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实施一节或多节课所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学习活动设计等内容,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教案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设计,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在编写教案时,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学习要求,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请大家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这些教案范例,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一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第1页(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第2页。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二
本节的内容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第三节,本节的学习内容为第一时。主要介绍了地图的含义,地图的三要素,同时还进一步介绍了比例尺的含义、公式、表示方法;判断方向的三种形式;一些常用的图例等。地图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传递工具,在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广泛地用途。同时,地图也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因此,教材从联系实际出发,把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作为重点。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后续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
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而且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地图的三要素,并且能运用三要素阅读地图;。
3能说出判断方向的三种形式,学会在地图中判断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初步认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通过计算、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图方向的辨别等知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难点】。
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五、教学方法。
说教法:根据《初中地理新程标准》教学模式的要求,本节主要运用了“阅读、观察、归纳、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从文字资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初步学会和掌握阅读、观察地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和使用地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说学法:本节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四
学会使用地图辨别方向和在地图上量算不同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学会根据学习和生活的某些实际需要选择常用的地图,并能自主查找所需的各种地理信息,逐步养成用图的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地图的使用与选择几个方面。在地理学习中,地图是最基本的工具。本节内容对学生学习地理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对学生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实际价值。
(2)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很多仍以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理性对待初中课程。从地理学科看,他们读图分析和总结能力非常有限。本节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不是抽象的陈述,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初一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和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地理乐趣又收获知识。教师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总结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良好意识。学生呢,则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根据使用目的、需要,合理选择地图类型和比例尺。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举例说明如何在地图上识别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和精神,逐步养成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地图的习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难点: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启发法、讲述法。
七、教学时间:40分钟。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谜语导入】【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猜一地理教学用具。
一、
比
例
尺
【提问】观察台湾岛地图,思考:你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你能从这幅地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是怎样获取这些信息的?——由此引出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思考】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呢?通过“缩小”引出比例尺。
【学生活动】找出比例尺含义及公式,思考比例尺有几种表示方法?(读p17第一段)。
(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练一练】。
1.图上距离1厘米,实际距离500米,比例尺是多少?
2.图上距离1厘米,比例尺1:00,实际距离是多少?
3.量算书本p16的图1.22中台北到高雄的距离。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完成书本p22的活动题1。
【讲解】比例尺与表示范围以及地理事物内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难点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总结并提问】。
1.去北京旅行办事,应该选择什么地图?
2.想了解北京在中国的什么方位时,应该选择什么地图?
让学生开动脑筋。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习题巩固比例尺的相关内容。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
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五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设计基点;以科研课题为行动引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小组团结协作,去绘制不同地形的等高线,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可以说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使教材知识系统化;第二符合普遍认识规律,方便学生理解记忆。这节课教材分为四个部分。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进行的内容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是初中地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之一,而空间思维又是地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又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常用的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有很强的实用性。
知识掌握上,学生们已经在地形图的第一节课时了解了有关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陆地上的五种地形。心理上,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生理上,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结合我校的十五重大科研课题“实施新课程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我们地理组的子课题“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关于课外信息充实地理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性研究”,本节课切实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达到使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是个引领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2)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4、教学重点、难点: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出问题: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伴随着优美的风景图片,我满怀激情的导入,千姿百态的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就是地形图,为了深刻的理解等高线地形图,课前,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了山体模型,进入模型展示环节:(模型是学生们课前制作的,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然后教师拿出教具模型,明确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二)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尝试探究:
1、等高线:
将立体的山体转化到平面上,转化的关键点是等高线。何为等高线?”先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给出标准答案。为下一步学生在山体模型上绘制等高线作好了铺垫。拉开了动手实践的序幕,师生交流后利用多媒体形象动画演示。
2、探究活动:将一座山体上特殊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就绘制出了这座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怎样能够准确科学地将立体山体上的等高线转化到平面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高线绘制活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多种感官结合,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小组活动时,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在学生完成的作品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张到三张等高线地形图的示意图画到黑板上,为总结规律作准备。
(三)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上升高度:
1、明确等高线绘制原理:动画演示。结合实际,比方说我们在绘制泰山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时,不能把泰山切割,做几个切面。这只是绘制的原理。好像是把山切割一样。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
2、师生互动,学生到黑板前讲解,教师因势利导用彩色粉笔标注出山顶、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并利用多媒体课件降低知识难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地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
3、分层设色地形图: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带有色彩的等高线地形图。为什么要画颜色呢?在学生讲解中自然过渡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师强调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并出示两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片,增加感性认识。
(四)应用规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问题的设置上注意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梯度训练题。
1、基础题:判断山脊、山谷等基本特点。
2、开放题:学校欲在七年级举行一次越野比赛,请选定我班的登山路线?
(五)收获体会,深情祝福,结束本课:
(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出示一张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本节课同学们用灵巧的双手,缜密的思考揭开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神秘面纱,重走科学家的探索之路。科学的求知永无止境,让我们满怀探索的豪情去攀登一个又一个知识高峰。”激励学生,从课上延伸到课下。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
学生作品展示。
本节课,力争用全新的理念设计教学,将课外信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动充分,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三者有机结合,锻炼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荣誉感,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创新品质,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六
了解地图的种类,并能正确地选择地图和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教学重点及难点能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应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实地距离,明确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教材、互联网、地图册教学过程个人视角【导入】迷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同学们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吗?(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1、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预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2、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3、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预期:把课桌缩小。
4、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预期:缩小了10倍。
5、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新课】。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6、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7、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起做)。
8、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回读比例尺,还要回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9、(演示)“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
预期: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略。
3)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
10、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11、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平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不同?
预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黑板画板图: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七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八
2.能够说出不同国家分别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并说出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特点。
亚洲的地理位置。
世界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
:播放中东的战争新闻,请问中东在什么地方?——亚洲。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一、雄踞东方的大洲。
自主预习:读图6.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完成下列各题。
1、亚洲位于东、西半球的:半球。
2、亚洲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
3、亚洲的海陆位置,填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经度范围:
4,、亚洲的纬度范围:
合作探究:读课本p3图6.3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洲和大洋,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并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
二、世界第一大洲。
自主预习:阅读p4-5,完成下列各题。
1、亚洲面积约为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的大洲。亚洲也是世界上跨最广,距离最长的大洲。
2、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
合作探究。
1、读图6.6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
2、大致认识亚洲的一些国家分别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
拓展延伸:亚洲有世界三大文明古国,分别为。达标测验:
1、下列关于亚洲的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b、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北温带。
c、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
d、亚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下列海峡或运河,不是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的是()。
a、白令海峡b、土耳其海峡c、苏伊士运河d、马六甲海峡。
3、2011年3月24日,缅甸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7.2级地震,缅甸位于亚洲的哪个区域?()。
a、东亚b、南亚c、东南亚d、西亚。
4、与亚洲在西部、西南部相邻的大洲分别为()。
a、欧洲、非洲b、非洲、北美洲c、欧洲、北美洲d、欧洲、大洋洲。
5、中国位于()。
a、东亚b、东南亚c、南亚d、西亚。
教后反思: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九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十
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与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
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与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谈话法,图示法,讲授法。
录像机、投影仪、板图。
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上节课内容)。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十一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1课时。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十二
1.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2.初步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的手段与途径,让他们了解学习地理并不难,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能,就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进而发展地理意识与创新精神。
3.认识到地图对于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地图各要素的判读与使用。能够完成要素齐全的学校平面简图。
4.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应用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七年级学生的感受和知识积累中,已经积淀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为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直接经验和知识、技能储备。特别是相关学科知识的提升,也为地理课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对过去的探求和未来的关注更为主动,地理课程在初中单独设立便自然而又必要了。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的感受往往是以众多的、饶有兴趣的、缺乏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他们能够说出许多连老师也未听说过的奇闻趣事,却很少关注其中的联系和规律。也就是说,他们的地理知识,起于兴趣,仍止于兴趣,这正是地理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师的价值所在:将学生的兴趣导向对规律的探求,在规律的探求和应用中,激发更高的兴趣。
本章是初中学生接触地理的第一课,此时学生对本学科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很高的期望值,如果此时我们能够满足这种好奇,达到学生对学科的高期望,将对今后的教学和学生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务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以生动、有趣的内容,活泼、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变好奇为探究,化期望为参与。
学生大脑中存在的疑问本身就千奇百怪,富有想象力和吸引力,如果能很好的利用,便可化疑问为资源、化想象为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说出自己的疑问,为教学创造和谐却又充满问题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建议多为学生创造说和做的机会,将课本提供的内容作为学生发散思维的线索,使其畅所欲言,感受地理知识的丰富多彩和重要价值。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第2-5页。
本节教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解开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
知识与能力。
地理问题,培养学生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完成活动要求,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阅读材料理解社会生产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联系实际列举出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现象。通过仿照举例活动来进一步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生产的原因。列举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由此而形成的不同风土人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2.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明白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知所想。
教学突破。
关键是让学生通过事例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建议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师生间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1.给学生提供一些搜集地理资料的途径,如图书馆、网络教室等。2.将学生分组,以便课堂活动。
3.布置学生搜集一些与课堂活动有关的图片。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一些老师布置的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地理图片。
本节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1.导入新课。
2.提出一些地理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列举与生活、生产建设以及风土人情相关的地理知识。
学生活动1.激发学生求知欲。
2.思考问题,并出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并提出问题。3.通过事例亲身感受地理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地理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常识性和知识性学科。地理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一、解开地理之谜二、地理与日常生活三、地理与生产建设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调查住家附近的商场是如何选址的,归纳其选址所考虑到的因素。将调查结果撰写一篇小论文。
2.家里都有产自哪里的工业日用品和农产品?
随堂练习设计。
个性练习设计。
1.新疆有句俗语:“早穿棉,午穿纱”。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对课本中的知识点不强求学生掌握。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对地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愿意主动接触地理知识,形成探索地理的观念。
补充资料。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十三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引入课题.。
活动1。
用多媒体演示某城市地区的一部分.(如北京市、上海市或本地区的一部分)。
问题:
(1)如图6.2-1,你是怎样确定各条街道位置的?
设计意图:
生:
(1)用坐标可以表示各条街的位置.。
(2)“东四十条街”和“天安门广场”的东5格,北8格处.。
师:很好,在(3)的约定条件下,你能把其他街道的位置表示出来吗?
生:能,西长安街的位置是(-3,-1.3)。
建国门内大街的位置是(5,-1).。
……。
在活动1中教师要关注:
(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2)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十四
(一)、学习目标:
1.说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大洲之间的界线。
2.亚洲的位置特点。
(二)、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
(三)、预习:。
活动自学2—3页“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内容。
1,读图6.1,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亚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读图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洋,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2)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洲,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读图6.3,比较亚洲与其他六大洲的面积;
(2)在图6.2上,大致计算亚洲所跨的维度范围;
(3)在图6.1上,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4,通常,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6个地区。读图6.4,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位于哪一个地区?这一地区中有哪些国家?
(2)其他地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一)预习交流:
(二)典型例题:
1、亚洲东临_________洋,南临_______洋,北临_______洋.
2、人们通常按,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中国位于_________地区.
3、从东西半球看,亚洲主要位于___半球,从南北半球看。
亚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亚洲东北以_______与北美洲为界,东南与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与欧洲为界,西南以__________与非洲为界。
5、亚洲面积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归纳总结:学生谈收获。
(四)学效检测:。
1.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是()。
a南极洲b非洲。
c大洋洲d亚洲。
2.亚洲绝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东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时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亚洲b欧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区,中国地处哪个地区:()。
a南亚b北亚c东亚d西亚。
教后反思: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十五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
1.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吗?(同学回答:俄罗斯)。
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就会多种多样。
设疑:你想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分组提出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主要的问题。
教师小结:问题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土辽阔。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
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
同学回答:50°n~70°n。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同学活动)。
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
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面积:1710:997:960:937:851:768。
活动:1.读图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同学回答:略。
同学回答:略。
课件:点击出俄罗斯的地形、河流图。
教师提问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同学回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是其地势倾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提问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学回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问3:读图,看中俄边境上还有一条河流,是什么河?
同学回答:阿穆尔河,为中国的黑龙江,向东注入太平洋。
课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罗斯地形、河流:
活动:读图7.46。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从南向北,气温降低,同一纬度地区,大陆西部气温高,东部气温低。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同学回答: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教师: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在俄罗斯北部从亚洲到欧洲,亚寒带针叶林绵延很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活动:试着描述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寒极”的气候特征。
(同学讨论)。
教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曾达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头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钟都已冻僵,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所以,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
活动:阅读“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俄罗斯。
日本俄罗斯比较课件内容预览:
1.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积和领土组成、地形、气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日本和俄罗斯自然环境比较欧洲东部亚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由图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布在一个国家地形较为()的地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是()气候,由于所处()较高,冬季气候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日本是()和()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少)。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十六
1、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
2、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3、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
4、概括并归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保护措施。
5、认识巴西的城市化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利用录像、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巴西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2、利用世界政区图和巴西的地形图、矿产图、气候图等让学生直观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3、通过数字、图表等资料,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状况。
5、借助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巴西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激发对地理学习兴趣,探讨地理的学习的方法。
(一)教学重点。
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热带雨林的危机等。
(二)教学难点。
1、如何利用资料说明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2、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
3、探讨解决巴西能源不足的问题。
5、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
2课时。
(一)第1课时。
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1.创设情景导课。
大家看录像,说出展现的内容。
播放日韩世界杯,巴西队获得冠军时的录像片断。
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
板书:第二节巴西。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大。
3.展示巴西的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巴拉那河等。
巴西位于西半球,大部分位于北纬4到南纬32之间,赤道从北部穿过,东临大西洋,西部与阿根廷、巴拉圭等国相邻。
4.总结(投影资料):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
过渡:巴西有着广阔的土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1.7亿人口,居民的种族构成及文化风俗会怎样呢?下面我们集中研究这个问题。
5.阅读教材1—3段及相关阅读材料,
概括归纳巴西的发展历史。
巴西的开发历史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当地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曾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15世纪末,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先后入侵,并开发了种植园,发展了罪恶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
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占6%,还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华人。
巴西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因为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很少有种族偏见,因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间通婚普遍,使他们后代的很多人成为混血种人。
洲和拉丁美洲爱好人数最多的运动。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
8.总结:所以说,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区。
板书: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形成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七年级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篇十七
知识与能力:
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
亚洲、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第四节 欧洲西部
(三)、讲授新课
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四)总结:
利用地图简单总结。
(五)作业:
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习
板书设计
欧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轮廓范围
地形特征
主要河流
气候特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179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