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实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07:14:10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实用22篇)
时间:2023-11-15 07:14:10     小编:FS文字使者

总结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我们思考、反思并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总结中怎样抓住关键点,使读者一目了然?这些总结范文是作者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一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组成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1、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活动,将声、形、色、动态等集于一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跟课件一起歌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丰富爱国体验,提高课堂参与度。

2、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活动,认识祖国的象征: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学生听到国歌后,自觉地全体起立敬礼。

案例中,老师选择了多元的评价激励方式,首先在游戏设计中,设置了“我胜利了”、“很遗憾,你挑战失败”“平局”三种评价模式。在游戏结束环节,给每位选手一颗小红心表示鼓励。

在用课件展示去年疫情期间,钟南山和前来武汉共同抗役的医务工作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社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度挖掘是内容和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渡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有效掌握拼音的用法、读法,对于学生日后的认字能力、阅读能力都有帮助。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刚刚接触拼音的时候,很难马上掌握要领。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它使拼音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将抽象的拼音教学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比如:“zhe”这个音节的教学,需要将声母“zh”和韵母“e”的课件在课前做好,授课时,首先展示“e”,然后在展示小女孩举着“zh”走到“e”旁边的画面,教会小学生声母“zh”和韵母“e”组到一块可以拼出一个“zhe”。最后,连贯的将这个动画场面播放几遍,同时带领学生读声母“zh”和韵母“e”,着重强调声母“zh”发音需要翘舌,而读韵母“e”的时候需要声音洪亮。两个部分的连读要连贯,快速。在边讲解边展示画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简单的掌握拼读要领。

小学阶段,认字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在小学生认字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整合,学生通过这样新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拓展。

如:小学语文生字中有很多音同形不同的汉字,其中“坐”和“座”就是一对这样的词,从字意方面理解,两个字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将这两个字混淆。为了能够加深这两字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两个字的笔划用动态的形式展出,然后将其不同的部分用红色书写,同时注意强调容易出现错位的部分,进而实现强化教学的目的。

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提升。

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我课前制作多姿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对凤凰花,象脚鼓,对襟白褂,泼水节等不理解,。在进行授课之前,首先播放配有音乐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泛读课文,学生一边听课文,一边感知课文,课文教学时,我播放课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凤凰花,象脚鼓等。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和敬爱的周总理无比幸福的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情景,感受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这样不仅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更好的进行阅读积累。

总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同时更需要教师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了解学生的特质,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作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打造更有语文味的高效课堂。

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我们的教学手段更丰富、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教学效果也是日益见长。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将近9年,信息技术对我的教学工作确实帮助不小,下面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简单分享一下:

毕业后,我被旺苍县一个偏远的乡镇录取。当时,整个学校只有一台多媒体设备,由于时间长,不能使用。给学生上课取决于老师的嘴。山里的孩子们没有听说过很多事情,更不用说亲眼看到了,也没有现代的信息技术,他们只能依靠老师说,所以他们在认知方面很无知。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参与,课堂就像生命一样,激活了我们的课堂,点燃了老师和孩子们的热情。

在新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一册中,有一篇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导入时,我找到了一段声音视频,让学生听、看、说看视频后的所见所闻。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听和积极地说话。这时,老师指导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你想和老师一起探索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都很好奇大自然还有什么声音?孩子们的兴趣来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教科书,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开始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后面的学习内容更具吸引力。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风声、水流声和各种动物的歌唱视频,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各种美妙声音。结合本文的描述,我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课堂和课后作业学生的反馈,孩子们可以很好地掌握本文的预期效果。

信息技术还在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的课堂会更精彩。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二

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都离不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世界已经开始全面信息化、全球化。我们每一位幸福成长的教育人,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培训学习,紧跟时代脉搏,做一个e环境下的新型教师。此次赴广州培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七天时间里,我感受颇深。

一、机会难得、追梦前行。

作为一名90后的新老师,能够参加本次培训,深感荣幸。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新时代,我们教师更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教学理念,以“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专家讲座、异彩纷呈。

各位专家、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独到的教学思想,鲜活的教学实例,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可谓是异彩纷呈。王同聚教授给我们分享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让我惊讶于科技的创新美,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新时代,老师更不能“固步自封”,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在教与研的过程中走出自己的风采。

华南师范大学汪晓东教授结合大量的运用平板进行体育教学的案例,给我们分享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把翻转课堂与讲授课堂学习流程进行对比,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翻转课堂的真谛。

让我欣喜的是广州市番禺区石基中心小学和九十七中学教师所分享的各种用于教学中的实用app软件:优芽、focusky、希沃授课助手、101教育、umu微课制作、冰点软件、蓝墨云班课、轻智慧课堂、scratch,这些软件解决了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的困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完成不了或效果不好的教学任务,给学生呈现一个交互式、信息化的课堂。

更让我惊喜的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江伟英的专题讲座——《思维课堂——谈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她从思维课堂的特点、认识思维课堂的工具、如何画思维导图、思维课堂的生成、基本步骤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思维课堂作了详细的解读。期间,她展示的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真实案例,让我醍醐灌顶、脑洞大开,原来语文课堂还可以如此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画画中借助图形梳理、提炼知识的重难点,还让孩子们在探究中发散了思维,提升了能力。

思维导图:

《母鸡》。

《同学,请大声点》。

专家们精彩地讲解,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对自己的教师生涯有了新的认识和规划,让我对培育创新型的学生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并且指导着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促使我更好地改进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更新,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

三、学无止境,更新理念。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在同一条大道上,他们如此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地读书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日复一日,永无止境。“人生就是长跑,只要一直坚持下去。”学习也是如此,我虽不能像专家那样,但我可以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像他们一样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培训学习即将结束,但我知道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你不活在未来,未来你只能活在过去!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将树立“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的新理念,努力成为新时代下的新型教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三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内容。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内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内交流。在练习时,我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可以自主在电脑上答题,勇闯难关,也可以浏览年月日的其它知识。另一方面是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探索四年一闰时,学生看1993年—2004年2月份年历,填写统计表,找出其中的平年闰年,发现规律,得到判断闰年的方法。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机交互中实现着多种需求,并能使潜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网页、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上勇闯难关或浏览有关年月日其它知识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不但消除学生紧张感、焦虑感,还能让他们主动发展,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第六册内容。学生在认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份:第一部分内容:“大月和小月”;第二部分内容:“平年与闰年”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并不陌生,但是对平闰年的认识,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还是不熟悉的,尤其是大小月的来历,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并不清楚。教师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网页,学生通过自学,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系统了解。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自己浏览网页,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通过填写1993——2004年2月份天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探索平年闰年的方法。

4.技术准备:本节课的课件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操作性课件,一部分是教师展示性课件。学生操作性课件又包括:年月日网页(学生自主浏览);勇闯难关(巩固练习);拓展知识(年月日其它有关知识)。教师展示性课件包括:年月日的形成,大小月的来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等。

三、本课教学内容的框架设计:

四、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基本结构流程。

五、学习效果评价。

本节课,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一次尝试,教师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同时教师也努力尝试让现代信息技术从“助教”到“助学”的转变。本节课中的思想教育渗透也是非常成功的。整节课学生通过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真正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与神奇;此外在年份的选择上,1921、2008等比较有意义的年份渗透爱国教育;而本节课中意外的收获则更大,学生有了在电脑上少玩游戏,多学知识的思想转变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四

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本文先从正面(1至3自然)对荷花的香味、形状和姿态等作了生动的描写,随后用侧笔(第4至5)自然段)通过作者自己的感受、想象进一步表现了荷花的动态美和我对荷花的赞美,虚实结合,写出了白荷花美的极致。

本文的训练重点是学会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课文第3、4自然段段意的概括有一定的难度,课后题4以把句子补充完整的方式进行训练,较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的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已有的能力,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

本文第2自然段中围绕哪一句话来写新老教材有一定的出入。我认为新教材中的教材分析有一定的说服力。第2自然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按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要从分析4、5、6三句话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是围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来写的,写出了三种不同形状的荷花。再进行荷叶的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的意思。

3、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能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

4、能按提示概括第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5、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方法。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意的概括。

教学准备:

1、课前请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荷花的图画。

2、投影仪、小黑板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2、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概括1——3自然段的段意。

3、在课文的学习中结合绘画,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体会花荷花的美丽。

教学过程:

我们学过的古诗很多,谁能背背已学过的古诗。对于已学的古诗中我们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板书课题。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在写荷花的美丽。

2、听清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1、自学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破裂姿势翩翩起舞舞蹈。

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已认为最难的字词,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莲蓬、舞蹈重点词语来讲解。指导学生在图中找一找莲蓬,说说字的结构,指导书写。)。

2、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直接写荷花的美丽?

我们学习画画,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今天的课文已经告诉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构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特点。(清香、形状、姿势)。

1、学习第一自然。

(2)如何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复习单元学习提示:用什么,怎么样。来概括。(小黑板出示单元学习提示)。

练习:(小黑板出示)。

a、清早,我到公园玩。

b、我一到公园,就闻到荷花的香味。

c、我赶紧向荷花池跑去。

(3)如果用图画来表示清香,我们该如何体现呢?

先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接下来,我们向荷花池边跑去,去看一看如诗中描写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学生标上句子序号。

思考:哪几句话直接在写荷花的形状?(4、5、6)。

(2)写了哪几种荷花的形状?(全开、刚开、末开)。

从图中找出这三种荷花的形状。

(3)课文是用什么词把这3种形状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4)指导读。

辨析:

a、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b、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主要是在写冒出来的形状,应采用第二句。

引导学生体会冒,写出了荷叶的茂盛,又写出了荷花的婷婷玉立。在画上体现荷花的三种不同的形态。

(6)学习第二句话。

小黑板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找出描写荷叶又多又密的词语(),表示荷叶颜色的词语(),写荷叶形状的词是()。(在理解句子中理解挨挨挤挤词语的意思。)。

(7)这段话主要是写荷花,为什么要写荷叶?(荷叶茂盛,荷花又美;碧绿的大圆盘衬托着雪白的荷花,使荷花更美。)。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五

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教师在不同课堂以及对待不同学生而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社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度挖掘是内容和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渡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有效掌握拼音的用法、读法,对于学生日后的认字能力、阅读能力都有帮助。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刚刚接触拼音的时候,很难马上掌握要领。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它使拼音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将抽象的拼音教学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比如:“zhe”这个音节的教学,需要将声母“zh”和韵母“e”的课件在课前做好,授课时,首先展示“e”,然后在展示小女孩举着“zh”走到“e”旁边的画面,教会小学生声母“zh”和韵母“e”组到一块可以拼出一个“zhe”。最后,连贯的将这个动画场面播放几遍,同时带领学生读声母“zh”和韵母“e”,着重强调声母“zh”发音需要翘舌,而读韵母“e”的时候需要声音洪亮。两个部分的连读要连贯,快速。在边讲解边展示画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简单的掌握拼读要领。

小学阶段,认字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在小学生认字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整合,学生通过这样新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拓展。

如:小学语文生字中有很多音同形不同的汉字,其中“坐”和“座”就是一对这样的词,从字意方面理解,两个字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将这两个字混淆。为了能够加深这两字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两个字的笔划用动态的形式展出,然后将其不同的部分用红色书写,同时注意强调容易出现错位的部分,进而实现强化教学的目的。

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提升。

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我课前制作多姿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对凤凰花,象脚鼓,对襟白褂,泼水节等不理解,。在进行授课之前,首先播放配有音乐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泛读课文,学生一边听课文,一边感知课文,课文教学时,我播放课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凤凰花,象脚鼓等。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和敬爱的周总理无比幸福的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情景,感受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这样不仅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更好的进行阅读积累。

总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同时更需要教师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了解学生的特质,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作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打造更有语文味的高效课堂。

1、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活动,将声、形、色、动态等集于一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跟课件一起歌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丰富爱国体验,提高课堂参与度。

2、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活动,认识祖国的象征: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学生听到国歌后,自觉地全体起立敬礼。

案例中,老师选择了多元的评价激励方式,首先在游戏设计中,设置了“我胜利了”、“很遗憾,你挑战失败”“平局”三种评价模式。在游戏结束环节,给每位选手一颗小红心表示鼓励。

在用课件展示去年疫情期间,钟南山和前来武汉共同抗役的医务工作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我们的教学手段更丰富、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教学效果也是日益见长。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将近9年,信息技术对我的教学工作确实帮助不小,下面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简单分享一下:

毕业后,我被旺苍县一个偏远的乡镇录取。当时,整个学校只有一台多媒体设备,由于时间长,不能使用。给学生上课取决于老师的嘴。山里的孩子们没有听说过很多事情,更不用说亲眼看到了,也没有现代的信息技术,他们只能依靠老师说,所以他们在认知方面很无知。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参与,课堂就像生命一样,激活了我们的课堂,点燃了老师和孩子们的热情。

在新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一册中,有一篇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导入时,我找到了一段声音视频,让学生听、看、说看视频后的所见所闻。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听和积极地说话。这时,老师指导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你想和老师一起探索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都很好奇大自然还有什么声音?孩子们的兴趣来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教科书,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开始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后面的学习内容更具吸引力。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风声、水流声和各种动物的歌唱视频,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各种美妙声音。结合本文的描述,我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课堂和课后作业学生的反馈,孩子们可以很好地掌握本文的预期效果。

信息技术还在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的课堂会更精彩。

就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改变,逐渐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课堂教学的发展。因此,正确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政策导向。

从政策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都对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做出了一定的说明甚至是计划。将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还可以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当下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重要文件中的重点强调都凸显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也为研究二者相融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二)理论研究。

从理论研究这个层面来说,加快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进程,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相适应。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展,对正确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验愈加深入,而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实验的目的是使信息化的教学效果得到更有效的提升,使信息化教育的建设开展得更顺利,为更快地实现教育现代化添砖加瓦。

(三)实际需求。

从现实的视角出发,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虽然改变了传统黑板、粉笔以及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只能说是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有所改变,但无论是教学方式的实质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本质都是没有改变的。所以,要改变其本质,加深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提高认知,转变观念。

为了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一定要对其存在的问题有一定高度且清楚的认知,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而通过努力使课堂教学与实际需要相符合,同时能够与信息技术当下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使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为了正确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正确的教学观以及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认知,转变观念,从而推动学生全面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二)创造环境,强化硬软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对社会生活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水平在逐渐提升,而对于未来的发展,教育教学会对教师信息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深入地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各个学校应该为教师与学生创造合适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要注重学校硬件以及软件设施的建设,这样才可以有效推进信息化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实事求是,突破传统教学方式。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实事求是就是在明确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内在的东西进行探索与研究,然后使教学得到不断的完善。为此,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有选择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课件,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进而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四)强化管理,加大融合力度。

为了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推进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学校一定要加强对教学方面的管理。比如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借助制度发挥组织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组织和个人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对教师开展的教学研究以及实践活动做进一步的规范与引导,进而实现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最终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得以更深入地融合。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可以正确地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明确二者进行深入融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一方面,解放思想,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抓住关键,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适宜的环境,巧借以往优秀的经验并加大对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力度,努力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得更深入、更有效,进而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要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活动,将声、形、色、动态等集于一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跟课件一起歌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丰富爱国体验,提高课堂参与度。

2、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活动,认识祖国的象征: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学生听到国歌后,自觉地全体起立敬礼。

案例中,老师选择了多元的评价激励方式,首先在游戏设计中,设置了“我胜利了”、“很遗憾,你挑战失败”“平局”三种评价模式。在游戏结束环节,给每位选手一颗小红心表示鼓励。

在用课件展示去年疫情期间,钟南山和前来武汉共同抗役的医务工作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六

——《年、月、日》。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

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

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

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

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

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

较全面的了解。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

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  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

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教师通过。

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

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

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例如学生操作网页,

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内交流。在练习时,我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可以自主在。

填写统计表,找出其中的平年闰年,发现规律,得到判断闰年的方法。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

分,在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机交互中实现着多种需求,并能使潜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网页、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上勇闯难关或浏览有关年月日其它知。

识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不但消除学生紧张感、焦虑感,还能让他们主动。

发展,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秒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份:第一部。

分内容:“大月和小月”;第二部分内容:“平年与闰年”

道理并不清楚。教师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网页,学生通过自学,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系统了解。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自己浏览网页,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通过填写1993——2004年2月份天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探索平年闰年的方法。

4.技术准备:本节课的课件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操作性课件,一部分是教师展示性课件。学生操作性课件又包括:年月日网页(学生自主浏览);勇闯难关(巩固练习);拓展知识(年月日其它有关知识)。教师展示性课件包括:年月日的形成,大小月的来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等。

三、本课教学内容的框架设计:

闰年、大月与小月、特殊的二月、记忆大小月的方法等。

教学  发现规律,得到判断闰年的方法。

思路  3、通过自主在电脑上答题,勇闯难关,达到对新知识的复习、检测的目的。通过浏览年月日的其它知识,拓展本课内容,了解世纪、季度、星期等其他时间单位的有关知识。

4、布置进一步在网上或生活中搜集相关知识的作业,培养学生高效使用学习资源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

教学。

面的知识。会判断平年、闰年。

目标。

过程与方法:形成计时单位的时间观念,通过学习过程,提高观察、联想、类比、

迁移的能力;提高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探索科学的精神。感受网络世界的魅力。

重点。

大月和小月的知识;

难点。

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

epd。

1、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浏览网页,真正变“被动学。

教育。

习”为“自主学习”。同时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获得了丰富的、有价。

渗透。

值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练习闯关,学生自主选择,可以在电脑上答题,勇闯难。

关,也可以浏览年月日的其它知识(拓展知识)。教师把探索性学习贯穿整个教。

学,学生始终在自己发现、思考、研究。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突破“四年一闰”教学难点时,两人分工,结合。

判断闰年的方法。勇闯难关、合作完成,共同分享。

3、渗透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看到了年月日的形成,大小。

月的来历,自主浏览网页,自主闯关,真正感受了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现代信息。

技术的魅力。潜移默化的渗透学好知识、探索未来的意识。

学习内容。

学习方式与要求。

预期效果。

1、年、月、日基本知。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

1、基本了解有关年月日的知。

网络。

识。

作,两人一组,合。

识。

学习。

2、世纪、星期、季度。

作探究。

2、了解本课中没有涉及的其。

等拓展性知识。

2、结合年历和同组的同。

他知识,对本课进行拓展。

3、在电脑上直接输。

学互帮互学。

3、通过练习达到检测对新知。

入答案的闯关练。

3、有合作精神、团队意。

识的掌握情况,并对知识进。

习。

识。

行复习。

板书设计。

一年:12个月。

大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31天。

小月:四、六、九、十一。

30 天。

平年:365天。

28。

闰年:366天。

29。

四、课堂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一、激趣引入:

一、

一、

1、同学们,你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

1、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日。

1、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

约 3。

你能把你的生日告诉老师吗?

系,拉近距离,使学生。

分钟。

2、我们在说自己的生日时用到了一组。

2、自发说出用到的时间单。

心情愉悦的投入学习。

时间单位:年、月、日。

位。

2、认识到在说自己的生日。

3、板书课题:年月日。

时用到了时间单位。

二、浏览网页、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二、

二、

1、年、月、日的形成。

1、学生看老师制作的课件,

1、通过看课件了解地球绕。

约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年、月、日是  了解年、月、日的形成。

27怎么形成的吗?

分  课件展示:  年、月、日的形成。

钟  2、浏览网页自学年、月、日的知识。  2、学生打开自己桌面上的。

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有很多,  年月日网页,边浏览边学。

老师把它制作成了网页,想不想看  习。

一看?  3、用自己手中的年历进行。

学生结合手中年历,浏览阅读网页。  学习、验证。

汇报交流。

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

球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

周是一日。

2、学生结合年历,浏览、

阅读网页,在短短6分钟内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

面的了解。如:平年与闰年、大月与小月、特殊的二月、

(1)月的知识。

一年有多少个月呀?(板书:)都哪些月的天数是31天?(板书:)。

哪些月的天数是。

30天?

(板书:)。

我们一般把有31天的那一月叫做?

把有30天的那一月叫做?

一年12个月,怎么没有 2月呀?

你对二月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引导: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

29天)。

这位同学提到了平年,那谁知道平年全年有多少天?(365天)。

怎样才能计算出平年有365天呢?

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

闰年全年有多少天?(366天)谁能判断出平年和闰年相差的一天是差在了哪一天?

(2)记忆法。

你知道了那些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单双数记忆法。儿歌记忆法。

追问:腊、冬各指哪个月?

老师还想教大家一个更直观的方法呢?

课件展示:拳头记忆法看屏幕,师介绍,

(3)大、小月的由来。

课件展示:大、小月的由来。

(4)小练习:

1、老师说一个月份,  学生来判。

4、汇报:(预案)一年: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有31天。

四、六、九、十一  30天。

有31天的那一月叫大月。有30天的那一月叫小月。

2月是个特殊的月份。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有  365天。

31×7+30×4+28=365。

口算结果。

闰年全年有366天。平年与闰年相差的一天是差在了二月的第29天。

7个大月心中装,

7前单数 7后双。

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日,

平年二月二十八,

闰年在把一日加。

学生亲自应用拳头记忆法指一指、数一数。

学生看自己的屏幕。

判断老师说的月份是大月。

记忆大小月的方法等。

(1)掌握那些月是大月,那些月是小月。

(2)知道2月的特殊,平、闰年的区分就是通过。

看2月的天数。

(3)知道平年和闰年的天数,知道是怎样计算得来的。

(4)学会记忆大、小月的三种方法。

(5)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6)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了解。

断是大月还是小月。  还是小月。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

2  、老师说一个月份,如果是大  用举起右手和迅速拍手的  况。

月,就高高举起右手;如果  形式判断大、小月。

是小月,就迅速的拍一下手。

3、平年与闰年。

(1)课件出示 1993至2004年二月。

份的年历。

看屏幕上的统计表格。

4、两人一组填表格,看哪。

结合年历,同小组的同学共同填。

结合年历,同小组的同学共同。

组填的又快又准,培养。

写93至04年二月份的天数。

填写 93至04年二月份的天。

学生的合作意识。

生汇报师填写表格。

数。

(2)观察这张表格,引导学生发现。

学生汇报填写情况。

规律。

说一说,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1)学生针对问题认真思。

小结:如果年份除以四, 能整除,

规律。

考,发现规律。

这一年就是闰年;如果不能整除,

这一年就是平年。

(3)练习:判断出下面年份是平年。

出示一个年份学生就指出。

还是闰年。

这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21年,1988年,

1921年--平年。

2008年,1900年。

1988年—闰年。

1900年,你是怎么判断出这一。

20008年—闰年。

年是闰年的?

1900能被4整除,是闰年。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课件:万年历) 1900年的二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份有 28天?是平年还是闰年。

看1900年2月份的年历,

呢?为什么 1900能被4整除,可。

1900年2月有28天。

(3)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百。

却是平年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还要。

一起来了解一下。

观看课件,了解四年一闰、

明白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课件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

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

的道理。

四百年又闰的道理。

理。

三、

三、巩固练习。

三、

1、通过两人共闯难关,比。

同学可以选择在网上答题,勇闯。

1、网上答题、互帮互。

一比哪组快,以及答题中出。

约 6。

难关,也可以选择浏览关于年月。

助、勇闯难关。

错则延时(不能马上进入下。

分钟。

日的其它知识。

2、浏览网页上有关年。

一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月日的拓展性知识。

以及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认。

真负责的态度。

四、小结:

1、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点。

四、1、学生对这种网络下。

约 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2、电脑的用途不仅仅是玩网。

的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心。

分钟。

有了那些收获?

络游戏。

情愉悦。 2、学生有了通过。

五、作业:

3、本节课中的知识性收获。

电脑不仅可以玩,还能学知。

约 1。

课下,同学们可以进一步在网上或生。

识的思想转变。

分钟。

活中搜集有关年、月、日知识。

五、对这项作业的布置非常。

结束语:

感兴趣,对这部分知识的掌。

老师也就是你们的朋友祝你们每一日。

握情况有信心。

都健健康康、每一月都快快乐乐、每。

一年都有大的进步。

课堂教学基本结构流程。

课件展示年、月、日的形成。

学生自主浏览年月日网页。

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巩固练习学生勇闯难关  或  浏览年月日其它有关知识。

五、学习效果评价。

正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与神奇;此外在年份的选择上,1921、2008等比较有意义的年份渗透爱国教育;而本节课中意外的收获则更大,学生有了在电脑上少玩游戏,多学知识的思想转变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七

就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改变,逐渐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课堂教学的发展。因此,正确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政策导向。

从政策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都对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做出了一定的说明甚至是计划。将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还可以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当下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重要文件中的重点强调都凸显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也为研究二者相融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二)理论研究。

从理论研究这个层面来说,加快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进程,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相适应。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展,对正确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验愈加深入,而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实验的目的是使信息化的教学效果得到更有效的提升,使信息化教育的建设开展得更顺利,为更快地实现教育现代化添砖加瓦。

(三)实际需求。

从现实的视角出发,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虽然改变了传统黑板、粉笔以及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只能说是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有所改变,但无论是教学方式的实质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本质都是没有改变的。所以,要改变其本质,加深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提高认知,转变观念。

为了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一定要对其存在的问题有一定高度且清楚的认知,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而通过努力使课堂教学与实际需要相符合,同时能够与信息技术当下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使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为了正确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正确的教学观以及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认知,转变观念,从而推动学生全面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二)创造环境,强化硬软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对社会生活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水平在逐渐提升,而对于未来的发展,教育教学会对教师信息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深入地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各个学校应该为教师与学生创造合适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要注重学校硬件以及软件设施的建设,这样才可以有效推进信息化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实事求是,突破传统教学方式。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实事求是就是在明确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内在的东西进行探索与研究,然后使教学得到不断的完善。为此,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有选择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课件,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进而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四)强化管理,加大融合力度。

为了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推进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学校一定要加强对教学方面的管理。比如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借助制度发挥组织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组织和个人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对教师开展的教学研究以及实践活动做进一步的规范与引导,进而实现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最终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得以更深入地融合。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可以正确地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明确二者进行深入融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一方面,解放思想,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抓住关键,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适宜的环境,巧借以往优秀的经验并加大对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力度,努力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得更深入、更有效,进而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八

课堂教学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学媒体(信息技术)是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用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现代教学媒体指的是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及语音实验室和计算机等的使用。教学媒体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以视听结合的多通道传递信息。

科学技术的使用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向,多媒体技术便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有意注意。数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使一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境,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九年级抛物线上的动点问题时,用传统教学手段的话,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黑板上将这种复杂的现象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境来分析。多媒体使抽象的动点问题很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很容易地接受知识,对解决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

二、教师与多媒体技术。

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自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组织、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活动;要重视教学对象,以学生为主体;要把教学变为学教,把教材变为学材,把教案变为学案。另外,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知识;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运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教育活动,既要加强能力培养,又要传授必要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尽力做好每一个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工作量较大,周期长,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构思。有时设计一个既能突出课题,又能自然地导入新课的课件,要花很长的时间,不断地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一切都要教师为课间的制作付出艰辛的劳动。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把课堂教学立体化。教师既是策划者、制作人,又是演员,随时为学生提供服务。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活动氛围更加活跃。

三、学生与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媒体为学生亲自参与掌握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新课引入时,创设一个图文并茂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的转变。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发展学生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等特性,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超文本性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但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数学教学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和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九

现在的教育,对于信息技术和教育的结合已经越来越紧密。很有幸,我能获得学校的推荐,来参加在新余举办的全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课例的培训。

上午8点半,我们进行了开班仪式,省电教馆杨馆长、省电教馆培训部曾主任、暨阳小学的周书记和市电教馆的潘馆长在开班仪式上发表了讲话,曾主任热烈欢迎了各位老师的到来,感谢暨阳学校对培训工作的支持,并祝全体教师都学有所获。周书记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杨馆长和潘馆长都对这次培训表示热切的期望,希望这次信息技术的培训能给各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改变。

上午,有幸感受了三位老师带来的三节课。首先,带来课程的是南昌市铁路第一小学的崔慧敏老师,他执教的是二年级《数学广角-搭配》。崔老师能从生活实际出发猜老师的车费有多少种可能引入课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的过程,注意寓教于乐,将游戏比赛加入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第二节课是万国华老师带来的《认识几分之一》。万老师充分运用赣教云教学通2。0这个平台,结合希沃白板,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课堂,让我们对课件里的各种技术充满了探知的欲望。课讲得非常亲切,生动有趣,让学生的学习轻轻松松。

最后是新余市暨阳学校毛科老师执教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毛老师熟练地利用赣教云教学通2。0和网络画板,形象直观的展现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让同学们具体形象的感知各种数量的变化情况。

通过这三堂课的学习,我觉得信息技术的强大,能给我们的教育方法带来巨大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便利和优势,将教育教学做好来,做实来。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十

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我们的教学手段更丰富、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教学效果也是日益见长。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将近9年,信息技术对我的教学工作确实帮助不小,下面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简单分享一下:

毕业后,我被旺苍县一个偏远的乡镇录取。当时,整个学校只有一台多媒体设备,由于时间长,不能使用。给学生上课取决于老师的嘴。山里的孩子们没有听说过很多事情,更不用说亲眼看到了,也没有现代的信息技术,他们只能依靠老师说,所以他们在认知方面很无知。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参与,课堂就像生命一样,激活了我们的课堂,点燃了老师和孩子们的热情。

中,我设计了风声、水流声和各种动物的歌唱视频,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各种美妙声音。结合本文的描述,我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课堂和课后作业学生的反馈,孩子们可以很好地掌握本文的预期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十一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谢艺明。

让师生在课堂中收获“惊喜”,这不仅能保持教师的职业激情,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最终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理想境界。

一、基于教育视角下的“惊喜”

什么叫惊喜?百度百科解释为:惊喜是毫不加节制地表露欢乐、热情和惊奇。这里的惊喜显然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情感状态。而教育领域里的“惊喜”则赋予其更多的内涵,有专家认为惊喜应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评价的尺度,“说到底,教育教学其实就是给学生以惊喜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惊喜中获得更多发展可能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惊喜’就是教育教学打开精神成长明亮之窗的隐喻,它要求教师打开丰富的现实世界、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之窗,让学生在惊喜中看到一个更开阔、更丰富、更遥远的世界。”基于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惊喜应是师生在一种自然状态下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意外收获。换句话说,这种收获应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首先,收获惊喜的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师生。惊喜在教与学过程中产生,收获这种惊喜有可能是学生,也有可能是教师,还有可能是师生双方共同的体验;收获这种惊喜的有可能是个体,也有可能是一个群体。

其次,惊喜应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般而言,惊喜是预料之外,无法预估的。当然,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让学生获得教师所期盼的惊喜,但前提是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后,惊喜应该是有意义的。课堂教学中的惊喜与一般意义上的惊喜是有所区别的。一般意义上的惊喜有可能只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没有太多意义存在。而课堂中的惊喜追求的是有助于师生成长的惊喜,它既可能是来自于认知和方法方面的,也可能是来自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把惊喜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尺度之一也是无可厚非的。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惊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显然我们不可能让师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收获惊喜,但至少它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积极追求的目标。唯有如此,课堂“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二、“惊喜”需要空间。

为何传统课堂缺乏“惊喜”?关键是教师占据了课堂,“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活动的实践与空间,课堂生活中缺乏交流与碰撞,“惊喜”丧失了呈现的“土壤”。只有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师生在对话中交流、碰撞,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涌动。年5月19日《中国教育报》的记者采访了正在吉林大学访问的两位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费舍尔教授和麦克德尔米德教授。就教育问题,费舍尔认为,“‘给学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像力,才可以进行创造。麦克德尔米德也认为,“在美国,当老师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有更多的学生会问‘为什么’,中国学生往往不会,好像学生不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怀疑。”他还特别追加了一句:“教师与学生要‘互教互交’,学生要‘向一切发问’,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可见,给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空间是激活课堂的关键,也是师生能否收获惊喜的前提。

“教育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过程,是个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与其抱着学生学、逼着学生学,何不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也许我们会收到更多的惊喜。当然,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作为,相反,生本课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因为你不仅要给孩子学习的扶手――导学案,还要随时面对许多生成问题的解决。

三、“惊喜”需要“扶手”

1.在预设中期盼“惊喜”。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不可能有教学。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直接指向结果。正如黑格尔所言:假如一个人的人生之舟不知驶向何方,那么它的航行将会是痛苦并徒劳的。好的预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可行可检,并且彰显着好的生成时空。预设下的生成,具有明确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因而它所产生的惊喜更具有意义。所以,追求课堂教学中的惊喜并不是要淡化预设,相反是要强化预设,要更加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尤其是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老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等。只有多维、灵活、开放的预设,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胸有成竹,才能为“惊喜”的呈现预留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当然,预设中所期盼的惊喜仍然要坚持顺其自然原则,要把握好度,切不可为达到惊喜而拔高教学要求,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3.在反思中寻求“惊喜”。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具有总结性和批判性,如能从反思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本身就是一种“惊喜”。对于师生的反思,我们倡导及时反思。因为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经验就会消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经验丰富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课堂教学凝聚着师生的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一旦进入“角色”,往往“灵感”顿生,坚持及时反思是师生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收获惊喜的重要途径。就教师而言,“教,然后而知困”,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或惊喜,并将这些问题或惊喜作为分析和反思的对象,考察这些问题或惊喜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新惊喜;另一方面,把课堂中出现的惊喜规范化、程序化,这些都将成为教师今后宝贵的教学资源,也可能成为产生新的惊喜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潜移默化得到了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反思应建立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如我这样讲学生能不能懂?我这样问学生能不能答?我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喜不喜欢?……唯有如此,教师的反思才更具有针对性和生命力。就学生而言,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师应把“学习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给学生创造“学习反思”的时间和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堂小结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得失。我们倡导每节课至少要预留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结反思,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学习,在追寻得失中固化已有的惊喜,寻求新的惊喜,进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一堂好课未必都会有惊喜,但有惊喜的课堂一定会是一堂好课。课堂中的惊喜虽然可遇而不可求,但积极追求惊喜的课堂理应成为我们的理想。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有“获得”的惊喜和“成功”的惊喜,心灵和精神的惊喜。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所在。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十二

周有光先生认为,人类的语言生活发生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文字的产生,突破了口头语言的局限;第二次是共同语的出现,突破方言交流的局限;第三次就是语言留传和转换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语言的功能。特别是当前信息技术和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语言符号的产生、传输、存贮、加工等媒介系统的巨大变化,人类的语言生活自然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作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必须适应语言生活发展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一次语言生活的飞跃产生了文字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第二次产生了共同语的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这两次语言生活的飞跃对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产生的影响都不仅仅局限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层面上,而是深入到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标、课程等各个领域。同样,第三次语言生活的飞跃对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产生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根据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引进信息技术,以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将进一步意识到其作为一种基础平台的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价值,根据信息时代语言生活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调整乃至重新设计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标、课程、学习、教学和评价等各个方面。本文着重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载体与相关的术语等方面谈谈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发展的.影响。

总的来说,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符合这个总体目标,为培养信息时代的人才服务。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服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它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殊任务。

1.语文课程的目标观。

民族性与多元化。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逐步走向国际化。同样,语言生活和语言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趋向全球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审视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标,制定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政策。一方面,民族语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最有力的纽带,正确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及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抵制外来语言和文化的霸权与殖民,是母语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无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全环化必然导致多元化。因此,就语文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而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确处理好母语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与外语教育(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关系,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以及准确把握其分寸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总的说来,应该加强民族语言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使自身有一个参照系,更好地向西方学习。

[1][2][3]。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十三

摘要: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通过直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17-074-01“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愿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一、备课环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很关键。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我们现在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呈现多样性,且没有教参,而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能力。我们的学生,由于家庭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备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也能“临危不乱”,圆满地完成教学。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信息技术课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就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计算机的认识、开机与关机、等等,这些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自学。在学生自学产生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小组来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用掌握的方法未完成新的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不可忽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总会有个别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碰到这样的学生,可以抓住时机请这些“高手”上来给大家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这些“高手”悟性高、学习快的特点让他们去帮助教师指导哪些悟性差的同学进行学习。可根据学生的素质情况对学生分组,每一组中安排一、二名“高手”做老师的小助手,指导小组同学学习,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协作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品质。如:在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关机总是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关而往往直接去按开机的按钮。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高手”的作用,让这些“高手”去一对一或者一对二、三地帮助这部分同学,这样几次下来所有的同学都学会了。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问题学习,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问题是很多的,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知识一课中,就可以采用问题学习来解决。教师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计算机病毒会伤害人吗?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产生的?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有什么症状呢……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后,归纳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网,讨论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五、让学生大胆尝试尝试学习,就是突出让学生自己尝试,在训练中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信息技术课有个突出的现象,学生都特别想自己动手,有的学生一进电脑室就打开电脑自己开始弄起来了。甚至会出现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偷偷做的现象。因此,教师就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尝试学习。当学生碰问题时不要急于直接帮助学生解决,而是提供一些启示和鼓励,让学生再次练习,直到最终掌握技能。总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尽可能地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佳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体现出价值,为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而不断努力!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十四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要教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操作,但是我渐渐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盲目,学习目的不明确,操作比较机械化,容易在电脑的世界里迷失方向。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真正理解了吗,学生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吗?而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目的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追求的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一、精彩的主题。针对具体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确定一个非常精彩的教学主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铺垫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上一节好课的基础。课型生动活泼,素材可爱、有童趣;突出实用性,体现生活的实际,课型侧重综合动手能力。

二、良好的组织。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避免教师坐着操作讲解,更忌讳有气无力地平淡讲述。

三、丰富的资源。为了让讲、练的效率更高,让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教学资源是一种良好的保证。资源包括两大类:教师讲课应用的范例资源、学生制作作品使用的素材资源。资源可以通过局域网或因特网来存储与传输,分类要准确,检索要方便。为了便于学生使用,尽量做成按教学设计所需的主题资源网站,节约学生的检索时间。资源的质量要高,包括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

四、不同的成果。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片一律,这是抓住“眼球”的重要因素。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有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差异教育的针对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显示教学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五、评价的反馈。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学习中,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六、课堂的延伸。课讲完了,如果时间剩余,要灵活安排一些学生的拓展练习,没有拓展的时间也要布置一下课后的拓展学习任务。教师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这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拓展,也是为可持续教育创造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十五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域也从中受益。大量的事实证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的应用能力。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实物展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方法容量较小,吸引力不是很强。而信息技术能够创设更加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角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经过多年的经验,笔者现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多媒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培养学生们科学的认知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读数、写数以及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如果只在黑板上或卡片上写一些纯数字让学生读数写数的话,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疲劳。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除了利用好教材出现的内容外,还发动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大数.我们也可以从学生最关注的事情做出发点、在网上搜集一些数据,或者我们可以利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相关资料,作为拓展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这些数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是他们感兴趣的,从而他们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样,学生在这些素材中不仅感知了相关数的大小,建立了数感,更从中还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

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把教材中的死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呈现,也就是把死知识展开做活,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上课所学的某一个知识,而是辐射到这一类知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无形之中也会提升很多。总之,活用教材,使教材“鲜活”起来,会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学生更愿学。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自然科学,正因为它的高度抽象性显得枯燥乏味,这使得学生望而生畏。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然要求,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探索,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如在教学“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时,这部分知识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地理学科要涉及的内容,如果不给学生讲透,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的,这不利于他们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据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视频、动画资料,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相关内容,学生在直观的观察过程中很容易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时空,整合资源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在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中经历体验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例如,在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没办法让学生亲临其境。但是我们可以多媒体对一段繁忙的交通路口往来的车辆进行实况录像并剪辑加工,或者直接到网上下载一段交通路口视频。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在学生统计过程中,他们自己会发现问题:车太多了、太快了怎么办?一个人忙不过来无法统计,又怎么办?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合作记录解决。学生一下子想出很多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打勾的、画点的.、画图形的、写“正”字的。这么多方法,哪种更优?这时教师及时引导,经学生比较,最后都认为用画“正”字收集数据的方法较快,而且能一眼就看出有多少辆车。由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并灵活运用,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学习主动性的良好发挥。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这无疑可以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中来,所以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术资源,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去亲自动手、动探究自己有疑问或者感兴趣的数学知识,努力向着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这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课本,自己再上网查找一些与圆周率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求要小组进行合作,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还下载一些相关题目考同学、考老师。

这样,学生带着“任务”主动、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拓宽了学习视野,而且改善了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这不断进步的时代中,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探索、研究,注重实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的发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作用,将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十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器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

因此,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张嘴,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的手段,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面对黑板上所列提纲,忙于记笔记,只靠文字和语言往往不易理解,学生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从而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教育思想。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加强记忆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的特点。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之内,即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讲练的密度、练的层次、练的力度。还可以当堂得到反馈信息。由此看来,多媒体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3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师的备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也可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的补充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自学中,学生可自定学习进度,自选学习路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反馈、完善,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十七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的教育教学系统、学校的教育模式、教第一文库网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给我们的实际教学也带来的极大的方便,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现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及本次培训所学谈一谈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表现为人们对传统的学校观、教学观、师生观、教学媒体观和教学方法观在信息社会中发生改变。社会的信息化使人们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传递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接受优秀教师的网上教育、网上辅导,参加网上学术活动,也可以随意查阅世界各地电子图书馆的有关信息。

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和工作单位。这一转移所产生的开放式的远程教育模式、远程会诊,可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同时坐在“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交流,从而打破了“学校中心”和“课堂中心”的模式,成为真正意义的开放大学。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如果学校不改革,就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信息社会的发展。

识表现这一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知识除了用文字、图形外,还可以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

目前,我们已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通过声画并茂的多信道感知教学内容,以完美的形式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但使学生加速理解教学内容的速度,而且可以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学媒体也由原来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教育应用于教学,不仅使自主教育成为现实,而且使教育社会化、学习生活化。互联网使全世界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多种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并使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相同的知识素材和教学指导。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适宜的时间、地点从互联网论文格式上自由的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这使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在职学习、在线讨论都成为现实,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式教学模式,从而使长期以来可望不可及的“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的主体。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育过程发生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为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依据,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创作空间。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授课对象特征、有关的学习理论、认知理论的一般原理去选择、设计和决定适宜的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面对面的传授给学生,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反复使用学习媒体;可对学习内容“下载”、加工、提取、编辑,供长远使用;可了解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学术观点;还可以通过超文体链接查阅更深入、更广泛的背景资料。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讲授,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索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十八

小学生作文大全。

以一节《angengingong》的教学为例,执教老师是一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这位老师的教学课堂设计非常大胆,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全抛开教材,联系孩子们这个年龄段的兴趣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堂精彩纷呈,像磁石一样牢牢的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如,在导入ang、eng、ing、ong的教学时,老师把孩子的感兴趣的动漫因素融入其中,如羊族城堡、光头强、熊大、熊二,并带领学生探险找迷宫,使在整节课上惊喜不断,学习的劲头非常足。

由此我想到,什么叫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什么叫贴近学生实际,这节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教师就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具有创新的意识,探索新的途径和路子,让学生学得更加灵活、有趣。

“什么叫智慧,什么叫创新,就是你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并收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一位专家如是说。课堂教学创新,我们还在路上。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十九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以便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 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7课是《剪贴图形》,其中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再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本身也会带给课堂一些教育点:如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等。根据本课的任务,也考虑到一些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根据以上想法,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知识:(1)理解“粘贴自”命令的含义及作用。

(2)学会利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能力:(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

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植物、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为适应本课的教学需要,考虑到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做一件有趣的事。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朋友”的外延很大,可以是自己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这样,不仅学生能够充分地使用“粘贴自”命令,而且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漂亮,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讲爱护环境、爱护动物植物的思想。

因此我们的任务教学设计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几点:见表1

表一 “在‘画图’中插入图片”

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

学会在画图中运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1.插入“好朋友”的自画像图片

2.插入“动物、植物、背景”图片,完成作品“我和好朋友”

能力

1、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分析同学的“我和好朋友”作品

2.欣赏教师选取的对比性照片,对画面的主体大小、构图、情趣等审美因素进行分析解说

3.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情感

1、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

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

3、渗透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渗透植物、动物都是好朋友。

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完成任务时,要求学生互相帮助、提示要点、出谋划策。

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

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好朋友”这一主题。

4.在“好朋友”主题下提供的资料包括同学的自画像、各种可爱动物、美丽植物的图片,演示作品中也设计为既有人、又有动物、植物,暗示好朋友的范围,调动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这个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和学生都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达到了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个突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对比“复制、粘贴”和“粘贴自”两种方法中我们只选择研究“粘贴自”的方法。

在同一文件中对部分图形进行复制粘贴,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但这个操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操作系统中一般情况下隐蔽工作的“剪贴板”,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运用想象力,(即便给学生演示了“剪贴板查看程序”以后),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在一个文件中如此,而在两个文件之间进行复制粘贴就更难。现在,要让学生到两个文件之间去复制粘贴,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然而对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除了要考虑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运用复制粘贴方法插入图片,还有可能对源文件造成改动,从而破坏原有文件,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还要考虑文件的只读属性,累加起来的难度更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模仿。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活动时间,与其学生弄一个一知半解,不如还是放弃这部分教学,专心研究“粘贴自”。

2.“粘贴自”命令的教学

“粘贴自”命令的操作难度并不大。但是如果想把它彻底讲清楚是很难的。它同样涉及内部不可见的变化,这种变化到底要不要讲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合适的。

因此,我们就在让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自行探索“粘贴自”命令的使用方法上下功夫。“粘贴自”的命令名由老师告诉学生,它有怎样的作用呢?它应该如何操作呢?我们交给孩子自行去探索。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感受这个命令的作用,感受它的方便快捷。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领会,解释“粘贴自”的“自”,这个字理解准确了,这个命令就比较明白了。

1、课前的知识准备

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大到整个小学阶段、小到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应该有整体的设计和构想。让知识、任务前后联系、学习成果互相利用、同学之间达到共享,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项学习成果如果能多次利用,却又有很多新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学生也不会生厌。

在前面的画图教学中,安排学生画“自画像”,复习了学生对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颜色的调整等等画图知识。对于学生画画的要求就是:仔细观察自己的特征,表现、适当夸张这种特征,看谁画的最像自己。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画自己毕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任务帮助学生把画图的种种工具串联了起来,哪种工具适合完成什么样的操作、哪种选项适合完成什么效果他们都会在实践中更加深入的领会。在完成这幅作品的时候,老师注意了与美术课融合的问题,请美术老师给学生讲脸部的造型、讲画人像的基本技法,这样,学生在用计算机画画的时候,所掌握的就不仅是计算机知识,他们的美术知识也不仅只应用于美术课堂。

另外,完成自画像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关于对文件进行保存的操作。文件的保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项比较难的操作。而“粘贴自”命令要求学生必须到指定的文件夹寻找制定的文件,他们必须对文件的保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方法。画了自画像,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提出保存要求,强调保存文件的操作重点,使学生在运用“粘贴自”命令时相关难度降低。

自画像完成之后,安排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新任务---做你的双(多)胞胎兄弟姐妹。学生对完成这个任务兴趣高涨,在完成过程中,就涉及了对图片的选定、复制、粘贴、移动、改变大小和位置等多项操作,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这些方法、技巧在完成本课的任务时都用得上,而且教学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前后也不重复,学生会通过若干课程的连续学习逐步发现,自己的本领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生动有趣。

2、课堂的引入

灵活、新鲜的课堂引入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引入要有趣、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本课老师利用了学生们画的自画像,设计了“猜猜这是谁”的环节。让学生猜猜画面上的同学是谁。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我们自己在画面上多孤单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的合作

小学计算机房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机。这当然给教学带来不便,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练习要占用的双倍时间。但这也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带来了自然的需求。学生两人一组,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影响双方的学习。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与指导。如:什么时候两个人分别练;一个人练习的时候,另一个人做什么;什么时候两个人一块做,一块儿做的时候两个人怎样分工等等。两个人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与解决并及时给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

4、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计算机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样,光靠老师一人的力量,真难得面面俱到。在本课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对这样的孩子,一般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以补充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5、课堂教学评价

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时,应该用希望的语气,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候,也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最后,从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在“粘贴自”操作的菜单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讲授,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师生对话和学习讨论,加上教师总结来得出结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节课学生基本处在兴趣状态。一开始从自画像基础上做合影这任务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展示了更好的内容,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求知和实践的欲望。最后,提出了要取图中某部分的图怎么办?为下次课打下了伏笔,难度适中。

2.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粘贴自……”,不但进行了强化的处理,而且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如开始利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既烘托了气氛,又为后面教学做了铺垫,也进行了语文的教学,一举多得。后面通过学生的解释、讨论,不但使学生把简单的操作上升为概念(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粘贴自”的讨论,不但解决了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渗透教育。

4.这节课不但学习了信息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友爱(把同学的自画像粘贴到一起),语文、构图、爱护动物等知识。是一个综合性课,但又显得自然,不是贴标签、生拉硬拽。

5.这节课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操作,而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其他美学、语文、思想等知识。

但是,本课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够充分,学生思路还不够放开,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

以上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学科实施教育的点滴体会”

2、“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3、教育科学研究 2001年第8期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二十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所期望获得的学习结果,也就是学业行为目标。美术学科着力于教学生如何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美术是眼、手、脑密切配合的智力活动,要将感知到的具体事物通过认真观察加深印象,反复比较,找出基本特征,运用线条、形状、体积、色彩等表现出来。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记忆、比较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取舍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想像、幻想、虚构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据此,我们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美术课探究性教学的目标为:通过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环境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通过探究性教学,使小学生能够感受探究的乐趣,初步具有探究的意识,特别是对美的探究的向往。

探究性教学强调通过综合的探究性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生活中的美,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1.活动性。美术课首要的就是要强调并突出美术的活动性。“以活动促发展”是探究性美术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切入点。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审美情感上的愉悦,喜欢美术活动,觉得轻松自如;在美术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不仅其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得到自由的发挥,而且其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了有效的展现与培养;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美术活动的教、学、做合一。

2.自主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应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对于美术活动的具体设计、实施乃至评价等,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支配和调节美术课的开展。由于美术活动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学生思维活跃,可采用的活动方式灵活多样,易于学生自由创造,完成自身审美素质的发展与超越。

3.内容的灵活性。开展探究性美术教学的方式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像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材料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探究式美术教学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

&nb。

[1][2][3]。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二十一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像一股春风一样,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体会语言就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欣赏、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情感交流得到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这一切,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果,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称象》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适时的播放课件,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画面或事理。另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的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与之有关的资料,在进行分类制成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资料调出学生可根据需要、或兴趣去学习。这样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拓宽视野。学生在积累大量素材的条件下,做到了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二十二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社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度挖掘是内容和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渡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有效掌握拼音的用法、读法,对于学生日后的认字能力、阅读能力都有帮助。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刚刚接触拼音的时候,很难马上掌握要领。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它使拼音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将抽象的拼音教学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比如:“zhe”这个音节的教学,需要将声母“zh”和韵母“e”的课件在课前做好,授课时,首先展示“e”,然后在展示小女孩举着“zh”走到“e”旁边的画面,教会小学生声母“zh”和韵母“e”组到一块可以拼出一个“zhe”。最后,连贯的将这个动画场面播放几遍,同时带领学生读声母“zh”和韵母“e”,着重强调声母“zh”发音需要翘舌,而读韵母“e”的时候需要声音洪亮。两个部分的连读要连贯,快速。在边讲解边展示画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简单的掌握拼读要领。

小学阶段,认字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在小学生认字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整合,学生通过这样新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拓展。

如:小学语文生字中有很多音同形不同的汉字,其中“坐”和“座”就是一对这样的词,从字意方面理解,两个字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将这两个字混淆。为了能够加深这两字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两个字的笔划用动态的形式展出,然后将其不同的部分用红色书写,同时注意强调容易出现错位的部分,进而实现强化教学的目的。

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提升。

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我课前制作多姿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对凤凰花,象脚鼓,对襟白褂,泼水节等不理解,。在进行授课之前,首先播放配有音乐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泛读课文,学生一边听课文,一边感知课文,课文教学时,我播放课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凤凰花,象脚鼓等。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和敬爱的周总理无比幸福的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情景,感受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这样不仅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更好的进行阅读积累。

总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同时更需要教师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了解学生的特质,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作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打造更有语文味的高效课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1080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