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15:04:12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通用12篇)
时间:2023-11-15 15:04:12     小编:QJ墨客

人际关系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它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写总结时要注意清晰明了的结构,分段合理,逻辑严密,避免重复和冗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舞蹈教学资源和演出视频,希望能激发大家的舞蹈激情。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一

现在的教育,对于信息技术和教育的结合已经越来越紧密。很有幸,我能获得学校的推荐,来参加在新余举办的全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课例的培训。

上午8点半,我们进行了开班仪式,省电教馆杨馆长、省电教馆培训部曾主任、暨阳小学的周书记和市电教馆的潘馆长在开班仪式上发表了讲话,曾主任热烈欢迎了各位老师的到来,感谢暨阳学校对培训工作的支持,并祝全体教师都学有所获。周书记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杨馆长和潘馆长都对这次培训表示热切的期望,希望这次信息技术的培训能给各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改变。

上午,有幸感受了三位老师带来的三节课。首先,带来课程的是南昌市铁路第一小学的崔慧敏老师,他执教的是二年级《数学广角-搭配》。崔老师能从生活实际出发猜老师的车费有多少种可能引入课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的过程,注意寓教于乐,将游戏比赛加入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第二节课是万国华老师带来的《认识几分之一》。万老师充分运用赣教云教学通2。0这个平台,结合希沃白板,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课堂,让我们对课件里的各种技术充满了探知的欲望。课讲得非常亲切,生动有趣,让学生的学习轻轻松松。

最后是新余市暨阳学校毛科老师执教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毛老师熟练地利用赣教云教学通2。0和网络画板,形象直观的展现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让同学们具体形象的感知各种数量的变化情况。

通过这三堂课的学习,我觉得信息技术的强大,能给我们的教育方法带来巨大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便利和优势,将教育教学做好来,做实来。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二

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我们的教学手段更丰富、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教学效果也是日益见长。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将近9年,信息技术对我的教学工作确实帮助不小,下面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简单分享一下:

毕业后,我被旺苍县一个偏远的乡镇录取。当时,整个学校只有一台多媒体设备,由于时间长,不能使用。给学生上课取决于老师的嘴。山里的孩子们没有听说过很多事情,更不用说亲眼看到了,也没有现代的信息技术,他们只能依靠老师说,所以他们在认知方面很无知。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参与,课堂就像生命一样,激活了我们的课堂,点燃了老师和孩子们的热情。

中,我设计了风声、水流声和各种动物的歌唱视频,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各种美妙声音。结合本文的描述,我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课堂和课后作业学生的反馈,孩子们可以很好地掌握本文的预期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三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组成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1、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活动,将声、形、色、动态等集于一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跟课件一起歌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丰富爱国体验,提高课堂参与度。

2、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活动,认识祖国的象征: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学生听到国歌后,自觉地全体起立敬礼。

案例中,老师选择了多元的评价激励方式,首先在游戏设计中,设置了“我胜利了”、“很遗憾,你挑战失败”“平局”三种评价模式。在游戏结束环节,给每位选手一颗小红心表示鼓励。

在用课件展示去年疫情期间,钟南山和前来武汉共同抗役的医务工作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社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度挖掘是内容和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渡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有效掌握拼音的用法、读法,对于学生日后的认字能力、阅读能力都有帮助。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刚刚接触拼音的时候,很难马上掌握要领。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它使拼音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将抽象的拼音教学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比如:“zhe”这个音节的教学,需要将声母“zh”和韵母“e”的课件在课前做好,授课时,首先展示“e”,然后在展示小女孩举着“zh”走到“e”旁边的画面,教会小学生声母“zh”和韵母“e”组到一块可以拼出一个“zhe”。最后,连贯的将这个动画场面播放几遍,同时带领学生读声母“zh”和韵母“e”,着重强调声母“zh”发音需要翘舌,而读韵母“e”的时候需要声音洪亮。两个部分的连读要连贯,快速。在边讲解边展示画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简单的掌握拼读要领。

小学阶段,认字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在小学生认字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整合,学生通过这样新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拓展。

如:小学语文生字中有很多音同形不同的汉字,其中“坐”和“座”就是一对这样的词,从字意方面理解,两个字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将这两个字混淆。为了能够加深这两字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两个字的笔划用动态的形式展出,然后将其不同的部分用红色书写,同时注意强调容易出现错位的部分,进而实现强化教学的目的。

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提升。

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我课前制作多姿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对凤凰花,象脚鼓,对襟白褂,泼水节等不理解,。在进行授课之前,首先播放配有音乐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泛读课文,学生一边听课文,一边感知课文,课文教学时,我播放课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凤凰花,象脚鼓等。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和敬爱的周总理无比幸福的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情景,感受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这样不仅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更好的进行阅读积累。

总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同时更需要教师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了解学生的特质,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作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打造更有语文味的高效课堂。

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我们的教学手段更丰富、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教学效果也是日益见长。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将近9年,信息技术对我的教学工作确实帮助不小,下面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简单分享一下:

毕业后,我被旺苍县一个偏远的乡镇录取。当时,整个学校只有一台多媒体设备,由于时间长,不能使用。给学生上课取决于老师的嘴。山里的孩子们没有听说过很多事情,更不用说亲眼看到了,也没有现代的信息技术,他们只能依靠老师说,所以他们在认知方面很无知。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参与,课堂就像生命一样,激活了我们的课堂,点燃了老师和孩子们的热情。

在新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一册中,有一篇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导入时,我找到了一段声音视频,让学生听、看、说看视频后的所见所闻。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听和积极地说话。这时,老师指导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你想和老师一起探索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都很好奇大自然还有什么声音?孩子们的兴趣来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教科书,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开始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后面的学习内容更具吸引力。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风声、水流声和各种动物的歌唱视频,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各种美妙声音。结合本文的描述,我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课堂和课后作业学生的反馈,孩子们可以很好地掌握本文的预期效果。

信息技术还在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的课堂会更精彩。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四

课堂教学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学媒体(信息技术)是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用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现代教学媒体指的是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及语音实验室和计算机等的使用。教学媒体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以视听结合的多通道传递信息。

科学技术的使用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向,多媒体技术便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有意注意。数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使一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境,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九年级抛物线上的动点问题时,用传统教学手段的话,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黑板上将这种复杂的现象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境来分析。多媒体使抽象的动点问题很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很容易地接受知识,对解决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

二、教师与多媒体技术。

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自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组织、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活动;要重视教学对象,以学生为主体;要把教学变为学教,把教材变为学材,把教案变为学案。另外,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知识;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运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教育活动,既要加强能力培养,又要传授必要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尽力做好每一个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工作量较大,周期长,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构思。有时设计一个既能突出课题,又能自然地导入新课的课件,要花很长的时间,不断地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一切都要教师为课间的制作付出艰辛的劳动。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把课堂教学立体化。教师既是策划者、制作人,又是演员,随时为学生提供服务。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活动氛围更加活跃。

三、学生与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媒体为学生亲自参与掌握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新课引入时,创设一个图文并茂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的转变。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发展学生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等特性,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超文本性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不但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数学教学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和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五

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都离不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世界已经开始全面信息化、全球化。我们每一位幸福成长的教育人,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培训学习,紧跟时代脉搏,做一个e环境下的新型教师。此次赴广州培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七天时间里,我感受颇深。

一、机会难得、追梦前行。

作为一名90后的新老师,能够参加本次培训,深感荣幸。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新时代,我们教师更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教学理念,以“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专家讲座、异彩纷呈。

各位专家、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独到的教学思想,鲜活的教学实例,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可谓是异彩纷呈。王同聚教授给我们分享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让我惊讶于科技的创新美,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新时代,老师更不能“固步自封”,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在教与研的过程中走出自己的风采。

华南师范大学汪晓东教授结合大量的运用平板进行体育教学的案例,给我们分享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把翻转课堂与讲授课堂学习流程进行对比,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翻转课堂的真谛。

让我欣喜的是广州市番禺区石基中心小学和九十七中学教师所分享的各种用于教学中的实用app软件:优芽、focusky、希沃授课助手、101教育、umu微课制作、冰点软件、蓝墨云班课、轻智慧课堂、scratch,这些软件解决了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的困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完成不了或效果不好的教学任务,给学生呈现一个交互式、信息化的课堂。

更让我惊喜的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江伟英的专题讲座——《思维课堂——谈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她从思维课堂的特点、认识思维课堂的工具、如何画思维导图、思维课堂的生成、基本步骤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思维课堂作了详细的解读。期间,她展示的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真实案例,让我醍醐灌顶、脑洞大开,原来语文课堂还可以如此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画画中借助图形梳理、提炼知识的重难点,还让孩子们在探究中发散了思维,提升了能力。

思维导图:

《母鸡》。

《同学,请大声点》。

专家们精彩地讲解,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对自己的教师生涯有了新的认识和规划,让我对培育创新型的学生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并且指导着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促使我更好地改进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更新,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

三、学无止境,更新理念。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在同一条大道上,他们如此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地读书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日复一日,永无止境。“人生就是长跑,只要一直坚持下去。”学习也是如此,我虽不能像专家那样,但我可以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像他们一样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培训学习即将结束,但我知道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你不活在未来,未来你只能活在过去!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将树立“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的新理念,努力成为新时代下的新型教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六

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本文先从正面(1至3自然)对荷花的香味、形状和姿态等作了生动的描写,随后用侧笔(第4至5)自然段)通过作者自己的感受、想象进一步表现了荷花的动态美和我对荷花的赞美,虚实结合,写出了白荷花美的极致。

本文的训练重点是学会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课文第3、4自然段段意的概括有一定的难度,课后题4以把句子补充完整的方式进行训练,较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的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已有的能力,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

本文第2自然段中围绕哪一句话来写新老教材有一定的出入。我认为新教材中的教材分析有一定的说服力。第2自然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按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要从分析4、5、6三句话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是围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来写的,写出了三种不同形状的荷花。再进行荷叶的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的意思。

3、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能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

4、能按提示概括第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5、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方法。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意的概括。

教学准备:

1、课前请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荷花的图画。

2、投影仪、小黑板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2、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概括1——3自然段的段意。

3、在课文的学习中结合绘画,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体会花荷花的美丽。

教学过程:

我们学过的古诗很多,谁能背背已学过的古诗。对于已学的古诗中我们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板书课题。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在写荷花的美丽。

2、听清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1、自学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破裂姿势翩翩起舞舞蹈。

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已认为最难的字词,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莲蓬、舞蹈重点词语来讲解。指导学生在图中找一找莲蓬,说说字的结构,指导书写。)。

2、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直接写荷花的美丽?

我们学习画画,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今天的课文已经告诉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构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特点。(清香、形状、姿势)。

1、学习第一自然。

(2)如何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复习单元学习提示:用什么,怎么样。来概括。(小黑板出示单元学习提示)。

练习:(小黑板出示)。

a、清早,我到公园玩。

b、我一到公园,就闻到荷花的香味。

c、我赶紧向荷花池跑去。

(3)如果用图画来表示清香,我们该如何体现呢?

先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接下来,我们向荷花池边跑去,去看一看如诗中描写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学生标上句子序号。

思考:哪几句话直接在写荷花的形状?(4、5、6)。

(2)写了哪几种荷花的形状?(全开、刚开、末开)。

从图中找出这三种荷花的形状。

(3)课文是用什么词把这3种形状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4)指导读。

辨析:

a、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b、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主要是在写冒出来的形状,应采用第二句。

引导学生体会冒,写出了荷叶的茂盛,又写出了荷花的婷婷玉立。在画上体现荷花的三种不同的形态。

(6)学习第二句话。

小黑板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找出描写荷叶又多又密的词语(),表示荷叶颜色的词语(),写荷叶形状的词是()。(在理解句子中理解挨挨挤挤词语的意思。)。

(7)这段话主要是写荷花,为什么要写荷叶?(荷叶茂盛,荷花又美;碧绿的大圆盘衬托着雪白的荷花,使荷花更美。)。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七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像一股春风一样,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体会语言就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欣赏、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情感交流得到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这一切,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果,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称象》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适时的播放课件,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画面或事理。另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的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与之有关的资料,在进行分类制成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资料调出学生可根据需要、或兴趣去学习。这样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拓宽视野。学生在积累大量素材的条件下,做到了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八

1、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活动,将声、形、色、动态等集于一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跟课件一起歌唱《今天是你的生日》,丰富爱国体验,提高课堂参与度。

2、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活动,认识祖国的象征: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学生听到国歌后,自觉地全体起立敬礼。

案例中,老师选择了多元的评价激励方式,首先在游戏设计中,设置了“我胜利了”、“很遗憾,你挑战失败”“平局”三种评价模式。在游戏结束环节,给每位选手一颗小红心表示鼓励。

在用课件展示去年疫情期间,钟南山和前来武汉共同抗役的医务工作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九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域也从中受益。大量的事实证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的应用能力。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实物展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方法容量较小,吸引力不是很强。而信息技术能够创设更加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角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经过多年的经验,笔者现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多媒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培养学生们科学的认知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读数、写数以及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如果只在黑板上或卡片上写一些纯数字让学生读数写数的话,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疲劳。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除了利用好教材出现的内容外,还发动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大数.我们也可以从学生最关注的事情做出发点、在网上搜集一些数据,或者我们可以利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相关资料,作为拓展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这些数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是他们感兴趣的,从而他们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样,学生在这些素材中不仅感知了相关数的大小,建立了数感,更从中还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

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把教材中的死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呈现,也就是把死知识展开做活,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上课所学的某一个知识,而是辐射到这一类知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无形之中也会提升很多。总之,活用教材,使教材“鲜活”起来,会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学生更愿学。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自然科学,正因为它的高度抽象性显得枯燥乏味,这使得学生望而生畏。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然要求,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探索,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如在教学“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时,这部分知识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地理学科要涉及的内容,如果不给学生讲透,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的,这不利于他们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据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视频、动画资料,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相关内容,学生在直观的观察过程中很容易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时空,整合资源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在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中经历体验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例如,在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没办法让学生亲临其境。但是我们可以多媒体对一段繁忙的交通路口往来的车辆进行实况录像并剪辑加工,或者直接到网上下载一段交通路口视频。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在学生统计过程中,他们自己会发现问题:车太多了、太快了怎么办?一个人忙不过来无法统计,又怎么办?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合作记录解决。学生一下子想出很多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打勾的、画点的.、画图形的、写“正”字的。这么多方法,哪种更优?这时教师及时引导,经学生比较,最后都认为用画“正”字收集数据的方法较快,而且能一眼就看出有多少辆车。由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并灵活运用,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学习主动性的良好发挥。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这无疑可以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中来,所以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术资源,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去亲自动手、动探究自己有疑问或者感兴趣的数学知识,努力向着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这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课本,自己再上网查找一些与圆周率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求要小组进行合作,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还下载一些相关题目考同学、考老师。

这样,学生带着“任务”主动、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拓宽了学习视野,而且改善了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这不断进步的时代中,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探索、研究,注重实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的发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作用,将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十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要教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操作,但是我渐渐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盲目,学习目的不明确,操作比较机械化,容易在电脑的世界里迷失方向。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真正理解了吗,学生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吗?而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目的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追求的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一、精彩的主题。针对具体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确定一个非常精彩的教学主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铺垫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上一节好课的基础。课型生动活泼,素材可爱、有童趣;突出实用性,体现生活的实际,课型侧重综合动手能力。

二、良好的组织。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避免教师坐着操作讲解,更忌讳有气无力地平淡讲述。

三、丰富的资源。为了让讲、练的效率更高,让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教学资源是一种良好的保证。资源包括两大类:教师讲课应用的范例资源、学生制作作品使用的素材资源。资源可以通过局域网或因特网来存储与传输,分类要准确,检索要方便。为了便于学生使用,尽量做成按教学设计所需的主题资源网站,节约学生的检索时间。资源的质量要高,包括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

四、不同的成果。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片一律,这是抓住“眼球”的重要因素。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有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差异教育的针对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显示教学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五、评价的反馈。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学习中,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六、课堂的延伸。课讲完了,如果时间剩余,要灵活安排一些学生的拓展练习,没有拓展的时间也要布置一下课后的拓展学习任务。教师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这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拓展,也是为可持续教育创造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十一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谢艺明。

让师生在课堂中收获“惊喜”,这不仅能保持教师的职业激情,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最终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理想境界。

一、基于教育视角下的“惊喜”

什么叫惊喜?百度百科解释为:惊喜是毫不加节制地表露欢乐、热情和惊奇。这里的惊喜显然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情感状态。而教育领域里的“惊喜”则赋予其更多的内涵,有专家认为惊喜应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评价的尺度,“说到底,教育教学其实就是给学生以惊喜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惊喜中获得更多发展可能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惊喜’就是教育教学打开精神成长明亮之窗的隐喻,它要求教师打开丰富的现实世界、知识世界和精神世界之窗,让学生在惊喜中看到一个更开阔、更丰富、更遥远的世界。”基于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惊喜应是师生在一种自然状态下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意外收获。换句话说,这种收获应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首先,收获惊喜的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师生。惊喜在教与学过程中产生,收获这种惊喜有可能是学生,也有可能是教师,还有可能是师生双方共同的体验;收获这种惊喜的有可能是个体,也有可能是一个群体。

其次,惊喜应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般而言,惊喜是预料之外,无法预估的。当然,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让学生获得教师所期盼的惊喜,但前提是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后,惊喜应该是有意义的。课堂教学中的惊喜与一般意义上的惊喜是有所区别的。一般意义上的惊喜有可能只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没有太多意义存在。而课堂中的惊喜追求的是有助于师生成长的惊喜,它既可能是来自于认知和方法方面的,也可能是来自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把惊喜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尺度之一也是无可厚非的。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惊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显然我们不可能让师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收获惊喜,但至少它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积极追求的目标。唯有如此,课堂“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二、“惊喜”需要空间。

为何传统课堂缺乏“惊喜”?关键是教师占据了课堂,“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活动的实践与空间,课堂生活中缺乏交流与碰撞,“惊喜”丧失了呈现的“土壤”。只有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师生在对话中交流、碰撞,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涌动。年5月19日《中国教育报》的记者采访了正在吉林大学访问的两位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费舍尔教授和麦克德尔米德教授。就教育问题,费舍尔认为,“‘给学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像力,才可以进行创造。麦克德尔米德也认为,“在美国,当老师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有更多的学生会问‘为什么’,中国学生往往不会,好像学生不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怀疑。”他还特别追加了一句:“教师与学生要‘互教互交’,学生要‘向一切发问’,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可见,给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空间是激活课堂的关键,也是师生能否收获惊喜的前提。

“教育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过程,是个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与其抱着学生学、逼着学生学,何不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也许我们会收到更多的惊喜。当然,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作为,相反,生本课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因为你不仅要给孩子学习的扶手――导学案,还要随时面对许多生成问题的解决。

三、“惊喜”需要“扶手”

1.在预设中期盼“惊喜”。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不可能有教学。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直接指向结果。正如黑格尔所言:假如一个人的人生之舟不知驶向何方,那么它的航行将会是痛苦并徒劳的。好的预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可行可检,并且彰显着好的生成时空。预设下的生成,具有明确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因而它所产生的惊喜更具有意义。所以,追求课堂教学中的惊喜并不是要淡化预设,相反是要强化预设,要更加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尤其是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老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等。只有多维、灵活、开放的预设,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胸有成竹,才能为“惊喜”的呈现预留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当然,预设中所期盼的惊喜仍然要坚持顺其自然原则,要把握好度,切不可为达到惊喜而拔高教学要求,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3.在反思中寻求“惊喜”。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具有总结性和批判性,如能从反思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本身就是一种“惊喜”。对于师生的反思,我们倡导及时反思。因为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经验就会消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经验丰富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课堂教学凝聚着师生的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一旦进入“角色”,往往“灵感”顿生,坚持及时反思是师生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收获惊喜的重要途径。就教师而言,“教,然后而知困”,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或惊喜,并将这些问题或惊喜作为分析和反思的对象,考察这些问题或惊喜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新惊喜;另一方面,把课堂中出现的惊喜规范化、程序化,这些都将成为教师今后宝贵的教学资源,也可能成为产生新的惊喜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潜移默化得到了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反思应建立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如我这样讲学生能不能懂?我这样问学生能不能答?我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喜不喜欢?……唯有如此,教师的反思才更具有针对性和生命力。就学生而言,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反思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师应把“学习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给学生创造“学习反思”的时间和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堂小结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得失。我们倡导每节课至少要预留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结反思,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学习,在追寻得失中固化已有的惊喜,寻求新的惊喜,进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一堂好课未必都会有惊喜,但有惊喜的课堂一定会是一堂好课。课堂中的惊喜虽然可遇而不可求,但积极追求惊喜的课堂理应成为我们的理想。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有“获得”的惊喜和“成功”的惊喜,心灵和精神的惊喜。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所在。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十二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的教育教学系统、学校的教育模式、教第一文库网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给我们的实际教学也带来的极大的方便,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现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及本次培训所学谈一谈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表现为人们对传统的学校观、教学观、师生观、教学媒体观和教学方法观在信息社会中发生改变。社会的信息化使人们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传递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接受优秀教师的网上教育、网上辅导,参加网上学术活动,也可以随意查阅世界各地电子图书馆的有关信息。

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和工作单位。这一转移所产生的开放式的远程教育模式、远程会诊,可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同时坐在“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交流,从而打破了“学校中心”和“课堂中心”的模式,成为真正意义的开放大学。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如果学校不改革,就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信息社会的发展。

识表现这一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知识除了用文字、图形外,还可以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

目前,我们已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通过声画并茂的多信道感知教学内容,以完美的形式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但使学生加速理解教学内容的速度,而且可以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学媒体也由原来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教育应用于教学,不仅使自主教育成为现实,而且使教育社会化、学习生活化。互联网使全世界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多种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并使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相同的知识素材和教学指导。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适宜的时间、地点从互联网论文格式上自由的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这使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在职学习、在线讨论都成为现实,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式教学模式,从而使长期以来可望不可及的“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的主体。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育过程发生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为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依据,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创作空间。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授课对象特征、有关的学习理论、认知理论的一般原理去选择、设计和决定适宜的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面对面的传授给学生,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反复使用学习媒体;可对学习内容“下载”、加工、提取、编辑,供长远使用;可了解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学术观点;还可以通过超文体链接查阅更深入、更广泛的背景资料。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讲授,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索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2533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