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获奖教案(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08:37:04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汇总15篇)
时间:2023-11-16 08:37:04     小编:紫衣梦

教案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要素。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一

练习二 px。

巩固6、7、8、9的加减法。

算式卡、小圆片。

一课时。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二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 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1、涂色部分为什么可以用1/3表示?

2、你知道这个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3、分母3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4、你知道空白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吗?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强调: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占其中的1份)

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

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为什么可以用3/4表示?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 3个1/4)

请多位同学说,同桌互说。

那3/4怎么写呢?自己写在草稿本上,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

分母4表示什么?分子3表示什么?

展示不同的3/4,说说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

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展示不同的3/4,说说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3/4表示呢?

1、学习“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 )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填在书上。

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你涂了几份?你是怎样想的?(5/6是5个1/6,所以要涂5份!)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我们可以借助直观来比较他们的大小,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折一折,比一比。你知道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吗?(比的标准要相同)

那3/5可以怎样表示?2/5呢?

1、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三

内容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几何初步知识的安排特点是:从一年级第一册教材起逐步安排学生能够接受的几何初步知识,其中第六册教材中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八册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清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册(第九册)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若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学习得如何,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难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四

1、知识目标:懂得将较复杂图形进行分割、填补、移动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会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特别是利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割补、移动等方法求出图形的面积。具有处理图形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

利用分割的方法,把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再计算。

会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本节课采用学生动手操作、以实验发现为主。在实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适时地演示;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发动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导归纳能力。

多媒体、课件,学具为有地毯图样的小卡片。

1、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四副有美丽图案的地毯,让学生观看后说说。

美在哪里?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地毯上的图案。

3、课件出示有蓝案的地毯图片。

笑笑和淘气看见一块地毯,图形如下图,笑笑想,地板上的瓷砖铺成的图形多美啊!这里面有什么数学问题吗?(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

生:是对称图形,是由许多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对,大家观察很认真,这个图形是对称的,很美。

师:给大家提了一个数学问题,看着这幅图,大家猜一猜可能是什么问题?

生: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多大?

师:猜得真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毯上的面积”。(板书)。

1、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策略。

师:大家每人手中都有一张跟大屏幕上完全一样的图。先独立思考,将想到的方法简单地记录到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2、合作交流,对比择优。

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各自发现的方法,然后记录到合作卡上。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方法最多,最简便。

(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生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

生2:用总的14×14的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

生3: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

生4:转移填补,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蓝色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

师:对于各组发现的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更简便,为什么?

生:方法1直接数太麻烦,方法3把这个图形分割成4块,算出或数出其中一块的蓝色面积再乘4比较简便。

生:方法4想法很巧妙,也比较简便。

……。

师:(小结)大家对比很认真。对于这种在方格图中计算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用大面积减小面积,还可以对整体进行分割,一部分一部分数或算。具体运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对待。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还可以“大减小”。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还可以把他们写进数学日记。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五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正负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运用抵消的思想处理数学问题。

课件,练习纸。

1、师生游戏。

师:同学们,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玩过吗?(玩过)好,我们就来玩玩,谁愿意和我玩?

(师生游戏,其它学生当裁判,并要求做好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的记录结果,你认为谁赢了?

师:比赛的时候还要给比赛双方记录成绩,你认为怎样记录成绩好呢?

(揭示课题)。

出示评分规则:胜一局记1分,平一局记0分,负一局记-1分。

(师生共同记录比赛成绩)。

师:现在我俩的得分分别是多少?

师:你是怎样想?

生:+1和-1可以互相抵消?

师:抵消是什么意思?抵消的结果是多少?

2、生生游戏。

师:你们想自己玩一次吗?两人一组,3局定胜负,必须有一人记录成绩。

(学生活动)。

(反馈比赛结果)。

3、深入了解抵消的应用。

师:如果老师想反败为胜,你认为老师至少还要胜几场?

师:这时两人得分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师:除了像+1和-1,+2和-2这样的数相抵消结果为0,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5和-3,-5和+3还能互相抵消吗?

小结:意义想反的两个数,我们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把正数和负数合并起来,我们可以采用抵消的方法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天宫神八交会对接)。

师:从这张图片你看明白了什么?

师:你知道太空人两餐相差多长时间吗?

师:你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吗?

师:生活中除了赢分和输分这样的量可以用正负来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只要你用心感受,那么它就在你的身边。

(课件出示:一个11岁儿童的标准身高150厘米我们把它记作0,想一想你的身高是多少,应记作什么?)。

(学生思考后,全班反馈)。

出示表格。

(1)完成表格。

(2)求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方法一:(150+145+157+155+148)÷5=151(厘米)。

方法二:(0-5+7+5-2)÷5+150=151(厘米)。

(3)比较两种方法。

(4)仔细比较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新发现?

(5)认识数轴。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六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数据收集整理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七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演示和对简易天平的实际操作,观察,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从等式出发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是不是方程。

3、能力目标:通过简单的天平实验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结合教学内容,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

建立方程的概念。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八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课前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同桌准备一根米尺与课件。

1、目标确定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2、教学策略选择

(1)让学生成为建构新知的主人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通过引导、组织及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构新知时,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去亲自体验。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环节突破重点:第一,回忆活动,建立表象。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时间”、“数一数步数”等活动,建立学生对100米的表象,从而让学生推出:10个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第二,学生描述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就录制一段录像放给学生观看,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刚才走了1千米。运用媒体教学一方面学生亲身体会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观看时,每看到一处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说:这就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拉近了学生与千米的距离,从而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千米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平阳瑞安

50千米38千米

乐清灵昆

45千米20千米

师:小朋友见过这些牌子吗?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怎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一般学生会从来回次数、所需的时间和总的步数来回答)

100米长度的表象基础上感知1千米的长度,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备芽若学生提出同学间所需时间和总的步数相差较大,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相差,然后得出全班的大约值。

(二)介绍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可以写作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三)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20xx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四)强化感知1千米的长度

水闸-现代概念大约1千米

师:其中第2条路是老师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老师骑摩托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出发到现代概念大约用了1分30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镜头来感受一下(课件播放录象)。

(一)教学换算

师: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边说课件边出示图片)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板书:4千米=()米(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5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同桌互说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二)练习:

1、9000米=()千米800米+200米=()千米

4千米=()米3千米-1000米=(米

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交通工具连一连。(略)

(三)解释与拓展

课件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等让学生能说说指路标志、限速标志的意思。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大约走了200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这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

生:从美容院回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个来回.

生:走100米大约用了1分30秒,按这样计算,走1000米大约需要15分钟。

生:走100米大约用200步,走1000米大约需要走20xx步

......

片段二: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600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生1: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xx块这样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长1米,1000根米尺连接起来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门高约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快冲天了!

生4:一张课桌的长约1米,1000张课桌连起来约1千米

生5:一个同学把两臂张开伸直大约是1米,1000个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长约4米,250个黑板连起来大约是1千米。

生7:学校操场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体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长是50米,游10个来回就是1千米。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十

《纲要》指出:“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强调了幼儿园,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生活,并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我根据活动目标,结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自然测量”这一活动内容,组织幼儿与爸爸妈妈,共同收集生活中的自然物进行测量,在活动中通过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操作测量,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究、记录中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让孩子将所学的本领运用到生活当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并学以致用,感受数学的奥妙之处。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交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量的?

为什么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同?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五)活动延伸:请客人老师一起测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体验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十一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赵影慧,来自唐弢学校,今天我设计的课程叫做《我的时间我做主》。世界上哪样东西最长又是最短的,是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它就是时间。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稍纵即逝。我们经常会感到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时间却不够用。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弱,注意力持续时间比较短,缺乏时间观念,容易出现无节制的娱乐,做事拖拉等不良习惯。本次心理活动课就是针对小学生在学习上不重视时间,随意浪费时间的问题而设计,以一分钟为切入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时间的宝贵。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了解是谁偷走了时间,我们该怎么办?希望这节课可以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处理好学习、活动与休息的关系,用积极的态度去争得时间,做时间的主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相信,如果能够学会科学合理的利用时间,对孩子来说一定会终身受益。因此我设计了《我的时间我做主》这一堂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心理辅导课。并拟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让孩子能够初步了解时间的意义,学会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2.能够认识我们不能合理利用时间的原因,找出珍惜时间的好方法。3.学会合理规划时间、科学管理时间。

我将活动的重点放在让孩子在轻松的活动中了解时间的意义,初步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并能够认识我们不能合理利用时间的原因。而我的教学难点则放在让孩子自己探索珍惜时间的好方法,学会合理规划时间,科学管理时间。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谈话交流、情景创设、表演代入、分组讨论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另外我还利用时钟、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了解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本节课我的教学过程预计从下面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热身活动:我们都是小闹钟。

设计热身活动:我们都是小闹钟。老师报时间口令,学生用手臂做时钟的指针,通过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时间,感知时间,并能说说自己在这些时间段都做了什么。

(二)我们的一分钟。

对于学生而言,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如何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呢?我以一分钟为切入口,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看看学生在一分钟之内都能做哪些事情。这个设计就是让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并了解一分钟看似短暂,但其实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通过这个设计,让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时间观念。

(三)谁偷走了时间。

通过上一个环节,学生了解到原来自己的一分钟可以干这么多的事。但同时可能也会疑惑,既然一分钟可以干这么多事,为什么我们还是有很多事情做不完呢?为什么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呢?老师在同一时间布置同样的任务为什么大家完成的有快有慢,甚至还有无法完成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近情景故事《是谁偷走了乐乐的时间?》。这个故事是大多数孩子周末的一个缩影,到了周末孩子们总是想要先完成作业,但在实际行动中往往事与愿违。总会因为各种事情而分心,一会做点这个,一会玩点那个,一会吃东西,一会看动画片,时间就这样慢慢溜走了。直到最后一天的晚上才匆匆的写完作业,碰到较长的假期更是如此。

这里我会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同学们来讨论一下,是谁偷走了乐乐的时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到原来自己有时也是“乐乐”,也容易出现乐乐的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习惯性拖延”是最大的时间偷窃者,乐乐的星期天就是典型的“时间拖延”个案。许多同学都因无法克服乐乐那样的拖延恶习,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拖拉。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明明留了不多的家庭作业,还有学生做到深夜的原因。特别在考试前,很多同学摆出苦读架式,甚至中午不休晚上熬夜,却收效甚微,这都是因为不能抓住每分每秒,科学合理的利用时间。这个环节就是希望学生们可以认识到自己浪费时间的问题,并试着改变。

(四)我的时间我做主。

通过乐乐的故事学生们知道了浪费时间的原因,那接下来,学生一定会迫不及待的想要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知道几句名言就可以的,一定要切实可行,从行动上懂得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这里,我设计让学生按照刚才的小组继续讨论如何珍惜时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看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多,最行之有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学生们都是有心人,他们都希望做自己时间的主人。在学生交流评选之后,我也会给学生们一些珍惜时间的小建议。

比如:一、做事之前先计划,分清主次抓重点。

二、善于抓住零星的时间,合理利用整块时间。

三、学习一定要专注,先紧后松不分心。

四、当日事当日毕,当时事当时毕,拒绝拖拉。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具备了一定时间观念,也初步掌握了一些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

(五)聆听心语,互送祝福。

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后,我会引入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的故事来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林清玄有一定的了解,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可贵,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可以像作者一样,跑在时间的前面。

最后,我会让学生们搜集一些珍惜时间的格言,把它们做成书签送给自己的同学,既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也将这种情感传递给他人。我相信,如果学生从小就学会珍惜时间,一定会受益终身。

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我的时间我做主》,谢谢各位老师!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十三

“圆”,我们随处可见,月饼盒、茶叶罐、药盒的底面不都是圆吗?不过它们整体叫做圆柱。拿起这些圆柱体你也许会想,为什么要把底面作成圆的呢?为什么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呢?原先我也这样置疑过,不过现在我可以帮你解决哦!

你用同样的材料各做一个长方体、立方体和圆柱体时再来计算体积,这是我们就会发现,圆柱体的体积,立方体的体积第二而长方体最小。这时我懂了,为了节省材料,就把这些盒子作成圆的,这样还使体积扩大。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十四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教育更是源远流长,不管是封建统治,还是现代化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下文为大家分享了小学教育教学问题及发展方向研究的论文,一起来阅读吧!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体制在不断变革。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学习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国家对于小学教育非常重视,但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以及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使得小学教育出现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问题;发展方向。

小学教育都是比较基础的,内容也比较简单,但是,小学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于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的养成教育。但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中,部分老师并没有遵循这一规则,导致小学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小学教育处于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家长对此也非常重视,但是其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更需要快速解决,所以改革小学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遵循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理论内容的教育多于实践的教育,要本着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的模式,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严重失衡,使得教育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要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比例为基础,对课程以及课时设置进行改进,并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进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建设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即从学科建设出发的课程建设、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建设并开发一些潜在的活动课程等。

2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过于片面化: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现有对于学生的评价考核机制过于片面化[1],仅仅从学生的成绩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也是单纯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出发的,导致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成绩好的学生过分追求成绩所带来的荣耀,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

2.2老师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在管理中出现的失误: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觉老师对于课堂的把握程度不够,过分注重对于课本知识的讲解,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学生一节课都处于紧张的状态,学生出于对老师的尊重或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没有将这种情况及时告知老师,使得老师片面认为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与管理方法完全是正确的,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面对。

3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相关的探索。

3.1以课堂教育作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怎样的`课堂才能算得上是高效的课堂[2]?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就是学生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速度;其次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最后则是学生对于学习的体验程度。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把握,比如在进行杨万里的《小池》的学习时,老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并分析“泉眼无声惜细流”这一诗句。教师: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状态是什么样的?学生:细细的,静静地。教师:那诗人为什么要使用“惜”这一词语呢?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将组员的想法进行综合,选出最能说服大家的一个原因。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就被调动起来,四个人或者两个人一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诗人使用这一词语的真正含义,使用“惜”字,使得无情的泉眼变得有感情的事物,好像是因为爱惜泉水,才让它缓缓流动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写作过程中,使用这种表达手法,并让他们提升对于学习的兴趣。

3.2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改变学习习惯:课堂上如果气氛很严肃,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在这个氛围中,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真正性格,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的塑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轻松,感觉到民主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学生肯定会展示活泼的一面,并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3注重对学生精神文化的培养,并且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于学生教育方面也渐渐忽略了精神文化的教育。由于现在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成熟的也比较早,考虑问题也较极端,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加强学生精神方面的建设,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与需求,完善教学设施,使得教学设施良好的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比如加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也可以在班级中,设立专门的读书角,放置一些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书籍或者漫画,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3.4同时注重教师团队的思想文化建设与专业素质建设: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所以,要加强教师团队的思想文化建设与专业素质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引导老师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做好榜样,比如,使用文明用语等。专业素质建设方面,要不断让老师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比如可以请一些教育界权威的专家或教学能手对本校的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也可以选择一些教学水平比较高的学校,让老师去进行交流学习,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与方法,然后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加以改进,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4结语。

本文对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3],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提出了以课堂教育作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改变学习习惯;注重对学生精神文化的培养,并且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注重教师团队的思想文化建设与专业素质建设四项举措。通过这些措施,希望可以合理改革小学教育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卢华清.小学教师教育叙事的问题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14.。

小学数学获奖教案篇十五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36935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