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推广报告(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12:46:20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通用13篇)
时间:2023-11-15 12:46:20     小编:紫衣梦

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决策参考或向读者传递特定的知识。在报告中使用图表、表格和图片等辅助工具,可以更直观地展示信息和结果。每一篇范文都有其独特之处和亮点,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20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篇一

xx中学是农村初中校,教育科研工作基础薄弱,教师教育科研经验不足、能力不强。为了扭转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落后局面,从20xx年秋季开始,学校行政达成共识:课题研究不仅是学校发展的支撑点,也是培养造就名师的舞台。课题研究必须纳入学校、教师重要的日常工作。

1、从教研到科研的转变。

20xx年9月,学校设立教科室,并制订了《xx中学教科研工作条例》,课题研究工作由教科室负责组织实施。虽然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学校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马虎应付,不流于形式,力图通过规范管理,强化跟踪指导,务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通过构建教科室———课题组———教师三位一体、协作互动的教科研网络。以课题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课改,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教科研氛围。为了使课题研究管理更加规范、有效,严格按照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来规范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提升课题研究水平。教科研室从课题立项、实施过程、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环节进行跟踪指导,加强过程管理。

2、重课题与课堂的结合。

要求各课题组立足校本,结合学校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务实展开研究,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推进课题研究实用化,组织指导各课题组推出各种各样的课题研究课,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认真务实研讨。几年来,各课题组先后推出一系列研究课,通过观课议课、案例分析、教学反思、交流研讨等活动,有效地推进各个课题的深入研究,强化了课题研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1、外出学习、培训、取经。

为了尽快提高本校教师课题研究能力,学校努力为教师参加高层次的课题研究培训提供方便。20xx年xx月吕跃钢老师参加泉州市“小课题研究”专题培训,20xx年12月庄文革、吕跃钢、李细真3位老师参加晋江市“小课题研究”专题培训,20xx年3月———12月庄文革、吕跃钢2位老师参加“晋江市20xx年教育科研小课题专项培训班”学习,20xx年xx月16日,我校承担培训班第3小组经验交流活动,xx年xx月陈文武、陈延延2位老师参加“晋江市xx年教育科研小课题专项培训班”学习。

2、校本研修、交流、推广。

努力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要求他们将外出培训学到的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与本人的体会感悟介绍给其他老师。学校将课题研究理论知识提升纳入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先后有庄文革老师作《课题研究经验介绍》、吕跃钢老师作《关于小课题研究的点滴思考》等专题报告,为全校教师介绍课题研究经验。同时学校定期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总结会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会,努力通过开展一系列实效性强的课题研究交流活动,推动课题研究深入发展。

1、降低门槛,鼓励教师主动参与。

第一次开展课题研究,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帮助一线教师提高课题研究的实践能力,我校采用宽进严出的做法。“立项容易,结题严格”,防止课题研究流于形式,虎头蛇尾。学校经过一番筹备和宣传发动,20xx年xx月,学校发出《关于启动xx中学教育科学第一批课题研究立项工作的通知》,得到各教研组的积极配合响应,老师们开始踊跃申报研究课题。20xx年11月,学校从各教研组选送的课题中确定15项为我校教育科学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参与研究的教师达到73人,超过一线教师的95%,大大激发了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为课题研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开端。

2、严格把关,防止研究流于形式。

20xx年xx月,学校对第一批立项的15个课题进行认真清理检查,吴晓绵老师负责的《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内容运用的研究》课题转为晋江市级立项课题,对其中6个条件较为成熟的课题给予申请结题,同意1个课题申请延期结题,其余7个课题因研究不规范、不深入给予终止。20xx年11月,学校评审小组严格按照《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结题验收评定等级要求及鉴别标准》,依据课题结题报告及相关过程性材料,对申请结题验收的6个课题进行认真审核,其中庄文革老师负责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陈良约老师负责的《适时提问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重要性的研究》和徐天飞老师负责的《新课改中美术综合素质成绩评定研究》3个比较成熟的课题结题验收通过,另外3个不成熟的课题结题验收没有通过。

20xx年4月,我校召开教育科学规划第二批课题立项评审会,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工作,提高了门槛,只有5项课题通过立项审核。20xx年5月,学校评审小组对我校第二批立项的5个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其中庄文革老师负责的、陈文武老师负责的和李细真老师负责的3个课题组务实推进研究,材料符合要求,顺利通过中期检查,另外2个课题组因课题研究不规范、不深入,给予终止。xx年6月结题验收,只有庄文革老师负责的《创设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情境的实践研究》和陈文武老师负责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2项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另外一项课题没有通过结题验收。

小课题研究是我国近年兴起,经许多教育科研先进地区实践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源于实践、服务实践、解决实践问题的实践研究,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0xx年1月,我校开始探索小课题研究,进行第一批小课题申报,根据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和小课题的立项标准,只有4项小课题通过学校立项审核。后来,庄文革老师和吕跃钢老师负责的2个小课题转为晋江市级立项小课题,另外2项小课题为校级立项小课题。xx年1月,学校评审组根据送审的《结题申报表》、《结题报告》和《小课题研究档案袋》等基础性和过程性结题材料进行认真审定,2项校级小课题因不符合结题条件,没有通过结题验收,不予结题。

xx年6月,我校开始第二批小课题申报(以便跟晋江市小课题申报同步),得到各教研组的积极响应。经过学校评审组的认真审定后,确定蔡丽彩等16位老师负责的16项小课题为我校教育科学规划(xx年度)立项小课题,计划在20xx年6月份结题验收。

1、夯实基础,迈进新征程。

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20xx年5月,庄文革老师负责的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被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20xx年晋江市校级优秀课题三等奖。

20xx年4月,我校庄文革老师负责的和吴晓绵老师负责的2项课题被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确认为晋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20xx年6月,庄文革老师负责的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被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为优秀课题;吴晓绵老师负责的课题《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内容运用的研究》被确认为合格课题。

20xx年5月,我校谢华老师负责的课题被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确认为晋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xx年5月,该课题《用美文佳作构建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顺利通过晋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结题验收,在1xx项立项课题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5项优秀课题之一。

20xx年12月,庄文革老师和吕跃钢老师负责的2个小课题被确定为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首批立项小课题。xx年1月,晋江市教育科学规划首批立项小课题结题验收及小课题成果评选结果公布,庄文革老师负责的《八年级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和吕跃钢老师负责的《初三英语学困生提高中考成绩复习策略研究》2个小课题从xx6项小课题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市12项优秀中的2项,庄文革老师的《研究方案》被评为小课题成果三等奖。

2、目标引领,攀登新高峰。

xx年8月5日,庄文革老师负责的《初中数学活动中模型思想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被确定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xx年立项课题。xx年11月4日,在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科研管理处指导下,学校顺利召开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会,现在课题组各项研究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校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推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逐步提升,一步一个脚印,从校立项、市立项到省立项,不断取得突破。学校今后仍将从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继续给予课题研究工作大力支持,确保我校的省市校各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篇二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一改过去的终结性评价比重过高的局面,要求加大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比例。切实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不可以只注重评价的甄别功能而把评价理解为考试。

(二)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

形成性评价是在1967年由一位美国的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最早提出来的。它重视的是语言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语言学习的结果;形成性评价重视的是动态的进步而不是静态,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它不是在考试前的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依靠每一天的积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弱点和失败;教学的手段从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多样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培养积极竞争的课堂气氛,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默契。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活动的情况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学习潜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行为能力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机会。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与收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自信心。总的来说形成性评价具有主体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

2、现实依据。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英语教师对每个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评价,不只是通过传统的考试或听写成绩来考查。而是注重在培养学生外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即学生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过程中,注重过程、动态的形成性评价,体现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上的多元性、多样性。从而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能优势领域,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留下足够空间,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活动树立自信。

我们将从初一“说”的技能培养、初二“听”和“读”的技能的培养、初三“写”的技能的培养上,通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总结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例如学生自我评价、合作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档案等形成性评价方法。以及其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的实际应用。

用课堂观察法、课后记录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

(一)准备阶段:20xx年11月上旬。

成立课题小组,确定要研究的课题,根据选题进行分工。制定研究方案。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开始学习相关的理论。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并上交学校教研室审批。

(二)实施阶段。

1.实验与整理研究成果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6月。

(1)各成员根据选题和分工,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及相关理论,确立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用。

(2)每周写教授日志,对使用的形成性评价方法进行记录。

(3)处理由课堂教学实践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并进行分析及总结。

2.实验验证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各小组成员围绕所选课题,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以形成研究成果提出评价修改意见,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研究目标。

(三)研究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根据实验结果,总课题组组织成果修订和完善课题报告。

(一)预期研究成果。

结题报告、成果展示并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二)拟得到解决的问题。

打破以成绩评价学生的现状,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建立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体现英语学科教学特色。

禚敏:尝试在初一年级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说”技能的形成性评价。并写出小课题结题报告。

许琦:尝试在初二年级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听”技能的形成性评价。并写出小课题结题报告。

王宁:尝试在初二年级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阅读”技能的形成性评价。并。

杨柳青:尝试在初三年级建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写作”技能的形成性评价。并写出小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篇三

按照课题研究计划,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各阶段的任务,现汇报如下:

1、加强了理论水平的研究学习。从20xx年10月至今基本上都是参阅学生符号意识方面的文献资料、教育理论;利用教研组会时间与许多同行交流了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可操作性方法,自我的理论水平和眼界有所提升和拓宽。

良好"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最棒的代表准确的答案和漂亮的书写;第二层次代表准确的答案和中等书写第三层次代表准确的答案和需要改善的书写第四层次就是有错误。学生明确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就会努力去争取最优秀的层次。再次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个体生活经验的不一样使他们对于符号的理解力和理解本事也有差异这一点需要要长期的培养才能逐渐消除。

3.同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对象主要在一年级学生,利用课余和自习时间和一部分同学进行了随机性、朋友式交流,感悟很深,了解到学生喜欢比较活泼,有意思的符号化呈现方式。

4.和同行交流。结合本校每次聘请专家作报告的机会,请教相关问题。

5、在前期的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中我越来越觉得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重要性,从课堂、学生活动到学生日常生活等每个环节都要充分渗透,如何合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使其为学生更简便的学习数学服务,是我追求的目标。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存在问题:

1.本课题研究的人比较多,基本上我想到的别人也想到了也实践了,创新、突破很难。

2.工作量大,时间紧张,想做的事很多,时间有限。

解决思路:

理顺思路,合理安排,需求学生及同伴互助,坚持走下去。

能否按期结题。

能够按期完成。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篇四

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育人,人才的核心素养是道德品质。在新时期,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新思路,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本着新道德教育观生活化、体验性的道德教育理念,提出“弘扬孝道文化,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同时,我们还基于以下的考虑:

(一)孝道教育在中小学的现实性缺失。

近年来,一些学生孝德意识模糊甚至缺失,引起社会关注和家长的忧虑。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何在?应该说学校对于德育是很重视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德育课,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忽视了基本的民族伦理观念教育,其中孝道教育就是一个薄弱环节。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总认为孝是封建残余,因此忌讳谈孝,更不敢理直气壮地倡导孝。儿童青少年,在溺爱过度但孝育无力的环境中长大,许多学生家庭角色错位,道德观念弱化,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体谅、不尊重父母。一些在校学生身上,呈现出冷漠自私、过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的“贫孝”状况令人担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要求在教育中贯穿爱的信息,引导学生产生爱的能力。学生爱的能力的获得,应该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从爱自己的父母教起,再将爱之感情推衍开来,方能教化成习,但我们现在开展的一些情感教育,试图跳跃基础阶段,而只讲抽象道理,由于这样有违于教育教化机制与认同接受机制,学生爱的观念如空中楼阁一样难以建立起来。

(二)传统孝道在现代教育中的德育价值。

传统孝道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过至深至远的历史作用。今天的中国是由过去的中国发展变革而来的,家庭、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对待传统孝德这份历史遗产,我们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其时代新意,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新孝德教育。

孝道文化是学校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文素质的丰富资源。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些传统的道德准则被打破,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华文化的传统孝德加以扬弃,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使之融入中小学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感恩图报、孝亲敬长的道德品质。感恩报恩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应是人类社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孝亲,既是我们的法律义务,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这种义务和责任,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满怀对父母的尊重之心,尊重父母的感情和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尊重和关心父母长辈。

2、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传统孝德思想中,主张人们应修其孝悌忠信,“入事父兄,出事长上”,这种思想对于学生认识与处理人际关系十分重要。现今学生,思考问题多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我感受,很少介意他人的想法;交往过程中功利心明显,人际关系中较缺乏宽容和谅解、尊重与互爱。而按照孝德的精义,应该由孝及悌,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重推及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3、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激励学生立志读书、成才报国。通过课题研究的多种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就要努力为父母争光,激发学生将对父母的孝内化为发奋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以进取向上的人生姿态与良好成绩来回报父母;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传统孝道精神实质为爱心、敬意、忠德、顺行,其中爱、敬为孝德之心之基础,忠、顺为孝德之行之应用。从而不仅为自己的`父母尽孝,而且推而广之,为天下父母尽孝,并能“移孝作忠”,入世治国,建功立业,取得从爱父母到爱“父母之邦”的飞跃,实现自己的人生思想,为祖国尽忠,为民族尽孝。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首先,本课题的研究,基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素质教育思想以及新课程理念,特别是基于《山东省“中小学新道德实验与研究”课题指导纲要》的理论基础,“新道德教育”强调“中小学道德教育要回归基础,把基础性道德素养的培养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在这一定位之下,关于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我们仍然沿着张志勇研究员《回到基础: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山东省“新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指导纲要》一文中的分析来加以呈现:(1)回归学生道德生成的基本规律。重点在于遵循“三个序列”,即: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统一,要求道德教育必须把学生的道德认知的教育与学生的道德实践范畴相适应,必须把道德认知及时转化为道德实践;“上位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下位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要求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上,在打牢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高层次道德素养的教育;(2)回归学生的生命本质。道德教育要为维护人的生命尊严服务,为人的个性自由服务,为弘扬人的创造性服务,为人的终身幸福服务。(3)回归为学生学会做人而奠基。要培养基础性道德,做一个高尚人,把孝心、爱心、良心、责任、自信、习惯作为新的德育目标的核心内容;培育精神世界,做一个文明人,让学生有追求、有信仰,有基本的文明礼仪,有和谐的心态,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传统孝道的理念;。

2、传统孝道的标准;。

3、传统孝道在新时期的作用以及孝道文化对中小学德育的特殊意义等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传统孝道文化的深刻内涵,探讨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认识传统孝道文化对现代学校德育的特殊作用,认识传统孝道文化对促进中小学学生道德生成,发展的意义。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让学生从庸俗走向高尚,从知识学习走向精神教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2、行动研究法;3、案例研究法。另外,还可结合谈话、观察、问卷、调查、测验等经验法进行。

(二)研究步骤。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组成员分工,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搜集相关的参考资料,为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xx.1-20xx.8)。

实施研究,开展方案设计,进行专题讨论、调查,通过开展“以孝为荣,以孝为美”的征文与演讲比赛,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亲情节日举办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开展为老人送温暖活动,还可以通过“给妈妈(或爸爸等)的一封信”“我是妈妈的小帮手”等有意义的活动,激荡学生心灵,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孝德,提高品德修养。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不断完善原有方案,争取理想的实验效果。

第三阶段:深化研究阶段(20xx.9-20xx.10)。

通过举办阶段性成果展示会、举办观摩活动、和交流总结会等,使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评议,扩大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对各类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总结,撰写研究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存入我校教育科研档案。同时,评选和表彰优秀教师和学生。并将研究的成果材料报送上级,申请专家组进行结题鉴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篇五

我长期带小学数学,且一直教的是老教材。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老教材就是单一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可能导致优生认为太简单满不在乎,中等生认为刚合适容易满足,差生认为太难失去信心的局面,使学生思维受到局限,课堂气氛冷清,无法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自从去年秋季学期我使用新教材后,豁然开朗,原来新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值得认真研究、探讨。

我认为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有以下几大功能。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信息,并能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解答,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发现信息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合作的机会,也让学生聆听他人的想法,启发自己的思维。

(三)建立模型。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

(四)培养能力。

有效的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团协作能力,从而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反馈教学信息。

有效的情境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过程,都是可通过学生发现信息,解答问题的情况,了解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

(六)促进课堂教学。

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是轻松而快乐的。

三、文献综述。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关心学习。

1、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知识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由学生自己通过主动动探索得出论。

2、“思维”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让儿童多动手操作、多观察。

3、课堂教学论。

《新课标》指出: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体验。

1、理论学习和收集资料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深入学习有效情境的有关理论,掌握创设与利用有效情境的方法。

2、研究分析资料阶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

通过现场看课、网上查找、杂志阅读等方式收集专家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学的典型片段;通过听普通教师的课并进行现场录音(包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录音)收集教学实录并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学的典型片段。然后根据理论分析,制定出对情境教学的参照目标,总同类型的课不同的策略方法。

3、自我实践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根据阶段分析研究的果,进行对比性实践,总性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对比和反思,验证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4、总、题阶段(20xx年6月)。

回顾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根据实践检验的情况进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论,写一份有计划、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课堂情境教学的研究报告,展示一堂运用研究论所驾驭的课堂。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课题研究主要利用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法等方法进行。

(1)调查法,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法。搜集利用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3)经验总法。广泛总实验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1、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有效地创设与利用情境教学的能力,以情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对照研究、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水平。

4、通过对课堂教学环节的个案研究、分析,总出情境教学对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题报告可以分为标题、前言、主文、尾语和附件等5个部分。

(一)标题。

(二)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作用意义。

(三)主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课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3)课题的评价性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提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备课组、教研组、教科室评价———综述各级组织对本课题的意见,并注明典型评语。

实践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

本研究希望得到支持。

录像设备、录音设备、网络设备、同事之间、文献资料。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篇六

为把课题研究真正开展起来,摒弃一些重结果,轻过程,走形式等课题研究弊端,我校从德育实际出发,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将课题研究方向定位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意识。不惟课题而课题,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体现科研的真正的价值。

为了向科研要效益,我校将子课题进行分解,根据年级特点、文化内容上进行细化。号召所有班主任“人人做课题”,以“小、活、实、快”的微课题研究推动课题进展,确保课题源于工作实际,归于工作实际,激发教师选题、研究的热情,消除老师不想做、怕做课题的畏难心理。一时间,课题研究发展态势强劲,使“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强化管理,保证课题研究过程的规范、有序,保证课题研究完成预期的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

成立课题研究核心小组。制定课题研究相关制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与要求。加强课题工作日常管理,定期召开课题组培训会议,及时通报研究进程,分享科研成果。做到课题资料电子、文本档案存储及时、准确、规范。完善课题组成员考评机制,根据工作量的不同、成果呈现的不同,进行不同形式的奖励和表彰。

该课题开题以来,定期组织课题成员进行交流,学习别人的经验,拓宽德育工作思路,优化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实验教师谈个人课题研究一得,让广大老师分享成功,为困惑出谋划策。在学校网站开辟课题论坛,实验教师有什么成功的做法,可以发表观点。课题经验交流会,宣传好的研究方法,对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课题工作研讨会,总结阶段性实践经验,剖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讨和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科研能力。

智慧在在实践中生成,在反思中锤炼,更在彼此的学习交流中默会。课题研究,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关注科研,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关注德育中的实际问题,实实在在地在不断研究与探讨中尝试解决问题。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篇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获取探究信息及如何去进行自主探究。因此,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课程资源显得非常重要,而初中物理课程资源极其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探究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并把开发的课程资源利用于课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一定的资源帮助下,完成即定的探究目的,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2、研究意义。

“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面对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繁多,杂乱,不均衡”等问题,开展分内容、分形式的研究,并通过实践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课堂,获得真发展。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从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注重实用的实践研究。

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比较典型的有教材、学科知识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概念。

1、研究目标。

开发和利用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如针对初中物理课程,开发、整理对应的教案、课件、图片、视频、实验、课堂练习、试卷、拓展的课外小实验、相应的课后阅读材料,并进行归纳。把整理好的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使学生由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迁移,学会创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方案,学生学案,从而促进物理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研究内容。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分块进行课程安排,对各块内容,根据内容特点,确定开发课程资源的形式。并对开发的各种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课程开发的各种资源能否切合学生学习实际,能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否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否在互学互助中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获得发展,这些都与教师个人的课堂引导、教学方法及对各种课程资源的合理应用有关。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论是创设问题情境,还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以及课堂练习活动和同伴互助活动等,都必须注意相关的时间安排和课程资源的内容形式进行一定的取舍,以及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应注重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指向性和挑战性,更应注重有效性与实用性。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宽松、风趣、幽默、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学会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来学习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并将这种思维和方法运用于学习其他学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为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有价值的辅助资源,使课堂教学在落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推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一支有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整合、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广符合物理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实际的经验与模式。

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形成研究成果的验证证据。

2、研究步骤。

(1)20xx年5—6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召开课题申报研究会,广泛搜集、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提高对课题内涵的认识,制定研究计划,落实具体任务。

进行讨论、研讨,形成一系列有效的课程资源系统,课题组成员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3)20xx年1~6月,全面实施阶段。课题组研究重点放在把已开发的各种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课题组成员进行公开课汇报,在课堂上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种课题组开发的课程资源,并与普通课堂进行比较,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内容。课题组成员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及论文,并将其汇编成册,鼓励成员在cn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为本课题下一阶段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4)20xx年7~12月,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有效的课改思想,构建目标体系。加强课堂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在这一阶段,注意将课程资源进一步系统化、合理化、完整化,并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注意延续性,并通过各种评估方法,评估课程资源应用在课堂中的作用。各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及经验文章力求在cn刊物发表。

(5)20xx年1—6月,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全面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建立一套完整的初中物理教学评价体系;并接受评估验收。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可对以上步骤作适当调整后滚动进行。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形成系统的初中物理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的内容有效,贴近初中物理课堂。初中物理课程资源来源于课堂,形成于课堂,应用于课堂,对初中物理课堂带来一定的成效。

1、整理收集一系列完整有效、实用的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收集汇编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成员的公开课教案、实验改进方案、优质课光盘、学生学习成果汇编、研究论文汇编、中期及后期研究报告等。

3、收集汇编一系列课题组成员的各种获奖证书和荣誉证书,包括论文获奖证书、教学比武获奖证书、指导学生参赛获奖证书、各级政府表彰荣誉证书等。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篇八

休闲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发展休闲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富裕和农村进步。近些年来我县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投入开发、社会宣传、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力度,使全县休闲农业有手长足的发展,促进了三农建设的步伐。

一、我县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

由于我县休闲农业的发展虽已初具规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起点低、基础差,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

一是规划布局不优。现阶段我县休闲农业在开发建设上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规划布局,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有些休闲项目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简单低效,粗放经营,市场定位不明。

二是规模小。大部分休闲农业项目只有50-200亩地,一般是几十亩水稻,几十亩果(菜)园和一家饭店,普通存在松散性、随意性,各自为战等不规模的现象。

三是结构单一,档次低。大部分休闲农业以农家乐为主,摘摘果(菜)、钓钓鱼、(2016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划划船、吃吃饭、打打牌等,经营水平低,管理不够规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科技含量少,内容不够丰富,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一般只满足于低层次的享受乐趣,缺乏现代精神生活品味,缺乏生命力、吸引力。有少部分为观光农业。

四是扶持力度不大。休闲农业的发展涉及到一、二、三产业等多个领域,管理也涉及农、林、畜、旅以及工商、卫生、环保等众多政府部门。目前我县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相关政府引导工作不够,政策和制度构建滞后,缺乏专门的政策体系和扶持手段。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缺乏通盘规划和全局考虑,不利于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宣传力度不够,发展休闲农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休闲农业的氛围不浓。

二、我县发展休闲农业具有的优势。

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田园特色。营造好的湘水、津工、九塘江、东泉水、长塘水串联交多湖、塘、池、井、渠、泉组成的城市绿脉,建设好的龙王庙湿地公园、掘政公园、濂溪公园、烈士公园、云头公园等十座城市公园组成城市绿肺,完善好的道路绿荫,休闲绿道组成的城市绿网,构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二是温泉特色。建设好的一批温泉度假酒店、温泉休闲农庄,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温泉之城,湖南省首个挂牌中国温泉之乡县。三是文化底蕴丰厚。古祠堂、古民居等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开发和修复,精心打造好的金山、土桥、外沙、石泉、先锋、沙洲等历史文化名村正在做大、做响、做亮。四是政策资源丰富,上级支持力度大。我县已列为国家罗霄片区扶贫开发县和苏区县,中央对农业扶持政策含金量高、项目多。五是农业特色鲜明。**是农业大县,有全县绿色食品(朝天椒)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东岗岭万亩生态有机茶园,田庄5000亩绿色蔬菜基地,土桥20xx亩湘米优化工程基地,龙峰米粉、旱塘硒山茶、东岗岭板栗、乌春山金银花等特色农业资源,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的经济效益。六是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条件好。我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无霜期长,境内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无大型工业污染,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风水宝地。

三、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促进我县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发展我县休闲农业的紧迫感。

对发展我县休闲农业的认识,要从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具体讲应从五个有利于来充分提高认识。

1、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

休闲农业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带动及与都市游客的交流、学习,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广作用,能够带动整个县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2、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我县农业目前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休闲农业打破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不仅直接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供产销、旅工农、科工贸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交叉产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可获得高额经济收入。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传统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其比较利益相对偏低。我县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旅游观光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4、有利于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媒介绍来八方宾朋不仅为本县带来大量服务收入,而且会带来经济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收。现代农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化的高科技农业不断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日益得到改善。在现代农业中,技术变革已成为生产要素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源泉。休闲观光农业广泛地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可以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5、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革命的一个方面,其产品除一般的有形产品外,还包括无形产品即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农业中的生态农业是我县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它既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有利于实现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抓住关键,努力提升我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我县休闲农业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把握关键,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发展休闲农业受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而且与农业区域布局紧密相关。要按照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则,做到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有序发展。绝不能一哄而上,无序开发。要我县休闲农业要健康快速发展,首要的工作是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与全县土地利用、农业发展、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等规划相衔接,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休闲农业园区和建设点单体设计起点要高,特色要鲜明,功能定位要准确,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环保、农事体验等进行有机融合。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坚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于其特色,一定要围绕特色农业资源做文章。我县休闲农业项目的确定,要根据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综合考虑地理特点、人文景观等因素,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项目,打造我县的休闲农业品牌。

3、坚持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一要创新投入机制。要着力构建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积极探索,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企业为主体、市场化动作的发展机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发展一批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功能配套的品牌休闲农业项目和配套产业。二要创新投融资机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股权转让、冠名权出让、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带动我县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4、坚持以优质服务为保障。发展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形成工作合力,自觉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县、乡两级都要成立专门的休闲农业开发领导机构,负责休闲农业发展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围绕政策、资金、项目、信息等方面开展协调和服务工作。农业、乡镇企业、旅游等部门要明确各自职责,建立紧密型的工作联动机制,共同承担组织推动、工作指导、服务协调、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典型推广等工作,确保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要十分重视休闲农业和经营人才的培养,有关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休闲农业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相关部门要通过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科技示范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专业人才,扶持休闲农业发展。此外,要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文明风尚,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总之,我们需要突破思维,去更广的理解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不光是解决城市居民精神追求和享受的最好途径,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休闲农业的经济、政治、社会价值将远超现在。休闲农业的发展最关键在于政府部门的引导宣传、推动和支持,更要群众的主动,企业的带动,干部的发动,更多的县有实力的企业投身休闲农业的平台上,因为土地与自然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应该限定无发展潜力的投入,提升整个行业的规格和品质,逐渐将休闲农业往创意、文化、科技、产业、低碳、生态的道路推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篇九

我校是一所刚建立两年的新校,教学硬件设施配备完善,教师年龄结构优化,学历素质优秀。学校周边均为成熟小区或新建的高档住宅小区,随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及广大群众对“好上学,上好学”要求的提高,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虽建校不长,但拥有一大批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曾经承担过省、市各级课程的研究。建校以来,我校即着眼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选择了以高效备课为切入点。现在我校全体教师均能本着提高教学实效开展教学活动,有一批教师在有效备课,有效提问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其成果取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在校际区及学校之间进行交流。我校从xx年年起就开展三轮备课的有关研究,第一轮是课前集体备课,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要预设课堂教学情况,选取典型引入情境,例题内容。第二轮是个人备课,教师个人根据自身上课风格、班级学生特点,再结合集体备课内容,反复琢磨本周内每一节课的内容及具体呈现方式。每三轮是上课、课后同伴评课,教师反思后再实践,再反思,并随时记录成文字材料,以形成了一套特色的三轮有效教学模式。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期待我校教师会在备课、上课等多个环节提高有效性,并总结出有效的备课模式,使广大教师受益,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习惯于把所谓的先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给教师,以为教师一旦熟记了这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实践证明,教师教育只重视外在影响,忽视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素质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工作,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书写教案等。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专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

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地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甚至较好的条件,如果不去备课,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备课的艰苦性。

基于上述原因,我校选择了“三轮备课模式的优化”子课题。

本课题旨在通过三轮备课模式优化的研究,深化教师认真备课和合作交流的思想,掌握三轮备课技能和方法;通过集体、个人的备课及课前、课后的反思记录,促进教师课前教学设计最优化和课后教学行为提炼形成教学新行为,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通过课题研究,总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策略,使三轮备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行阶梯;通过课题研究,使三轮备课成为学校教学常规的最优化管理途径。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群体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将分为教学前集体备课、教学前个人备课、教学后个人备课三个版块。

(1)教学前集体备课:

集体智慧、过去经验、各种水平学生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堂中应重视的内容、课后作业等。

(2)教学前个人备课:

个人教学特点、班级学生特点、增删集体备课中内容、写教案等。

(3)教学后个人备课:

上课过程中新的生成、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如何应对、上课效果如何、学生反馈情况、以后要注意的问题等。

教学体会、自我诊断、同伴互对有关概念的界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将“有效备课”与“有效上课”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业务走向成熟。

本研究拟采用两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辅之以观察法、调查法等实验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验前,对实验教师进行备课能力的调查摸底,指定培训方案,然后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观察与分析,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正方案,每学期进行测评,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2、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师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其实验前后的变化。

3、文献法。应用文献研究法搜集相关的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资料,并对其筛选、整理和归纳,揭示其优点及弊端,为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途径、方法。

4、调查研究法。应用调查研究法,了解当前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基本发展方向,了解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情况。

5、经验总结法。应用经验总结法,提炼申请人十余年的课堂教学经验,使之得到迁移和创造性的利用。

6、实验研究法。应用实验研究法检验各种课堂教学的实验教学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努力采用以下路径:

1、加强理论学习。其目的是让教师们不但了解备课的理论,而且从内心接受三轮备课理论,从而变成教师的需求。

2、加强课题管理和经营,课题组将收集教师撰写的示范案例、经验总结和教学心得,有计划跟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代表性教师进行座谈,并做好座谈记录。

3、每学期编辑一本学校教师精品备课集。

4、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记录袋。

5、以课改日记为课题实施的突破口。

课改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感兴趣的内容予以记录,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色。比较常见的课改日记形式有: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课改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

6、为教师创设进行备课交流的平台。

课题组将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组织教师进行关于三轮备课的交流对话。和同事进行交流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

本课题实施步骤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20xx年10月。

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主题,收集、整理相关理论资料。

2、撰写开题报告(王立柱),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郭正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章蓓蓓)。

3、组建课题组,确定主要组成人员。由江涛校长总体负责课题的运行和管理;章蓓蓓主任总体负责研究实施计划和相关研究报告的指导工作及实施工作;郭正根主任总体负责子课题研究的运作和管理,吴静、曾向荣、汪本芹、李长红、李兵撰写相关报告;其他主要成员负责子课题计划、总结的撰写与分头实施。

4、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5、建立子课题组。

(二)实施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1、20xx年10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立子课题,制定各子课题具体实施计划。印发课题方案和子课题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记录袋。

2、12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教学调研,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同期举办校“教育论坛”,主题围绕青年教师三轮备课的研究展开,初步拟订的主题有“集体备课的重点所在”,“如何提高个人备课效果”,“如何记录课堂中的教师的灵感和新的生成”,“教师如何从作业及试卷中得到反馈信息”,“备课时如何备学生”,“教师如何驾驭课堂纪律”等。

3、举行备课交流活动。各教研组,就各子课题进行座谈会,充分利用合作、交流形式,各自发表意见。

4、20xx年5月,进行期中任课教师会议。在分析学生成绩基础上,分析教师如何通过备课的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成绩,会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备课情况,写一篇期中教学总结。

6、20xx年6月上旬,收集,整理教师撰写的各种课例及学生评价,提出下阶段研究开展过程中需注意问题。

7、20xx年6月中旬,邀请专家指导。

8、20xx年11月下旬,调查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情况。

9、20xx年4月上旬,各子课题组进行阶段性总结及分析。

10、邀请专家进行总课题中期论证。

11、20xx年4月,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名师课堂,开展讲座等。举行“专业研讨”座谈会,通过自修学习专业理论书籍,提高专业水平,教研组为单位展开。

12、20xx年5月,举行“理论学习周”,使教师树立学者型教师的理念。通过学习使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开展“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

13、再次具体调查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情况。

14、20xx年6月开始,收集教师各种研训记录,备课心得,论文。各类获奖情况等,整理教师成长记录袋。

(三)20xx.1—6月,总结各子课题研究工作,完成相关总结或报告的撰写。(各子课题副组长)。

(四)邀请专家来校指导,申请结题。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篇十

校外辅导站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特殊课堂,它既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的有效*台,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20xx年暑期即将来临,为此,我们学校积极配合桥东村和桃园、古田、中天三个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做好各项工作。

校外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有力举措。辅导站办在社区,是基层群众身边的社会教育阵地,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有利于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使孩子离校不离教,有利于学校开门办学,增强与社区和群众的联系,促进教师更多地了解社会,向群众学习。

我校将“校站结合”纳入学校工作的`范围,把校外教育辅导站作为校内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由教导处牵头负责此项工作,做好学校与校外辅导站的组织、协调等工作。

为了增强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活力和生机,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我校从教师队伍中挑选了一批思想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热心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精力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使辅导员队伍呈现最优化,从而为开展校外辅导站活动保驾护航。同时要求每一位兼职校外辅导员要认真备课,认真设计教育方案,经常与站点负责人保持沟通与联系,经常性地走访辅导站周围学生的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之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具备针对性。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加强对他们正面的思想引导,从而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完善。

学校规定:把教师参与校外辅导站的工作同每学年的整体教育工作挂钩考核,从参与活动、辅导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期末总结时作为奖励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在校外辅导站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在职教师,在评定职称、评比先进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参加暑期校外辅导站活动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多途径评价学生参与校外辅导站活动的效果,评价结果作为其品行评定和评比“四星八家”、美德少年的重要依据。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篇十一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安排,结合校教科研处“促进课堂有效学习”的精神与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特点,决定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以就业和对专业考试为导向,以促进计算机课程有效学习为目标,以强化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宗旨,对计算机专业进行行业市场调查,使教学与社会岗位具有更强的衔接性,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使计算机专业真正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计算机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发展快、更新快、随之而来的是淘汰也快,因此根据专业特点与学校要求,确定以下基本基本路: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组内每位成员自我发展需求拟定发展计划,提升本组教师的专业素质,争取更多的与行业接触的机会,做到“理实一体”“做中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让学生从理论课中再次进行解放,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所有实践课程,从难度与深度上进行重新定义,重新拟定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项目,尽可能让学生从“做中学”,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主要活动内容。

主要负责人。

预备周。

1.根据教务处安排整理机房并安排上机课表。

2.各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并上传电子备课室。

全体组员。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篇十二

为进一步弄清我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情况,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符合我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科学管理机制,为全市有效利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当好参谋,由市政协副主席金德钧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到龙凤镇、白杨坪镇、白果乡等地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我市按照国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重点推广农业“三新”技术和机械化作业技术,共推广应用30多个新品种、20多项新技术、10多项新模式、4项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三新”技术和机械化作业技术涵盖了土肥、粮油、植保、蔬菜和生态能源等方面,涉及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番茄、辣椒、茄子、甘蓝、白菜等主要作物,并将一些适用技术按作物集成配套建示范样板加以综合推广,使样板建设区域内的农户比非样板区域内的农户亩平增收400元左右。

(一)主要成绩。

一是农产品产量在提升。通过“三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我市农产品产量有所提升。、、全市粮油作物产量分别达22.3万吨、23.1万吨、25.2万吨。增幅分别为3.6%、9.0%。

二是农产品品质在增强。通过推广优良品种、规范种植技术、合理指导农民施肥和用药,使农产品品质有所加强。如我市水稻推广种植符合部颁二级米标准的优良品种,优质双低油菜种植基本实现普及,全市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达16个。

三是种植结构在优化。通过选种、试验优化了种植结构,立体高效种植模式得到了有效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水稻种植稳中有升,低海拔地区油菜+甜玉米等一年两熟,新建茶园套种大豆的种植模式,玉米+马铃薯+大豆混作模式,烟叶+秋马铃薯轮作模式等较普遍。

四是生态环境在改善。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培肥(绿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合理施用化肥,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新技术和措施,在培肥地力的同时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日益好转。

(二)主要做法。

201x年我市粮棉油种植面积在109万亩,农业科技服务范围涉及到千家万户,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我市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实施为依托,建成了市直农技推广部门+乡镇办农业服务中心+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全市农技推广网络体系。通过良种示范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使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新技术、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集成配套推广能力。随着规模种植的发展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农业机械化应用越来越广泛。科技进村入户,提高了科技普及率。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显著,30个农作物示范基地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已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先行者。

恩施市农业局定期通过电视视频、手机报、宣传信息等方式服务农民,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辐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合作社联系群众、推广技术的优势,促进社员和农民增收。同时长期深入种植大户、农机大户进行定点帮扶,全程进行技术服务。

近两年,依托部级高产创建、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资金等项目,对我市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职业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全市每年共培训基层农技人员300人左右、农民3万余人,发放技术资料5万余份、发表专业知识宣传报道100余篇。

xx年,共承担项目21个,项目资金合计1269.5万元。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水平,粮油作物的产量逐年递增,促进了部分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保障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过多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调整,已经造成了人心不稳、队伍老化,农技推广“空壳”的现象。目前,全市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总人数为270人,其中有80人在乡镇政府从事行政工作,剩余的190人,象征性的分布在全市17个乡镇办事处,172个村;而市直从事农业工作的72人,平均年龄也在45.5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在我省农村推行“以钱养事”管理机制,基层农技人员由事业单位变成了社会人,许多骨干转行,人才进不来,管理运行机制不畅,“钱少、兼业、年龄断层、知识匮乏”是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和网络建设的基本写照。

据相关资料报道,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0.6%--1%,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湖北省不足0.2%,我市人均经费就更少,乡镇农技站以钱养事到参照事业单位管理时间不长,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工作经费几乎为零。同时,经费不足使大部分基层农技中心办公设施设备建设严重滞后,多人共用一台电脑,没有交通工具,更缺乏照相机、摄像机等一些必备办公设备。最新的农业技术、最好的科技成果无法或不能及时送达到乡村,推广到农户。最原始的“一张嘴、一张纸、两条腿、两个轮子”的培训方式与推广手段与现代农业的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的要求相差甚远。

目前我市农村文化程度较高、体力较强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居家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创新意识薄弱,对农业科技的接纳能力较差,对新的品种、新的种苗栽培技术和农药、肥料的基本性能弄不懂,新型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另一方面,农户更加懂得科技成果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预期收益高入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这就增加了新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农村推广难度。同时,农民居住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小规模经营与采用现代化技术也存在着一些矛盾,一些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组织配套技术等新型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采用受到限制。

4、体系不畅、力量分散,影响着我市农业成果推广应用整体水平。

目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仍主要是对上级负责,自上而下运行。政府、部门、企业与农民之间没有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缺乏共同的目标和科学的组织。在我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活动中,企业成了活动的主体,企业与农民及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有着合作的紧密性和依赖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企业做得多,政府做得少,基层政府在此项工作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基层农技人员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制度保障与效益评价机制缺失,可研与推广、服务与市场之间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行政计划占有较大比例,再加上农业本身的效益比较低,农民缺乏追求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普及新技术、推广新成果在一些地方难以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几点建议。

课题成果推广报告篇十三

一是稳定现有农业科技队伍人员。优化运行机制,制定出农业科技成果技术推广的相关激励机制,发挥和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原有农技推广人员留得住,达到有人做事的目的。

二是引进和培养新的人才。近些年来由于体制在原有农技人才的吸纳和引进上很有缺陷,多年来没有补充新的人员。要根据全市农业发展和产业建设的需要从外地引进一批专业人才,要从大学农技专业方面招收一批新型人才,同时选送一批原有人才到学校或农业科研单位培养。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专项基金。要把我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明确每年经费投入增长比例,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有关部门每年拨出科教兴农专项活动经费和重大科技成果技术推广专项活动经费,用于资助科教兴农成果转化推广活动;有效利用各种财政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以保障我市农技推广经费的落实。

二是进一步拓展投资渠道。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技术推广资金在农业科研开发推广过程中的流动,优化流通环境,使资金在流动过程中增值再投入到农业科技活动中去,以增加农技投入经费的不足,形成科研转化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有效利用各种财政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组织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计划,支持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启动。同时进一步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2120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