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10:34:14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优秀15篇)
时间:2023-11-15 10:34:14     小编:GZ才子

读后感是在阅读之后所产生的个人情感和思考的体现,它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所读内容的内涵和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先回忆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再选择一两个重要的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接下来,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尽量避免简单的摘抄和复述。同时,读后感也需要注意逻辑性和连贯性,可以通过合理的段落安排和过渡词语来使文章结构更清晰。此外,读后感不必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即可。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来获取更多的启发和观点。写读后感是一个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过程,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写作,就能写出一篇完美的读后感。小编特意收集了几篇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一

《只有一个人生》,书名就传达着哲理。女性,情感的载体,与理性的哲理,颇有水火不相容的感觉。读起来,便不忍丢下。丢下,也不想拿起。读它,需要凝神静气,从眼中进去的是文字,从心里流出的是感悟。

书中第十一辑“未知死焉知生”回答了我所有关于生死的疑惑。庆幸觅得一个知音。

为何我们避讳谈及这个话题?世上所有的苦难,都可以用逃避、忍耐、甚至用死来解脱。唯独死是既躲避不掉,又无解脱之路,除了接受,别无选择。也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大多数人宁愿对死保持沉默。其二,我们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实在太习惯了,而对于死却感到非常陌生。陌生得不认识它了。

为何我们惧怕死?我们死后不复存在,不能感觉到痛苦,不应感到可怕。但死的可怕,恰恰在于死后的虚无,在于我们将不复存在,一个独特自我的绝对寂灭,永远的寂灭。

面对死亡,不是哲人的我们,不回避,也不用寻找它的理由。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我们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与限度。如此我们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我们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我们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此刻,邀请读字的你,轻拂去弥散周身消极情绪的薄雾,是否能和作者,还有我,一起清晰可见“向死而在”的场景?立足于死亡而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独一无二的价值。

对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对于生的价值并非没有意义。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二

儿时很爱看小说,喜欢那些虚构故事里驰骋风云、传奇冒险的人生,似乎读一本精彩小说也就放肆经历了一段奇幻的人生旅程;长大了却慢慢喜欢看些随笔、散文、杂谈等内容,觉得读长篇小说比较费力,人物角色多框架大,那些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离现实生活颇有距离,难能抚慰心灵,豁达心胸。于是在一个属于成年人特有的失意时刻,伴着淅沥沥的春雨,一本安放在家中书橱上很久的书:周国平散文经典《只有一个人生》被我翻开,这个意外之举却给了我很多的温暖和开导。

书的作者是周国平,1945年7月15日生于上海,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擅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灵魂与超越等,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翻阅这本书,能够体味到周先生在现代纷繁芜杂的社会中,可以如闲云野鹤一样对话自己的人生。在周先生眼里,人生的百味杂陈,酸甜苦辣都值得品味,我们“只有一个人生”,虚度了,就没了,没地方借去。尽管大家都如此忙碌,如此世故,似乎谈人生成了奢望。人们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周先生却说“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改变的只是我们对人生的态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为必有所不为。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区别就在所为、所不为的不同取向。”“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信仰;我们的日子是满的,心却是空的。”“我走在自己的路上。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这条路本身。”像这的精彩语段和语句,在周国平的文章中可以随性采集。

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塑形期,物欲横流的社会浮躁气息却总是见缝插针地侵蚀着刚从象牙塔里学成走出的年轻人。当你初入社会的“大染缸”,在传统意义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与老师所曾赋予你的价值取向这副“铠甲”却好像仍然挡不住社会丛林中的“明枪暗箭”,你曾苦学的答题技巧却还是解不了复杂社会给你出的种种难题,这个难题也许关乎于利与义、是与非的哪种抉择;也许关于金钱或理想、冷漠或正义的何种守护,当你曾点点堆积的价值取向与现实的很多矛盾相互碰撞时,你是否仍能顺利解得到正确的答案;是否仍能保持平和、不忘初心;是否仍然能一如既往不计名利且努力如常。在这个时候也许你需要一个倾听者、需要一个智者、需要一个过来人听你的迷茫为你答疑解惑。那么请翻开周国平先生这本书吧,他会走出书的封面与你对话,像你人生旅途中的老师听你心事、答你困惑,帮你塑造一种超脱但却积极的人生态度,伴你渡过难关,陪你走过漫长岁月却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周国平先生在整本书中所传达的一个信念即是:人的一生是唯一的、是独特的,只有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撇去尘世中的利欲浮尘才能真正成就自己。你的身体尽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能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却拥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才能成为奔波身体与起伏心情的主人。

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切外界的诱惑与热闹就扰乱不了他的心。我们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再把成功与失败看成唯一标准,不会再将金钱与权利作为人生的最终追求,你会用一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心态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用一种豁达心态在浮沉人世间竭尽所能去做真实、真诚、真心的自己。

愿你我都在这个唯一的人生里,且行且珍惜。用真性情淡然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风雨人生路却保持一颗淡泊的心,在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愿你我成熟却不世故,依然永葆一颗童心,绝不丢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善意;愿你我成功却不虚荣,依旧一颗平常心,勤勉却勇敢、努力更务实,若是美好叫作幸运,若是糟糕叫作经历;愿你我不惧不避平凡,却依然在平凡人生中发光发热,做那个精彩的自己。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三

周国平先生的《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在我的书架上已有近十年了,是我经常翻阅的书之一。每次读后总有如沐春风之感。

周先生是学哲学的,而且是研究尼采方面的专家,他分析“义”与“利”的见解有其独到之处。自小父母就和所有传统的国人一样,强调“君子重义,小人重利”,但苍海桑田,时代变迁,世风日下,“义”字已少有人提起,求利也非小人专利,而视之做人理所当然的追求,工人日日加班,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是常有的事。“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潮。

在哲学家的眼中,“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这二者,前者教人奉献,后者诱人占有,都脱不开计较。但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在“义”和“利”之外,还有一种“情”,“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也就是说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是完成“责任”,而创造是实现“自我”。

“义”是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是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而“情”则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王尔德说:“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最后一定是悲剧。”重情轻利者,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不为物役的淡泊情怀,所体会到的辛酸和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想象不到。

近五六年我要求自己每周爬山一次,并且一直在坚持。我喜爱在大自然中的感觉,而且犹爱未经人工雕凿的天然美,大自然可触发人的各种想象力和诗意,也可提高人的悟性。佛教中有云:“法性遍满虚空,法身充满宇宙”,如江门公坑寺的天成禅寺门联所书:“天开境界,成大慈悲”,也就是这个道理。周先生说“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大自然正是如此无私的在帮助着人们。

在西方,有“寻找灵魂的现代人”,在我们的时代,我发现有很多为心灵寻找家园的'人,因为,电视、牌桌、甚至旅游等都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权贵贪欲的膨胀使腐败丛生,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的平庸,所以民间有言嘲笑其“穷得只剩下钱。”哲人和思想家在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寻找净化之道;“文明与野蛮的决斗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物质上的贫富是有目共睹的,但精神上不也有着两极分化吗?只要能守住心中的圣地,认识到清贫与寂寞是心灵高贵者的必然命运,就能坦然的面对社会、人生。

生活中,人的追求各不相同。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体会是没得到时渴望得到,得到后则感觉不过如此而失去追求的快乐只剩下空虚。人生态度,除重“名”“利”“义”“情”之外,还有一块“净土”,它不受“名”“利”的污染,也不为求“义”和“情”所操纵,它能冷静、安详的用无限的慈悲心对待世间的一切,那就是一颗佛心,它帮助困惑的人们找到心灵的家园,那就是觉者的淡泊中的追求。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四

在这本书里,他讲到:“不能在外部世界做自己的生命,就会倾向于将自己适当的封闭起来,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内向世界里自己说了算。”

为什么我是内向的呢?为什么我跟同学、同事都挺好的,但和我关系铁的并没几个呢?虽然我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也是一个很乐于助人的人。联系到我自己也是这样,因为在外部世界里,不敢做自己,所以,习惯于独处。

“幸福感的主要源头是人际关系的深处。而当你在人际关系中不能做自己时,你不会去构建太有深度的关系。”从他这句话中我找到了自己内向、朋友少的真正原因。

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太希望孩子听话了,以至于孩子变得容易说“是”,逐渐忘了内心是多么想自己说了算。越是“乖学生”“乖孩子”越容易活不出自我,因为他从小到大在关系中在人生中不能做自己。因此,变得被动、消极,磨掉了自己的意志。

2.增强界限意识。

我们习惯于说“是”,但是,我们要树立界限意识就要从小事开始习惯于说“不”,当对方干涉你的时候,你可以跟对方说:“你比我说的有道理,但是我的事情还是我的事情还得我说了算。”在职场上当别人询问你意见的时候,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好见解,要追求与别人意见的不同。人人心中要有界限意识。你用正式的方式跟别人沟通,虽然事都是小事,但也要跟对方明确:这堵墙在这里不要过来。

3.要有韧劲儿给自己鼓掌。

记得从前上学的时候,我是很有自信的,因为我可以认真听课、真心完成作业,好好复习功课,考个好分数。我也没有太多的自我否定。但是,自打工作后,我的自我否定就很多。因为没有了考试的标准答案,要以上级的意图为准。

读懂你的人生脚本,成为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五

近来,忙里偷闲,把武志红老师今年年初出版的新作《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抓紧阅读完了。该套丛书分两册,上册是《活出自我篇》,下册是《终身成长篇》。两册各有侧重,通过心理学理论并结合武志红老师的真实案例,同时附加了问答部分,感觉读来,真的是受益匪浅,很有收获。

心理学,这门学科,其实并不是起源我国,但是近几年随着心理医生行业的逐渐兴起,国人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慢慢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更多的高知或是社会成功人士,也逐渐开始重视各种心理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真的是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跨行业,跨学科,也意味着,心理学,真的应该成为广谱学科,需要现代人每人都应该具备的心理常识和人性洞察的一门科学。同时,在阅读期间,总是能够从文字中,让我看到身边认识的人的影子,看到周围人所具有的这样那样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照自身,也发现自己也需要做出调整和改进的诸多之处,特别是涉及到与孩子的成长相处模式时,愈发感到,只有对自己的心理建设做的更成熟,更充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去与孩子培养出正向,积极,有益的亲子关系,这样环境下成长出来的下一代,才能成为一个性格健全,个性完善的人。如今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自己超有自信的说,我没有任何心理问题。所以,当下武志红老师的这套丛书,真正的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没有一个正向的精神状态,即使你获得了世俗所认同的成功也好,成就也罢,也未必代表你的个人感受是幸福的、丰盈的、满足的。所以,尽可能地去学习剖析自己,认识自我,对人性的多层面进行深度了解,才能真正摆脱长久以来的认知盲区,看到这个世界本来的模样,活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这才是这部著作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两本上下册,捧在手里是实实在在沉甸甸的感觉,同样,书里容纳的丰富文字也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和营养。看一遍,是绝对不够的。至少第一遍精读,第二遍反复再去重点阅读,第三遍就是做好读书笔记的摘录。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至少能有一半的内容真正领会、体悟到武老师这些年的心理分析的知识精髓吧。

现做摘录如下:

第一部分《活出自我篇》。

1)潜意识就是命运-------我们的外在命运和内在想象是互为镜子的。通过外在命运,可以看到我们的内在想象;而通过一个人的内在想象,又可以看清楚他的外在命运。并且,我们越是能懂得我们的内在想象,就越是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内在现实)是怎样决定一个人的外在现实的。同样,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外在现实,就需要去认识并改变你的内在现实。

在内在想象中,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有时候,我们能意识到,我们是如何清晰地塑造我们的人生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潜意识塑造着我们的人生。

“选择性注意”的心理机制,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关键机制。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视觉系统在每时每刻都会收到大量信息,注意的过程需要选择重要的信息来进行优化加工,注意一个而抑制其他。通俗来说,是指在外界诸多刺激中仅仅注意到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刺激。选择性不注意,即在外界诸多刺激中仅抑制(忽略)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

改变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1)要知道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是想象在指引现实。

(2)预言其实大部分是对体验的提炼和总结,所以不管是觉知你的预言,还是要改变,都需要从体验入手。

(3)如果想要更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就需要寻找机会,让自己体验到这个预言。

(4)你可以问问自己,你希望的那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什么,过去什么时候体验过?然后好好调动回忆,让自己去体验这份体验。

(5)你可以去接近有类似体验的人,在他们身上学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去和什么样的人接触,他们的体验是很容易感染到你。这是扩大自己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

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可以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孩子,甚至达到皮格马利翁的神话级别。

自信,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这样的自信,我常常能在人生关键的时刻爆发出力量来。但这份自我实现的预言,或者说自我期待,其实本源上是父母对我的积极期待。父母相信我,这内化到我心中,就形成了所谓的“自信”。

父母给予孩子的有意识的积极期待,还不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实际上,比积极期待号上太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其实,命运就是你会遇见谁:你总遇见贵人,就是好命;你总遇见“衰人”,就是运气不好。生命之初,就遇到这样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最好的命运馈赠。

成熟的人追求利益,而不够成熟的人喜欢耍性子。如果你的重要权威对你表现不出积极期待,你也可以看看,对方是不是太自恋。过于权威的领导者,需要通过打压别人的意志来捍卫自己的绝对权威,但这常常不再是现实需要,而是一种自恋需要罢了。而那些善于鼓励下属的权威领导者,则容易通过激发大家生命力的展现去达到更好的效果。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认识或重要他人的赞美。

一些人之所以太喜欢批评别人,根本问题是他自身的自恋问题--------他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太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当他作为镜子时,照见的你也是不好的。相反,喜欢给予赞美的,也是因为自己在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过自己有多美。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这三个命题:

(1)自恋,即做自己;。

(2)满足别人的期待;。

(3)超越自恋和满足别人的期待,体验到联结的深情。

用简单的哲学语言来讲,即“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你”。而一旦“我”与“你”有全然的联结,那是我们彼此都可以被证明。

互动: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无论是权威的期待,还是自我的期待,积极的都好过消极的。积极的期待,是有重要区分的。积极的期待有两种:

第一种是权威自恋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积极形象”。

第二种是权威对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

可以说,这第二种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觉。如果权威的期待是知己班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压力。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词----“抱持”。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支持包括积极期待,但这里面的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头脑里的想象为中心的。父母的期待太高,会让孩子失去自己本来的生命诉求。

打赢你的内在比赛。

一个人是否赢得比赛,外在的竞技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内在比赛(即这个人是如何感知比赛的)。

什么样的状态是好的内在比赛状态?放松而专注,让自己尽可能地活在当下。

加尔韦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一书中提到自我有两个。自我1,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图像。

互动:竞争是最好的合作。去大胆地竞争,借竞争充分展开你的人性,这样你才有机会发现你是谁。

界限意识-----其实是地盘意识,你必须确立属于你的地盘、你的空间,才有可能走向最终的目标-----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自己有界限意识,也要尊重别人的地盘。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界限意识是人际关系极为重要的东西,有了明确的界限意识,一个人就可以活得简单、清爽、有力。界限意识可以分为三种:地理界限、身体界限和心理界限。

界限意识的对立面是共生。共生关系中,有两组心理矛盾:付出与剥削,控制与服从。

六招划出界限。

1.不含敌意的坚决。

2.从小事开始。

3.尊重是事实,驳回情绪。

4.直击命门。

5.让对方疼。

6.在地理上保持界限(设置地理界限是最简单的避免冲突的方式)。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自我稳定性、自我灵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和自我的组织力。

自我的稳定性,分数越高,一个人的自我越稳定、结实;分数越低,一个人的自我就越脆弱、越容易瓦解。

自我的灵活度,分数越高,一个人就越容易及时调整;分数越低,一个人就越会固守着自我。

自我的疆界,即一个人会将自我延伸到多大的空间。

自我的力量,即一个人的力量程度,他是有“汹涌澎湃”的力量,还是只是“涓涓细流”。

自我的组织力,即一个人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特别是:在“高压”下能否及时做调整;当自我被打碎后,能否得以疗愈。

人格的大五模型(ocean)。

外倾性------外向和内向。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

开放性------是富于想象与变化,还是务实和墨守成规。

宜人性------是热心信任,还是无情、多疑。

尽责性------是有序、谨慎、细心、自律,还是无序、粗心大意与意志薄弱。

成为你自己。

父母在和孩子的关系中,需要警惕自己的自恋。只要你过多的管孩子,那么无论你的方法有多高明,都意味着,你切断了孩子和事物的直接联系。把管教限制到最少的程度。孩子一旦充分意识到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终极责任,他们自己就会走向成熟。成为自己的人,必然意味着,是可以自主选择也能为之负责的人。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做选择,孩子也就学不会负责。

珍惜规则与权利规则。

一个人的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

两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最好是我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即我尊重你的本真。

权力规则,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我将你视为达成我的目标的对象与工具,总之是试图建立一个我说了算的空间。珍惜规则,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我别说控制你,深圳都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

天分或创造力,好像和人际关系能力是负相关,甚至可以夸张点儿说,创造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有时像是敌对关系。因为人际关系能力太强的人,可能在关系中沦为“它”的时候太多了。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讨好别人的同时,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也因此受损。那些坚持在人际关系中做主体的(做自己的人),会显得情商低,并真会伤害到别人,而被别人抵触。但因为他们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联结,因此一直保持着创造力。

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亲密关系的质量。也就是,爱。也就是说,关系的品质(即“我与你”的部分),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在关系中既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

一元、二元和三元的关系:

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时,这就是一元关系;。

当你觉得你和另外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时,这就是二元关系;。

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时,这就是三元关系。

其实关系是用来处理我们内在心灵中的坏的。

在关系之间,必须有能量流动。

成熟的人的一个重大进步是,他有了时间感,有了时间概念后,生死考验就不再局限于当下的一瞬间,而是可以拉长到很长时间范围内。如此一来,愿望得“生”的可能性就大了太多倍。

空间感也是一样的,成熟的人知道,这个空间不行,可以换个空间。成熟的人知道,可以拿时间和空间做生能量和死能量的转换。最终,你会形成这种稳定的感知:随着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转换,你的愿望得“生”的可能性会增加。由此,你的生能量就变强了,而死能量逐渐在变成生能量。

自我效能感。

定义: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养育孩子的两个关键点:第一,孩子的愿望得以实现,他的生能量会增强;愿望破灭,死能量会增强。第二,孩子的愿望,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增强的,是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父母等大人帮他,那就会破坏他的自我效能感。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其中又有三个要点: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孩子遭遇挫败时,支持他;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在和父母的关系中能得以流动。

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六

今天,有幸读到著名散文家周国平的经典散文《只有一个人生》,虽然仅仅读了十几页,但是感悟真切!他的经典散文包括四卷,《只有一个人生》属于生命感悟卷。本文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读者细细品读。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因此,每个人的基调不同,有些人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的有滋有味,非常充实;有些人却在浑浑噩噩混日子,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充分地享受人生、创造人生,活得踏实而优雅,活得精彩而有品位,活出真实的自我,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揭示的主题。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中的是他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我们成人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失去了孩子时期曾经拥有的这样的真性情!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在世人匆忙逐利而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

“不以成败论英雄!”读了文中《成功的真谛》之后,我对成功的概念理解更加透彻。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加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这样,你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感到充实和踏实。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爱好的事情,这爱好完全出于他的真性情,而不是为了某种如金钱、名声之类的外在的利益。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如此感到的喜悦才是不掺杂功利考虑的纯粹的成功之喜悦!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是有真性情的,希望成年的我们,不要丢掉它,不要丢掉自己真正的爱好!

《读者》2008年第18期中,《身边的优雅》一文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文中,作者一天一连见到了三个人:已到暮年的剪纸老人,在江堤上练习水墨字的已患癌症的老耿、以边卖水果为生,边练习写诗的老人。他们都是有着真性情的人,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人生!他们虽然都是极其普通的平凡人,也有着常人的苦恼、窘迫与无奈,但是他们都选择了站在精神的高度上,把世俗的日子过得更加有品位!这种精神的确令人惊叹!

愿我们追随他们的脚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真性情的人,过有品位、更加优雅的人生!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七

地球,一颗美丽而又脆弱的星球,我们生活在她的怀抱里,她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可是为什么!为什么人类还在破坏它!

有几个人听见了?曾经自由翱翔的鸟儿心中的哀鸣?有几个人看见了?曾经自由自在的动物眼中的泪与绝望?地球母亲的感受有几个人在意过?她在流泪啊!人类,到底是什么使你们失去了良知!到底是什么使你们眼中只剩下欲望!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八

读了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她用自己的甘甜的血液哺育了我们;他无私地给人类慷慨地提供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而我们人类一如既往的破坏她,伤害她。

她是我们唯一的地球妈妈!

看看我们以前的地球妈妈是多么美丽——广阔的陆地、浩瀚的海洋、茂密的森林、苍绿的群山、绿色的草原、清澈的江河、迷人的湖泊、这是多么美丽!这简直是一个天堂!再看看现在——到处是人们的生活垃圾,以前的那一条小河也变成了臭水沟,水土大量流失,植物被砍伐,到处是生态灾难的痕迹!“这还是昔日那美丽可爱的地球吗?”我问自己。保护地球吧!从小事作起,丛生边做起!

我们应该;见到垃圾就要捡起来;在家里可以让水多次使用;工厂的工业垃圾不能排到河水里;多种植树木;少使用一次性物品。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这句话印证了现在的这个地球。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担任起保护地球的重任,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筑起一道绿色大堤,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吧!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九

读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很有感触。地球妈妈无私地奉献给我们。地球资源,在我们一天的生活中,吃、穿、住、行,都在不断地使用来自地球的资源,而日常生活的棉制品、金属制品、石油制品、生物制品等等。也都是由地球资源做成的,可以说,我们人类强烈地依赖着地球资源而生活着。如果有一天,大自然停止了资源的供给我们将无法生存,因此,我们要节约地球资源,糟蹋地球资源实际是在毁灭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节约资源,比如说我们应该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具。不乱仍瓜皮果壳,在校园里撤离物品交换使用的方法,用过的书留给下一届的小弟弟小妹妹们用这样可以节约资源。减轻对生态环境的负担。

人们常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大量地浪费,可是水在地球上只占有很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节约用水,随手你拧紧水龙头。提倡“一水多用”节约小小水滴,关乎户户人人啊!

另外,花草树木也是不可缺少的资源它们能给陆地积水,像一块吸收雨水的海绵;能蒸发水份,使空气湿润,极大地净化了空气;还能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漠化。它们多么可贵去,不能再乱砍滥伐,糟践花草啦;不然,后过难以想象。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意味着地球永久性地丢失了一个物种独特而珍贵的基因库。因此如果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损失将无法估量!

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说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大至国家,小至家庭,无不是兴盛于勤俭节约,败亡于奢靡浪费啊!因此,从小要确立“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观念,并化为实际的行动,因为,这是我们每个地球人的职责!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

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我的心情久久不得平静。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在她的怀抱里,人类繁衍生息,创造财富生命的文明。在地球上,人类生活在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科学家已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然而,人类并不懂得珍惜地球母亲送给我们的丰富多彩的礼物。使这位母亲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们不加节制地开采矿物;各种资源因人类随意毁坏,致使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伤痕累累。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如今的生活环境。由于人类前进的脚步加快了,科技发展迅猛。诸多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他们把生产后未曾滤过的废水排放到附近的河流、小溪,使清澈的河水面目全非。定居在河里的鱼儿在污水的黑暗“统治”下不堪一击。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只得移居别处,有的甚至“以死殉河”,给人类以生命的警告。这无言的作法好像在对人类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你们的下场亦是如此。”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排出的废气,慢悠悠地飘向苍茫的天穹,使母亲—美丽的容颜——蔚蓝的天空,遭到毁损,布满了烟尘。一些人环境意识浅薄,不知道毁坏林木的严重性,不断砍伐树木来造纸,造家私,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没有了树林的保护,风暴残酷地攻击人们,可谓“无林风必摧之。”人们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使地球妈妈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孩子。

我以一个小学生的身份向全世界呼吁:救救我们可爱的家园吧!让美丽的鸽翱翔于一片充满蔚蓝之空吧!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们新学了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它使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700字。

“只有一个地球!”这事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得哥尔磨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的口号,本文以次为题,采用了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地球,是渺小的,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她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但是,她却那样无私地,那样慷慨地,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了人类。但是,人类呢?人类不仅不珍惜资源,还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使本来可以再生的资源变成不可再生资源,而不可再生资源一天比一天少。人们这样做,只能让地球上的资源加速枯竭,而且带来一系列生态灾难,如:水土流失、水污染、沙尘暴、硫酸雨、气温升高等等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人类这样吸地球母亲的血,挖母亲的五脏六腑,必定让地球母亲走向绝路!摆在人类面前的,只有一座坟墓,到时候,人类将死无葬身之地。人类这样做,不仅把地球妈妈折磨地体无完肤、支离破碎,而且还害了自己!

可能有人会说,宇宙不是很大吗,到时候我们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就可以了。虽然宇宙无边无际,但是,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内,没有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范围如此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达到。在这么大的范围内还找不到一个适合人类生活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人类没有任何希望,等待着他们的,只有死亡。

贪婪的人类,醒醒吧!地球妈妈已经伤痕累累、奄奄一息了,如果你们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地球妈妈必定会四分五裂!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二

暑假里,我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本书,精彩纷呈的内容,神奇变化的境界,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的眼球。

书中描写了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的介绍,他们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美丽、晶莹的星球,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在茫茫宇宙中显得格外美丽、神秘!

书中也写了人类破坏环境的故事:1995年7月份,我国中西部的许多工厂,过量排放污水和有毒气体,造成大量酸雨下降,使大片森林和庄稼受损。

读了这本书,我想到了许多: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地球总是无私地为人类作着贡献,但是人类不知道珍惜,不节制地开采和随意破坏,不但使地球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受伤了。科学家早已证实,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宇宙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行动起来,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三

课文很简单,是一篇说明文,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三个部分: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时所看到的景象;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们不能指望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呼吁人类要精心地保护地球,精心地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就是这短短的三个部分,使人类知道了地球的重要性,以及破坏地球后也就等于在毁灭自己。我想是地球人都会用自己的一切来保护地球。如果看了这文章后还随意破坏环境,危害地球的人,就是属于自己挖坑自己跳。因此我励志我绝对不会是这种人,我绝对会保护地球上的资源,为人们以后的生活着想。

文章中有提到,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就如一叶扁舟。这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地球是如此渺小,可见,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其实一点都不了解这个星球,我们大量地开采地球的各种自然资源,使原本一个美丽的星球变得支离破碎,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人类。地球,这个全人类的母亲,这个孕育生命的摇篮,她是那样无私,她慷慨得献出他的一切,可贪心的人类过度地开采,使地球慢慢逼近毁灭,到了那时,各种自然灾难也将接踵而来,这一切全都是拜贪心的人类所赐啊!

现在,地球在哭泣。她美丽的外表早已变得千疮百孔。人为的破坏,使地球变老了,变灰了。她那丰富的资源也日渐枯竭了。原本那裹着水蓝色纱衣的美丽星球,在无知的人类手里,已逼近灭亡了。同胞们,睁开你们的眼睛,打开你们的心房,好好看看现在的地球吧!它已经被我们摧残得不成样了!

今天的人类,已跨入了二十一世纪,现代文明使人类尝到了甜头,可谁会想过,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个个生意红火的工厂里,有多少危害: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等,都成了一个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工厂毫无节制地排水,使一条条河水污染,现在连小河都要嚎啕大哭了,你看,水面上漂浮的白色垃圾,就好像小河那挂在脸上的.泪珠一样,那原本清秀的脸蛋现在变得黑乎乎的,原来清澈的眼睛也把一切都隐藏了起来,这些罪过,可都是人类所造成的啊!今年的初冬,有些人都还只穿着短袖,这是为什么?是人们滥用化学品,导致大气层破损,使大气层无法阻挡紫外线,这必定会伤害到人类的健康。

人类的乱砍乱伐,造成了今天的严重后果,那些无辜的动物们没有了家;洪水淹没了良田,居民区被冲垮;那无情的沙尘暴更不用说了,三番五次的前来打扰。

一个人的反思在世界人口的范围内几乎起不了作用,一部分人出来呼吁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在面对“面目全非”的地球时,人们难道就没有一点儿良知觉得需要好好反思一下吗?地球,它是造福于人类的。想必大家都看过电影《20xx》吧,有谁会希望像电影里那样地球毁灭真的发生呢?所以,我在此呼吁:地球的未来或许是美好的,或许真的就像是电影《20xx》一样是噩梦一场,可不管怎么样,保护地球,刻不容缓,让我们还地球一个崭新的希望,一个美好的明天吧!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四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篇作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这个故事讲述了由于人类大量的排放废水、废气……让我们这唯一的地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地球妈妈的绿衣裳千疮百孔;头发稀稀拉拉;血液也变成了黑色……作者向我们呼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爱好这个家园。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因为人们使用了冷冻剂、消毒剂、起泡剂和灭火剂等化学制品时,这些东西在使用时还向大气排放的氯氟烃、溴等气体在紫外线照射下会放出氯原子,氯原子夺去臭氧中的一个氧原子,使臭氧变成纯氧,从而使臭氧层遭到破坏。除此以外,沙漠化也越来越严重,沙漠开始吞没森林、城市、农村……我们的动物朋友也越来越稀有。哎,这都怪我们不珍惜生存的环境呀。

想到这,我觉得很惭愧。我经常使用一次性的产品,不爱惜文具,不注重节约……正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小毛病让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得让人无法忍受。

可喜的是,环保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区,使各种动植物都有了自己的家。各国也制定了环保政策,治理污染企业,退耕还林,恢复湿地,还世界一片蓝天。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让每一个人到成为地球母亲的保卫者!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篇十五

5.12汶川地震,春节冰雪灾害,不知大家记得吗?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大家污染环境所造成的。读了《只有一个地球》,我终于明白了地球的重要,环保的重要!

地球是渺小的,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本来,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是可以再生的。可人类,不顾“母亲”,毁坏了各种资源,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上面提到的大地震、雪灾也是我们造成的。

当我看到科学家证明,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4万亿公里啊!都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啊!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体现了如今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人类啊!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17215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