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总结都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认可和肯定。注重自我激励,树立积极的心态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下面的范文中,你能看到一些优秀总结的写作技巧。
诗歌鉴赏评课稿篇一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教学首先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意境,做好感情铺垫。接着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疏通诗意。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领悟诗境。最后,通过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体验。整体环节比较紧凑,衔接较为自然。通过此次学*,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
1、部分学生不能乐于参与讨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对于达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课堂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对于农村学生的学情要把握更精准。
3、上课是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这块处理有些仓促。
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
5、课堂总体*缓,无特别亮点和精彩之处。
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
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诗歌鉴赏评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意象,了解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2.积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二、能力目标:
1.掌握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意象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重点);
2.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基本感受意象组合营造的诗歌意境(难点);
3.培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展现中国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2.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美。学习方式:
交流讨论,交互合作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歌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诗经楚辞汉府,唐诗宋词元曲,共同构成了一条灿烂的艺术银河,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它不仅仅只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史,心灵史,精神史。中国文人诗客在山川风物下挥洒情思,在花鸟鱼虫后抒发情致,读懂这些意象,才能读懂我们的诗史。
二、认识意象。
诗歌鉴赏评课稿篇三
那日子呵护的芬芳是密语。
层层叠叠的信件不必用心当邮戳,
不再写不出地址,
因为可以爱你。
你的每一个清晨都不用着急,
煎蛋有它该有的滋味。
你的外套没有雨天的尘埃,
我们依偎在一起,
看路边怀抱雏菊的小孩。
星子落入昨日的梦境,
带走孤独人沉淀的病痛。
一个小妻子,一个小丈夫。
暖暖屋子,老老大树。
因为我爱你,
浪漫融成无名戒指,
我想要你生命久长,平安归来。
你存在于这个世界,
你执着于平凡缓慢,
你也唤我一句亲爱。
诗歌鉴赏评课稿篇四
我不逃避也不思索。
只是写着我想写的。
说着我想说的。
就是在这个夜里。
一切冷清安静。
一切喧嚣浮躁都已尘埃落定。
醒着或是睡着。
世界一言不发。光、风、云。
该沉淀都沉淀了吧。
我做着不是事情的事情。
正是这个夜里。
面对着一个苍白的.电脑。
像是一个苍蝇面对着一片玻璃。
前方一片光明,苍蝇无法找到出路。
我的身体无法在网络穿梭。
每天都查许多诗歌网站。
但今天没有,也不知为何。
qq一直隐身。看电影,登陆网站。
或者听些歌曲。我麻木着。
我也不知道我做的这些事情。
到底是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我无法弄清白天正像无法弄清黑夜。
无法弄清天空,无法弄清星星。
无法弄清月亮,无法弄清银河。
更无法弄清电脑在思索什么。
无法弄清北岛、无法弄清徐志摩。
无法弄清赵丽华,无法弄清文革时期的风格。
无法弄清诗歌在前进还是退缩。
一些东西在堕落。
一些东西在复活。
我无法弄清什么样的诗歌才是诗歌。
我做着不是事情的事情。
我胡乱写着不是诗歌的诗歌。
只有一瓶矿泉水呆在电脑旁边。
陪我过夜。
诗歌鉴赏评课稿篇五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作为一节*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一点建议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语文《恐龙灭绝》评课稿。
诗歌鉴赏评课稿篇六
学*诗歌,使学生具有优雅、有品位的浪漫情怀。诗歌教学,使教师挥洒自如、开怀畅谈,尽享语文教学的乐趣。
感谢党老师慧眼识人,感谢王舒老师精心演绎,在阳光灿烂的冬日午后,让我们共度好时光。
王舒老师的《言传古诗词之妙》古诗赏析课,上的非常成功,我主要用两个字谈谈我的感受。一是美,一是实。
首先说说美。如诗如画的古诗词图片,扣人心弦、触动情思的配乐,教师行云流水、诗意盎然的语言,全方位的打造了一个妙可言说的古诗词佳境。化茧成蝶、翩然起舞,从容、洒脱的王舒引领我们如在画中游,感觉真是美不胜收。这么成功的一节课,是王舒老师多个不眠之夜,大量阅读资料,潜心揣摩,苦心历练的结果。课美人更美,王舒老师广泛学*、潜心钻研、不断自我挑战、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令我折服。淡然、淡定、与世无争、潜心育人、精心上课的王舒是我要效仿的榜样。
总之一句话,扎实育人、踏实做人,真乃王舒之本色。
诗歌鉴赏评课稿篇七
中考复习正在紧张进行,5月4日(青年节)按照学校安排,我进行了《中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课堂教学。本节课我选取了诗歌鉴赏中的一个小的专题――古代咏月诗文,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现结合课前设计、课堂授课及课后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如下:
一、说课。
根据甘肃省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考试内容,具体到本课的具体复习教学目标有二:
1.了解设题特点。
2.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提高解题能力。针对学生实际及诗词赏析中学生答题的具体情况,本课的复习重点如下:
诗歌鉴赏评课稿篇八
那边悬着哀伤像林后的月亮;。
此声之中恍惚有爱的微笑。
在你点点热泪上柔光照耀。
姑娘!在一片无形的涟漪之中,
把我交给你的歌是何等轻松,——。
沿着银色路游去,向上向上,
如同蹒跚的影子追随翅膀。
你燃烧的声音在远方凝结,
仿佛晚霞在海外凝入黑夜,——。
却不知从何处,我难明奥妙,
突然涌来了响亮的珍珠之潮。
把我的心带向唆亮的远方,
那边哀伤柔顺得像微笑一样,
我沿着银色的路,上升上升,
如同追随着翅膀的蹒跚的影。
自古以来的大诗人已留下不少描写音乐的.名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德莱顿的《亚历山大之宴》等,后人再要写同类题材的诗似乎难于下笔了。但是费特却在“纯艺术”和象征主义方面开辟了自己的途径。他在《给一位女歌唱家》一诗中,既不实写歌唱家的容貌神态,又很少用具体比喻来描绘歌声形象,而是大量采用暗示和象征手段,借助于词义的朦胧化使诗句“音乐化”,像音乐一样直接诉诸情感和意志。这首本身就充满音乐魅力的诗,经柒可夫斯基谱曲后,成了一支著名的浪漫曲即罗曼司。
通常写音乐题材,诗人往往是先对乐音或歌声作一番客观的形象化的描写,最后再写自己听乐的主观感情。但费特的第一行诗“把我的心带向嘹亮的远方”,直接就把主客观描写融为一体了。歌唱家嘹亮的歌声仿佛响彻天际,而听者的心随之飞向那嘹亮的远方,离开生活中的千种局限万种烦扰,飞向了纯艺术的世界,——那也是个哀伤的世界,但与现实世界中不堪忍受的哀伤不同,在那个远方的世界里就连哀伤也美得像林后的月亮一样,在那里哀伤与微笑、热泪与柔光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心,本来是沉重的。如果能抛下沉重的负担,把自己交给歌声,随波逐流而去,那该是多少轻松啊!但是流着流着,“我”发现这并不像愿望的那么容易。原来歌声并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飞升向上,仿佛是沿着银河直上高天;而“我”的重负又卸不掉,重力仍然紧紧地拴着我,拖累着我,使我无力飞翔。“我”身不由己地追随歌声,因为我已被歌俘去,只能追随着它如影随形,然而歌清我浊,歌亮我暗,歌轻我重,“我”遂成了苦苦追随翅膀的“蹒跚的影”。这一段听歌的心理描写是很有独特发现的。
在最后一节诗中,我们又听到了熟悉的旋律,借用音乐米语来说,这是以变奏的形式重现了第一节和第二节中的两个主导动机。这种音乐式的模进和变奏大大加强了这首诗回旋缭绕的结构美和如歌咏叹的抒情性。
费特所代表的纯艺米派是一个唯美主义诗派,其抒情性要比巴那斯派浓得多,但同样远离社会现实和反对诗中说理。若与《亚历山大之宴》的强调教化作用相比,或与《琵琶行》中“,励志歌曲;平生不得志”的寄托相比,我们就能明显看出《给一位女歌唱家》的非功利和“纯艺米”的抒情特色了。
诗歌鉴赏评课稿篇九
我无力的头脑生下难看的你;。
出生后,你本是同我呆在一起,
后来给好心的糊涂朋友拿掉,
把褴褛的你带出去给人家瞧,
让你犹豫,费劲地踏进印刷所——。
人人看得出,伤感签名,那儿没帮你改错。
见你回来,盖得我涨红了脸——。
怕白纸黑字的浑小鬼叫我娘。
我把你?开,感到你不该出世-。
依我看,你的模样真叫我烦腻;。
可即是我的骨肉,只要我能做到,
我的爱总会使你的瑕疵减少。
我替你洗脸,却看到了更多缺点;。
擦去了污溃,还是留下了缺陷。
我拉你关节,要你的韵脚一样长;。
可是一跑动,你跛得更不像样。
我想用漂亮衣裳把你打扮好,
可家里只能找到粗糙的衣料。
穿这衣服去百姓间流浪无妨,
但要留神别落进评论家手掌。
你去的地方要没人同你相熟,
要是谁问起你父亲,就说没有;。
问起你母亲,就说她呀苦得很,
所以才忍心送你这模样出门。
女诗人的哥哥在没有告知她的情况下,就将她的诗带回英国出版。后来,安妮布瑞兹特里特为自己的诗集写下了谦逊的序言——《作者致她自己写的书》。在这首诗中,诗人受到玄学派诗歌的影响,使用了奇喻,将作品比作衣衫褴褛、难看的私生子。在当时清教克己、禁欲的氛围下,男性诗人是不可能使用私生子的比喻,安妮大胆地语言则体现了她女性主义的思想。
开篇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是“无力的`头脑”所生的奇形怪状的后代,只是偶然间被朋友带出去,衣衫褴褛地在印刷所门前徘徊。出版后作品里的错误没有校对,让诗人羞愧难当,“怕白纸黑字的浑小鬼叫我娘”。诗人急忙“把你?开,感到你不该出世”,不能见光。接下来诗人继续使用了延伸的比喻,把作品比作丑陋的私生子,“模样真叫我腻烦”,尽管为它洗脸、除去污垢,可还是缺陷明显。更不像样的是,诗人努力“拉关节”,调整脚长度,只让这个丑孩子更跛。如此一来,诗人也没有办法了,自己已经尽力让作品形式工整、模样周正些,只好告诉这个丑孩子自己要小心,不要落到评论家的手里。结尾诗人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这个孩子境况如此凄惨:没有父亲,母亲生活艰苦。实际上,这里诗人谦虚地解嘲了自己作品。
孩子出世的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它将创作和人的出生联系在一起,在莎士比亚、玛丽雪莱、普柏的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但是男女作家在描写创作的“痛并快乐着”的状态时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潜在生殖崇拜:对男性作家而言,笔及毛笔,象征了男性生殖崇拜以及男性创造的快乐;对女性作家而言,象征着创造的笔或者毛笔暗示了女性作家创造力的缺失,这也让一些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备感失落,于是她们选择了“孩子出世”这一比喻,通过她们脑力和体力的艰辛合二为一,维护了女性的艺术创作能力。作者安妮正是这样一位女性主义作家。美国殖民地时期,妇女只能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女人是不可能有什么艺术创作能力的。安妮通过写作,不仅驳斥了当时社会的迂腐看法,还如同萨福,赢得了“第十个?斯”的美誉。
诗歌鉴赏评课稿篇十
(2)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课后巩固1】。
一、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二、“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课后巩固2】。
二、“空“字不仅写出了被送的人渐行渐远,同时烘托出了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诗歌鉴赏评课稿篇十一
《望庐山瀑布》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竹里馆》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赠刘景文》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歌鉴赏评课稿篇十二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要领。
a.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b.关键词类答题: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xx年高考题)。
答:
c.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
一、鉴赏用词之妙——炼字。
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例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2、炼形容词(或副词)。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5、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二、总体的语言特色。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又称质朴,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的。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简洁:语言简练利落。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诗歌鉴赏评课稿篇十三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xx年赤峰统考)。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xx年淄博统考题)。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xx年包头市统考题)。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xx年成都统考题)。
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天仙子张先。
是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
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10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