扩大药源基地规模,培育壮大科技先导型医药企业;三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在满足现代人“健康消费”的时尚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拾遗补缺,按照多元化发展、小区域集中的要求,选择配套西安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项目,借势发展柞水经济。

在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布局方面,柞水城乡之间、山川之间、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的资源状况、立地条件、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差异比较大,在加快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是各乡镇、各行业齐头并进,只能集中人、财、物力,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率先实现重点突破。从我县各地目前的资源、区位和发展基础综合分析,在乾佑河、社川河沿线构筑两大经济开发带,使之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不仅必要,而且具备一定的条件。乾佑河和社川河沿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便利,资源丰富优裕,产业基础较好,尤其是乾佑河流域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上,以县城为中心、以西康铁路和西柞高速公路为轴线,以乾佑河生态经济开发带、社川河特色产业开发带为主体,以盘龙医药产业园、小岭矿业小区、下梁和凤镇工贸小区为依托,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以生态旅游、医药产业、绿色食品为特色的产业经济体系,使“两带”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县域经济要解决好动力、角色定位、主要经济形式、发展环境和战略措施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柞水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建设商洛生态经济强县为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项目带动、城镇带动和人才开发战略,依托西安,借势发展,始终做到五个坚持,着力谋求五个方面的突破。

五个坚持: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更新优势观念、差距观念、发展观念、资本观念和竞争观念。把县域环境作为我们的最大优势,努力构建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视思想观念为我们的最大差距,进一步解放思想、寻求进步;树立只有大投入才有大发展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创造经济发展要素;树立市场占有率是最大资本的观念,发展有市场的产业,生产有市场的产品,大力开拓市场;树立人才竞争是最大竞争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开发战略,聚集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始终坚持把依托西安、错位选择、突出重点、借势发展作为加快发展的角色定位。把县域经济自觉融入西安经济大循环,主动接受西安和关中“一线两带”的幅射带动。把西安作为我县开放的窗口,借脑、引智、引资的窗口。在旅游产业开发上把西安作为客源市场,在农业产业化上把西安作为消费市场,在工业的特色化上把西安作为销售平台,用西安的科技实力包装我们的特色产品,在服务“一线两带”建设中借势发展自己,在错位中培育特色产业。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谋求乾佑河生态经济开发带、社川河特色产业带率先崛起,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实现重点突破,为全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新活力,构建新优势,创造新财源。始终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经济形式。进一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成份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在项目评估 、工商登记、税收征管、行业监管、资金信贷、土地使用、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其它经济成份一视同仁。制定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建立社会服务体系,让非公有制经济迅速进入各个产业领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使之成为我县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致富群众的主要领域。始终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快投资硬环境的改善 。以经济运行机制与世贸规则接轨为核心,加强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入手,严肃查处一切干扰破坏招商引资的案件。树立诚信第一、服务取胜的观念,以诚信引资金,以诚信聚人才,以诚信促发展,全力营造文明舒适的人居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开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始终坚持把开放带动、项目带动、城镇带动和人才开发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措施。把开放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前提,实行全方位开放,借助外力,谋求发展,真正走出一条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以大开发实现大发展的路子。把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载体,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突出大项目、新项目建设,特别是着力新上一批对县域经济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产业类项目,拉动经济快速发展。把小城镇放在大战略的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加快人口和产业聚集,积极吸引县内外客商投资置业。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强化人力资本观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开发战略,着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氛围,落实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支持一切有利于发展进步的知识创新,善待一切为柞水谋事干事的各界人士,促进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五个方面的突破:农业产业化要在中药材产业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开发上有新突破。以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建设为契机,以推进规范化种植、扩大药源基地规模为突破口,全力加快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兴办医药园区,把盘龙企业做强做大,吸引外来客商投资或与外地企业联合办厂,引进和扶持2-3户新的医药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开发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使柞水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率先在西安闯开市场,创出品牌,进而向其他城市延伸。工业发展要在培育龙头企业和开发名牌产品上有新突破。围绕生物医药、矿产冶金和特色小食品加工三个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快骨干企业技改和创新步伐,加快工业小区建设,培育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壮大支柱产业规模,扩大经济总量,力争工业增加值保持16%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到,使工业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广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在扩大现有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开发、培育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信任度。旅游产业要在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包装上有新突破。以建设陕南生态旅游强县为目标,以生态旅游为定位,以西安、安康等大中城市为客源市场,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包装,着力打造以柞水溶洞为龙头、以牛背梁为主体、以乾佑河百里生态产业开发带为轴线的陕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使我县旅游业尽快成长为支柱产业。力争到西柞高速公路、西康铁路复线开通时,建成一批功能配套、结构合理的自然景观、森林别墅、度假山庄、农家乐园、宾馆饭店、商务中心和娱乐场所,达到接待批量游客的能力,不断扩大我县旅游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城镇建设要在完善功能、提高品位、聚集人口上有新突破。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逐步形成梯度分明、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具有较强幅射能力的城镇体系。加快新城开发,扩大城区规模,力争经过五至十年努力,建成全市独具特色的园林式生态旅游山城、省级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同时,启动建设其他小城镇,逐步形成乾佑河、社川河两大流域串珠式小城镇建设格局。社会保障工作要在完善体系、增强功能上有新突破。始终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完善失业保险政策体系,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探索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途径。大力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妥善解决城乡特殊困难家庭在住房、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贫有所济、残有所助、灾有所救,使全县所有群众都能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篇6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新一轮加快发展重要时期的到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是形势所逼,形势所迫,形势所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快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经济建设重于一切,壮大实力决定一切。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争取发展先机,要更聚精会神地、一心一意地谋发展、抓发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借助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快发展,绝不能错过机遇。一定要从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咬紧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形成想发展、求发展、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萌发新的思路、产生新的动力。这些年来,虽然一直强调要大胆解放思想,但有些传统观念的残余仍在阻碍着生产力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最主要的差距还是思想解放上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还是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胆略不够。关键还是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还是没有强烈的发展意识。要有大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上有新作为、有大突破。

要解放思想,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要解放思想,必须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不同的地方,条件不同,情况各有不同,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比如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着力发展农业的同时,突出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上去了,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带动三产,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对中央的方针政策一定要正确理解,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不能从本本到本本、从条条到条条。

要解放思想,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市场运作,扩大对外开放。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不大会用市场的手段、开放的手段来搞经济建设,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市场力量,充分吸纳民间资金,必须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必须深入学习研究市场经济知识和规律,不断提高运用市场的办法和手段来发展经济的本领,多从市场中、从对外开放上想办法、寻出路、求发展。

要解放思想,必须营造敢干事的良好氛围。只要有利于发展,在党纪国法范围内,就应放开手脚去试、去闯、去干。共同努力营造这种环境。要很好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wmxz.cn头脑中少一些条条框框,少一些担心顾虑,多一份激情,多一份闯劲,大胆去闯、去试。

二、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一定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强县工作思路,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要把发展工业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抓。要抢抓当前难得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动接纳发达地区的企业转移以及工业扩张,打造优势特色工业品牌,迅速扩大工业经济的规模,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二)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载体。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必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经济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按照一区多园的建设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进度,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聚集产业、企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小高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兴起全民招商的热潮。要加快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要站在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高度,加大为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的力度,对引进项目实行全程服务,做到多支持、少干预,绝不能门槛低而巷子深、陷井多,保证外来资金“低门槛进入、低成本发展、高效益回报”。要破除传统思想障碍和思维定势,不要怕外商赚钱,眼红外商赚钱。只要对我们的长远利益有利,对增加就业有利,对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有利,要坚决地引进来,并帮助他们加快发展。

(四)认真落实政策,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研究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好财政、税收、用地、信贷、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商逐步开放的领域,都要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要让民营经济投资者和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在权益上有保障,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加强小城镇建设,构筑二、三产业集聚平台。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集聚二、三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工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要以县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为契机,加强县城旧城改造力度,加快中心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能力。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增强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开拓以县域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六)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城乡“一盘棋”思想,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一同实施,逐步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整体开发;要深化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增加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

(七)要加强人才培养,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工作,想尽一切办法,造就出一大批各类优秀人才,充分利用各类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经济加快发展。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围绕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消除人才引进中的区域、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使所需要的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对当前最缺乏的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为招商引资服务,为经济项目发展服务,为壮大县域经济服务。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要充分尊重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提高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各类人才的高新知识、创新能力和丰富经验,带动干部群众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加强产品更新能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加快经济发展紧迫性的认识,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建设事业之中,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篇7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城经济发展的决定》(桂发[]19号)精神,扶绥县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崇左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借鉴广东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扩大开放,艰苦拼搏,加快建设城郊型经济强县,努力实现扶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一)增强发展意识,更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路子

强化发展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十五”初期,扶绥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年均增长10%以上。但与广东等沿海先进县市对比,最明显的不足还是发展的意识不够强、发展的速度不够快、发展的路子不够宽、发展的后劲不够足,最大的差距还是发展的差距。因此,我们强化发展意识,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工作中心,始终坚持以发展为最大目标,始终坚持以发展为最高标准,始终坚持以发展为最大成效。同时,抓住西部大开发、南博会、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这三大历史机遇以及南友高速公路建设和撤地设市的机遇,主动对接、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力争成为广东、江浙进军东盟的生产基地,努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更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路子。在谋划县域经济发展全局时,努力贯穿三个现代经济发展的理念,即以工业为主体推动三个产业协调发展的理念;以城镇为依托谋划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理念;以开放为先导实现多种生产要素聚集发展的理念。拓宽建设“城郊型经济强县”的发展路子,一是跳出农业抓农业,从就农业抓农业转变到主要通过非农业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跳出农村抓农村,从就农村建农村转变到主要通过城镇经济来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三是跳出基层抓基层,从局限于县乡狭小范围内做基层工作,转变到大胆引进县乡之外的生产要素来促进基层工作新发展。

(二)牵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

始终抓住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这只“牛鼻子”。一是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强化对项目投资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辐射率”和“命中率”。二是实行无门槛政策。坚持做到“两不争”:不与企业争利益,不与市场争权力;奉行“无门槛”政策,敢于舍弃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让企业无门榄进入,无阻力生存,无障碍发展。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和跟踪服务工作。去年我们投入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达1400多万元,成功引进了山秀水电站、海螺水泥和木薯深加工等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今年又安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1500万元,力争完成项目投资6.5亿元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10亿元。

建立健全项目招商工作新机制。一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领导挂帅和部门负责制,集中精力抓好今年34个重点项目。二是实行项目定期排查制和集中开工制。三是实行招商工作业绩定期通报制和年度考核制。每两个月通报一次招商项目工作进展情况,每一季度督查一次项目实施情况,年终对各乡镇、各部门的项目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考核。四是建立和落实好项目投资工作奖惩激励机制。去年,我县财政拿出41万元重奖项目工作有功单位和人员。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招商引资奖励基金,拿出100万元左右对有功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处罚,没收项目工作风险抵押金。五是建立项目业主投诉制和责任追究制。

深化国有企业和农林场产权制度改革。目前,我县所属国有企业已完成改制11家,对几家未改制的企业要排出改制时间表,制定落实改制方案,加大工作力度,今年务必把未改制的国有企业改制完毕。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国有农林场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对城市周边的国有农垦农场、国有林场和一些农场土地管理使用权属进行调整这一有利机遇,重新修编调整城镇总体规划,将城镇周边符合规划建设条件的国有农林场土地,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研究,有效解决我县项目建设用地问题。

集中精力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集中精力抓好34个重点项目,包括续建、新建项目及一些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制定了今年重点项目建设目录和责任制,有力推动了项目工作发展。各乡镇、部门认真落实好各项目的开工方案、人员,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把项目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开工建设上。要抓好已开工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早日竣工、早日投产、早日发挥效益。

(三)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市场建设。坚持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生产,用市场理念念调整农业结构。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重点培育壮大蔗糖、剑麻、林产等农业龙头企业,使这些企业成为带动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公司 基地 农户”经营机制,为农民增收提供可靠保证。另一方面,大力抓好市场建设。加强对南门市场为龙头、东区果菜综合批发市场、山圩农贸市场、龙头瓜菜市场、县城建材市场等专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类市场的服务功能。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使他们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围绕各类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着力培育功能齐全的市场体系,走以市场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市场的路子,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工企业和市场带动,推动全县“龙型”经济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植壮大优势农产品规模和品牌。一是“稳蔗”,积极实施甘蔗“六化”工程。以科技兴蔗为主导,以实施甘蔗“六化”生产为载体,以提高单产、含糖份、蔗糖行业综合效益为目标,实施“吨糖田”工程,加强高产高糖品种的推广普及,制定落实甘蔗水利化建设和农户购买大马力机械的奖励政策,鼓励农民投资建设甘蔗水利化、机械化。确保2004/榨季入厂原料蔗达到380万吨,力争突破400万吨,进一步巩固提高这一支柱产业。二是“快信”,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建立完善以农村综合经济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整合全县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县信息中心与农村基层的信息互动交流,逐步把信息网向村委、瓜菜生产重点村、屯、营销大户、瓜菜批发市场延伸,牢牢把握住市场变化的脉博。三是“兴麻”,加快剑麻产业发展。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进一步兴起发展剑麻种植的新高潮,每年新种面积要达2万亩以上,5年内发展剑麻面积10万亩以上,把我县建成全国最大的剑麻生产加工基地。四是“推橙”,积极推进红江橙产业化发展。把红江橙生产作为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来抓,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落实负责制,制定工作方案,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红江橙生产,扩大规模,优化品质,打造品牌,做大做强红江橙产业,力争5年内红江橙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使红江橙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五是“优菜”,大力发展优质瓜菜生产。要依托岜盆和龙头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展黑皮冬瓜、甜南瓜、辣椒等优势瓜菜生产,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大力发展反季节瓜菜和无公害蔬菜,重点建好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全县今年反季节瓜菜和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要达到35万亩,进一步做大城市“菜篮子”,力争把我县建成中心城市的优质蔬菜供应基地。同时,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以仪器质量安全为重点,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近,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设施产业化建设的决定》,把水利建设和改革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大胆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逐步推行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体的群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明确建管主体,健全群管职能,规范量水收费,理顺组织关系”等措施,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要实行“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大力盘活几十年投入形成的水利设施存量资产,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水利建设的机制,加快推进农业水利化进程。要全面实施治旱、人饮两大工程建设,确保每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万元左右,力争到实现人均1亩旱涝保收田地、全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目标。同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四)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投资区建设,努力创造经济发展最佳平台

转变职能,优化服务环境。近年来,我们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联合办公、“一卡式”收费制度;推行诚信服务承诺、评议和投诉责任追究三项制度;实行民警到外来企业“蹲点负责”制度及县领导与重点企业、项目“结对”跟踪服务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落实,使我县的服务环境有了较大转变,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突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服务环境还跟不上项目工作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环境建设的工作力度。一是树立环境就是项目的理念。要进一步强化“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处处是环境”的意识,努力营造更好的“爱商、扶商、利商”环境。二是以完善县行政服务中心为突破口,全面优化服务环境。要办好行政服务中心,在全县范围内切实落实“一条龙服务”的集中审批制度,真正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办证,一个窗口收费,一个大厅办成,最短时间办完。三是建立客商投诉快速反映处理机制。建立“经济110”,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受理县域内的投资者、企业、个体工商户对经济综合管理、行政执法等职能单位和部门,在工作中违反政策和规章制度,影响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行为的举报投诉。要完善投诉信息处理制度和责任制,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规范高效行政,促进公正执法,依法保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全县经济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举全县之力加快扶绥华侨投资区建设。第一,要全力加快投资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项目引进、投资创业的最佳平台。现在要加大投资力度,由原来1500万元争取达到2000万元,财政要保证投入。争取以后每年投入2000万元,5年内投入一个亿,完善园区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第二,各乡镇、各部门都要配合投资区的建设。凡是投资区设施建设需要的,有关部门要开绿灯,做好配合工作。财政部门要确保资金到位。第三,创新投资区经营管理机制。通过搞活机制,引进业主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业主来建设工业园,努力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第四,抓住南博会的商机,瞄准大公司、大项目,瞄准高科技项目,引进一批工业项目特别是资金投入大、税源高、技术水平先进的大项目,辅以发展小项目,做到“盯住大项目,发展满天星”,把投资区建设成为带动项目发展的中心、资本聚集的中心、科技创新的中心。同时扶持山圩剑麻工业园、百佳盛生物科技工业园等工业园区,以园区为载体引进项目,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招商队伍,实施全民招商战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拨精干人员,组建专业的招商队伍,分成若干小分队抓招商引资,有条件的乡镇要成立专业招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招商引资培训班,对专业招商队伍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招商队伍的整体素质;专业招商人员的工资、福利要和工作业绩挂钩,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真正把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招商能力强、善于招商的“特种部队”。要抓好业余招商队伍建设,实施全民招商战略。各单位、各部门要整合力量,抽调三分之二以上干部抓项目,用三分之二时间和精力抓项目;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把招商引资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制定落实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把引进项目资金金额比例进行奖励,调动全社会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狠抓“以商引商”工作,把办好已引进企业作为“以商引商”的最有效途径,实施“安商扶商”工程,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聚集效用。

二、扶绥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财政风险比较大。扶绥县的产业结构以蔗糖业为主体,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蔗糖业,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单一性的特征相当突出。全县经济发展受宏观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总体财源基础不够牢固。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近年来,扶绥县虽然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比较大,商品性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展有所加快,但由于多年来受到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为主,生产规模不大,劳动生产率低,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口多,农村隐性失业突出。农业产业化虽然发展比较快,但发展程度还不够高、产业链不长、龙头企业不多且大都规模比较小。农村经济以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为主,村屯养殖业、加工业发展速度比较慢,乡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不多且规模小、档次低,农民收入增长不够快。

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还比较弱。蔗糖、建材、木薯淀粉和剑麻等是扶绥目前比较大的产业,但这些产业的企业大都面临一定的困难。蔗糖业现有两家糖厂,虽然都已经进行产权改革,经营机制比较好,但蔗糖深加工没有取得新的突破,糖的附加值低而成本比较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食糖关税的降低,糖厂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增大。建材业现有水泥厂3家,产品性能一般。新建设的海螺集团投产以后,年生产水泥将达到150万吨,可从现在的征地、建厂到以后的竣工、投产还有个比较长的时间。山圩剑麻工业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原山圩华侨农场剑麻加工厂生产的剑麻产品单一。淀粉、林木和林化企业等尚未做强做大。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近几年来,扶绥传统的商品市场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商场、商店和集贸市场的商品交易量不断增大,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发展比较滞后,大宗产品如粮食、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木材等都没有相应的专业批发市场,商品市场对产业发展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还不够强。生产要素市场如资本、土地、劳动力、信息等市场有的刚刚起步,有的还是“空白”;中介服务如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咨询、广告、经纪等仍然比较薄弱或欠缺,没有形成社会化。县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依靠行政力量的促进和推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不很突出和明显。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任务依然比较重。

人才、资金比较短缺。扶绥县虽然现在拥有科技人员6500人,高级科技人员350人,但全县人才总量与自治区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扶绥县现在拥有的科技人员中,大多数是教育、卫生类人才,经济类特别是企业家人才相当短缺,高级管理人才缺乏。资金方面,由于扶绥县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力不够强,财政收入还不多,本县可用财力少,财政没有多少钱能用于投资环境的建设尤其是支持产业的发展。还有,国家进行了投资体制改革,实行资本金制度,扶绥地方财力有限,资金不足,很难争取到国家的规模投资。加上种种原因,外部资金尤其是港澳台和沿海省(市)资金流入扶绥的还不多,县内社会和民间投资也没有全面启动,投资增长不快。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大力推广优质谷生产,实施甘蔗“六化”生产,巩固甘蔗支柱;大力发展反季节瓜菜和无公害蔬菜,建好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五年内要发展剑麻10万亩、速丰桉20万亩。加大养殖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奶牛、肉猪、肉鸡、肉鸽、特色水产品等为主的畜牧产业,力争畜牧水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现在的19%提高到30%以上。扶持农产品加工,努力提高粮食、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加工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一是通过龙头企业培养壮大蔗糖、剑麻、林业、建材、食品和生物化工六大产业。即以扶南东亚公司、东门南华公司为龙头的蔗糖业;以山圩剑麻工业园、天然纤维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剑麻业;以东正木业纤维板厂为龙头、国有林场为支撑的林业;以现有的水泥厂为基础,加快建设以新型干法旋窑水泥项目为龙头的建材业;以大宇淀粉厂、罐头厂为骨干的食品业;以百佳盛生物科技工业园为龙头的生物化工产业。二是要规划建设工业园,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重点建设渠黎华侨经济区,抓好山圩剑麻工业园和百佳盛生物工业园等。三是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对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要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兼并、破产等产权改革方式,力争用两年时间把所有国有企业全部改制,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四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真正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要逐步扩大县城规模,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继续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进一步提高县城品位。主要是将文化广场沿左江扩展到大江口与秀湖小区连结起来,建成滨江路;对新宁旧街进行改造,保留浓郁的民族风格;兴建商贸街,繁荣第三产业;配合南友高等级公路的建设,高标准建设南密大道;改造好东塘、西塘,建设秀湖公园。充分发挥东门镇作为全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综合示范镇的作用,抓好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城镇开发建设,不断提高我县的城镇化水平。

(四)加快发展旅游业,努力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全县旅游资源的调查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和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探索灵活多样的旅游开发投资机制,主要打好三张牌、发展四个重点,即打好恐龙化石、白头叶猴、观光生态农业牌和发展犀牛洞南国风情园、九重山生态园、笔架山度假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四个重点,努力把扶绥建成首府的后花园。

(五)加强商贸工作,搞活商品流通。要加快发展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各类专业市场、农副产品综合性市场,培育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和物流中心,发挥流通经纪人的作用,促进商贸流通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六)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机关单位诚信服务的承诺、评议和投诉责任追究三项制度。着力营造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透明的服务环境,亲商、助商、富商的人文环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每年要举办一届招商引资推介会,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种招商活动,全方位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项目等,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把扶绥建设成最有利于投资创业、最有利于发财发展的热土和乐园,使广大客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

(六)加强财税工作,进一步增强财政实力。巩固现有基础财源,不断培育新财源,扶持壮大支柱性财源。要依法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强化财政支出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篇8

煤炭企业的低碳发展,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循环经济为手段,实施绿色开采和全产业链节能降耗,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1]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煤炭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塌陷地与矸石山等[2]。

1.1水污染治理分析

煤炭开采过程中,进行的人为疏干排水和采动形成的导水裂缝对煤系含水层的自然疏干,破坏了地下水资源[3]。

具体的污染源主要有生活污水、矿井水和工业废水三大类。

以兖矿集团为例,,兖矿集团共产生矿井水1972万t,工业废水2257万t,生活污水1901万t(其中,医疗废水28万t)。

矿井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部分离子、少量的有机物和大量的细菌[4]。目前,对于有配套电厂的煤矿,其矿井水经处理后多用于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部分作为井下生产用水,复用率较高;其余部分煤矿的矿井水多作为农田灌溉和景观水加以回用,复用渠道较单一。20兖矿集团各生产矿井矿井水处理、回用与排放情况汇总见表1。

煤炭企业一般生活污水均能达标排放,但中水回用率差异较大,存在部分企业未能充分利用中水资源的情况。

煤炭企业的工业废水主要来源于煤业、电力、煤化工等部门,水质水量变化大,处理工艺多样。

煤业公司洗煤厂煤泥水处理后全部循环利用,一般采用洗水闭路循环一级标准,补充水来自处理后的矿井水和生活污水,洗煤实现了废水的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电力行业废水主要为锅炉排污水、循环水排污水、含煤废水等[5]。通过实施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消除跑冒滴漏、RO浓水利用、化学生产废水回收利用、冲洗水改造、射水泵更换为真空泵等节水措施,废水产生量尤其是锅炉排污水、循环水排污水排放量逐渐减少。

煤化工产业排放的废水主要为化工废水,包括合成氨、尿素、甲醇、醋酸、焦化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气化废水、造气废水、甲醇精馏残液、循环水排污水及地面冲洗水等,主要采用SBR法、A/O、A-A/O等处理工艺。

1.2大气污染治理分析

煤炭企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废气排放、SO2排放、烟尘排放、NOx排放等。

煤炭产业废气排放来源主要是各矿区的取暖锅炉和电厂锅炉,主要排放污染物为SO2、烟尘,主要的处理方法有布袋除尘、水膜除尘、静电除尘、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炉内喷钙脱硫、废碱液湿法脱硫等处理工艺,废气经处理后均达标排放。

1.3固体废弃物治理分析

煤矸石、炉渣和粉煤灰是煤炭行业排放的主要固体废弃物,主要通过开发建设低热值综合利用电厂、用作建筑材料、填充塌陷地、井下注浆和铺筑道路等,一般综合利用率和危险废物处理率都可以达到100%。

煤矸石分为两部分,一是煤矿在采掘过程中产生的掘进矸石,二是煤炭洗选过程中产生的洗矸。掘进矸石热值相对比较低,可代替粘土作为水泥厂的原料之一,也可用于造砖和塌陷区回填;洗矸热值比较高,主要作为坑口矸石电厂的低热值燃料使用和作为造砖、造水泥等原料。

炉渣和粉煤灰主要作为井下注浆、塌陷区回填、制砖和作板材、生产水泥砌块和作为生产水泥掺加料使用。

1.4塌陷地与矸石山生态治理

为有效治理采煤塌陷区,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一般采取矸石回填、土地复垦等有效手段,对各矿区的塌陷区进行治理,积极恢复受损生态系统。近年来,兖矿集团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投资35000万元,在采煤塌陷区建设农、林、牧、副、渔、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高效农业生态园区36400亩,年产值18200万元,获益9100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56000万元。

2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需优化配置目前,矿井水处理后约有一半以上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其他作为生态绿化用水、灌溉用水、井下抑尘用水,利用方式较为简单,处理后的矿井水水质较好,应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比例,单位的生活污水再生水回用率差异较大,应进一步拓宽水资源利用渠道,实现片区优化配置,提高回用率,实现矿井水、再生水的优质优用,以降低工业新鲜水取用量。

2.2烟尘、SO

2和NOx减排的力度需加大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尾气深度处理亟待加强,工艺脱硫和锅炉燃煤脱硫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2.3矸石治理、塌陷地的生态修复需多样化新增矸石的治理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历史遗留的矸石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问题也不容忽视。需要加大投入,开展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实现矸石堆存量的消化与生态治理。

3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产业路径

针对煤炭企业在低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贯彻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理念,将煤炭企业的产业低碳发展路径设计如下。煤炭企业以煤炭为主业,拉长产业链发展,进行多元化运营,一般会涉足电力产业和煤化工产业,以下对煤炭企业的煤炭产业、电力产业和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3.1煤炭产业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产业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煤炭企业可以采用新型开拓布置方式、减少矸石产出量,大力开展土地复垦研究,搞好土地资源复垦利用,建立新型矿区发展模式,采用新型搬迁方法,建立水资源公司,对水资源统筹管理、分类治理、综合开发、分类利用,建立资源平衡协调机制,统筹资源流动或交换,提高衰退矿井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行总量控制,延长产业链,搞好煤炭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抓好煤泥、中煤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搞好煤矸石开发及利用,稳定现有项目,发展新兴利用项目,强化企业节能、节材等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能、节材先进技术,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合理配采、提高回采率[6]。

3.2电力产业

对煤炭企业现有电力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最合理的利用,发挥其最大效力;

调整火电的产业结构,根据具体情况规划大型火电机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规模优势;充分研究煤炭采掘过程中形成的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利用煤化工废气建立IGCC电厂[7];燃煤电厂做好煤的清洁利用,所有的发电厂做好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全面引进电力方面的高技术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优化整合人员的搭配,全面提高电厂的人员素质;加大对发电行业科学技术研发,提高电力企业全面的科学技术水平;研究煤化工等产业与电厂周边区域内相关企业、行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的需求,做好产业间的系统和配套,提高利用效率[8]。

3.3煤化工产业

随着国际石油形势的日趋紧张,发展煤化工产业已成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要实现煤化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必须延伸产业链,生产出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工产品;

另一方面,必须按照低碳发展的理念规划发展煤化工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把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纳入到低碳经济体系中进行统筹规划,按照生态工业理论和低碳经济理念,提高煤化工产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水平。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篇9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保障机制探析论文

一、开展科技创新

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的开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政府的引导。因此,县域政府部门需要对现有科技支持政策作出树立,通过分析不足与弥补劣势来对科技支持政策作出完善。同时,县域政府部门有必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出发点,构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并以科技创新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为依据,结合县域自身产业结构,来构建全面的科技创新保护机制与产学研合作机制,从而使县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县域政府部门有必要设置科技创新监督部门,并负责对科技政策的贯彻情况作出监督,对企业开展自主科技创新进行引导。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因此,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与金融机构资金介入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从而推动县域科技创新工作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县域政府部门所发挥的引导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因此县域政府部门需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对民间资金进行吸引,并对科技研发单位进行资金注入与扶持,从而确保工业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过程中具有足够的风险投资可以利用。另外,在财政投入方面,县域政府部门应当将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资金,并保持一定的年增长幅度,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近年来,太谷县加大科技投资的力度,建立医药园区、食品园区,鼓励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在科技研发上,采取“企业投入、政府奖补”的办法,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太谷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达8085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2377万元)的1.44%;,占全县GDP(660005万元)的1.22%;占有科技活动项目企业总产值(269660万元)的3.0%。

二、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式方式,对于实现区域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首先有必要以节约降低能耗、节能减排为指导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则应当根据区域产业优势推动特色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强调在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对环境进行保护,并对资源做出充分的利用,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同时要求工业发展中做到污染最小化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县域政府鼓励企业在生产中使用清洁生产方式,并降低生产能耗,通过革新生产工艺与生产技术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消耗量。另外,在县域工业园的建设中,需要重视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通过实现企业之间的废物交换和重复利用来构建生态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当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仅仅依靠一家企业是难以发挥出有效作用的,因此,县域政府应当用政策进行引导、法律进行规制,促进社会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氛围。为了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应当重视对自身的优势资源做出充分的利用。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有利于构建县域特色产业,同时有利于提升社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此方面,主要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挖掘县域优势资源。这种优势资源指的是县域中能够创造独特经济价值的各类特色资源,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社会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产业结构资源等;二是要对产品特色做出定位。特色产品的定位不仅要以资源为依据,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实现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来选择生产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活力的产品;太谷县建立的恒达循环经济园,利用生产煤焦的余热来发电,发的电能够满足整个生产的需求,既利用了余热,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又为企业的生产降低了成本。

三、构建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

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求县域政府部门能够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要求县域政府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与财政支持力度,通过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来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等。同时政府有必要从政务方面做出改革,通过构建问责制度、限时制度和责任追求制度来实现行政效应的提升,从而为外资的引进构建绿色通道;其次,在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还需要推动县域服务型行业的发展,如信息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产业的发展中。其中信息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信息交流平台,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则能够优化工业发展中的流通,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则能够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撑,因此,这些行业的发展也是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太谷县政府提出以服务促发展,完善各项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引入社会资本完成水秀新型产业园区、玛钢铸造园区道路、天然气管道铺设,实施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在土地供应上,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实行分级警示管理,建立用地黑名单制度;建立存量闲置建设用地库,加大自主造地力度,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工作,确保落实1000亩建设用地指标。在资金保障上,完善政银企融资合作长效机制,做好助保贷工作,拓展产业升级贷业务范围,开发互助贷产品。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篇10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对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发展的思路: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激发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开发当地“名、优、特”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大力培养和吸收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创建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西部;县域经济;现状;发展思路

中国西部幅员辽阔,所辖12省区,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077个,其中市辖区200个。县域人口占西部总人口超过70%,县域经济总量在西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过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县域经济是西部经济的主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统筹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有所增强,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在总量上有了较大提高。以陕西为例,,全省83个县(市)共完成GDP3506.68亿元。GDP总量较增加1.9倍;县域GDP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1.2%。比20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主要经济指标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为57%,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所占比重更高,而陕西省仅为49.2%,虽然20达到51.2%,但总体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全国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2、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强县少且实力相差大

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西部地区仅有6个县入围,且位次基本都居于中后部。20,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平均31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90元,分别是陕西“十强县”平均水平的3.2倍、2.9倍和2倍,就连当年排列陕西省十强县首位的神木县在全国百强县中仅处于92位,与全国百强县最高的江苏省江阴市相比, GDP、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江阴的16.6%,12.1%和47%。可见,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3、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县域工业作用加强

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逐步跳出在农业经济内部反复徘徊的圈子,工业化有了明显增强。以陕西为例,年,全省各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979.14亿元,较年增加3.5倍,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经济明显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征。在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17.0∶58.8∶24.2调整为16.7∶61.0∶22.3,一产比重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二产提高2.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1.9个百分点。

4、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且差距还在拉大

西部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并且大多处于产业链比较低端的位置,产品附加值低,一直以来受农产品价格偏低的影响,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例如,2008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与全国的4761元相比,相差1625元,相当于全国的65.9%,排名第27位。2004-2008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为1269元,同期全国的增加额为1825元,陕西省比全国少增556元,与东部浙江、中部河南相比,分别由2004年相差4077元、686元,拉大到2008年的6122元、1318元,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篇11

谈谈县域的经济发展

谈谈县域的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初步探讨。

一、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发表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发表,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二)要切合地区实际。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二、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切实做好名牌战略工作,树立名牌意识,强化名牌观念,积极探索实施名牌战略的新路子。(一)强化创名牌意识。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名牌,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推介名牌、保护名牌、争创名牌的宣传网站,在扩大宣传的同时,引导现有知名、着名和驰名商标及产品,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活动,引导企业运用现代营销,强化广告和形象策划,塑造企业形象,打好名牌战略,叫响地方品牌。

(二)提高名牌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先导。政府要意识在先,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发表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与技术创新。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品及服务项目的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创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利用技术协作网络,增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所之间的协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名牌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试制一代、构思一代,适应市场潮流,引领市场潮流。()(三)扩大名牌经营规模。名牌具有强大扩张的内在动力,名牌发展与规模经营紧紧相依,相辅相成。地方政府要引导和鼓励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联合、兼并、控股、收购等形式,聚集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力量,以提高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名牌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配套生产,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经营格局和名牌产品产业链,扩大名牌产品生产规模。

三、坚持不懈地推进市场机制创新

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也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未来市场竞争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将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对县域经济真正起到推动和校正作用,有赖于它积极主动地履行制度创新的职能。(一)通过培育县域共同市场,建立起地区内的竞争性市场体系,并与全国统一市场相接轨。地区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应当先于全国统一市场,首先是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开放式、竞争型的地区性市场,然后才能构成全国共同市场。因此,只有通过地方政府去实现地区内部的整合,才能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二)县域市场机制的培育最重要的是使地方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中撤离,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为企业走向市场创造条件,并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制订出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完善市场竞争秩序制度,依法维持市场竞争秩序。(四)创新县域经济调控机制。县域调控是地方政府为了克服市场缺陷而在一定限度内对市场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职能。县域经济必须由政府的有力干预和宏观调控加以规范和推动,才能在利益、规模和产业结构方面得到合理的调整,因此建立区域调控机制已成为必要的议程。作为县域经济的调节者,地方政府应主要通过法律、财政、金融等间接经济手段而不是直接的行政手段来对地区经济产生影响,这样才能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篇12

贫困山区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对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XX县位于湘中偏北,地处雪峰山北麓,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180个村(居委),总人口95万,集山区、库区、贫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是国家21世纪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XX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多年以来,我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开放程度,狠抓支柱产业建设、民营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使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91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325万元,增长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元,增长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2亿元,增长7.7%。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积极培育了支柱产业。我县第九次党代会确定将养殖、竹木、建材矿产、茶叶、绿色食品和药材等六大产业培育成县域支柱产业。为此,制订了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了“以优质资源造优良产品,以优良产品兴优秀企业,以优秀企业带优势产业,使优势产业能优先发展”的工作机制,并按照统一项目布局、统一投资方向,分行业、分区域实施的原则,促进了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2、大力发展了民营经济。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县域经济民营化的道路,努力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框限制,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民营企业集中,从政策、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上打造好民营企业的发展平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到2003年末,全县共发展民营经济经营实体近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3500家,拥有资产总额55亿元,从业人员近9万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34家,民营工业年产值达11.21亿元,实现利税2929万元,并涌现出富源牧业、建玲竹业等一批新兴骨干企业,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3、不断加强了劳务输出。我县有城乡劳动力48.6万人,剩余劳动力达28万人。为此,县委、县政府将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劳务输出规划,简化了外出务工各种手续的办理程序。在充分发挥乡镇劳动管理站有序转移劳动力的同时,还在广州市设立了XX县人民政府驻广州劳务管理站,以广州为中心辐射整个南方劳务市场,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及时帮助外出民工处理劳资、合同、事故等纠纷。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致富的能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县劳务输出人员常年稳定在15万人左右,占全县剩余劳动力的65%左右,年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累计收入达60亿元以上,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4、努力开展了招商引资。XX现有的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全县致力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办法,力求尽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内部的资金挖出来。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新建了XX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设立了招商引资专栏,并发挥各地经促会、同乡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安化投资兴业。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44个,引资额6.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同比增长39.7%。今年上半年引进项目15个,合同引资1.2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77万元。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XX的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县市的差距仍然很大,县域经济仍然是筚路蓝缕。一是经济实力薄弱,财力严重不足。2003年全县GDP为23.9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93亿元,人均GDP仅2517元,人均财政收入仅98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09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