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明确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在制定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便作出科学的决策。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的范文,可以借鉴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撰写总结。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一
为解决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我校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信息化助推学校软实力均衡发展”为战略目标,进一步优化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调动教师运用信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建设适合新课改需求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让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实现网络资源交流共享与面对面师资培训的优势互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以及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
(一)加大我校教育教学资源网的应用培训力度,提高本土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要把教师信息资源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提高纳入校本培训的内容,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队伍的培养。首先对全校一线教师开展全员培训,使100%的教师熟练使用网络平台,平均每天至少有1小时参与共建共享。
其次,加强教育学校行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同度,提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意识以及基本操作技能。组织学校行政参加区教育信息化专题讲座以及网络信息资源搜索与利用的专项培训。要求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校长、教学处每天登陆检查督促本校教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二)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专题网站资源的建设。
1.组织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培训。
2.发动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资源的建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传原创的课件、素材、课堂教学录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少于1件。
3.要求教学处每学期至少要录制5节学校优秀课例,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校领导严格把关,组织学科骨干教师进行认真审核,尊重知识产权,质量并重,有计划地上传资源。
4.鼓励教师建立专题学习站点。
(三)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不断地更新、充实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具体要求见学校校园网建设和维护方案)。
三、组织与分工: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财务主任后勤主任。
组员:全体教师。
四、保障机制。
(一)建立过程监督机制。制定详细的年度推进计划,各有关责任部门要按照进度表严格执行。建立月检查评比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定期将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反馈。
(二)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每学年对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把对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名师评审、评优评先时的参考依据。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二
各级各类网络教育资源库表面看似繁花似锦,内容中却大量粗枝烂叶。低水平重复性教育资源会给教师带来选择上的困难,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海量资源并非教师之所愿,优质资源才是真正之所需。
2.商业网站资源数量膨胀与资源质量控制的目标矛盾。
教育资源网站为了商业利益,把资源数量作为网站的终极评价标准,动辄打出多少用户、多少资源、多少访问量、多少链接数的招牌。商业网站这种急功近利的追求,正是网络教育资源库低品质资源泛滥、高品质资源稀缺的根本原因。
3.教师拿来主义资源共享与奉献主义资源共建的心理矛盾。
教师更多地从网络获取资源,却很少上传优质资源。经调查,教师较少参与网络资源共建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不愿他人共享自己的优质资源;认为自己的资源对别人帮助不大;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不能满足。
4.组织部门完备充实的建设方案与财政拨款后劲不足的经费矛盾。
根据目前的经费状况,面对这一笔庞大且持续的资金流,显然是力不从心,这恰是制约我省教育资源建设的瓶颈。
5.主管部门教育资源库普遍性与教育资源特色的个性矛盾。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是经教育部科技司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机构,由教育部科技司和人大附中推进实施,具有很多优质教学资源,但是由于教材版本和考试制度的不同,不能为我所用。任何企图以共性代替个性的做法都不能成功,寻求独具我省特色的`发展道路才是王道。
1.建设经费为保证。
(1)政府财政,专款专用。我省教育厅副厅长曾指出,要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发挥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
(2)面向社会,吸引资金。既然政府财力有限,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动员社会力量通过集资、捐资、合作多渠道获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经费支持。
(3)政府采购,反向支援。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建议,建立政府补助开发和政府采购推广应用相结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机制。
(1)管理人员,组织服务。学科教研人员,负责学科教育资源的标准设定、对数据库的规范性、有序性、系统性进行全面规划。
(2)技术人员,网络支持。建立网络资源平台,网络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由技术人员对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进行技术维护、技术支持才能保证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3)一线教师,资源开发。本区域内一线教师是这个平台最重要的资源建设群体。我们建立了这个联盟,一方面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另一方可以利用官方政策激励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
3.组织机构为依托。
(1)区域分工,共享合力。为了避免各区域资源重复开发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分工,县区分别组织教育资源,进行各学科的区域分工。
(2)省级规划,层级管理。联盟的完整机构设置是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规划,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组织实施、县区级教育部门详细分工、校级单位紧抓落实的分层机构。
4.运行机制为保障。
(1)激励机制,充实队伍。如何将区域内的教师有效组织起来,建立稳定的教育资源开发队伍,形成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是探索有效的资源建设模式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个稳定的资源开发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激励机制的催化作用。校方激励机制可以考虑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
(2)保证质量,控制数量。建立定期淘汰劣质资源制度。一年审查制度,删除劣质资源;二年审查制度,删除时效性差的资源;三年审查制度,删除过量的重复资源,最终只保留最优质和最符合时效性的教育资源。
(3)实名认证,网络教研。参与联盟共享共建的教师必须实名认证取得用户资格,填写详细信息,包括所属学校、照片、职称、荣誉、教学博客、论坛、联系方式,并开通即时聊天软件便于相互学习交流。系统进入正常轨道后,在各科备课时设计与教学进度同步的教学课题,组织教师进行网络教研。
河南省基础资源共建共享区域联盟的建成和发展,将对我省教育资源网站的知名度、我省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品牌形象、我省教师的专业化教育技能、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我省总体的教学成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中关于我省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评价和建议可能存在偏颇,也可能一些建议还不够成熟,希望对我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资源建设尽绵薄之力,这也是笔者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方向。
参考文献:
[2]王延觉。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等四大任务[j]。中国教育网络,(04):11.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许昌第二高级中学)。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三
信息的来源无非有两种,一是进行搜集,将原来不是信息的要素变成信息,二是从外部购置已有信息。从这方面来看,因获取信息而发生的成本可分成信息搜集成本和信息购置成本。信息搜集成本是指搜集、形成、保存信息资源的成本。信息资源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经过经过一定的渠道进行搜集、保存而形成的。如某某教授在某大学演讲,这个过程会产生信息,但只有将这个演讲过程记录下来,保存成电子数据,可被其他人利用的信息才能最终得以形成。而将演讲过程录下来,需要委派人员,需要支付拍摄费用和整理费用,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将信息保存下来,需要介质,需要刻录设备,也需要电力,这些都是成本。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明,但这个说明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对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搜集也是成立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信息搜集成本应该包括信息的开发过程中所耗费的'所有成本,包括付出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管理成本等。
信息的购置成本则是指为了购置信息资源而付出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管理成本等。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的更新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信息在人们的交流和文化的碰撞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未,单凭搜集信息,远不能满足用户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大部分信息都需要通过购置来获得。购置信息就成为了信息的主要来源,相应的,信息的购置成本就成了获取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2.信息的加工成本。
信息的加工成本是指将信息做一些技术上的处理,便于使用者使用而付出的成本。可以分为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管理成本等。比如对原始文献进行加工形成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制作索引、概括、综述等,也包括对现有文献进行分类、制作关键词、制作研究报告等。这些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和时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本,成为总投资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信息的技术成本。
信息的技术成本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例如存储、传输、使用)而花费的成本。传统的的信息技术成本主要是指因传统介质书籍和材料的存储和保管而发生的成本,例如图书需要书架和和空间来进行放置,胶片影音资料更是需要保存在黑暗,恒温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信息共建共享技术成本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的数据信息,不仅会带来储存成本,还包带来传输等成本。现在数据信息的形式主要是电子数据,可以刻录在光盘或硬盘上进行保存,而购买光盘和硬盘的支出就构成了成本。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交流、使用实现了电子化,这相对以前的传统的处理方式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使用信息技术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依靠信息技术,无益会大大提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效率。传统的信息技术成本依然存在,但由于其是沉没成本,即无论共建共享存不存在,它都会存在,因此,可将其看做是无关成本。在公共信息共建共享方面使用信息技术,必须要实现网络化和自动化,要自己架设服务器,购买带宽,并请专业人员维护,这一切都要发生成本。具体说来,信息技术成本包括硬件成本、软件成本、网络费用、维护费用。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四
摘要: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但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从五个角度对该省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矛盾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区域分工、层级管理的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发展之路。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五
为落实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办法》以及《宝安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解决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我校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信息化助推学校软实力均衡发展”为战略目标,进一步优化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调动教师运用信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建设适合新课改需求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让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实现网络资源交流共享与面对面师资培训的优势互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以及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
(一)加大我校教育教学资源网的应用培训力度,提高本土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要把教师信息资源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提高纳入校本培训的内容,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队伍的培养。首先对全校一线教师开展“宝安教育教学资源库”使用的全员培训,使100%的教师熟练利用“宝安教育教学资源库”,100%的教师在“宝安教育教学资源库”中注册有自己的帐号,平均每天至少有1小时参与共建共享。其次,加强教育学校行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同度,提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意识以及基本操作技能。组织学校行政参加区教育信息化专题讲座以及网络信息资源搜索与利用的专项培训。要求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校长、教学处每天登陆“宝安教育教学资源网”检查督促本校教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二)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宝安特色教学资源库”与“宝安优质视频教学资源库”等本土资源以及专题网站资源的建设。
1.组织信息科组给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培训。
2.发动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宝安特色教学资源库”以及“宝安优质视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传原创的课件、素材、课堂教学录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少于1件。
3.要求教学处每学期至少要录制5节学校优秀课例,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校领导严格把关,组织学科骨干教师进行认真审核,尊重知识产权,质量并重,有计划地上传资源。
4.鼓励教师建立专题学习站点。
(三)充分发挥我校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认真做好结对帮扶工作。
1.加强对帮扶学校的教师信息教育技术水平的培训。
2.加强与帮扶学校教科研活动的交流。
(四)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不断地更新、充实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具体要求见学校校园网建设和维护方案)。
三、组织与分工:
组长:蒋坚城负责策划、监督工作。
副组长:
刘小江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余文雄负责方案的实施工作。
组员:何锦冰刘佼廖俊才涂序卓各科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四、保障机制。
(一)建立过程监督机制。制定详细的年度推进计划,各有关责任部门要按照进度表严格执行。建立月检查评比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定期将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反馈。
(二)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每学年对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把对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名师评审、评优评先时的参考依据。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六
国内外图书馆情报界实行资源共享的方式主要有:(1)建立联合目录与进行合作编目;(2)馆际互借;(3)建立馆际资源中心;(4)发展合作藏书;(5)建立资源共享网络;(6)建立馆际合作贮存图书馆等.借鉴这些方式的要求,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共建应做好下述工作:
3.2集中联合编目.实现馆藏共知。
3.3全力搞好数据库建设。
3.5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
3.6开展多种模式的地方文献服务。
(梁光荣女.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员)。
〔出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七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上教学已经成为培养人才、促进科研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有20xx资源共建共享行动方案,欢迎参阅。
为落实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办法》以及《宝安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解决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我校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信息化助推学校软实力均衡发展”为战略目标,进一步优化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调动教师运用信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建设适合新课改需求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让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实现网络资源交流共享与面对面师资培训的优势互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以及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
(一)加大我校教育教学资源网的应用培训力度,提高本土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要把教师信息资源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提高纳入校本培训的内容,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队伍的培养。首先对全校一线教师开展“宝安教育教学资源库”使用的全员培训,使100%的教师熟练利用“宝安教育教学资源库”,100%的教师在“宝安教育教学资源库”中注册有自己的帐号,平均每天至少有1小时参与共建共享。其次,加强教育学校行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同度,提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意识以及基本操作技能。组织学校行政参加区教育信息化专题讲座以及网络信息资源搜索与利用的专项培训。要求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校长、教学处每天登陆“宝安教育教学资源网”检查督促本校教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二)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宝安特色教学资源库”与“宝安优质视频教学资源库”等本土资源以及专题网站资源的建设。
1.组织信息科组给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培训。
2.发动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宝安特色教学资源库”以及“宝安优质视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传原创的。
课件。
素材课堂教学录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少于1件。
3.要求教学处每学期至少要录制5节学校优秀课例,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校领导严格把关,组织学科骨干教师进行认真审核,尊重知识产权,质量并重,有计划地上传资源。
4.鼓励教师建立专题学习站点。
(三)充分发挥我校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认真做好结对帮扶工作。
1.加强对帮扶学校的教师信息教育技术水平的培训。
2.加强与帮扶学校教科研活动的交流。
(四)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不断地更新、充实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具体要求见学校校园网建设和维护方案)。
三、组织与分工:
组长:蒋坚城负责策划、监督工作。
副组长:
刘小江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余文雄负责方案的实施工作。
组员:何锦冰刘佼廖俊才涂序卓各科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四、保障机制。
(一)建立过程监督机制。制定详细的年度推进计划,各有关责任部门要按照进度表严格执行。建立月检查评比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定期将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反馈。
(二)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每学年对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把对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名师评审、评优评先时的参考依据。
为了共同分享区内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携手推进我区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为目的,搭建了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现制定本区实施方案,请各校遵照执行。
一、工作目标。
通过互动性的网上课堂教学、教育研究平台,进一步优化我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有效聚合我区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提高我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我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
二、主要措施。
(一)平台建设。
建立“青白江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视频直播(点播)平台”。主要栏目是:视频直播(点播)、相关新闻、最新直播课程预告等。
(二)体系建设及活动开展。
以我区大弯中学、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大弯小学、实验小学4个链头学校为依托,通过共享平台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课堂直播、班队活动、教研活动、远程听课评课等形式为主的活动。
1.课堂直播。
小学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科学;。
中学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
2.班队活动。
以4个学校为链头,向全区所有学校开放以德育教育为主的班队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或通过点播录像课等形式,实现师生间远程听课观摩交流。
3.教研活动。
开展全区网络协作教研活动。一是通过链头学校带动其他学校直接参与优质教学研究活动,二是从教师教学实践共同问题出发,开展主题化网络研修活动。
4.远程听课评课。
通过本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直接参与远程听课和评课活动。
三、组织管理。
(一)领导小组。
组长: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何丽。
副组长:区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郭万俊。
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燕。
成员:各科室负责人和各中小学校长。
(二)办公室设在区研究培训中心,马绍萍任办公室主任,蔡显金任办公室副主任。
(三)职能分工。
1.区电教馆负责设备配置、日常维护、技术支持。
2.区教研培训中心具体负责开展相关应用研究、组织区域性研讨活动、指导本区链头学校与其他学校开展网络教学和教研。
3.4所链头学校具体职责:就课堂直播、班队活动、教研活动、远程听课评课4种形式为主,每月制定教学活动计划;开展网上课堂直播,使优质课堂资源效益最大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联合研修(每期不少于4次);开展相互听议课活动(每期不少于4次)。
四、保障机制。
(一)建立过程监督机制。制定详细的月活动计划,各相关责任部门要按照进度表严格执行。建立月检查评比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定期将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二)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责任目标考核。
通过梳理学校资源共建共享情况,对推动本校资源共建共享提出以下建议:
1.构建网络平台,完善资源数字化工作流程。
学校应考虑以更高速率的宽带接入internet,并利用起学校网站。同时,要对资源进行分类。目前,我们将教学资源数字分为两大块:
二是资源的分类整理,按学科建立文件夹进行分类保存,在校内共享。当资源网平台搭建起来后,全部资源都上传到校内资源网上。
2.依托网络使用,做到把学生视为技术专家。
学校以课堂为主渠道,加大优质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力度。让学生学习变得主动起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对于资源应用与效果评价每个班应选一个网络教学协管员协助管理,课前为老师做好准备、课后记录等。能真正地使用起网络并“把学生视为技术专家”,让学生参与到资源共建共享的设计和实践中。
3.加大使用力度,发挥优质校本资源的作用。
一是把资源总体数量的富足性和个体用户的切实需求相结合,与教学活动相“捆绑”。
二是建立一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资源应用与评估体系,鼓励我们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并在应用中提出改进与提高的建设性的意见。
三是鼓励一线教师与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原生态的体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使优质的校本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4.依托制度建设,建立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校本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有效保证。我校建立和完善了《校园信息网络管理条例》《师生网络资源建设奖励办法》《优秀课件评比办法》等。
规章制度。
落实了优质校本资源人人建设的机制。
5.强化动力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教师的工作评价相结合、与教师的利益分配相结合、与资源应用的频率相结合、与学生的评价及效果相结合。将教师建设与应用信息资源的情况作为教师工作评价的内容,与工作量和工作绩效挂钩,与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教师应用的情况评价相衔接。
6.提供行动保障,实现资源建设最优化的目标。
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意义,把信息化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纳入学校办学目标体系和督导评估体系。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八
1.构建网络平台,完善资源数字化工作流程。
学校应考虑以更高速率的宽带接入internet,并利用起学校网站。同时,要对资源进行分类。目前,我们将教学资源数字分为两大块:
二是资源的分类整理,按学科建立文件夹进行分类保存,在校内共享。当资源网平台搭建起来后,全部资源都上传到校内资源网上。
2.依托网络使用,做到把学生视为技术专家。
学校以课堂为主渠道,加大优质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力度。让学生学习变得主动起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对于资源应用与效果评价每个班应选一个网络教学协管员协助管理,课前为老师做好准备、课后记录等。能真正地使用起网络并“把学生视为技术专家”,让学生参与到资源共建共享的设计和实践中。
3.加大使用力度,发挥优质校本资源的作用。
一是把资源总体数量的富足性和个体用户的切实需求相结合,与教学活动相“捆绑”。
二是建立一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资源应用与评估体系,鼓励我们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并在应用中提出改进与提高的建设性的意见。
三是鼓励一线教师与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原生态的体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使优质的校本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4.依托制度建设,建立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校本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有效保证。我校建立和完善了《校园信息网络管理条例》《师生网络资源建设奖励办法》《优秀课件评比办法》等规章制度。落实了优质校本资源人人建设的机制。
5.强化动力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教师的工作评价相结合、与教师的利益分配相结合、与资源应用的频率相结合、与学生的评价及效果相结合。将教师建设与应用信息资源的情况作为教师工作评价的内容,与工作量和工作绩效挂钩,与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教师应用的情况评价相衔接。
6.提供行动保障,实现资源建设最优化的目标。
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意义,把信息化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纳入学校办学目标体系和督导评估体系。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九
1、制订发展目标和实验方案。根据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方案,结合本校实际,确定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制订实验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力争建设成为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发挥辐射作用。
2、积极开展应用研究。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应用研究,逐步形成有信息化特色的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
3、积极开展专题研究。根据学校教育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选择一项或多项课题实验专题,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资源建设与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网络安全与管理等专项实验研究,努力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4、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从提高信息化建设绩效出发,积极构建数字化校园,为实验研究以及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和研究活动提供基础条件。
5、积极开展教改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整体要求,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途径、新模式,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6、探索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新模式。积极开展教育资源应用以及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积极开发校本优质资源,为学校提供共享的教育资源。
7、积极开展师资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类相关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教育教学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十
经验是指经过阅读和实践后形成的一种接受性写作。语言的阅读体验与数学笔记相似体验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写下来,类似于体验总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2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以开启亚太经合组织2020年后的合作愿景为新起点,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
这是共克时艰的中国方案,也是共创未来的科学谋划。当前,世界和亚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亚太合作未来的路怎么走,关乎地区发展,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世界未来。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既立足亚太又着眼全球,为新形势下亚太合作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信心。
广袤的太平洋,见证亚太经合组织合作不断深化,取得长足进展。以茂物目标为指引,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两个轮子一起转,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探索出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灵活务实、循序渐进的“apec方式”……经过30多年发展,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最强劲、最活跃的一个板块,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引领经济全球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这是亚太大家庭精神的精髓。亚太经济合作是相互成就、互利共赢的发展平台,亚太各成员发展高度互补,利益深度融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近年来,习近平主席顺应时代大势,立足推进亚太合作,提出一系列中国倡议。20xx年提出的“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主张,准确把握亚太发展大势,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亚太地区落地生根的具体路径。今年,在各方共同参与下,亚太经合组织制定出2020年后的宏伟愿景,为未来一个时期亚太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指引。
坚持开放合作,共创美好未来。面对亚太地区数十年来首次出现经济整体负增长的严峻形势,面对保护人民健康、实现经济复苏的艰巨任务,亚太各经济体必须勇于担当,为区域繁荣尽力,为人类未来尽责。要坚持开放包容,坚决维护和平稳定,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坚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毫不动摇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坚持创新增长,促进新技术传播和运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经济治理,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坚持互联互通,畅通人员、货物、资金、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坚持合作共赢,深化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不断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立足新起点,再创新辉煌。亚太各国要进一步深化命运共同体意识,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把愿景一步步转变为现实,共创共享亚太和平繁荣美好未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表示,当前,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增长力量减弱形成的经济减速带急需创新力量加速成长以弥补。
中央在部署经济工作时,一项重要任务是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创新与淘汰是并行的,没有淘汰,没有退出机制,创新就没有足够的空间。大量的落后产能背后是资产和债务的固化,这些都会严重侵害经济肌体。创新就是要用良币驱逐劣币,国家的责任则是要为劣币的退出建立通道和保障体系,让创新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虽挑战巨大,也有风险,但势在必行。
对于政府来说,更要积极转变角色。创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需要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政府不要代替市场主体决策,不要冲在一线主导创新活动,而是要努力为各类创新主体构建一个甘愿创新、自担风险的外部环境。构建创新环境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提高行政效率、公平配置土地等生产资源、保持司法公正、保护知识产权等等。这些工作对吸引创新企业非常重要。政府还可以直接搭建或支持社会机构搭建诸如人才、技术、投资、教育等服务平台,为创新者服务。
总之,必须破解限制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彻底激发创新活力。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通知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认真开展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全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将x村确定为市级试点单位,将x村确定为区级试点单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坚持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以平安建设为统领,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紧扣新时代新使命,适应新矛盾新要求,探索新时期社会治理科学路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提高了服务和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提升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水平,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一)在“共建”方面。
一是巩固优化大党建工作格局。在城市社区,健全完善了“兼职委员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与辖区单位签订了“十个一”区域化联建协议书。建立完善了“双清单、双认领”联建机制,社区党工委通过社区自主制定、上门征集辖区单位需求等方式,认领了辖区单位服务需求事项,向辖区居民开放了棋盘室、书画室、红观影室、培训场所等服务场所,做到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辖区单位认领了社区服务事项,开放了各自单位体育馆、篮球场、羽毛球馆等资源共享场所。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积极发挥行业部门优势,按照“四定”“六个一”标准开展集中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文明城市创建、辖区平安建设守护等工作。在农村,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五四八”(五项机制、四项能力和八项体系。即:“建立党组织领导机制、政府负责机制、社会协同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法治保障机制;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村级治理能力、法治服务能力、德治教育能力;建设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共同发展体系、信用评价体系、网格管理体系、治安防控体系、安全责任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心理服务体系”。)综合治理体系。
二是持续深化网格化工作模式。进一步健全规范了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全科网格员”工作,落实了“六必访、六必到、八必报、十条为民服务线”工作法。
三是探索实行巷长负责制。在城市社区,组建了由社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兼任巷长,由网格员、在职党员、社区民警、物业公司负责人等力量组成的治理队伍,由社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和社工委副主任分别担任巷长,综合协调管理各类事务。同时,建立完善在职党员、网格员、物业公司职工兼任信息员制度,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及时反馈网格内各类信息,及时将特殊群体的信息反馈到楼栋党小组、网格党支部、巷长及社区党工委,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四是以职业化管理提升战斗力。全区全部行政村四委班子成员实行正常上班制,全天候服务人民群众。大力推行村“两委”正职“一肩挑”,切实提高村干部待遇保障水平,强化绩效考核,2019年村干部年工作报酬人均x万元,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积极探索实行村干部廉洁保证金制度,将村主要负责人每年绩效考核奖励报酬总额的40%作为廉洁承诺保证金,在届中或任期届满离任时一次性发放,让村干部廉洁管事。
(二)在“共治”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完善自治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民情接待室、代表委员工作室、社区警务室、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功能作用,开展居委会成员、人大代表、党代表、居民代表议事工作,收集社情民意,解决居民诉求。建立完善“周集—月议—季报”居民议事机制,打造居民协商议事阵地,研究解决违章建筑拆除、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地埋式垃圾桶安置等突出问题。
二是坚持“法治”“德治”相结合。社区结合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打造心理咨询室和法律咨询室,聘请法律顾问,常态化开展心理疏导和法律咨询服务。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依托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是丰富拓展党员作用发挥平台。探索推行以“党员+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党员+群众”为主要内容的“党员+n”服务模式。采取多形式打造过硬网格队伍,以“双向培养”建强党员、网格员队伍。设立小区巡逻岗、文明劝导岗等服务岗位,组织居民老党员开展不明文劝导、车辆乱摆乱放等“逢六”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集中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先锋圆梦微心愿”活动,兑现微心愿。突出主题党日“党味”,组织支部党员深入群众开展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爱心募捐、义务劳动、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四是探索基层协商民主新实践。在所有行政村按照“l+7+x”模式组建协商议事会(“1”即村党支部书记;“7”即七类固定成员:包括村党组织班子代表、村民委员会班子代表、村监委会班子代表、两代表一委员、法律工作者、辖区内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代表以及村民代表;“x”主要包括协商事项涉及的利益群体代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代表等),对群众普遍反映的共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六步议事”程序开展协商(收集议题、确定议题、议前调研、协商议事、公开公示、跟踪落实),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协商表达诉求、化解矛盾,初步构建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基层治理主体多元联动格局。
五是构建村民自治新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切实发挥“红白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创新建立村民褒扬惩戒和失德行为约谈等制度,采取提醒约谈、警告约谈、曝光等方式,督促失德者向好向善,真正使村民自治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发挥实效。
六是以德治提升治理活力。创新推行道德信贷工程,为星级文明户发放低利率的道德贷款。开设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用积分换日用品。创新开展最美夕阳红“德润生日会”活动,每个季度为7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七是打造法律服务新模式。在所有行政村成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聘请法律顾问x人,组建“红袖章”志愿服务队伍x支,加大法律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三)在“共享”方面。
一是打造美丽宜居社区。巩固提升“全域无垃圾”工作成果,实施老旧小区美化硬化改造工程。结合党员活动日、志愿服务、网格周三入户日整治违规占道、车辆乱停、摆摊设点等行为,不断改善辖区居住环境。
二是全面推行“一门式”服务。安装便民服务终端,衔接推进服务窗口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逐步实现“一窗受理、一证通办、一次办结”,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居民满意度。
三是拓展社区大学教育功能。采取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方式,试点社区设立社区老年大学分校,根据社区实际以及居民爱好和需求,每周开设工笔画、书法、国画等班次,招募师资团队。打造红色教育观影室,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电影”的要求,为辖区党员和居民播放红色电影。
四是持续拓展社区品牌。将党建活动和群众活动有机结合,采取“每周小活动、每月大活动”的方式,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节日、不同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提升了社区党组织凝聚力。
五是着力推进共管共享。在所有行政村成立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理事会,制定管理章程、基金管理办法和设施管护标准,按照每村x万元的标准设立基金专户,选聘x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展村庄保洁和设施管护,建立分段包干、划段管理、绩效考核的工作运行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村民共管共享的良好机制。
一是随着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心理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加,如何加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矛盾纠纷呈现出“诉求利益化、形式多样化、参与群体化、化解复杂化”的多元发展趋势,如何有效化解各类矛盾问题,成为当前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
三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原有住宅小区设施的老化,辖区人防、物防、技防设施落后,人防措施还存在薄弱点。
四是辖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力度还不足,部分在职居民习惯当旁观者,对基层治理工作不了解、不理解、不认同,不愿参与进来,持观望或者冷漠态度。
下一步,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措施,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推动基层各类组织共管,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制,引导各方面积极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确保社会治理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化自治实践,加强法治建设,提升德治水平,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是积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诉前调解机制,在各镇设立涉农纠纷特邀人民调解工作室,建立诉前调解联席会议制度、诉前工作报告制度、信息通报制度、督查督导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健全诉前调解体系,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二是结合综治中心建设,在各社区(村)卫生室建立心理驿站和心理咨询(辅导)室,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心理援助服务,重视流浪乞讨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衔接,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的发生。
三是加强农村社区警务室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警力,实现村警务室全覆盖。以“雪亮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布点建设、联网共享、智能应用和统筹管理,结合智慧城市和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建设,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全面推行“红袖章”工程,动员组织辖区内已退休且身体较好的“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退伍军人)以及爱心人士,出屋上街,看家护院,为全区平安建设做贡献。
四是建立居民恳谈会、访谈日,设置意见建议箱,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设留言功能,拓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平台。进一步发挥道德银行、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的作用,积极动员公益组织、党员、居民群众以及热心公益人士自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广泛性、民主性和科学性。
近些年,农场党委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聚集精力推进党建新伟大工程,为实现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目标提供政治保障。如何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全力构建大党建设结构,努力实现党建设的新发展。是新时代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构建大党建设结构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建设的新要求。是党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在农场党委统筹领导下,依托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建设等内容。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力强、效率高的运行机制。贯穿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过程。把党建工作做得虚弱,变弱,从单打到一起管理。根据党群工作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领导体系总要求。有效整合组织、纪检、宣传、集团、综合治理、科技等部门资源,以统一目标评价、统一阵地资源、统一人才队伍、统一党组活动、统一体制机制为基础,致力于形成纵向一级抓住一级,横向贯穿所有职能部门,上下合作、协调、统一党建工作的新结构。
基层党建工作是巩固执政基础的重大工程,在贯彻落实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利用大党建设的理念、载体和机制,全力构建基层党建工作结构,实现基层党建设的新发展。通过构建大党建设的结构,充分发挥党的先进要素。鼓励广大党员自觉遵守党章和党规党纪,自觉实践党的先进性基本要求。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有机制和制度保障,确保党的先进性要求。
广大党员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使广大党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谋划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必须牢固树立大党建理念,把基层党的建设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以积极有效的职能发挥,实现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有新的发展。
一要树立围绕科学发展的大党建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上的新飞跃,基层党的建设必须围绕时代精神,切实转变工作理念。这不仅需要我们认识上的进一步转变,把党建工作放到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战略目标中去思考,更重要的还在于体验转变,增强基层党建工作围绕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协作性。要突破“单打一”的做法,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密切部门间的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协作中整合资源,降低发展成本,以经济发展的业绩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绩的重要条件,促使基层党建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要树立着眼强基固本的大党建观。基层党组织必须在完善组织设置、强化领导班子、优化党员队伍、健全活动阵地、开展主题活动、树立各类典型、规范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作为基层大党建工作的重点。要进一步的完善、整改和创新,使“硬件”过硬,“软件”规范,突出“特点”,打造“亮点”。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工作的基本原则,把构建基层大党建工作放到落实农场中心工作的大局中去认识和把握,找准党建工作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增强服务大局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走出一条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同步加强、同步发展的新路子。
三要树立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党建观。社会和谐是新时期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构建社会和谐普惠区。适应了农场经济发展进入跨越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就要求组织、纪检、宣传、群团、综治、科技等部门从基层党组织中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为着力点,把经济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只有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和谐普惠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培养全局观念,打破行业差异,促进部门职能转变。要增强责任意识,加强效能建设,推动行风作风建设与实现工作目标的紧密结合,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党的建设新发展,必须理清大党建思路,用大党建载体来实现。要紧紧围绕农场中心工作,维护农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探索新途径,切实抓好重点领域党建工作,用大党建载体驱动基层党建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找准构建大党建结合点,突出基层党建工作新特色。要以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构建社会和谐普惠区为结合点。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作用,积极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以深入开展“北大荒先锋工程”活动为契机,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着力创建一批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的党建示范单位。创新开展“党员学帮带”等活动载体,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实实在在的效果。要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创造性,把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载体和动力机制。真正让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
二是寻求构建大党建关键点,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新发展。要在管理区开展“党员示范田”、“党员示范户”:在企业开展“党徽在企业闪光”、“党员先锋岗”;在社区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联心户”;在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党员一句话承诺”、“亮出党员身份”等活动。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载体活动,传播党建工作的理念。交流党建工作的信息,落实党建工作的要求。展示党建工作的魅力,带动党建工作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发挥党建工作的功能,检验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三是探索构建大党建着力点。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新亮点。基层党建工作要以提高服务职工居民群众能力为着力点,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广大党员为主体,把基层管理区和街道社区党的建设纳入大党建平台。建立基层党建工作年度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形成基层党的建设整体合力。要深化街道社区党组织与居住农场管理区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实行街道社区和管理区单位党组织双重管理目标责任制,开展党员教育联搞、思想工作联做、社区治安联防、公益活动联办、贫困对象联帮等活动,强化责任考核。不断激发社区党建工作的内在活力。
在强化“突出重点,齐抓共管”责任落实的基础上。抓好制度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建立健全基层大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为实现党的建设新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一是强化联系指导制度。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建工作合力。组织部门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例会。了解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制定党建工作规划。年初确定全年思路,年中提出阶段意见,年底汇总考核情况。强化责任落实,基层党组织与纪检、组织、宣传、团委等部门领导签订责任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合、齐抓共管的基层大党建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岗位职责制度。建立基层党支部书记岗位职责目标考核制,全面细致规定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进一步增强基层党支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促使基层党支部书记“抓班子、带队伍,抓落实、保增长,抓服务、保民生”。
三是建立述职评议制度。基层党支部书记每年向农场党委上报个人述职报告,建立基层党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和不合格基层党支部书记调整制度,明确每年召开一次党支部书记民主评议专题会议。
四是建立激励保障制度。要建立健全考核考评制度。把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基层党建整体目标考核中,保证活动取得实际效果。要把创建党建示范单位和创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单位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评选“先优”的重要内容,做到定期考核,定期总结表彰。要建立创建党建示范单位和创建党风廉政示范单位活动纪实档案,及时了解、掌握干部和党员发挥作用情况。并把活动与经常性的组织生活、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结合起来。督促和激发党员投身到活动中来。要通过宣传激励引导,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更新、更深、更稳、更好地有序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对于实现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至关重要,更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的关键一步。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十九大报告中相关阐述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战略地位,立足于战略发展全局,着眼于改善民生的价值导向,致力于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最终目标,全面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护航吉林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振兴新路。
从价值导向层面来看,社会治理创新要着眼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新时代下的社会治理创新最终的价值归属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获得感”一词,诠释着改革永恒不变的价值底色。在十九大报告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在同一标题中被提出,正说明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社会治理创新要立足于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民生导向,体现出社会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文情怀,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社会治理创新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一要兜底线,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补齐民生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指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也要求在未来的五年中着力补齐短板,努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说要织好社会安全网,社会政策需发挥托底作用,让社会底层抱有希望。只有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民生,社会才能稳定发展。而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正是努力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二要谋福祉,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增进民生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我们党的新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三要促公平,在社会治理创新中促进公平正义。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解决民生诸多问题的同时还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放在突出的位置来做。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不再被政府所垄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就使得原来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广大草根阶层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一旦有了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将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所以只有在社会治理创新中持续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大多数人,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困扰的突出问题,才能够营造公平有序的社会氛围,形成治理合力,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从目标定位层面来看,社会治理创新的最终目标要致力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想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主要有三个着力点:一是以协同共治助力社会治理社会化,实现多元主体的完美合作。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意味着社会治理有赖于其成员的广泛参与,意味着社会治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持续性状态,在这种治理格局之中,“共建共治”确立主体资格,明确主体的角色定位,要求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党委的领导、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充分鼓励社会协同、调动公众参与,最终实现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能越位,社会力量不能缺位,只有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最终实现多元主体的完美合作,助力实现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二是以法治建设护航社会治理法治化,增强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法治是治国理政之重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把法治作为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社会治理规范化、科学化、稳定化的前提和保证。这就要求社会治理创新必须要走法治化的道路,因为法治不仅是社会治理合法性的依据,更是增强社会治理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基础保障。所以我们应该善于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去解决棘手的社会治理难题。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说:“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法治精神为引领,在社会治理中运用法治思维,充分发挥法治的刚性约束作用来规范社会主体行为、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树立法治权威,将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用法治保障推动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社会治理智能化,保证社会治理的技术支撑。科技创新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的主导因素和重要驱动力,技术进步可以全方位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蜕变创新。在国家“互联网+”和“大数据”战略背景之下,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辅助社会治理,为社会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将加速完成社会治理的智能化转型。新技术手段驱动下的社会将是一个更开放、权力更分散、流动性更强的新型社会,新的社会形态要求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尤其是在全新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各种主体在进行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时任务需求会更加精确,要求社会治理要实现智能精准化,而高科技技术手段正赋予了社会治理对某项事物进行深度挖掘与多维分析的能力,进而将推动社会治理由传统的粗放型向智能化转变。智能化治理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升治理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更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所带来的在线化、数据化优势,来加强高科技在服务民生、社会安全、灾害预测、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将极大提升对各类重点人群的精准服务管理、对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进行及时排查整治的效果,在提高治理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了社会治理的智能精准性,为转型期的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未来任重道远,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对于未来我们充满期待,期待新的发展,期待新的改革,更期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三五”规划建议审议通过,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信号。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科学判断中国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主动作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做好新时期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思想,对于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认识新常态要到位。首先是正确认识经济增速,真正理解增速逐步放缓是客观发展使然,是符合国际经验所支持的经济发展规律。由此,才能驱散“经济悲观论”的雾霾,摆脱“速度依赖症”的困扰,避免加大刺激手段、强行推高经济,防止矛盾进一步积累拖延甚至引发诸多风险。其次要看到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再平衡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例如农业、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上升;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等等。在这些升降起伏之中,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和退出,先进生产力不断生长和扩张,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这些都是客观趋势,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所说的“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适应新常态要主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把着力点放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有较高效率支撑的增长,才是符合我们愿望的新常态。如果增速下降而效率没有改善,不仅过去经济高速扩张掩盖的诸多矛盾会暴露出来,而且会陷入减速过快、加剧矛盾的困境。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紧紧围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基点,调整宏观调控思路,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立定向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调整地方发展思路,改变过去以gdp论英雄的偏好与思维定式,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加强市场监管、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上;调整企业转型升级战略,把研发创新、工匠精神作为生存发展的关键,真正把价值创造作为企业立足的根本。
引领新常态要作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将面临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不能坐着等、站着看,只有加快改革,才能闯过关口,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现实问题、谋划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要求我们调整存量,下决心、下大功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把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也要求我们培育增量,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税负,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为传统产业挖掘新动力,为新兴产业开辟新空间。
发展要靠改革,改革要靠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尤其要强调摆脱惯性思维、树立科学理念。正如所强调的,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各自有其深刻内涵,又相互联系贯通,为做好新常态下的各项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握时不我待的历史性机遇,创造中国经济更加光明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洪江市从提高对基础要素精准掌控能力入手,完善市级组织实施、乡镇固本强基的社会治理链条,推动完善基层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将重大矛盾纠纷风险防控化解在当地。
1.发挥自治优势,夯实综治基层基础。
2.打造联合惩戒平台,决胜执行难战役。
近三年来,洪江市围绕建立解决执行难问题的联动机制和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联合惩戒工作,实施的联合惩戒实打实、硬碰硬。一是搬走绊脚石,破除打好“执行难”战役的壁垒。“执行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顽症,“执行难”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关系到司法公正的快速实现,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法律司法权威的信任。立案登记制以来,大量案件涌进法院,执行案件也随之增多,2019年的收案和结案的件数较2018年分别上升了40%和80%以上。为此,洪江市高度重视联合惩戒工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向子顺任组长,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副职和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的执行联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委政法委、市人民法院、各党政机关、各部门、各乡镇执行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空前强大的社会合力。洪江市法院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领导带头干,踩着困难走,挂图作战,立志打一场持久战。二是铺上“垫脚石”,增添打好“执行难”战役的信心。洪江市委常委会于2017年2月24日通过了《促进市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意见》,并由市两办行文下发了《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行联合惩戒协助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问题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省率先打响了执行难“攻坚战”,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联合信用惩戒力度,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最大限度压缩失信被执行人生存空间,形成人人争做守信主体的倒逼机制。制定了《洪江市联合惩戒工作目标责任状细则》,将该项工作纳入到全市所有单位的大绩效考核(一类考核)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目标责任制考核(二类考核),同时对市直机关、驻洪单位、各乡镇共128家单位就联合惩戒工作进行单独考核即三类目标责任制考核,就组织领导、管理机制、保障救济、奖惩措施四个方面作出硬性规定,由市法院会同市委政法委采取年中随机抽查、年终全面检查进行考核。全市层层召开联合惩戒工作会议,市直机关、驻洪单位、各乡镇共89家单位负责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市直机关、各乡镇、驻洪单位及供水供电、各银行、保险公司、医院实行联合惩戒责任进一步强化;市法院将所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下发到各单位、乡(镇)及村委会(社区),加强全社会对失信被执行人的监督和督促。三是装上“压舱石”,收获打赢“执行难”战役的成果。洪江市人民法院果断开通决胜执行难日常“标准套餐”即:每周二通报并分析“基础数据五件套”、每周三通报并分析“决胜执行难案件详情五件套”、每周四通报并分析“收结案标的三件套”、每周末召开决胜执行难工作例会,每月末召开月执行总结大会。“标准套餐”为该院执行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和高效的团队执行力,助力破解各类执行难题。洪江市人民法院通过开展涉民生案件、涉金融案件、涉公职人员等专项执行活动,执结涉民生案件410件,执行到位标的289万余元;执结涉金融案件101件,结案标的1.12亿元;执结涉公职人员案件26件,到位标的180余万元。在系列执行活动中对11名拒执人员予以司法拘留、对5名拒执人员予以罚款、对2名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被执行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和十个月,并将710名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对他们进行限高。为彰显司法人文关怀,对248案中的293名生活特别困难的申请执行人予以司法救济,发放救济款108.57万元。全市还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传媒平台多渠道、多维度宣传诚信文化,及时传播全市推进解决执行难的各项重大举措,全方位展示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信用惩戒的效果。《意见》实施以来,三年来该院共受理案件2868件,结案2496件,实际到位标的额4.48亿元。
3.发挥检察职能,办理涉法涉诉案件。
市人民检察院不断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妥善处理矛盾纠纷。一是擦亮“一个窗口”,推进服务中心建设。对市人民检察院12309举报热线的功能进行拓展升级,设举报接待室、心理咨询室、信访听证室等功能区,将12309检察服务中心建设成集检察宣传、检务公开、检察服务、监督评议等功能于体的检察机关统一对外服务的网络和实体智能化公共平合台,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来访须知、受案范围、举报须知、投诉指南等内容,指导来访群众有序信访。二是建立“两个机制”提升司法公信力。建立律师代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律师代理申诉制度、接访制度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律师值班、预约接访制度,重大疑难复杂信访、集体访、缠访同访等案件均有律师参与接访工作。建立心理疏导与其他有效措施相结合机制,在化解信访矛盾中,开展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工作,把心理疏导引入到化解矛盾工作之中,化解有特殊心理症结的矛盾纠纷。制定了《洪江市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被害人开展心理救助的规定(试行)》,对遭受犯罪行为侵害,造成严重身心的被害人或近亲属,与心理咨询机构、医院等单位合作,安排心理专家介入疏导。办理司法救助案件45件,发放救助金25.8万元,对12名司法救助对象及家属开展心理疏导。三是做到“三个对接”,科学处置群众诉求。对涉检诉求,实现检察院内部部门的预警对接。控申部门与侦监、公诉、民行等业务部门通过内部沟通协调,对案件开展风险评估预警,对涉检信访案件按案件承办科室分流处置。对其他涉法诉求,实现政法部门之间的预警对接,多方联动、协调配合,妥善处理涉法诉诉案件。对非涉法诉求,形成检察院和乡镇、市直单位间的预警对接。在做好记录的同时,与相关乡镇或管辖职能部门进行联系,引导信访人向乡镇或单位反映诉求,为其畅通诉求渠道。
4.优化司法职能,强化基层法治建设。
创新思路,加大投入,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内部。一是用好“传统文化”,激活基层经验。在市治黔城镇玉壶路精心打造“法制文化宣传一条街”。该街全长1000余米,共悬挂了40余幅法治文化广告标语,涵盖人民调解法律知识、道路交通安全法、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平安建设等方面内容。定期举办“人民调解员培训班”10余场次,深入挖掘“法为上、人为本、调为先、情为牵、和为贵、让为贤”的传统调解文化,以伦理道德、传统文化为教材,积极引导基层人民调解员把依法调解贯穿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二是开展“法治宣传”,激发制度活力。法律顾问及专兼职普法志愿者利用重要节点和法治宣传日,采取法治讲座、以案释法、进村入户讲法等多形式深入开展新颁布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经常适用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与各行政执法主体部门密切合作,开展专业法、部门法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权、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做到矛盾纠纷“事后调处”为“事前防控”。年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50余场次,“法治赶集”活动30余场次,为1500余人提供法律咨询。三是打造“调解队伍”,激励干部作为。20个乡镇、218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全部建立纠纷信息员,形成四级调解组织网络,拥有人民调解员857人。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作用,提高人民调解的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人民调解员深入村、组、户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摸底工作,对排查出来的隐患纠纷建立档案,明确专人负责并及时予以调处。确保了乡镇、村(社区)无因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不及时或调处不当而引发“民转刑”、无非正常死亡、无群体性械斗和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培育打造一批“明星调解员”、“品牌调解室”,坚持以“互联网+”为抓手,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推动线下调解向线上调解拓展,实现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255起,成功化解各类疑难复杂纠纷303件。
主要是群众参与群防群治的意识不强、多重因素导致执行难困扰基层、涉法涉诉案件办理存在困难、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需提高等方面。
1.调动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的积极性。
一是鼓励热心公益事业的有识之士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积极争取包括机关干部、行政执法人员、企业在职和离退休职工、个体工商户以及外来经商人员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动员他们参与群防群治工作。二是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功人员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中受伤、致残人员要给予妥善治疗和安置。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群众了解社会治安状况和公安机关面临的巨大压力,让群众明确公民在社会治安中的责任和义务。
2.加大对规避执行行为的惩处力度。
法院应加大与公安机关、基层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发挥他们技术和人员方面的优势,帮助查找被执行人下落和财产线索,让被执行人“无路可逃”。对轻微规避执行行为,及时查证,视情节依法给予罚款、拘留处罚;对情节严重,被执行人涉嫌拒不履行法院判决、裁定的案件,坚决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积极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沟通和联系,统一思想认识,保证拒执罪案件“立得上、捕得了、诉得了、判得下”,用严厉的刑事制裁手段打消少数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的企图,扩大刑事追究面,增加法院执行的威慑力,促进案件的执行。
3.增强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力度。
加强对基层检察机关开展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的领导,抓好政策指导、工作监督和宏观协调等工作,帮助协调解决改革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优化检察机关信访接待队伍结构,选派优秀及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轮岗参与接待工作,提高接访质量;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案例研讨等活动,不断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着力提高检察干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社会沟通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为开展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主动加强与宣传部门、新闻单位的沟通协调,不断加大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典型案例宣传,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以事喻法、以案学法,引导群众学会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依法表达诉求,化解纠纷。
4.保障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
在全市范围内挑选一批具备比较全面法律知识和较强政策水平,具有调处重大疑难、复杂纠纷能力,且从事人民调解工作时间较长的人民调解员作为“首席调解员”,按照人民调解考核实施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同时还应加强经费保障,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调解经费同步增长机制,完善以奖代补和计件奖励办法,保障专职人民调解员合理的经费待遇和社会保险,不断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年度“重头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期从以往的3天压缩到2天,会后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字数也大大“瘦身”,从通常的近万字缩减至4000余字,除中央政治局常委外,对参加会议的其他官员只提职务,不提名字,更为贴近近期中央强调转变会风、务实的要求。
我们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风向标。在笔者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全方位研究明年经济工作,而且还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的确让人欣慰令人鼓舞。正是这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
从本月以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给我们传递一个同样的信号,即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扩大内需消费投资双管齐下,要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要稳步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
尽管当前我们还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明年经济鼓足了信心和勇气,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
正因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们,一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二要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同时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出发,及时推出改革新举措。三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四要坚持有效的改革路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五要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发挥进口对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六要要加强外商投资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稳定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对外投资。七要继续推进多双边经贸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如此看来,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我们要按照六个必须的要求(即,一是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二是必须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支撑能力;四是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五是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六是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切实抓好经济工作,把经济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讲效益求质量,把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落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又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实干苦干巧干的精神,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民生和就业等现实问题,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
“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三五”规划建议审议通过,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信号。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科学判断中国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主动作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做好新时期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思想,对于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认识新常态要到位。首先是正确认识经济增速,真正理解增速逐步放缓是客观发展使然,是符合国际经验所支持的经济发展规律。由此,才能驱散“经济悲观论”的雾霾,摆脱“速度依赖症”的困扰,避免加大刺激手段、强行推高经济,防止矛盾进一步积累拖延甚至引发诸多风险。其次要看到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再平衡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例如农业、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上升;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等等。在这些升降起伏之中,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和退出,先进生产力不断生长和扩张,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这些都是客观趋势,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所说的“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适应新常态要主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把着力点放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有较高效率支撑的增长,才是符合我们愿望的新常态。如果增速下降而效率没有改善,不仅过去经济高速扩张掩盖的诸多矛盾会暴露出来,而且会陷入减速过快、加剧矛盾的困境。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紧紧围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基点,调整宏观调控思路,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立定向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调整地方发展思路,改变过去以gdp论英雄的偏好与思维定式,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加强市场监管、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上;调整企业转型升级战略,把研发创新、工匠精神作为生存发展的关键,真正把价值创造作为企业立足的根本。
引领新常态要作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将面临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不能坐着等、站着看,只有加快改革,才能闯过关口,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现实问题、谋划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要求我们调整存量,下决心、下大功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把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也要求我们培育增量,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税负,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为传统产业挖掘新动力,为新兴产业开辟新空间。
发展要靠改革,改革要靠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尤其要强调摆脱惯性思维、树立科学理念。正如所强调的,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各自有其深刻内涵,又相互联系贯通,为做好新常态下的各项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握时不我待的历史性机遇,创造中国经济更加光明的未来。
2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以开启亚太经合组织2020年后的合作愿景为新起点,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
这是共克时艰的中国方案,也是共创未来的科学谋划。当前,世界和亚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亚太合作未来的路怎么走,关乎地区发展,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世界未来。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既立足亚太又着眼全球,为新形势下亚太合作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信心。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十一
*省*市*县以“抓党建、强服务、促治理”为主线,牢固树立“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积极探索“支部共建、多元共治、资源共享”城市综合治理新路径,深化“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工作机制,通过“发挥组织优势、强化制度保障、突出服务群众”的形式,将治理服务触角延伸到城市各领域、各网格,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民生服务第一线。
一、织密组织机制,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县围绕全县“1136”发展战略,以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实景图为出发点,聚焦城市社区组织建设,强化统筹指导,按照“调重心、顺体制、亮牌子、搭机构、定人员、明职责”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城市社区居委会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整合党务、政务和社会服务等资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形成城市党建的强大合力。
优化组织体系。建立以县级领导联系、部门指导、街道管理和服务的三级管理机制。城关街道下设“社区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社区居委会各项工作的指导和推动。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街道业务权限和服务职能下放整合,明确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和各站所职能权限,“清单式”公布服务居民具体事项,推行“服务代办”和“最多跑一次”服务机制,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便利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整合资源力量。对标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安排部署,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工作专班,进一步优化社区机构设置,按照“项目化管理、清单式推进、责任化落实”,实行“周调度、月汇报”专班制度,严格对照任务清单和完成时限,倒排工期,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结合地域和管辖区域实际,统筹考虑人口密度、楼宇布局、服务半径、优化网格,对原有社区进行适度、合理、规范优化整合,撤销*户以下的社区,将原来的*个社区整合为*个社区。
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公开聘任社区“两委”成员、招录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干部下沉等方式充实力量。印发《关于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按照“兼顾、平稳、有序”原则,通过资格联审、测评考核、量化评分等方式,坚持优胜劣汰,优化配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采取听汇报、查记录、看实绩、访民意、议结果等方式,全面客观公正地对社区“两委”班子进行综合研判,对能力、素质、态度不适应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要求的,坚决予以清退;对社区专职工作者开展每年不少于2次的专题培训,提升“两委”干部能力素质水平,打造高素质、有战斗力的社区干部队伍,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城市基层组织建设。
二、创新工作机制,建立融合共建体系。
*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牵引力,把各方面力量有效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凝聚起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实行部门包抓网格制度。深入推动“党建引领、法融网格、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模式,立足基层治理实际需求,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的原则,划分53个社区网格,配备53名专职网格员,推选有责任心的楼栋长、志愿者、离退休干部等担任兼职网格员,选派106名政法干警和法律工作者进驻网格;明确85个单位覆盖网格,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网格;同时,推动网格驻点单位力量下沉、资源下移,发挥网格员作用,明确帮助社区抓好党建、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等职责任务,补齐城市社区治理的短板弱项,增强城市社区服务力量,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注入新动力。
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解决群众关切问题的总抓手,针对社区工作任务重、力量弱等实际情况,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在职党员文化程度高、党性观念强、行业分布广、社会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延伸在职党员联系群众渠道,不断拓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在城市社区、所属小区开展“双报到·为民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引导在职党员干部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改进机关党员干部作风。将全县党员干部编入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常态化开展爱心义诊、法律咨询、敬老助残、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2022年累计注册报到*余名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余次。
探索建立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深入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物业企业管理层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多方联动机制;通过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组织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凝聚起社区物业共建合力,推进全县物业服务行业党建规范化、服务优质化。
三、完善保障机制,提供稳定可靠支撑。
*县按照“加强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注重服务质效,发挥治理作用”的目标,着力从完善活动场所、激励鼓励工作人员等方面搭建保障机制,进一步夯实治理基础。
高标准提档活动场所。结合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年提升”项目,印发《关于加强社区活动阵地建设清零行动的通知》,大力实施社区活动场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整合资金*余万元,按照“六个有”标准,对长富路、新城、长庆等社区活动阵地进行全面改造提升,科学设置综合服务大厅、党支部、居委会、监委会、社会事务工作站、党群工作站、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等功能布局;同时,在各社区活动阵地亮出社区职责范围、管辖小区、服务事项等事务牌。截至目前,已完成包括“书记项目”“部长项目”在内的11个社区阵地新建、改扩建。
推进薪酬待遇落实。县委组织部联合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和县人社局共同印发《关于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选配有制度、待遇有保障、评价有导向、发展有空间”的总体目标,着重从选拔配备、培养培训、薪酬待遇、管理考核、职业发展等方面,结合实际建立社区“两委”干部待遇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破解社区工作者待遇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群众满意的原则,以社区工作者的岗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实行分类差异化考核,全面考核社区工作者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坚持组织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社区工作者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按照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确定考核等次,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调整、等级晋升、绩效工资、奖励惩戒、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工作者担当作为的综合机制,有效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干事热情。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十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xxxx集资楼小区始建于1998年,总户数x户,其中栋房x栋,居住人口约x人,入住率100%。曾经的小区脏、乱、差、秩序混乱、文明落后,让居民完全没有安全感。近年来,xxxx社区党委对该小区提档升级整治改造,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创新党建+红色庭院,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赢得居民点赞。
一、党建引领,打造文明、卫生庭院创新无物业自管小区。
环境是满足居民选择、使用、理想居住的先决条件。为了破解小区脏、乱、差、秩序混乱、文明落后难题,xxxx社区党委依托网格社会治理“微单元”,发挥支部建在楼院党组织党建引领进行小区治理。以创文明卫生城市为契机,以提高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出发点,以宣传教育、相互沟通为先导,以加强服务为宗旨,物色了一批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业主成立了业委会,从xxxx集资楼小区脏、乱、差为起点,以安静、祥和、清洁、舒适、文明为目标,对小区的美化、垃圾管理,噪音、乱堆乱放、污水横流、乱张贴、出行路灯、车辆停放管理等通过居民议事方式进行了商议并制定了相应自管措施。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的举措来着力改善小区的保洁、安保事务,满足居民最基本需求。逐步引导社区居民对小区治理由“被动管理”转为“参与管理”,社区党委挑大梁”转为居民“大合唱”,达到有效提升社区无物小区创新管理成效,创建了“平安、整洁、优美、宜居的良好环境。
二、我是党员我优先,建立红色联盟扫码为您服务。
在不断完善硬件的同时,xxxx社区党委积极推进党建创新项目发展,努力创造社区党建新局面,将支部建在楼院中,把服务做到居民群众心坎上,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小区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等突出问题。以社区党组织为轴心,汇聚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建立党建大联盟,打造党建+“红色联盟扫码为你服务”、公开党员承诺,树旗帜、亮身份,走向居民,走向小区的每一个点、面,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小区自治、进一步带动楼院居民,引导小区居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参与文明、卫生城市创建、疫情防控宣传。如今的xxxx集资楼小区在党建引领下焕然一新,呈现出邻里互助,安静祥和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引进绘本、书法开展红色学堂、打造红色阵地。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xxxx社区党委结合社区“朝夕同乐”特色品牌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充分利用辖区社会资源、共建单位优势,抓好庭院党史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以幼、青少年教育为切入点办好小区庭院“红色学堂”。一是积极引进绘本、国画、书法课堂,将红色教育融入小区院落,从幼、青少年抓起,传播红色声音,传承红色文化,创建社区党建+红色庭院阵地,充分利用共建单位志愿者的有利资源,夯实院落红色文化传承基础,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红色主题系列活动。通过结合幼、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红色教育,从认识国旗、党旗,到学唱经典红歌、聆听英雄故事,把党史贯穿到了教育当中,以及各种户外课堂活动、游戏、手工课、图片等形式,让祖国的下一代了解党史,从小热爱党、热爱祖国。二是建立居民“红色议事会”,建立庭院“红色公约”,启动联动巡查、联动分析、联动处置的工作机制,庭院事务进行居民决策协商、矛盾协调会,协调解决矛盾问题,由网格员、共建单位党员、庭院在职党员、业主共同担任“红色调解员”,对涉及小区庭院的重大事项和复杂问题,通过议事会协商会,合力推进解决,共同为庭院居民服务。三是浓厚小区红色文化氛围,开展系列精神文化活动引导院落居民学党史、颂党情、跟党走。以“红色激情,朝夕同步”为理念,旨在为小区广大党员群众搭建传承红色文化、推动庭院居民朝夕同乐、以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广泛参与进来,增强大家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小区党建+红色庭院创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能通过红色教育,将一颗颗爱国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灵当中,从而增强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从小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的接班人。同时庭院党建红色文化元素也能引导小区居民回顾我党的历史、知悉党的政策、学习先锋事迹、充实庭院居民的理论知识精神食粮,以点带面,一个带动一群、一群带动一片。同时以绘本学堂为平台,活跃四点半课堂,以党建引领,共建单位志愿者的参与,开拓社区党建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十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快“三位一体”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1.进一步发挥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工作职能。镇、村两级综治中心通过发挥平台作用和综治体制机制优势,组织协调、优化整合、督促指导辖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学校及人民群众等资源和力量,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任务,实现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2.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以镇、村两级综冶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通过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建设把治安防范措施延伸到群众身边,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共同参与治安防范,从而真正实现治安防范“全覆盖、无死角”。
3.加快推进各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
(1)科学设置网格,建立服务管理队伍。按照“一岗多责,一专多能”原则建立服务管理队伍,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长、一名网格管理员。每个网格由一个村组成,全镇共建立xxx个社区网格。网格长由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网格管理员由村社区主任担任,并配备专职网格管理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同时,广泛组织动员各村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入党积极分子、致富带头人等参与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服务公示制度。在村委会办公场所及每个网格区域内醒目位置,设置网格区域管理图和服务指示牌,公布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人员姓名、联系方式、工作内容、监督电话。二是建立民情日志制度。网格管理员通过记录民情日志的方式及时、准确收集社情民意,反映综治、党建、扶贫、信访等工作状况。三是建立工作报告制度。网格管理员对收集的社情民意、排查的矛盾纠纷、了解的突发性案(事)件,群众对综治、党建、扶贫、信访工作的意见诉求等情况及需要上级组织协调处理的事项,应及时向村党支部书记报告。四是建立分析研判制度。村委会定期召开会议,对各网格收集到的社情民意、矛盾纠纷以及群众对综治、信访工作的意见诉求等情况进行梳理分类,落实责任人,明确办结时限,跟踪办理效果。五是建立民情反馈制度。网格管理员对已办结事项要跟踪群众评价,对正在办理事项要告知当事人办理时限,对无法办理事项及时进行解释说明,切实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二)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1.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集中化解平台,完善排查制度。以“抓早、抓小、抓苗头”为着力点,以“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为重点,在今年xxx月份“两会”前期扎实进行矛盾纠纷集中排查、重点群体及人员排查等各项工作,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
2.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充分发挥第三方调解作用。各村调解组织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拓展各级“两代表、一委员”等第三方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途径,通过设立调解工作室等方式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3.强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保障,建立法律顾问及律师参与化解制度。充分发挥镇司法所法律顾问作用,开展法律讲座、法律咨询、帮助审查各类合同等服务,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完善律师参与调解制度,鼓励和规范律师参与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化解,对不服政法机关法律处理意见的涉法涉诉信访可由律师听取信访人诉求、评析信访事项,有针对性地做好释法析理、提出化解建议、引导申诉等工作,促进问题得到依法公正解决,实现息诉息访。
(三)建立完善公共安全责任体系,提升公共安全水平。
1.在风险防控上,加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制度机制建设。逐步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消防安全、公共卫生事件和安全生产事件以及各专项风险实施分类管理。完善了镇、村两级风险分级管理机制,重点推进专项风险管理体系、区域风险管理体系和综合风险统筹协调机制建设。
2.在分析研判上,建立风险隐患综合研判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村和各部门分级分类建立健全了集信息收集、综合研判、联动反应、交办督办为一体的风险隐患综合研判机制。
3.在动态排查上,建立健全风险隐患动态排查机制。各村、各部门全面梳理,及时准确掌握本行业本地区各类风险点、危险源以及事故隐患种类、数量和状况。对排查识别出的风险开展风险评估,综合判断其可控程度、预判其引发突出事件的可能性,确定风险的危害等级。完善社会治安分析研判机制,健全挂牌督办长效机制,以流动人口聚集区、集贸市场等为重点,深入开展了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建立了问题清单,明确了责任领导,健全了工作台账,确保了整治取得实效。
4.在专项整治上,要健全完善治安问题动态排查和常态化整治机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大整治专项行动和“零命案镇”“零发案村”创建活动,持续开展依法打击“两抢一盗”、扫黑除恶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强重点危化物品管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文章、悬挂条幅等宣传方式深入广泛宣传。坚持依靠群众,畅通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电信网络诈骗、网络传销、金融诈骗等线索,做好线索的上报和核查工作,形成了群众自主检举揭发黑恶势力违法犯罪行为的良好工作氛围。
(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1.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联系上级业务部门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并建立了镇级心理咨询室,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2.重视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消除对特殊人群的歧视,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高度关注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社会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提高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的发生。
3.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镇综治中心、xxx派出所、xxx司法所、xxx卫生院和残联等部门建立镇级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经费不足导致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不足;
二是重点管控人群流动性较大,增加了管控难度;
三是村级组织承担的行政任务较重,直接降低其自治引领能力和社会动员等能力。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营造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浓厚氛围。重点在镇村公共场所,通过制作展板、横幅、宣传彩页,在电子屏播放字幕,微信转发等多种形式,向干部群众宣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丰富内涵,让公众了解其重大意义,形成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继续完善体制机制。重点以全镇的人、事、物为根本,进一步对“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工作进行系统分析和谋划,以敢为人先的勇气,逐步破除不适宜当前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多层次、全方位、无死角的管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取得实效。
(三)突出抓好几项重点工作。积极衔接争取资金,实施“雪亮工程”;
进一步做好治安户长和平安志愿者(红袖章)队伍管理,并充分发挥其治安防控职能;
完善镇村两级管控机制,进一步做好重点人群的管控工作。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十四
儒家学说认为,人心固然有善端,但它一开始只是一个萌芽,而且它随时会遭到私心杂念和外界诱惑的摧残。这萌芽要成熟、长大,就需要特别的守护和滋养。提高德性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修养过程。游戏人生,看起来固然潇洒,可如此泛泛而过又能找到什么样的人生感觉?生命是单程线,没有回头的机会。
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单纯的冤冤相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校园里出现了校园欺凌,闹的同学们都人心惶惶。
影视作品、书刊对我们青少年犯罪的诱导作用十分严重,在我们身心发育过程中,自制能力一般较弱,是与非的界限比较模糊,很容易在觉得新奇好玩的心态下去模仿一些作品中的人和事,这是极需引起全社会关注并着手解决的。
校园欺凌事件虽然发生在学校里,发生在我们这些学生身上,但这也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缩影,全社会都应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共同努力,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在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园欺凌问题引出一个问题,就是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一次生命的郑重承诺。人生是一次选择,选择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顺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航船则能勇往直前,鹏程万里;而逆流的航船只能是你举步艰难,欲步不前,甚至被猛浪或漩涡永远打翻而深沉海底。选择,是一次对人性的不断完美。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拒绝校园欺凌!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十五
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理念。近年来,这个理念在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社会治理需要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体现了民众参与治理的重要性。在我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中,我获得了很多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共建。
实现共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方面的参与。在我的经验中,我了解到共建需要发扬志愿精神和参与意识,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城市建设。我在社区的建设中参与了多项活动,如清理垃圾、种植树木等公益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我感到荣誉,也能够使我更好地了解社区的情况,同时,也能够培养我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段:共治。
共治强调的是多方面的参与和共担社会责任。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共治需要积极参与,热心支持公益活动,同时也需要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推动社会治理。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公共秩序维护等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的社区意义重大。我在参与这些工作中,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体会到了同事和社区居民的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四段:共享。
共享是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实现共享需要大力倡导社会善举,管理服务优化和知识教育普及。我在实践中认为,共享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了解并支持政府相关政策,关心和帮助有需要的人群。我通过参与关爱老人、帮助贫困学生等活动,收获了更多的尊重和感悟。我相信,通过更多的共享社会资源和知识,我们能够打破局限,增进社会之间的和谐和发展。
第五段:总结。
共建共治共享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理念,其实现需要社会的多方面参与。在我的实践中,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发扬志愿精神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自己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参与、互助合作,我们能够实现更美好的社会。我希望这一理念能够在全社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同时我的实践也将继续进行。
共建共治共享方案篇十六
学校欺压问题引出一个问题,便是人生处处是挑选。挑选,一次生命的慎重许诺。人生是一次挑选,挑选犹如一条飞跃不息的河流,顺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航船则能一往无前,前途似锦;而逆流的航船只能是举步困难,欲步不前,乃至被猛浪或漩涡永久打翻而深重海底。挑选,是一次对人生的不断完美。
慎重做出每一个挑选,让咱们的芳华之花绽放得愈加艳丽绚烂。
学校欺压是指产生在学校学校,由教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力施行的,到达某种严峻程度的损害行为。依据北京市未成年人维护委员会、北京团市委、中国科学院心思研究所历时一年时刻进行的查询标明:来自校外人员施行的欺压最多,占%,而来自本校教师和办理人员的损害只占%。施行学校欺压最多的是校外人员,其次是本校高年级学生,终究是本校教师和办理人员。
关于学校欺压的原因,有各式各样的说法。
首要原因便是由于受害者微小。为什么在大学学校以及周边地区很少产生针对学生的欺压行为呢?为什么学校欺压的受害者主要是中小学的学生呢?简略来说便是由于大学生具有了满足的反抗才能,而中小学生在身体上与成年人比较处于显着的下风,使他们成为欺压行为的首选方针。
其次,依据查询数据,咱们知道学校欺压的施行者主要是校外人员,那么关于校外人员的办理以及怎么避免他们损伤在校学生便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单纯依托学校的力气明显不行,学校周边经营场所的办理是工商行政办理部分的责任,而关于避免学生遭到严峻违法损害是公安机关不行推脱的责任。可以说,学校周边环境的紊乱以及公安机关关于学校周边环境办理不力就成为产生学校欺压的另一主要原因。
第三,社会欺压文明引发了更多的学校欺压行为。近几年来社会欺压文明的众多明显成为引发青少年施行学校欺压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电视节目不光宣传哥儿们义气,并且有过多的殴斗局面,这些局面影响了青少年争强好胜、动辄欺压的心思,使人生观、价值观尚不老练的青少年沉溺于经过损害在校学生来显现本身力气的错误观念傍边。这些青少年成为这种欺压文明的直接受害者,而在校学生又成为这种欺压文明的直接受害者。
第四,法令没有被充沛认可也导致了学校欺压的一再产生。损害弱者是人类的天分,而社会道德的演化和法令的完善会限制、弱化这种以强凌弱的人类天分,使人类得以逐步发明一个调和、相等的社会。在这一进程中,法令明显由于其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具有更强的效果。但关于咱们这个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来说,遍及法令,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认可法令关于实际社会来说仍是严重的应战。许多人还短少法令观念以及根本的法令知识,包含施行损害的青少年、教师和遭到损伤的学生。而这种社会布景就导致微小的在校学生成为短少限制的欺压行为的受害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136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