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07:54:16
2023年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专业19篇)
时间:2023-11-15 07:54:16     小编:雨中梧

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对书中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并进行交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思路,清晰地展示阅读体验。感谢以下作者分享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阅读体验。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一

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结果。

事物永远是阴阳同存。积极的心态看到的永远是事物好的一面,而消极的心态只看到不好的一面,积极的心态能把坏的事情变好,而消极的心态能把好的事情变坏。

人的'心态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成败,安危。许许多多心态好的人,往往获得成功,干成大事,并且能健康长寿,一生幸福。人当有个好心态,好心态千金难买。

在现实和网络生活中,人要有好心态应该做到:

一要心平,不能这也不满那也不满。十全十美的事难找,十全十美的人难寻。

二要心明,不能这也看不起那也看不惯。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

三要心宽,不能这也想不开那也想不开。人在困难时要想得开,迎难而上想办法战胜困难。

四要心善,不能这也不问那也不问。人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五要心正,不能这也想要那也想要。人要克服私心杂念,不该得到的东西就不想不要。

人的好心态,不是想有就有的。人的好心态往往同一个人的学习,修养和人品,道德,素质紧密相连。

人有了好心态,思想就得到了升华,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人有了好心态,就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光发热,尽心尽力。

牢骚太盛,动不动就生气,发火,什么都看不惯的人,享受不到心态好的人的那份快乐。

人一旦真正有了好心态,便无事不能忍,无人不能容,无所不能失。

真正心态好的人,如同从大地跃上天空,笑看人间烟云,挥手抛洒愤怒和怨气。

人坚持自制,拥有好心态,就是投资健康。拥有好心态的人,心理最健康,也最有力量。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争当真正拥有好心态的人。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二

周国平先生的《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在我的书架上已有近十年了,是我经常翻阅的书之一。每次读后总有如沐春风之感。

周先生是学哲学的,而且是研究尼采方面的专家,他分析“义”与“利”的见解有其独到之处。自小父母就和所有传统的国人一样,强调“君子重义,小人重利”,但苍海桑田,时代变迁,世风日下,“义”字已少有人提起,求利也非小人专利,而视之做人理所当然的追求,工人日日加班,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是常有的事。“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潮。

在哲学家的眼中,“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这二者,前者教人奉献,后者诱人占有,都脱不开计较。但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在“义”和“利”之外,还有一种“情”,“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也就是说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是完成“责任”,而创造是实现“自我”。

“义”是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是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而“情”则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王尔德说:“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最后一定是悲剧。”重情轻利者,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不为物役的淡泊情怀,所体会到的辛酸和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想象不到。

近五六年我要求自己每周爬山一次,并且一直在坚持。我喜爱在大自然中的感觉,而且犹爱未经人工雕凿的天然美,大自然可触发人的各种想象力和诗意,也可提高人的悟性。佛教中有云:“法性遍满虚空,法身充满宇宙”,如江门公坑寺的天成禅寺门联所书:“天开境界,成大慈悲”,也就是这个道理。周先生说“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大自然正是如此无私的在帮助着人们。

在西方,有“寻找灵魂的现代人”,在我们的时代,我发现有很多为心灵寻找家园的'人,因为,电视、牌桌、甚至旅游等都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权贵贪欲的膨胀使腐败丛生,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的平庸,所以民间有言嘲笑其“穷得只剩下钱。”哲人和思想家在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寻找净化之道;“文明与野蛮的决斗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物质上的贫富是有目共睹的,但精神上不也有着两极分化吗?只要能守住心中的圣地,认识到清贫与寂寞是心灵高贵者的必然命运,就能坦然的面对社会、人生。

生活中,人的追求各不相同。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体会是没得到时渴望得到,得到后则感觉不过如此而失去追求的快乐只剩下空虚。人生态度,除重“名”“利”“义”“情”之外,还有一块“净土”,它不受“名”“利”的污染,也不为求“义”和“情”所操纵,它能冷静、安详的用无限的慈悲心对待世间的一切,那就是一颗佛心,它帮助困惑的人们找到心灵的家园,那就是觉者的淡泊中的追求。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三

近来,忙里偷闲,把武志红老师今年年初出版的新作《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抓紧阅读完了。该套丛书分两册,上册是《活出自我篇》,下册是《终身成长篇》。两册各有侧重,通过心理学理论并结合武志红老师的真实案例,同时附加了问答部分,感觉读来,真的是受益匪浅,很有收获。

心理学,这门学科,其实并不是起源我国,但是近几年随着心理医生行业的逐渐兴起,国人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慢慢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更多的高知或是社会成功人士,也逐渐开始重视各种心理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真的是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跨行业,跨学科,也意味着,心理学,真的应该成为广谱学科,需要现代人每人都应该具备的心理常识和人性洞察的一门科学。同时,在阅读期间,总是能够从文字中,让我看到身边认识的人的影子,看到周围人所具有的这样那样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照自身,也发现自己也需要做出调整和改进的诸多之处,特别是涉及到与孩子的成长相处模式时,愈发感到,只有对自己的心理建设做的更成熟,更充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去与孩子培养出正向,积极,有益的亲子关系,这样环境下成长出来的下一代,才能成为一个性格健全,个性完善的人。如今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自己超有自信的说,我没有任何心理问题。所以,当下武志红老师的这套丛书,真正的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没有一个正向的精神状态,即使你获得了世俗所认同的成功也好,成就也罢,也未必代表你的个人感受是幸福的、丰盈的、满足的。所以,尽可能地去学习剖析自己,认识自我,对人性的多层面进行深度了解,才能真正摆脱长久以来的认知盲区,看到这个世界本来的模样,活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这才是这部著作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两本上下册,捧在手里是实实在在沉甸甸的感觉,同样,书里容纳的丰富文字也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和营养。看一遍,是绝对不够的。至少第一遍精读,第二遍反复再去重点阅读,第三遍就是做好读书笔记的摘录。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至少能有一半的内容真正领会、体悟到武老师这些年的心理分析的知识精髓吧。

现做摘录如下:

第一部分《活出自我篇》。

1)潜意识就是命运-------我们的外在命运和内在想象是互为镜子的。通过外在命运,可以看到我们的内在想象;而通过一个人的内在想象,又可以看清楚他的外在命运。并且,我们越是能懂得我们的内在想象,就越是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内在现实)是怎样决定一个人的外在现实的。同样,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外在现实,就需要去认识并改变你的内在现实。

在内在想象中,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有时候,我们能意识到,我们是如何清晰地塑造我们的人生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塑造着我们的人生。

“选择性注意”的心理机制,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关键机制。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视觉系统在每时每刻都会收到大量信息,注意的过程需要选择重要的信息来进行优化加工,注意一个而抑制其他。通俗来说,是指在外界诸多刺激中仅仅注意到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刺激。选择性不注意,即在外界诸多刺激中仅抑制(忽略)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

改变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1)要知道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是想象在指引现实。

(2)预言其实大部分是对体验的提炼和总结,所以不管是觉知你的预言,还是要改变,都需要从体验入手。

(3)如果想要更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就需要寻找机会,让自己体验到这个预言。

(4)你可以问问自己,你希望的那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什么,过去什么时候体验过?然后好好调动回忆,让自己去体验这份体验。

(5)你可以去接近有类似体验的人,在他们身上学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去和什么样的人接触,他们的体验是很容易感染到你。这是扩大自己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

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可以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孩子,甚至达到皮格马利翁的神话级别。

自信,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这样的自信,我常常能在人生关键的时刻爆发出力量来。但这份自我实现的预言,或者说自我期待,其实本源上是父母对我的积极期待。父母相信我,这内化到我心中,就形成了所谓的“自信”。

父母给予孩子的有意识的积极期待,还不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实际上,比积极期待号上太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其实,命运就是你会遇见谁:你总遇见贵人,就是好命;你总遇见“衰人”,就是运气不好。生命之初,就遇到这样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最好的命运馈赠。

成熟的人追求利益,而不够成熟的人喜欢耍性子。如果你的重要权威对你表现不出积极期待,你也可以看看,对方是不是太自恋。过于权威的领导者,需要通过打压别人的意志来捍卫自己的绝对权威,但这常常不再是现实需要,而是一种自恋需要罢了。而那些善于鼓励下属的权威领导者,则容易通过激发大家生命力的展现去达到更好的效果。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认识或重要他人的赞美。

一些人之所以太喜欢批评别人,根本问题是他自身的自恋问题--------他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太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当他作为镜子时,照见的你也是不好的。相反,喜欢给予赞美的,也是因为自己在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过自己有多美。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这三个命题:

(1)自恋,即做自己;。

(2)满足别人的期待;。

(3)超越自恋和满足别人的期待,体验到联结的深情。

用简单的哲学语言来讲,即“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你”。而一旦“我”与“你”有全然的联结,那是我们彼此都可以被证明。

互动: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无论是权威的期待,还是自我的期待,积极的都好过消极的。积极的期待,是有重要区分的。积极的期待有两种:

第一种是权威自恋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积极形象”。

第二种是权威对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

可以说,这第二种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觉。如果权威的期待是知己班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压力。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词----“抱持”。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支持包括积极期待,但这里面的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头脑里的想象为中心的。父母的期待太高,会让孩子失去自己本来的生命诉求。

打赢你的内在比赛。

一个人是否赢得比赛,外在的竞技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内在比赛(即这个人是如何感知比赛的)。

什么样的状态是好的内在比赛状态?放松而专注,让自己尽可能地活在当下。

加尔韦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一书中提到自我有两个。自我1,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图像。

互动:竞争是最好的合作。去大胆地竞争,借竞争充分展开你的人性,这样你才有机会发现你是谁。

界限意识-----其实是地盘意识,你必须确立属于你的地盘、你的空间,才有可能走向最终的目标-----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自己有界限意识,也要尊重别人的地盘。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界限意识是人际关系极为重要的东西,有了明确的界限意识,一个人就可以活得简单、清爽、有力。界限意识可以分为三种:地理界限、身体界限和心理界限。

界限意识的对立面是共生。共生关系中,有两组心理矛盾:付出与剥削,控制与服从。

六招划出界限。

1.不含敌意的坚决。

2.从小事开始。

3.尊重是事实,驳回情绪。

4.直击命门。

5.让对方疼。

6.在地理上保持界限(设置地理界限是最简单的避免冲突的方式)。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自我稳定性、自我灵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和自我的组织力。

自我的稳定性,分数越高,一个人的自我越稳定、结实;分数越低,一个人的自我就越脆弱、越容易瓦解。

自我的灵活度,分数越高,一个人就越容易及时调整;分数越低,一个人就越会固守着自我。

自我的疆界,即一个人会将自我延伸到多大的空间。

自我的力量,即一个人的力量程度,他是有“汹涌澎湃”的力量,还是只是“涓涓细流”。

自我的组织力,即一个人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特别是:在“高压”下能否及时做调整;当自我被打碎后,能否得以疗愈。

人格的大五模型(ocean)。

外倾性------外向和内向。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

开放性------是富于想象与变化,还是务实和墨守成规。

宜人性------是热心信任,还是无情、多疑。

尽责性------是有序、谨慎、细心、自律,还是无序、粗心大意与意志薄弱。

成为你自己。

父母在和孩子的关系中,需要警惕自己的自恋。只要你过多的管孩子,那么无论你的方法有多高明,都意味着,你切断了孩子和事物的直接联系。把管教限制到最少的程度。孩子一旦充分意识到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终极责任,他们自己就会走向成熟。成为自己的人,必然意味着,是可以自主选择也能为之负责的人。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做选择,孩子也就学不会负责。

珍惜规则与权利规则。

一个人的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

两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最好是我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即我尊重你的本真。

权力规则,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我将你视为达成我的目标的对象与工具,总之是试图建立一个我说了算的空间。珍惜规则,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我别说控制你,深圳都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

天分或创造力,好像和人际关系能力是负相关,甚至可以夸张点儿说,创造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有时像是敌对关系。因为人际关系能力太强的人,可能在关系中沦为“它”的时候太多了。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讨好别人的同时,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也因此受损。那些坚持在人际关系中做主体的(做自己的人),会显得情商低,并真会伤害到别人,而被别人抵触。但因为他们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联结,因此一直保持着创造力。

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亲密关系的质量。也就是,爱。也就是说,关系的品质(即“我与你”的部分),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在关系中既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

一元、二元和三元的关系:

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时,这就是一元关系;。

当你觉得你和另外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时,这就是二元关系;。

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时,这就是三元关系。

其实关系是用来处理我们内在心灵中的坏的。

在关系之间,必须有能量流动。

成熟的人的一个重大进步是,他有了时间感,有了时间概念后,生死考验就不再局限于当下的一瞬间,而是可以拉长到很长时间范围内。如此一来,愿望得“生”的可能性就大了太多倍。

空间感也是一样的,成熟的人知道,这个空间不行,可以换个空间。成熟的人知道,可以拿时间和空间做生能量和死能量的转换。最终,你会形成这种稳定的感知:随着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转换,你的愿望得“生”的可能性会增加。由此,你的生能量就变强了,而死能量逐渐在变成生能量。

自我效能感。

定义: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养育孩子的两个关键点:第一,孩子的愿望得以实现,他的生能量会增强;愿望破灭,死能量会增强。第二,孩子的愿望,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增强的,是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父母等大人帮他,那就会破坏他的自我效能感。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其中又有三个要点: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孩子遭遇挫败时,支持他;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在和父母的关系中能得以流动。

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四

这是读的比较久的一本书,书中的内容有很多的观点值得品味,还是先呈现下在读本书过程中,摘抄的的几个小片段。

积极期待:积极期待谈起来分为两种,一种是权威自恋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形象。”第二种是权威对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心理学认为——最好的教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两个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思考: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什么?在不同阶段我们的需求是不同的,可是终究离不开“理解”二字。所谓的抱持,应该更多的是在身后去支持,以及在需要的时间去倾听,在倾听中成长也许就完成自我心理的调整。

读到此处心理还是有点波动的,在年轻之际,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成长都有一定的追求,在自己的内心种下希望的种子。若这颗种子一直受到你内心的暗示的滋润,也许它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人的世界,在相同的职业背景下,更多是心里的投入。我们在事情上的专注程度,会决定我们自身的成长。墓志铭——就是人生对自己的督促。

《道德经》“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

《清静经》“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心灵,是内在的事;关系是外在的事。

内在心灵和外在关系,一样也是互为镜子。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你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一样可以反观出你的心灵。

对此话的理解是,我们的心灵是通过关系表现出来的,关系是心灵的反映。心灵是内在的,关系是外在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心理动机会通过外在变现出来。实际上这为我们研究人的心理指出一种简单的方法。观察一个内心动机,可以去观察一个的社交圈。即,人以内聚,物以群分。

一元关系:即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在关系中,只能他说了算。这种关系在幼儿阶段特别明显,小时候我们经常感受到自己是世界的主宰。总认为自己是皇帝,可以操控世界万物。

二元关系:即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独立存在的,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当个体进入二元关系时,就逐步的摆脱“皇帝梦”,开始逐渐的感知他人的存在,明白世界是多元的存在。在这一阶段,主体能感知到我与你的存在,进入到“我和你的状态”。典型的案例,朋友只能跟自己关系好,是元对元的关系,不是网的结果。

三元关系:即一个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人的感受和意志,并能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在进入三元时,能够理解关系的复杂。

行动困难症。

行动困难症是想法多,但是行动很难。

第一种,可参见很多企业家的重要本事之一——“画饼”。即能简单的描绘版图,但是缺乏实践的过程指导。

第二种,常见于很多的严重的拖延症,例如一个女孩说她多希望自己的会计考试能够得高分,但她就是不能投入学习。仔细聊下去,原因很直接——真去学习时,就发现掌握知识需要很多的时间,并不能做到一学就会。

这种案例在教学中经常发现,表现为学生眼高手低,认为自己的基础掌握扎实,不愿碰触基础题型,而选择难题进行攻关复习,实际上是自己的基础的方法不够规范,很难有效落实。另一类,是所谓的学困生多数为逃避型心理的特征。

问题,在关系中形成;问题,在关系中呈现;问题,在关系中疗愈。

一个小故事(本书中感觉很有启发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1岁多的幼儿,离他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个玩具,要想得到这个玩具,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大人大步流星地走过去,拿给他这个玩具,这个实在太easy(简单了);另一种方式,他连滚带爬地挪了十几米远,拿到了这个玩具。这两种方式,他的愿望都实现了。只是前一种方式会让他觉得“噢,大人太厉害了”,后一种方式,则让他感知到“我太厉害了”。后一种方式会增加这个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所谓的“自我效能感”即一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用大白话说就是“我能行”。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五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人只有一次生命,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

因为看长篇小说觉着比较费力,就慢慢喜欢看一些随笔、散文、杂谈等内容。

经前辈推荐,借了周国平散文经典,其中《只有一个人生》,给了我很多的人生感悟。

因为阅读他的作品,就上网查阅了他的个人资料和他的博客。

周国平,1945年7月15日生于上海,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翻阅这本书,能够体味到周先生在现代纷繁芜杂的社会中,可以如闲云野鹤一样对话自己的人生。

大家都如此忙碌,如此世故,谈人生成了奢望。

人们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在周先生眼里,人生的百味杂陈,酸甜苦辣都值得品味,我们“只有一个人生”,虚度了,就没了,没地方借去。

周先生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为必有所不为。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区别就在与所为所不为的不同取向。”;“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改变的只是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我走在自己的路上。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这条路本身。”;“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像这样的精彩语段和语句,在周国平的`文章中可以随性采撷。

书中第十一辑“未知死焉知生” 回答了我对于生死的疑惑。

我们害怕谈到死,力求避讳谈及这个话题?世上所有的苦难,都可以用逃避、忍耐、甚至用死来解脱。

唯独死亡是既躲避不掉,又无解脱之路,除了接受,别无选择。

也可以说,人一生出来,就与死亡在做抗衡。

也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大多数人宁愿对死亡保持沉默。

我们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实在太习惯了,而对于死却感到非常陌生。

为何我们惧怕死?我们死后不复存在,不能感觉到痛苦,不应感到可怕。

但死的可怕,恰恰在于死后的虚无,在于我们将不复存在,一个独特自我的绝对寂灭,永远的寂灭。

周先生说:“一个人若为自己未能在千年之前活着而痛苦,你岂不认为是傻瓜?那么,为自己千年之后不在活着而痛苦的让人也是傻瓜”

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我们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与限度。

思考死亡对于生是有价值的,它使人能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一切遭际。

如此我们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

我们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

更会,珍惜我们当下的一切,过好人生中的每一天。

《只有一个人生》,书名就传达着哲理。

女性,情感的载体,与理性的哲理,颇有水火不相容的感觉。

读起来,便不忍丢下。

丢下,也不想拿起。

读它,需要凝神静气,从眼中进去的是文字,从心里流出的是感悟。

书中第十一辑“未知死焉知生”回答了我所有关于生死的疑惑。

庆幸觅得一个知音。

为何我们避讳谈及这个话题?世上所有的苦难,都可以用逃避、忍耐、甚至用死来解脱。

唯独死是既躲避不掉,又无解脱之路,除了接受,别无选择。

也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大多数人宁愿对死保持沉默。

其二,我们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实在太习惯了,而对于死却感到非常陌生。

陌生得不认识它了。

为何我们惧怕死?我们死后不复存在,不能感觉到痛苦,不应感到可怕。

但死的可怕,恰恰在于死后的虚无,在于我们将不复存在,一个独特自我的绝对寂灭,永远的寂灭。

面对死亡,不是哲人的我们,不回避,也不用寻找它的理由。

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我们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与限度。

如此我们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

我们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

我们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此刻,邀请读字的你,轻拂去弥散周身消极情绪的薄雾,是否能和作者,还有我,一起清晰可见“向死而在”的场景?立足于死亡而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独一无二的价值。

对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对于生的价值并非没有意义。

周国平先生的《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在我的书架上已有近十年了,是我经常翻阅的书之一。

每次读后总有如沐春风之感。

周先生是学哲学的,而且是研究尼采方面的专家,他分析“义”与“利”的见解有其独到之处。

自小父母就和所有传统的国人一样,强调“君子重义,小人重利”,但苍海桑田,时代变迁,世风日下,“义”字已少有人提起,求利也非小人专利,而视之做人理所当然的追求,工人日日加班,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潮。

在哲学家的眼中,“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

‘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这二者,前者教人奉献,后者诱人占有,都脱不开计较。但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在“义”和“利”之外,还有一种“情”,“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

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也就是说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是完成“责任”,而创造是实现“自我”。

“义”是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是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而“情”则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王尔德说:“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最后一定是悲剧。”重情轻利者,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不为物役的淡泊情怀,所体会到的辛酸和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想象不到。

近五六年我要求自己每周爬山一次,并且一直在坚持。

我喜爱在大自然中的感觉,而且犹爱未经人工雕凿的天然美,大自然可触发人的各种想象力和诗意,也可提高人的悟性。

佛教中有云:“法性遍满虚空,法身充满宇宙”,如江门公坑寺的天成禅寺门联所书:“天开境界,成大慈悲”,也就是这个道理。

周先生说“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大自然正是如此无私的在帮助着人们。

在西方,有“寻找灵魂的现代人”,在我们的时代,我发现有很多为心灵寻找家园的人,因为,电视、牌桌、甚至旅游等都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

“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权贵贪欲的膨胀使丛生,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的平庸,所以民间有言嘲笑其“穷得只剩下钱。”哲人和思想家在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寻找净化之道;“文明与野蛮的决斗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物质上的贫富是有目共睹的,但精神上不也有着两极分化吗?只要能守住心中的圣地,认识到清贫与寂寞是心灵高贵者的必然命运,就能坦然的面对社会、人生。

生活中,人的追求各不相同。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体会是没得到时渴望得到,得到后则感觉不过如此而失去追求的快乐只剩下空虚。

人生态度,除重“名”“利”“义”“情”之外,还有一块“净土”,它不受“名”“利”的污染,也不为求“义”和“情”所操纵,它能冷静、安详的用无限的慈悲心对待世间的一切,那就是一颗佛心,它帮助困惑的人们找到心灵的家园,那就是觉者的淡泊中的追求。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六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只有一次的人生要珍惜,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

周国平先生的《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在我的书架上已有近十年了,是我经常翻阅的书之一。

每次读后总有如沐春风之感。

周先生是学哲学的,而且是研究尼采方面的专家,他分析“义”与“利”的见解有其独到之处。

自小父母就和所有传统的国人一样,强调“君子重义,小人重利”,但苍海桑田,时代变迁,世风日下,“义”字已少有人提起,求利也非小人专利,而视之做人理所当然的追求,工人日日加班,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潮。

在哲学家的眼中,“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

‘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这二者,前者教人奉献,后者诱人占有,都脱不开计较。

但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在“义”和“利”之外,还有一种“情”,“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

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也就是说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是完成“责任”,而创造是实现“自我”。

“义”是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是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而“情”则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王尔德说:“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最后一定是悲剧。”重情轻利者,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不为物役的淡泊情怀,所体会到的辛酸和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想象不到。

近五六年我要求自己每周爬山一次,并且一直在坚持。

我喜爱在大自然中的感觉,而且犹爱未经人工雕凿的天然美,大自然可触发人的各种想象力和诗意,也可提高人的悟性。

佛教中有云:“法性遍满虚空,法身充满宇宙”,如江门公坑寺的天成禅寺门联所书:“天开境界,成大慈悲”,也就是这个道理。

周先生说“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大自然正是如此无私的在帮助着人们。

在西方,有“寻找灵魂的现代人”,在我们的时代,我发现有很多为心灵寻找家园的人,因为,电视、牌桌、甚至旅游等都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

“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权贵贪欲的膨胀使腐`丛生,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的平庸,所以民间有言嘲笑其“穷得只剩下钱。”哲人和思想家在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寻找净化之道;“文明与野蛮的决斗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物质上的贫富是有目共睹的,但精神上不也有着两极分化吗?只要能守住心中的圣地,认识到清贫与寂寞是心灵高贵者的必然命运,就能坦然的面对社会、人生。

生活中,人的追求各不相同。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体会是没得到时渴望得到,得到后则感觉不过如此而失去追求的快乐只剩下空虚。

人生态度,除重“名”“利”“义”“情”之外,还有一块“净土”,它不受“名”“利”的污染,也不为求“义”和“情”所操纵,它能冷静、安详的用无限的慈悲心对待世间的一切,那就是一颗佛心,它帮助困惑的人们找到心灵的家园,那就是觉者的淡泊中的追求。

阅读周国平先生的《只有一个人生》,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我用了一周时间,从头到尾浏览了这本书,感觉一篇篇短文似乎毫无联系,又觉得好像存在着一些必然的关联,似乎懂得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懂。

我带着困惑静下心来开始细读,一行一行,一篇篇,一边阅读,一边勾划、圈点、批注、点评,10天工夫,这本书又让我品读完了,看着书上自己勾划圈点的句段,读着自己批注点评的话语,觉得懂得了很多东西,但是,想要提笔用文字表达时,又深深地感到迷惑不解。

无奈之下,我又开始精读,一边阅读勾划圈点出来的内容,一边思考品味细读时的批注、点评。

读着,品着,心里渐渐亮堂了,思维开始活跃了,智慧的闸门被彻底打开,瞬间,思想与情感的激流奔涌而出。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写下这个题目,想表达我读完周国平先生《只有一个人生》后之真实的感悟与收获。

生命这样宝贵,人生这么美好,我们该怎样去对待呢?周国平先生说:“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

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

回味周国平先生这本书中所蕴含的哲理,细细品读他的这句话,我由衷地想说:“人生就是一场伟大的爱恋!”

我读完《只有一个人生》的感悟和收获有三点:

一是要活出真性情,做自己心灵的朋友。

周国平先生说,要想“活得真诚、独特、潇洒,首先要活得自在”。

希腊哲人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这些话都表明了一个观点,就是一个人要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真实的自己。

要活出个性、活出自己,就要在名利面前,不爱慕虚荣,不失志变节;在权贵面前,不低三下四,不摧眉折腰;在得失面前,既不沾沾自喜,也不唉声叹气,不顿足捶胸;在成败面前,既不骄傲自满,也不自暴自弃,不垂头丧气……始终能保持一种大喜不过望、大悲不绝望的宠辱不惊的个性,始终拥有一种乐观豁达、阳光自信的心态,始终怀着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宁静处世的胸襟。

周国平先生在书中十分推崇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中郎袁宏道自然飘逸、潇洒脱俗、不拘格套的个性。

袁中郎,他想学“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因而,他说自己“出则为湖魔,入则为诗魔,遇佳友则为谈魔”。

周国平先生也许欣赏的就是袁中郎这种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约束的个性和他“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的生死观吧。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东晋的陶潜陶渊明,他也应该算得上是个活出真性情的人。

他在《饮酒二十首(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为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以看出他入世的个性心态,即使身处闹市也能做到超凡脱俗、心静气定、安然自在地过远离尘世、归于自然的生活。

而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又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又是他出世之后归隐田园,那种自食其力、不辞辛苦、闲适恬静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郎也好,陶潜也罢,他们之所以都能极有个性的释然决然地放下功名利禄,寄情山水田园,是因为他们能克制欲望,能静心面对自己所遭受的不公与冷遇,能坚守住自己的灵魂,乐观豁达地面对孤独与寂寞,他们能真正成为自己心灵最忠实的朋友,一人独居时,自己与自己对话,与朋友知己相逢时,用真情与他们交心,亲近自然山水时,能跟万事万物私语。

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中郎、陶潜的个性就是他们的守护神,所以,他们始终能活出真性情,活出自由快乐,活出真实的自我,也正因为他们能坚守自己的灵魂,做自己心灵的朋友,时时陪伴自我、勉励自我、创造自我,最终,他们都成为了独特的自己。

二是要品味真幸福,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拥有家产上百亿;有人说,拥有高贵显赫权位;有人说,事业上获得成功;有人说,身边有贤妻孝子……这些说法似乎对,又好像不全对。

读完周国平先生的《只有一个人生》之后,你就会明白,真正的幸福就是拥有健康——身体无疾病、心理状态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

一个人想品味生活的幸福,就要真正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首先,要坚持锻炼身体,永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热爱运动,充分合理的'利用时间,每天锻炼一小时,让自己幸福工作50年,健康生活一辈子。

要亲近自然,经常投身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看山看水,看花草树木,看飞鸟虫鱼,听水声风声鸟鸣声。

健康就是让自己获得轻松愉悦、自由快活,健康就是要敢于向自身懒惰的生活习惯开火,向危害身心健康的病魔挑战,就是超越生命极限,创造生命奇迹,为幸福生活打好底色。

其次,要拥有豁达乐观的心态。

尽管现实生活中,有喜乐,亦有悲苦;有成功,亦有失败;有相聚,亦有分离;有荣耀,亦有耻辱;有热闹,亦有孤独……凡此种种,都是每个人会遇到的情绪和境况。

但是,一个人如果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那么,他就会无忧无虑,无欲无求。

不论是名利地位面前,还是功劳荣誉面前,他也不会斤斤计较,更不会耿耿于怀。

因此,遭受不幸时,他能冷静坦然面对;遇到危险时,他能泰然处之;获得成功时,他谦虚谨慎。

生活得简单就是一种幸福。

一个人有童心而不幼稚,有梦想,爱生活,但无贪欲,他有自己的金钱观、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的人,他的生活是简单的,也是最幸福的。

再次,要做个“有所为必有所不为”的人。

孟子说:“有所为必有所不为。”意思是说,人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暂时不做某些事情。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事都能做完做好,这就有一个前提,每个人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才华、能力、志向,又要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还要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只有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拥有什么,才能决定该做什么。

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

这样才能真正凭借自己的条件和实力,让自己优秀,让自己成长,让自己成功。

由于对自己有了认识,做事就有了目标,主见,就会在做事过程中不盲从、不攀比、不空想、不妄为,就会脚踏实地去做事,就会在优秀中体会满足,成长中享受快乐,成功中体验幸福。

三是要珍爱生命,做自己美好人生的创造者。

生命是人活着最基本的价值。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每个人只有一条命。

这也许就是周国平先生为什么说“只有一个人生”的缘由吧。

周国平先生说得好,对于自己的生命,我们当知珍惜,对于别人的生命,我们当知关爱。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一要做个有责任心的人。

人活在世上仅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不行,要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还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负责的态度去认真努力地去做这些事情,这就是人生的责任。

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充当着许多角色,负责的事情自然也很多.首先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父母子女负责,既要教育和抚养子女健康幸福地成长,又要怀着感恩的心孝敬和赡养父母安度晚年。

其次,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为所有与自己工作相关联的人负责,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生命是用来享受的,也是用来热爱和创造的,而对自己生命的负责就是一种享受生命和用生命去创造的过程。

二要热爱生命,更要敬畏和热爱自然。

人,栖息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

也就是说,大自然是人类之母,大自然是伟大而神圣的。

周国平先生告诉我们,作为自然之子,在自然的规定范围内,可以占聪明才智,可制作,可创造,也可以尽情享受自然的恩赐与给予,但人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

这些富有哲理的话语,既让我明白了自然是生命之源,也让我懂得,人不热爱自然就是不热爱自己生命,要热爱自己的生命,就应该从热爱自然与敬畏自然开始。

周国平先生在敬畏生命与自然方面,不仅是思想的先哲,而且也是行为的导师。

他不论是旧地重游庐山,还是南极探险,在他看来,不是为了寄情山水风光,浪费体力与时光,而是一次亲近自然、感悟生命和净化心灵之旅,因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他眼里心里都是有生命、有情感、有灵性的朋友,他可以尽情的跟它们对话,交流情感,表达思想。

周国平先生本书的“第四辑”的每一篇文章,都流露出了他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深厚感情。

而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面对生命中的种种境遇如何去经营自己美好的人生呢?周国平先生也送给了许多锦囊妙计。

独处是一种能力。

人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

只有这样,你才能摆脱生活中一切无聊、孤独、寂寞。

交往要有限度。

人与人之间应当保持一定距离,这是每个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间。

诚信和友善是与人交往的必备素质,但是,谨慎选择与明辨是非是与人深交必不可少的能力。

面对金钱,要知道,钱对穷人很重要。

但也要明白,快乐与金钱关系不大。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钱,而是贪欲,贪欲才是万恶之源。

所以,一定要做钱的主人,不做钱的奴隶。

钱是考验一个人素质的试金石,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采取正当手段,发财也是光荣的。

……

书中有太多太多富有哲理和充满生命力的话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个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虽说是渺小的,但是,生命对自己来说又是极其宝贵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整个世界。

因此,我们也应该像周国平先生一样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去创造自己人生的精彩与幸福。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伟大的爱恋。

如果你对人生献出的虚伪、自私、无情……那么,人生也会回报你以痛苦、无奈、绝情,甚至是灾难;如果你对人生献出的是爱心、真诚、友善……那么,人生也会回报你以快乐、成功、幸福。

只有一个人生!这是最明白的道理,也是最简单的事实。

最后请记住:你献给人生多少爱,人生就会为你绽放多少精彩,就会回报给你多少幸福。

周国平先生的《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在我的书架上已有近十年了,是我经常翻阅的书之一。

每次读后总有如沐春风之感。

周先生是学哲学的,而且是研究尼采方面的专家,他分析“义”与“利”的见解有其独到之处。

自小父母就和所有传统的国人一样,强调“君子重义,小人重利”,但苍海桑田,时代变迁,世风日下,“义”字已少有人提起,求利也非小人专利,而视之做人理所当然的追求,工人日日加班,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潮。

在哲学家的眼中,“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

‘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这二者,前者教人奉献,后者诱人占有,都脱不开计较。

但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在“义”和“利”之外,还有一种“情”,“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

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也就是说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是完成“责任”,而创造是实现“自我”。

“义”是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是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而“情”则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王尔德说:“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最后一定是悲剧。”重情轻利者,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不为物役的淡泊情怀,所体会到的辛酸和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想象不到。

近五六年我要求自己每周爬山一次,并且一直在坚持。

我喜爱在大自然中的感觉,而且犹爱未经人工雕凿的天然美,大自然可触发人的各种想象力和诗意,也可提高人的悟性。

佛教中有云:“法性遍满虚空,法身充满宇宙”,如江门公坑寺的天成禅寺门联所书:“天开境界,成大慈悲”,也就是这个道理。

周先生说“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大自然正是如此无私的在帮助着人们。

在西方,有“寻找灵魂的现代人”,在我们的时代,我发现有很多为心灵寻找家园的人,因为,电视、牌桌、甚至旅游等都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

“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权贵贪欲的膨胀使腐`丛生,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的平庸,所以民间有言嘲笑其 “穷得只剩下钱。”哲人和思想家在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寻找净化之道;“文明与野蛮的决斗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物质上的贫富是有目共睹的,但精神上不也有着两极分化吗?只要能守住心中的圣地,认识到清贫与寂寞是心灵高贵者的必然命运,就能坦然的面对社会、人生。

生活中,人的追求各不相同。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体会是没得到时渴望得到,得到后则感觉不过如此而失去追求的快乐只剩下空虚。

人生态度,除重“名”“利”“义”“情”之外,还有一块“净土”,它不受“名”“利”的污染,也不为求“义”和 “情”所操纵,它能冷静、安详的用无限的慈悲心对待世间的一切,那就是一颗佛心,它帮助困惑的人们找到心灵的家园,那就是觉者的淡泊中的追求。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七

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用我们的爱去谱写曲目,奏响生命的乐章。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己,这才是本文的主题。

所谓真性情,是一种对内在情感的看重与外在功利的看轻,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处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是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想起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情趣,念起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观,忆起阮籍青白眼示人的爱好,如此种种,不都是性情使然吗?雪莱说:“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何足挂齿!同人生相比,日月星辰的运转与归宿有算得了什么!”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悠悠。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八

暑假里,我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本书,精彩纷呈的内容,神奇变化的境界,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的眼球。

书中描写了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的介绍,他们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美丽、晶莹的星球,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在茫茫宇宙中显得格外美丽、神秘!

书中也写了人类破坏环境的故事:1995年7月份,我国中西部的许多工厂,过量排放污水和有毒气体,造成大量酸雨下降,使大片森林和庄稼受损。

读了这本书,我想到了许多: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地球总是无私地为人类作着贡献,但是人类不知道珍惜,不节制地开采和随意破坏,不但使地球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受伤了。科学家早已证实,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宇宙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行动起来,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九

5.12汶川地震,春节冰雪灾害,不知大家记得吗?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大家污染环境所造成的。读了《只有一个地球》,我终于明白了地球的重要,环保的重要!

地球是渺小的,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本来,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是可以再生的。可人类,不顾“母亲”,毁坏了各种资源,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上面提到的大地震、雪灾也是我们造成的。

当我看到科学家证明,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4万亿公里啊!都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啊!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体现了如今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人类啊!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篇作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这个故事讲述了由于人类大量的排放废水、废气……让我们这唯一的地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地球妈妈的绿衣裳千疮百孔;头发稀稀拉拉;血液也变成了黑色……作者向我们呼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爱好这个家园。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因为人们使用了冷冻剂、消毒剂、起泡剂和灭火剂等化学制品时,这些东西在使用时还向大气排放的氯氟烃、溴等气体在紫外线照射下会放出氯原子,氯原子夺去臭氧中的一个氧原子,使臭氧变成纯氧,从而使臭氧层遭到破坏。除此以外,沙漠化也越来越严重,沙漠开始吞没森林、城市、农村……我们的动物朋友也越来越稀有。哎,这都怪我们不珍惜生存的环境呀。

想到这,我觉得很惭愧。我经常使用一次性的产品,不爱惜文具,不注重节约……正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小毛病让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得让人无法忍受。

可喜的是,环保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区,使各种动植物都有了自己的家。各国也制定了环保政策,治理污染企业,退耕还林,恢复湿地,还世界一片蓝天。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让每一个人到成为地球母亲的保卫者!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一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她用自己的甘甜的血液哺育了我们;他无私地给人类慷慨地提供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而我们人类一如既往的破坏她,伤害她。

她是我们唯一的地球妈妈!

看看我们以前的地球妈妈是多么美丽——广阔的陆地、浩瀚的海洋、茂密的森林、苍绿的群山、绿色的草原、清澈的江河、迷人的湖泊、这是多么美丽!这简直是一个天堂!再看看现在——到处是人们的生活垃圾,以前的那一条小河也变成了臭水沟,水土大量流失,植物被砍伐,到处是生态灾难的痕迹!“这还是昔日那美丽可爱的地球吗?”我问自己。保护地球吧!从小事作起,丛生边做起!

我们应该;见到垃圾就要捡起来;在家里可以让水多次使用;工厂的工业垃圾不能排到河水里;多种植树木;少使用一次性物品。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这句话印证了现在的这个地球。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担任起保护地球的重任,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筑起一道绿色大堤,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吧!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二

“只有一个地球”这多么贴切呀。当我读到《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体会到了仅有的一个地球是多么需要人类来保护。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春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是啊,人们太不爱惜地球了,保护地球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可是,我发现在我身边,就有不爱惜地球的人。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刚学完英语的我看到对门的一个年轻的阿姨拎着一袋空塑料瓶下楼,当时我想:“阿姨肯定是那这些瓶子去卖,既可以省钱,又可以环保。”第二天,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大早,我走下楼去上学,突然,发现前面草坪上有一个大袋子,里面还装有许多东西。我急忙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打开袋口。“哇!”面前的景象让我禁不住喊出了声。这不是阿姨昨天那下楼的那袋瓶子吗?怎么会在这里?“快点!不走就迟到了!”不容我多想,妈妈急促的声音又在催我了。

一天,两天,那袋瓶子依旧没人拿走。一个星期过去了,那袋瓶子依然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最后,是妈妈让邻居阿姨把瓶子拿走的。

这是算是解决了,可是,工厂排出的废水,汽车的废气,砍伐的森林,这些大事又如何解决呢?这只能靠我们自己。让我们向全世界呼吁:让我们精心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今天,我在学校里认认真真地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读完以后,我心潮澎湃,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如果人们不断地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就会破碎,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是呀!我觉得作者说得太对了,我太想对全世界人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希望你们停手吧,别再破坏我们的地球了,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为了我们能快乐的生活,停手吧!如果地球破碎了,我们将别无去处。”再看看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是怎样对待地球的。

例如1995年7月份,我国发生的一件事;几家工厂因为过量地向大海和大气中排放污水和废气,以至造成大量酸雨下降,使大片森林和庄稼受损。这样既污染了环境,又使自然资源受到严重损失。还有,近几年来,人们乱砍滥伐树木,令到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大大缩小。如果还是这样,不爱护我们的母亲——地球,我们就等于自取灭亡。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公民们,快醒悟过来吧!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生活的大家园——地球!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三

课文很简单,是一篇说明文,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三个部分: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时所看到的景象;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们不能指望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呼吁人类要精心地保护地球,精心地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就是这短短的三个部分,使人类知道了地球的重要性,以及破坏地球后也就等于在毁灭自己。我想是地球人都会用自己的一切来保护地球。如果看了这文章后还随意破坏环境,危害地球的人,就是属于自己挖坑自己跳。因此我励志我绝对不会是这种人,我绝对会保护地球上的资源,为人们以后的生活着想。

文章中有提到,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就如一叶扁舟。这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地球是如此渺小,可见,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其实一点都不了解这个星球,我们大量地开采地球的各种自然资源,使原本一个美丽的星球变得支离破碎,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人类。地球,这个全人类的母亲,这个孕育生命的摇篮,她是那样无私,她慷慨得献出他的一切,可贪心的人类过度地开采,使地球慢慢逼近毁灭,到了那时,各种自然灾难也将接踵而来,这一切全都是拜贪心的人类所赐啊!

现在,地球在哭泣。她美丽的外表早已变得千疮百孔。人为的破坏,使地球变老了,变灰了。她那丰富的资源也日渐枯竭了。原本那裹着水蓝色纱衣的美丽星球,在无知的人类手里,已逼近灭亡了。同胞们,睁开你们的眼睛,打开你们的心房,好好看看现在的地球吧!它已经被我们摧残得不成样了!

今天的人类,已跨入了二十一世纪,现代文明使人类尝到了甜头,可谁会想过,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个个生意红火的工厂里,有多少危害: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等,都成了一个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工厂毫无节制地排水,使一条条河水污染,现在连小河都要嚎啕大哭了,你看,水面上漂浮的白色垃圾,就好像小河那挂在脸上的.泪珠一样,那原本清秀的脸蛋现在变得黑乎乎的,原来清澈的眼睛也把一切都隐藏了起来,这些罪过,可都是人类所造成的啊!今年的初冬,有些人都还只穿着短袖,这是为什么?是人们滥用化学品,导致大气层破损,使大气层无法阻挡紫外线,这必定会伤害到人类的健康。

人类的乱砍乱伐,造成了今天的严重后果,那些无辜的动物们没有了家;洪水淹没了良田,居民区被冲垮;那无情的沙尘暴更不用说了,三番五次的前来打扰。

一个人的反思在世界人口的范围内几乎起不了作用,一部分人出来呼吁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在面对“面目全非”的地球时,人们难道就没有一点儿良知觉得需要好好反思一下吗?地球,它是造福于人类的。想必大家都看过电影《20xx》吧,有谁会希望像电影里那样地球毁灭真的发生呢?所以,我在此呼吁:地球的未来或许是美好的,或许真的就像是电影《20xx》一样是噩梦一场,可不管怎么样,保护地球,刻不容缓,让我们还地球一个崭新的希望,一个美好的明天吧!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四

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我的心情久久不得平静。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在她的怀抱里,人类繁衍生息,创造财富生命的文明。在地球上,人类生活在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科学家已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然而,人类并不懂得珍惜地球母亲送给我们的丰富多彩的礼物。使这位母亲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们不加节制地开采矿物;各种资源因人类随意毁坏,致使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伤痕累累。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如今的生活环境。由于人类前进的脚步加快了,科技发展迅猛。诸多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他们把生产后未曾滤过的废水排放到附近的河流、小溪,使清澈的河水面目全非。定居在河里的鱼儿在污水的黑暗“统治”下不堪一击。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只得移居别处,有的甚至“以死殉河”,给人类以生命的警告。这无言的作法好像在对人类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你们的下场亦是如此。”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排出的废气,慢悠悠地飘向苍茫的天穹,使母亲—美丽的容颜——蔚蓝的天空,遭到毁损,布满了烟尘。一些人环境意识浅薄,不知道毁坏林木的严重性,不断砍伐树木来造纸,造家私,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没有了树林的保护,风暴残酷地攻击人们,可谓“无林风必摧之。”人们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使地球妈妈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孩子。

我以一个小学生的身份向全世界呼吁:救救我们可爱的家园吧!让美丽的鸽翱翔于一片充满蔚蓝之空吧!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五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们的地球非常渺小,又十分脆弱,地球上的环境不断恶化,我们居住在地球上,不是在保护它,而是在不同程度地破坏地球,如果地球爆炸,我们人类将灭绝。科学家们正在寻找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但至今未找到,所以课文告诉我们必须保护地球,别在破坏地球。

我们人类居住在这美丽的地球上非常的荣幸,我们应该保护这美丽的地球。我们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对大气层的破坏;地球上淡水资源也十分有限,要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不能使用那些破坏地球而且有害的“发明品”。

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的垃圾,变废为宝。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全世界可产垃圾3000多亿吨,全是我们到处乱扔造成的后果,地上堆积,河上漂着,时常发出臭气,让人看见非常恶心。如果能修建一些垃圾处理厂,让垃圾成为再生能源,服务于人类。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正如文章中说我们的地球非常美丽,但又太脆弱了。我们应该保护它,我们也有义务保护它,一定要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更加美丽。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六

五一长假,使我这个书迷有了与爱书朝夕相处的机会。那天下午,我翻开从老师那儿借来的一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徜徉于“认识篇”,我感谢自然万物;震惊于“觉醒篇”,我眼前一片疮痍;欣喜于“行动篇”,我胸中热血沸腾。

读着读着,我仿佛听到有人在叹气,左顾右盼,怎么看不见一个人影呀?

“别找了,是我,我是壁橱。”

“啊!壁橱也能说话,真奇怪。对了你刚才为什么叹气呀?”

“还不是因为看了你手中这本书!哎,说来话长。我原来是森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我有一个双胞胎弟弟,今年50多岁了,我俩都长得枝繁叶茂,我略微比弟弟粗壮一些,要是不仔细看,绝对分不出谁是谁。我们长得虽像,理想却截然不同。我从小就想成为最好的木料,进城开开眼界;弟弟只想一辈子留在森林里,与花鸟虫鱼为伴。

‘突突突……’,我进了城,暂时住在全市最大的一个木材市场。一天一个木器加工厂的老板选中了我:‘嗯,这段木料不错,可以做上好的家具……’不久我就摇身变成了名牌橱柜,上好的钓竿,实用的铅笔,一次性筷子……就连木屑也被压成了木板。在这些木制品上都贴上了标签,我粗略地算了算,都值上万元呢!”

“嗯,你说的没错,为了买你,我们花了八千多元呢!你多有价值呀!”

“你是在取笑我吗?我刚才看到你书上写的,像我弟弟那样,呆在森林里才是真正有价值呢。区区一万元算什么?我弟弟如今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31250美元的氧气和价值2500美元的蛋白质,可以减轻大气污染价值625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将这些价值综合在一起,一棵树的价值就是165000美元了。可惜我再也回不了自然了……”说到这儿它再也说不下去了,呜呜地哭了起来。我也跟着它难过起来,金豆豆忍不住夺眶而出。

我的衣袖怎么湿润润的?原来我是枕着手臂睡着了,刚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矇眬中看着房间里那么多可用可不用的木制品,我要对所有的人大声疾呼:“节约木材吧,珍惜树木,还它真正的价值!”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七

人类呀!我要向你们大声呼吁:

既然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么保护地球母亲,我们自然是责无旁贷。

让我们保护每一寸空间,以使明天的山更青,水更净,天更蓝,更是使明天的地球更加美丽更加可爱、青春、奔放!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幸福,更加美满!

让我们共同期待着吧!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八

《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环境和生态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大计,人类首先要对地球这个小小行星给予最大关怀和维护,地球才能给人类以美好回报。这本书给我有以下几个体会:

一是地球岌岌可危。公元前170万年,地球上出现了“人类”这个主宰世界的新物种。经过历史的光年,地球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尤其在上世纪70年代后,工业迅速发展,人类无情地破坏大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废气、废水、废料乱排乱放,天空乌云重重,河流变成灰色。气温升高,海啸肆虐,地震频发,洪水冲袭,旱灾连绵,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地球已经变得如此负重不堪,岌岌可危,如果持续下去,终有一天,遍体鳞伤的地球将会对人类施以更加无情的报复,人类将会自生自灭。

二是要像爱自己母亲一样爱我们的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地球孕育了生命,孕育了万物。我们从小吮吸母亲的乳汁长大,从呱呱坠地、嗷嗷待哺到拥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和独立的思想;人类在自然界的生长过程也是如此,从盘古开天地、从原始动物进化而来,到人类成为生物界的精英,进而试图征服自然、主宰地球,人类变得异常强大,甚至藐视万物。人类必须清醒和反省,人类离不开地球,如同孩子离不开母亲,人类要像爱自己母亲一样热爱地球,敬畏地球,心疼地球,保卫地球,因为地球必须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爱。

三是认识高度决定行动力度。珠海正在走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新路,更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导,尤其要有国际视野,大力学习借鉴国外城市环保经验。有“资源穷国”之称的新加坡,为什么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实现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利用?雨水和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废弃物品和垃圾的处理和利用等等,都是“比金子还珍贵”的环境保护措施。珠海值得好好加以学习和借鉴,利用和创新。

四是要以行动自觉来推动环保事业。作为在地球上生存的每一个人,应该践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能源,例如在生活中多用节能灯、空调开高一度、少开车多走路等等,让我们做地球环境保护的守护者、保卫者和传播者。同时,要让“低碳生活”来滋养“绿色心灵”,使我们的生活更多地充满自然与和谐,使我们的心灵进一步得到修炼和净化。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九

今天,我们新学了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它使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700字。

“只有一个地球!”这事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得哥尔磨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的口号,本文以次为题,采用了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地球,是渺小的,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她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但是,她却那样无私地,那样慷慨地,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了人类。但是,人类呢?人类不仅不珍惜资源,还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使本来可以再生的资源变成不可再生资源,而不可再生资源一天比一天少。人们这样做,只能让地球上的资源加速枯竭,而且带来一系列生态灾难,如:水土流失、水污染、沙尘暴、硫酸雨、气温升高等等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人类这样吸地球母亲的血,挖母亲的五脏六腑,必定让地球母亲走向绝路!摆在人类面前的,只有一座坟墓,到时候,人类将死无葬身之地。人类这样做,不仅把地球妈妈折磨地体无完肤、支离破碎,而且还害了自己!

可能有人会说,宇宙不是很大吗,到时候我们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就可以了。虽然宇宙无边无际,但是,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内,没有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范围如此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达到。在这么大的范围内还找不到一个适合人类生活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人类没有任何希望,等待着他们的,只有死亡。

贪婪的人类,醒醒吧!地球妈妈已经伤痕累累、奄奄一息了,如果你们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地球妈妈必定会四分五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12250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